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摹拟
鄢烈山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爱用古音,一日友人来访,见他早眠未起,曰:“汀茫久矣,犹酣睡耶?”顾没听出前半句是什么意思,那友人便道:“汀茫”就是“天明”的古音呀!通过摹拟达到贬斥的目的。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故意摹拟流行的骑士传奇的套数和腔调,描述堂·吉诃德的“游侠史”,尽情嘲谑骑士传奇的荒唐和危害。此书一出,骑士传奇遂在西班牙绝种了。
此类摹拟,不论是善意的讽刺,还是有意的嘲弄,都是意在贬抑,针对被摹拟者而发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摹拟,原是自谋之计,但同样也可以产生贬斥的效果。德国作家李希腾伯格有句名言:“煌煌杰作的唯一缺点是:它们通常成为一批平庸之作随之问世的根苗。”
现在文艺界、出版界都有这么一股不大好的风气,谁出了
“叫响”的新作新招,马上会被一窝蜂地仿效,形成一种新公式、新套子,或掀起一阵什么“潮”、什么“热”,直弄到大众掉头不顾才罢手。这种摹拟,不是为了推陈出新,而是为了走捷径,拣便宜捞实惠。得有一套切实的“综合治理”方法才行,以抑制这些创造生机的抑制者,鼓励创新,发扬艺术的首创精神。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从《岳飞传》到《姑娘万岁》
——访刘兰芳
张世英文 苗地画
刘兰芳,评书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市曲艺团团长。
1979年9月,刘兰芳在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传统评书《岳飞传》。她那清晰、优美、宏亮的声音,明快有力的节奏,深厚真挚的感情,慷慨激昂的情绪,拨动了广大听众的心弦,一时出现了评书说岳热。全国有63家电台竞相播放,刘兰芳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评书演员。
记者:“十年浩劫”结束后,曲艺获得新生。你说的传统评书《岳飞传》反响很大,受到广大听众的赞扬。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
刘:评书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说岳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奸之争,在经受了“十年动乱”的广大听众中,很容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精忠报国的岳飞,反而被卖国求荣的奸贼佞臣迫害致死,每一个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怎能不为之震动?作为一个评书演员,不能听到赞扬声就忘乎所以,要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说书艺术。在说传统书的同时,我也说了《挺进苏北》、《三打乌龙镇》等现代评书。
记者:从1980年各地电台恢复播放评书以后,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老、中、青竞相献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小书场走上了大舞台,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拥有几亿评书听众。这是很可喜的事。
刘:是的。但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大致说来,就是新书太少,特别是反映我们今天新时代、新人物的评书太少;有些传统书,加工、提高不够,夹杂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艺术上还存在着缺点,比如打擂、两军对垒、两军交战的情节等,人物的“开脸”以及写法有些大同小异,一个路子,显得模式化、一般化。老一套听多了,会倒胃口的。因此评书的内容和表演,都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我觉得,要把握住时代脉络的变化,深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要不断改进说书的艺术,丰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新评书。
记者:去年春节你带领团里的十名演员,到广西、云南前线慰问演出之后,创作的反映后方人民和老山前线战士的奉献精神的评书《姑娘万岁》,在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奖,你有什么体会?
刘:在战火纷飞的南疆前线慰问演出35天的日日夜夜,使我目睹了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我们的战士的可爱,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行程1万余公里,在前沿阵地,在猫耳洞,为守边将士演出了55场曲艺节目。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前线回来以后,我向祖国人民作了130多场汇报。
《姑娘万岁》这篇评书,就是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脱稿后,我又专程赴广西前线演出,征求意见。由于时间短,很不成熟。在今后演出实践中,还要不断修改,使之臻于完善。
此外,我们还创作了相声、快板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等曲艺节目。如果不了解我们的战士,不真诚地向战士们学习,是创作不出好作品来的。
记者:从1980年以来,你先后到20个省市地区演出1000多场,很受听众的欢迎。听说你把演出的收入绝大部分都交给了集体,这很难得啊!
