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让革命文艺更好地在青年人心里开花结果
  秦犁
  一
现在的四十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工作者,每当他们想起自己最初怎么接近革命、理解革命的时候,总会像怀念革命队伍里的那些良师益友一样,亲切地想起那些曾经影响过自己的革命文艺书籍,想起《母亲》、《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夏伯阳》和《毁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火焰,通过各种媒介,其中也通过这些无产阶级文学最早的花朵,传播给向往革命的中国青年一代。也就在那个时代,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斗争的风暴里产生和壮大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坛的文艺作品,帮助了当时的广大知识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冲破蒋介石黑暗统治的桎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如果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五月的鲜花》、
《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或者《延安颂》这一类歌曲,即使自己并不是音乐爱好者,也舍不得遽然关上,他们会坐在收音机旁,静静听下去。这些歌声,会勾起二十多年前的记忆,使他们想起上海和北京的救亡运动,想起延安的窑洞,想起冀中的地道和五台山的反“扫荡”,想起昆明的营火晚会,想起上饶和息烽的集中营,想起自己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这种体会,是不少人所共有的。有一位老同志说过,每一次听到《国际歌》,三十年前在上海一间阴暗的阁楼里入党宣誓的情景,就宛然如在目前;他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是每一想起那个场面,便立时增加一股力量。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这样有力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熏陶着、冶炼着人们的心灵。无论经历多么长久的岁月,人们也不会把它们轻易忘怀。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我国的革命文艺开始走出知识分子的圈子,直接同当时各革命根据地的劳动人民见面。并受到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中间,我们的革命文艺,又是首先在青年中引起共鸣。《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等优秀作品,在革命战争中,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有过这样的事例:在解放战争期间,人们看了一场《白毛女》的演出之后,立刻掀起了妻送夫、父送子的参军热潮。在人民解放军内,更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运用革命文艺作品提高青年战士们的阶级觉悟,激发青年战士们的战斗热情。
文学艺术作品在青年中的影响,有时是连锁性的。它们培育一代代青年成长,造就一批批先进分子,而他们又教育了别人。人们不会忘记,苏联英雄马特洛索夫在牺牲前的一刹那,怀里还揣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充满着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马特洛索夫完成了他的英雄的业绩。接着,描写马特洛索夫的小说和电影,又影响了许多青年人。在亿万个青年读者里,有一个年轻的中国战士,当他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着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猛烈炮火的时候,想起了马特洛索夫。那位苏联英雄的光辉形象鼓舞着这位中国农民的儿子,在战斗的紧急关头,他作出了不平凡的、果断的决定: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眼,为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他的不朽的名字,就是黄继光。
多少中国青年读者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生命的名言,许多人都能背诵。他们把它端端正正地抄在自己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在好朋友的纪念册上,或者作为座右铭挂在墙壁上,压在玻璃板下,朝夕相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目前,它仍然起着这样的作用:它鼓舞人们去建设边疆,开发山区;它也鼓舞那些不幸手足瘫痪、双目失明的人,重新燃烧起革命意志,继续把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这些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被千万中国青年牢牢地记在心里。青年人学习他们,纪念他们,从他们身上吸取前进的动力,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高尚。在这种广泛的学习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最好的模范:雷锋。雷锋在日记里,这样写下读了传记小说《黄继光》、评剧《血泪仇》和电影《洪湖赤卫队》等等革命文艺作品以后的感想:
“……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它对我的启发和鼓舞极大。”
“现在我是普通一兵,对党和人民没作出什么贡献,但是我有决心,永远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紧紧跟着党和毛主席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辈子,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坚决完成继光未完成的事业。”
