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东升创业记
——记福建连江县东升渔业大队走出内江闯大海的事迹
连江县琯头公社东升大队是飘扬在福建东海边的一面大寨式红旗。这个大队在共产党支部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大闹生产革命:造新船,闯大海,学技术。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他们置办了三十四条大机帆船,有了比较近代化的生产工具。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九六四年大队的财产比一九五六年增加了十一倍。
福建省连江县琯头公社东升渔业大队,十年来自力更生,勤俭创业,从摇“连家船”在内江“讨小海”,发展到全部使用机帆渔船,大规模地到外海捕捞,改变了贫穷面貌,为集体和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成为飘扬在福建东海边的一面“大寨式”红旗。
走出内江闯大海
东升位于闽江口内港北岸,是一个水上渔村。这里的三百多户渔民,世世代代摇着“连家船”在内江打些小鱼小虾度日。一九五六年,东升建立了党组织。从此,这里的渔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党支部书记江福官是喝苦水长大的。解放前,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凭一叶破舟,摆渡为生。旧社会穷苦的生活,使他懂得怎样热爱新社会。他下决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添瓦,要领导东升渔民闹生产革命——走出内江去闯大海!
到海里捕鱼,不能靠那些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连家船”,造大船又缺少资金。这时国家给他们一笔贷款,使东升渔民感到莫大的鼓舞。
“同志们,银行贷给我们二万四千元了,我们自己……”江福官下半句话还未说出口,迫切要求改变生产面貌的社员已经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争着说:
“福官,国家这样支持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出力,多添些船和网吧!”
大家一致同意从当年春汛生产收入中“挤”出一万四千多元,加上国家的贷款用来造新船,修旧船。于是东升拼拼凑凑就有了十二条大帆船。缺少网,大家就动手,千针万线地把十二张旧网拼成八张大网。
秋天,渔船出海了。东升的渔船也跟着人家远航到浙东渔场去。大海毕竟不同于内江,水流风向对东升人说来是陌生的,张帆掌舵也不熟练,出海不久就掉队了。茫茫大海,渔场在何方?有的人泄气了,说:“我们本山牛只能吃本山草,还是转舵回头吧。”带队的党支部委员林祯祥说:“我们闯海是闹革命。东升渔民能不能彻底翻身,就看能不能在大海里闯出一条路来,那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决不回头!”人家八天的航程,他们走了十二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同样的渔场、同样的船网,为什么人家鱼捕得多,他们捕得少?生产情况不好,东升社员不服输,认真探索原因。
经过到先进船队取经和勤问苦学,他们终于掌握了如何辨认水色、寻找鱼群、围捕鱼群、撒网起网等一整套技术,并且创造了一昼夜撒网十八次、捕鱼一百多担的高产纪录。
向前看往前走
大海的宝藏被打开了。东升渔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一九六○年的一个欢乐的分配日子到来了。领到一叠叠人民币的社员,有的打算买手表,有的想盖新房,有的准备办结婚用品。这时,支部书记江福官,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思索着一个问题:现在要船有船,要网有网,今年一个劳动力分到九百多元。作为当家人,他比谁都高兴。可是有了钱,该怎么用?是马上全部用来改善生活,还是适当地拿出一部分来扩大再生产,为将来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呢?江福官想起了县委书记的教导:“东升大队要高产稳产,就要不断地进行基本建设,把木帆船换成机帆船。”他觉得应该引导渔民兄弟向前看往前走。于是,在党的支委会上、在队委会上、在社员大会上,他启发大家认真地讨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如果只是低头看近处,和眼前利益是有矛盾的;只要抬头往前看,又是另一番景象。东升社员走出内江闯过大海,是有远大的眼光的,经过讨论,这个道理大家也就想通了。
共产党员翁依发说:“干革命不能贪图眼前利益,什么时候都要把生产放在第一位。”
社员江祥海说:“大河有水小河满,生产扩大了还怕生活不能改善?”
