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双陆队依靠自然肥料稳定增产
江苏省建湖县白果公社嵇舍大队双陆生产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扭转部分社员单纯依赖国家支援化肥的思想,六年来坚持积取自然肥料,保证了粮食稳定增产。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合作化初期的正常年景提高百分之六十一,比公社化头一年提高百分之三十二。这里过去是个有名的穷村,现在变成了稳产高产单位之一。
双陆生产队粮食稳定增产的胜利,是通过两种思想的尖锐斗争而获得的。人民公社成立后,人们迫切要求把生产水平再提高一步。就在这个时候,有部分社员想丢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单纯依赖国家发展生产。富裕中农陶学三说:“增产靠肥料,国家有化肥厂,跟国家要化肥嘛!”生产队长陆为田(贫农)听到这话,想来想去,觉得国家是有化肥,但全国有这样多的生产队,如果全依赖国家支援化肥,怎么能办得到呢!他把陶学三的话跟陆佩俊、陆为银、陆佩怀等老贫农一谈,他们也都摇头。陆佩俊说:“组织起来以后,我们产量年年提高,现在成立了公社,我们人心更齐,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大了,自己出出力完全能积足肥料;自己能办的事,就不能依赖国家。”陆佩怀接着说:“我们队底子薄,生产发展不算快,提取的积累还很少;就是手头有钱,也要从降低成本着眼,不能随便使用。”这些话对大家很有启发。可是有人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办这件事,还不摸底。于是陆为田又向大家详细地摆一摆条件:本队劳力不缺,每人平均一亩六分三厘地,负担不重;新添了一只农船;河沟已挖深挖宽,便于上肥。这样一摆,大家的思想通了,个个下决心搞自然肥料。队里五只船,分三班轮流使用。每年除在夏收夏插、秋收两个最忙的时节,积肥工作停个把月外,其它时间坚持积肥,做到春积夏用,夏积秋用,秋积冬用。
三年过去了,原来是锅底洼的双陆生产队,田底高了,土肥了,粮食和经济收入也多了,加上坚持勤俭办社,在保证社员增加收入前提下,公共积累年年有了节余。这个时候,又有人说:“我们双陆河面少,黄泥多,肥料质量差,手头现成的钱,不如拿去买化肥,增产多了,对国家也有贡献。”陆为田听了,便提出一个问题:产量提高了,是把积累的钱拿去买化肥,还是拿些钱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家讨论后都同意后一种办法。党员陆佩猛说:“如果再造两只船,一只船一年积五十亩田用的肥,两只船就可积够一百亩用的;内河泥质量不好,就到西塘河去罱,来去不过三里路。”这些意见从长远利益着想,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大家听了这些意见后,原来主张拿钱买化肥的人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他们便用国家支援的木材,很快造好载重四千到六千斤的两只船。
今年春天,这个队又通过和一个使用化肥较多的相邻生产队比较(那个队虽然增产,但成本高、收入少),进一步巩固了自力更生搞自然肥料的思想。根据大家的意见,除罱泥以外,又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多养猪。今年从公共积累中拿出一百多元支持十二户贫农下中农养猪,增积家肥。二是沤草肥。双陆队由于不依赖化肥,不拿钱出外买肥,在全县是生产费用较低的一个队,每亩生产成本费在七元五角左右,不到总收入百分之二十。
江苏建湖县
董长根 陆培仰 彭大贵


第2版()
专栏:

王村大队坚持自繁自育良种
我们大队自办良种繁殖场,生产队设种子田。这办法繁殖良种,见效很快。八年工夫,我们的棉花、小麦、玉米主要作物,都用了优良品种,还支援了县内和邻县兄弟队良种二百三十来万斤。
我们大队由南王、北王、南胥三个自然村组成,在晋南平原的董村公社。土质肥沃,水势较浅,历来有精耕细作习惯,只是解放前在品种上不讲究,混杂退化,产量很低。土地改革以后,我寻思:有朝一日,一亩地收上六七十斤皮棉或二百来斤小麦,就好了。可我又想:穷人翻身做了主,搞互助合作,这指望还愁不能实现吗?
