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世界化学工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沈譔 刘时学 李灿茂
近代化学工业是从十八世纪末叶形成的。在1791年以前,玻璃、纺织等工业用的纯碱是靠西班牙植物碱供应的,不能满足产业革命后日益增长的需要。自从路布兰法制纯碱发明以后,以矿物为原料,不但可以大量生产,而且推动了硫酸、漂白粉、硫磺等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陆续创制了煅烧、过滤、结晶、干燥等等化工单元操作的设备,使化学工业脱离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奠定了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合成染料——靛青的生产出现以前,有机化学产品大都以植物为原料,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自从采用合成方法以后,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还可以合成很多自然界所没有的和成本低廉的合成茜素等产品,因而使有机合成工业获得迅速的发展。在有机合成工业中,还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当时有机合成产品与有机溶剂的原料来源是煤焦油和农副产品。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合成材料是在二十世纪才出现的。它们的品种很多,各有其独特的、优良的性能,可以代替或胜过天然产品,还可以代替钢铁、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从此,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有机化工原料、特别是烯烃类碳氢化合物的乙烯、丙烯等更感不足。为了寻求新的原料来源,最先大量采用电石制乙炔,再由乙炔制成各种有机产品。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分离技术的进步,以油田伴生气、石油裂解气、天然气等制有机化工产品更为经济,而且还可以用作制合成氨的原料。于是,在化学工业中采用石油类为原料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
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化学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一般地说,近十年来化学工业生产指数都高过工业总指数。如果以1950年生产指数为100,则1960年苏联的工业总指数为300,化学工业为40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工业总指数为292,化学工业为311;波兰的工业总指数为338,化学工业为475。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以1953年生产指数为100,则1962年美国的工业总指数为130,化学工业为167;英国的工业总指数为131,化学工业为159;法国的工业总指数为199,化学工业为307。只有日本的化学工业生产指数略低于工业总指数。
化学工业所以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化学工业能够全面、合理和经济地利用物料和能量。化学工业产品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农业、轻工业和各工业部门,国民经济生活几乎都与化学工业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要量也愈来愈多。
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都把增加施肥量和防治植物病虫害作为增产和保产的重要措施。因此,世界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消费量都在迅速增加。例如,美国无机肥料消费量1950年为382万吨,1960年已上升为686万吨(有效成份)。农药消费量1958年共值2.25亿美元,1961年增加到3亿美元。
纺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化学工业中的染料工业和助剂工业等的发展。自从出现了化学纤维工业以来,化学工业对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化学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具有比天然纤维更优良的性能,并且原料资源广泛,蕴藏量大,生产又不受地区和气候的限制。生产合成纤维所用的工时比生产天然纤维少得多,仅为天然纤维的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此外,生产合成纤维尚可节省大量的耕地面积(一万吨合成纤维用于纺织,相当于50万亩棉田提供的纤维)。因此,各国都纷纷发展合成纤维工业。化学纤维(包括合成纤维)在纺织品中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增加。
现代各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塑料和合成橡胶,具有能解决耐腐蚀、电绝缘等复杂的技术问题的独特性能。塑料制品的最大优点是成型加工方便,所需的劳动量省,成本低。塑料的重量比金属轻,可以减轻机器的重量。塑料还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由于塑料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塑料生产已成为化学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医药工业,与机械制造、交通工具、建筑等密切有关的油漆工业,以及化学工业本身和轻工业密切需要的酸碱基本原料工业等,其需要都有极大的增长。
(二)国防建设与化学工业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常规武器中,制造炸药需用的硝酸、甲苯、甘油等都与化学工业有关。
美国的化学工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才急剧增长起来的。美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与扩军备战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48年,美国的直接军火开支就达118亿美元,用于化学工业的约十多亿美元,几乎占同年度化学工业总投资的7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合成材料在常规武器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枪托、弹壳、轻重武器的配件、钢盔等都可以用塑料制成。在核武器和火箭武器中,所需要的高能燃料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塑料、合成橡胶、涂料等都是化工产品。有关的电子工业、无线电工业,也都需要化学工业提供高纯度的化工产品、半导体、绝缘材料等。