刘:几年来我为团里收入30多万元,没有“抄肥”,“瞒帐”的现象。我觉得党员文艺工作者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头提高演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不应当“一切向钱看”,更不能带这个不好的头。
记者:据你们团里的同志反映,这些年来,你多次义演,并赞助“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中国残疾人,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幼儿园的建设,为工矿、农村、部队等慰问义演200多场,光是锦旗就有100多面,表扬信6000多封。枣庄煤矿等三家煤矿还授予你“名誉矿工”的称号,江苏沛县纺织厂授予你“名誉纺织工人”等称号……是这样吗?
刘:人民给予我的荣誉太多了,可我为人民做了什么?远远不够啊!每到一地,特别是在农村露天演出,我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感动不已,就忘记了疲劳!观众对曲艺、尤其是对评书的喜爱,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热爱。许多感人的盛况,是旧时艺人一生也遇不到想不到的。与其说是百花装点了大地,不如说是大地养育了百花。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揽绿
刘贵贤
谁见过这样的绿?群山披着一袭青烟,遍野笼罩层层翡翠。绿得厚实,很有层次——墨绿,深绿,浅绿,嫩绿,鹅黄绿。一种精心而又随意的叠绿。使人觉得淅淅沥沥的雨丝是绿的,温柔清馨的和风是绿的,清爽湿润的空气也是绿的。天地间闪着朦胧的绿光。
许是缘份,在武夷山笔会上,几位相好的文友“窜”进保护区闪电一游。仲春时节下着毛毛细雨,原始森林妩媚多姿而又羞羞答答。
面对“南方铁杉”、“紫杉”、“红豆杉”这些珍奇的“活化石”,不由得想起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这妩媚的绿衣仙子是怎样躲过了那场浩劫的呢?她肯定是造物主的宠儿,要不,近五十种古代生物的至亲骨肉,怎么能延续至今呢!谁不对这“孑遗植物”和“活化石”的绿色天使顶礼膜拜呢!她应该自豪,92%的森林覆盖率;在数千个绿色家族中,仅树木的种类就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七倍;而水平公里的景观,在世界其他地方,几千公里也无法看到。
在近乎神秘的气氛中,一踏进山门,就感到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绿,刺激着我的皮肤,辐射着我的心灵,甚至规范着我的思想情感。除了遥远的冰川的遐想,还有超越时空的反思。蓊蓊郁郁的凝重的葱绿,在我的眼前展开了濯濯荡荡的小兴安岭。那是红松的故乡,曾赢得“绿色聚宝盆”的美名。转而幻出西双版纳。这闻名于世的热带植物园,经过不绝的刀砍火烧,也象小兴安岭一样悲悲切切。如今,风沙迷漫的鄂尔多斯,大漠茫茫的阳关、玉门,都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啊!诚然,华夏多林,那在已经逝去的年代,但是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却排在世界的第150位之后。恩格斯有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应该反省一下对绿色的残酷。
思索中,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渺小得不如灌木、小草,甚至不如星星也似的苔藓。这些活跃跃的生命,递接着生活的交替,表现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森林是一面宝镜,使我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自己,以至毫不怀疑,她也是有七情六欲的。还没有一部典籍象武夷山这样使我激动、欢畅和震惊。一种欢乐与痛苦交加,愉悦与惆怅相融的难以言传的滋味。试想,在世界北纬15—30°纬度带上,大部分已成沙漠,这里却是一片保存完好的绿洲。
同一纬度带,串着撒哈拉,阿拉伯,鲁巴里,大内夫得,伊吉迪,鲁卜哈利,卡兰舒,努比亚,瓦兰,谢什,塔尔等等大沙漠的名单。我们的“绿色公主”,会不会有一天变得同她的姐妹们一样寂寞而粗糙呢?