开始自己没有好种子,就伸手向国家要。后来成立了高级社,有两万三千来亩土地,种九千五百亩棉花,一万一千亩麦子。伸手要种子,国家怎能满足你呢?那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晋中换回四百斤“金皇后玉米”。这品种不适合在我们这里种,长的秆子高穗头小,三十五亩平均亩产才一百挂零,比我们本地原先的品种还减产一半。
一九五七年,四次派人去安邑调换良种“岱字棉”。还好,答应给我们三万斤。火车运怕费钱,全社出动了十八辆大车,五十来个人,花费了一千五百来元。拉回来一试验,发芽率只百分之六十!社员们都埋怨干部是“伸手派”,不会当家理事。
社员们批评得对,我们当即召集干部开会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良种是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需要量很大,不能单纯依靠国家,必须自繁自育,自力更生。
接着,社里抽调了十六人,拨出七十五亩地,投资两千多元,建设良种繁殖场。良种场办起来,实现了我好几年的心愿。但只七十多亩,每年种三几十亩棉花,三几十亩麦子,不要说邻村邻社兑换种子,本社需要也不能满足。如把场扩大,又不合算。想来算去,大家决定棉花、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各生产队每年留一成左右的种子田。从播种整地到收获,特别加工精细管理,提高种子质量,弥补不足。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了,更促进了良种场的发展。我们大队的干部都在良种场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生产队的种子田,由生产队干部负责管理。到一九六一年,我们已经引种了小麦试验品种四百多个,棉花一百四十多种,我们自己还培育了二十九个棉花、小麦新品种,良种推广得很快。一九五八年由省种子站引进二斤“岱福棉”,一九六一年全社七千来亩棉田就普及了,还外调了一部分,现在全县已普遍推广。
自繁自育良种的好处真不少。第一,加快了良种普及和标准化。这几年,我们良种自给有余,支援县里县外兄弟队二百三十多万斤。种子纯度由开始百分之七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第二,可以疏散农活,提高耕作质量。我们经过不断的引种试验,发现了许多适合当地的、成熟时间不同的良种。今年大队两千多亩麦子中,有“碧蚂一号”,“碧蚂四号”,也有“陕农十二号”,“陕农十号”,“陕农九号”。下种迟早不一,成熟期先后不同。麦收、复播、棉田秋田管理都搞得好。第三,使轮作制更为合理。良种“六一四小麦”和碧蚂麦,种得迟、收得早,便于实行棉麦秋轮作倒茬。第四,促进粮棉增产。一般良种增产比例,棉花一成至一成半,小麦一至二成,玉米三至五成。去年引种的“陕农十二号”,亩产五百三十八斤,比碧蚂麦增产一倍多。
我们虽然搞了些成绩,但和其他先进大队比还差得远哩!已有的一些成绩,是和各级党委的领导、科学技术部门的支持分不开的。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多支援一些棉花原种,玉米自交系单交种,小麦原始材料;良种蔬菜、杂粮、豆类、油料、牧草、林木种子,并经常帮助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山西永济董村公社王村大队支部书记高鸣钟(苏其民代笔)


第2版()
专栏:短评

决不坐等支援
稳产高产的物质条件,最重要的不外好土壤、好水利、好肥料、好种子,等等。土壤改良和水利建设,主要应当依靠农村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来办,人们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了。肥料和良种,能不能主要依靠农村人民群众的力量办得更多更好?对这一点,有些人还是有疑问的。他们不是认为农村的肥料能利用的已经利用完了,就是认为无论什么肥料也不如化学肥料来劲。不是认为良种繁育工作只有靠科学技术专家才能做好,就是认为不靠国家大量供应良种就不可能较快地普及良种。
工厂生产的化肥,专家选育的良种,好不好?当然好,而且越多越好。问题是,短期还不可能很多。那该怎么办?难道能让群众坐着等待化肥、良种多了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如果这样想,那实质上是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的轻蔑态度。恩赐观点和群众观点毫无共同之处。贫农下中农和广大社员群众是决不肯坐着等待的,他们的迫切愿望就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完全能够想出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而且能够以高度的革命干劲和创造精神实行这些办法。
