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全国棉花丰产科学技术经验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朱则民在第五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的报告
我国各地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棉区社员,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实行三结合,不断创造和总结棉花生产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棉花丰产的科学技术。在最近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朱则民同志作了全国棉花丰产经验科学技术总结报告,受到代表们的好评。大家认为,这个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技术措施和意见,对我国棉花继续增产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这个报告的摘要。
正确认识棉花的特性和生育特点
关于棉花的特性和生育特点,科学家虽然作过不少研究,但比起生产实践来说,历史短,认识是有限的。我国在棉花生产的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解放以来,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更深入、更广泛地揭示棉花的特性和生育特点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处于棉花生产斗争第一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每一次取得棉花丰收和高产更高产,都是为更深入地揭示棉花生产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根据。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从毛主席的指示,可以理解棉花自身也包含着一系列的矛盾,当然也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分析认识棉花自身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推动矛盾向有利于棉花增产的方面转化,这对夺取高产有着重要意义。各地所提供的棉花丰产典型经验总结,都很深刻地抓住了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很多推动矛盾向增产方面转化的好办法。
棉花的主要特性有三:
1、棉花原来是多年生的植物,经过人类长期培育选择,发展成为一年生的作物,但是仍有多年生的习性。例如:根深叶茂,再生能力强,只要条件具备,营养生长可以延续进行。在我国不论南方或北方,只要正确运用栽培技术,可以早发,稳长,不早衰,增产潜力很大;如果调节得不好,很容易形成迟发,徒长,早衰或晚熟。
2、棉花除主茎向上长外,枝条横向伸长,叶片大、层列分布,个体生长空间和生产力的伸缩性很大,可以通过种植密度、种植方式、肥水管理和整枝打杈等措施,控制长势,调节单株和密度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适时或不合理,就会枝叶徒长繁茂,过早封行,棉田荫蔽,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大。(株形紧凑的品种,情况又有所不同。)
3、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并行的时间较长(达五六十天),这一点和禾本科有很大不同。它能够不断生根生叶,不断现蕾开花。掌握得好,可以相辅相成,有利于争取多结桃,不早衰;但是,两者的营养分配有矛盾,如掌握得不好,可能形成营养生长过旺,蕾铃脱落严重,或者营养生长不足而早衰,都难以高产。
棉花的特性是客观存在,我们认识掌握之后,就能够通过管理措施,控制它向有利方面发展。今年棉花获得大丰收,出现了平均亩产百斤以上的县、专区,以及二百八十斤以上的高产田块。这说明农业科学工作者和棉农是掌握了棉花的特性,掌握和利用了棉花的生育规律而获得高产的。
棉花的不同生育阶段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矛盾关系也有所不同。
1、播种阶段(播种到出苗):我国南北棉区,多在四月中、下旬播种,常年北方多旱,南方多阴雨。但也有的年份相反,由于过干过湿或低温、土壤板结,加以棉花子叶较大,顶土费劲的特点,而影响播种出苗,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能否适期播种,以及获得早苗、全苗、齐苗的问题。
这个阶段在管理上的主攻方向是:抓全苗。通过保墒、提温、排渍、通气,满足棉种发芽所需的水分、温度和空气,同时防止土壤板结或因低温、过湿而烂籽、烂芽,也要防止缺墒受旱干芽等现象。
各地在这个阶段,成熟的技术措施有:粒选种子和种子处理,整地保墒,施足底肥,因地制宜地增施种肥,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播种,防治地下害虫,播后遇雨松土等。棉粮两熟地区,加强棉花前作的管理,扶理麦豆,在前作收获前,适时“扎把”,增加日照、温度,促进棉苗出土。总的目标是达到一次播种保证全苗。
2、苗期阶段(出苗到现蕾):这一阶段多在五月到六月上、中旬,南方处于“迎黄梅”的多雨时期,套种棉苗,受荫蔽少光;北方干旱或温度变化不稳。但这时必须促进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准备条件,因此主要矛盾是:解决病苗、弱苗或旺苗晚发的问题,达到苗全、苗匀、苗壮、早发。
