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她坚决不坐花轿
福建长泰县妇联
岩溪公社珪前大队妇代会副主任陈德春要结婚了。这门亲事母亲也满意,但为了要不要坐花轿的问题,母女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村里的人也纷纷议论说,德春天天讲勤俭节约,破除迷信,这次看她怎么办。
母亲是坚持要德春坐花轿的,她认为坐花轿一来体面,二来天地神灵会保佑夫妻和好,子孙兴旺。她开始恳求女儿说:“平日我把你宠得像个女王似的,甚么都依你,你一辈子就依我这一件事吧!”女儿不答应,她气得没办法,只好威胁说:“你如果不肯坐花轿,养到八十岁也不让你出嫁。”德春坚决回答说:“要我坐轿,我宁愿不出嫁。”德春的母亲看见女儿不驯服,只好请别人来说服。婆家也一再请人来说,结婚时一定要德春坐轿过去。
这时,德春自己也有些思想斗争。她觉得自己是个干部,又是团员,当然不能按封建落后那一套旧习俗办事;但想自己还没有过门,就让婆婆不高兴,将来恐怕媳妇难当。她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被群众选举出席县劳模大会。在会上她听了许多报告,其中也谈到党团员要在农村中带头树立新风气,反对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她思想就更坚定了。回来以后主动去找未婚夫商量,未婚夫同意她的意见,两人决定分别说服自己的家庭。
德春知道光和母亲吵是不行的。她冷静地分析了母亲的思想,感到母亲坚持要她坐轿,虽然是受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但也是出于爱女之心,怕不体面,怕她夫妻日后不和好。她就耐心地对母亲说,现在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我们节约办喜事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很光荣,不会被人笑话。如果坐轿花钱铺张浪费,使男家负债,将来日子不好过,你爱女儿反而变成害女儿了。说到神灵保佑,那全是迷信。夫妻和好不和好,主要看两人的感情好不好,跟坐不坐花轿没关系。有些人坐了花轿,结婚后夫妻也有吵架的。母亲听了这番话,心里有点活动了。为了进一步说服母亲,德春又去请了本村的老年妇女叶闹来帮助劝说。叶闹的一生,母亲是知道的。她十九岁结婚,二十岁补坐花轿,当年孩子病死;二十一岁那年丈夫生病,请了很多和尚道士来念经驱邪,菩萨刚送走,丈夫也断了气。叶闹说,从此以后,我什么都不信,解放后我就相信共产党,现在生活过得很好。德春又举村里的活例子说:“我们村里叶红蟳,夫妇今年七十多岁了,是全村有名的好夫妻,儿孙满堂,他们结婚时也没有坐花轿。所以说,封建迷信都是骗人的。再说,我是个妇女干部,常常向群众宣传不要封建迷信,我自己还搞这一套,以后怎么好做工作呢?”德春的母亲终于被说服了,她说:“你们青年人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婆婆那边,经过未婚夫的说服,也同意节约办喜事。德春知道了更是高兴,不再耽心将来和婆婆关系搞不好了。婚期快到时,她又悄悄地央告公社妇联的同志去给她的婆婆讲,门上的对联不要封建的那一套,新房门口也别挂牛轭(按照当地的风俗,新房门口要挂牛轭。这样,娶来的新媳妇才会像牛一样老老实实的干活)。公社妇联的同志到她婆家一看,果然门口对联写的都是百子千孙那一套,横匾上还写着“答谢神恩”四个大字。新房门口端端正正挂了个牛轭。公社妇联同志告诉她婆婆说,这副对联不好,并转告德春的要求,婆婆也笑了,她说:“我心想照老规矩写上去就算了,其实,要不是来了共产党,我哪里能娶得起媳妇。就烦你同志给改一改吧!”后来,大家凑了凑,另写了一副对联,并将横匾改成“勤俭持家”四个大字。新房门口的牛轭也取了下来。
德春简单而热闹地办了喜事,村里的人都赞扬她给大家作了个好榜样。不久,青年姑娘叶加年结婚时,也学德春的样子,不坐花轿,新事新办。
〔原载《中国妇女》第七期〕


