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中兴公社太平大队抗旱播种保苗增产的先进经验——
  吕和耕作法
  集农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编者按:去年四月,本报曾经介绍过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人民公社太平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同风沙干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把一个穷困的地方建设成为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壮大,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被人们称为东北地区的“大寨”。
太平大队所在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水源缺乏,土壤瘠薄,“十年九春旱,种地抓苗难”,播种后往往不能发芽,甚至大风挟着流沙,把垅台刮平,把种苗卷走。因此,每年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毁种、补种,这就难免违悞农时,遭受早霜,严重减产。太平大队为了同干旱风沙作斗争,除了治山改土、植树造林以外,还特别注意改进耕作方法。解放前曾给地主扛过二十七年大活的党支部书记吕和,在农业集体化以后,就同社员群众一起,年复一年地观天看地,摸庄稼的脾气。他们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较多地掌握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和主要农作物的习性,总结、发展、提高了当地群众传统的抗旱经验,创造了“三看三定”耕作法,找到了在没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受旱保收、抗旱增产的一条道路。他们运用和不断改进这个耕作法,从一九五六年以来,年年做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在大旱年份也不例外。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粮豆单位产量比一九五六年高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平均每人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包括大豆)两千多斤,每个劳动力提供商品粮一万多斤,粮食商品率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他们善于掌握当地的自然规律,观察当时的变化情况,抓住作物的增产关键,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种革命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任何地区、任何单位都可以学习的。至于他们的具体措施,在自然条件不同、种植作物不同的地区、单位当然不能机械地照搬照用。但是,对于常常发生春旱的北方各省、区,特别是没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太平大队的抗旱播种的经验也都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许多地方来说,可以向太平大队学习的技术经验就更多一些。不少地方也有类似的抗旱播种的传统耕作技术,可以学习太平大队的办法把传统的经验加以总结、改进,使它们更有系统、更完善,以便更自觉地掌握、运用。
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大队是黑龙江省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是东北地区的“大寨”。这个大队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并不很好。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紧紧抓住了春旱和水土流失这个主要矛盾,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改垅,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创造并推行了“三看三定”耕作法,战胜了春旱的威胁。这个耕作法主要是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同志总结当地群众多年来的经验又加以发展创造出来的,所以称为“吕和耕作法”。
在这个耕作法形成和推广以前,当地的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春旱频繁而严重,每年晚种和毁种的庄稼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有些地块往往种不上。这是因为:第一,自然条件不利。全年降水量虽然有四百七十多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匀,春季雨少,四、五月份的降雨量仅占全年的百分之十。再加上春风强、蒸发量大、土层薄、不保墒等,因而,十年九春旱。第二,地多人少,耕畜不足。每一个劳力负担耕地八十亩,每头耕畜负担耕地九十亩左右。在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六天,春播适宜时期十分短促的情况下,本来就很紧张;一遇春旱,矛盾更多:靠天等雨则违悞农时,影响铲趟管理;冒着干旱强种,则往往一种再种,早田毁成晚田,大田毁成荞麦,费工费时,产量很低。但是,当地夏秋雨水调和,七至九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七十一,同时日照足,气温高,只要春季抓住苗,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
