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抗洪斗争的凯歌
  ——看话剧《战洪图》的感想
  河北献县南河头大队大队长 张本林
我看了咱省话剧院演的《战洪图》,因为对我的教育很大,就又看了一次。看了两遍戏,我有几点感想说一说。我觉得《战洪图》真实地反映了一九六三年河北省广大人民的抗洪斗争,并表明这场斗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全国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结果,是党中央英明领导的胜利,是三面红旗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大力支援的结果。我省人民在党中央、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不光战胜了特大洪水,还胜利地度过和战胜了灾荒,这主要是贯彻了党提出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我们依靠公社的威力,坚决手心向下,在一年之中就翻了身。
看了戏,就象上了一堂活的共产主义教育课。这里先要谈谈丁震洪同志。在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发扬了那种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他有处处为别人让方便,事事挑重担抢困难的革命精神,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说他拉变压器吧,明明队里有大车,他怕耽误生产不使,偏要借个排子车自个儿拉回来。从这一点上,就看出了他的劳动本色,体现了我们农村干部坚持参加劳动的精神,也符合党指示的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戏里不是有人称赞说“节约又勤俭、又快又保险”么!很多干部就是这么做的,要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好,就得有更多的这样的干部。
当干部就得身教多于言教,丁震洪对后一代有说服教育,也有身教。我看身教更重要。象大水冲塌了大堤时,他奋不顾身地跳下去。他这一跳很重要,很多人跟着也跳了下去,这就是干部的带头作用。打桩木料不够了,他就一马当先拆了自个儿的房子。分洪转移时,他不顾自己的老人,先把五保户背出去。又如分洪的时候吧:大堤没炸开,他要下去捅,几个小伙子把他拦住,抢着要下去,他怕有生命危险,坚决不让别人下去,单单派自家的儿子去捅大堤。他这种公而忘私,任劳任怨,宁肯牺牲自己决不伤害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都表现出来了。他因为站得高才望得远,就是在丰收面前也不忘勤俭。他在粮食的产量上,对土地的改造上,是好上还要加好,永不满足。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使粮食稳产高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要搞低洼地台田化,搞水利电气化,这就是不断革命。我们搞生产建设,就得有这么个劲头儿。
在丁震洪接受了分洪任务之后,那是第三场吧,在最紧急的时候,他不慌不乱,很沉得住气。他一边说服搞不通思想的大队长,一边又耐心地征求贫农协会主席的意见,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他挺会做工作,又做得好。他在胜利面前能想到困难,在困难面前(象分洪时和分洪后),又不是垂头丧气,还满乐观。这就是毛主席对我们说的:“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精神,所以在困难面前他能主动想办法,打捞残秋解决口粮问题。本来他们就够困难的了,还把国家支援的物资拿去支援了兄弟队。
丁震洪是党培养了多年的老同志,他识大体、顾大局,在任何情况下不忘贫苦出身,不失阶级本色。就说他跟大队长的关系吧,他们是多年的老伙伴,他了解大队长,大队长舍不得淹村子丢庄稼,思想总不通,可人家震洪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就是不发火、不急躁,苦口婆心地说服开导,耐心地等他转变。这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应象丁震洪那样,遇事儿不急不躁,注意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团结群众,工作才能做到家。
另外,大队长这个人不怕天不怕地,关心生产,是真能干。他苦干实干爱集体,表现得挺好,也很真实。但是他望着好庄稼有点被丰收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他在丰收面前有点自满,不把兄弟队放在眼里,他就没想到“天外有天”。象这样的队长,在我们农村中是不少的,演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最后再说说那个叶茂。他是个富裕中农,我们跟他在思想上有阶级斗争。他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圈圈里的。他就是自私自利,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处处是“我”字当头,事事打个人算盘。我就见过这样的富裕中农。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叶茂很有代表性。虽然他总说改,就是改不了那资本主义脑瓜子。这种人是见利就上,一挨批评就疼一下,可过后,一遇到适合的气候,就又露头儿。当然,在社员的监督下,在干部的教育下,有时候他们也能改点儿,但总不是那么彻底。对这种人,要坚持对他们的教育。
总起来说,戏概括地表现了我省抗洪斗争的真实面貌。看了戏,不光受了一次共产主义教育,并且通过丁震洪的行动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还觉得,戏虽然较好地表现了我省人民战胜洪水的革命气概,但是怎样恢复生产,却是一笔带过,简单了些。另外,关于大队长这个人物的转变也不够具体,似还可以写得充分些。(附图片)
丁奶奶看到飞机送来的物资后,激动地说:爹娘亲,比不了共产党亲,爹娘好,比不了社会主义好。
王聚宝摄