第6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出诊
安徽歙县岔口区医院 张肇玉
下午三点多钟,从山那边涌来几朵乌云,紧接着,满天都扯上了黑灰色的天幕。一道闪电撕破黑灰的天幕,雨就倾盆似地倒下来了。
这时,电话响了起来。我拿起听筒,听见着急地喊:“喂!你是医院吗?我是三?。有个病人,病得很厉害,请你们派个医生来。要紧!要紧!”我回说:“好!医生马上去。”
到三?,有三十里路,要翻三座山,过四道岭,涉六条小溪,这还不算,望望门外的大雨却有点着急。
一种救人的心情激励着我们,我和钱医师背上药箱,冲出了门。急雨打到伞上,哗哗作响;密密的雨帘逼来,使人有些窒息。出村,刚踏上第一道木桥,一阵狂风刮来,钱医师的伞往上一翻,人险些掉下山溪。我一看,赶忙把伞一收,幸好没有掉下去。过了桥,两人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头发杂乱地贴在脸上。雨还在拼命地下。我俩合撑一伞前进,脚步迈得特别快,根本不去理睬这狂风和暴雨。
“小张,现在三点半,”钱医师看了看手表说:“我俩一定要在五点钟赶到!”
钱医师个子矮,又胖,走起路来非常吃力,气喘吁吁。但他还常催促着我放快步子。
四点正,雨稀疏了。我俩已翻过了一座山,过了二道岭,越过了四条溪,走过了三弯八拐,十五里多路。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路两旁的杂草像夹道欢迎似的涌到路上;它们还伸着手臂抚摸我们的脸和颈项,并留下一条条红色的印子做纪念。
面前就是最后的一座山了,翻过这山,便到了三?。我的脚已被草鞋磨破好几处,很痛。脸上、颈上划破的地方也痛痒难受。
“钱医师,脚磨破了,我要歇下松松鞋带。”我说。
他好像没听见,还是一股劲地走。我本想高声重复一次,但见他的草鞋早没有了。可能是过鹿溪时给水冲掉的;也可能是爬林山摔那跤时掉了的。脚上的泥巴遮盖不了他那被柴草划破的伤痕和被山石戳破流出的鲜血。
我后悔讲快了,又庆幸他没听见。所以,就跟着他吃力地往上爬。
我们到了小山村——三?,病者的母亲正倚门而望,老远见了我们,便惊喜地迎了来,接雨伞、接药箱忙个不停。我俩抹了把脸,便走入病房。病者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神志模糊,奄奄一息。经过我们诊断,肯定为急性肺炎。病人的家属以恳求的眼光望着我们,问长问短。我说:“看这针打下去的情况怎样,可能没有问题。”
他们像招待贵客似的拿出干净的衣服给我们换;烧起新鲜的山羊肉,还端来老酒。饭后,病者热稍退,呼吸顺畅,并讨茶喝。我们就每隔三小时给他注射一次,又给他服药,一直忙了一夜。
病者的母亲是个白发老人,见儿子有了转机,便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谈起家谱来。她说:“我是第三代住在这山上了,生了五男二女,一把尿一把屎捞大了,到头还是相继得病死去。”她叹了口气:“唉!解放前哪有医生!就是有,拿轿也请不到这山里来。得了病,只有眼巴巴地望着他咽气。共产党来了,我们才有医生给治病了。”说着,深深的皱纹舒展开了,脸上带着笑意。
黎明,我俩告辞了老人,踏着山径,迎着朝阳,心里怀着无限高兴的心情,决心在卫生保健战线上为山区人民服务一辈子。


第6版()
专栏:

攻打蒙卡达
〔古巴〕胡·罗·桑托斯
为了保持永恒之火不灭,最优秀的人们投身烈焰。
——何塞·马蒂
盗窟里架满枪炮,
充斥着豺狼虎豹,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看到:
镣铐下的人民在受煎熬!
穿着黄军装的死亡,*
企图扼杀祖国的理想,
凭借着碉堡和胸墙,
靠枪炮大肆猖狂。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听见:
被折磨的人民呻吟哀号。
机关枪痴心妄想,
企图射灭初升的太阳;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想到:
自由遭到深重创伤。
铅弹把他们的脉管撕裂,
街道和广场洒遍鲜血,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
树起了鲜红的旗帜!
弥漫的硝烟里,
听得一位律师的命令;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雇佣兵的枪声还没停止,
革命种子已经萌芽茁长。
菲德尔领导英雄事业,
铲除了黑暗势力,
曙光终于把蒙卡达照亮,
七·二六载入历史永不磨灭!
古巴革命前巴蒂斯塔反动军队的制服是黄色的。
〔王仲年译〕


