196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有志青年到广阔的农村去施展本领
萧庆森在家乡苦干五年誉满乡里
据新华社23日讯 记者朱继功报道:北京市密云城关人民公社二十三岁的共产党员萧庆森,现在是下屯村的共青团支部书记。他听党的话,五年来坚决留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树立雄心大志,和全村群众一起连年奋战,把潮白河滩上六百多亩沙地改造成粮田,使这个多年缺粮的穷山村变成了余粮村,改变了家乡的穷困面貌。
1955年夏天,萧庆森高小毕业。这时,党正号召青年们在农村安家落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姚廷华对他说:“要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就需要你们带头作出榜样来!”萧庆森反复地思考了这句话,觉得党的话是金玉良言,就决定留下来参加农业生产。
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萧庆森在党的鼓励下过了劳动关。这时,党支部把他送到县里举办的农业技术训练班去学习。萧庆森在训练班里扩大了眼界,知道农业生产上也大有可为。1956年春天他一回村,就在党支部书记姚廷华的支持下,同八名青年一起组成了一个青年试验田小组,要搞改造山地的试验。但是,生产队队长马德和有点保守思想,他声明,生产队底子薄,青年们要搞试验田,需要的肥料和劳力,队里一概不管,每亩还要包产四百斤。萧庆森在党支部书记姚廷华的支持下,坚决接受了这个任务。党支部还特地从县里请来一位技术员作他们的顾问。
试验开始了,第一关是缺肥。他们决定到河岸挖河泥。当时地冻天寒,河里冰凌未化,萧庆森第一个跳下去,大伙也就争先跳下水干起来。挖出的河泥,他们就用草袋背、用筐挑,送到地里。寒风吹着他们身上的泥浆,每个人都像穿着一身乌鳞铠甲,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地响。但是萧庆森和小伙子们坚持下来了。他们挖完了河泥,萧庆森又带头挨家挨户收小灰、掏厕所、翻棚圈,找到二十多种肥源。经过几天苦战,他们在每亩玉米地里下了万斤多肥,比一般田要多四、五倍。
苗儿出土了。间苗时,进入争夺高产的第二关:“合理密植”。他们每亩留了三千多棵苗,比一般玉米田多一倍以上。当时,老乡们没有密植的习惯,有些人怀疑这样做的效果。这时,有的小伙子就沉不住气了,但是萧庆森坚持要试出个结果来。他细心地说服了个别沉不住气的组员,在密植后紧跟上精心管理,使玉米苗长得很粗壮。但是,不凑巧这年夏天一个多月没下雨,眼看着玉米枯黄起来,萧庆森坚定不移地带领大伙星夜担水浇地,水源不足,他们就在三天中打了一眼井,修了一眼井,赶紧浇水,使禾苗很快转青了。在半年中,他们毫不懈怠,作到了上五次肥,浇三次水,锄七遍。结果,二十三点五亩试验田,平均亩产一千零四十斤,比原先包产数还多六百四十斤。人们不由得连连称赞:“小伙子技术好,干得泼,真是赛罗成!”
这是密云县第一次出现亩产千斤,县里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议。萧庆森小组成了全县在荒沙薄地首创高产的第一面红旗。这一年,萧庆森加入了共青团。
下屯村在潮白河畔,村的东边是山,西边是河,可是“靠山山不绿,靠水水不流”,过去人们过着“荒沙薄地干河沟,十年倒有九不收”的苦日子。
1957年,下屯村一部分青年被调去参加工业建设。有些人就盼望着到大城市去,认为那里工作轻,生活好。萧庆森的妻子也希望他到城里去。萧庆森想起了解放前乡亲们的困苦生活和家乡的美好前途,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姚廷华对他说的话:“咱村如果能在干河套上种上稻子,村西沙地种上小麦,上下三道河种上玉米,那时节就拔了穷根子,全村就在你们这一代翻身了。”他进一步下定了农业生产干到底的决心,对他妻子说:“人人都往城里跑,谁种庄稼谁打粮?谁为工业生产原料呢!我要干就干到底!”
“要拔掉穷根子,就得改良土壤”,在试验场高产成功后,萧庆森经常琢磨这个问题。有时大伙歇晌,他还蹲在地里细细捉摸。一天大风骤起,黄沙漫天,吹得人脸生痛。大伙都躲到屋里去了,他却迎着风沙跑到地里,蹲下去细看着一棵棵在狂风中挣扎的幼苗。他发现:凡是沙地上有点粘土的,苗儿就扎得牢,长得好,不怕风;没有附着粘土的苗就被刮跑了。他高兴得跳蹦起来:“改变沙地,有了门路了!”
党支部支持他改造土壤的想法,并且领导他们试验田小组的二十九个小伙子正式成立了青年试验农场,由萧庆森担任场长。1957年冬天,萧庆森冒着风雪,带着一帮小伙子在阴山背后开始了夺黄土的战斗。经过几天苦战,他们在二十三亩半的沙地上,平均每亩掺进了两万多斤黄土。他们又同技术员一起研究,在地里挖了防风壕,固土保墒护苗,再加上粪大水足,这一年密植的玉米长得分外好,尽管经受了旱灾和雹灾,平均亩产量达一千零七十四点六斤。在他们的影响下,附近几个生产队,也接连使两千多亩薄沙地变成了良田。
在党支部的领导和萧庆森他们的带动下,下屯村的农业生产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振奋人心。全村总共一千四百多亩薄沙地,将近半数经过了土壤改良,其中三百多亩已变成沃土。1955年以前,全村平均亩产粮不过百斤,五百多人口每年还要国家补贴三万多斤粮食。到1956年,这个历来缺粮的“穷村”有了余粮。1958年平均亩产量又比1956年增加一倍以上。下屯生产队办公室里,挂着二十多面大红旗和奖状,但是萧庆森和他的伙伴们不骄不躁,反而更加谦逊、刻苦,决心马不停蹄,千方百计,继续增产。(附图片)
   萧庆森      新华社记者 朱继功摄