当地没有江、河、泡沼,地下水又不足,耕地分布在岭岗坡谷之中,为了抗春旱,只有从耕作上找出路。合作化以前,这一带的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也曾创造了一些抢墒争时的耕作方法,但不完全,不系统,应用时不够灵活,因而很难做到一次保全苗。吕和同志根据四十年的生产实践,把农民分散的经验加以综合提高,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形成了“三看三定”的耕作法。八年来,除个别年份以外,这里的产量逐年上升。粮豆亩产量一九五六年是一百五十七斤,一九六三年是二百八十二斤,一九六四年虽然受灾仍达二百六十九斤半。
吕和耕作法的主要内容是“三看三定”——看天时,定作物比例;看雨情,定播种顺序;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看天时,定作物比例。当地七月以后雨水调和,四、五两月的雨量和墒情如何,是不同习性的作物生长好坏、产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吕和同志凭着他多年的观察,大体上可以从“立春”到“谷雨”间的风向、气温等因素,推断出四、五月份的雨水情况,从而大体决定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如果这期间西北风多,四、五月份雨水就可能少,气温可能高,就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如果东南风多,四、五月份雨水就可能多,气温可能低,就多种大豆,少种玉米。太平大队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从八年来的情况看,这里历年大豆、玉米面积的增减变化,和当年旱涝变化是一致的。玉米面积较大的年份,正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年份;玉米面积较小的年份,也正好是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年份。大豆也是如此。
看雨情,定播种顺序。根据各种作物发芽时需要的温度、湿度和生长期等条件,在播种季节,如果春雨少,来得晚,就先种谷子(粟)后种大豆。如果春雨多,来得早,就先种大豆后种谷子。如果播种期间雨情发生变化,就临时调整播种顺序,适当修订播种计划。这样就能保证各种作物一次种好,抓住全苗。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立夏”到“小满”是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适宜播种期。玉米播种面积大,生育期长,早种可以抢墒,但容易“老苗子”(不正常早熟),要减产;等雨晚种,贪青上不来(晚熟),也要减产;因此,必须在这期间种上。但这期间气温增高,墒情变化很大。为了适应不同墒情,他们摸索出六种不同的播种方法,即三种压种方法(压沟种、隔垅花压、引墒压种),两种豁种方法(豁台种和豁趟种)和一种耲种方法。同时还根据墒情,配合采取浸泡种子措施。
三种压种都是种垅沟。雨水正常时,把种子直接点在原垅沟里,踩实、摅粪后,用大犁破原垅台覆土,这种方法叫压沟种。播种中遇到小雨,就及时把种子点在垅沟里,然后用大犁隔一垅破一垅,先把种子盖上半犁土,保住墒,到地面雨水干掉,不能继续种时,再回来用大犁把剩下的垅破开,补上半犁土,完成全部作业,这种作法叫隔垅花压。春旱较重,垅沟干土深时,就先在原垅沟里趟一犁,然后把种子点在湿土上,踩实、摅粪后破垅覆土,这种作法叫引墒压种。
两种豁种都是种垅台。墒情好时用豁子(一种播种时开沟的工具)豁开垅台,点种后用拉子(一种覆土工具)覆土,踩实,叫豁台种。墒情不好时,用豁子豁开垅台,点种后用大犁趟垅沟深覆土,不压上?子,叫豁趟种。
耲种玉米(在不耕翻的原垅留茬地上直接播种)有保墒好、省工、促进早熟等优点,但产量不高,只在播种后期,为了抢时间才用这种方法。
压种和豁趟种的玉米,必须在种子扎根以后出苗以前,适当地用耢子(一种拖平土壤的农具)耢一下,以便把覆土耢薄,提高地温,促进幼苗出土,同时消灭早期萌发的杂草。这一工序叫做“耢”。
在玉米刚发芽的时候,如地里有杂草,要趟一犁,犁后带拉棒,使上土均匀一致,把小草盖上闷死,同时把坷垃和茬子拉到垅沟。这道工序称为“铆”。
六种播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是压沟种和引墒压种。压种和浸泡种子,加上耢、铆,构成抗旱播种耕作技术的核心。
“三看三定”耕作法的特点是,全面地权衡当地的农时、墒情、茬口、作物习性、劳畜力等主要因素,以农时和墒情为中心,以抓苗为纲,合理地安排作物比例和运用适当的耕作方法,以达到省工和高产的目的。“三看三定”是相互联系的,但是每一个“看、定”的作用不同,运用时间不同,对象不同。第一个“看、定”,是安排全年计划的战略布局,在“立春”到“谷雨”期间应用,主要对象是大豆和玉米。第二个“看、定”,是春耕战役部署,利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措施抢种,在“谷雨”到“立夏”前后应用,主要对象是谷子和大豆。第三个“看、定”,是具体的战术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立夏”到“小满”前后应用,主要对象是玉米。
