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拿起笔能写会算 下了地生龙活虎
乔继光当农民两个月受到称赞
他说:农村的天地广大的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
填写入团申请书的人
来得正巧,水秀管理区的党支部书记郭光茂和团支部书记郭光厚都在家。我们把山西省太谷县委第一书记郭振山的介绍信,递给他们看了以后,两人几乎同时开了口:“行么,今年全管理区回乡参加生产的学生有三十多个,个个都行。要是想访问个典型,就和乔继光谈谈吧!”他们说着,向伏在旁边桌子上的一个小伙子点了点头。这个小伙子有一张紫膛色的脸皮,两只大眼,人长得挺结实,穿一条打补钉的蓝裤子,一双实纳帮的布鞋,黑布褂子敞开着领口。一个陌生人,怎么也想像不到:两个多月前他还是太谷中学的三年级学生哩!
我们凑到他跟前看了看,他正在填写入团申请书。姓名:乔继光。性别:男。家庭出身:贫农。现有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籍贯:山西省太谷县胡村公社水秀管理区。现在职业:农业劳动……。在“本人简历”一栏中,他写着“1957年高小毕业,1960年初中毕业,1960年8月17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申请书上还填写着他在三年中学生活中,连得六次奖励的事迹。郭光茂把一只手抚在这个年轻人的脊背上,一字一板地说:“地道的农家子弟,走了三年,没丢下农活。干起来像他老子,一声不吭。回来刚一个多月就叫响了!”郭光厚接上去说:“就是嘞,七队的年轻人谁不说继光是实打实的农民!”
几句话,把乔继光说得满脸通红。鼻头上冒出了一层汗珠。他有点不大好意思地说:“郭支书看把我说成甚了?其实,走到这条道儿上来,还是费过好多周折哩。”
找不到的升学志愿书
乔继光走到这条道儿上,究竟费了些什么周折?和他整整谈了一下午,才弄清楚。这要从“找不到的升学志愿书”说起。
还是在7月间,太谷中学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已经举行完毕。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升学志愿书,要大家填写。第二天,学生们就把志愿书交了回来。可是老师们数来数去,却少一份。究竟谁忘了交?仔细一查,原来是四十一班的学生乔继光。
乔继光没有填写升学志愿书,可不是忘了,是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琢磨才决定的。还在年初刚开学的时候,乔继光就考虑着初中毕业后干什么。他喜欢理化,想到过升化工技术学校;他也喜欢植物,也想到过升农业专科学校。可是,党的加强农业生产、青年知识分子到生产第一线的号召,在他的思想上引起了新的波澜。以后,每当他想到升学的时候,党的号召、家乡的生产、幼年时代的朋友……,就一个劲地往脑子里挤。一天,班主任问他,他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班主任当时就说:“你的想法好呵。不过,还要再想一想,想不通,回去也干不好。”这话打开了他的思路,心想:“是呀!这些天一直定不下来,就是怕这怕那,从个人考虑得多!”这么一来,心里也坦然了,回农村的想法也慢慢坚定下来。这次发下升学志愿书,他就决心不填了。
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既然立下了建设人民公社的志愿,城里就再也留不住他了。8月17日,毕业典礼一直开到下午八点多钟。他走出礼堂时,已经黑得对面看不见人,为了早日回到家乡,他还是告别了生活三年的母校。背上行李,摸黑跑回去了。
乔继光回农村安家落户的事,第二天一早就传遍了全队。吃饭时,生产队长张丑卯在食堂碰上他,热乎乎地说:“继光,你可打了个好主意。咱这队,什么也好,就是有文化的人少,你回来,生产就能搞得更好啦!”一伙年轻人也围上来了,问长问短,争着要他参加他们的作业小组。在小学里一块念书的知心朋友郭奎子,拉着他的手说:“继光,你回来可真好,咱们一块干,怕不能把土地给它翻个个儿!”有些上了年岁的人,也议论说:“这会子的年轻人就不一样,念了那么多年书,还乐乐和和回来劳动!”当然,有些农村妇女想不通,也说了些闲话,影响到乔继光的情绪。但是,党的号召,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嘱咐,生产队长的话,都涌进了脑海。仿佛有人在问:“难道动摇了吗?”他陡地抬起头来,自己对自己说:“要听党的话,坚决地干下去,总没错!”
这一天,他把全身的劲都用上了。天太热,在高粱地割草,闷得浑身淌汗,把衣服都湿透了。脱了上衣,高粱叶子又把胳膊划得一道一道的,于是又把它穿上了。就这么着,他从早晨割到晌午,从晌午割到太阳落山,整整割了四车,算了算,足有八百多斤。当他推着最后一车草走回村里的时候,晚霞正映红了西半天。他瞅着鲜艳的晚霞,听着村道上?喝牲口的声音,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说:“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三十天做了四十个劳动日
稳下心来,乔继光就埋头到劳动中去。生产队不论分配他什么活儿,他都没吭过声。平常,他总是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干得多。割草,一般一个人一天割五、六百斤,他一天能割七、八百斤。原来,队里号召打草储青,要社员们开展捎带运动,下地捎一把草。他半个多月,割了两千多斤。9月初,生产队要用粪肥奶白菜。往年,掏粪、拉粪的经常赶不上奶菜的用;今年,队长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副队长杨福寿、乔继光和李生义,一个掏,一个担,一个赶车。接受任务后,乔继光一盘算:杨福寿的胳膊在朝鲜负过伤,李生义年龄大,就把担粪的任务包下来,让杨福寿掏,李生义赶车。担粪是个重活儿,不但要把粪从厕所担出来,还得送到大车上。乔继光没干过,一上手,就把粪桶底子给碰掉了,洒了一身大粪。李生义老汉笑着说:“年轻人,掏粪也得学哩!”乔继光心里虽然觉得热辣辣的,也没说什么。心想:粪桶上了车碰底子,主要是磨擦力太大,要是给车上洒点水,车板滑了,不就好些吗?他试了试,果然有效,装车速度也加快了。乐得李生义老汉不住地称赞说:“书是没有白念了!”就这样,副队长一天掏出来的粪,他都把它全部担走,装了车。一个人一天做了一个多劳动日。
9月中旬,队里用两台电动水车浇地。继光也参加了。起初,一台配了三个人。继光到地里一看,觉得用不了,就和丑卯说:“队长,这浇地是个磨耐心的活儿,并不重,有两个人就行了。”队长听了他的话,就从他所在的那个组里抽走了一个人。继光呢,总是少休息,多工作。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水车只停四小时。电动水车的皮带容易滑脱,他就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改进了皮带的装置。因为这些缘故,他这台电动水车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比三个人的那台水车,每天还多浇二亩来地。
从8月18日到9月21日的三十五天中,乔继光除因为从县城迁户口、转供应和其他手续外,整整劳动了三十天。这三十天中,他就做了四十个劳动日,劳动效率比七队所有的年轻人都高。现在,队里一些老年人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总是这样说:“看人家乔继光,拿起笔来能写会算,下了地生龙活虎。”
用乔继光自己的话说,一个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就怕你没本事,还怕用不上?农村的天地广大的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你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
本报记者 莎荫 邵棠