看江苏建湖双陆生产队是怎样解决肥料问题,在地势和土质都不好的条件下开始做到稳产高产的!看山西永济王村大队是怎样解决良种问题,把粮棉产量提高了一成到五成的!他们的办法,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群众的智慧,依靠贫农下中农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坚定性,自己动手,在本乡本土挖取肥料、沤制肥料,在本乡本土繁殖良种、培育良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农村的肥源是永远挖不尽的,农民群众自己繁育良种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将来化学肥料多了,为了不断改良土壤,仍然少不了农村自积自制的有机肥料。将来专家培育的良种多了,为了适应极其复杂的各种不同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也仍然需要各地群众自己选育良种。国家和工业生产人员一定要生产更多更好的化肥支援农业,国家和科学技术人员一定要培育更多更好的种子支援农村。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任何时候也不可忽视:农村人民公社本身的力量,广大社员群众自己的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一切从外部来的支援,都只有通过内部潜力的发挥,才能够起应有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按照生产需要和工人技术水平调整劳动组织
东北制药总厂再接再厉节约人力
明年扩大生产可以不增人,还能抽出人力去支援兄弟工厂
新华社沈阳十六日电 东北制药总厂改进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为明年生产的增长准备了足够的人力,并可调出一部分人支援兄弟单位。
这个工厂在不久前编制一九六五年生产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扩大生产的需要,准备增加三百多名职工。他们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增加工人的同时,也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做到增产不增人?对这个问题,起初有些人认为不能;理由是: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来,已经抽出八百多名职工,生产总值也有较大增长,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可是经过发动工人座谈讨论,同兄弟工厂对比找差距以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劳动力潜力不仅有,而且还不小。
在劳动组织方面,显然近几年来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提高了,可是劳动分工还象过去那样过细过死,把工人固定在一个小范围内,限制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许多人的工作忙闲不均。厂里对一百八十四个操作岗位上的工人的工作情况作了调查,工时利用率一般只达到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如果把分工范围扩大一些,就可以调整忙闲不均现象,节省人力。生产班次的安排也不尽合理。有的岗位一班或两班生产,足可以满足下道工序三班生产的需要,可是为了领导方便,也安排了三班,多使用了人力。
在科室、车间管理工作中间,也有机构层次多、劳动重复等浪费人力的现象。
根据这种情况,经过充分酝酿以后,东北制药总厂改进了劳动组织。这个厂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合并了二十五个岗位。生产班次也合理地调整了。现在,许多车间里,有的岗位是一班生产,有的是两班或三班生产,因为组织领导工作也作了相应改进,生产照样有节奏地进行。此外还根据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兼职、看管多台设备的做法,节省了许多人。
对科室和车间管理机构,东北制药总厂采取合并业务重复的科室、减少办事手续等办法,不仅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管理人员,还促进了科室工作面向生产面向车间。
这个工厂经过改进劳动组织和管理机构,不仅明年扩大生产需要增加的人不用增加了,并且抽调出二百多名职工进行政治技术学习,为支援兄弟工厂做好准备。


第2版()
专栏:

“铁西瓜”世代相传
王文章 姜文品 丁桂秋
在最近山东民兵比武大会上,革命战争年代的爆炸大王们率领着他们培养出来的青年爆炸手,在一条山谷里摆下了一个地雷阵,参观的人无不喝采,说它的威力胜过了当年。一