第6版()
专栏:

  播革命的种子
  丘谷间
上初中一年级的大女儿,因为作文的需要,要我讲“家史”。从何讲起呢?论吃苦,在旧社会我的生活,怎么也比不上贫雇农的苦;论历史,解放前我只不过是同革命沾上一点边儿。于是,我只好往“上边”想,从她的曾祖父讲起,讲她曾祖父如何因生活所逼,逃荒到南洋,然后又如何溺死于江河;她的祖父又如何从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寒风刺骨连一件棉衣蔽体也没有……这么一讲,一想,就渐渐地想起解放前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我说,一九四三年的大饥荒,多少壮年男子也饿死了,就是在平时也可以经常听见或看见邻居的阿姨、阿婶们“眼泪往肚里流”的悲伤事——她们生下女孩子,如何忍着慈母的心肠,把女孩偷偷掐死,抛入溪河中……
我越讲越激动,越讲越悲愤。正在做功课的二女儿听我讲着、讲着,也放下功课靠紧我身边出神地听了。当我讲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时,我发觉两个女儿的眼眶都湿润了;当我讲到地主恶霸如何横行霸道时,两个女儿的脸部表情都变了;当我讲到革命的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时候,她们则欣喜地拍手叫好!这时,我猛然想起,自己正在履行着一种庄严的责任:播种!给孩子的心田,播上革命的种子!
是兴奋呢,还是自疚呢?委实说,初时,我的心情还是自疚多于兴奋。因为过去,我从未象今晚这样认真地给孩子的心田播种革命的种子。“树大自然直”,“生在革命家庭中的子女,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糊涂观念,我多多少少也是有的。故而觉得孩子还小,给她们讲革命的道理,讲阶级斗争的历史,没有多大用处;特别是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做父母的,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心田上起着一种“播种”的作用。问题是播什么样的种子。用温情脉脉的、抽象的、超阶级的“母爱”、“父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为红色的革命后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只能让孩子的心,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毒害;长大了,不仅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勇士,反而会成为害怕斗争、追求“世外桃源”的胆小鬼。
从今晚给孩子讲“家史”的活动中,我深深感到,革命的父母,只有给自己的孩子播革命的种子的责任。这就是说,从小就要给他们进行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革命教育,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从而使他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热爱劳动,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毛主席……总之,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吃得起大劳大苦,经得起大风大浪。
可是,有人却说:“我不赞成用过去那些可怕的往事来伤害儿童们的脆嫩的心灵。”(见一九六二年六月五日《人民日报》黄似《〈教子篇〉补》一文)公然反对对少年儿童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如果按照这种“教子哲学”去做,我们播下的就不是革命的种子,而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种子;我们培养的就不是革命的接班人,而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种错误论调必须坚决反对!


第6版()
专栏:

  钢八连赞(歌词)
  章明钢八连,钢八连,脚踏海浪头顶天,面对资本主义鬼世界,端枪挺立象座山;糖衣炮弹打不倒,十二级台风腰不弯!钢八连,钢八连,扎根小岛十几年,双手拿枪又拿镐,艰苦奋斗挑重担;阶级本色放光彩,革命家风代代传!钢八连,钢八连,毛泽东的战士英雄汉,代表六亿革命人,珠江口外把岗站;一杆红旗不褪色,迎风顶浪永向前!


第6版()
专栏:

  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太原矿山机器厂 “刘胡兰小组”
我们太原矿山机器厂“刘胡兰小组”的全体同志,怀着无限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山西人民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刘胡兰》。这个话剧集中地反映了刘胡兰生前的英雄事迹。
戏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解放区人民紧张而沸腾的战斗生活。刘胡兰这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英雄,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岁月里。剧中表现了刘胡兰烈士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她对革命无限忠诚,对敌人切齿憎恨。一双掺假的军鞋,在蜕化变质的石五则看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刘胡兰却毅然决然地在群众面前揭露了二寡妇偷奸取巧的活动,并交给群众处理。当石五则以老干部的身份,企图扯胡兰子的后腿,压制胡兰子的革命行动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石五则对斗争二寡妇、罚她做军鞋不满意,对发动清算不热情等事实。当她在窗外听到了石五则与地主石廷璞的鬼祟活动后,她激愤而又义正词严地指出石五则的叛变历史,并当场揭露了石五则的罪恶活动,使这个外红里白的变质分子暴露在群众面前。只有对敌人刻骨的恨,才能对人民强烈的爱。刘胡兰对敌人这样憎恨,可是对贫下中农却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当她知道刘锁老大爷要借钱买药时,她就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主动替他把药抓回来,送到他家里,并帮刘锁大爷缝衣、拣菜,用阶级的爱逐渐打动了刘锁老大爷的心。在发动群众的斗争中,十六岁的胡兰子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到贫雇农家里做思想工作,她是那样的细致、耐心,表现了她充分相信贫下中农,依靠贫下中农的阶级观点和革命品德。
勇敢坚定的革命精神,生动具体地表现在刘胡兰身上。当情况越来越紧张,远处传来隆隆炮声的时候,她还是那样镇静而又紧张地检查坚壁情况。当王照芳同志决定让她上山时,她是那样恳切地要求留下,她说:“越是残酷斗争的环境里,越能锻炼嘛!我要求留下来锻炼锻炼!”这是多么豪迈而又诚挚的语言。
在生死考验的关头,她从容不迫、斗志昂扬,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敌人搜索到占元家的门口时,许多人都要替她出去。可是她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为了大家的安全,挺身而出,使敌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惊慌。在垂死挣扎的敌人面前,一个十六岁的姑娘表现了中国儿女的革命意志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精神,她的心目中想到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她的脑海里装着的是顾县长、王肉儿等英雄形象。……在敌人面前,她从容自若,勇敢坚定,敌人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她光明磊落,自豪地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敌人对她说:“别怕,别怕!”她蔑视地回答:“我根本就不怕。”当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想用机枪扫射群众的时候,刘胡兰立即挡住了敌人的机枪,斩钉截铁地说:“要杀要剐有我刘胡兰!”这些话象匕首一样刺穿了敌人的心脏!在六个烈士的尸首面前,她象闪电一样用力向大胡子打去,吓得敌人丢魂落魄。她就义的时候,理一理头发、衣服,镇定地向铡刀走去。……
我们看了表现刘胡兰的话剧,犹如置身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中,和她在一起同甘苦、共呼吸,使我们受到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我们在生产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到了刘胡兰,我们许多同志把刘胡兰的象贴在日记本上,作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力量。话剧《刘胡兰》又给了我们鼓舞和力量,我们决心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以刘胡兰为榜样,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以实际行动来纪念刘胡兰,学习刘胡兰!
我们看了话剧《刘胡兰》,觉得不足之处,是对这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如就义等关键的地方还表现得不够深刻有力,因此缺乏更为激动人心的力量。戏里的不少群众表现得软弱了些。另外,刘胡兰的生前事迹没有集中贯串下去,戏中有些情节不太合理,如刘胡兰被冲散又回村;叫她鸡叫头遍以前走,她没走,又没说明她非留下不可的原因,使人感到她没有遵守党的纪律。这些,我们觉得都是值得研究和加以修改的。
〔马戈荣整理〕(附图片)
  刘胡兰跟女伴们讲如何和敌人斗争的事
王聚宝摄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在文艺阵地上
  剧场支持演革命现代戏
河南鲁山剧院是一个小剧院,地方比较偏僻,离县城也比较远,但他们为现代戏大开方便之门。一年来,他们同剧团密切协作,组织了四百五十多场现代戏的演出。他们还送票上门,方便群众。
为了使山区群众也能看到现代戏,剧团下乡时,他们就派人跟他们一起下乡,给他们安排场子,安排吃饭住宿的地方,帮助他们拉箱,拉布景。晚上演完戏,就提着汽灯送观众。白天他们同演员们一起清理剧场,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去年,除本县剧团外,他们还协助七个外地剧团上山下乡六十多天,与剧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密切了剧场、剧团和群众的关系。
他们尽量为剧团创造方便条件,特别是对一些外地剧团,如果他们缺少什么服装道具,就千方百计给他们借来。每逢散戏,他们就分头随观众出场,搜集观众意见,帮助剧团改进工作。这种积极为革命的现代戏鸣锣开道的行动,受到剧团人员的称赞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小山庄喜闹新文化
太原市古交区深且沟是一个只有十三户的小山村,这个村坚持了七年自编自演的文化宣传活动,参加俱乐部的人越来越多。
群众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人多,兴趣也多种多样,因而活动的形式也多了。到现在已经有唱歌、读报、黑板报、幻灯、广播、小演唱等二十多种活动形式,不断地在俱乐部、地头、田间活动和演出。这个俱乐部最大的特点是结合生产,中心任务是什么,就针对社员思想自编自演宣传什么。七年来,单是说唱节目,就编演了八十多个。
由于这个村的俱乐部七年多来,一直是党支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助手,曾被评为区、市、省的优秀俱乐部,并出席了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