第6版()
专栏:

母亲
〔古巴〕曼努艾尔·那瓦罗·鲁那
母亲跨入兵营,
儿子已经服刑,
但是她那母亲的目光
却是骄傲没有悲伤。
这些勇敢的人,
这些严肃的人,
望着她,
感动得泪花满眶……
母亲平静地说道:
“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国,
枪毙他,你们做得对呀。
不过他的两个兄弟,
现在跟我来到了兵营,
两个训练有素的兵,
将同你们一道去打击敌人。”
“我不想打听死鬼的情况,
我知道你们枪毙的是个叛徒;
但是我要求你们向我保证:
一旦这两个小鬼
也背叛了祖国,
你们决不要饶恕他们。”
她瞪着两个儿子的眼睛,
对他们说道:
“去吧。”
〔吕翰译〕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一本阶级教育的材料
——介绍《血和泪的回忆》
凌云
什么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血和泪的回忆》一书,用血泪斑斑的事实,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血和泪的回忆》告诉我们:一个地主的发家史,必然是几十户、几百户、甚至成千上万户劳动人民的破产史。四川大邑县,三十多万人,共有耕地五十多万亩,姓刘的一族十四户地主,却霸占了三十多万亩,其中恶霸地主刘文采一家,独占一万二千多亩。刘文采原先只是一个小地主,田地并不多,后来依仗族中军阀势力,做了“税捐总办”和“清乡司令”。从此,依仗权势,敲榨勒索,明征暗抢,高利盘剥,强买强占……害得许多农民倾家荡产,失去土地,沦为刘家的佃户或雇工,世世代代做地主的牛马。当时,农民中流传着两句血泪的歌谣:四方土地都姓刘,颗颗血泪为他流。刘文采的血腥发家史,只是旧中国地主阶级发家史的一个例子,它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切剥削者,都是踩着劳动人民的尸体往上爬的。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青年天真地说:“地主那么横行霸道,难道没有政府管吗?”他们不了解,旧社会的反动政府,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衙门。《血和泪的回忆》这本书,对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牢,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真理,作了深刻的揭示。还是以恶霸地主刘文采为例,他在反动政界,是“税捐总办”;穿起军装,是“清乡司令”;在茶楼,则是帮会头子。刘文采强占农民的房屋田地,农民起来反抗,反动县长就带兵赶去镇压。有个叫黄治安的农民,因为揭露了刘文采的钱庄的强盗行径,第二天就被打死“示众”。被害者的家属抱尸痛哭,要去官府告状,刘家的狗腿听了,两手叉腰哼道:“你一千张状子,抵不上‘总办’一句话”!在旧中国,只有剥削者的王法,没有劳动人民伸冤的地方。
《血和泪的回忆》还告诉我们:在旧社会里,多少农民为了求生而四处逃荒,但是,始终逃不出反动阶级的魔爪,摆不脱阶级剥削和压迫;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劳动人民要想活命,只有跟着共产党,起来闹革命,从根底上推翻反动统治,摧毁剥削制度。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不了解过去的苦难,不了解过去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不了解过去,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年读者补上这一课。


第6版()
专栏:

移风易俗一例
江池
《她坚决不坐花轿》里的陈德春,宁肯和母亲发生争吵,绝不向落后的风俗和旧习惯势力妥协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树立一种新风气也罢,摧毁一种旧习尚也罢,都需要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一种不惧舆论压力的勇气。只要勇于带头、敢于坚持,一切新生事物就会逐渐繁盛起来。
结婚坐花轿,这是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下的产物,是一种封建迷信的风俗礼仪。陈德春身为新社会的妇女,又是一个妇女干部、一个共青团员,懂得这一套老的风俗礼仪和自己的身分和精神面貌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没有向封建迷信低头让步,而是坚决向旧习俗斗争。她保持了一个革命干部的先进和纯洁,她保持了一个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
在这场除旧建新的斗争中,陈德春同志分析老人的心理,认为老人让她坐轿是出于爱女之心,是受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是有可能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使她醒悟过来的。结果,她便积极地正面讲道理,这比消极抵抗或一味争吵要正确得多。
但是,除了讲道理之外,我以为陈德春同志还做了一件对人们深有启发的事,这就是她善于运用活的教材为她的正确主张作依据,她在村里找了两个实例向老人进行了现实的教育。一个是在旧社会坐过花轿,在生活上却遭遇了一连串不幸的叶闹;一个是在旧社会没坐过花轿,如今却生活得很幸福的叶红蟳。活人活事,现身说法,拿来一对比,老人便信服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方法,也说明了陈德春同志是比较熟悉和关心村里妇女们的生活的。
陈德春同志的婆婆虽然同意儿媳进家不坐花轿,但是她在房门上贴的对联和在门口挂牛轭,还是按老一套办的。办事心细而又彻底的陈德春,果然不放过这些小节,请公社妇联的同志去看看,她的婆婆说:“我心想照老规矩写上去就算了,其实,要不是来了共产党,我哪能娶得起媳妇。就烦你同志给改一改吧!”这里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农村中有些旧风俗,只要干部向群众勤加引导,是可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革除的,群众对此并非都有很深的成见。此外,有些风俗经过多年流传,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式和规矩,有的现时就需要废除,有的又可以暂时加以利用或革新。比如写对联,如果农村中有人能帮助德春的婆婆写上一些新词儿,她也就未必非照老规矩办不可了。
新的事物不去主动占领旧的阵地,旧的事物就会阴魂不散,伺机再生,这道理在这儿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6版()
专栏:

登明月峰
韩笑
路陡风狂,
鹰在半天晃,
惊看我
脚踏白云,
汗洒漓江!
是哪里飘来
一只粉蝶,
落我枪口上,
引得山和水,
纷纷抬头望!
啊!蝴蝶呀,
蝴蝶!
莫非你
偏爱硝烟
胜似花香!?
还是想 依天赏风光,
纵有双美丽的翅膀,
也要借我
闪亮的刀枪!?


第6版()
专栏:

苗儿茁壮(套色石版画) 张国卿


第6版()
专栏:

她坚决不坐花轿
福建长泰县妇联
岩溪公社珪前大队妇代会副主任陈德春要结婚了。这门亲事母亲也满意,但为了要不要坐花轿的问题,母女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村里的人也纷纷议论说,德春天天讲勤俭节约,破除迷信,这次看她怎么办。
母亲是坚持要德春坐花轿的,她认为坐花轿一来体面,二来天地神灵会保佑夫妻和好,子孙兴旺。她开始恳求女儿说:“平日我把你宠得像个女王似的,甚么都依你,你一辈子就依我这一件事吧!”女儿不答应,她气得没办法,只好威胁说:“你如果不肯坐花轿,养到八十岁也不让你出嫁。”德春坚决回答说:“要我坐轿,我宁愿不出嫁。”德春的母亲看见女儿不驯服,只好请别人来说服。婆家也一再请人来说,结婚时一定要德春坐轿过去。
这时,德春自己也有些思想斗争。她觉得自己是个干部,又是团员,当然不能按封建落后那一套旧习俗办事;但想自己还没有过门,就让婆婆不高兴,将来恐怕媳妇难当。她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被群众选举出席县劳模大会。在会上她听了许多报告,其中也谈到党团员要在农村中带头树立新风气,反对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她思想就更坚定了。回来以后主动去找未婚夫商量,未婚夫同意她的意见,两人决定分别说服自己的家庭。
德春知道光和母亲吵是不行的。她冷静地分析了母亲的思想,感到母亲坚持要她坐轿,虽然是受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但也是出于爱女之心,怕不体面,怕她夫妻日后不和好。她就耐心地对母亲说,现在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我们节约办喜事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很光荣,不会被人笑话。如果坐轿花钱铺张浪费,使男家负债,将来日子不好过,你爱女儿反而变成害女儿了。说到神灵保佑,那全是迷信。夫妻和好不和好,主要看两人的感情好不好,跟坐不坐花轿没关系。有些人坐了花轿,结婚后夫妻也有吵架的。母亲听了这番话,心里有点活动了。为了进一步说服母亲,德春又去请了本村的老年妇女叶闹来帮助劝说。叶闹的一生,母亲是知道的。她十九岁结婚,二十岁补坐花轿,当年孩子病死;二十一岁那年丈夫生病,请了很多和尚道士来念经驱邪,菩萨刚送走,丈夫也断了气。叶闹说,从此以后,我什么都不信,解放后我就相信共产党,现在生活过得很好。德春又举村里的活例子说:“我们村里叶红蟳,夫妇今年七十多岁了,是全村有名的好夫妻,儿孙满堂,他们结婚时也没有坐花轿。所以说,封建迷信都是骗人的。再说,我是个妇女干部,常常向群众宣传不要封建迷信,我自己还搞这一套,以后怎么好做工作呢?”德春的母亲终于被说服了,她说:“你们青年人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婆婆那边,经过未婚夫的说服,也同意节约办喜事。德春知道了更是高兴,不再耽心将来和婆婆关系搞不好了。婚期快到时,她又悄悄地央告公社妇联的同志去给她的婆婆讲,门上的对联不要封建的那一套,新房门口也别挂牛轭(按照当地的风俗,新房门口要挂牛轭。这样,娶来的新媳妇才会像牛一样老老实实的干活)。公社妇联的同志到她婆家一看,果然门口对联写的都是百子千孙那一套,横匾上还写着“答谢神恩”四个大字。新房门口端端正正挂了个牛轭。公社妇联同志告诉她婆婆说,这副对联不好,并转告德春的要求,婆婆也笑了,她说:“我心想照老规矩写上去就算了,其实,要不是来了共产党,我哪里能娶得起媳妇。就烦你同志给改一改吧!”后来,大家凑了凑,另写了一副对联,并将横匾改成“勤俭持家”四个大字。新房门口的牛轭也取了下来。
德春简单而热闹地办了喜事,村里的人都赞扬她给大家作了个好榜样。不久,青年姑娘叶加年结婚时,也学德春的样子,不坐花轿,新事新办。
〔原载《中国妇女》第七期〕