“在今晚演出的评剧《血泪仇》里,看到了像王东才、小贵芳他们遭到阶级敌人的迫害,甚至被强奸逼死的惨景,不禁引起我无限辛酸的回忆。……我们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应该‘饮水思源’,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以革命的名义来对待一切事业……”
“共产党员——韩英同志那种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她在敌人监狱里宁死不屈,并歌唱:
‘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鲜血心欢畅。’她这崇高的豪言壮语,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永远向韩英学习,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那怕粉身碎骨我永不变心。”
这些不是一般的“读后感”,而是一个革命青年对祖国、对党立下的庄严誓言,他这样起誓了,就一定会做到。他的比水晶还要纯洁、比黄金还要光辉的一生,正是最好不过的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帮助雷锋坚定了无产阶级立场,提高了他的社会主义觉悟,帮助他树立和巩固革命人生观,帮助他更好、更深地认识生活,认识革命。
现在,雷锋的日记,有关雷锋的报告文学、话剧、歌曲和美术作品,又成为帮助全国青年学习雷锋的好材料,就如同雷锋从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里吸取最丰富的营养一样。
这些事例,不是清楚地说明了优秀的革命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年的优良品质、孕育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业绩上,起着多么深远的作用吗?革命的文学艺术如同一条金光闪烁的长河,它给了许多青年人以生命的光彩,而他们又以自己壮丽的一生,给这条长河增加金光,再去教育鼓舞更多的后来人。这种作用,一开始也许并不怎么显露:听一个故事,读一本小说,看一场话剧或者电影,唱一首歌曲,欣赏一幅画,不都是很普通的事吗?谁曾想到它们会同一个崇高思想的成长、一个先进人物的形成有多大联系呢?然而,正是在这些“普通的事”里,正是在那些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里,文学艺术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力量,播下了一颗颗红色的种籽。这些种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毛泽东思想的雨露的滋养下,在革命的土壤里,日久天长,渐渐地便会发芽、开花、结果,产生出预先估计不到的威力。
青年读者、青年观众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如饥如渴的。只要举最近的一个例子,便完全能说明了。长篇小说《红岩》,在报纸和刊物上连载的时候,便吸引了无数青年人。出书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借《红岩》,读《红岩》,谈论《红岩》,几乎成为近年来青年文化生活里的一件大事。一年半之内,它印行了三百万册以上。许云峰、江姐、成岗等等英雄人物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岩石般的革命意志、苍松般的革命精神,都深深嵌在青年们的脑海里了。许多团的组织举行了报告会、座谈会,许多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战士、青年学生和青年干部发表了感想,表示了决心,要学习红岩的烈士们,坚决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儿女。可以相信,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他们都会记住这本优秀的作品带给自己的一切。二
好的文艺产生好的影响,坏的文艺产生坏的影响。解放前,小学生看武侠神怪小说入了迷,两三人结伴上深山去寻仙访道;资产阶级的有毒素的电影,使不坚定的青年受到很大的毒害。在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艺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巨大力量。无产阶级重视这一武器,资产阶级也并不轻视它。那种宣扬文艺与政治无关的理论的人,实际上正是要文艺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劳动人民进行各条战线上的搏斗的时候,有一支下了很大赌注的别动队,那就是通过它们的腐朽的文化艺术,从思想意识上侵蚀各国劳动人民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和青年。它们利用文艺进行罪恶活动。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小说,宣扬吃喝玩乐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电影,宣扬爱情至上的歌曲,宣扬“世纪末疯狂”的绘画,以及一切散播着资本主义霉味的所谓“文学艺术作品”,都成为他们腐蚀、毒害人民和青年的武器。
现代修正主义者在阶级敌人的这场“攻心战”中,扮演了为虎作伥的可耻角色。他们一方面竭力主张取消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所谓“个人幸福”,诱骗青年人千方百计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在他们的所谓“文学艺术作品”里,青年们看到些什么形象、得到些什么教育呢?伟大的革命战争,被描写成十分灰暗和恐怖的一场混战;拿着枪的战士,被塑造成懦弱和空虚的厌世者;社会主义社会,受到了极大的歪曲。在这些所谓作品里,青年人学到的是“个人至上”的人生哲学,学到的是对革命事业、集体事业的虚无态度和悲观主义。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便开始变质,革命的精神,革命的理想,在他们的脑子里淡薄了。打倒帝国主义、支援世界人民革命的任务,被忘记了,被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把许多烈士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革命果实,交给这样的后代,人们还能指望有什么好结果呢?