表演那天,天高气爽。爆炸手们刚埋好地雷(演习用的地雷),一伙“敌人”就从东而来,他们走着走着,地雷响了,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这是两个信号雷,它告诉人们“敌人”出动了,要迅速作好杀敌准备。接着,埋在路上的地雷连续开花,炸得“敌人”东躲西藏,“敌人”好容易窜进一个“村庄”,一推门,地雷响了;在凳上一坐,地雷响了;往床上一躺,地雷又响了。有人想抓小鸡,刚要提鸡笼,地雷开了花;要背走麻袋里的粮食,麻袋里的地雷又响了。真是动哪里哪里有地雷爆炸。“敌人”被炸得懵头转向,急忙窜出村外,村外埋的踏雷、夹子雷、拌雷、头发丝雷又连续爆炸。“敌人”抱头向山上跑去,山坡上埋的掷石雷象几十门土炮一样震天动地地响了起来,紧接着山顶上的滚石雷,带着烟火,呼啸而下,在山坡上纷纷爆炸。剩下几个落魄丧胆的“敌人”,企图夺路逃窜,不料又踏响了子母雷,子母雷一爆炸,后面带的七八十个连环雷跟着响了起来,刹那间,整个山谷响声震天,烟雾弥漫。成千上万的人边看边兴奋地议论说:地雷阵真是威力无穷,敌人胆敢进犯,管叫它有来无去。二
在这个民兵爆炸队里,有一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参战二百多次、杀敌一百八十多名的民兵英雄、爆炸大王赵守福,他告诉我们他和老一辈的民兵们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把地雷战传下来的。
赵守福是海阳县邢村公社赵疃人。赵疃是革命武装斗争中全省闻名的英雄村庄之一。这个村庄的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运用地雷和土枪跟敌人作战五百多次,打死打伤敌人六百多名,涌现出三十五名县、胶东军区和全国的民兵英雄、民兵模范。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今天绝大部分是村里的领导干部,他们懂得枪杆子的重要,一遇到青年人有和平麻痹思想就说:小树不理不成材,年轻人不会自来红。要想把革命武装传下去,先得用过去旧社会的苦水和当年武装斗争的事迹把他们的眼睛洗亮。
赵疃的青年民兵中,有许多是在日本侵略者“大扫荡”时靠老一辈民兵用地雷和土枪保护着出生的。有个青年思想有些麻痹,对民兵工作不大热心。党支部书记、老模范民兵赵瑞增在一次忆苦思甜的会上问他:“你知道你的小名为什么叫‘竹林’吗?”这个青年低下了头。赵瑞增说:“那时,日本侵略者进行‘大扫荡’,到处烧杀抢夺,全村的人都被他们赶到树林里,你妈妈在民兵们掩护下生下了你。为了让你永远记住这个日子,长大了打敌人,保国家,才给你起了这个名字。”在这里,这种教育在经常进行,广大青年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不断提高着阶级觉悟。
赵疃,有许多当年与敌人搏斗的遗迹。老一辈人又用这些活教材向青年们进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教育。有一次,几个青年学生回乡参加生产。他们回乡后没有积极请求参加民兵,老民兵们就领着他们到村中央,指着牌坊上被地雷崩去的一块伤痕说:当年,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斗争,敌人在山上,我们在山上打;敌人到村外,我们转到村外干;敌人一进村,我们就用地雷炸。这里曾经炸死、炸伤过二十多个敌人,一个骑洋马的日本军官也被地雷炸死在这个牌坊下。
在这些活人、活事、活的教育中,青年们精神焕发,斗志昂扬,接武装斗争班的要求非常迫切。三
为了让青年们接下地雷战这个传家宝,这里有一个地雷技术传授小组。全国民兵英雄、党支部副书记赵守福,胶东民兵模范、党支部委员赵绍云,县民兵模范、民兵指导员赵学法等七个老民兵亲自任教,不辞辛劳地培养着新的爆炸手。
学习埋地雷,要更胆大心细。胆不大,难以用最大的限度去接近敌人,迅速而隐蔽地埋好地雷,杀伤敌人;心不细,不仅埋不好地雷,还容易炸伤自己。一个贫农的女儿赵国凤,初中毕业回乡后,要求参加爆炸队。赵守福问她:“爆炸手要在敌人鼻子底下埋雷,你有这个胆气吗?”她坚定地回答说:“有!老民兵为解放全中国英勇奋战,我们年青一代为保卫祖国怎么能没有这种勇气!”她第一次学习夹子雷,不慎走了火,眼睛里喷进许多沙粒。她到卫生所用水把眼睛冲了冲,跑回来继续学。学挂物雷时,她因为技术不熟练,右手被火药烧伤了,她毫不在意,包扎起来,还是学,终于学得能熟练地使用许多种地雷,成了一个优秀的女爆炸手。
在赵守福和其他老民兵的徒弟中,几乎个个都是这样百折不挠,顽强不屈。青年民兵赵炳泽学“飞行爆炸”,起初不得要领。一个老民兵对他说:“你父亲当年用这种爆炸方法,炸死过敌人。下这种雷,不光要胆大,而且要熟练,动作要快。”这个老民兵指着前面一条大路说:“敌人要从东面来,我们要插到他们前面炸他们,你去执行这个任务!”赵炳泽带上地雷,飞也似地向西奔去,到了埋雷地点,一卧倒,只用一分多钟就把拌雷下好了,接着滚下沟去,隐蔽起来。老民兵过去一检查,不合要求。赵炳泽只好爬起来重新埋地雷,他一遍一遍地演练,老民兵一步紧一步地严格要求。连续练了十几个中午。有一次他摔倒了,膝盖擦去了一层皮,鲜血直流,他一想,演习场就等于战场,咬了咬牙,抱起地雷又跑,跑过去又埋。经过这样刻苦锻炼,老民兵们才验收了他这个埋雷的动作。青年爆炸手赵春正为了象老民兵那样,能在复杂的条件下,神出鬼没地用地雷杀伤敌人,常常在夜间背上地雷在野外练习埋地雷技术。
这样,青年民兵们不仅把老民兵在战争年代使用的三十多种埋雷方法学到了手,而且同老民兵们一起,在部队的帮助下,运用反坦克雷的原理,创造出一批新雷;运用电发火的原理,创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连环雷。老民兵们使用的地雷和埋雷方法只能炸敌人的步兵、骑兵和汽车,现在他们还可以炸毁敌人的坦克和水上的登陆器材。