第6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出诊
安徽歙县岔口区医院 张肇玉
下午三点多钟,从山那边涌来几朵乌云,紧接着,满天都扯上了黑灰色的天幕。一道闪电撕破黑灰的天幕,雨就倾盆似地倒下来了。
这时,电话响了起来。我拿起听筒,听见着急地喊:“喂!你是医院吗?我是三?。有个病人,病得很厉害,请你们派个医生来。要紧!要紧!”我回说:“好!医生马上去。”
到三?,有三十里路,要翻三座山,过四道岭,涉六条小溪,这还不算,望望门外的大雨却有点着急。
一种救人的心情激励着我们,我和钱医师背上药箱,冲出了门。急雨打到伞上,哗哗作响;密密的雨帘逼来,使人有些窒息。出村,刚踏上第一道木桥,一阵狂风刮来,钱医师的伞往上一翻,人险些掉下山溪。我一看,赶忙把伞一收,幸好没有掉下去。过了桥,两人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头发杂乱地贴在脸上。雨还在拼命地下。我俩合撑一伞前进,脚步迈得特别快,根本不去理睬这狂风和暴雨。
“小张,现在三点半,”钱医师看了看手表说:“我俩一定要在五点钟赶到!”
钱医师个子矮,又胖,走起路来非常吃力,气喘吁吁。但他还常催促着我放快步子。
四点正,雨稀疏了。我俩已翻过了一座山,过了二道岭,越过了四条溪,走过了三弯八拐,十五里多路。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路两旁的杂草像夹道欢迎似的涌到路上;它们还伸着手臂抚摸我们的脸和颈项,并留下一条条红色的印子做纪念。
面前就是最后的一座山了,翻过这山,便到了三?。我的脚已被草鞋磨破好几处,很痛。脸上、颈上划破的地方也痛痒难受。
“钱医师,脚磨破了,我要歇下松松鞋带。”我说。
他好像没听见,还是一股劲地走。我本想高声重复一次,但见他的草鞋早没有了。可能是过鹿溪时给水冲掉的;也可能是爬林山摔那跤时掉了的。脚上的泥巴遮盖不了他那被柴草划破的伤痕和被山石戳破流出的鲜血。
我后悔讲快了,又庆幸他没听见。所以,就跟着他吃力地往上爬。
我们到了小山村——三?,病者的母亲正倚门而望,老远见了我们,便惊喜地迎了来,接雨伞、接药箱忙个不停。我俩抹了把脸,便走入病房。病者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神志模糊,奄奄一息。经过我们诊断,肯定为急性肺炎。病人的家属以恳求的眼光望着我们,问长问短。我说:“看这针打下去的情况怎样,可能没有问题。”
他们像招待贵客似的拿出干净的衣服给我们换;烧起新鲜的山羊肉,还端来老酒。饭后,病者热稍退,呼吸顺畅,并讨茶喝。我们就每隔三小时给他注射一次,又给他服药,一直忙了一夜。
病者的母亲是个白发老人,见儿子有了转机,便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谈起家谱来。她说:“我是第三代住在这山上了,生了五男二女,一把尿一把屎捞大了,到头还是相继得病死去。”她叹了口气:“唉!解放前哪有医生!就是有,拿轿也请不到这山里来。得了病,只有眼巴巴地望着他咽气。共产党来了,我们才有医生给治病了。”说着,深深的皱纹舒展开了,脸上带着笑意。
黎明,我俩告辞了老人,踏着山径,迎着朝阳,心里怀着无限高兴的心情,决心在卫生保健战线上为山区人民服务一辈子。


