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在第三世界
摩洛哥向公众发行公债成功
据摩洛哥财政部四月五日发表的一项公报说,摩洛哥政府于三月底首次向公众发行专门用于国家发展项目的公债获得成功,原计划发行一亿迪拉姆(九点五迪拉姆约合一美元),结果公众购买了三亿迪拉姆。
在摩洛哥,购买新建设项目设备的费用主要是靠内外债来支付的。过去国内公债只是由金融机构认购,但这次发行公债扩大到私人。
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指出,这次发行公债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摩洛哥人的国民精神,因为他们意识到应该把自己的积蓄拿出一部分交由国家支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墨西哥的外贸去年出现顺差
墨西哥一九八四年贸易顺差为一百二十七亿九千多万美元。据墨西哥银行提供的数字,去年的出口总额超过二百四十亿美元,进口总额是一百一十二亿五千多万美元。
在出口方面,石油出口额为一百六十六亿多美元,非石油产品的出口连续三年增长,去年已达七十四亿五千多万美元。国营部门出口额占一百七十八亿多美元,私人部门是六十二亿五千万美元。
在进口方面,中间商品进口额居于首位,为七十八亿三千三百万美元,资本货为二十五亿七千二百万美元。
巴西采取制止通货膨胀措施
巴西新政府三月十八日开始采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
财政部长多内莱斯在新政府就职三天后宣布的措施,包括削减百分之十的预算开支,政府停止九十天发放出口和农业贷款等。财政部说,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削减公共赤字和控制扶摇直上的通货膨胀”。据报道,政府还决定限制政府各部的开支和直到年终为止不增加政府雇员。
巴西目前年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二百以上,被认为是巴西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报道,新政府的这些措施得到各界的支持。
桑给巴尔欢迎外国私人投资
桑给巴尔首席部长赛义夫·谢里夫·哈马德三月二十八日在桑给巴尔表示,桑给巴尔欢迎外国私人投资,目的在于开发桑岛丰富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潜力,改变外汇收入主要依赖丁香出口的局面。
他是在接见前来访问的巴林代表团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外部世界误解了坦桑尼亚的政策,坦桑尼亚并不打算没收私人投资。他指出:
“在桑给巴尔投资的机会非常大。我们鼓励阿拉伯世界人民在桑给巴尔各种经济部门投资。”
他披露说,一些国际公司与桑给巴尔政府就在桑岛投资的可能性举行的会谈正在进展中。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墨西哥通讯