× × ×
比武大会上,赵守福和其他爆炸大王带领着他们培养出来的爆炸手,表演完地雷战之后,走到前来观看他们表演的贺龙元帅和罗瑞卿大将面前。两位领导人兴奋地对他们说:这是民兵的好武器,每个民兵都应该学会。你们一定要把地雷技术传给儿子、孙子,使这一革命的传统武器永远留传下去。


第2版()
专栏:

国务院任免名单
新华社十七日讯 十月三十一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一百四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任免名单如下:
任命:
梁步庭、曹幼民、杨煜为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
严佑民、于桑为公安部副部长;
杜向光为财政部副部长;
张亮、李艺林为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郭力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徐达本为农业机械部副部长;
胥光义为地质部副部长;
江一真为农业部副部长;
李昌、李琦涛为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汪道涵、杨琳、李应吉为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常彦卿、杜干全、石英为委员;
糜镛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
饶兴为中央气象局局长;
岳志坚为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局长;
齐勇为国家海洋局局长,刘志平、周绍棠为副局长;
李鸣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参赞;
晏家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馆经济参赞;
陈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徐淡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参赞,周震中为文化参赞;
刘和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里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参赞;
张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索马里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孙泱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王季愚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
王文波为北京商学院院长;
郭继姜为武汉邮电学院副院长;
陈如龙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张焕彩为副院长;
林汝楠为华侨大学副校长;
安波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马可、关鹤童为副院长;
黄焕秋为暨南大学副校长。
免去:
梁国斌、李天焕的公安部副部长职务;
王文波的商业部副部长职务;
徐达本的煤炭工业部副部长职务;
杨放之的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职务;
饶兴的中央气象局副局长职务;
徐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职务;
何锡麟的南开大学副校长职务;
牛荫冠的北京商学院院长职务,徐庆川的副院长职务;
郭继姜的长春邮电学院院长职务;
杨邨的西安邮电学院院长职务;
聂真、黄松龄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职务。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各界人民集会
欢迎马晴山陈觉光荣起义返回祖国大陆
陪同他们前来的日本朋友和东京华侨总会代表参加了集会
新华社十七日讯 北京市各界人民一千五百多人今天下午在政协礼堂集会,热烈欢迎原台湾参加东京奥运会射击运动员马晴山和“体育考察团”团员陈觉光荣起义返回祖国大陆。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并发给马晴山、陈觉奖金各一万元。
欢迎大会由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廖沫沙主持。
