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倘若信息是苹果
蔡景富
什么叫信息,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解释也不足为奇。某公司经理在一次职工会上,说信息象苹果,无论是金帅苹、青蕉苹、香蕉苹都很实惠。
用圆滚滚、红扑扑、香甜甜的苹果来形容抽象的信息,是满有文学味的,作为比喻的一种,亦未尝不可。但是,倘若信息果真是苹果,那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首先是对它的作用了解有限。只强调了可吃、实惠的一面,而忽略了它可以“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的更重要的一面。因此,第二,只把信息当苹果现“吃”的人便大有人在。这不是臆测,有例为证。如某单位领导去深圳“灵信息”,出发之前忙于打听“新三件”的两地差价,忙于换外汇,到了之后又忙于为自己搞“彩电”,三天时间全部泡在贸易市场和商店里。至于堂而皇之去“灵”的信息,如改革经验、管理方法、技术措施等,在他眼里,看来就不如“苹果”来得实惠。
把信息当苹果的现象,还可以从安排信息人员窥见其普遍性。目前有不少部门、企业重视信息也者,很多表现在供销上;增加信息人员,也多是增添一些摸行情、搞供销的“满天飞”。找来一些业务,推销一批产品,利润可以几比几分成,大会表扬,年终评比,都是主要的依据。同样在有些单位,搞成功一项革新,引进一项先进技术,却往往被当作分内之事,无须报酬和奖励。这样做的结果,是科技人员不能安心(有些干脆被指派去搞供销),老掉牙的设备得不到改造,产品难以更新。如此“重视”信息,不说是目光短浅,至少也是顾皮失肉。
“抓信息就要见金钱”——这是有些领导把信息当苹果的理由。其实,这至少是对信息的片面的理解。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但“经济建立在信息上”的价值,只是它能够促使有目的、高效益的生产,因为信息不是经济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撇在一边,以为电报、电话打来打去,产品往返徙迁就是重视信息,就可以增加财富,那不是太简单、太可笑了么?


第8版()
专栏:

