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帮助
  姜德明
  一
国营江苏练湖农场场部附近的那一大片水稻秧田,在清明过后的第三天就开始播种了。
农场的这片秧田紧靠通往丹阳县城的大路,来往行人,大多是附近公社的农民。真是干哪一行的就爱哪一行,种田人就专爱看看别人种的庄稼,人们经过这里,常常放下担儿,停下车儿,一边休息,一边张望张望国营农场的庄稼,看看是不是比自己生产队的长得好;看看眼下农场的活路和动静;看看国营农场是不是又搞什么新名堂了。
就说这天早晨吧,道旁过路的农民,除了赞赏农场工人搞得秧田平整,稻种撒得均匀以外,总不免要搭讪两句:“你们已经下小秧了么?我们也快了呢!”原来这一带农民的老习惯都是在立夏才下小秧,然而多少年来练湖农场下小秧却都是在清明时节。起初有些人并不理会这种新技术,但是看到农场的早稻年年比自己的熟得早,长得好,收成高,慢慢也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开始还只是用小部分田试验,到后来尝到了甜味,索性便整个生产队、整个公社地都跟着农场干起来了。
和练湖农场为邻的司徒公社的殷巷生产队就是这样跟着农场干的,而且这个队跟农场的关系一直挺好。有人说殷巷在生产上是样样学练湖,事事看练湖的“眼色”行事!然而殷巷的人却说:“可不是么,练湖讲科学,学练湖能增产,我们为什么不学?至于说样样学,我们倒是有此心意,恐怕暂时还没有那么多的条件呢!”
  二
那天我恰好碰到了殷巷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老钱,和他提起练湖农场的几个人来,他个个认识,接着说道:“练湖农场的干部我们时常去麻烦的。不过练湖太大,人家又特别忙,我们往往不通知他们,就直接到农场的田里去转了。”不用说,老钱准是个喜欢看农场“眼色”的人了。
我问老钱究竟跑去看些什么,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我:
“看什么?看新鲜事物呗!看国营农场的优越性,看咱农民的前途呵!”这话讲得有理,就说国营农场的庄稼吧,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把农民的眼睛照亮了,思想打开了!你想想看,本来是一样的土地,眼看着一边长得好,收成高,一边长得差,收成低,这哪能不让人眼热呢?
有人说:“农场是凤凰,咱们是小麻雀,这麻雀又怎么能跟凤凰相比呢?”其实这话未必对,凤凰也罢,麻雀也罢,总得要一样地展开翅膀往高处飞。国营农场是榜样,生产队应该学的、有条件学的,还是应该积极地学,也是可以学到手的。丹阳县就组织全县农村干部和社员代表去农场参观访问,让人们向农场学习。每次到了那里,场长和党委书记总是让大家提这提那,恨不得让农民兄弟把生产当中的问题和要求一股脑都提尽,然后一下子便全给他们解决了。
比如拿殷巷来说吧,他们过去没有种绿肥的习惯,农场就给他们讲种绿肥的好处,他们这才学会了种紫云英的。
又比如那年天旱,眼看着殷巷的稻子要干死了,是农场借给了他们抽水机,把河里的水抽到了田里。农民问这抽水机是从哪儿来的?一听说是练湖支援的,人们乐了,都说:“这是‘凤凰’送水来了……”
农场的技术干部们也经常到殷巷去,指导农民学习新技术。他们看到殷巷的稻种不好,就主动地供给优良品种。秋后丰收了,农民便问,这稻种是从哪儿来的?一听说是练湖给的,人们又都乐了,说是:
“‘凤凰’又给咱送粮食来了……”