许多人提议把分到的钱拿一部分出来,投资给集体,造机帆船,发展生产。原来想买手表的不买了,要盖新房的不盖了,想把婚礼办得隆重些的也准备从简了,大家把余钱向集体投资,买机器安装机帆船,创大业。从这一年起,东升大队开始建设机帆船,在生产上来个革命。
机器要人操纵。从来没有同机器打过交道的渔民,面临一场新的斗争——掌握新技术。大队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技术人材。从前只懂得摇橹拉网的渔家子,一批又一批成长为机器的主人。现在全大队有了一百零五个海洋捕捞技术员、七十五个轮机员。
“百手网”精神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东升大队积累了百万财富。但是他们仍然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
有一次,一个社员把一根裂了缝的篷竿扔到海里。为这事,党支部建议大队召开社员大会,专门讨论家大业大,日子该怎么过的问题。刚刚摆脱贫困的社员们,都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东升靠的是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扔了一根篷竿,就是忘了本,就是扔了革命精神。
由于党支部的及时教育,东升的社员们从此一直保持和发扬勤俭创业的精神。篷竿旧了,裂了缝,就两根拼成一根;两根不行,三根拼一根。拉绳断了,打了结再用,再断再打结;单条不行,两条合一条用。网破了不能用,就把好的一部分剪下来,小块拼大块,大块合成张。
东升的干部都是勤俭的当家人。支部副书记江祥兴算了一笔细账:大队每年要向外地买三十四张大网,要花八万一千六百元;如果自己织,每年可节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元,他算了这笔账后,马上到浙江宁波去学习织大网的技术,回来后传授给全大队三百多个女社员。从一九六○年起,一年四季,渔村处处有妇女在纺线、织网。女社员忙不过来,男社员也动手织;在家里织,出海时有空也织。人们称这种网为“百手网”。党支部鼓励大家,要发扬这种“百手网”的精神。
不忘“连家船”时代
东升人克勤克俭,十年如一日,办起三十四条机帆船,共二千二百四十马力,总载重量一千四百多吨。从去年起,又逐步在船上安装了“鱼群探测器”和“起网机”。现在,社员们在船舱里凭着探测器,就知道鱼群在那里、有多少;笨重的拉网操作,也逐步地被起网机所代替。
东升大队从一九五七年起,八年来共向国家交售鱼货四十五万担,平均每个劳动力交售九百多担。一九五七年全大队集体财产只有十八万五千元,现在是二百二十三万元,平均每户有六千七百七十八元,增加了十多倍。
东升渔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以后,从未忘记对国家的责任,也从未忘记还有困难的兄弟社队。从一九五八年以来,他们拿出四十六万元无息贷给周围三十三个兄弟社队,派出四十多个生产技术员帮助兄弟社队发展生产。
党支部特地在大队部附近保存了一条过去的“连家船”,让它经常提醒和教育干部、社员,不要忘记自己的过去,不要忘记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渔民还过着“连家船”时代的痛苦生活,让它激励着东升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新华社记者 蔡珪村
(附图片)
插 图:关景宇
东升大队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艰苦奋斗,实现了渔船机帆化,装备了科学仪器和现代通讯工具;并坚持科学实验,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使捕鱼量逐年稳定上升。 新华社稿
连家船
连家船是一种在内江河生产的小船。这种船载重只有二十多担,一天只能捕捞六、七斤小鱼虾。因为它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渔民居住的场所,所以叫“连家船”。解放前,这里的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种船上。图为东升大队党支部特地在大队部附近保存的连家船。


第3版()
专栏: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
——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闯出了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一个常年“拖国家的后腿”的“盐碱窝”,变成一个年年“为国家挑担子”的“粮棉仓”。
一个盐碱地占全部耕地约百分之八十的地区,现在没有一块耕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二以上——新五大队在这方面创造了重要的经验。目前,全国未开垦的盐碱地约有两亿多亩,已耕地中的盐碱地有近一亿亩。如果所有盐碱地区都走新五大队的路,因地制宜地学习他们的经验,那么,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新五大队不仅提供了治碱的经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们提供的千方百计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说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严重的思想的和政治的斗争。每一个合作社,不经过这样的一场斗争,就不能创立。”“合作社建立以后,还必须经过许多的斗争,才能使自己巩固起来。”新五大队的路,正是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闯出来的;新五大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新五大队的集体经济,正是在斗争中创立、巩固和发展的。
新五大队的路,就是大寨的路。走新五大队的路,就是走大寨的路,就要有大寨人敢于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不断革命精神。
江苏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九年前是个“盐碱窝”,现在建设成了“粮棉仓”,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里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鲜明对比
九年前,这里的两千八百多亩耕地中,“风一吹,冒盐花”的盐碱土就有两千二百多亩。
现在两千八百多亩耕地中,土壤肥沃、宜粮宜棉的良田有两千五百多亩;土壤中含盐量在千分之二以上的重盐碱土,一块也找不到。
“十亩庄稼一担挑。”这是新五大队九年前的生产水平。那时候,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每年每亩耕地也只能收一二百斤粮食,或者二三十斤棉花。
现在新五大队是江苏省著名的粮棉高产红旗,去年亩产皮棉一百七十九斤,亩产粮食六百九十一斤。
过去,这里是“十天不雨心着急,一下大雨又受涝。”
今年,这里从春到夏,一连六七十天大旱,接着,从七月到八月,五十多天降雨一千多毫米,既有台风,又有虫害,而最后的收成是:粮食亩产突破了七百斤,皮棉亩产高达一百七十多斤!