从调查分析中看出:吕和耕作法根据“立春”到“谷雨”期间的天时情况安排作物比例,是合乎当地气象规律的,也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是“闯大运”“押孤丁”。吕和判断当年雨水多少和气温高低,主要依据二、三月份的风向和雨情,并和历史上相似年份作比较,这两条都是正确的。
第一,二、三月份气象对当地春季天气变化是有指示性的。因为当地夏秋雨量变率小,比较稳定,全年雨量大小、气温高低,主要决定于春雨早晚和多少。春雨多,全年雨量就可能多,气温就可能低。反之,春雨少,全年雨量就可能少,气温就可能高。嫩江专区气象台对甘南县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三年气象资料的分析,证实吕和对天气的预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二,和历史上相似年份相比较的作法,与气象部门制订长期天气预报所用的“相似法”也是一致的。
“压、耢、铆”是吕和耕作法中耕作技术的核心,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实验都证明,这种耕作技术有保苗、灭草、发苗、抗风、省工等作用,确实能解决干旱地区保苗增产的问题。
第一,保苗。压种可以很好地调节玉米出苗所需要的水分和温度,使玉米适时度过出苗关。吕和耕作法通过浸泡种子和把种子压种在湿土上,盖上半尺多厚松软的虚土,减少蒸发,能有效地供应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水分。覆土厚,降低土壤温度,使玉米种子先扎根后生芽。种子扎根后就可以自行吸水,维持生命。再用耢的办法去掉一部分覆土,只留一寸多,使土壤经过日晒,提高温度,以保证出苗所需要的温度。
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证明,浸泡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作用很大。在摄氏十到十五度的温度下,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五时,湿种子和干种子都不能发芽。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十时,湿种子出苗率达百分之八十六点七,干种子的出苗率为百分之三十,湿种子早出三天。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时,湿干种子都可以出齐,但湿种子可早出齐一两天。
嫩江专署农业局一九六三年在太平大队的调查证明,耢地对于增加地温促进出苗,有显著的作用。压种的种子部位的土壤温度从播种到出苗平均为摄氏十三点三度,可以满足玉米种子发芽出苗的需要,再加上耢地的措施,又使土壤温度有所提高。耢的比不耢的提高地温三至五度,早出苗四天。
由于当地玉米都是在“立夏”前后播种,当时土壤温度高,加上及时耢去覆土,所以从来没有因温度不足而发生过“粉种”的现象,也不存在种子“下窖”(播种过深,超过当年的熟土层)出不来苗的问题。
第二,灭草。耢铆作业,可以及时除掉大量杂草。嫩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六三年的试验证明,一耢一铆可以消灭全年杂草的百分之二十八到二十九。嫩江专署农业局一九六三年在太平大队的调查证明,耢一次可以消灭当时萌发的杂草百分之五十五点三,不仅省工,还使田间管理能做到及时和细致。
第三,发苗。压种培土厚,保水、透气,便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分解,促进作物的生育。
第四,抗风。压种玉米根系发育健壮,根深根多,不倒伏。泰来县农技总站一九六三年在江桥公社齐心二队的调查证明,秋风过后,扣种玉米(在平地成的垅或旧垅成的新垅上播种)倒伏百分之十九,而压种的无倒伏。
第五,省工。压种比扣种节省一至两道工序,工作效率高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可以做到抢墒争时。
三看三定耕作法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它集中和发展了当地农民固有的耕作经验,解决了这个地区农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它以活生生的事实说明,只要掌握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就能稳定,加上其他条件,就能逐步提高产量。至于它的以“压、耢、铆”为核心的具体技术,是有其局限性的,仅仅适用于与太平大队条件相同或大同小异的地区。


第3版()
专栏:短评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春天气候特别多变,同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播种工作又大都要在春天来做。春播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及时,是不是做到了苗全、苗壮,这些又同庄稼的收成有重大的关系。
