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猪肉在农村有广阔的销路
有些商业人员把猪多看成是“沉重的包袱”,根本原因是他们只看到库存的一时积压,没有看到农村市场扩大销售的潜力。顺德县的实践证明,只要认真面向农村,切实改进供应工作,全县每月多卖几十万斤猪肉,并不是很困难的。
从去年十二月开始,我们顺德县食品公司的猪仓就存满了生猪,一部分生猪收购起来以后,因为没有地方存放,只好寄放在生产队,委托社员代养。随着农村养猪事业的发展,应该收购的生猪还会越来越多。猪多本来是件好事,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却把它看成了“沉重的包袱”。
猪究竟是不是真的多了?多了怎么办?
我们认为,目前猪是又多又不多。所谓多,是指现在生猪的发展和商业部门收购的数量,比过去的确大大增加了。去年十二月,我们全县生猪库存是六千三百多头,已经超过原来的“合理库存”一千多头,今年二月份库存又增加到八千多头,三月份以后,库存仍在继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的猪又是不多的。我们衡量一种商品的多或少,不能仅仅以库存的多少为标准,而应该看这种商品是不是满足了社会需要。顺德县是广东省的一个主要经济作物区,农民生活水平一向较高,去年全年平均每个农民消费猪肉二十多斤。根据我们最近调查,农村猪肉的消费水平还可以大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后猪肉的消费水平还会不断提高。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就不能说现在的猪已经太多了。
为什么我们商业工作人员把猪多看成了负担呢?根本原因是我们只看到了库存的一时积压,而没有看到农村市场扩大销售的潜力。过去,有些人虽然口头上也说要面向农村,但实际上眼光却瞧着城镇,根本不去想办法在农村扩大推销。从我们县的情况来看,农村猪肉供应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第一,供应的品种太少。即使经营得比较好的地区,一般也只有白肉、烧肉、叉烧、卤肉、腊肉等几种,不少地区仅仅经营白肉,远不能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需要。第二,供应网点少。多数地区只靠食品站的网点供应,没有很好发挥供销社和合作商店网点的作用。农民买肉不够方便。第三,营业时间短。不少地区只是上午卖肉,下午四点钟就收市。第四,服务态度还有不少问题。这些缺点大大影响了农村猪肉的销售工作。最近,我们采取了一些向农村积极推销的措施,猪肉的销售量就迅速增加。例如,大良公社食品站,在三月份以前,一个月最多销售四百多头猪,三月份以后,增加到八九百头。
根据我们调查估算,只要认真面向农村,切切实实地改进供应工作,全县每月多卖几十万斤猪肉,并不是很困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长远来看和从根本上来说,目前还不能说猪已经是太多了。仓存稍多了一些,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罢了。
广东省顺德县食品公司经理 苏章发


第2版()
专栏:

既看城市 又看农村
这两年,常听到商业部门的一些职工说:“肉多了,生意难做了。”仔细分析起来,这是我们单纯着眼于城市市场得出的结论,如果把广大农村的猪肉消费考虑进去,那就不见得是肉多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无锡食品分公司在猪肉供应工作中,主要是面向城市。现在,无锡市共有一百五十个肉案,另外还有大量熟食店。可是,农村的情况就不同。以无锡县为例,全县三千多平方里,八十多万人口,只有九十四个供应点,一百零四杆肉秤。我们思想上老认为农村购买力低,吃肉少,对于在农村卖肉的工作很不热心。这样,有的地方的农民要吃肉,得走三四里甚至七八里路到集镇上去买,有些人不愿意跑路就干脆不买肉了。
今年,上级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在继续做好城市猪肉供应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热情地对待农村猪肉销售工作。应当看到:随着农村社员生活的改善,猪肉销售在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但是,开始时,我们没有正确地领会这一指示的精神,把一些高档品种如火腿、香肚投放到农村去了。原来以为这样可以增加卖钱额,结果却是大部分商品被退回来。
我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端正了经营思想,改变了经营作风。在农村增设了猪肉供应网点,并且实行早市定点供应,落市串村上门,流动服务。有些供应点每天可以卖一头多猪。我们组织城市熟食品店生产了一些酱猪肉、熟猪头肉等大路品种,送到农村,很受社员欢迎。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农村猪肉的销售额显著增加。
从扩大农村猪肉销售这件事,我联想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副产品上市量增加,今后还会碰到一些这样的“难做的生意”。只要我们摆脱片面的城市观点,全面地安排城乡市场供应,这样的生意一般是并不“难做”的。 江苏省无锡食品分公司购销科 程炎培


