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边村佳话
徐存英
红湖公社的人们总爱把枣树庄称为“四边”生产队。所谓“四边”,即是边省、边县、边社、边队的意思。那确是一个最偏僻、最边远的庄子。“四边”生产队的社员们,又总爱把五保户九十三岁老太称为“五边”户,因为她的院子座落在枣树庄的最西头,是村里最边远的一户。
不知为什么,枣树庄的人们几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有事没事总喜欢到这个边远户里来叙家常。早年间,也许是因为老太脾气乐和,待人亲近的缘故;近年来,老太由于年纪大的关系,耳有些聋了,眼有些花了,甚至那劳累了一生的两只腿也不大听使唤了,可人们仍喜欢端着碗,拿着活计,抱着娃子,捧着毛主席著作,到这里来扯谈。是因为这里的两间堂屋特别宽敞?是因为老太靠床头的墙上吊着支喇叭筒子?噢,对了,是人们牢记着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话:我们要让这位茹苦含辛、饱经风霜的老贫农,在人民公社里愉快地度过晚年!因此,枣树庄的人把到这里来串门子当成了一项任务,大凡听到或见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儿,总要首先来报告:
“老太,明天拖拉机就要来给咱队犁冬地了!”
“老太,咱队的白马又添驹了!”
“老太,我们团支部的样板田比去年增产了二成!”
“老太,美国佬在南越又吃了败仗!”……
也许是因为老太的辈数太高,不好称呼了吧,枣树庄的人们从刚会说话的娃娃到白须垂胸的老根爷爷,一律都称她为老太。
初冬的一天傍晚,老太的远房侄子——老根爷爷丢下饭碗,首先拄着拐棍来了。他还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说了起来:
“老太呀,报告你个新闻:城里掏大粪的到咱庄来啦!住在东头民校里。还没把凳子坐热就忙着扫院子、掏粪坑……”
“老哥哟,可不说假话呀!人家明明是城里下来的医生嘛,咋是掏大粪的?”老根爷爷的话没说完,就被走进来的一位老奶奶截断了。
“他二婶,俺明明见人家抬着大粪桶到各家去掏粪嘛,咋个说假话啦?你看那穿戴,象是城里下来的医生?”
“老哥子,俺说的是真情,可不是跟你抬杠。刚才俺大儿媳妇胸口疼得厉害,人家一个同志拿出一瓶药叫她吃了点,立时就止了疼。瞧,他把那瓶药送给咱家了。这药我还随身带着哩!”二婶边说边掏出药瓶给大家看。
老根爷爷还想分辩,却被老太拦住了:
“大侄子,”她指着墙上的喇叭筒子说,“今儿早上,这里边说毛主席派的巡回医疗队下乡了,八成就是他们!”
屋里正说得热闹,外面吵吵嚷嚷地又进来两个人,一个是老诚大爷,一个是老诚大娘,老俩口不知为了啥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老诚大娘力争主动,抢先向老太说道:
“老太,你评个理。城里下来的人明明是泥水匠,俺老头子硬说是书店的营业员!”
老诚大爷毫不退让,大声地争辩道:
“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家在民校门口摆了个书摊子,俺亲眼看见年轻人都围在那里翻书看画哩。咱队眼下又不盖高楼大厦,城里的泥水匠来干啥?”
“你真是死脑筋。人家不能是看天冷了,来帮助咱社员支煤炉子的吗?刚才我正在做晚饭,拉风锅怎么也烧不着。正着急,一个不高不矮的师傅笑哈哈走进来说:‘我老远就看见你的拉风锅坏了。来,让俺给你修理修理。’我说:‘您咋知道俺的拉风锅坏了?’他说:‘俺是泥水匠出身,一看烟筒里冒的烟就知道了。’他三整治两整治就把拉风锅整治活了!俺正要拿烟倒茶感谢他,他连手也没洗,站起来就说:‘你快做饭吧,我看庄中间那一家的拉风锅也有问题。’说着,就到小锁家里去了。你说,人家不是泥水匠是啥?”
老俩口一说,倒把大家弄糊涂了,都不知城里来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于是,老太就说:
“诚家的,你索性再跑出去打听一下。”
老诚大娘立刻蹬蹬蹬地跑走了。不一会,她回来了。一进门,就拍着巴掌笑着说:
“咱们都说错啦,人家是骑兵……”
老诚大娘一说,把大家弄得更莫名其妙了。老诚道:
“你胡扯啥呀?你看他们那穿戴象是部队上的?是骑兵,咋没见有一匹马?十几个人总共就拉着一辆架子车……”
“老头子,你别跟俺抬杠了!这是咱小明亲自对我说的。人家这个初中毕业生、团支部书记还会跟他奶奶撒谎?”
大家正在猜疑,忽然从外面传来锣鼓声响。随着锣鼓点儿,跳进来几个年轻人,为首的就是老诚的孙子小明。小伙子们二话没说,抬起老太的床就要往外走。老太摊开两手喊道:
“娃子们,毛手毛脚的干啥啊?”
“老太,我们来请您老人家到牛棚里去看戏啊!”小明说。
“啊?看戏?哪来的戏啊?”老人们又惊又喜、半信半疑地问:
“是城里来的呀!”
“小猴儿,你不是跟我讲来的是什么‘骑兵队’吗?”老诚大娘愠怒地点着小明的头说。
“是啊!没跟你说吗?人家是‘文化轻骑兵’嘛!”
这一来,老人们心里算明白了。就连老太,将这事儿和平常从喇叭里听来的东西串连串连,搁心里琢磨琢磨,也懂了个八九。啊,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来的农村文化工作队啊!
锣鼓点儿响得更紧了。小伙子们又动手架起老太的床。老太心里欢喜得不得了,但一想到这样不仅会给娃娃们增添许多麻烦,还会影响他们看戏,就拒绝道:
“娃娃们,不用抬了,俺就在家里听好了!”
小伙子们哪里肯依,还是一个劲地将床往外架。
“不用抬了!我来了!”随着歌唱般的声音,一个拿着弦子、竹板的小姑娘象燕子似地飞了进来。
人们望着这位不速之客,都愣了眼。只听这小姑娘说道:
“外面天冷地寒,冻着老太怎行?大家都去看戏吧,我陪老太太在家里。”
“你——”
“我是文化工作队队员,叫红鹰。我们知道咱村有个九十三岁老太,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所以队长特地叫我到老太家来演几个节目。有段坠子叫《护仓记》,还是根据咱村小明同志的模范事迹编的呢!”
老人们听着,高兴得不知道怎样才好,都不住口地啧啧赞叹:“多伶俐的闺女!才进村,咱村啥事都摸着了!”小青年们也个个乐得眉开眼笑。
外面锣鼓点越敲越紧了。红鹰催促大家:
“听,就要开演啦,大伙儿都去吧。我这就给老太表演了!”
说完,小姑娘坐在老太的床沿上,敲起了竹板……
老人们和共青团员们见这里开了戏,才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九十三岁老太,扶着老根爷爷,兴冲冲地向灯光辉煌、人声沸鼎的场院走去了。