怎样才能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把春播工作做得又好又及时?这是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必须尽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对于气候的变化,目前还不可能掌握它的长期的规律,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它的短期的规律。在还不可能精确地掌握它的规律的时候,也可以力求大体上掌握它的规律。在不易预测的情况下,还可以多作几套准备,以便随机应变。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根本出发点就是充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相信我们能越来越多地掌握客观规律,相信我们能够按照客观规律集中优势力量打胜仗。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大队创造的抗旱播种保苗增产的“吕和耕作法”(“三看三定耕作法”),湖南邵阳专区调查了一百多个单位的情况以后总结出来的防止烂秧的育秧经验,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在不断革命的坚定原则指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变应变,争取主动。他们能够作到这一点,又由于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尽力探求客观规律。
“吕和耕作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全面地综合地考察当地当年的天时、墒情、茬口、劳动力、畜力等情况,根据当地几种主要作物的习性,来合理安排当年作物种植比例,并采取相应的播种顺序和播种方法。一方面根据多年的经验,对当地气候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另方面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对付播种期间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同的情况。这样,就做到了在种种不利的条件下保证全苗,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更多增产。这里有全年的通盘的战略布局,有春播的周到的战役部署,有应变的灵活的战术措施。从制订生产规划到采取各项技术,都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联系起来看的;都不是只看一时,而是从发展变化中看的。邵阳地区先进单位培育壮秧的经验,最重要的也是看准气候变化的趋势,选择有利的时机浸种播种;在这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又有灵活有效的方法控制或促进种子的发芽;播种后又善于运用水和肥来调节田间小气候。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要由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的人们来掌握和运用的。任何先进经验,都不是不费气力、不用脑筋就可以学到手的。要真正作好“三看三定”,就需要年复一年地做大量的考察和试验,需要把群众中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作认真的搜集和研究,需要每年春播前对当地当年情况作具体分析、对人力物力作精心安排,需要随时随地留意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应变的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要做到这些,非有真正的革命精神不可,非有真正的科学态度不可。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干旱地区推广“吕和耕作法”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人民公社太平大队抗旱增产的
“吕和耕作法”,受到全省各个干旱地区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春旱比较严重的一九六四年,全省干旱地区运用太平大队经验抗旱播种的二百多万亩庄稼,普遍增产。去年,黑龙江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特别频繁。春旱连着夏旱,连续七十天没有下透雨。太平大队在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他们自己创造的
“吕和耕作法”,实行“三看三定”,在大旱年头又做到了一次播种全苗。由于社员精心侍弄,加上七月初降了一场透雨,庄稼生长旺盛。但是,八月上旬,接连来了风雹,把一部分已经孕穗结籽的庄稼刮倒在地,打断了头,撕碎了叶。因为春播时采取了“吕和耕作法”,庄稼扎根牢固,所以风雹过后经过加强管理,绝大部分又重新生长起来。去年又是秋霜来得较早的一年,使一部分遭受风雹后重新生长起来的庄稼受了一些损失。就这样,太平大队去年仍然夺得了丰收。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一九六三年稍低,但比一九五八年以来六年平均年产量还高百分之四十以上。去年,凡是认真学习和运用了太平大队抗旱经验的,也都取得了增产的效果。今年,大家对太平大队的经验就更加重视了。