现代修正主义者口口声声提到伟大的列宁的名字,但恰恰正是他们,完全背弃了列宁关于培养青年的指示。因为正是列宁,着重地强调过:
“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青年们只有把自己学习、教育和训练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旧的剥削者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
文艺可以帮助我们年轻的一代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接班人,继承革命长辈的事业;文艺也可以引诱我们年轻的一代走向腐朽、堕落,背叛革命长辈的事业。革命文艺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重大了。
  三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扩大的第二次会议,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更高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现代修正主义和它们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影响。“面临当前国际范围内进行着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一切真正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究竟是站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前线、维护社会主义的利益和支援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还是去迎合和投降帝国主义、诽谤社会主义和瓦解人民的革命斗志?究竟是用文艺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表扬人民群众在劳动和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表扬新时代的新人物、新个性;还是回避人民群众的斗争,离开人民的共同命运,去孤立地描写所谓‘个人的命运’,鼓吹什么‘个人幸福’,实际是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世界观?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究竟是应当以自己的新内容和新风格来独树一帜,和资产阶级文艺流派鲜明对立;还是甘心充当西方资产阶级文艺的附庸,跟资产阶级文艺同流合污,以腐朽为神奇,冒充‘革新’?”(见新华社五月二十一日消息)这些问题,都是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社会主义的文艺队伍的严峻考验。如果把这个严峻的考验同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对青年教育的责任,联系起来看,那就只能是:我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最前线;应该维护社会主义的利益和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表扬人民群众在劳动和斗争中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表扬新时代的新人物,新个性;应该以自己的新内容和新风格来独树一帜,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鲜明地对立。应该通过更多的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无产阶级的优秀后代,培养共产主义的英勇战士,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永不变色,永不变质,成为革命事业的可靠的接班人。
我们的青年一代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党和政府给他们创造了各种有利于进步和成长的生活环境,安排了各种学习条件,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途。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大部分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亲身遭受过或者没有亲眼看见过地主、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对激烈的阶级斗争,就比较缺乏感性知识。黑龙江省肇源县孟克里公社有个青年,他家解放前的劳动力和人口跟现在一样,但现在吃、穿、用都很宽裕。在一次回忆对比会上,他母亲讲:在生他时,家里一块布也没有,父亲向地主苦苦哀求,给了两块旧麻袋片,才把他包起来。这个青年听了,大吃一惊,说:“还有这样的事!”
实在需要让我们的青年朋友多知道一些“这样的事”!