  匆匆而去的战士
  ——悼刘思慕同志
  钟沛璋
刘思慕同志走了。他走得那样匆匆。虽然年逾八十,终有所归,也是自然规律,但是所有亲友和熟悉他的同志,对这样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辈、良师益友的离去都感到十分突然。
他案头上还放着准备完成的著作,学校里等待着他去讲课,研究生的论文还要受他指点,报刊社还要来向他约稿,政协和民盟的会还等待他去出席,计划中还有多少事要完成,他却匆匆地走了。他的亲友和同志们没有想到,自己也没有想到。直到在病床上昏迷不醒之前,他还对去看望他的亲友说:“我要出院,我要读书,我要看报,我要回去写文章。”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亲切地称思慕同志为“刘匆匆”。从青年时期,思慕同志去武汉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向党和第三国际提供重要情报起,他的一生总是急匆匆地去完成党交给他的每一项任务。由于“文革”中“四人帮”对他的严重摧残和长时间伏案辛勤工作,他晚年右眼失明,两耳重听,经常感到头昏。他却幽默地对人说:“我只是坏了一只灯泡,里面机器还是好的。”事实上,他已感到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因此更加超负荷地日夜工作。他的亲人们催他晚上早点休息,他说:“等工作告一段落。”催他住院检查,他说:“等工作告一段落。”直到他已经病重,不得不住院的头一天,他还用他已经发抖的手,奋力为一个即将创刊的杂志赶写一篇国际评论——《世界和平的前进》。
思慕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史学家、作家和杰出的新闻战士。他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任香港《华商报》、《文汇报》总编辑和中国新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后来还任《世界知识》社社长等职务。作为新闻战士,他始终紧握手中的武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随笔,表示他对德、日法西斯的愤懑和对被压迫民族的自由曙光的向往。他写了许多投枪、匕首般的杂文,辛辣地讽刺和愤怒地控诉黑暗的蒋家王朝。他写过数百万字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的国际评论,将世界风云尽收笔底。十年浩劫中,他两度被下放干校,白日劳动,夜间在暗淡的灯光下被迫写交代检查材料,终于右眼失明。在病榻上,他还吟诗抒情:“远瞩高瞻凭马列,犹留只眼眺全球”,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
思慕同志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从事革命工作,毕生在政治上、思想上不断追求进步。他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晓专业知识,掌握英、日、德、俄、法语,直到花甲之年,还自学西班牙语。他是一位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长者,待人又十分谦厚热情,乐于助人。无论在新闻事业上,或亲戚关系上说,他都是我尊敬的长辈,但是他总是亲切地用“沛璋大哥”来称呼我。有时他说有事要跟我商量,我说我去看他。但是放下电话不久,他就由孙女陪着挤公共汽车,爬上五层楼来看我了。直到离开时送他上公共汽车,我的心里还惴惴不安。
思慕同志终于匆匆地走了。我突然感到失去了许多许多。我深深地后悔,没有在他生前多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何处古崖州
  潘毅敏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首格调低沉、充满悲伤情感的诗作,相传是唐朝一位宰相被贬崖州时吟就的。
今天的海南三亚市,就是当年古崖州的属地。古崖州是封建皇朝流放“逆臣”、“叛民”的地方,它被笼罩上一层悲苦、凄凉、神秘的面纱,也留下一处处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
每当凤凰树花开时,只见红云翻滚,伴着涌动的绿涛,令人心醉。一些远道而来采风的画家更是兴致倍浓。他们说,椰林深处黎族同胞居住的陈旧茅寮,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木葵屋更古朴,更诱人,入画更是独具韵味。而我,只能苦笑着默对他们滔滔不绝的提问和由衷的赞美。我想告诉他们:黎族同胞还是以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劳苦躬耕,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在这里还屡见不鲜……我还要告诉他们,传说这里的黎胞常吃沤烂的小青蛙、四脚蛇之事,实实在在是真的……这些,都是1968年及以后的五年间我在那里当兵时所见所闻的。我想告诉他们,可我最终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离开了三亚。很多年过去了,可我仍魂牵梦绕的惦念着这古老与贫穷的土地,这块曾交织着我的爱和我的忧虑的地方……
不久前,我随一个旅游团又来到三亚。旧地重游,感触良多——三亚市已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口岸。1983年11月,国家旅游局邀请了一批包括建筑家、画家、学者在内的专家到三亚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三亚地区是开发成避寒胜地的好地方。在不久的时间内,三亚将成为一个国际避寒冬泳的海滨城市和旅游胜地……
我还专门回到我当兵时所在的部队,到驻地周围的黎村进行采访。谁曾想到,昔日靠拾菜帮菜叶过活的黎胞,今天白米干饭不断,当初啃烂青蛙、四脚蛇,现在竟研究起烹调技术来。姑娘小伙脱下了布衣粗褂,装束很时髦、讲究。椰林深处,幢幢砖房瓦屋代替了昔日低矮阴暗的棚寮。偶尔有零星几间,那是存放农具和杂物用的。在这里,我访问了一个黎家“万元户”——他是个老成持重、不善言谈的年轻人。我跟着他,穿过一片刺竹林,远远看到一个院落的房顶上,一副桔红色的原装电视天线显得很耀眼。进了屋,招待过茶水,他指了指那台泛着诱人光泽的彩电黯然神伤地说:“这是我专为我孩子买的——可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一次,他跟同伴到十里外的一个村庄看电影,回来路过一条小河时,不幸落水淹死了……今天有电视了,能在家里看电影了,孩子却没福气……”他揉着眼睛说。我知道他心里在哭泣,在流血。前些时,村里还没电,但他还是咬牙买下这台彩电。开电视头天,他将儿子生前常坐的那张凳子摆在电视机的最前面。他神情恍惚地看一眼电视,又扫一眼空凳,潸然泪下……今天为了更多的孩子,他决定将这台彩电送给区小学,并将那张木凳也一并送去……为了打破沉重压抑的气氛,我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说到打算,他一反刚才的神情,如数家珍般向我透露,说他将与人合资兴建一家具有浓郁黎寨风情的山庄旅社。许多外国游客万里迢迢来海南并不慕豪华旅社、高级宾馆,倒很喜欢幽静的椰林、辽阔的大海、古朴的屋舍,他就是要投其所好。他神采飞扬地谈着他的设想、规划,眉飞色舞,越说越激动。我也被他的情绪深深感染,连称他有眼光,了不起。即使在天之涯,海之角,古老而遥远的边地,也不乏改革的人才啊!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给我印象极深的年轻人,踏上椰林中的小路。也许用不了多久,这里会奔驰着“红旗”、“吉姆”、“伏尔加”……呵,到何方再去找寻昔日的古崖州呢?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有禁不止一例
  史莽
我住在一个中等城市里。春节前夕,食品公司、百货商店、贸易中心等等,顾客你拥我挤,盛况空前。我当时想,要过春节了,家家都得多买一些食物,添置一些用品,顾客如此拥挤是不足为奇的。
后来一打听,原来热闹还有其他原因:不少商店、公司、中心等“第三产业”,甚至金融、戏院、电视台等单位,在乘机大力推销彩票、奖券,头奖多则万元,少则千元;奖实物的也有,高的一套新房,低的二十四英寸彩电。你想想,一不要辛苦,二不要奋斗,只要花上一二块钱,一夜之间有可能变成“万元户”,想暴富起来的人,谁不乐意试一试?因此买彩票、奖券,真象风一样地刮遍全城,市场热闹非凡。
有的干部得意地说:这是一种“改革”!
群众却说得比较实在:这叫“开门赌”!
3月5日清晨打开本市的日报,头版头条新闻:国务院发出通知,制止滥发各种奖券。指出滥发彩票、奖券是一股新的不正之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我想,这下子歪风可以刹住了。
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
国务院的《通知》第三条说:“金融单位举办有奖储蓄,已经搞了的,可以继续试办,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管理,目前不再扩大试办范围”。谁知道就在这一天,这一张日报的第四版通栏大广告赫然在目:“中国工商银行××市支行××办事处3月8日举办第一期定期实物(万元)有奖储蓄”,不仅套红,而且有省建筑运输公司等十六个单位的共同“祝贺”!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此“明目张胆”,一点都不在乎,未免使人震惊。