  昨日焦土成绿荫
  本报记者 姚春涛
圣胡安尼科镇在去年的煤气大爆炸中遭到严重破坏,而在短短的四个月里,它已改变了模样。
汽车奔驰在通往墨西哥城北的特奥蒂华坎金字塔的路上,然而我们采访的目的不是在于古印第安文明,而是去年11月19日曾经发生煤气储罐大爆炸的圣胡安尼科镇。圣胡安尼科镇座落在两座山丘间的一块谷地上,属首都北面的墨西哥州管辖。那次爆炸引起的火灾,把镇东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化为灰烬;大爆炸的热浪和冲击波将方圆两公里内的建筑物门窗玻璃震得七零八落;居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由于当时无法进入危险的现场,外国报刊的估计数字极不确切。根据墨西哥官方后来统计,已登记在册的死亡人数近五万人。据说,由于一些家庭全家罹难,确数无法核查。
经过这样一场大灾,我们原以为会看到一片满目疮痍的瓦砾场。可是才短短四个月,圣胡安尼科镇的恢复之快却出人意料。破坏轻的建筑物已经粉饰一新,完全毁坏的大部分已拆除。如果不仔细观察,已看不到多少废墟的痕迹。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那个被大火化为焦土的人口稠密居民区已改修成了一个绿草如茵的公园。公园面积为二点五公顷,原来在那里挤住着的两三百户人家已被大火全部烧光。我们在那里看到,红水泥石铺的道路上,老人们在安闲地散步,道路两旁是新植的树苗和草皮;公园的运动场里,蹦蹦跳跳的学生们正在玩球;公园西侧的广场和几条大街上,一个流动游乐团安置了几十件机械游戏器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争骑机械马、坐旋转椅……不久前的悲痛气氛似乎无从察觉了。
对于墨西哥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这样迅速地消除一场特大灾祸造成的创伤,我们不由得十分钦佩。当地的一位官员对我们说:“这都是靠了全社会的同情和支援,靠政府及时采取了措施,指挥得当,靠我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去年11月19日悲剧一发生,来自各地的消防队员立即投入艰巨的灭火战斗。他们奋不顾身地抢救人员和财产,并有效地制止了火势的扩大。在镇东侧的一个山坡下原有五家公司的液化石油气库。现除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储气库全部爆炸烧毁外,其他四家的储气库经过抢救基本保存了下来。出事后不久,米格尔·德拉马德里总统亲自到现场巡视并指挥救灾工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灾中心,组织医生、护士、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立即投入抢救。不少志愿人员,也参加了救火和救援。不少人为抢救他人烧伤了自己,许多人废寝忘食连续工作几十小时。全国各地也以不同形式向灾区表示慰问和援助。所以,大部分灾民很快得到安置,数以千计的伤员获得及时治疗和护理,尸体处理、家属抚恤等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在离出事地点约七公里的灾民新村——阿那华克村,灾民们告诉我们,他们虽因家破人亡而感到悲伤,但对整个救灾和善后工作是满意的。他们的新居原是政府计划分配给拆迁户使用的房子,每套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室内备有简单实用的床柜桌椅及炊具。听说,总共有一百八十七家损失严重的灾民在这个村落了户,另有四百七十家灾民在外面临时住了一段时间后,已陆续搬回经过整修的原来的住房。灾民们还领到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赔偿费。
目前,圣胡安尼科镇煤气大爆炸的善后工作已基本结束。痛定思痛,人们正在从中吸取教训。专家们认为,储气库不仅应远离大城市,而且要严禁在周围修建民房。因为最初圣胡安尼科谷地的储气库附近并没有多少居民,后来搬进许多人家,人口越来越稠密,才酿成这次悲剧。另外,储气库不宜太集中,同时要严格安全措施。大爆炸发生后,政府汇集有关部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调查出事原因。由于现场已彻底破坏,确切的起因已无法弄清。但据分析,这次惨祸与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安全措施不严有关。储气库过分集中则使事故难于及时得到控制。今后的圣胡安尼科谷地将只留少数几个储气库,还要疏散居民。
我们又转回到那个新修起的公园。公园的正式名称叫“伊达尔戈公园”,不过当地居民和各地前来的参观者都叫它“11月19日公园”。人们在赞扬重建灾区的高效率,也在回味11月19日这场火与血的教训。


第7版()
专栏:

  英国比利时荷兰和西德表示
  苏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建议不能接受
新华社伦敦4月8日电 据报道,正在亚洲访问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今天在新加坡说,苏联关于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是“不能接受的”。
她说,“实行这种冻结的结果不是我们所寻求的力量均衡,而是使苏联占很大优势。”
英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说,苏联目前在欧洲部署了数百枚SS—20中程导弹,立即实行冻结将有利于苏联。
但是,与英国政府的观点相反,英国反对党工党和自由党都认为应当接受苏联的建议。
英国争取核裁军运动今天组织数以万计的群众在莫尔斯沃思巡航导弹基地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在英国部署巡航导弹。英国争取核裁军运动对苏联提出的关于停止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表示欢迎。
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8日电 比利时对外关系大臣莱奥·廷德曼斯今晚在电视台说,他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表示失望。
廷德曼斯说,苏联曾两、三次提出过中止部署导弹的建议,这次戈尔巴乔夫的建议也无任何出人意外的内容。
廷德曼斯指出,苏联已经部署了四百一十二枚导弹,而北约组织只部署了一百三十六枚,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缔结条约是不合适的,北约组织盟国决不会接受苏联的建议。
廷德曼斯对苏联不是在日内瓦核会谈上提出建议,而是以对《真理报》记者发表谈话的形式宣布这一建议表示惊讶。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荷兰外交部发言人8日发表谈话说,尽管苏联保证将暂停部署更多的针对西欧的中程导弹,荷兰仍将坚持它的部署巡航导弹的计划。
这位发言人说,如果到今年11月苏联部署的SS—20导弹的数目超过了去年6月1日部署的三百七十八枚导弹的数目,荷兰将如期部署分配给它的四十八枚巡航导弹。
另据报道,西德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反应冷淡,认为莫斯科是否真希望削减军备还要看一看。
政府发言人伯尼施说,西方对美苏日内瓦控制军备会谈所抱的期望是取得所有武器的削减。他说,西方盟国仍在研究戈尔巴乔夫的建议,现在要作出正式的反应还为时过早。但是他认为,如果西方接受戈尔巴乔夫要求共同暂停部署核导弹的建议,就会使苏联占压倒优势的状况固定下来。