这个阶段在管理上的主攻方向是:保苗培苗,力争壮苗早发,并且苗足、苗匀、苗齐。各地在这个阶段成熟的技术措施有:及时防病保苗;查苗补种、移栽;及时间苗、定苗;深中耕勤中耕,提高地温;追肥、治虫、除草;雨多地湿和地下水位高的棉田,开沟晾墒、排渍、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气条件,促进根系发育。棉麦套种地区,棉苗容易形成苗弱迟发,湖北有以早管为中心的麦林“五早”(早松土、间苗、移苗、治虫、追肥)和麦收“四快”(快割麦、快锄草、快提苗、快治虫)的经验;北方旱薄地苗弱,要适当追施苗肥,促进苗期早发。
3、蕾花期阶段(现蕾到盛花):这一阶段南方前期梅雨、后期伏旱,北方前期干旱、后期进入雨季,此时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主要时期,特别是在盛蕾到初花的矛盾转化的关键时期,肥水过多则营养生长过旺,就会造成以后的蕾铃大量脱落;肥水不足则生殖生长加速,就会造成以后的早衰。因此,主要矛盾是:解决长枝、长叶和现蕾、开花、结铃并进时营养物质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这个阶段在管理上的主攻方向是:实现稳长增蕾。既要搭好丰产架子,有足够的枝叶;又要控制封行在大暑前后,保证中、下部通风透光良好,促进棉株多积累营养物质,达到增蕾增铃。各地在这个阶段成熟的技术措施有:南方稳施蕾肥,结住一两个成铃后,重施花铃肥,蕾期多雨以少施或不施肥控水,花期伏旱以水调肥。北方丰产棉田也要重视蕾期、花期追肥,旱薄地重施蕾肥;多雨深中耕、天旱浅中耕,抗旱保墒。北方水浇地和南方棉区,蕾期以后中耕结合培土,固根防风、排水防渍、整枝,防治蕾铃期害虫。这个阶段时间长,也可以划分为现蕾到初花和初花到盛花两个阶段,从管理来说:蕾期要稳,花期要促,始终不能放松管理。
4、铃期阶段(盛花以后):这一阶段已进入大量结铃时期,生殖生长占绝对优势,在一般情况下,已不会再出现旺长,而容易出现早衰。如果加强肥水管理,可以缓和营养生长衰退的速度,有利于保伏桃,争秋桃,结大桃。但管理不当时,水肥条件好的棉田容易出现贪青晚熟;水肥条件差的棉田,尤其是北方旱薄地,容易出现脱肥、早衰。主要矛盾是:解决早衰与迟熟的问题。
这个阶段在管理上的主攻方向是:着重抓早熟,不早衰。各地在这个阶段成熟的技术措施有:加强后期管理。南方棉区结合打顶补施盖顶肥;北方铃期适当追肥和灌水,并结合浅中耕,巩固伏桃,增加有效秋桃和提高铃重。
概括上面所说各点,丰产棉花的长势长相是壮苗早发、稳长不早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水肥条件好的棉田,要看天、看地、看棉花,采取促——控——促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措施;在旱薄丘陵的棉田,要突出一促到底的田间管理措施。这个问题南北方有所不同,就是在同一地区也有不同。
近几年来,随着以样板田为中心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棉花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在栽培方面:总结出不同地区亩产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抓“三桃”和通过促控措施达到早发稳长、不早衰的植棉技术;以密植为中心的土、肥、水相结合的栽培管理技术;套种棉花壮苗早发的栽培管理技术;各类棉田播种保苗的综合技术。植棉能手、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创造的催芽补种、贴芽补种、芽苗移栽和带土移栽以及四道防线保全苗的技术;杨谈大队创造的耕作保墒抗旱技术;启东县的用地养地结合,粮棉双丰收的技术等。这些成果,都是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采取三结合的方式取得的,对今后棉花不断高产和夺取粮棉双丰收,有着重要意义。
夺取棉花高产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一、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密植问题在“农业八字宪法”中占有一定位置。但不同作物、不同地区在运用密植上也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由稀向密发展的。当然所谓稀、密也是相对而言的,归根到底最后决定于产量高低。就棉花产量高低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单位面积总桃数的多少。提高单产,就要设法促使棉株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养分、水分、光能和生长季节。实行密植,单位面积上株数增加,棉株总根量、枝干和叶片也随着增多。根量多,吸收的养分和水分就多,靠近主干的果节数也多;叶片多,能充分吸收利用光能,从而制造的有机养料增多。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单位面积增桃、增产。
合理密植是增产的一个因素,但是密植的上限和下限很难机械规定。密度的确定,应因地区、气候、地势、地力、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原则是:在肥水地上,解决由于株数增加造成群体遮荫和棉花生理上喜光之间的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往往造成棉株争光上窜,早封垄,棉田荫蔽,下部烂铃多,中、下部脱落多,伏桃少。在旱薄地上,由于土壤肥力低,植株小,单株结铃少,就要通过增加株数,争取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增多;但过密时,营养不能满足棉株需要,也会造成空棵。解决上述这些矛盾,既要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株数,又要在密植后,使肥、水、治虫等管理措施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
二、增蕾保铃与防止蕾铃脱落问题
