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总装备部、中国科大
 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活动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刘程、奚启新)解放军总装备部党委近日发出通知,号召所属部队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官兵广泛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的活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通知指出,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要像钱学森那样,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努力掌握和赶超世界尖端技术。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机关要把组织向钱学森同志学习的活动,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热爱党忠于党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完成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官兵自觉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努力开创国防科技事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据新华社合肥12月11日电(董建江、周剑虹)今天是杰出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人之一钱学森先生的九十岁生日,中国科大师生通过举办“钱学森与科技教育”主题报告会、“学习钱学森教书育人精神”座谈会以及“钱学森生平事迹图片展”等活动,庆祝钱学森先生九十寿辰,深情追忆钱学森为中国科大的创办、重建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科大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科大历史上各个关键时期的战略发展,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为充分发挥钱学森等“大师”品牌的巨大价值,中国科大去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师讲席”制度,在相关学科分别设立以曾在该校执教的著名科学家命名的荣誉讲席,吸引和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短期讲学或工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水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界纪念诺贝尔奖诞生百年
  本报北京12月11日讯记者杨健报道:12月10日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00周年纪念日。连日来,我国科技界组织了一系列以“追溯百年历史,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的活动,纪念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12月8日,科技界大批知名人士聚首中国科技馆,追忆了100年来人类科技发展辉煌而艰辛的历程。中国化学会前理事长胡亚东说,100年来,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奖以其科学性和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为这一科学大奖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表示,迄今为止,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尚未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求知、探索、创新和献身科学的热情乃至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成为我们时代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由全国100位著名科学家倡议,100家新闻媒体参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华医药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联合组织的“百年诺贝尔”大型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也于12月10日拉开帷幕。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武警天津指挥学校校园文化丰富
  本报讯武警天津指挥学校着眼培养面向新时期基层指挥员的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构筑起具有部队特色的办学、助教新模式,收到良好效果。许多学员走上基层岗位后,有的成为武警总部、总队表彰的优秀带兵人、优秀基层指挥员,更多的则成为基层文体活动的骨干。
  该校组建以来,本着“以教促学、以学促校、以校为队”的原则,坚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政治部积极为学员开辟群众性文体活动课堂,形成广播天天播、橱窗日日换、板报周周评、军歌月月赛、图书馆常年开的文化特色,使学员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能力。为此,学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各种文体活动场地和配套设施,成立了校园乒乓球队、篮球队、网球队、足球队,还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文艺汇演,举办一届全校球类运动会,保证从学员到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一批文体活动项目甚至具备了专业水准,如由学员组成军旅歌曲合唱团参加了天津市“八一”双拥晚会,在今年总队第二届军体运动会上,篮球、乒乓球两项团体冠军被该校代表队夺得。仅今年一年,学校荣获天津市和武警总队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的6个冠军和2个亚军。(杨明杨勇赵军峰)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助学贷款为何推行难
本报记者王淑军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帮困助学的重要措施,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于1998年应运而生,2000年在全国推开,深受广大贫寒学子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然而时至今日,从全国助学贷款的推行情况来看,现实与最初的设想仍有较大距离。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共53.4万人,申请贷款金额33.4亿元;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16.9万人,贷款合同金额12.6亿元,占申请金额的37%;累计已发放贷款6.27亿元,占申请金额的18%;各级财政共安排贴息经费2.7亿元,已支付贴息金额934万元,占已安排金额的3.4%。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显示出助学贷款推行难的诸多问题。
  银行:个人信用系统未建立
  对于助学贷款业务,银行其实很有兴趣。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原因不仅在于有助学兴教的社会意义,更主要是今天的大学生最有可能是明天的高收入一族,是潜在的客户。如果他们在就学期间得到银行的帮助,以后就可能成为该银行长期客户。而且贷款本身对银行也还有一定利润。
  但从目前看,助学贷款推行难首先难在银行,为什么会这样?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我国个人信用系统尚未建立,导致推行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较大,是主要原因。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有关规定,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信用贷款,理论上讲这应以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因为在信用社会下,个人信用系统的事后惩罚会形成对有不良记录者的强约束,然而我国目前恰恰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国家助学贷款不是政策性贷款,而是一种商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就得考虑收益和风险,而学生毕业后流向天南地北,银行又没有担保人、抵押物在手上,贷款者如果恶意逃债,银行还真是没办法,一句话就是贷款风险太大。