第4版()
专栏:

  “大智若愚”
  李梓
“大智若愚”,这句话说得很透。当一个人抱定雄心大志,坚决顽强,全心全意干的时候,在那些自以为有点小聪明的人眼里,的确像有一股傻气。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中国古代寓言激励我们。愚公立下雄心大志想把太行山、王屋山移走。在智叟眼里,实在傻得很,但是,到底是谁聪明呢?
从抗日战争以来,有那么两种知识青年:一种知识青年,听党的话,立下雄心大志,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他们有一股革命的傻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奋勇直前,终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人民群众一起战斗到胜利,成了革命英雄。另一种知识青年,自以为聪明得很,不问国家兴亡,革命成败,紧守着自己的一点名利。当时,在他们的眼里,参加革命的同学和朋友,实在傻得很。但是,到底是谁聪明呢?
今天,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愚公和智叟之争又出现了。也有那么两种知识青年:一种知识青年,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立下雄心大志要搬掉“一穷”“二白”的两座大山。党指出要以农业为基础,他们就到农村去,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也有一股革命的傻劲,他们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英勇顽强,奋勇直前,他们也必然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取得建设的辉煌成绩,成为建设富强祖国的英雄。另一种知识青年,他们是少数,自以为聪明得很,不问什么祖国建设事业的需要,还是紧守着个人的一点点名利。今天,在他们的眼里,到最艰苦的地方,到农业战线上去的同学和朋友实在傻气。但是到底是谁聪明呢?
“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人,都有这么一点傻气。在革命事业中,愚公和智叟之争,实际上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争。在革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就必须有这种从集体的全民利益出发,没有一点自私自利打算的革命傻气的人。这种革命的傻子越多,革命事业就越兴旺,建设的成就就越辉煌。
青年人,让我们都来作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发愤图强的人,作“大智若愚”的“愚公”!