据调查,一般脱落率,北方棉区在去年天旱情况下,达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常年为百分之六十以上);南方棉区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蕾铃脱落的原因很多,如虫害、病害、机械损伤、受精条件不良、营养物质分配不平衡等等。在治虫及时的情况下,营养物质分配不平衡的原因是主要的。引起棉株体内营养物质不足或分配不平衡,这一方面与开花结铃耗肥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棉花本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存在两个营养物质消耗中心有关。栽培技术处理得当,营养生长的消耗中心由强逐渐转弱,而生殖生长的消耗中心由弱逐渐转强,可以增加成铃率;反之,出现营养生长的消耗中心一直很强,或者迅速下降,都会造成蕾铃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造成大量脱落。只有在单位面积上总果节数越多,脱落率越低,则增产的效果就会越大。这个转化的条件是人通过综合的技术措施,调整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矛盾关系,从增蕾与减少脱落入手,达到保铃增产的目的。
过去有不少专家认为蕾铃脱落是生理原因,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这就阻碍了人们与蕾铃脱落作斗争。事实上,有的地方脱落率仅有百分之四五十,有的地方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从百分之七十压低到百分之四十就有很大潜力。目前对脱落的观点有争论,这可以有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去进一步解决。但可以肯定,利用栽培措施调节,把脱落率降低到最小限度,这对生产来说,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三、三桃(伏前桃、伏桃、秋桃)的关系问题
“三桃”的关系,是近年大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有的说伏桃重要,有的说秋桃重要,有的说伏前桃重要。看来,不同地区“三桃”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对于“三桃”的关系,从各地经验来看,一致认为应以伏桃为主,抓两头。稳产高产的基础放在伏桃上;争取更高的产量,要抓两头。
棉花丰产关键在于多结“三桃”。农民对这“三桃”作用的估价是:伏前桃是早发、稳长的标志,伏桃保丰产,秋桃争取更高产。座住了伏前桃,一般情况下棉株就不会再旺长,就敢于用肥、水促进生长,同时也有利于争取早熟。伏前桃尽管数量少,每株多座一个桃,以每亩五千株计算,即可增产十五斤皮棉,也是增产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不论南方、北方,伏桃所占比重都大,是构成产量的主体。秋桃所占比重不小,这是争取更高产的一环。但秋桃比重大小与当地霜期早晚关系重大,一般北方因无霜期短,如秋桃比重大,容易增加霜后花,对提高品质是不利的。同时,在棉麦两熟连作地区,秋桃比重过大,也会影响下茬的正常播种。所以从“三桃”对产量构成的关系来看,应该是以伏桃为主,抓两头。
棉株本身对结铃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在一定栽培条件下,如果前期或基部结铃多,后期成铃数就相对减少;反之,前期或基部脱落严重,没有座住很多桃,则后期或顶部成铃率就很高。因此,只要认识了棉花的成铃规律,不论南方、北方,不论旱年、涝年,前期有利、后期不利,或前期不利、后期有利等等情况下,都能够保证一定的成铃数而高产。这方面发挥人的能动性的余地很大。当然,从总的情况来说,为了争取主动,要力争在伏前和伏期早成桃、多成桃、成大桃,以免后期被动,这点对无霜期短的特早熟棉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四、同病虫和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
棉花病虫种类多,数量大,为害期长,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南方棉区由于套作复种等耕作制度的改变,终年田间都有作物,蜗牛的饲料充沛,造成空前猖獗;北方棉区棉蚜越冬基数大,早春增殖率高,加以春涝毁种面积增多,因此大面积棉苗的生育阶段参差不齐,促成为害日益加重;北方的抗性棉蚜和南方的抗性红蜘蛛,也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这说明与病虫作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是,全国棉区由于加强了组织领导,测报工作和群众性的病虫普查相结合,强调了综合防治和防治质量,对棉花的丰产起到了保证作用。通过几年来防治病虫的实践,不仅在防治技术上有了新的进展,并且也提高了和病虫作斗争的认识。在不断同病虫害作斗争的实践中,已总结出一系列防治抗性害虫的办法,并且明确了大面积棉田应用内吸剂处理种子,若干种农药轮换使用,强调把药液喷到棉叶背面、接触虫体,对抗药性的增长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对棉花黄、枯萎病,采取了“边认识、边检查、边处理”的办法,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创造出不少可行的防治措施。通过防治棉花病虫害的实践,也认识到随着棉花生产条件的改变,病虫的发生规律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我们的防治策略,必须随着客观敌情的变化而发展,才能掌握斗争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棉区旱薄地、盐碱洼涝地、丘陵岗地占有相当大的面积,以大寨精神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造这些低产棉田,这是实现棉花平衡增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稳产高产的长远之计。各地经验证明,只有农田基本建设关过得硬,建设起土层深厚肥沃,地面平整,能灌能排的农田,才能解除旱涝威胁。