过去,这里全种粮食,每年还要国家供应六七万斤口粮。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四年,新五大队卖给国家皮棉八十二万多斤,向国家交售余粮一百一十八万多斤,还有集体储备粮食十二万多斤。
天灾考验
一九五六年,是新五人从当大自然的奴隶,走向作大自然的主人的起点。
这一年,这里办起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办社就受了灾,八九月间,眼看秋庄稼快要到手的时候,天上哗哗地倒下了四百七十多毫米的雨水,使这个地处“锅底洼”的农业社变成一片汪洋。最后,粮食每亩只收二百五十来斤;棉花每亩还不到十七斤。更严重的是,水退地变白,大量盐碱冒出了地面。
天灾,考验着刚刚诞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阶级敌人说:农业社办糟了。
一些脚踏两只船、随大流入社的人,被洪水冲得调转起脚跟,想走回头路。
有的对集体力量认识不足的人,甚至丢下犁耙、锄头,离开集体的耕地,到海边去割盐蒿、捉鱼蟹、运盐草去了。
贫农支持
高级社社长陈楚卿和副社长顾存义,心如油浇。他们从早到晚,登门访问,下海劝说。贫农社员常德龙和常龙英对他们说:“高级社能把生产搞好,能把三百多户人家养活,谁还愿意下海啊!”
两位贫农的话,使这两个共产党员对上级的指示,理解得更深刻了:要巩固合作社,就得首先搞好集体生产。
怎样才能把生产搞好呢?在农业社管理委员会上,顾存义提出了一个方案:开河、治水。他说,现在摆在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让农业社散伙,让穷人过一辈子穷日子;另一条是,拿出过去打鬼子、打反动派的劲头来,跟老天斗到底,把水害、盐碱制服贴!
管理委员会上通过了治水方案。
自己治水
可是有个难题:参加开河的劳动力将近二百个,可以挖土的铁锹却只有二三十把。怎么办?
“几里路之外就有银行,贷款嘛!”有人这样主张。
“淮河国家帮助治了,三仓大河国家支持开了,难道开几条小河也要靠国家?”更多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于是,在党的会议上,在干部会议上,在各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上,展开了一场争论:是依靠自己,还是依赖国家?
争议的结论是:“新五要翻身,首先得靠新五人自己的力量。”“国家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能为国家挑担子,不能拖国家的后腿!”
那年冬天,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干部、社员都投入了根除水患的战斗,奋战了两个冬春,到一九五八年,开了三条总长十多里的排水小河。接着又乘胜前进,开了八十七条沟,挖了八十七个塘,造了二十二个涵洞,架了二十座桥,使沟河相连,河海相接,蓄水有塘,渍水能排。
开河挖沟,既治了涝,又治了盐碱。土壤中的盐分,随着雨水流到沟里,流进河里,流到海里去了。一九五七年,在新开的河边测定:经过一个夏季的雨水淋洗,土壤中的含盐量,就由原来的千分之二点三,下降到千分之一点八。
种草肥田
然而,毕竟还有个“千分之一点八”啊!何况土壤中的有机质仍然很少。要作物高产就得把土壤中的盐分进一步清除掉,还要把瘦地变成肥田。
一天傍晚,当时的高级社副社长、现在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顾存义,偶然发现有一小块棉株周围长着青草的棉田,棉株长得比较粗壮。他拔起草根,扒开土层,又有了新发现:草根深,土壤松,土层黑。“咦!难道种草也能改良盐碱吗?”