第6版()
专栏:

攻打蒙卡达
〔古巴〕胡·罗·桑托斯
为了保持永恒之火不灭,最优秀的人们投身烈焰。
——何塞·马蒂
盗窟里架满枪炮,
充斥着豺狼虎豹,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看到:
镣铐下的人民在受煎熬!
穿着黄军装的死亡,*
企图扼杀祖国的理想,
凭借着碉堡和胸墙,
靠枪炮大肆猖狂。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听见:
被折磨的人民呻吟哀号。
机关枪痴心妄想,
企图射灭初升的太阳;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只想到:
自由遭到深重创伤。
铅弹把他们的脉管撕裂,
街道和广场洒遍鲜血,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
树起了鲜红的旗帜!
弥漫的硝烟里,
听得一位律师的命令;
攻打蒙卡达的勇士,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雇佣兵的枪声还没停止,
革命种子已经萌芽茁长。
菲德尔领导英雄事业,
铲除了黑暗势力,
曙光终于把蒙卡达照亮,
七·二六载入历史永不磨灭!
古巴革命前巴蒂斯塔反动军队的制服是黄色的。
〔王仲年译〕


第6版()
专栏:

母亲
〔古巴〕曼努艾尔·那瓦罗·鲁那
母亲跨入兵营,
儿子已经服刑,
但是她那母亲的目光
却是骄傲没有悲伤。
这些勇敢的人,
这些严肃的人,
望着她,
感动得泪花满眶……
母亲平静地说道:
“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国,
枪毙他,你们做得对呀。
不过他的两个兄弟,
现在跟我来到了兵营,
两个训练有素的兵,
将同你们一道去打击敌人。”
“我不想打听死鬼的情况,
我知道你们枪毙的是个叛徒;
但是我要求你们向我保证:
一旦这两个小鬼
也背叛了祖国,
你们决不要饶恕他们。”
她瞪着两个儿子的眼睛,
对他们说道:
“去吧。”
〔吕翰译〕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一本阶级教育的材料
——介绍《血和泪的回忆》
凌云
什么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血和泪的回忆》一书,用血泪斑斑的事实,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血和泪的回忆》告诉我们:一个地主的发家史,必然是几十户、几百户、甚至成千上万户劳动人民的破产史。四川大邑县,三十多万人,共有耕地五十多万亩,姓刘的一族十四户地主,却霸占了三十多万亩,其中恶霸地主刘文采一家,独占一万二千多亩。刘文采原先只是一个小地主,田地并不多,后来依仗族中军阀势力,做了“税捐总办”和“清乡司令”。从此,依仗权势,敲榨勒索,明征暗抢,高利盘剥,强买强占……害得许多农民倾家荡产,失去土地,沦为刘家的佃户或雇工,世世代代做地主的牛马。当时,农民中流传着两句血泪的歌谣:四方土地都姓刘,颗颗血泪为他流。刘文采的血腥发家史,只是旧中国地主阶级发家史的一个例子,它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切剥削者,都是踩着劳动人民的尸体往上爬的。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青年天真地说:“地主那么横行霸道,难道没有政府管吗?”他们不了解,旧社会的反动政府,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衙门。《血和泪的回忆》这本书,对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牢,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真理,作了深刻的揭示。还是以恶霸地主刘文采为例,他在反动政界,是“税捐总办”;穿起军装,是“清乡司令”;在茶楼,则是帮会头子。刘文采强占农民的房屋田地,农民起来反抗,反动县长就带兵赶去镇压。有个叫黄治安的农民,因为揭露了刘文采的钱庄的强盗行径,第二天就被打死“示众”。被害者的家属抱尸痛哭,要去官府告状,刘家的狗腿听了,两手叉腰哼道:“你一千张状子,抵不上‘总办’一句话”!在旧中国,只有剥削者的王法,没有劳动人民伸冤的地方。
《血和泪的回忆》还告诉我们:在旧社会里,多少农民为了求生而四处逃荒,但是,始终逃不出反动阶级的魔爪,摆不脱阶级剥削和压迫;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劳动人民要想活命,只有跟着共产党,起来闹革命,从根底上推翻反动统治,摧毁剥削制度。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不了解过去的苦难,不了解过去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不了解过去,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本书可以帮助青年读者补上这一课。