太平大队所在的甘南县中兴公社,往年经常有三万来亩地不能保全苗。自从推广了太平大队经验以来,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近两年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平均每年都在两千万斤以上。
同甘南县毗邻的龙江县,推广太平大队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县根据群众要求,在靠近太平大队的地方设立了联络站,经常派人到太平大队去学习,并把太平大队的经验迅速传播全县。太平大队的社员,也经常到土地相连的龙江县去作技术指导。去年春季,这个县连续五十八天没下透雨。但是,学习太平经验播种的六十多万亩玉米,基本上抓住了全苗,是历史上苗情最好的一年。结果,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达到两亿五千多万斤,成为全省交粮最多的县份。
黑龙江省适宜推广太平大队抗旱播种技术的易旱耕地,约八百万亩左右。今年,这个省的农业部门准备有计划地扩大推广范围,由去年的二百多万亩,增加到四百万亩左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气象局等有关单位,派出了科学技术人员,到太平大队蹲点,帮助总结和传播经验。省农业科学院还在龙江等县,设立了推广太平大队抗旱经验的研究试验点,探索太平大队抗旱经验的适应性和推广方法。去年已经采用太平大队经验的地方,正在根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推广中的经验教训,把学习太平大队的经验和当地固有的增产措施更好地结合起来。去年没有推广太平大队经验的地方,正在按照太平大队的经验进行各项春耕准备工作。
(本报记者谭佩全)


第3版()
专栏:

  早稻不烂秧 在人不在天
  湖南邵阳地区一百零五个单位早稻育秧经验的调查
邵阳专区各地在制订生产规划的时候,议论最热烈的是发展双季稻。有些人就怕早稻烂秧而不愿扩种双季稻。他们说:
“双季稻好是好,就是怕烂秧,烂了秧,误了季节,双季种不成,又要掉大本。”有的甚至断言:在邵阳地区,早稻育秧期间,寒流袭击频繁,气候变化无常,要做到不烂秧是不可能的,种双季稻就要碰年成。我们认为这不是革命的态度,而是屈服于自然、甘做自然奴隶的思想。我们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九个专县农科所,七十四个基点队,二十二个一般队)一九六四年早稻育秧的情况证明:烂不烂秧,决定在人不在天;只要人的思想革命化,敢于向自然宣战,善于向自然斗争,早稻烂秧的灾害是可以战胜的。
一九六四年早稻育秧期间(即三月中到四月中),邵阳地区的气候是很不正常的,平均温度只有十二度(摄氏,下同),又发生过三次中、强寒流袭击,平均气温在十度以下的天气有十天,最低温度只有六点一度,对早稻育秧是十分不利的。据调查,一般烂秧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损失很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先进单位没有发生烂秧或者烂秧很少。从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来看,没有烂秧和烂秧很少的有五十八个,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二。还发现了一批多年没有烂秧的先进单位,如隆回县七江公社千古坳大队第二生产队,连续九年没有烂过秧。一九六四年这个队共播早稻种谷一千零八十斤,插早稻一百六十四亩,平均每亩仅用种六点六斤。自然条件很差的洞口县山门公社官庄大队官庄生产队,位于雪峰山脚下,气候变化大,过去年年烂秧。去年通过总结经验,找到了历年烂秧的原因,吸取了外地成功的经验,终于做到了不烂秧,全队共播种谷六百五十七斤,插早稻八十八亩,平均每亩也只用种七点四斤。
怎样才能做到不烂秧?根据这一百零五个单位的经验教训,烂秧与不烂秧,取决于如下几点:
人的因素第一
在生产斗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防止烂秧的斗争中,同样如此。这场斗争的胜利,决定于人们是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双峰县神冲公社是个双季稻发展较早的地区,烂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九六四年公社党委下了决心,要破育秧关。公社党委书记带领工作组深入泥塘大队红旗生产队蹲点,带了被子和育秧员同睡同劳动,摸索经验。在公社党委书记的带动下,公社八个干部和十五个支部书记都搞了重点。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项项技术过得硬,结果打了个大胜仗。早稻秧出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点三,原计划插六千零七亩早稻,实插六千二百七十亩,还节余三百一十二亩田的秧支援了外地。群众反映:一分功夫,一分收获,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
育秧员是与寒流作斗争的尖兵。必须选择思想红、技术强的好社员担任育秧员,并建立育秧责任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新化县燎原公社上田大队第八、九、十生产队,秧田毗连,土质一样,品种和播种期也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九生产队挑选了一个思想红、热爱集体、又有育秧经验的贫农社员担任育秧员,又建立了“五包一奖罚”责任制,管理尽心,技术过硬,出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点五;第八生产队由于无责任制,育秧员虽然是老农,但管理疏忽,烂秧百分之二十;第十生产队育秧员是一个青年,不懂又不学技术,结果烂秧百分之三十二点五。育秧员要思想红、技术高,还要有责任制,三者缺一不可。