然而最使殷巷的农民难忘的是前年治螟虫那件事了。如今你只要一到生产队里问到此事,全村老小马上会回答你:
“唔,你问七月十一日那天的事吗?”七月十一日,在这里可真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呵!
螟虫是殷巷的一大害!他们年年防,年年治,照常打药,照常检查,可就是治服不了它,结果年年减产,到头来每亩不过收二三百斤粮食。
大前年,殷巷的中稻又受了螟害,支部书记老钱的心里烦躁得不行,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跑去看练湖的中稻。他们的稻田跟练湖的紧挨着,到那儿一看,人家的稻叶碧绿碧绿的,没有受到螟害。他想:难道虫子有眼,专门欺侮我们?到下一年快要打药治螟的时候,老钱长了心眼,他先从地里拔下一些枯心的稻苗,亲自送到农场去请教。农场的农业机务科检验了一阵子,毫不犹疑地提出了一个打药的日子:七月十一日清早五点到七点。当时讲得真是肯定,早一天不行,晚一天也不行;早几个钟点不行,迟几个钟点也不行!为了可靠,农场的技术员还到生产队里去实地观察了一番,向社员们讲了打药技术,说明为了要趁着早晨有露水好保持药力,所以打药的时间不能不这么讲究。
老钱他们按照农场指定的日子在全队作了动员。社员身受螟虫的危害已经不是一天了,大家都恨透了它,因此一致表示按时行动。
七月十一日黎明,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这比老钱他们预料的人数还要多。不少人家全家都出来了。七月十一日,这是殷巷全体社员和螟虫决战的日子;这是殷巷全体社员信任国营农场,开始讲究科学的日子;这也是殷巷全体社员争取丰收的誓师的日子。可惜的是我当时没能亲见这场斗争,只能从老钱的口里想像那动人的场面了……。总之,他们按时完成了任务。第二天,人们再到地里一看,水田和水沟里变成一片白色,上面漂满了螟虫的尸体。殷巷的人们胜利了!这次人们用不着再问是谁帮助他们灭了螟虫的了,因为人们早都知道这还是“凤凰”帮他们除了一害!
这一年他们的粮食产量一下子便增到四百多斤,在全公社是最高的。而紧邻他们的另一个生产队,由于治螟不讲科学,仍然受了螟害,减了产量。
七月十一日这一天,不仅让殷巷从此控制了螟害,连续两年增产,更重要的是让社员们看到了国营农场的威力,看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无私。国营农场早在周围农民的心里撒下了种子,埋下了深根,它给农民带来夺取胜利的信心,给农民带来接受新鲜事物的勇气!
  三
在我从老钱那里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的第二天,我又颇有兴趣地跟练湖农场的场长谈起了这一切,想不到他听过之后便爽朗地大笑起来,并且连连地摆手说:“不,不,生产队的同志讲的只是一面之词。国营农场要起示范作用这是本份,而生产队却也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呢!远的且不去说,只是去年秋种时节,正赶上雨水大,我们这湖区新围垦的土地本来就比较湿软,加上积存雨水一泡,拖拉机是干着急下不了地。结果老钱他们马上牵来十几头水牛,派来十好几位使牛的农民弟兄,在我们这里足足干了半个多月呢。这也给我们农场的职工不少教育,你说,这到底是谁帮助了谁呢?……”
我一时无法作答,而且我也想到,如果这笔账要细追下去,恐怕双方总还会有许多话要说,不如就此打住吧。