第7版()
专栏:

  美对苏关于苏美首脑会谈的谈话反应积极
新华社华盛顿4月8日电 美国国务院今天表示,美国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关于举行美苏首脑会谈的谈话的反应“是积极的”,美国正对此进行“非常认真的研究”。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伯纳德·克尔布说,举行一次经过认真准备的美苏首脑会谈“符合我们两国的利益”。他说,举行最高级会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会晤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待解决。他表示:“戈尔巴乔夫先生指出了为改善我们两国间关系寻求共同途径的重要性,谈到了我们的关系应该更具有建设性和更加稳定,为此,我们感到高兴。”
但是,他又说,里根总统曾建议,改善双边关系不仅要在军备控制方面,而且也要涉及到地区性问题、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人权等问题。他说:“我们希望,戈尔巴乔夫先生谈到的‘需要在很高的政治级别上认真地推动美苏关系’表明愿意在上述所有方面向前迈进。”
克尔布说,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关于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没有什么新东西。在谈到苏联关于冻结战略武器建议时,他说,苏联的建议只不过是“冻结苏联在美国实行限制时期而大量部署先进战略武器系统所取得的优势”。
克尔布还说,苏联关于冻结太空武器的建议“将阻碍美国实现战略防御计划”,“而战略防御计划将增强威慑力量和有利于全球稳定”。他说,苏联领导人关于停止研究、发展、试验和部署太空进攻性武器的建议类似于苏联1983年在联合国提出过的建议。


第7版()
专栏:

  高呼反对军备竞赛等口号
  西德几十万人举行和平示威
新华社波恩4月8日电 据设在法兰克福的复活节进军消息中心公布,西德今天有三十五万人走上街头,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和平示威。这是今年复活节期间西德参加游行人数最多的一天。
从南到北,西德的许多大城市举行了游行结束集会。在巴伐利亚州,参加慕尼黑集会的人数达到一万二千人,纽伦堡有三万人。在法兰克福,参加集会的有三万五千人,在鲁尔区的多特蒙德有六万人,在北部大城市汉堡和汉诺威共有一万五千人。
除西德的和平运动外,德国社会民主党、工会、教会、绿党以及德国的共产党等党派和组织号召居民参加游行,它们的代表在集会上讲了话。示威者们高呼反对军备竞赛和要求和平等口号,并批评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在西德部署中程导弹。
据组织者估计,5日至8日的四天游行,共有五十万人参加。(附图片)
从4月5日至8日,约五十万西德群众分别在全国各地集会,要求和平,反对军备竞赛。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

  苏共中央决定同酗酒作斗争
新华社莫斯科4月4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苏共中央政治局在今天举行的例会上决定采取全面的措施同酗酒现象作斗争。
报道说,考虑到中央和地方机关收到大量的群众的建议,政治局讨论了同酗酒和酒精中毒作斗争的问题。苏共中央认为,克服这一丑恶现象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批准了一整套社会政治、经济、行政和医学等方面的反酗酒措施,还决定完善对酗酒作斗争的法律。