下午三点钟,当马晴山、陈觉和由东京陪同他们前来的日本律师上田诚吉、东京华侨总会理事博仁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国家体委副主任蔡廷锴、李达、卢汉、黄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张青季、钟师统、董守义等走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四名少先队员向马晴山、陈觉、上田和博仁献了花。
吴晗在会上首先讲话。他代表北京市各界人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向马晴山、陈觉光荣起义返回祖国大陆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慰问。他说,他们的这一爱国正义行动,反映了广大台湾同胞和台湾的体育工作者、运动员以及军政人员向往伟大祖国,要求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领土统一的愿望。
吴晗说,祖国人民对台湾同胞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和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坚决支持的,对身在台湾心向祖国的同胞的处境也是了解和同情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台湾一切爱国的人们,不论他们参加爱国行列的先后,也不论他们的职位高低,都采取欢迎的态度,欢迎他们返回祖国大陆,并按照他们立功大小给以应得的奖励和适当的安置。我们的这一政策是始终不渝的,过去如此,今后仍然如此。
吴晗最后还代表北京市各界人民,向热情支持和援助马晴山、陈觉平安返回祖国大陆的日本人民和东京华侨总会表示深切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在讲话中指出:马晴山和陈觉的起义,为台湾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作出了榜样。他们选择了光明的大道。
黄中强调指出,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来。台湾的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也一定会回到统一的祖国的体育队伍中来。黄中希望马晴山和陈觉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在台湾“公路局”工作过的马晴山在掌声中讲话。他说:“我这次能够返回祖国大陆,首先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强大的祖国的感召。这几天,我已经亲眼看到了祖国在十五年短短期间所取得的伟大的建设成就和神速的进步。”
马晴山列举许多事实揭露了美蒋反动派在台湾的黑暗统治以后说:“台湾人民对美蒋的黑暗统治深为不满。我在两年以前就有返回祖国大陆的想法了。”他表示:“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贡献一生。”
曾经在台湾“新竹县政府”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陈觉接着讲话。他说:“我这次由日本回到祖国来,好象是浪子回头一样的做了一件正确光明的事。今天的台湾,并不象外国人所谓的‘美丽的宝岛’,而是虎狼集团所控制的罪恶的地狱。我相信凡是有血性的台湾爱国同胞,都会象我们一样的渴望着回来,更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去解放台湾。”他表示要把一生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会上,蔡廷锴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向马晴山、陈觉颁发了奖金各一万元的证明书。
出席欢迎大会的,还有交通部副部长萧民、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蒋光鼐、梁思成、余心清、凌其峻,北京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北京市的工人、学生、机关干部、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等。
马晴山和陈觉的家属也出席了欢迎大会。


第2版()
专栏:

全国十一单位网球锦标赛开始举行
据新华社广州电 一九六四年全国十一单位网球锦标赛十五日开始在广州举行。当天共进行了男、女团体,男、女双打四个项目的比赛。
在上午进行的五场女子团体初赛中,江苏队胜北京队,河北队胜成都部队队,四川队胜上海青年队,福建队胜广东队,上海队胜湖北队。
在下午进行的五场男子团体初赛中,北京二队胜四川队,北京一队胜贵州队,湖北队胜福建队,上海队胜广东队。
这次的男、女团体赛,是全国网球比赛中首次举行的项目,其中男子上海、北京、四川和湖北队,女子上海、四川和北京队都是种子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