粮棉双丰收的科学技术问题
种棉花,不能靠国家供应粮食,一定要实现粮棉双丰收,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各地有很多粮棉双丰收的事例。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达到粮棉双丰收的途径,基本上有四种:
第一种是在单位面积上实行棉麦套作,一年两熟。
第二种是在单位面积上实行粮棉轮作,两年四熟。
第三种是在单位面积上实行粮棉带状间作,“半麦、半棉”。
第四种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公社或生产大队、生产队)内实行粮棉单作双丰收。重要的问题是首先要强调粮食自给有余,以粮促棉,才能保证棉花稳产高产。在北方实行以粮保棉,以棉促粮,推动粮棉双丰收。
很多粮棉双丰收的典型经验证明,要持续不断地取得粮棉双丰产,必须用地结合养地,采取种植绿肥作物,增施有机肥,以及实行与豆科作物轮作等培肥土壤,以保证连年取得粮棉双丰收。要实现粮棉双丰收,积极发展绿肥是一项重要措施,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绿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为了进一步夺取粮棉高产更高产,棉花科学战线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更好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实现思想革命化,研究方法革命化,继续深入生产实际,联系群众,开展以样板田为中心的群众性棉花科学实验活动,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大搞样板田,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改革植棉技术。这是我国棉花科学服务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力地推动我国植棉技术进一步普及与提高的主要途径。今后的棉花科学研究工作,一方面仍要坚持以样板田为中心,更加广泛而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认真地系统总结群众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另方面也要加强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更好地为棉花生产服务,为我国棉花科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北方棉花高产的一面旗帜
——记白塔子大队棉花连年创高产的事迹
在北方棉区中,白塔子大队的自然条件是相当不好的,原来的产量也是很低的。近两年来,他们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学大寨精神,走大寨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棉花生产的各个环节上狠下功夫,结果,棉花就由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同时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这就说明,决定粮食、棉花高产的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完全能够改天换地,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优异的生产成绩。
从白塔子大队,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棉花生产的极大潜力。北方棉花播种面积,占我国棉花播种面积的很大比重。北方棉区的每个单位,都象白塔子那样,突出政治,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力争棉花高产,力争棉粮双丰收,就会使北方农业生产的面貌大为改观,就会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编者
我国北方棉区的棉花生产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有个大的飞跃,由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长城以北的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公社白塔子大队的实践证明:只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立大寨之志,走大寨之路,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白塔子大队仅用两年的时间,棉花产量就由亩产皮棉三十一斤跃到一百九十斤,增长了五倍多,创造了棉花大幅度增产的奇迹。
白塔子大队在辽宁省西部,座落在荒山秃岭环抱的大山沟里。十年九春旱,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多天。过去不仅棉花产量低,粮食产量也很低。全队一百七十九户、九百多口人,每年要国家供应三万斤左右口粮,贷款五千多元。