党和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在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都要不间断地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目前,在我国许多工厂和农村,都在有意识地用工厂史、公社史、村史、老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家史进行这种教育,也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个生动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是丰富的社会生活,但它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它从某些方面看,比工厂史、公社史、村史、家史等等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我们需要更多的《白毛女》、《暴风骤雨》、《万水千山》、《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红色娘子军》、《李双双》、《洪湖赤卫队》、《霓虹灯下的哨兵》、《夺印》……,需要更多的描写国内外阶级斗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电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和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到青年人的生活中去,在他们的心里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革命文艺对青年来说有巨大的认识作用,使青年们看到生活的真实情况,看到生活的复杂性。使他们从生活中积极的、健康的、革命的一面吸取力量,从而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也使他们看到生活中的曲折和困难,从而提高警惕,预作思想准备;革命文艺对青年来说更主要的是它的教育作用。它总是通过作者所歌颂的正面人物形象,与作者所鞭挞的反面人物形象帮助读者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并进一步用这革命的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革命文艺应该成为青年们的好朋友,帮助他们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锻炼他们的阶级立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腐蚀,坚定他们的革命意志,使他们永不变色,无论在多么险恶的大风浪里,都能够站稳脚跟。让他们在若干年后,回忆起这些文艺作品的帮助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着革命的豪情,像我们许多同志今天听到那些革命歌曲、看到那些革命文艺书籍时候的激越心情一样。
  四
青年人要求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里受到革命教育,受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也要求在书籍、舞台和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同代人的形象,找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等等作品,虽然在各种年龄的读者和观众里都受到热烈欢迎,都产生巨大影响,但是,青年人特别喜爱。这正是由于它们以大量的篇幅反映了青年人的生活,表现了青年人的思想、情绪和斗争的缘故。它们主要是为青年人而写的。
青春的年代,是开始发光发热的年代,是从幼稚到成熟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青年人向社会也向自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要求得到解答。
他们想要知道,怎样建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怎样从日常小事里锻炼自己的阶级立场和革命意志?他们想要知道,怎样对待自己的理想和志愿?究竟什么是青年人应该追求的幸福?人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他们想要知道,怎样去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怎样刻苦钻研,进入知识的宝库?他们想要知道,怎样对待同志,怎样对待劳动和工作中的许多矛盾?他们想要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和解决恋爱问题和婚姻问题?怎样交朋友?怎样找到知心的好朋友?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在经常地使青年人激动,困惑,催促他们深深思索。思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一个青年人各方面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里,党、团组织有责任指导他们,革命长辈有责任帮助他们,他们也迫切地期待着这种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时候,他们常常会亲切地求助于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文艺作品。
目前,我们以青年人为主要对象,甚至专门为青年人写的长篇小说、拍摄的电影、演出的戏,还不够多;距离青年读者、青年观众的要求,还很远。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青年人可以信赖的好朋友,他们遇到问题,自然而然地要来找你,请教你,要从你的作品里求得帮助,求得启示。要做到这一点,说难,并不难;说容易,也并不容易。不难,是由于这种新型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本来就已经形成,关键就在于文艺工作者本人的决心,在于制定创作计划的时候有意识的安排;不容易,是由于下决心、订计划毕竟比较好办,真正深入青年人的生活,真正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从而充分地表现它们,塑造出一系列足以代表当代青年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却需要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这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但又是极其迫切需要开始的。
青年朋友常问道:“作家、剧作家什么时候才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呢?青年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禁地’的状况,什么时候才完全消除呢?”
让我们不要辜负青年人的盼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吧!
自然,文学艺术对青年人来说,除了认识教育这一根本作用之外,也还有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艺术欣赏以至娱乐的功能。但这些已经不在这篇短文议论的范围之内。本文想着重说明的是:用革命的思想、革命的情操、革命的风格去培养教育我们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是我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多么光荣的义务,多么神圣的责任!