第6版()
专栏:

巧撞车(山东快书)
夏雨田
铁片叮当新事多,
唱段快书《巧撞车》。
这晚上,
武汉关大钟敲十点,
武汉关下“戏”开锣。
主角之一叫小伙楞,
主角之二是楞小伙。
地点就在大街上,
道具是两辆自行车。
一辆飞鸽驰向南,
一辆凤凰驰向北。
忽听劈啪一声响,
南北两边喊“哎哟”。
飞鸽上摔下来小伙楞,
凤凰上跌倒了楞小伙。
小伙楞挨摔丝毫不埋怨,
楞小伙跌跤一点没发火。
小伙楞说话真客气,
楞小伙回答更温和。
“老乡,你碰着没有?”
“同志,你摔得如何?”
“没啥没啥血没出。”
“还好还好皮没破。”
“对不起,俺车子刚刚练。”
“真抱歉,我技术将将学。”
“功夫不过硬,怪俺怪俺。”
“技术不到家,怨我怨我。”
两个人越说越亲热,
称兄道弟叫老哥!
“老哥,你为何这晚把车练?”
“老弟,你怎么夜深还练车?”
“俺选的是这夜静人稀障碍少。”
“我挑的是这月明路宽方便多。”
“俺练车为的下农村。”
“我练车为的到公社。”
“你在那里把班上?”
“你在何处搞工作?”
“俺是演员,会唱革命现代戏。”
“我是店员,专卖牙膏、牙刷、鞋子、袜子、钢精锅。”
“俺剧团成立了车子演出 队。”
“咱公司组织了农村售货车。”
“俺车把扶不稳不让俺参加。”
“我不会上下报名不够格。”
“俺争取三次是枉然。”
“我要求六回算白磨。”
“俺急得晚上难合眼。”
“我躁得半夜睡不着!”
“你想想,农村人又多来天又阔,
怎能没有文化生活?
农村是个大战场,
文化阵地要争夺。
农村是个大学校,
改造思想真不错。
兴无灭资俺要出力,
送戏下乡俺有责。
农村是粮、棉、油料大基地,
不为农民服务为那个?”“对呀!
社员日夜忙生产,
干劲冲天建祖国。
地里又长大米又长麦,
就是不长牙膏、牙刷、毛巾、袜子、钢精锅。
社员需要只得进城买,
搭车搭船翻山越岭又爬坡!
社员进城买上一双鞋,
走回来鞋底磨去半分多。
花钱受累误生产,
我怎能等他来买货。
商业工作也要面向农业,
柜台要摆在田边地头山角落!”
“支援农业最光荣!”
“为农民服务最快活!”
“因此俺下农村热情一片!”
“因此我到公社红心一颗!”
“为下乡俺决心把车子练。”
“为下乡我立志练好车。”
“没想到撞倒你老弟”
“那晓得碰着你老哥。”
“没关系,撞了成熟人。”
“不要紧,不撞你不认得我。”
“来来来,俺来教你上和下。”
“好好好,我来扶你掌稳‘舵’。”
这时候,一轮明月天上笑,
赞这老弟和老哥。
这个骑来那个扶,
那个骑来这个拖;
这个累得气直喘,
那个跑得直把胸口摸。
“练好车,千里公社由俺走。”
“练好车,万里原野任穿梭。”
“练好车,送戏上门作用大。”
“练好车,送货下乡方便多。”
二人越练越高兴,
二人越骑越快活。
互教互学多热火,
二人基本把关过。
老哥谢老弟,
老弟夸老哥。
心中有社员,
不怕困难多,
懂得为革命,
摔跤乐呵呵。
二人要休息,
临别把手握。
这个说:“明晚见,
相会还是在这里。”
那个讲:“一定来,
明晚我们再‘撞车’。”