第4版()
专栏:

劳动在方 学习在方 学以致用 推动生产
  临漳公社在丰产方办业余学校
本报讯 河北省磁县临漳人民公社,在充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与农村季节相适应的原则下,在丰产方内大办农民业余学校,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一年多来,这些学校已给全社九十三个生产队培养出一百二十名初级技术人材,并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传播农业知识,提高了丰产方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
丰产方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业余教育的学习组织形式更好地与之相适应,以更快地为农业技术改造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初级、中级农业技术人材。临漳人民公社一创办丰产方,就在方内建立起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业余学校。现在,全社共建成了九十五个丰产方,72%的土地划进了丰产方,进方劳动力达一万五千二百人,其中青壮年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人。在这些丰产方内,方方都建立了农民业余学校,入学青壮年占98%。在丰产方内办业余学校,是本着从远处着眼,从当前入手,统一安排,面向生产的原则,采取了公社领导,管理区和生产队管理的方法,办起业余中心红专学校
(公社领导,设在大方田内)、红专分校(管理区办,设在中等方田内)和方内方外相结合的业余学校。中心红专学校,由公社党委直接领导,在校学员七十五人,分为业余小学和业余初中两个班。学习时间根据季节和农活忙闲有所不同,过麦过秋大忙时则停止上课。由管理区主管的丰产方,设有业余红专分校五处,共有学员三百一十六人。此外,丰产方内外相结合的农民业余学校,全公社共有九十五处,参加学习的一万七千四百人。这一类业余学校由各生产队主管。
丰产方办业余学校,由于方田内的生产是专业队的形式,使学员们劳动在方,学习在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很快提高了学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在方田内还给学生划出一部分土地,供学员进行培育和繁殖新品种、创高产的试验田。学员还和老师、老农结合,组成科学研究室。这些研究和试验围绕方内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研究什么,使他们所学的、所试验的很快能指导生产,推动生产。
红专学校的农业科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生产上的新技术和高产新纪录,而且通过农业新技术研究室的活动,对各丰产田起了指导作用。业余学校里的小麦研究组,到西关生产队进行虫情调查时,发现小麦局部发生锈病,就及时反映给公社,并研究了除治方法,及时除治,未使虫病蔓延成灾,保证了小麦丰收。
中心红专学校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从业务上对各管理区、生产队领导办的学校进行示范指导。各红专学校及时逐级向上反映有关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公社党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心红专学校为基地,建立了政治理论传授、农业技术指导、业余教师进修和文艺宣传辅导四个站,形成一个业余教育网带四个站。这四站分别由公社的各主管部门和丰产方、管理区有关业务干部、丰产方各分校教师组成,每十到十五天到公社集会一次,总结推广经验,交流业务情况,布置新任务。
公社党委对丰产方办学工作十分重视。丰产方办学出现初期,也曾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但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坚决支持,使丰产方办学得以巩固和发展。公社党委为各丰产方业余学校调配了领导力量和专任教师,党委书记经常到学校讲政治课,和学员们在一起合种试验田,关心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


第4版()
专栏:

  丰产方里出人才
  访临漳公社丰产方农民业余学校
  本报记者 黄晓
今年8月,记者访问了河北省磁县临漳人民公社丰产方的农民业余学校。他们两年的经验证明:以方办校的方法,使农民的学习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培养农业人才的规划,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临漳人民公社72%的土地划进了丰产方,98%的青壮年进入丰产方的红专学校。仅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全社培养了一百二十名具有初级技术水平的农业人才。丰产方办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公社粮棉高产,人才辈出。
方田里的科学活动
让我们先从方田的气象站说起吧。这个小小的气象站设在方田的红专学校高产试验田中间。无论土地、空气的温湿度,风力,雨量的大小,它都能预测和记录出来。然后,通过公社的科学站,指导各个方田的田间管理。3月,气象站测得地温已达十二度,全公社的播种期开始了;7月,雨季将要到来,方田立即进行了整枝打杈,挖沟修渠,作好排水准备……所以公社社员们亲切地称呼:“气象站是方田的眼睛”。
是谁在管理着这双“眼睛”呢?是方田业余学校的两个学员,十七岁的姑娘李淑梅和十八岁的小伙子孙辨君。他们都是高小毕业生,在方田业余红专学校的培养下,如今成了农业气象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在课堂上听课,更重要的是结合生产实践,结合老农的生产经验,在实际中学习。方田学校以气象站为中心,举行每十天一次的气象科学会议。参加这种会议的有方田的方长,方田技术站的站长,生产红旗手,和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年轻的方田学校的学员们,便在这种会议上结合田间管理的实际问题,学得了丰富的书本上没有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7月上旬,学员李淑梅和赵玉在丰产方内进行棉花考察时,发现了一小片棉叶发干、萎黄,她们翻开叶的背面一看,有成群的红蜘蛛。她们立刻按照方田早治病虫害的规约:发现红蜘蛛时,小片不过时,中片不过晌,大片不过天的规定,就地消灭,防止了红蜘蛛在万亩方田内蔓延。
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试验田
技术课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在课堂上讲授有关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操作,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中心红专学校将一百八十亩地,分别作为科学研究项目的试验田、高产田、培育新品种田和样板示范田等四大田。记者走进了一块棉花验试田,其中有各种品种的“棉花王”——多桃棉和岱字棉的杂交品种,海岛棉和多桃棉的杂交品种,红棉花和岱字棉的靠接品种……等等。这些试验品种,现在都已经长到一米多高,结了二三十个桃子了。这里插着各种小木牌,标明着红专学校学员们在这里劳动和学习的成绩。其中有一块木牌上写着:“董风珍和殷书记的试验田”,这三亩棉花看来要比其他邻近的高出一块来,颜色也更深,更绿,棉花也结得又多,又大。殷景新是临漳公社的农业书记、方田办学的创始人和坚持者之一。他和方田学校的学员董风珍一块种了这片试验田,作为培养董风珍的“基地”。入伏的头一天,书记就提出给棉花打顶了。董风珍看看人家地里都还没有打顶,便说:“打顶倒底早不早?”“咱们可以分期打顶”,殷书记说:“作几种对比试试看,三亩地里,早打一部分,晚打一部分。地有劲,棉株长得茂盛的,要早打顶。因为顶尖是营养点,是吸收养料最多的地方,养料供应了顶,棉桃就减少了营养,就容易落铃……”董风珍按照殷书记的意见作了,果然,早打顶的一部分棉花结桃多,落铃少。在生产时,殷书记详细地告诉董风珍那儿是棉株的疯杈,那儿是群尖、顶尖;教给她如何中耕,像什么“头遍坑,二遍壅,三遍过来一扑拢”呀,什么“伏天常剥皮,顶着秋后犁一犁”,这些总结了丰富经验的种棉的口诀,都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董风珍不但学会了生产技术,种棉经验,还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和课堂上学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这样,董风珍很快就成了一个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种棉能手。
又红又专的学生
齐月霞是第一期红专学校的毕业生,回村后,担任了生产小队长。起初,她要求种棉花试验田,有些脑筋保守的人暗地里嘀嘀咕咕,瞧这个毛丫头,上几天学回来能创什么高产啊?齐月霞不听这些,她带领七姐妹种了五亩试验田,把在红专学校学会的本领全部施展出来了。到了秋收时,棉花获得了高产,这样,第一步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秋后,齐月霞又种了五亩高产小麦。这次,说话的人不多了,但还是等着看,到底年青人有多少本事?齐月霞种小麦也和种棉花时一样,按照科学的道理,精耕细作,记录下每一时期作物生长情况,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初冬,给小麦浇冻水时,水渠决了口,眼看一股急流冲向田间,冲向麦地。齐月霞来到渠道口一看,立刻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堵决口,大块的冰凌像玻璃一样把她的腿割破了。她忍着寒冷和疼痛和冰水奋战,终于带领人们,把决口堵住了。今年收割小麦时,齐月霞的五亩地又得到了高产。这一下,可轰动了全村,都说“人家可没有白上了红专学校,真是又红又专啊!”
不久,齐月霞担任了生产大队副队长。大队长要管理全队二千六百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要管理全队七千多亩地。齐月霞从这个食堂跑到那个食堂,挨个的帮助食堂安排、计划柴、粮、油、盐、菜。怎样使群众吃得饱,吃得好,这对齐月霞来讲是一件新的工作。但是,她热情地关心群众生活,她轮流到各个生产小队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不久,这个矿工的女儿,红专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女队长,就成了一个群众爱戴的干部。