第5版()
专栏:

  努力创造农村新人的形象
  ——谈几本反映农村生活的连环画
  沈鹏
最近,读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连环画,深深感到:近年来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连环画,无论是反映生活的深度和艺术的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连环画为五亿农民服务,有广阔的天地。农民对连环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革命斗争,或是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故事,都为他们所欢迎。但是从目前出版的情况看,还迫切需要更多更好地描写农民的生产斗争,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创造农村新人形象的连环画。因为,这方面的作品在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方面更能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连环画创作的重要任务。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连环画,通过社会主义时代先进农民的形象,帮助读者认识今天新农村的特征,区别新旧农村在本质上的不同,并认清今天现实生活中前进的、新生的力量。
连环画比单幅画长于叙述,便于把人物放在发展着的斗争中描绘,通过斗争的深化,使人物形象鲜明和丰满起来。例如反映建明人民公社成长发展的《穷棒子扭转乾坤》(姜维朴编、刘继卣绘)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著名的“穷棒子社”——建明人民公社从开始建立到发展壮大,自始至终贯彻着复杂的斗争,一方面是同自然界作斗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农村中的反动阶级斗争,同自己队伍里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斗争。站在这个斗争最前列的是党在农村中的代表人物王国藩和他的伙伴们,他们坚信鸡毛一定要飞上天,穷棒子一定要扭转乾坤。他们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在“穷山沟”里实现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创作这样一部连环画,仅用一百六十多幅画面,从解放前农民的悲惨生涯写到一九五八年建立人民公社。虽然编者的笔力有些地方不免稍弱,但是在故事中王国藩、杜奎等先进人物始终处在斗争的漩涡中间,在斗争中发展和成长。画家塑造王国藩这个形象,着眼于他的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等精神品质,同时也很注意形体的美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而又加以理想化的创造。就是他,解放前在群众饱受阶级敌人压迫、看不清自己前途的时刻,挺身而出;在刚成立合作社春荒最严重的日子,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帮助更困难的穷兄弟;当王盈——这个在旧社会一辈子受穷受累解放后才得到翻身的农民,在集体化的道路上显露出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时候,王国藩作为党在农村中政策的体现者,表现了他的鲜明的立场。对于杜奎,编绘者赋予他以豪放、粗犷的性格,同王国藩性格中沉着稳重的一面恰好是一个鲜明的对照。故事把他安排在上山打柴、与洪水搏斗等适于表现他的性格的情节里,赞颂了这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
如果说《穷棒子扭转乾坤》里的王国藩代表着从老一代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那么,《耕云记》(林蜂根据李准同名小说改编、刘国辉画)和《车轮飞转》(甘礼乐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陈宏仁画)里的主人公,便是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新人。故事写的是建设新农村中一些平凡的事件,但是画家的注意力不在于这些平凡的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气象预报、技术革新表现农村中新人的成长。他们朝气勃勃,敢想敢干,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同保守落后思想作斗争。《车轮飞转》里的李竹方,那种专心致志的革新精神,“棉花桃”一般的“蔫劲”,在造型上刻划得恰如其分,画家从表现人物的个性出发,结合着故事中所描写的李竹方的外貌特征,塑造出一个可爱的农村青年的形象。不像有的同类题材的连环画不适当地把专心搞技术革新的劳动者画得呆头呆脑,以为这才是“革新迷的动人形象”,事实上这样的形象尽管在创造过程中有某些生活的依据,却并不是作品主题所需要的,如处理不当,甚至还会歪曲生活。
连环画中人物刻划的准确、鲜明、生动,是以画家对生活的正确的感受和理解为基础的。连环画家描写人物,既要表现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和一贯性,又要在每个个别场合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因此画家要十分熟悉笔下的人物,在生活中要观察得细致深刻,当提炼成艺术形象的时候又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使生活中的形象能够充分表现主题。这里,连环画和其它绘画一样,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所不同的是,连环画在连续发展的画面里表现故事的发展和全程,每幅画的细节描写,应当同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一样,既为“这一个”环节所必需,同时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前面的画幅来说,它是必然的继续和发展,对于以后的画幅来说,它最好给人以“欲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的联想,吸引你非往下看不可。连环画就是这样地一环紧套一环,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
