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影评

《光辉的节日》鼓舞我们前进
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 王英 刘忠善
最近,我们兴奋地看了纪录影片《光辉的节日》,这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好影片。
这部影片真实地纪录了我国十五年来所取得的辉煌、巨大的成就。在看到祖国取得这样伟大成就的时候,我们心中顿时想到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和正确。
影片中有好多动人心弦的镜头:农村中的高压输电网、电力排灌站的建成:一望无际的葱绿的梯田长满了茂盛的禾苗,展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城市中的高大的烟囱、雄伟的厂房、街道上的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商店;一万二千吨压力的水压机的制成、电子静电加速器的诞生……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间到车间,从住宅区到人群熙攘的闹市,呈现着一片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看到这些情景后,我们真象走在天安门前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一样,我们的心沸腾起来了,心里热呼呼的,对党和我们各族人民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无比的热爱。
影片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国际上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歌颂了我国的朋友遍于天下。影片总结了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康庄大道、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英勇地战胜了国内外一切敌人和困难,获得的伟大的光辉成就。这部纪录片,象征着共产主义美好的未来,象征着无产阶级大团结的雄伟力量,象征着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动派,一定要灭亡。
当我们看到影片中描述十月一日那天的早晨,在东方红日上升的时刻里,整齐鲜艳并且组成字样和图形的少先队员队伍和游行队伍时,我们的内心又兴奋又激动。当乐队奏出“东方红,太阳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我们再也忍耐不住了,眼里含了激动、高兴的热泪。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联想起在十五年以前,在吃人的旧社会里我们苦难的遭遇。
刘忠善想起了十五岁去天津学徒的时候,日夜受剥削,难言阶级苦。眼见的是有钱人的罪恶和国家的衰败。那时我们国家的工业极端落后,连一台最简单的机器也造不出来。日寇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同日寇统治时期一个样,不同的只是:街道上的美国吉普车横冲直闯,轧死人不偿命,美国军队的坦克在马路上示威吓唬中国人,酒吧间、跳舞厅、娱乐场所,美国兵耍流氓,美国制造的奢侈品在市场倾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带来了奇耻大辱!
这种屈辱的日子,到了一九四九年解放,才算永远地结束了。
王英解放以前就在北京,看了天安门前的节日盛况,想起了十八年前被资本家辞退的情景。那时候,常常挨饿,也找不到工作。亲戚朋友又一样的穷,哪儿也借不到钱。记得在一个旧历八月十五的晚上,王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到了天安门。那时的天安门前灯光暗淡,门楼上乱草很多,御河桥下臭水难闻,一时真想跳下去淹死得了,也好离开那吃人的旧社会。可是当时思想斗争得很厉害,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革命,什么叫斗争下去就是胜利的道理。只是想:刚结婚,还有一个小孩,真要是跳下去一死,怎么对得起老婆和孩子呢?这么一想还是活下来了。但是以后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只好托人介绍到西郊美帝国主义的兵营当苦力,当牛马。每天出入工地必须要受到美国兵的全身的检查。记得有一个工人穿着一件破绿背心,美国兵硬说是偷他们的,就把他绑在大门口的电杆上进行毒打。那时工人们常说,亡国奴的滋味实在不是人能忍受的。大家心里只是盼着有一天中国富强了再不受帝国主义欺侮就好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王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后来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转到工厂工作。这部影片,可以引起我们工人的一连串的回顾和联想,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共产主义的优越性,体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英明。
东西不比,不知好坏。新旧社会只有对比才能更鲜明地看出它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的祖国站立起来了,全世界的革命人民都向往着我们,他们的心向着我们。
影片中表现的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贯彻了党中央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这些成就有力地驳斥了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对我国的种种诬蔑,让他们来看看,中国的革命人民,在敌人的各种破坏、封锁阻碍之下,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六亿人民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创造了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多么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部片子,鼓舞了我们工人和全国人民坚决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跟着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实现壮丽、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到底!