一九六四年,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传到这里,这个沉寂的山村沸腾起来了。社员们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学大寨人,走大寨路,轰轰烈烈闹革命,使全大队的生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年全大队三百四十亩棉花,亩产皮棉达到一百四十五斤,比一九六三年突增三点六八倍,一举摘掉了棉花低产帽子。一九六五年,全大队三百七十五亩棉花,在遭受严重干旱和虫、病、雹灾的情况下,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九十斤,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并出现了两个平均亩产皮棉超过二百斤的生产队。其中,第六生产队种的五十六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二十二斤;第四生产队种的九十四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百斤。全大队两年共向国家交售皮棉十一万五千八百多斤。
与棉花生产特大跃进的同时,粮食产量也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九六四年全大队粮食亩产量达到二百七十六斤,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多,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一九六五年虽然遭受了严重干旱,粮食亩产量仍然达到二百三十九斤。两年共向国家交售余粮十一万多斤。
随着棉粮大幅度增产,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两年间不但全部还清了贷款,还提取了三万元公共积累,添置了胶轮大车和骡马,壮大了集体生产的力量。社员平均每人收入比过去提高一倍多到两倍。现在全大队几乎户户有存款,社员盖新房四百二十多间,生活显著改善。
立大寨之志,走大寨之路
一九六四年春天,玲珑塔公社党委书记王柏山从山西省参观大寨大队回来,向社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介绍了大寨人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干部和群众听后受到很大震动,便边对照,边检查。大家深深感到内疚:都是一样的党支部,一样的干部,一样搞社会主义建设,人家能领导群众改天换地,对国家贡献那么大,我们还年年吃国家粮食,靠国家贷款搞生产,真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大家开始认识到,这是一个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大问题。联系思想挖根子,主要是革命志气、革命精神和忠心耿耿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思想不如大寨人。他们一致表示,一定要坚决摘掉粮棉低产的帽子,多产粮棉支援国家建设,支援世界革命。
坚持科学实验,在实践中取得经验
白塔子虽然有五十多年的植棉历史,但是这是一部棉花低产的历史。从这里不仅找不到亩产百斤皮棉的经验,连五六十斤的经验也没有。
没有经验怎么办?党支部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一教导给他们很大的启示,使他们认识到,要掌握棉花高产规律,只能通过科学实验,在实践中取得经验,然后再大面积推广。党支部决定由支部委员、大队妇女主任华正贤负责领导全大队的科学实验工作,以青年为骨干,请老农当参谋,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第一年,华正贤领导七个年轻姑娘,分成两个小组,在十五亩试验田上闹革命。小组成立后,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讽刺说:“几个毛丫头,斗大的字只认识半升,还能搞什么试验呢?”有的人听了这些话,怕搞不好受埋怨,就想不干了。党支部书记李荣实知道以后,勉励她们说:“要革命,在困难面前就不能低头,一定要坚持试验。成功了我们得到经验,失败了可以吸取教训。只要敢于革命,勇于实践,就能搞好。”支部书记的这番话,使试验小组坚定了信心。
播种后,棉苗偏偏出得不好。全大队平均七成半苗,试验田里只有五成苗。试验小组的一些成员又动摇了。党支部又组织她们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进一步鼓励她们克服畏难情绪。正在这时候,公社召开了芽苗移栽现场会。华正贤参加会议回来,把芽苗移栽的办法告诉了大家。她们就一鼓作气,移栽补苗,经过七天奋战,基本上达到了全苗。党支部及时组织各队干部和社员到试验田参观学习,推动全大队掀起了查苗补苗的高潮。社员们干了五六天,基本上实现了全苗。
在科学实验和技术改革过程中,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十分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近两年,他们曾经七去全国大寨式典型单位——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取经,十访友邻公社,向辽宁省农业特等劳动模范、植棉能手黄元龄学习经验。学一点,用一点,试验田先行,然后在全大队推广。
“保五八”和“闯三关”
在学习外地经验中,这个大队很注意活学活用,从实际出发,创造自己的经验。两年来,总结推行了一套“保五八,闯三关”的棉花增产经验。“保五八”是:保证每亩施底肥八千斤,每亩有棉苗八千棵,铲八遍,趟八遍,每棵棉株结八个桃。“闯三关”是:闯过抗旱播种保苗关,整枝保桃关,追肥、除虫保收关。两年来,在试验田里推行这些先进技术措施,不断开放出高产的奇花。