从此,他就注意打听外地有没有种草治盐碱土的经验。一九五八年春,顾存义从技术推广站背来了三十斤田菁种子,播种在重盐碱地上。到了夏天,竟长到一人多高。当年秋天就在十三亩田菁茬上播下了大麦。第二年夏收,田菁茬上的麦子亩产一百一十斤。从此,田菁就在新五大队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从这一年开始,新五大队不要国家供应口粮了,而且还第一次卖余粮。
征服盐碱
田菁是个宝,但是这种绿肥作物春播秋熟,种了田菁,就要少种一季秋粮或棉花。能不能找到一种秋播夏熟的绿肥作物品种呢?接着,新五大队出现了苕子、紫花苜蓿、黑麦草、牛皮菜等九个绿肥作物品种的试验田。从实践中,新五人很快就找到了各种绿肥作物的特性。
敢于革命的新五人,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短短几年间,终于闯出了一条祖祖辈辈未能找到的征服盐碱的道路。这里的实践证明:最重的盐碱地,只要挖好河,开好沟,修好水利,头一季种上耐盐碱的田菁,第二季种上耐盐碱性能较差、肥效较高的苕子或紫花苜蓿,第二年就能立苗长棉花了,再连续种上二三年肥力更大的黄花草,就能变成上等田或中等田了。
新的矛盾
种植绿肥作物的面积在新五逐年扩大了,跟着又出现一个新矛盾:种麦的面积缩小了。能不能找到一个既多种绿肥作物、又不少种麦子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呢?
一九六一年秋,顾存义到浙江省慈溪县参观,看到他们在豆田里套种绿肥作物,受到启发:我们能不能来个麦子与绿肥作物间作呢?
这一年秋种时,各个生产队又出现了新的试验田:有的是麦草间作行数多少的试验,有的是麦草间作宽窄行的试验,有的是麦草间作用种量多少的试验。
经过不断的试验,新五大队摸索到了一套越来越合理的耕作制度,找到了一条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道路。一年四季,在新五大队看不到空茬田:春天,在返青拔节的麦田里,间种着一行行绿茸茸的苕子和黄花草;初夏,麦子还未收割,而在麦行里套种的棉花和春玉米,已经长出幼苗;秋天,雪白的棉花还没有采摘完,播撒在棉行间的黄花、苜蓿、苕子绿肥作物已经吐出了嫩绿的新苗。真是一亩土地变成了几亩:年年种绿肥作物,年年种麦子,年年种棉花或玉米。
继续前进
然而,新五人并不因此感到满足。大队党支部书记顾存义说:“比起山西的大寨,比起山东的下丁家,比起其它许多先进单位,我们还很不够。”这句话表达了许多社员的心意。有了这股永不满足的精神,新五人就能永不停止地前进!新五大队制订的明年的生产规划,现在已经开始执行了:两千八百多亩耕地,在秋收开始之前,已经全部套种上了绿肥作物,而且长得比往年好,这是争取来年继续增产的重要基础;两千多亩“三麦”(小麦、大麦和元麦)的播种任务,比去年提前七八天完成,全部是良种,亩亩都施下了比去年多一倍的猪灰基肥;冬春挖河沟、修条田、打深井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种果树、造林带的地区早已划定,树种已经运到队上;为了逐步实现耕作、排灌、养猪、运输等农活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已经积累了几万元资金,开始向工厂订购各种机械了。 新华社记者 戴国强
(附图片)
新五大队的社员在间种小麦、红花草的田里松土除草。这个大队实行粮食和绿肥间作,土质逐年得到改良,作物产量逐年有所提高。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九年前
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