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有感而发

“公仆心”莫输“儿女情”
马力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刘知炳,利用职权,支持和包庇其女进行违法经济活动,并干扰司法机关对其女涉嫌犯罪案件的调查。近日,刘知炳已被开除党籍,并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
  蛀虫已被挖出,教训发人深省。
  如今有少数领导干部将“公仆心”输给了“儿女情”。在思想上,“想儿女”而不“想群众”;行动上,不是为人民办事,而是为儿女“搭桥、铺路”,甚至纵容、包庇子女进行违法活动。
  为人父母者,都会爱护、关心子女的成长。领导干部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儿女情”。但由于身处的职位和手中的权力的特殊性,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儿女情”就至关重要。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都是以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心”来要求自己,处处为人民群众考虑。同时,他们更告诫子女,不准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名望谋求任何一点好处。
  为什么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公仆心”没了,“儿女情”却重了?说到底,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党性意识淡薄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却了,手中的权力自然就成为给自己和家人服务的工具。
  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的“儿女情”,最终是要加强党性。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必须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如果拿着权力为自己的私利服务,这不仅仅是党性的丧失,法律也决不答应!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用行动践行“三个代表”
  北京军区某通信团党委书记、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董江把当一个“透明官”,做一个“透明人”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1999年初到通信团任职时,班子成员比较新,成员之间缺乏了解。他用强烈的事业心、真诚的同志情,赢得了一班人的尊重和支持,与团长成为一对好搭档。团队科技练兵,他发挥自己通信专业特长,从一台一站抓起,从一招一式练起,不搞形式主义。针对干部提拔使用、战士入党、考学等敏感问题,他倡导并实施团务公开,基层官兵们拍手称赞。在他的带领下,该团先后被总政、北京军区评为“红旗台站”,今年“七一”,董江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附图)
  图①:董江(中)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同娱乐,了解战士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把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做实。
  图②:和战士一样,无论风雨,董江(前排左一)与党委一班人常年坚持出早操。
  图③:为优化知识结构,更好地掌握高新装备,董江从未间断过学习。英语是他下一个攻克的目标,这是董江正虚心向妻子请教。
  (赵庆安刘龙摄影报道)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党员联农户架起连心桥
霍增龙雷厉
  地处湘西南的湖南武冈市,为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去冬以来,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分片联户创优”活动。
  活动中,每个村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和党员数量建立健全党小组,一个党小组为一片,每人联系若干农户,划定党员责任区。市委书记向昂才说,实行“党员联户”就是要党员干部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好群众表率,在实践中深入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分片联户创优”活动使农村党员不仅懂得了该做什么,而且懂得了应该怎么去做,在武冈已经形成了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湾头桥镇长有村68岁的党员唐国凡,家住10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村党支部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没有给他安排联户对象。他得知后,立即跑回老家找到村支书要求联户,主动选择了5家困难户和5户纳税、计划生育的“钉子户”为联户对象。一年来,唐国凡调解矛盾纠纷52起,资助困难户现金1300余元。
  邓家铺镇黄竹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全村31名党员带领群众战胜了落后。维修村级公路、架设自来水管、翻修村小学校舍,村支部3名委员每人负责一个项目,其余28名党员分成3组,每组分片联系群众组织施工,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党员肖清华还拿出多年跑运输的积蓄,主动垫资近5万元翻修校舍,保证了学生按时开学……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本期特稿

透视“学风不正”
——对作风建设突出问题的剖析与思考之二
本报记者崔士鑫
  “活到老,学到老”,是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的一句名言。“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新时期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不少党员干部轻视理论、忽视学习,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对新知识的汲取,或者不懂得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照抄照搬,搞本本主义。
  变了味的“学习”
  有件真人真事令人深思:一位副县长竟然在上级专门组织的学习会上仰面呼呼大睡,受到了通报批评。然而有关方面给上级的报告却辩解:他是因为头天晚上“跑项目”太累。
  这种现象目前很普遍:部分干部以工作忙为由,逃避学习。这些干部工作热情很高,整天忙忙碌碌,但对理论学习却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甚至把学习当作工作的包袱。“经济工作是重点,政治学习靠边站”,甚至个别主管理论学习的领导干部也把“跑项目”、“抓经济”当作“真事儿”、“正事儿”,学习只能“退居二线”。
  另一种现象是:不少人不学习,却并非由于工作忙,而是忙于吃喝应酬。一到工余假日,小车一坐,徜徉于名胜景点、出没在宾馆饭店;忙于迎来送往、兴奋于觥筹交错,“玩风太盛,学风不振”。
  还有一种现象是“修而不学”:近年来,各地党委确立了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脱产进修等学习制度。然而有的干部进了党校却忙于拉关系、“攀高枝儿”,集中精力于来往应酬,或趁组织监督减弱的机会尽情享乐,甚至出现像马向东这样在党校学习期间出境豪赌的怪事。一些干部“读研”、考MBA,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心思没有放在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上,不是花公款混个文凭,就是盯着那些同样在混文凭的上级领导,交友傍官,弄个“同学关系”,另有图谋。一位参加某高校研究生班的领导干部直言不讳:“我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倒是其次,主要是想通过学习认认人,串串门,今后有个什么事,也好有路子可走。”因此,这位领导整天不是忙于用公款准备一些土特产送给那些当大官的“同学”,就是请那些有权的“同学”到本地来“考察”。
  更常见的一种现象则是:学习也参加了,名词也学会了不少,却不会理论联系实际。群众反映,这些干部满口大话、套话,就是没有一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他自己的话。还有一些干部学了一点理论或外地经验的皮毛,就生搬硬套。比如,前些年沿海地区提出了“无工不富”的理论,西部地区一些领导干部就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居民分散的地方,没有围绕农业这个基础单纯地大上纯工业项目,结果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风不正”危害不浅