第7版()
专栏:瑞典通讯

  哥德堡散记
  本报记者 刘绪民
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市的居民有很强的地方自豪感。记者首次来到这里时,导游的第一句话便是:“瑞典的首都是斯德哥尔摩,但最美丽的城市是哥德堡。”瑞典究竟哪个城市最美,长住瑞典的人自有判断。不过,哥德堡确有许多值得本地人引以自豪的地方。
哥德堡位于瑞典西海岸耶塔河出海口,有人口七十万,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港城市。市区有一道道运河和一条条巴黎式林荫大道,还有十几座公园。人们最喜欢逛的是城堡公园。那里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湖水如镜,在春夏季节,五万人在里面游览也不会感到拥挤。哥德堡有北欧最大的游乐场,有可容纳一万三千人的北欧最大的斯堪的纳维亚体育馆。更值得哥德堡人骄傲的是,哥德堡港不仅是北欧最大的海港,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而且位于哥本哈根、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北欧三个首都的中心,有四百五十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是北欧的咽喉要道。在它方圆三百公里以内是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发达的工业区之一。
哥德堡是瑞典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同时又是瑞典一些跨国工业集团的发祥地。瑞典滚珠轴承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滚珠轴承制造者,在许多国家有分厂。沃尔沃汽车厂是北欧最大的工业集团,它不仅生产各种车辆,还生产船用和工业用主机、飞机引擎以及其它机械设备。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瑞典的造船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当时哥德堡耶塔河两岸造船厂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后来世界造船业发生危机,造船厂被迫并转。今天哥德堡的造船厂已经不再造船,而改为建造海上石油平台。哥德堡生产的照相机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美国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用的照相机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这个城市的工业为什么如此发达?一些哥德堡人对记者说,除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外,人才、技术交流和对外开放是重要因素。哥德堡是瑞典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好几所学院,聚集上万名从事高等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专家。哥德堡有北欧“贸易麦加”之称,每年举行二十多次大型国际博览会。瑞典工业交易会和经常举行专业讨论会的国际会议中心,就座落在市中心,频繁的国际交往,使它及时获得各种信息,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哥德堡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对外开放性的。它最初由荷兰人帮助建设,后来为了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速经济的发展,又鼓励德国人和英国人来定居。1624年瑞典国王曾经颁布过一项法令,规定市议会应包括四名瑞典人,三名荷兰人和二名苏格兰人。那时候市议会的文件也用瑞典文、德文和荷兰文写成。
二三百年以前,瑞典开往中国的第一艘瑞典商船也是从这里起航的。它从中国带回的丝绸、香料、瓷器和茶叶,至今陈列在市历史博物馆里,作为瑞中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今天哥德堡工商界人士纷纷探索着同我国建立合作的途径,哥德堡作为瑞典的一个工业重镇定会在中瑞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它的作用。(附图片)
  图为哥德堡湾内的造船厂。


第7版()
专栏:

  “恐惧的城市”
3月29日,英国独立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题为《恐惧的城市》的专题纪录片。这部片子是伦敦周末电视公司和一家民意测验机构在今年1月份的十天内向一千一百八十六人作了调查并摄制的。调查结果表明许多伦敦市民晚上不敢外出;晚上要外出也宁愿乘车,而不敢走路。
在被调查者中,那些晚上很少外出或不外出的人,三分之一是由于怕碰到犯罪分子,特别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怕被抢劫。约有四分之一的伦敦人晚上从来不外出,其中近一半是老人。那些晚上外出的人中近一半不愿走路,三分之一的人避免用公共交通工具。三分之二的人避免在晚上走过某些街区,69%的人要躲开某种人。
老年人中一半以上怕在家里被抢劫,70%怕盗贼破门而入。在十八到二十四岁的女青年中,63%怕被强奸。80%的小女孩怕被猥亵。害怕被陌生人欺负的占调查者总数的一半,占被调查妇女的63%。
被调查者中,12%的人家被外人闯入过,8%的人家被试图闯入过。78%的人认为邻里互相关照制度是个有用措施。
·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