一九六五年,白塔子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毛主席教导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思想指导下,总结了一九六四年棉花生产大幅度跃进的经验,克服了“增产到顶”思想和自满松劲情绪。为了贯彻执行“保五八,闯三关”的科学实验成果,夺取更高的棉花产量,他们以大寨人为榜样,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保五八”首先要保证每亩棉田施底肥八千斤。然而,到春耕快开始的时候,七个生产队有六个队平均每亩底肥不过六千多斤,现积肥已经赶不上了。粪肥不足怎么办?有人主张依靠国家供应化肥。党支部召开党团员和贫农下中农社员会议,让大家讨论。大家都说,搞棉花高产是为了给国家多做出贡献,不应该事事依靠国家,应该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许多社员主动把准备上自留地的好粪投给集体,实现了每亩地施八千斤底肥的要求。
粪肥不足的困难解决以后,严重的干旱威胁着播种。全大队三百七十五亩棉田,只有一百二十亩引水进行了灌溉,其余二百五十五亩都得靠人挑水座水播种。在抗旱斗争中,党支部组织社员再次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社员们斗志昂扬,提出“一春无雨保全苗,一年无雨保丰收”的战斗口号,以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革命精神为榜样,凭着两个“铁肩膀”挑水抗旱播种。社员们挑着七八十斤重的水桶,每人每天要走百八十里路,谁也不叫苦。他们大干八天,每亩浇了二百多担水,终于按时完成了播种计划,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
播种开始以后又下了一场小雪,地温从摄氏十二度下降到五六度,加上抗旱播种覆土较厚,播完种二十多天还未出到五成苗。在无霜期短的白塔子,这是致命的打击。但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白塔子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党支部领导社员及时地展开了争夺全苗的战斗。女社员们纷纷下地扒土救苗,男社员继续挑水补种,终于达到了九成苗以上,为实现每亩地保八千棵苗打下了基础。
由于前期出苗晚,虽然达到了九成苗,生长期却晚了半个多月,加上棉花出苗以后就遇到虫害,严重地影响棉花的生长。许多老贫农向大队党支部建议:不能躺下等着,苗出晚了就在后期管理中赶上去。这里有个谚语:“棉花铲八遍,棉桃赛鸡蛋,开花象雪片。”他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铲趟一遍接着一遍,终于做到了八铲八趟,有的队还铲了十多遍,做到土质松软,没有杂草,有利于棉花生长。全大队在棉花现蕾前就追了头遍肥,在初花期又追了第二遍,保证了多结伏前桃和增加桃重。在除虫上抓得更紧,从见真叶就开始在地里打药治虫。喷雾器不够用,社员们宁肯中午不休息,冒着烈日下地灭虫,控制了虫害。这年,全大队三百七十五亩棉田实现了平均每棵保八个桃的要求。
树标兵、帮后进,比学赶帮超
在夺取棉花高产的斗争中,白塔子大队党支部实行领导革命化,树标兵,帮后进,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改变一般化的领导方法,对实现棉花高产起了重要作用。
从一九六四年以来,这个大队在外学大寨、学六家子等先进单位的同时,在大队内部树立了社员干劲足、生产先进的第四生产队为样板,组织各生产队互学互帮,赶超先进。大队按季节进行检查评比,及时通过屋顶广播和黑板报表扬好人好事,使队与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跃进的生动局面。一九六五年棉花出苗时,第二队的棉苗不如四队多,为了赶上第四队,全队出动四十多名男女社员突击补苗。第四队为了帮助第二队赶上自己,也主动派出技术员,借给大车、水柜等生产工具,在人力物力上给以支援,最后使第二队由不到五成苗争到了九成苗。
在比学赶帮超活动中,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带头到后进队去蹲点扎根,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苦干实干,对改变后进队的生产面貌起了很大作用。党支部书记李荣实和大队长华泽儒分别到第六、第二两个后进队蹲点以后,通过参加劳动,和贫农下中农社员谈心等一系列工作,搞清了这两队生产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干部之间不团结。找到了原因以后,他们就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讲村史、家史,进行忆苦思甜,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解决了干部之间不团结的问题,使社员树立了为革命种棉的思想,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一九六五年,这两个队都创造了新的棉花高产纪录。
白塔子大队以大寨精神夺取棉花高产的事迹,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受到了表扬,被誉为我国北方棉区棉花高产的一面旗帜。出席会议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荣实回来向全体社员传达后,大家受到了极大鼓舞,决心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使粮棉生产有个更大的跃进。现在全大队的棉田已经全部进行了翻耕、耙压,并有一百多亩平地进行了冬灌,为预防春旱做好了准备。每亩棉田现有粪肥已达到八千斤左右。春节一过,社员们就出车拉土垫圈积肥,改良土壤,为粮棉增产进行更充分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 张世安 高方(附图片)
辽宁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各队,普遍在田间进行株选,单晒单打,单保管,以保持良种高纯度。 刘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