第2版()
专栏:

串村卖肉 扩大销售
“积极收购,扩大推销”的生猪经营方针提出以后,浙江兰溪县上华食品经营组开展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猪肉供应点从三个增加到九个,站柜台卖猪肉的屠工也从四个增加到十一个,推销工作已经到顶了。另一种意见是:肯动脑筋,肯动手,再多卖些猪肉是完全可能的。经过反复争辩,大家认为后一种看法是正确的。经营组长江东海还具体建议实行挑肉串村,送肉上门。
三月十日,先有两个人挑着四十五斤猪肉到高潮公社几个村去卖,一天只卖掉四斤多,还听到有的群众怀疑送货上门的不是好肉。他们有点灰心丧气。这时候,江东海同志引导全组职工算了一笔细账:上华区有四万六千多人口,每个人多吃几两肉和少吃几两肉,就会有几千斤的出入。如果推销工作做得好,就能大大促进生猪生产。送肉下乡,还能避免社员因买肉跑路而误工,可以节省劳力,支援农业生产。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认识清楚以后,职工们带动社会屠工和卖肉人员坚持送货下乡,送肉上门。他们注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改善服务态度,卖肉数量从第一次的四斤多迅速增加到九十多斤。从三月十日到四月三十日,他们流动送肉下乡六十五人次,总共多销售猪肉二千三百四十九斤。买猪肉的社员有二千五百零四户,有的一次买了一斤半。
现在,这个组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送肉下乡的经验,采取了四种送肉下乡的办法:一、上午定点卖肉,下午挑肉流动;二、上午串村卖肉,下午回队务农;三、上门预约,定期送肉;四、哪里收购,哪里供应。送肉的地区是:一送边远山区,二送偏僻村庄,三送邻县毗邻地区,四送农村交通路口要道。
浙江省兰溪县食品公司 诸葛子房


第2版()
专栏:编后

究其底里
在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工农业生产全面高涨的新形势下面,许多新问题提到商业部门面前。怎么样弄清各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出解决的对策?主要靠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大有讲究的。如果仅仅是粗略地观察一番,满足于知其梗概,那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些说猪肉太多了卖不掉的同志,一般也都了解过一些购销情况,有的甚至具体算过账:每月购进多少,能销出多少,“积压”多少,等等。这么一算,确实购大于销,是个问题。怎么办呢?他们因为没有摸清症结何在,提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有人于是主张压缩收购。这样的调查研究是不行的。
毛泽东同志讲过:“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
还拿猪肉来说,要解决购大于销的矛盾,就得对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做一番认真的调查。譬如说,购进的多,是否正常、合理;销出的少,是否还有潜力?销路当中,既要分析城市市场,又要调查农村市场。对农村市场的分析,又不能按旧框框,凭老“皇历”办事,要切实调查当前的实际状况。许多地方经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实践的验证,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面向农村,切实改进供应工作,不用“压缩收购”,猪肉购大于销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认清了解决猪肉购大于销问题的方向是向农村积极推销,这还不够。真要推销得好,还得对农民的需要和爱好等做周密的调查。否则就会象无锡食品分公司开初那样,“想当然”地把一些火腿、香肚等高档品种送到乡下推销,结果碰了壁,大部分被退了回来。
既要知其梗概,又要究其底里。按这样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就能比较顺利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第2版()
专栏:

科学研究、工业、国防建设的现代化工具
我国制成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参加设计和制造这部计算机的人员,大部分是年青的技术人员和半工半读的学工。他们不畏困难,进行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制造成功。
新华社天津九日电 我国第一部二十四阶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制造成功。
这部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精度高,用途广。它除了供科学研究机关作复杂的数学计算工具以外,还可以用于工业、国防上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等方面。
二十四阶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结构比较复杂。它由十四个机柜组成,包括加法器、乘法器、平方器、函数发生器和变系数器等,可以进行二十四阶线性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式的运算。操作人员只要把题目编排好,然后按动电钮,在几秒钟到几分钟就能完成需要几十个人工作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
这部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是天津电子仪器厂从一九五八年以来生产的第五种型号的电子模拟计算机。在此以前,他们曾经制造了四种不同型号的小型电子模拟计算机,供应全国科学研究机关和工业建设部门的需要。
参加设计和制造这部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的人员,大部分是这个厂的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技术人员和半工半读的学工。他们不畏困难,在整个试制过程中,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掌握第一性资料,积累了数万个技术数据,经过十七个多月时间,终于制造成功。
不久以前,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这部电子模拟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为它的主要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作为定型样机投入生产。
(附图片)
我国制成的第一部二十四阶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新华社记者时盘棋摄


第2版()
专栏:

学习结合劳动 学得更加踏实
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农学院一部分今年实行半农半读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初步树立了革命的新学风
新华社成都九日电 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农学院一部分今年开始实行半农半读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初步树立了革命的新学风。
西南农学院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农业化学、果树蔬菜、农业经济、蚕桑等六个专业一年级学生和四川农学院农学系一年级的学生今年实行半农半读后,起初,有些教师和学生担心实行半农半读后读不到书;有的则认为可以不读和少读书。当他们学习和劳动了一段时间以后,看法不同了,觉得半农半读不仅能读书,需要读书,而且学得更踏实。
两个学院为了适应部分专业实行半农半读的新情况,都在课程安排上采取了许多革新措施。如原来要在第三第四两学年才学的专业课,提前和一些基础课同时讲授,便于学生学习和劳动相结合。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主动钻研学问的兴趣。专业课一般采用现场教学,但又防止简单地联系实际而忽视钻研学习理论的片面作法。西南农学院农学、土壤农业化学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的学生,在栽种水稻过程中遇到秧苗坐蔸现象,师生们立即进行田块调查,由教师讲解出现这种病害的原理和防治办法。有涉及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能当场讲解就当场讲解,不能当场讲解的就留在学习有关知识课程时进一步探讨。四川农学院农学系一年级学生,在水稻开始播种前,由教师在现场讲解水稻良种要因地制宜的原理,大家的兴趣很大,以后在水稻的各个不同生长阶段,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个品种的不同表现,并从实际生产中提出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钻研的问题。经过这样十几次现场学习,学生们都感到这种学习方法,最能学到真知识。对一些需要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讲授的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外语等,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有的适当与田间教学结合。学生们对这些课程学得也很认真。
在刚实行半农半读时,学生们在劳动之后很疲劳,学习效果不好。后来他们逐步适应了半农半读生活,晚间自习很活跃,不少学生都带着在生产时碰到的问题,利用晚间自习时间加以整理,有的将问题提出和同学探讨,有的请教老师或翻书本求解答。
通过半农半读,学生思想面貌有了不少变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劳动的看法,跟过去比较也有所进步。四川农学院农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工农子弟占三分之二以上。但由于长期过学生生活,脱离劳动,劳动观点有些模糊了。有个学生在回忆自己考进农学院时,曾在路上丢过两次挑行李的扁担,当时他想:“哪个大学生还用扁担!”现在他说:“幸好是半农半读,不然那种忘本思想发展下去,真是不堪设想!”许多学生不仅关心生产成果,还关心生产成本。过去有人认为学校搞劳动种试验田,目的仅是为了学习服务,可以不计成本。但半农半读的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生产应注意节约,计算成本,如果不计成本,试验成功的新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学习农活技术也不容易过硬。有的学生还养成勤俭的作风,如四川农学院的半农半读学生常常背着粪筐,收集粪肥。


第2版()
专栏:

发展化肥农药支援农业生产
辽宁小型化肥厂生产能力增长三倍半
山西化学厂年产一千五百吨“乐果”农药车间投入生产
新华社沈阳九日电 辽宁省今年地方化肥的生产能力比去年增长了三倍半,这是一批小型化肥厂改建和扩建工程投入生产的结果。
这批小型化肥厂分布在省内朝阳、本溪、凤城、新金、阜新、海城和金县等地农村。其中有十一个是氮肥厂,两个是磷肥厂。
这批小型化肥厂都是一九五九年以后建设起来的。几年来在支援农业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设备不完善,工序不全,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扩建和改建工程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所用的投资都很少,但是产量却成倍增长。黑山磷肥厂过去每年只能生产一万吨过磷酸钙。今年这个厂新建了一座化成室,并增添了一部分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后,生产能力增加到年产五万吨。旅大市亮甲店化肥厂,原来每天只能生产五百公斤合成氨。经过改建增添了一部分设备,现在每天生产的合成氨达到了六千公斤,比原来增加了十一倍。这些化肥厂生产的化肥质量,都符合国家标准。
据新华社太原九日电 太原山西化学厂一座年产一千五百吨的“乐果”农药车间最近投入生产。
“乐果”农药,是一种有机磷杀虫药剂,对多种昆虫尤其对危害农作物生长严重的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具有极高的毒杀力,但对人畜毒害极低。这种农药用于棉花、蔬菜、果树、高粱等作物虫害防治,具有很高的性能。“乐果”农药,使用时需兑水二千倍至数千倍,原液的携带、运输都很方便。
“乐果”农药车间,是从今年三月动工兴建的。
车间建成以后,从六月初进行了试生产,试产期间生产出来的十多吨“乐果”农药,已经运往晋南、晋中等粮棉产区。
(附图片)
太原山西化学厂“乐果”农药车间最近投入生产。这是工人们正在包装“乐果”农药 新华社记者 周树铭摄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种田——通县新事
新华社记者 贺新创 徐炳忠 周鸿书
北京郊区通县徐辛庄人民公社平家疃大队的村南,有一个占地十六七亩的平湖。湖面清波荡漾,湖边绿杨成行,妇女们说说笑笑地在湖畔洗衣。
社员们说,这个湖叫平家坑,本是个臭水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才变成现在这样的清水湖。
人们早就惦着要挖这个臭水坑了,想把坑泥挖出来肥田,因为它地势洼,村里的人粪马尿,从四面八方随着污水流入坑内,日久天长,坑泥就沤得又黑又渲。可是,听老人们说坑里有泉眼,几十年来水没干过,也没挖过。有一年,社员们曾试挖了一次,但是忙了一个多月没有成功。
没想到多年办不到的事,这回一举成功了!去年冬天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社员们挥镐捣冰,三天就绞干了臭水,二十多天就取出一千七百多万斤肥泥。今年,平家疃大队的二千多亩地都施上了这种好肥料,喂得庄稼又肥又壮。这还不算,臭水坑变成清水湖以后,放养了八千多尾鱼苗,增加副业收入。
坑还是那个坑,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参加过两次挖坑的贫农社员西九伶说:那就看大家心齐不齐了。那一年,水都绞得只剩膝盖深了,却有人嫌费工多,有人想干别的活,弄得想挖的人也松了劲,碰上困难,就停下来了。这回不一样。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员们提高了集体主义思想,一说挖坑闹增产,都涌上来了,碰到大小事情都争着去干。这样齐心,平家坑还拿不下来?
类似平家坑的变化,在通县农村还听到、看到不少。
在胡各庄公社前北营大队,我们还听到“思想站得高,水渠成了网”的故事。
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二年,国家贷款给这个大队打了两眼机井,搞了六百多亩水浇地。这些地块上的庄稼长势旺,产量高,人人见了都夸好。以后,一提到扩大水浇地,人们就想要国家再贷款打机井。因此,自己不动手,老等待,直到今年开春前,水浇地还只有七百亩。
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懂得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学习了大寨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思想树立起来了。大家的态度不同了。社员们说:“这也靠国家,那也靠国家,国家靠着谁呢?还不是靠大家!”一致决定要自己动手来扩大水浇地。
于是,一些队干部、老农和贫农下中农社员组成了一个小组,来研究扩大水浇地的问题。他们逐块地察看了全队耕地的地形,觉得利用现有机井的水源,只要合理地配置渠道,不再打机井也能使全村一千多亩耕地浇上水。这个办法向社员提出后,大家都说好,就决定照这么做。