  胡长清曾对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作过反省。原因之一就是完全放松了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他说:“平时学习一点,也是应付工作之需,装潢门面。”他形容自己是“看文件一目十行,听传达一听了之”,至于他档案中的北京大学文凭及法学学位,不过是为“装潢门面”而伪造出来的。其后果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学得少,学不进,头脑就空虚,思想就贫乏”,“成为脱缰的野马”。
  像胡长清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到今年6月,全国纪检部门查处的厅部级干部已有100多人。不少人理论乃至文化水平之差,令人吃惊。某省原副省长进了监狱,写起检查来竟然不成句子——因为平时一切都是由秘书代笔。负责查案的纪检部门领导痛心地说:领导干部可不能混到连检查都不会写的地步!
  因此,这些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学习是个前提,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还指出:“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一些干部出问题,同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给那些不重视学习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忽视学习的危害。
  当今社会,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对党的政策、国家法律以及科技知识等,如果不能认真研究、用心学习,就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最后被执行死刑的胡长清,在问题已被基本查清后,居然还要求保留党籍,说要“在党内重新接受改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当过大庆市市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钱棣华,因受贿20万元被法办并开除党籍,这个有着35年党龄的领导干部竟提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要求:我接受不了自己不是共产党员这个事实,能不能不开除我的党籍,哪怕多让我留党察看几年也行啊——留党察看的最长时间也只有两年,他都不了解。显然,对这样对党章、国法的基本常识都如此无知的领导干部,我们很难奢望他能完整、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
  学风不正的危害还表现在一些人学得了一点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却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有的对上级的文件不改一字,原样下发,经常可见《关于某某通知的通知的通知……》这样奇特的行文,还有的把“本省”改两字为“本市”或“本县”就完事大吉,至于对政策是否吃透了,符不符合本地实际,无人过问。老百姓气愤地称之为“用会议落实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用文件落实文件”。
  端正学风任重道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个并非大战役、大变革却特别引人注目的事件,那就是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实际上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主要内容的高水平的学习运动。当时,毛泽东要求全党“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实际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没有延安整风,就不会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不可能迅速建立起人民共和国。
  时至今日,怎样在党员干部中养成讲学习的风气,如何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怎样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重大课题。
  存在“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确定了一些学习方面的制度,但对一些干部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是否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对干部学习情况的考核,往往是从纸面到纸面,从理论到理论,所谓结合实际也不过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摆一通理论,列几个事例,就算联系了实际,对实际工作没有多大用途。
  因此,衡量学习水平的高低,要有具体标准,并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比如调查研究就是一个“试金石”。负责组织学习的部门,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以及不同的工作要求,对不同的学习者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带着课题,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学到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这些办法要经过综合论证后付诸实施或试验,接受实践的检验,最后经过评估,确定学习的效果。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白天少打扰夜晚频下访
 南康干部夜访形成制度
  本报讯江西省南康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从10月初开始实行干部夜访制度。要求干部利用夜晚休息时间深入群众进行访问,从而解决了从前干部和农民之间没有时间交流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制度规定市级领导夜访每月应不少于1次,科局级干部不少于两次,乡镇干部不少于3次。干部夜访的主要对象是一些贫困户和问题户,通过与农民拉家常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捎去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以及合适的致富门路。
  同时,南康市还给上万名干部统一制作和配发了民情手册和民情档案,要求干部把夜访内容详细记录在册子上,并且将掌握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使之成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原始依据。(刘春水)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用作风建设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共湖南省宁乡县委书记徐湘平
  徐湘平,男,汉族,大学文化,湖南省浏阳市人,1961年1月出生,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浏阳市乡干部、区团委书记、市团委书记、市计生委主任、区委书记、浏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1999年下半年任湖南省宁乡县委副书记、县长。2000年起任中共宁乡县委书记。
  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们在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优化机制管人,凭实绩用人,狠抓“三个创新”,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一流干部队伍进行了一些探索。
  ●创新观念,提高干部思想作风。我们注意把握住两点:一是创新观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大干部观念创新的过程。我县以“三讲”、“三个代表”、“七一”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等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号召广大干部从思想深处清除陈旧观念,提出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三个解放”,倡导“以素质论人才,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理念。二是加强培养教育。针对当前县乡镇专业型、经济型领导干部缺少的情况,县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开办干部假日学校,今年已开设十个专业,参学人员1200人次。