第6版()
专栏:剧评

《山村姐妹》——农村革命接班人的热情赞歌
陈刚
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队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演出的话剧《山村姐妹》(刘厚明作剧,欧阳山尊、柏森、马惠田导演),是一出值得欢迎的好戏。这个剧本的题材与主题思想,富有现实意义,充盈着时代的革命精神,艺术表现也比较深刻。
《山村姐妹》通过金雁和金玲姐妹俩对于建设家乡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集中地展示出当前农村青年中间的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一种是象金雁那样,听党的话,迎着困难,坚决革命,踏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另一种象金玲那样,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逃避艰苦,贪图安逸,走进个人主义的崎岖小道。
剧本提出一个现实而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剧本的突出成就,首先在于作者以满腔热情,歌颂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以金雁为首的一批知识青年热爱家乡,立志要建设家乡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了重重障碍,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斗争的风吹雨打,考验了他们的革命意志,磨练了他们的毅力,也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实践证明,他们不仅是生产上的青年突击队,是科学实验的闯将,而且在阶级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有政治觉悟的战士。
主人公金雁,是创造得相当丰满的人物形象。金雁原来是在县城里的小学教书,当她看到山区多么需要知识青年回来参加建设时,毅然请求回乡生产。当她回家以后,在她家庭里便遇到双重矛盾:一方面,母亲认为青年在山区没有出息,在外面可以“享福”,金雁需要帮助母亲克服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妹妹金玲在山里“呆腻”了,经不起富农亲戚的引诱,要和一个富村的青年结婚,去过好生活,金雁不但要帮助妹妹,还要和富农分子钱氏进行斗争。作家将人物置身于复杂的矛盾纠葛之中,具体而生动地揭示出金雁的性格特征。
有几段戏是相当动人的。例如,金雁母亲赶她回学校去教书,她坚决不从,后来为了拿家中的海棠树嫁接苹果,又同母亲发生冲突,被逼离家,她每天仍旧为母亲打柴挑水;金玲受钱氏挑拨,对姐姐发生误解,金雁依然耐心地帮助妹妹,当妹夫贾明理为了弥补结婚的亏空,走上错误的道路时,金雁不光有原则地提出批评,而且拿出积蓄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些地方充分显示出金雁在对敌对阶级斗争时立场坚定,而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能克己待人。此外,她领着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用义务劳动帮助五保户,在嫁接苹果试验过程中刻苦钻研,不屈不挠。金雁常说:“为革命吃苦,滋味是甜的。”她身在山中,胸怀天下,知道自己的劳动与斗争都是为了革命,是为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所以,她浑身都是力量。她大公无私、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受到社员的爱戴。剧本的成功,正在于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展示出金雁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闪闪发光的内心世界。
《山村姐妹》的另一成就表现在作者所描绘的当前农村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是真实可信的。
《山村姐妹》所写的阶级斗争,不是象《夺印》那种争夺基层组织领导权的斗争,而是一个富农分子通过拉拢和引诱,用资产阶级思想去腐蚀青年,同我们争夺青年的斗争。金玲的出身很好,可是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政治界限模糊,尤其是富农分子钱氏同她家有一层亲戚关系,更加使她不易分辨清楚敌我。所以,在和钱氏接触时毫无警惕。而狡猾的钱氏却看准了她的缺点:胸无大志,贪图安逸,于是针对金玲的弱点进攻:“好侄女,你今年二十一了,正是该玩玩乐乐,出去见见世面,唱唱幸福歌的时候,花开能有几日红啊!”没有阶级斗争经验的金玲听了这话不但不觉得刺耳,反觉得舒服。另一方面,金玲从小娇惯长大,她那好逸恶劳的思想还得到母亲的某种支持。这样,她更加觉得,安逸就是幸福。经过钱氏的穿针引线,金玲终于不顾姐姐的劝告,和才认识十几天、只知道“干活挣分”的贾明理登记结婚去了。
这个富农分子面带笑容,一步一步地施展她的阴谋,通过宣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幸福观,引导金玲脱离斗争,瓦解她的革命意志,使她蜕变为享乐主义者。最后企图把这对小夫妻拖下水去,和她同流合污。这种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渗透,往往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它对于有个人主义思想的青年,颇能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这种阶级斗争形态就带有复杂性。当然,海棠峪这个村子和我们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一样,广大的贫下中农是坚决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力量居于优势,资产阶级势力不可能畅行无阻。这里不但有众多朝气勃勃的青年,还有老一辈的革命骨干。党支部委员、阶级嗅觉灵敏的老耿头,看见钱氏送给金玲结婚的一对枕套,立即觉察出气味不对,他尖锐地指出:“咱们讲阶级斗争,她是‘鸳鸯戏水’;咱们讲艰苦奋斗,她是‘荣华富贵’!”在老耿头的领导下,金雁和青年们同富农分子展开了斗争。
整个剧本的故事比较单纯,情节却比较复杂,由于作者注重了刻划人物性格,善于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中,发掘出引人入胜的戏来。比如第一幕金玲要结婚的一段,即使姐姐再三劝阻,其他青年对她进行帮助,金玲还是不听大家意见,拂袖而去。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上说,这里发生矛盾有其必然性。金玲任性,执意要去;她的母亲又是同情和支持她的。而金雁虽然反对,暂时还拿不出更加有力的理由和根据。富农分子在背后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使这个家庭的矛盾更加紧张与激化。只有到后来,钱氏的丑恶面目被揭露了,金玲和贾明理才猛省过来。
剧本把阶级斗争同家庭里的内部矛盾安排得入情入理,引出曲折的戏剧情节。通过这些矛盾、冲突、情节,又更深入一层地表现出人物之间的不同性格特点,刻划出鲜明的性格。
《山村姐妹》是《箭杆河边》的姊妹作,从艺术表现上看,无论是刻划人物、运用语言、结构冲突、安排情节方面,作者都有明显的进展。可以说,当作者在农村的生活深入了一步,那么,在运用戏剧艺术手段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上,也跟着前进了一步。
舞台上真实地表现出我们当前农村跃进的气氛,表现出人民公社年老的、年轻的男女社员精神焕发的姿态。胡宗温、童超、黄音、吴扬等同志创造的人物形象是令人信服的。整个演出从忠实地表现生活出发,不受呆板的艺术框框限制,显得活泼、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话剧界里曾经多次讨论过话剧如何群众化、民族化的问题,这个戏又一次告诉我们,只有话剧工作者深入群众的斗争生活,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话剧作品来。(附图片)
“幸福不是别的,就是为崇高的理想进行的斗争!”老耿头对青年人说。  黎 路摄