第6版()
专栏:

移风易俗一例
江池
《她坚决不坐花轿》里的陈德春,宁肯和母亲发生争吵,绝不向落后的风俗和旧习惯势力妥协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树立一种新风气也罢,摧毁一种旧习尚也罢,都需要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一种不惧舆论压力的勇气。只要勇于带头、敢于坚持,一切新生事物就会逐渐繁盛起来。
结婚坐花轿,这是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下的产物,是一种封建迷信的风俗礼仪。陈德春身为新社会的妇女,又是一个妇女干部、一个共青团员,懂得这一套老的风俗礼仪和自己的身分和精神面貌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没有向封建迷信低头让步,而是坚决向旧习俗斗争。她保持了一个革命干部的先进和纯洁,她保持了一个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
在这场除旧建新的斗争中,陈德春同志分析老人的心理,认为老人让她坐轿是出于爱女之心,是受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是有可能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使她醒悟过来的。结果,她便积极地正面讲道理,这比消极抵抗或一味争吵要正确得多。
但是,除了讲道理之外,我以为陈德春同志还做了一件对人们深有启发的事,这就是她善于运用活的教材为她的正确主张作依据,她在村里找了两个实例向老人进行了现实的教育。一个是在旧社会坐过花轿,在生活上却遭遇了一连串不幸的叶闹;一个是在旧社会没坐过花轿,如今却生活得很幸福的叶红蟳。活人活事,现身说法,拿来一对比,老人便信服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方法,也说明了陈德春同志是比较熟悉和关心村里妇女们的生活的。
陈德春同志的婆婆虽然同意儿媳进家不坐花轿,但是她在房门上贴的对联和在门口挂牛轭,还是按老一套办的。办事心细而又彻底的陈德春,果然不放过这些小节,请公社妇联的同志去看看,她的婆婆说:“我心想照老规矩写上去就算了,其实,要不是来了共产党,我哪能娶得起媳妇。就烦你同志给改一改吧!”这里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农村中有些旧风俗,只要干部向群众勤加引导,是可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革除的,群众对此并非都有很深的成见。此外,有些风俗经过多年流传,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式和规矩,有的现时就需要废除,有的又可以暂时加以利用或革新。比如写对联,如果农村中有人能帮助德春的婆婆写上一些新词儿,她也就未必非照老规矩办不可了。
新的事物不去主动占领旧的阵地,旧的事物就会阴魂不散,伺机再生,这道理在这儿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6版()
专栏:

登明月峰
韩笑
路陡风狂,
鹰在半天晃,
惊看我
脚踏白云,
汗洒漓江!
是哪里飘来
一只粉蝶,
落我枪口上,
引得山和水,
纷纷抬头望!
啊!蝴蝶呀,
蝴蝶!
莫非你
偏爱硝烟
胜似花香!?
还是想 依天赏风光,
纵有双美丽的翅膀,
也要借我
闪亮的刀枪!?


第6版()
专栏:

苗儿茁壮(套色石版画) 张国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