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技术经济论证要重视客观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陈树勋
一项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工程,在开工之前,要进行一系列技术经济论证工作,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种综合性研究论证工作称为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对工程项目就市场预测、生产纲领、原材料、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厂址选择、工程设计、组织管理、职工、建设进度、财务和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证,从各种技术和经济条件中寻求最佳方案,作出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的客观性,是通过技术经济论证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说明在什么状况下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是可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可行性研究能够受到世界普遍重视,是因为它能客观地事前反映工程项目的未来面目,揭示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内在矛盾,展示未来的经营前景,排除不恰当的方案,减少风险,避免失误。
可行性研究目前已被我国工程技术界广泛采用,从而在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的决策中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近来一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出现了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决策程序颠倒,先决策,后作可行性研究。在这种状况下,可行性研究成了某些决策人主观旨意的反映,失去了客观性。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仅仅起了立项目、争贷款、要物资的作用,丧失了可行性研究应有的作用;二是论证简单,评价片面。一方面信息不足、资料不全、情报不灵,另一方面要赶上报时间,仓促从事。这种可行性研究往往内容简单、深度不够、预测片面、方案单一。其论证评价往往只顾企业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经济效益;只顾直接经济效益,忽视间接经济效益;只顾近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经济效益。这样的可行性研究起不到决策依据的作用;三是审查不严。有些地方和部门出于本地区、本部门的愿望,加上业务水平所限,缺乏宏观洞察力,使那些表面能自圆其说,实质上不可行的项目被鱼目混珠地通过。必须指出:这些可行性研究的客观性的降低,必将导致决策失误机会的增加。这种现象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不利的。
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实行决策责任制。使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的责任及权力相一致,投资决策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会有助于树立慎重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
第二,制订可行性研究的统一规范。根据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的复杂程度、投资大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制定内容和深度繁简不同的几种格式,工程越大要求越详细。统一规范,严格执行。
第三,工程设计机构逐步实行企业化,减少工程设计机构在技术经济论证中受主管部门主观旨意的约束,根据投资的大小,确定可行性研究编制的机构。工程设计机构要对可行性研究的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提倡技术民主。在项目决策之前,赋予工程技术人员以充分反映工程项目内在规律的权利,使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轰动北美
中国科学技术馆 祝一新
1982年,中国科协应邀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举办
“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展出盛况空前,观众达一百一十多万人次,创造了该中心建馆以来的最高纪录,一时轰动了北美。美国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馆,也纷纷发出邀请。
四年来,“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在北美一些大城市相继展出,从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中国热”。在美国的西雅图展出时,参观人数超过了全市人口数,新闻报道八百多篇。人们称这个展览为“中国——七千年的发现”,认为观看中国的展览是莫大的荣幸。
“中国人具有难以置信的创造力”
这个展览在展品的选择和陈列的设计上,注意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展出的内容分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天文、陶瓷、青铜冶铸、建筑、中医中药、纺织刺绣、古制机械和传统手工艺等十二个部分,展品上千件。
许多观众在参观展览后惊呼:“中国人似乎发明了一切”。有的说:“从来不知道中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这个展览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好地方。”
《麦克莱恩》杂志写道:“许多孤陋寡闻的西方人很可能会对古代的中国人首先制造的种种第一个工艺品感到吃惊。”“有充分证据表明是中国先观测到哈雷彗星,且比哈雷本人早发现两千多年。”“当欧洲的士兵还依靠石弩和弓箭作战时,中国的武士已用两级火箭和毒烟手榴弹来打败敌人了。”
中国的古建筑木结构技术也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人们对一根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约七千年前的榫卯木构件原物极感兴趣;对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历经千年,经受二十三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感到震惊。一位建筑师说:“我研究亭庙的建筑原理多年,但观察这次展出的建筑模型远胜于读文章给予我的启示。”展览陈设的件件展品都吸引着观众,认为“中国人具有难以置信的创造力。中国有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艺术家使七千年历史再现”
展览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展出形式,观众不仅可看展品,而且对有的展品可亲
自动手试一试。更使观众感兴趣的,是青铜冶铸、造纸、织锦、刺绣、面塑、木板水印、陶瓷、建筑等。从国内请来的艺术家和技师们仿照各项产品古代生产程序进行的现场表演吸引着观众。高大的四川蜀锦机是由汉代的斜织机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而成的,织锦时一人坐在三米高的织机顶部花楼上按图案提综线,一人坐在下部机架上脚踩踏竿投掷梭子。当他们在锦面上织出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花纹时,观众惊叹不已,认为“这是从未见过的最精细的技术流程,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各项表演都受到观众的喜爱。《西雅图晨报》在题为《中国艺术家的生动表演》一文中写道: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将造纸、印刷等古代文明艺术上的成就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中国艺术家使七千年历史再现。它展现了这些发明对于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展览在哪个城市展出,那里的华侨和华裔就奔走相告,有的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有的华人团体安排人力物力为展览服务。一位年近七十的华裔老太太带着孙子前来参观,当听说泥塑用的土是国内带来的,就含着眼泪抓了一把告诉孙子说:“这是我们祖国带来的土,把它带回去供起来。”许多侨胞说:你们的展览给我们带来了荣幸,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在北美,很多人对中国是不太了解的,以至于把中国过去的许多发明错认为是日本或其他国家的。看了展览后才知道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有许多推动历史前进的发明创造。普遍反映:这个展览能够提供没有条件去中国的人具体了解中国的机会。
《博物馆》杂志载文称:“虽然单靠一次展览不可能消除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虚构之见,但这一展览能排除对这个与我们十分不同的伟大而古老文明国家的偏见,在纠正误解上确实起了不小作用。”芝加哥一位观众说:我们高兴看到中国文化扩展到西方,你们有如此了不起的财富,应该让全世界人民知道。
各地的政界人物及社会名流学者都积极支持展览工作,认为该展览为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在美国展出时,有的州长认为这个展览促进了人们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将有助于加深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北美日报》指出:这个展览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是因为全世界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科技是一脉相承的,尤其现代许多科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技,了解世界科技史可从这个展览中找到答案。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违反科学的“新见识”
牛角
最近,在首都某报读到一篇文章《刀耕火种的新见识》。文章确实提出了一种“新见识”:对刀耕火种也不宜一概否定,若否定了就是不讲“实事求是”。对这种“新见识”,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它是把草木一把火烧光,然后就地挖坑下种,既不讲求中耕除草,也不重视施肥治虫,到收获季节去收就是了。到第二年,换个地方如法炮制一番。事实上,这种与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耕作方法早已被淘汰,即使在极少数的边远山区,也不提倡这种办法。
“新见识”一文的作者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并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是,刀耕火种的最大弊病就是会造成生态的“严重损失”。广西大瑶山地区在几年的时间里,仅因放火烧荒引起的火灾就毁林二十多万亩!种植后被“撂荒”的坡地,不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而且大雨一来,地表被冲刷侵蚀得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由于这些深山区往往是江河的上游,大量的泥土被冲刷,又直接影响到下游,造成河水混浊,河道淤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文章的作者还引用了一个论据:即分给群众七倍的耕地,让他们七年一轮地放火烧荒。据说这样做,被“撂荒”的土地很快就会“草木茂盛起来”。这种说法有多少科学依据呢?我们知道:“十年树木”,即使在热带雨林地区,被毁坏的森林恢复起来也要相当的时间。而且,重新恢复的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森林”了。到过山区的人都知道,被“撂荒”的山地开始几年只长草,慢慢才有一点小灌木。有些“撂荒”地“撂”了几十年,也长不成一株象样的树。这种山林的质量很差,起不到一般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这种“耕一撂六”的作法,还直接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新见识”一文作者提到的滇西地区,恰是我国濒危绝灭的珍稀动物——华南虎的栖息地之一。试想,满山烟火,到处是瘌痢头式的山林,华南虎还能生存下去吗?
《刀耕火种的新见识》一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也是令人费解的。似乎“一时不能实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就要保留“刀耕火种”,不搞“刀耕火种”就一定是强迫群众修“大寨田”。其实,许多山区都正在进行“退耕还林”。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在保护山区资源的前提下,组织群众“靠山吃山”,适当发展珍贵花卉、中草药、经济动物等种植业、养殖业,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同时保护了我们祖先留下的、已经非常之少的森林资源。
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讲科学和按科学规律办事,写文章亦是如此。现在,各类文章中使用的科技术语和引用的科学例子日渐多起来了。但不要在想阐明科学道理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违反了科学。