第6版()
专栏:

  寄母亲
  ——写在刘主席访问我的祖国的时候
  〔越南留学生〕吴光胜母亲呵!我还清楚地记得,您切望能见到毛主席。胡伯伯鼓励您更加努力,毛主席是会来的。真是这样呵!母亲,母亲的希望,如今变成了现实。好像梦寐中的土地回到手,好像披上美丽的新衣,好像捧起满满的米饭,好像悠扬歌声整日缭绕在您的耳际。毛主席太忙,刘主席来了!光辉的星辰呵照亮了东方,长江的浪涛呵与红河的波浪交响。情长谊深像海洋。
* 母亲呵母亲,快快挑出您的新衣。穿上它,欢迎刘主席。这件衣,是丰收后缝制的,这件衣,是您战胜干旱的胜利衣,这件衣,前天您曾穿它去游行,
在那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里,这件衣,工人叔叔彻夜劳动织的布,
那是中国援助咱们的工厂出品,这件衣,充满忧乐与共的阶级友爱,这件衣呵充满同甘共苦的情谊。狂风暴雨摧不倒
两国砥柱一般的坚贞;万匹绸帛抵不上
我们心心相印的深情。母亲呵,千万别忘穿上那新衣。
* 人再多,母亲您可别怕难,要是能走近,您就紧握刘主席的手。我在北京也要驾起风云回河内,回到母亲的身边,去见刘主席。胡伯伯呵刘主席,双鬓染霜雪,献身为党为革命!母亲呵,今天我读报,在那五月阳光普照的广场那是白杨一行行,还是人民日报的字迹?那是孩子朱红的小嘴,还是绯红的面庞?我揉揉眼睛。这分明呵是在白纸上,第一版:载着母亲欢迎亲人的消息。它飞速地传给六亿五千万人民。我多么高兴,仿佛回到母亲的身边,天安门上响彻了欢呼!
“毛主席万岁!”巴亭广场响彻了欢呼:
“万岁胡主席!”
〔王敏译〕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奠边府的土
  沈学善
这个美观精致的小盒里装的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越南城市——奠边府的土。
奠边府是越南西北部的一个城市。一九五四年五月七日以前一直被法国殖民者占领着,是法国殖民军在越南西北部的最后一个“堡垒”。一九五四年三月,越南人民军向固守奠边府的法国殖民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五十五天的激烈战斗,于五月七日取得了全歼法军一万六千多名的辉煌胜利。奠边府的解放,粉碎了美、法帝国主义的“纳瓦尔军事计划”,改变了整个印度支那战争的局势。在一九五四年七月日内瓦会议上,法国不得不签订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从此,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以冲天的革命干劲,自力更生,克勤克俭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件战斗的纪念品是越南人民军西北军区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赠给我国访越军事代表团的。它浸透着英雄的兄弟邻邦越南人民战斗的血汗;它象征着有着共同遭遇的中越两国人民在共同斗争中结成的伟大战斗友谊。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大小之间
  韩蕴
报纸上介绍了广东省汕头地委书记、汕头专署副专员余锡渠同志的事迹。余锡渠同志“在机关的办公室很小,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橱,一只箱子和用一块水布可以包走的衣着用具。”当地群众反映:“要说余专员的办公室小嘛,可也大,那就是三万八千平方公里的汕头专区的整个农村。”办公室的一小一大,生动地表现出一位领导同志的工作风貌。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我们终日同敌人周旋。在行军中间,老乡的炕头、山顶的岩石、树下的绿荫,都成为我们同志的临时办公室。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照样指挥战斗、计划工作、总结经验,完成出色的任务。
比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现在的条件不知要优越多少倍,我们干部大都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但是,许多同志并不满足于长期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听任四堵墙闭塞住自己的耳目,而是经常跑到广阔的“大天地”里,和人民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工作经验。这样,他们不但使自己的工作生气勃勃,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且也使自己不断地受到锻炼和教育,提高了工作和思想水平。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人民群众同患难、共生死;在和平的环境里,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永远和人民群众一起生活、一起战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革命传统。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把自己工作所涉及的全部范围,都作为自己活动的天地。厂长到落后车间安家落户,书记到生产第一线安营扎寨,余锡渠同志在三万八千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到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这都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
从一个小小的斗室,到三万八千平方公里,办公室一下子扩大了千百万倍。余锡渠同志正是由于投入人民群众海洋之中,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那样有声有色。余锡渠同志这种纵横三万八千平方公里,与人民群众永远保持最密切联系的作风,是我们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应有的本色。


第6版()
专栏:

  女货郎
  师立科一道山梁接山梁,羊肠小道通山庄。一位姑娘走过来,这是咱们女货郎。身背重货爬山岭,要过高高天桥梁。姑娘的心砰砰跳,汗水如雨满脸淌。天桥梁呀你再高,哪能挡住我的道?姑娘浑身添了劲,飞跨天梁身如飘!千辛万苦到山庄。松口气呀心欢畅,百货喜讯全献上,清脆笑声响满庄。闺女媳妇总不散,说长道短笑没完。扯下花布做衣裳,货色齐全都买遍。老乡喜爱女货郎,好姑娘哟热心肠!日久天长结了缘,人人感激念不忘。不知趟过多少河,不知爬过多少山。年年月月冒暑寒,送货下乡心里甜。乡亲紧握姑娘手,感谢雪里来送炭。姑娘笑脸轻声答:这是我的小心愿……


第6版()
专栏:

  东风(中国画)  关山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