第6版()
专栏:

我们是文化轻骑兵
〔苗族〕石太瑞
我们是文化轻骑兵,
不怕山高路难行,
涉过千条江和水,
跨越万座山和岭。
行李肩上挑,
锣鼓带在身,
一颗红心为人民,
要为祖国献青春。
我们是文化轻骑兵,
红旗飘飘指行程,
串乡走寨不辞苦,
心儿连着天安门。
自编自演唱,
一专又多能,
吹拉弹唱样样会,
社会主义文化送上门。
我们是文化轻骑兵,
毛主席著作带在身,
云里雾里看得远,
风里雨里站得稳。
学习解放军,
学习大寨人,
表演新人新事情,
歌唱英雄工农兵。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赞“五不走”
姚人为
吴江县锡剧团下乡演戏,除了一有空闲就参加队里的农业劳动而外,还从生活上建立了“五不走”的制度:演出场地不打扫好不走,群众家里不打扫干净不走,借的东西不还清不走,损坏的东西不赔偿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
这“五不走”的制度,立得好,做得对!
帮助群众挑挑水、扫扫地,借了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事乍一看来都不过是生活小事;但是,对一个严肃的革命者说来,却需要认真对待,而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为什么?第一,它体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关心群众生活,与群众亲如一家,处处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己任的精神。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一定去做,不利于人民的事就坚决不做。第二,它发扬了革命队伍勤劳朴素的优良传统。第三,通过这些日常的平凡的劳动和生活锻炼,逐渐培养自己的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促进自己劳动化革命化。
参观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同志们,都看到那里陈列着一只木桶吧。这只木桶,就是一九二八年六月毛主席在永新县塘边帮助贫苦农民周头莲挑水用的。大家也还知道,毛主席亲自教养出来的人民子弟兵,不论过去和现在,外出执行勤务或驻扎民房时,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帮助群众担水扫地爱护当地的一草一木。这已经成为人民军队自觉遵守的起码的群众纪律了。
今天吴江县锡剧团的同志们建立的“五不走”制度,就是继承了革命队伍关心群众、与广大农民群众结成鱼水关系的一种好传统好作风。毛主席曾经教导说:“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得越多越好。”由此看来,象为群众担水扫地之类的事情,决不是生活小事,而是关系到政治上的大事。


第6版()
专栏:

编者的话
现在,各方面都在面向农村。工业生产要面向农村,商业工作要面向农村,文化艺术工作也要面向农村。
文化艺术工作面向农村就是将社会主义的文化送往农村,这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光荣任务。在完成这个光荣任务的过程中,文化艺术工作者自己在经历着一种严格的锻炼;农村的文化阵地也在经历着一种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刊载了这方面的一些稿件,和读者见面。希望广大深入到农村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能将这种变化用各种形式反映出来,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农村生根,促使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加加强自我改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