第6版()
专栏:

一粒石子
何北仁
柔石所作《二月》里的萧涧秋自称是一只孤雁。后来又觉得自己被卷入了芙蓉镇的是非漩涡,象一个小齿轮一样,被大齿轮牵引着,不由自主的转动。
鲁迅为《二月》作小引的时候认为:“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还说到:“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害怕革命、逃避斗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萧涧秋,在个人主义思想支配下,作为一粒石子存在于二十年代的旧中国,虽然不曾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主宰下的吃人机器的齿轮,也未曾化作润泽这部机器的油,但也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解放,而且,当阶级斗争进一步激化时,这种思想就会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所以在那时,人们虽然可以不对他多作苛求,但也根本不值得人们作任何的赞扬。
不料,过了三十五年,有人忽然捧出了这粒石子。而且经过精心巧妙地伪饰和美化,冒充一块耀眼的宝石,嵌在金装玉琢的盒子——《早春二月》里,呈现在人们面前,企图蒙骗不识货的顾客。有人的确是因此上了当的,对之发出了赞叹之声,起了所谓的“同情”和“共鸣”。
鲁迅早在三十五年前,为《二月》作小引时就曾说过:读者“由读时所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吧?”于是人们也从《早春二月》里照见了自己,其中,的确还有一些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石子。
时代已经彻底转换过了。掌握在反动统治阶级手里的那架吃人机器,已被我们彻底打碎。我们安装了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生活而工作的崭新机器。作为一粒石子,不仅无助于这部机器的良好运转,还会成为机器运转的障碍,不加清除,还能成为事故的潜在根源的。
正在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向我们大量投掷石子的时候,有人捧出这块石子来大加赞扬,这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从对《早春二月》的批判中取得教益。
我们欢迎一切在《早春二月》之前照了一照,认识了自己是石子的人,能够彻底抛弃自己的个人主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觉的改造,化作社会主义大机器上的小齿轮;或者如雷锋所说:作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建设社会主义同集体协力工作。对《早春二月》的严正批判,其主要意义之一,也就是批判萧涧秋的那种孤高自赏的情调,和一些人的同革命集体格格不入的个人主义意识,提高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推动“石子”们有所转变,以加强集体的团结和革命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如果有人硬要抱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死死不放,坚持作一粒石子,那么,他们会象卵石一样,被激进的洪流抛落在荒漠的河滩。
是坚持作顽石呢?还是作小螺丝钉?这是仍还象石子一样的人都该想一想的。如果因之有所醒悟,有所转变,也就不白上那一回当了。


第6版()
专栏:

建设者(雕塑) 秦宗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