第8版()
专栏:

  苏州即景
  白原一条条街连着一条条河,一家家人家毗连在河两岸;河上的篷船航行在水上人家的台阶前,街上的行人走在一道道高拱的河桥上;白云悠悠在闹市的天上飘,人语喧腾在街道的码头伴随河水流。为了塑造世上的美景,街上门庭里建了一座座绮丽的园林:一幅幅山水构筑的图画,一路路木石营造的诗篇。“拙政园”①里的游人留连忘返,都愿生活在诗画里灌园种菜不做官。锦绣江南经历一代代历史的变迁,繁华的姑苏也历尽沧桑。如今观前街上簇拥熙攘的人群,华丽的商店摆满苏绣的锦缎。“玄妙观”前一片喧腾的尘寰,观里的大佛凝思俯览烂漫的人间。……苏州的美景看不尽,游人络绎来到郊外的虎丘山。依恋的古塔送走岁月的云霞,古老的传说留下一篇篇神奇的童话。“剑池”下埋藏着吴王的三千把宝剑②,正待祖国儿女用来开拓锦绣的中华。
  注:①据说“拙政园”是明朝一个御史王献臣因为与朝中权贵不和,弃官还乡后所建,并以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的文句而取的园名。
②传说虎丘山上的“剑池”下面有春秋末年吴王阖闾的坟墓,并有三千把宝剑埋藏在墓里。


第8版()
专栏:

《巴蜀小议》出版
《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专栏从1980年辟办以来,发文千余篇,现已从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三篇结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巴蜀小议》一书,文章短小,比较精炼,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内容有新意,语言也有“川味”。    (秦树艺)


第8版()
专栏:

  乐途〔中国画〕    赵宋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