看地行事,选好秧田
秧田是育秧的场所,也是与寒流搏斗的战场,不但要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精心整理、一平如镜,尤其要注意选择背北向阳的有利地势。因为当北风的秧田,小气候温度低,变温幅度大,蒸发大,温度传散快,这些不利因素对秧苗有很大的杀伤力。据观测,在寒流到来的第一天,当北风的秧田比背北风的秧田水温和泥温要低三至五度,第二天要低一至三度。因此,向北秧田大都比背北秧田烂秧严重。洞口县四合公社育兰大队有三个生产队的早稻秧田,土质、水利、品种和播种期一样,仅由于秧田位置不同,烂秧程度大不一样。第一队秧田有房屋挡风,背北向南,仅烂秧百分之七点五。第二队五分丘正当北风,烂秧百分之九十三点七;七分丘一边当北风,烂秧百分之七十九点六,一边有房屋挡了北风,只烂掉百分之五点四。第三队秧田受北风影响,烂掉百分之三十。在调查的一百零五个单位中,十六个烂秧严重的单位,秧田都当北风;五十八个基本没有烂秧的单位,百分之八、九十的秧田都是座北朝南的。
有些人明知当北风的田年年烂秧,但不调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些生产队没有背北向阳的田做秧田,又不愿借田作秧,怕丢了肥料,同时管理也不方便;二是有的生产队虽有背北向阳的田,可是土质、水利不好,需要改造;三是守旧思想、习惯势力作怪,有好田也不愿调换新秧田。
看天行事,快速催芽
早稻育秧期间虽然气候多变,但仍是有规律的。根据专区气象台多年记载,一般三月下旬气温稳定在十度以上,是早稻适宜的播种期。育秧期间有三至四次寒流袭击,两次寒流之间有一段回暖晴天,气温较高,是播种的好天气。寒流来时浸种,寒流中催芽,寒流尾播种,待下一次寒潮到来,秧苗已扶针扎根,烂秧的危险大大减轻。
怎样才能抓住回暖期有利时机准时下种呢?关键在于适时浸种和灵活机动地进行快速催芽。过去,老法育秧,“浸五天,催五天”,往往失去时机。有的主张宁早勿晚,不管天气如何,催好芽子等天气,天气不好就摊芽。实践证明,经过摊芽处理的种谷,由于生长受到抑制,播下后生长迟缓,反不利于抗寒。去年,有许多单位创造了人工加温快速催芽法和人工减温控制生长法,就巧妙地解决了芽子等天气和天气等芽子的矛盾。例如邵阳县红石公社江冲大队第一生产队,三月二十四日浸早稻种谷二百五十二斤,经用三十度温汤浸三十小时后,用箩筐放于牛粪堆中催芽,十六小时破胸,四十八小时齐芽,二十七日播种下泥,从浸种到播种的时间,比老法育秧缩短七天,抢住了时机,结果没有烂秧。
如遇天气极不正常时,便进行人工降温控制生长。如武冈县荆竹公社三元大队五生产队,早稻浸种后于三月二十日起水,用四十度温汤催芽,二十四小时破胸百分之八十;当时气温下降,恐久雨不晴,便进行降温处理,先淋二十五度温水,再淋二十度的水,最后保持十五度常温,根芽基本停止生长;到二十四日天气陡然转晴,又立即放入牛粪堆里催芽一昼夜,发芽百分之九十八,芽长二分左右,二十五日就下了泥。这样,能快能慢,控制自如,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抢住有利时机下种。
运用水肥调节小气候
水稻生长和生存的临界温度,芽期不能低于十度,苗期不能低于十四度。而去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三十天内,气温在十度以下的天气就有十天,最低达到六点一度,这样低的温度为什么没有烂秧?运用水肥条件,调剂秧田小区气候帮了一个大忙。在秧田边,有蓄水塘和存水丘。塘水和存水丘的水较深,受气温的影响慢,在寒流到来时,通过秧田套水深灌保温,提高了秧田的泥水温度。湘乡县泉塘公社繁育大队杨家生产队,秧田套水提温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当四月六日晚强寒流袭来时,气温下降到六度左右,第二天秧田水温下降到十度,通过塘田水套灌后,水温由十度提高到十六度,第二天还保持十五点五度,第三天气温继续下降,水温才降到十二度,随后转晴,避免了烂秧。
有些人主张“芽期以通气为主,苗期以保温为主”。这种办法在正常情况下,对促进秧苗生长是有很大作用。但是,不能不看天气。当寒流袭来时,不管苗期芽期,都必须强调深灌保温,先保生命,再求快长。在久雨初晴、气温骤变的情况下,排水通气也必须逐步进行。排水过急,温度变差过大,也容易造成死苗。
多施有机质热性肥料,对提高泥温、水温,促使芽苗快长快扎根,提高抗寒能力有显著作用。洞口县山门公社官庄大队官庄生产队三点七亩早稻秧田,平均每亩施牛粪淤三十五担,人粪八百斤,桐枯五十斤,石灰八十斤。在强寒流期中检查,气温下降到七点五度以下,秧田泥水温均保持十二度以上。
总之,早稻育秧是人与自然的一场斗争,这不仅是一场生产斗争,同时也是一场思想斗争。这里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问题:是革自然的命、作自然的主人,还是屈服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包含着观察事物的方法问题:是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办事,还是按形而上学的观点办事?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是不看条件一成不变地按老规矩办事?这都是对人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检验。
(这篇文章是湖南省邵阳专署农业办公室的同志们参加调查研究后整理出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