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信箱

  动员种棉不应强迫命令
干部应研究实际情况消除农民顾虑编辑同志:
最近我因事到河北定县所属的村庄走了一趟。这些地方的党政领导正为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多种工业原料的指示,大力动员农民多种棉花,要求要种自己土地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但农民思想中是有顾虑的。他们认为适宜种棉的土地,并不是普遍的,不用说一县之大,就以一个村庄说,村东的土地适合种棉,村南就不一定行。比如,在去年,在不适宜种棉的地方种上了,结果一亩地只摘了三、五斤花。其次,农民还怕棉花的价格太低,换不出地中应产的粮食来。
有些区村干部,虽然他们热心工作,但他们工作方法不好,不深入了解政府的指示精神,不好好说服教育农民,不照顾实际情况,因此好多地方存在着强迫命令作风,直接影响了今年的农业生产。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希望各地县、区、村干部,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一读者
编者按:植棉农民的正常利润,政府是确切保证的。我们希望各种棉地区的干部,好好研究四月一日人民园地农业部工业原料司的答复,向农民反复宣传解释,使农民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安心种棉。


第6版()
专栏:信箱

  新中国供销社货价应分别清楚编辑同志:
三月九日中午,我到新中国供销社去为本机关买文娱用品。我在该社买的两副工农兵跳棋,每副价钱是七千二百元。因为该社只有两副工农兵跳棋,还不够机关所需,所以我又到西单北大街文具店去买了几副,却只要二千元一副。我回去找那位售货员同志。他一查才发觉过去有一种硬盘跳棋,价钱才是七千二百元;因为价目表上登记不清,都写成跳棋,所以便混淆不清了。于是,他便把多收的钱退给我。我觉得我们企业部门负责同志,必须注意把货品价目分别清楚,如果混淆起来那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市府郊委会工商科 里华


第6版()
专栏:信箱

  改进包裹托运手续
范范五君向京东站托运处提意见编辑同志:
前几天我和一位同志到北京东站乘上午十时的京沈车赴津,因身带公款超过十公斤,便到包裹托运处托运。先向托运处四号窗台领了自理托运单,填毕并经税局盖章、过磅后,便到三号窗台交款。三号窗台的那位同志却不理我,只收十一时四十分开往太原的托运收据。我几次告他“现在九时五十五分了,要开车。”而他还是不理,反说:“管不着!”我没有办法,只好先让那位同志带款上车。等我交完款自理票到手时,车已开过崇文门了。下午我那位同志由津来电说:“津站补自理票二十公斤,两万三千多元,再加一倍罚金。”这样,连京站所缴的款,就是三个两万多元了,还损失了一张车票。我希望铁道部及路局把北京东站托运处的手续改变一下,最好那次列车先开,先收那次列车运走的包裹。再者,收款员要加强工作,争取时间,以免造成乘客不必要的损失。
读者 范范五


第6版()
专栏:信箱

  谁丢了三封信?
望丢信人速来本报领取 要好好检讨自己的疏忽
昨日下午,有管界北口袋胡同三号三轮工人邢德顺拿着三封信匆匆地跑到派出所说:“我在西长安街拾到三封信,里面说不定有很重要的事,请同志们快给招领一下吧!”我们一看,一封是写给中央统战部李部长,另一封是给中央贸易部国际贸易司林司长,第三封是给民主建国会萧新之先生的。我们认为三轮工人邢德顺这一举动值得学习,而丢信人这样疏忽,不负责任,应该好好检讨。
(公安局内一分局)
编者按:这三封信存本报人民园地组,希望丢信的人快来领取。


第6版()
专栏:

  争取正点行车 改善客车秩序
铁道部接受读者建议编辑同志:
三月十八日人民园地所载读者张印斗同志来函阅悉,我们认为所提意见非常宝贵。信中所指京太、同蒲两路客车不良情形,我们也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立待改进的事实。因此,除愿接受外,特答复如后:
(一)关于火车误点,一方面是由于机车不良,在目前困难条件下,机车虽维持使用,但在使用途中往往不能达到规定的行驶速度,影响正点行车;另一方面是管理不良,人员组织配备不够周密,部分员工在办理业务上时有疏忽,因此时常造成列车误点现象。
(二)客车秩序不良,主要是由于运输能力不足。列车次数有限,而旅客人多,往往超过客车定员人数。因之车内拥挤。特别南同蒲线是窄轨,一般客车不能过轨,而原有窄轨客车又不敷应用,只能暂且以棚车代用,车内清洁卫生照顾不够,设备条件很差,遂造成个别旅客不买票乘车的机会。
(三)关于餐车食品不够大众化,经营餐车者多强调餐车设备受到限制,而改良很慢。
(四)榆次站售票时间太短问题,已令太原路局转饬该站,今后尽量提前时间售票。
对于以上各点铁道部认为过去虽然在客观条件上受到某些限制;但由于人为努力不够,以及个别员工疏忽职责所造成的也很多。除铁道部今后在领导上注意及责令有关路局研究改善外,并制定整顿客运列车办法。自四月一日起,在全国实行重点工作,即在于改定旅客车点,充分利用列车运输能力,争取正点运行,改善车内清洁卫生,旅客秩序及餐车经营使膳食尽量大众化,以满足旅客的要求。
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启


第6版()
专栏:

  联营书店北京分店
创设电话服务组 少年星期阅览室
京市联营书店服务部于一日起,增设电话服务组及星期少年阅览室。电话服务组目的在便利读者购书及解答购书方面的各项问题。本市各工厂、学校、机关、团体如要购书请打电话二局○九○四,当即派人将所需之书送上。少年阅览室地点在旧刑部街一号,星期六下午一时至五时半、星期日上午九时半至十一时半、下午一时至五时半开放,欢迎少年儿童前往阅览。


第6版()
专栏:简复

  简复马龙璧、希治君:
中文译名及专门名词的统一工作,在翻译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于专门名词已由文教委员会领导有关部门研究中。关于人地名译音,我局最近拟汇集各有关方面意见,草拟标准译音表草案,供各界参考采用并提供意见,俟逐渐习用以后,再研究订定正式标准译音表。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翻译局


第6版()
专栏:

  在市内开设工厂应由工业局核准
问:我们想在北京区内创设制造硫磺、电石的工厂,一切经费没有问题,可是不知向何机关接洽办理设厂手续,及成品销路对象是谁,请答复。
姚绍棠
答:凡拟设立工厂,必须在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申请登记,经核准发照后,才能营业。关于制造电石,本市原有建业电石铸钢厂一户,由于成本高于东北电石的售价,现在已经停止制造电石,专门铸钢。至于硫磺制造,北京市人民政府定有管理办法,可到公安、工业两局分别申请。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局


第6版()
专栏:

  《大众诗歌》第四期
大众书店发行的《大众诗歌》月刊第四期已于四月一日出版。本期内容:唱词有王亚平的大鼓词《黑姑娘》,老舍、侯一尘合作的单弦《金喜翻身》;诗创作以反映生产建设,互助救灾为中心,有向太阳的“生产互助救灾”等十四篇。翻译有吉尔吉斯诗人马里柯夫写的《新中国》(亚克译),马尔沙克的《邮工》(邹荻帆译)等四篇;歌曲有《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等新歌三篇。


第6版()
专栏:

  北京市有那些托儿所?编者同志:
现在北京有那些公、私立的收哺乳婴儿的托儿所?地点在那里?收费情形怎样?申请入所有什么手续?
刘佩然刘佩然君:
现北京市公立托儿所均为机关附设,仅收各该机关干部的儿童。可寄托乳儿的私立托儿所有:育群托儿所,在前外东珠市口西湖营二十三号(电话七·二三七六),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二百斤(零售价,包括婴儿衣服费);洁如托儿所,在西单旧刑部街三十二号(电话二·二八五八),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一百六十斤(零售价);香山慈幼院,在西安门内二十六号(电话二·四○七七),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一百九十斤(零售价);燕京托儿所,在内五区东绦胡同二十五号(电话四·○五九○),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一百五十斤(零售价);保生托儿所,在西单太仆寺街四十六号(电话二·一八二四),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一百四十斤(零售价);中华托儿所,在东城西总布胡同三十八号,每月收费伏地小米一百六十斤(零售价);婴儿寄托所,在西单枣林街十二号(电话二·二九○一),每月收费小米一百二十斤(发薪价)。婴儿入所,须先经登记,并至其所指定的医院检查身体,合格后,再觅一铺保或人保,即可办理入所手续。
北京市妇联妇女儿童福利部


第6版()
专栏:

  种棉英雄黄元龄
热河省种棉劳模、种过二十四年棉花的老英雄黄元龄,是建昌玲珑塔区老爷庙村的人,今年五十四岁。在去年生产中,老英雄帮助领导大家植棉,使全村得了利;虽说去年庄稼歉收,大家今年也没挨着饿。
老爷庙是个自然村,全村三十三户人家,这村是个老产棉区,二十年前就有种棉花的,因为揍收的不得法,虽说种棉花比大田强的多,老乡得利不很大,最丰收的年景,每亩棉田才捡一百一、二十斤籽棉。赶到伪满时候横征暴敛,不管收不收,也要“棉花干”,不给就打就押,这样老乡不敢种棉花了。
解放后,老英雄就时常想:“自己的天下了,应该好好干,想法多种棉花,多收棉花,过好日子。”从这老英雄就下决心改进植棉方法,他选几块地种棉花,按季节、土质,用各种不同方法来收拾棉田,失败又失败,他也不灰心,下了三年苦功,结果成功了,上等地好年景就能捡三百斤籽棉,中等地平常年景也能捡二百斤籽棉。
前年研究种棉成功,去年春天政府号召大家多种棉花,老英雄就召集群众开会(黄元龄是村支部书记),号召大家种棉,又把这几年研究种棉办法向老乡学说一遍。因有伪满的影响,老乡差不多都有怕要“棉花干”的顾虑,不管咋说老乡也不愿种。会后个别劝说,又开了一次群众大会,自报种棉花的还不很多。老英雄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的想:还有些老乡有顾虑,要想法动员他们都种棉花,过好日子,最后想出了办法:自己下保证带头干。接着召开第三次群众大会,老英雄说:“我去年种三亩棉花,今年我再多种二亩半,你们不信,要棉花我给!”这样一说绝大多数老乡都想开了,愿意种棉花,接着就有人提出:“咱们全村才二十七个男劳动力,收拾棉花又费工,揍收不过来咋办?”老英雄提出:咱村劳动力不足,把妇女也组织起来,男的竟管榜趟,女的管间苗、掏尖、打蔓、捡棉花。这个提议,大家都挺同意,结果全村三十三户,有二十八户,自报愿种棉田五十三亩(全村共有三百五十七亩土地),组成七个男换工组,五个女换工组。村里还有五户没想开,咋劝他们也不种。
种棉时候到了,老英雄很细心的进行技术指导,到地里实地告诉不会植棉的怎样收拾法。多数老乡都按照老英雄的话去作;只有一户叫韩国森的种二亩棉花,他觉着:从前种的棉花,没那样细致收拾,也收棉花,谁费那些工呢!他不听老英雄的话,只马虎的收拾几遍就算了。
听老英雄话的人们,从种到收,搒六遍趟五遍,按节气掏尖打蔓,揍收的挺细致,全村从前不会收拾棉花的二十七个妇女,这回都学会了,有好多儿童都学会了收拾棉花。
秋天捡完棉花,大家感觉到种棉好处多,因为受了风灾水害大田才三成年景,每亩地才打一百三十多斤白高粱,按老英雄的种棉法揍收的棉田最低还捡了一百四十斤籽棉(因为受了风灾、雨水多的害),弹成棉花能卖七百多斤白高粱。种棉的老乡说:“这回我们听老黄的话算听对啦!过年咱们要多种!”
不听老英雄话的韩国森,到秋天一捡棉花,每亩才捡四十斤籽棉;和他地挨着的棉田,按照老英雄的耕作法去作,秋天一亩地捡了一百七十斤籽棉。韩国森后悔了,他说:“不听老黄的话少收一百多斤籽棉,过年说啥也得听话了,老黄告诉我咋揍收我就咋揍收!”
再瞧瞧没种棉花的那几户吧!拿黄元凤来说,春天老英雄劝他种二亩棉花,他说:“你可别说啦!我种那些棉花,上秋我吃啥呀!”咋劝说他也不听。赶到秋收一比,可看出来了,妇女主任的二亩半棉花和他的地垅挨垅,秋收捡了四百三十斤籽棉,换了二千四百斤白高粱;黄元凤的二亩地才打一百五十斤白高粱。
这些事实教育了老爷庙村全体农民,老英雄黄元龄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老英雄光荣的被选为老爷庙行政村主席,老乡都提出:听老黄的话,今年要多种棉花。初步的统计了一下,光老爷庙自然村今年最少要种一百四十七亩棉花。
(胡忠孝)
(转载热河《群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