  这位工作人员又说,况且助学贷款的金额小、数量大,开学时投入好多人,花不少时间,贷款总额也不过千万元,而平日他们一个业务员对企业有时一笔就可做出几千万元的项目;再加上跟踪、贷后管理等工作,相对于所承担的风险,助学贷款的推行成本也实在太大。
  为弥补目前个人信用系统尚未建立所带来的缺憾,今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不守信用的贷款人,将在媒体上曝光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同时将违约情况记录在案,将来纳入全国个人信用系统。应当说,这是有威力的一招“杀手锏”,但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许多人并不乐观。有银行人士认为,在个人信用系统真正建立前,这一措施更大意义上只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因为实际上银行进行个人信贷业务时,在同一银行系统尚可通过联网信息共享,而在不同银行间客户资料都相互保密的情况下,要查黑名单,只有靠人工查书面资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学生:信用意识淡,还款压力大
  作为助学贷款链条的用户终端,最需贷款的贫困学生中间同样存在着难点。
  对助学贷款缺乏正确认识。这突出表现为或者觉得贷款不光彩,而不肯“背债”;或者信用意识淡薄,申请了贷款却很少考虑将来还款。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认为,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不仅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中的不足,也是银行谨慎有余的原因之一。广东省某高校最近对去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手续太复杂、“门槛”过高、发放迟缓。银行为防范风险,在办理助学贷款业务时设置了从提出申请到签订合同等一系列复杂手续,并对申请者的条件,在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等许多方面提出不适当的较高要求。申请人要想取得贷款,必须在银行与学校间“过五关斩六将”,精力与时间的耗费使他们疲惫不堪,此外贷款发放迟缓也让更多的学生望而却步。
  还款预期压力大。按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这意味着你如在一年级时开始贷款,就必须在毕业后4年内还清。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一个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每年按8000元贷款,4年就是3.2万元,再按毕业4年内还清,即使不计利息,平均每月也要还666元,而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学校:认识不到位,引导需加强
  在推行助学贷款中,学校事实上成为连接银行和学生的中介,作用非同小可。助学贷款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学校也是受益者,对此高校普遍也都持支持态度,但许多学校在实际执行中并不尽如人意。
  对助学贷款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定位不清。在扩大高教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目前国家已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勤工助学)、补(困难补助)、减(学费减免)”五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各高校应在整个体系中为助学贷款准确定位并发挥其作用,如上海市高校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采取低年级以“贷、补、减”为主,高年级以“勤”为主,“奖”则贯穿始终。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校并没有这样去认识和实践,而是要么一味依赖,视其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特效药”,盲目推行,甚至错误地把它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来使用;要么因为其繁琐,或担心出问题,而将其束之高阁,据悉到今年5月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中仍有50多所尚未开展助学贷款业务。
  对助学贷款的组织、引导不够。学校作为助学贷款链条中的中间环节,相对于银行是组织者,相对于学生是引导者。但实际上,不少学校一方面或者简单地视其为银行的事,消极作为,配合不够;或者无视银行在助学贷款中的地位和权利,单方面作主。另一方面,或者宣传不到位,使学生们对助学贷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甚至连基本的金融知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让需要贷款的学生充分参与;或者信用观教育不到位,学生中缺少必要的信用意识,客观上形成国家助学贷款推行的观念障碍。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批“西安事变”珍贵史料公布
  据新华社西安12月11日电(记者李梁)“西安事变”65周年前夕,一批珍贵历史资料于今天首次向社会公布。
  据陕西省档案馆副馆长王吉德介绍,此次公布的珍贵史料均由陕西省档案馆收藏,主要包括: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记录《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的手抄油印本,里面记录了毛泽东对中日关系和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看法;“西安事变”发生当天东北军出版的《东望》杂志第六卷第六期,内有“12·12革命的火花”、“张杨两将军告全体将士书”、“12·12事件原委”及杨虎城将军亲述“兵谏的意义”等文章资料;“西安事变”期间东北军来往密电、军事作战计划、宣传计划、传单及张、杨部队主官姓名表等一批保存完好的原始资料。
  此外,由陕西省档案馆整理的1936年12月到1937年6月《大公报》、《中央日报》、《世界日报》、《上海时报》等对“西安事变”的报道、宋美龄所著的《蒋夫人西安事变回忆录》、张学良进陕及“陕北剿共”战役战斗情形致邵力子信、民国期间出版的“西安事变史料”、中央银行西安分行清理“西安事变”文献工作的文件及关于“西安事变”时期西北军、东北军提款案件的往来文书等也在此次公布之列。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
公正与效率是审判的灵魂和生命
“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12月11日讯记者吴兢报道:公正与效率,是审判的灵魂和生命。宪法赋予人民法院惩罚犯罪、解决纠纷、维护正义的重要职责,我们就要肩负神圣的使命,做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做公民权利的保护者。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今天召开的“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论坛”开幕式上如是说。
  据了解,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方好评。一年来,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抓了三件大事:搞好审判工作、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推进司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肖扬说,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不仅需要司法界和广大法官的不懈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司法活动、支持司法活动的良好风气,形成信仰法律、信任司法机关的大好局面。
  又讯30余名法学界著名学者,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多名外国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资深法官和高级法官,今天聚集一堂参加“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论坛”。
  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本次论坛,是为了探讨建立、健全公正和高效的司法体制和审判机制。三天的会议分为六个论题: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研究;司法公正与司法高效的保障机制研究;人民法院体制改革与公正、效率;司法监督与公正、效率;审判方式改革与公正、效率;审判程序与公正、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