第5版()
专栏:科学信箱

世界奇珍遭厄运
杨国维
在江西省全南县兆坑林场生长着几千株竹柏树。竹柏的叶似竹,身似柏。现在,要在全世界找到成片的竹柏林是极不容易的。竹柏雌雄异株,在一千多棵植株中,仅有一棵是雄性植株,雌性植株结实有大小年之分,而大年很难遇上。竹柏的果实落地后,要在潮湿的沙土里埋藏一个冬天,不然的话,种子到了春天不会发芽。竹柏的须根少,很难移栽成活。由于以上原因,竹柏在世界上越来越少。
竹柏的枝叶繁茂,叶色墨绿且闪光,四季常青,树形挺拔多姿,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盆栽的竹柏,极耐阴,生长非常缓慢,一年四季放于房中而不落一片叶,如采枝瓶插,可保鲜半年以上。土植的竹柏,每年可以生长三十厘米以上。竹柏的材质好,加工后的竹柏木表面象玻璃一样光滑。竹柏的果实可榨油供人食用和工业用。
在现代工业化的城市里,竹柏是最理想的绿化树种之一。因为竹柏能放散出一种特殊的气体,这种气体能净化空气,清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竹柏放散的气味还能杀死结核杆菌,促进呼吸道的新陈代谢功能。
然而,如此珍贵的植物,在江西省全南县兆坑林场却受到冷遇。这里的人不知它的特殊用途,也不知它的珍贵和价值,只知道它的材质好,做的家具不用打磨能自行反光。因此,这里生长的为数不多的竹柏往往遭到滥砍乱伐的厄运。人们一发现生长笔直一点的竹柏,就砍倒用来做家具。请人们救救这里的竹柏吧。