淅淅沥沥的雨丝喷拂着“绿毯”,发出阵阵潮音。生机勃勃而又异常静谧,文静中略有几分骚动,分明在说:不要把我吹成“世界第一”,也不要悲伤。
但我在这春情萌动,灵秀、雄峻的庄严中,终于领略到绿色生命的永恒。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咨询”探源
史明迅
目前社会上的各类咨询活动,为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和交流信息提供了种种方便。检诸典籍,“咨询”一词古已有之。
《三国志·蜀志·后主太子璇传》记载,蜀后主延熙元年正月立刘璇为皇太子,策有“咨询典礼,敬友师傅,斟酌众善,翼成尔德”等语,可见三国时已有“咨询”一词。比它稍早,则见于东汉文学家王逸《九思·疾世》:“纷载驱兮高驰,将咨询兮皇羲。”商务印书馆新版《辞源》据以作为“咨询”一词的最早出处,其实非是。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左传·襄公四年》有“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之句,《春秋左传词典》(杨伯峻等编)释咨为“咨询”。溯始探源,“咨询”一词的最早出处应是《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五章:“载驰载驱,周爰咨询。”这是一篇君遣使臣之诗,意谓使臣悉心访察民间疾苦以告天子。
据此可知,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使用“咨询”一词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台湾娃儿藤
石春元
读《中国植物图谱》,看见台湾山林里生长一种娃儿藤
在朝思暮想的树荫里
一夜间抽出长蔓
抱住了一棵合欢
金凤蝶飞来栖歇
张一朵童心的花瓣
让蔓也醉魂
让根也缠绵
叶子象斩不断乡愁的剑
你在想家——
住昆仑山
山上的熏衣草天真
山下的迷迭香烂漫
想长奶浆菜的土地
想开婆婆丁的田园
门前的桃金娘正等你亲切呼唤
正是童年——
快牵一缕嫩绿的相思
让蝴蝶花翩翩飞过海峡岸
结个月亮又大又圆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兄弟姐妹舞翩跹
李宜高
边陲小镇——深圳沙头角,长期来,“中英街”两边的同胞习惯地生活在“一街两制”的特殊环境里。这几年,每逢除夕之夜,街两边居民便举行“烧炮仗比赛”,从去旧迎新的午夜子时开始,两边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彻夜不停,那股热闹劲是一年胜过一年。一夜之间,镇内那条被抹上一层神秘色彩的小街便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纸屑,红红的象地毡,似彩带,好看极了。
大年初一,在连接“中英街”口的球场上,四周装灯结彩,彩旗飘扬,一年一度的新春游园会在这儿举行。猜谜、套圈、钓鱼、套活鸭……香港新界的同胞纷纷前来同我方居民欢聚一堂。麒麟舞,则尤其引人注目,因为麒麟舞的两位主角,分别由街两边的人来担任,新界的小伙子舞头,我方的老艺人扯尾,一老一少,一头一尾,和着锣鼓的节奏,忽左忽右亦步亦趋,配合默契,把麒麟给舞活了。
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沙头角渔灯舞”和沙头角地区“九龙山歌”也先后“出土”,经文化部门搜集整理后重新搬上了舞台。
1985年8月15日,沙头角海边碧海广场举行盛大的“山歌擂台”晚会,聚居在“中英街”对面村落的同胞姐妹700余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广场上人山人海,那盛况如同赶庙会一般。
中秋之夜,明月皎皎,水天一色,使人想起了苏东坡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边界两边的骨肉同胞一边赏月,一边观看台上斗歌。20余年与唱歌绝缘的香港新界山歌王薛观带先生,看到特区的建设,家乡的变化,使他兴致勃勃重登歌台,引吭高唱一曲九龙山歌:“阿哥想妹妹唔知,一日想你十二时,一月想你三十日,年头想你到年尾……”这首热烈真挚的情歌撩动了小伙子的心,他们高喊着:“好吔,再来一个!”几位新界过来的老大娘听了格外舒心,象喝了一杯又香又浓的春茶,情不自禁地耳语着:“唉呀,好久没有听过唱阿哥阿妹的山歌了!”
几年来两边同胞同演一台戏,同唱一支歌的动人情景已不稀罕,真个是:“兄弟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第8版(副刊)
专栏:

银花(摄影) 岳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