村西有六十多亩麦地,是用机井的水浇灌的。过去修水渠,各队顾各队,渠道摆得乱,而且弯弯曲曲,既费水,又费地。这次调直渠道,要多占一队一些地。一队的社员、干部说:增产要紧,水渠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一致赞成调直。为了少占一队的地,修渠的社员也改变了过去在渠边取土的办法,跑到老远的旧渠去挑土,还把废渠还田,送给一队。这样一来,水渠调直了,一队的耕地反而比原来多了。
大干渠要修得直,高低要合适,水才流得过去。可是大家不会测量,只能用肉眼找齐。社员们说:改地是百年大计,质量不能马虎,就想了一个“笨”办法:修一段,放水试验一段,发现有问题立刻补救。就这样,终于使新修和调直的七条大渠条条管用。
只用了二十多天,总长一千一百多米的大渠修成了,五百多亩土地平整了。全村一千多亩地,除了极少数零星地块以外,到此全部改成了水浇地。这一次没有向国家伸手,总共只花了二百六十四元。要是打机井的话,就得花一万一千多元。
通县的干部和社员,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以后,迫切要求发展生产,要求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他们感到原有的种田经验不够用了,怎么办?许多地方提出了“科学种田”的口号。
在徐辛庄人民公社内军庄大队,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今年小麦刚“起身”不久,公社来了通知:根据技术部门的意见,小麦急需浇水。可是地里麦苗长得一片青绿,有些社员和干部觉得墒情不错,认为不需要浇水。正在这时候,一位小麦专家来到这里视察,他拔起麦苗一看,分蘖已经开始发黄,有些已经死掉,又听说刚追过化肥,就告诉大家:别看现在麦苗长得青绿,分蘖开始发黄了,再不浇水就要大批死掉了,分蘖多少是决定麦穗多少的关键。这番道理打动了社员和干部的心。他们听着又新鲜,又觉着和自己过去亲历的情形差不多,纷纷说:专家的话有道理,要小麦丰收不懂科学还真不行哩!大队干部又去地里用土办法测量了泥土含水量,还组织生产队干部和一些社员代表到麦田考察,拔起麦苗一看,果然和专家说的一样。这就更加坚定了人们浇水的决心。内军庄大队的四个生产队连夜修整水渠和闸门,隔了一天水就流进了大片麦地。浇水后的麦子由青转黑,茁壮茂盛,和浇水前大不一样。社员们见了连声称赞:“浇得好!浇得好!”
从此,内军庄大队的社员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就起来了。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科学试验小组,经常学习和试验科学技术。有一次,他们看了《甘薯高温育苗新方法》的电影,觉得比他们的低温育苗办法好,就搞开了试验。在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下,结果,试验成功了。薯秧子出得早,又多又整齐。
我们走过的几个地方,都听到、看见人们寻求科学种田的知识,真是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这个公社的小营村来了几位农业科学工作者作报告,听讲的社员和瞧电影一样踊跃,屋里屋外,挤得满满的。报告到夜晚十一点才散,可是几位老农还舍不得走,又聚在一起聊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搞生产,直到一点半才回家。接着,就成立了各种科学试验小组。参加植物保护小组的社员们到田间察看虫情,发现不少麦苗被虫子咬伤了。消息传出后,各队都按照专家在报告中提出的防治办法,纷纷用毒谷杀虫,很快就制止了虫害的蔓延。
郎府公社杜柳棵大队在制订发展生产七年规划的时候,提出要把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和搞科学试验作为增产的重要措施。队里已经建立了试验田、样板田、种子田,青年们和老农一起,搞了育种、密植、套种等九个试验项目。
我们遇到一位农业专家,也兴奋地谈起他的感受。他说,过去总认为农民,特别老农,是很难接受新技术的。今天一看,其实不然,农民很渴望新技术。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
为什么会在生产面貌上引起这种种的变化?许多社员和干部在谈起这个问题时,都说主要是人的思想变了。经过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们一心向社会主义,一心要办好集体经济,一心要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
“多增产,多拿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国家强,集体富,个人更有奔头!”
“从前,我们认为种田就是种田。今天,我们懂得了:解放军保卫祖国,是为了革命;工人老大哥建设工厂,是为了革命;科学家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革命;我们农民种田,办好集体经济,也是为了革命!”
“为革命而种田!”这就是广大社员的心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