第3版()
专栏:

上好劳动第一课
田永安
青年学生乔继光,在结束初中学业之后,走上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始了劳动第一课。
对于每一个有志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年来说,劳动第一课是必修的课程。第一课上好了,就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会逐步对农业生产发生感情,立志在农村扎下根来,并开花结果。
要上好劳动第一课,首先要像乔继光那样,对从事农业生产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劳动。不管是小学毕业,中学毕业,或者是大学毕业,迟早总要结束学校生活,走上祖国建设岗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因此,青年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都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直接间接地为农业服务,其中多数还要从事农业劳动。当然,上劳动课和在学校上课不同。上劳动课不像在学校读书那样,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免不了要和风雨等自然灾害搏斗。在人民公社的课堂里,和你经常打交道的,不再仅仅是书本和钢笔,而是要和锄头犁耙之类作伴了。生活上的这些变化,开始感到不大习惯,是很自然的现象。而且从事农业劳动,还是较为笨重的体力劳动,开始的时候,总会有些腰酸背疼之类的感觉。这些困难,只要事先有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就会慢慢地习惯起来,而在实际锻炼中,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驾驭自然,战胜自然。乔继光当农民的事迹,就说明了这些道理。可不是吗?你看,乔继光刚回农村时,对新的生活也感到不习惯;但是他听党的话,有志气,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对农村生活逐步习惯起来。三十天中,做了四十个劳动日,思想觉悟也有了提高。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称赞:“看人家乔继光,拿起笔来能写会算,下了地生龙活虎!”
要上好劳动第一课,不仅是青年学生本身的事,还有“教员”的问题。党倡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来作“义务教员”,而农村的党、团基层组织应该担任“主讲教师”。可以利用个别谈话、组织参观、座谈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家乡变化情况和建设远景,使他们更加热爱农村,增强建设家园的信心。老社员们还需要对新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上“技术课”,帮助他们尽速学会生产本领,逐步对农业劳动产生感情。在生产和生活上,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些照顾,例如在安排农活时,可以由轻到重,由简到繁,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时间等等。乔继光所以奔赴农村,并愉快地开始劳动第一课,就是由于党、团组织教育的结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知识青年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将和乔继光一样,要经过劳动第一课的锻炼。每一个决心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都要立志上好第一课;农村的党、团基层组织,要帮助他们上好第一课。乔继光说得好:“农村的天地广大得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你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那么,我们就向乔继光那样,在农村这个大游泳池里,来个“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第3版()
专栏:

榆树各级党团组织加强对农村青年思想教育
广大青年决心大办农业生产
老年人称赞他们是“有出息的接班人”
新华社长春电 吉林省榆树县各级党、团组织,重视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关心青年的学习和生活,全县七万青年安心务农,决心红在农村、专在农村,老一辈人满意地称赞他们是“有出息的接班人”。
中共榆树县委在历次运动中,都把教育青年一代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责成各级团委具体做这项工作。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中,各级团委根据中共榆树县委的指示,结合青年的特点,在广大青年中进一步开展了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热爱集体、爱学习的“五爱”活动。组织青年学习了邢燕子等人的事迹,还树立了乔德山为本县青年热爱农村的标兵。乔德山从1957年7月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五棵树公社福利管理区参加生产,三年多来发愤图强,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懂就学,拜老农为师,成为“庄稼地里的全把式”,被评为省农业战线上的红旗手。各级团组织号召青年们向邢燕子、乔德山学习,同时还组织各种活动,如团课、团员和青年联欢晚会等,组织广大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通过报纸、广播等大树标兵。通过大宣传、大讨论和开展学、赶、比先进的社会主义大竞赛,使广大青年进一步树立了“务农光荣”的思想,许多青年说:“脚踩黄泥土,鞭打老黄牛,没有庄稼人,人人都发愁。”全县有四万三千多名青年订了红专规划,决心红在农村、专在农村。榆树镇公社靳家管理区第三队妇女队长于桂珍,不但自己安心农业生产,还写信动员她的未婚夫巩盛林回乡参加生产,巩盛林在于桂珍的帮助下,现在已被评为“五好”社员。
各级党、团组织在向广大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们宣传“青年在农村大有可为”的道理,让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弟安心务农。弓棚子、新庄、大岭等公社的七十多名家长在听了宣传以后,写信给在外地的子弟,动员他们回到农业生产战线。弓棚子公社共和管理区召开家长和学生座谈会以后,有五名家长动员自己的儿子回乡生产。老社员徐信动员他家里的两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了生产,他的儿子徐树昌,现在已成为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
各级党、团组织还大办业余教育,县里举办了各种技术训练班,各公社建立了业余技术学校,许多青年种了试验田,通过这些办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材。现在,全县有五百多名青年学会了驾驶和修理拖拉机,三百多名青年学会了开动力机,二千一百多名青年学会了培育良种,三百多名青年学会了植物嫁接,在畜牧战线上,有二千五百多名青年学会了人工授精和防疫。各公社还大力组织业余文化学习,现在有五百多名初中毕业生进入业余高中班,四千五百多名高小毕业生达到初中水平,二千一百名文盲达到了高小程度。
各级党、团组织对青年们的生活问题也非常关心,具体帮助他们安排好生活,和正确对待婚姻问题。现在,已有许多青年夫妻被评为模范夫妻。


第3版()
专栏:

我的大哥真光荣
金近
大哥从省里回家来,
当天参加生产队,
推着小车去送粪,
吱呀吱呀跑得快。
嫂嫂见了笑脸开,
跟在后面赶快追,
送上一条缚腰带,
好让大哥擦汗水。
小队长见了心欢喜,
干部来到第一线,
大哥从小爱劳动,
文的武的样样会。
爸爸见了点点头,
他说大哥做得对,
农业劳动多光荣,
实在是农民的好后代。


第3版()
专栏:

宋喜明以农业劳动为荣
带领群众改造了大批低产田成为青年学习榜样
本报讯 高中毕业生宋喜明坚决听党的话,把从事农业劳动当成光荣的劳动,把建设农村视为光荣的事业。三年来,他带领一伙青年,向大自然作顽强的斗争,把大批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先后被评为县、专区、省和全国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现在是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人民公社青年试验场场长,1959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的战士。中共金溪县委号召全县干部、青年和社员,向宋喜明学习。
宋喜明是一个贫农的儿子。1957年从江西临川高中毕业后,即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农村。第一次劳动,是分配他去刨地。按他原来的想法,刨地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一接触实际,其中却有许多学问。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农活还没学好,小组长又分配他一个人去向红花草田里灌水。这可把他难住了。在学校里学习植物学,上面讲的红花草是旱作物,旱作物灌水不是会淹死吗?因此,他蹲在田头上踌躇不决。恰巧一个社员走来,问他为什么还不去放水?他说出他的想法之后,那位社员笑了,向他说:“书本上说的也是道理,可是天好久没有落雨,红花旱黄了,不赶快灌水润地,红花田断了水,根子扎不下去,来年还能发旺吗?种田得看天、看地、看庄稼苗儿。”事实果如那位农民所说的一样,灌了水的红花草,青绿绿的长起来了,第二年获得了好收成。
就这样,宋喜明在劳动中慢慢地懂得农业生产之路又宽又广。要想对农业生产有所贡献,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向农民学习,向实际学习。
1958年底,他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全国各地青年在会上纷纷提出了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雄伟的口号。从北京回来以后,他向公社党委作了汇报,并提出组织一个有他参加的青年突击队,去改造社里的低产田。公社党委十分重视他的意见,立即从各生产队抽调了十七名青年,成立了一个公社青年试验场;并配备了两个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作技术指导,由他作场长,去山窝里的尚庄大队改造低产田。
12月底,他带着十七名青年来到了新的战斗岗位。这时各队的冬翻地任务快结束了,而他们要耕种的那一百多亩田,田塍两边还是一人来深的荆棘荒草。田离村子远,为了抢时间,他们就住在田间一座四面透风的破庙里。碰到晚上下大雨,还得撑着伞坐着睡。公社刚刚建立,一时还不能拿出更多的畜力和农具,只给了他们两头耕牛、一张犁、一张耙、和一柄锄头。创家立业主要靠自己。宋喜明和他的十七个伙伴,就凭着十八双手,在这块像白纸一样的土地上,开始绘最美丽的图画。没有生产工具,宋喜明把自己仅有的二十四元钱全部拿出来打犁耙,自己还动手修理了房子,开荒种上了蔬菜。大战低产田的战斗全面开展起来,青年人的热劲压住了严寒。山沟里北风呼啸,小伙子们却干得满脸流汗。完成了冬翻地,接着又大搞积肥造肥。他们提出向肥要粮,向山要肥。三个多月,从山上取回了自制的“火烧圆肥”(杂草和地皮土烧制的火土肥)三十三万多斤,积了地皮泥、垃圾肥九万多担。
大战了一年,早稻、晚稻连续丰收。青年试验场经营的一百多亩田地,已改变了低产面貌。
宋喜明时刻记住党的教导,努力向群众学习,也积极把自己学到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带到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他自己担任了队里的民校教师,帮助农民学文化,还主动辅导附近村子里几个民校教师备课和学习。晚上上课,白天下田还背着小黑板,抓住休息的空儿教农民认字。后来,社里办起了农业中学,党组织又让他兼任农中教师。学校离生产的地方有五里来路,白天劳动,晚上去上课,有时收工晚了,他就带上饭赶到学校,等上完课才吃饭,刮风下雨也不间断。在公社党委书记的帮助下,他还和群众一起进行农业科学试验。帮助队里成立了一个科学技术研究小组,研究试制土化肥,大搞技术革新。他和农民一起,先后试制和仿制了人造尿、氮肥、钙肥等七种土化肥,创造了一种竹齿耘禾耙,比手耘提高了工效三十倍左右。(附图片)
上海市浦东县张桥公社王家桥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朱玉琪(右)和她的突击队员们正在试验培育双季棉,并用塑料布搭棚架,保护双季棉过冬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3版()
专栏:

以农为乐,其乐无穷
陕西乾县烽火公社 王保京
在农村有这么一些知识青年,认为做庄稼活没出息,没前途。过去,我也曾有过这号瞎思想。虽说自己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穷孩子,解放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刚翻了身,就不愿干农业活了。以后党支部书记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教导和启发,他说:人人每天都要吃饭穿衣,如果全国农民都丢下地不种,粮食从哪里来,棉花又从哪里来?支部书记这些话提醒了我。是啊,发展农业是光荣的事业,农业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怎能说在农村没出息没前途呢?从那以后,我就安下心,扎下根,立志在农村大干一辈子。十年多来,在党的具体领导下,经过全体社员的辛勤努力,我们烽火公社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由于生产大发展,社员的生活已全部赶上了富裕农民的生活水平。我自己也由于党的培养和自己主观努力,在农业试验上搞出了一些成绩,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大荣誉,并送我到西北农学院继续进行深造。事实进一步教育了我,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前途无穷的,听党的话,跟着毛主席走,就会大有出息。正像毛主席所指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3版()
专栏:

党的号召就是前途
广东海丰县马宫公社长新大队 叶英
去年春天,我还在小学读书。为了改变贫穷的家乡,党支部动员全队青年组织突击队改造落后田,当时,我犹豫不决,但是又想: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听党的话,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吗?如今党号召我们改造落后田,增产粮食,使大家过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这是为了集体的事业,我怎能不去呢?于是,我第一个报名参加突击队。
可是,一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一接触实际工作,困难就向我扑来了。耕作技术一点也不懂,几天之后,就越干越无精打彩。这时,大队党总支书记了解了我的情况,他鼓励我说:“开头总会碰到困难的,坚持下去,就会习惯的。青年人应有克服困难的雄心大志,今天多吃一点苦,明天就会甜上加甜。”书记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再次立誓,要在农村干一辈子,把青春献给祖国农村的建设事业。
一年多来的实际劳动锻炼,使我从不懂到懂,从外行到内行。现在,很多农活我都会干了。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身上渗透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觉悟进一步地提高了。今年1月间,我被评为劳动模范,出席过县和专区的群英大会,并被提拔为长新大队的副大队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第3版()
专栏:

我要在农村干一辈子
湖北洪湖县大同湖农场三分场生产队长 张敦智
在党的亲切培养下,我由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大同湖农场的干部。由城市到农村,由中学生成为农场干部,是经过了思想斗争的。
1958年,因没考取大学,思想上非常苦闷。当时认为只有升大学才有前途,因此党几次发出上山下乡的号召,我都没有响应。后来在团委和老师的教育下,认识到参加农业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我才报了名,离开繁华的上海到湖北的洪湖县来。
初到大同湖农场,农场的党委非常关怀我们,农场的工人耐心地教我们学习生产,我跟着这些老师学会了播种、间苗、锄草、施肥、打药、整枝。农场工人们忘我劳动的崇高品质深深教育了我;记得1958年8月内荆河发水冲破了堤,农场遭到严重威胁,工人们奋不顾身首先跳进激流堵口,我十分感动,也跟着跳下去,终于堵住了缺口。去冬,我参加了治湖工程,领导一个排战斗在冰天雪地里,零下四度的严寒中,脚上扎了几个口子也坚持着干,由于工人们干劲冲天,我们这个排每次都能完成任务,工程结束后我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参加了县劳模大会。
今年2月,领导提拔我当生产队长。我们生产队主要是搞多种经营,特别是畜牧。开头没有猪圈,喂的猪都成了“野猪”,我去找领导,领导要我找群众商量,群众一动手就搜集了许多废料,自己动手盖,我不会盖,工人教我,终于造了两幢大猪圈,我和饲养员也都搬到猪圈旁边住,把跑到湖里的猪找回来,进行“五分”(大小、强弱、公母、病猪、孕猪)、“五净”(猪身、食槽、猪圈、食水、食料),饲料做到粗细搭配,粗料细作,细料精做。我们的猪半年内就从二十三头发展到六十多头,都长得很好,我每次看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愉快。
曾有人问我想不想离开农场?的确,从前我曾错误地认为在农村没前途,有离开它的念头。但现在我一点也不想离开农场了。我怎能舍得亲手创造的事业呢?怎能离得开我的领导和战友,又怎能离得开那匹大红鬃马和那条可爱的小牛呢?我的工作看来平凡,但却是很重要的工作。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一辈子生活战斗在这里。(附图片)
浙江临安城关农场团支部书记(初中学生)郭德牛(右),用自己创制的杀虫喷雾器在晚稻田间喷洒药剂 新华社记者 陈秉祥摄


第3版()
专栏:

让洼地变粮仓 (中国画)
赵华胜 李亦林 张秀时 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