第5版()
专栏:科学信箱

瑞典森林资源为何越来越多
杨其嘉
当前,世界森林日益减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而瑞典近百年来林木资源反倒增加了两倍。
现在,瑞典国土已有57%被森林覆盖,每人平均占有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数的两倍,木材资源已达二十五亿立方米。每年林木的生长量为八千二百万立方米,采伐量为七千万立方米。丰富的森林资源使瑞典的森林经济高度发展,全国拥有锯木厂三千多家,锯木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0%。每年生产纸浆八百三十万吨,纸张七百万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重要比例。林业已成为瑞典外汇纯收入的最大来源,占全国出口总收入的20%。瑞典森林资源越来越多的奥秘在哪里呢?原因有三:
坚持科学育林 瑞典人口不到九百万,但全国竟有二十六所林业学校,三所林学院和一所林业大学。这些学校有计划地培养育种、森林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全国森林管理人员多达三十万人。
坚持计划采伐 每年的采伐量一定要低于生长量。由于各种年轮林木分布参差不齐,而中等年轮的森林又比较少,所以对老森林的采伐严格控制在避免影响今后木材供应的限度内,因而使瑞典林木每年生长量的一部分积累起来。
坚持以法治林 为了发展林业、保持生态平衡,瑞典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法令,明文规定采伐者的采伐量和植树量的比例,就是私有林也不能任意采伐,违者受重罚。
瑞典发展林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以上三点,不论是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小国,都可能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第5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浅谈生活方式癌
杨秉辉
许多癌症的发生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关,肿瘤学家称之为“生活方式癌”。
我国以消化道癌,如食管癌、胃癌等最为多见。这些癌症与食物关系最大,许多食管癌胃癌高发区都有嗜食酸菜、酸煎饼、鱼露、咸菜、罗卜干等发酵霉变及腌制食品的习惯,而这些食品中常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化合物。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能引起四十余种动物的各种肿瘤,除了从食物中直接摄取亚硝胺外,人体还能利用亚硝胺盐和仲胺合成。而不新鲜的蔬菜含亚硝酸盐甚多,仲胺的含量则以咸鱼最多。
薰烤食品在薰烤过程中因其脂肪、胆固醇等受高温作用可形成环芳烃类致癌物。如香肠薰制后其中所含的致癌物苯并芘可增加六十倍。我国传统的将油烧沸烹调的方法,使家庭主妇吸入过多的油蒸汽,可能与妇女的肺癌有关。
酒精本身并无致癌作用,但嗜酒可以促进口腔癌、食管癌与肝癌的发生。长期的高脂肪饮食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个人卫生情况不良也是某些癌症发生的原因。如男性包皮垢中的致癌物质可能是阴茎癌的罪魁祸首。口腔卫生不佳者口内细菌能将唾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从而增加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不洁的性交和多产与宫颈癌有关。分娩后不哺乳的妇女患乳癌较多。长期抑郁、生闷气的人胃癌发病率高。
随着对“生活方式癌”的认识不断深化,启示人们对膳食稍加调整,即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第5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用药合理 方可受益
范正祥
有人以为要使病好得快,药量就得多用。随便加大用药量,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如中成药六神丸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但服用过量时,轻者口唇麻木,重者会引起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大量久服维生素C也能引起腹痛、腹泻、肾结石等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有时在短时间内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但有的人对药物的一般性质、配伍禁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了解,用药往往是“乱箭齐发”、“四素上阵”(几种抗生素一起用),以为这样“保险”,实则事与愿违。例如治疗扁桃体炎或其它细菌性感染,在注射青霉素时又加用四环素类药物是不合理的。因为四环素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青霉素是一种杀菌药,对生长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最强,对抑制状态的细菌作用甚弱甚至没有作用。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后,细菌迅速受到抑制,此时用青霉素则无济于事。也不应当把维生素作为无害的营养药滥用。如见到贫血就用维生素B12,头昏时就用复合维生素,食欲差就用维生素B1,眼花就用鱼肝油等,不但是浪费,而且有可能引起维生素不平衡,甚至引起中毒反应。如多用或滥用维生素A和D,成人可发生头痛、恶心、呕吐及脱皮等症状;乳儿可发生嗜睡、前囟隆起、多汗、皮疹等中毒现象。长期服用葡萄糖,也会引起胆固醇增高而诱发冠心病。
对于新药也不要盲目迷信和滥用,因为人们对新药性能的了解需要有个过程。新药往往在推广使用之后才逐步地发现它的某些有害作用。如抗结核菌新药利福平曾风行一时,但临床证明其效果仅与异烟肼相当,而且使用不当还能引起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孕妇与乳母的合理用药更不能忽视。整个妊娠期,特别是怀孕头三个月,对药物特别敏感,极易发生畸胎。乳母用药对婴儿也有影响。


第5版()
专栏:图片新闻

一种能使密集精细的干涉条纹达一千条以上的全息照相技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配合下,由上海宝山钢铁厂工程师曹涵清试验成功。这项技术对观察金属材料磁场分布、晶体三维结构有重要意义。
图为曹涵清在该厂中心试验室中调整仪器设备。
于文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