  ●创新机制,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我们先后出台了《宁乡县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等13个关于干部使用、交流、调整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制度规范人,以机制管好人”的机制。今年以来,县委对推选的216名科级后备干部和20名县级后备干部在县报、县电视台予以公示,设立公示举报电话、公示举报信箱。加强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的结合。我们积极引导县直机关和经济发达乡镇的干部,自觉向艰苦地区、艰苦岗位交流,在这次乡镇班子的调整中,就有8名县直机关干部到乡镇任职。
  ●创新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严格考核考察,对所有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设立领导干部监督举报电话,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监督举报制度。以经济责任审计手段,落实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制度、干部调动财产移交登记制度。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齐抓并举,预防性监督和惩治性监督双管齐下,干部自律和组织监督内外结合,从源头上治理,预防腐败现象。从而为建设一支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党和人民高度信任、适应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2版(党的生活)
专栏:

加强调查研究推进作风建设
——中央国家机关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综述
国萱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坚持领导带头,着眼人民群众,切实解决问题,推进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结合职能转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结合职能转变,许多部、司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作为改进领导作风、改进机关作风的重要措施。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司法部等56个部门领导亲自带队,抽调司、处级业务骨干和青年干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调研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国家审计署党组自2000年起,先后组织3次较大范围和规模的调研活动。他们把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重点,走访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考察了这几个县的13个乡、21个村、40多个农户、8个乡镇企业和3所学校。在调研基础上,召开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促进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深化。署党组书记、审计长李金华亲自主持调研工作并带队调研,署领导每年到基层调研和指导工作的时间平均在两个月左右。
  最高人民法院9位院领导分别在基层法院确定联系点,每人每季度至少到联系点蹲点1次,全年不少于10天。今年又专门成立以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祝铭山为组长的调研小组,拟定2001年的20个调研课题。
  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中央国家机关的许多干部采取进村入户、进站入所及座谈、访谈、调查问卷、暗访等多种方式,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真实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财政部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开展情况,今年6月,农业司派两位年轻干部,对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情况进行了“微服私访”。调查期间,两名年轻干部深入现场、深入群众,走访了许多乡、村基层干部和退耕户,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副部长孙永福、蔡庆华为了筹备今年7月青藏铁路建设开工,多次深入青藏铁路建设地段调查研究,现场帮助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高原缺氧严重、气候多变等实际问题。
  为了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防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克服形式主义,国家林业局提出,局、司、处三个层次的干部都要到工作有突破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矛盾较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到基层意见多的地方去收集情况,调研要从客观与微观层次上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对策。
  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为群众谋利益
  中央国家机关许多部门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针对调研中大家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与其他部门职能交叉、互相扯皮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工作。对于支持地方“两个确保”资金的划拨,医疗保险制度配套文件的制定,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所需资金等工作,部党组书记、部长张左己和部党组的其他同志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使问题得到解决。
  中央国家机关广泛开展了“创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的文明机关,做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教育部外事司开展了以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份公文,回答好每一个问题为内容的“三个一”活动。国务院侨办国内司信访处提出要把侨办信访接待室建设成中央国家机关中环境最优美的接待室,对来访者像亲人一样热情,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张名片。建立了“司长接待日”,变原来的“上午接访”为“全天接访”,不让来访者多跑路。
  改革完善机制,促进作风建设
  好的作风需要健全的制度来保证。中央国家机关许多部门把抓好制度建设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用制度来促进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
  审计署针对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简称“八不准”),改革了审计机关外出审计经费管理制度,消除了审计机关在经费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增强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逐步规范了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公务行为。
  国家计委制定了《关于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6条规定》、《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五年规划》。办公厅印制下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机关工作手册》。他们还建立走访制度,密切与国务院各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为克服形式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许多部门在精简会议、精简文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并用制度巩固改革成果。许多部门规定每个专业司局一年只能召开一次全系统的业务工作会议。有些部门要求各级领导要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一般不出席部门、地方、单位、企业举办的奠基、竣工、挂牌、颁奖、剪彩等社会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