比如《山乡巨变》(董子畏改编、贺友直画),仅就每个主要角色的出场来说,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然后确定下来的。年轻的县团委副书记邓秀梅,一开头就画她耐心细致地倾听亭面糊“竹子归公”的糊涂言论,接着又画她帮助年轻姑娘挑水,通过这些有特征性的情节,表现她的干练、深入群众。故事中的民兵队长陈大春,热情积极又有点粗鲁,他第一次露面就是当着李月辉和邓秀梅谈话的时候“冲”进屋里来的。接着他意识到自己在生人面前的粗鲁而有点不安,终于耐下性子来谈话。互助组长谢庆元有骄傲自满情绪,他第一次出现在同邓秀梅见面的场合,他的神气显出:邓秀梅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子而已,因而表示不屑一顾。……画家一方面让他笔下的角色一出场就显得有性格,引人注目,同时又通过人物相互间的关系使每个角色的性格逐渐完整、丰富起来。“一台无二戏”,画家总是力求使每个具体情节紧紧围绕主题而开展,在每幅画面上,力求做到不孤立地表现人物性格,使这一幅画上人物性格成为前一幅的继续,同时又在一定的情势下有所发展。如果在一幅画上有几个人物同时出现,画家常常能够细腻地刻划出每个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精神状态和形体动作,并根据“描写人”的要求来变换视点,交替使用近景远景中景,使得画面有波澜,有起伏,引人入胜。很多人认为《山乡巨变》第二册菊咬金打老婆的几幅连续的画面画得生动细致,其实,首先是画家对他笔下的这两个人物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的性格理解得透辟,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因而把这场假戏真做“导演”得有声有色。又如《山乡巨变》第三册亭面糊去“说服”伪装贫农的龚子元入社,却被龚子元灌得酩酊大醉,这段情节画家用十八幅连续的画面刻划得淋漓尽致。在写亭面糊醉酒的最后几幅里,画上的人和物都给人以摇晃的感觉,这种显然是吸取了电影的表现手法,说明画家为着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多从姊妹艺术取得借鉴,是十分有益的。
一本连环画,从几十幅到几百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完美的形象抓住读者,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不只是技巧问题。没有娴熟的技巧,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但是从目前反映农村生活的连环画看来,更重要的问题还是要求作者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没有这一点,首先就不能深刻地反映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不能正确地塑造先进人物的形象,甚至还会歪曲生活和人物的形象。例如在有些作品里,看不清解放了的农民同解放前有多大区别,看不清先进分子同中间分子、落后分子的区别(这些区别自然主要不是服饰之类,而是精神面貌的根本不同),有的作品把农民的朴实画成“憨戆”,把直率画成粗鲁急躁,把形象的美理解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眼中的“漂亮”,或以为浓眉大眼、笨手笨脚是“劳动者”的特点,有的作品中新社会里的农民画得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相仿……诸如此类的描写,不能不归咎于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对生活的认识。而前面提到的《山乡巨变》在创作过程中曾多次推翻重画,无非是为着使故事更能合乎生活的真实,更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倘没有较深刻的生活体验作基础,是不会一次比一次完美的。《穷棒子扭转乾坤》之所以比较成功,也正因为作者曾经下放在建明人民公社所在的遵化县,以后又曾多次到建明公社深入生活,对王国藩、杜奎等先进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产生了歌颂他们的愿望。
在农村里,有先进的人物,也有中间的、落后的人物,甚至反动分子,都需要画家去分析、研究。连环画的主题和情节,是由脚本规定下来的,画家的创作要以脚本规定的主题和情节为归依。但这决不意味着画家可以不再到生活里去。连环画家以脚本描写的主题、人物、情节为指引,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素材,进而创作出合乎脚本需要的图画。就生活是创作的唯一的源泉来说,连环画家同一般画家没有什么不同。倒是连环画家要从各个角度描写生活、表现人物,往往需要在生活里观察得格外细腻、深刻。倘离开了生活,仅凭对于脚本的一些肤浅的理解和造型技巧就动手作画,人物形象总难免不深刻,或者使画面成为文字的图解,或者出现“千人一面”的倾向。而连环画画家的创造性正表现在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语言再现脚本中所描写的生活。脚本和图画,统一于生活的真实,统一于作品的教育目的,而又各自发挥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长处,克服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短处,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发人深思,使读者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连环画的最高目的也正在此。愿连环画工作者更好地熟悉新时代的农民和农村生活,更好地反映农村的新变化、新面貌,为农民服务。(附图片)
  《山乡巨变》之一
  《穷棒子扭转乾坤》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