第4版()
专栏:

  向坚持发展反美爱国斗争的日本人民致敬意
  首都工人集会欢迎岩井章
新华社23日讯 首都工人代表一千五百多人今晚在工人俱乐部举行大会,热烈欢迎日本工会总评议会事务局局长岩井章和秘书上妻美章,向站在反美斗争最前列的日本工人和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颉伯在大会上讲话。他说,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工人和人民的共同敌人。中日两国工人和人民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将永远互相支持,互相团结。
李颉伯说,日本人民在反美爱国斗争中取得的胜利,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日本人民在斗争中也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支持,首先得到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李颉伯说,最近,日本工会总评议会已决定要开展一个要求废除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中日邦交、反对军事基地、反对政府镇压和反对失业、贫困与要求改善生活的强大的统一行动。要以英勇的日本工人为核心,在日本各地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中国工会对日本总评继续高举反美爱国的旗帜,坚持统一团结,发展群众性的斗争的决心表示敬意,并将继续全力支持日本工人的正义斗争。中国工人和人民相信,已经有普遍的民族觉醒并取得了斗争经验的日本工人和人民,一定能够在更加声势浩大的全国统一的战斗行动中,给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以更沉重的打击,走向新的胜利。
李颉伯说,只要日本工人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坚持发展反美爱国的统一斗争,并促使这一斗争越来越高涨,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全世界工人和人民的积极支持下,日本工人和人民一定能够把美国侵略者从日本赶出去。建立一个和平、独立、民主、中立的新日本。
岩井章先生应邀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在日本工人和人民进行的反美爱国斗争中,得到了全世界工人和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中国工人和人民的全力支援,对他们的斗争帮助很大,对此,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说,日本工人迫切要求日中关系正常化,并且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而努力奋斗。
岩井章详细介绍了日本工人和人民为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而进行的二十二次统一行动和四次总罢工的斗争情况。他严厉谴责了日美军事同盟条约,指出这个条约对外进行侵略矛头是针对着中国和苏联的。
岩井章说,日本工人和人民今后要把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的斗争进行到底。日本工人要同全世界的工人团结在一起,特别是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工人团结在一起。日本工人和人民要为废除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要求美国军队撤出日本,反对一切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为恢复日中邦交而斗争。
岩井章指出,尽管日本人民的斗争是长期的,但是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全世界的工人和人民都支持我们。他说,中日两国工人和人民的团结力量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李颉伯和岩井章的讲话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康永和和各产业工会的负责人都参加了大会。北京市总工会主席王炯在大会开始的时候致了开会词。
大会结束以后,放映了纪录影片“亚洲风暴”。


第4版()
专栏:

  黑非洲教师联合会代表团团长发表谈话
  联合国应该立即停止干涉刚果
新华社23日讯 正在我国访问的黑非洲教师联合会代表团团长恩多·阿玛杜22日在这里对新华社记者说:联合国应该立即停止干涉刚果,让非洲国家自己解决非洲的事务。
他还说,我们认为联合国事实上在刚果制造混乱局面。我们认为非洲国家应该从“联合国军”中撤出自己的军队,把他们的军队交给刚果政府支配。
恩多·阿玛杜是塞内加尔非宗教教育统一工会副总书记。他在接见本社记者的时候,还谴责了帝国主义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和喀麦隆人民民族独立斗争的镇压。他说,任何力量不能阻止一个国家的人民走向独立的运动。帝国主义想尽办法来延长殖民统治的局面,但是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是不能避免的。中国的经验和中国人民三十年来的艰苦斗争直到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他对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前途表示十分乐观。他说,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正在迅速向前发展,正在实现同中国一样的跃进。我们确信,在不久的将来,全非洲将获得解放。
恩多·阿玛杜指出,非洲人民从具体的事实中清楚地认识到谁是他们的朋友,谁是支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人。“我们把所有被帝国主义咒骂的人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对那些被帝国主义颂扬的人,我们是不能信任的。”他指出,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关切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证明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着非常巩固的和友好的联系。
恩多·阿玛杜赞扬了不久前在北京签订的中国几内亚友好条约,并表示希望其他非洲国家能同中国签订类似的友好条约。他说,“这将有利于非洲和中国的友谊。”他还强调黑非洲各国同中国应加强联系,在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和建设自己的国家方面互相支持。
在谈到访问中国的观感时,恩多·阿玛杜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污蔑中国人民所谓“好战”的谰言。他说,帝国主义的污蔑和诽谤是不值得理睬的。帝国主义把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占领中国自己的领土台湾说成是“好战”的,这正如同它们把阿尔及利亚人民和喀麦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说成是“叛乱”,并给它戴上各种各样最可恶的形容词一样。他还说,“我们确信,全世界爱好和平自由的人民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行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时也在座的苏丹非宗教统一工会新闻书记库利巴利说,我们在中国看到中国人民热爱劳动,努力进行建设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一切爱好劳动建设的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因为战争不是建设,而是破坏。”
恩多·阿玛杜还热情地赞扬了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他说,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他说,从中国的大跃进的经验可以看到,依靠人民群众,有了人民群众自觉的支持,就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不到的。中国人民公社的建立在我们看来是重要的事情。它在使农民摆脱落后生产方法上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并逐步在填平城乡之间的鸿沟。他还称赞了我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第4版()
专栏:

  黑非洲教联代表团离京返国
新华社23日讯 黑非洲教师联合会代表团一行十一人,在团长、塞内加尔非宗教教育统一工会副总书记恩多·阿玛杜率领下,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到机场欢送的有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方明等。


第4版()
专栏:

捷克斯洛伐克新任驻华大使赛迪维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新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约瑟夫·赛迪维及夫人,今日上午乘飞机抵达北京。前往机场欢迎的有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和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徐明。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石杰基那和大使馆官员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刘宁一等会见日本岩井章
新华社23日讯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副主席朱学范、李颉伯今天上午会见了日本工会总评议会事务局局长岩井章和秘书上妻美章。
会见时,刘宁一向岩井章先生来中国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日本工人的反美爱国正义斗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支持。
岩井章先生在会见时介绍了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反对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以及日本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所作的英勇斗争。
会见时在座的,有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志杰,北京市总工会主席王炯,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代理主席李春明和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李景韩等。他们在发言中一致表示,中国工人将永远站在日本人民一边,并在反对共同的敌人——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援,斗争到底。
会见时在座的,还有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栗再温、康永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各部负责人和各产业工会的负责人。


第4版()
专栏:

捷国家银行行长鲍尔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银行行长奥塔卡·鲍尔和捷国家银行国外业务局局长约瑟夫·马拉特,今天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副行长吴波、乔培新等。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石杰基那也到机场欢迎。
今天晚上,曹菊如为捷克斯洛伐克客人举行了欢迎宴会。出席宴会的有财政部副部长王学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波、乔培新等。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临时代办石杰基那,商务专员西麦克等也参加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罗国家银行行长马约里亚努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邀请来我国访问的罗马尼亚国家银行行长科洛曼·马约里亚努和罗马尼亚国家银行处长格奥尔基·斯特罗埃,今天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副行长吴波、乔培新到机场欢迎客人。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查哈勒斯库也到机场欢迎。
今天晚上,曹菊如为罗马尼亚客人举行了欢迎宴会。出席宴会的有财政部副部长王学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波、乔培新等。罗马尼亚驻我国大使查哈勒斯库、经济参赞维强努等也参加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波海关总署署长科纳热夫斯基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兼海关总署署长林海云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波兰海关总署署长科纳热夫斯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副署长胡仁奎、殷之钺等到机场欢迎。波兰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代理商务参赞米罗夫斯基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波作家协会副主席普特拉曼特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波兰作家协会副主席耶日·普特拉曼特及夫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白羽、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杨朔、“诗刊”编辑部副主编阮章竞、中波友好协会副会长何成湘等。波兰驻华大使馆参赞邓布尼茨基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保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根据中保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1960年执行计划规定来我国访问和讲学的保加利亚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罗斯季斯拉夫·阿塔纳索夫·卡伊谢夫通讯院士,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前往机场迎接的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副主任恽子强、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等。


第4版()
专栏:

法国体育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法国体育代表团一行四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他们在机场上受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张联华等人的欢迎。代表团由法国体育镜报社社长维达耳率领;团员有:法兰西晚报体育栏主编埃斯卡纳齐,法国劳动体育联合会法兰西岛省委员会主席贝德兹和法国劳动体育联合会体育书记博斯克。


第4版()
专栏:

意大利文化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来我国参观访问的意大利文化代表团一行六人,在团长、意大利罗马大学斯皮里托教授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到机场迎接的有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陶淑范等人。


第4版()
专栏:

冰岛文化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来我国参观访问的冰岛文化代表团一行三人,在团长、冰岛“人民意志报”编辑西古杜·格德门森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前往机场欢迎的有“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程光锐等人。


第4版()
专栏:

  阿根廷秘鲁智利四位法律工作者到京
新华社22日讯 应中国政治法律学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阿根廷名律师贝尼托·马里亚内蒂博士和名律师安赫耳·布斯特洛,以及秘鲁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总书记曼努埃尔·拉瓦特博士和夫人,智利名律师豪尔赫·希莱斯博士,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张志让等前往机场欢迎客人。


第4版()
专栏:

摩洛哥两位法律工作者到京
新华社23日讯 应中国政治法律学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摩洛哥法律工作者:律师穆罕默德·鲁吉里和律师贝纳罗什·拉尔夫二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理事李光斗、刘镜西等前往机场欢迎。


第4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一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2日讯 应中国农林工会全国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及乡村公署人员联合会代表团,由伊斯迈尔率领,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前往机场欢迎的有中国农林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范继先等。


第4版()
专栏:

  古巴和平运动代表团团长回国
新华社22日讯 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古巴和平运动代表团团长、古巴保卫和平和各国人民主权运动书记约兰达·佩雷兹夫人,在北京、广州等地参观访问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返国。代表团其他两位成员马索拉·埃尔南德和阿曼多·维拉已先行离京返国。到机场欢送的有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明远等人。


第4版()
专栏:

  南汉宸欢宴尼泊尔商会名誉秘书长
新华社23日讯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今晚设宴欢迎尼泊尔商会名誉秘书长英·巴·什雷斯塔与夫人以及尼泊尔商会委员兼宣传秘书希·普·拉乌尼亚尔与夫人。应邀作陪的有对外贸易部第四局局长刘希文和中国尼泊尔友好协会总干事张亦桦等。
尼泊尔客人是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在22日乘飞机到达北京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