(三)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在催化、高压、超高压、高度真空、高温、深冷等条件下,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不同。提高原料的纯度,可以使生成的产品具有优越的性能。机械制造业、电力工业、自动控制、遥远控制和电子计算技术的成就,都对化学工业发生了积极作用。
近代化学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合成材料与化学肥料发展最快。塑料1950年世界总产量只有150万吨,到1961年已增加到774万吨,十一年间增加4倍以上。合成纤维1939年才实现工业化,1951年世界总产量只有10万吨,到1961年已增加到82万吨,十年间增加7倍以上。合成橡胶1950年世界总产量只有78万吨,到1960年已增加到273万吨,十年间增加了2.5倍。世界化学肥料的产量1938年只有890万吨,到1960年已达到2543万吨(有效成份,不包括苏联)。世界各国中,苏联的化学肥料发展最快。苏联的化学肥料产量1913年才8.9万吨,1961年已增长到1530万吨(非有效成份)。而同期内,其他化工产品如硫酸的世界总产量,只增加84%。
合成材料与化学肥料所以能够发展很快,除了新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下列两个原因:1、需要量的急剧增加。各种合成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能,不仅适合于近代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且适宜于制作各种不同要求的民用品。同时,合成材料制品有上述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轻便美观等优点,所以需要量急剧增加。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增加施肥量是增产农产品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对化学肥料的需要量必将不断增长。2、原料丰富。合成材料的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及苯等,都可由石油化学工业大量提供,这使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有了可靠的原料基础。化学肥料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原料如氮、磷、钾等,来源也极为丰富。特别是近年来氮肥的原料由固体(煤、焦炭)逐渐转为廉价的液体或气体(石油和天然气),为大力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料资源。
(二)在化工原料中以石油类作原料的比重逐渐增加。化学工业最早采用矿物为原料,生产无机产品,以后逐渐扩大到以农、林副产品及煤焦油生产有机产品,随后又过渡到用煤、电石等作化工原料。近年来用煤、电石作原料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用石油类作原料的比重却日益增加。以石油和天然气作化工原料,最早出现在1918至1919年。从美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厂投入生产开始,到1960年,以石油和天然气作原料的石油化工产品,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已达到2870万吨。目前,石油类不仅成为有机合成工业的基本原料,而且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合成氨的生产中。全世界合成氨采用石油和天然气作原料的比重,已占全部合成氨原料的55%左右。
用石油和天然气作化工原料的优点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运输都比较便宜。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原料是液体和气体物质,它们在生产中便于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石油和天然气纯度高,不含灰分等杂质,可以充分利用。因此,采用石油和天然气作化工原料比煤和植物原料经济。目前世界上不仅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如美、苏、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先后采用了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化工原料;即使不产石油或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如英、日、西德等,也以进口石油来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三)化学工业向大型、自动化、综合性的联合企业发展。化学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单一品种到综合利用,由单一企业到联合企业,由手工操作到高度自动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型联合企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垄断集团之间的兼并,而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立大型、自动化、综合性的联合企业更为经济合理。
自动化和实行综合利用原料的联合企业,以苏联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为例。生产全部自动化后,可以减少操作人员21%,提高劳动生产率30%。在综合利用方面,以等量的原料计算,若只生产燃料油一种商品,其商品量作为100%,在实现综合利用后,可得到272%的商品,即提高商品率172%。实现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后,可节约基建投资26%,管理费用43%。
这种大型的、综合性的联合企业,可以综合利用原料,减少中间产品的输送环节,节约蒸汽、电力和工业用水。相邻的工厂还可以共同使用某些设备,从而可以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各国发展化学工业采取的措施
由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各国发展化学工业所采取的措施,虽因原料资源和化工技术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现将各国发展化学工业中所采取的共同性的措施分述如下:
(一)增加化学工业的投资。各国为了迅速发展化学工业,都增加了对化学工业的投资。例如,苏联1959年化学工业的投资比1958年增加59%,从1959年开始的七年计划中,化学工业的总投资达100亿卢布,为前七年的五倍。根据西德的资料,美国1950年化学工业投资为32.5亿马克,1961年已达到64.8亿马克。英国1951至1955年间化学工业的平均投资为7000万英镑,1956至1960年间化学工业每年的平均投资已增至13000万英镑,占英国全部工业投资的10%。西德1953年化学工业的总投资为6.56亿马克,到1961年已增至26.56亿马克。
(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各国科学研究工作的投资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也迅速壮大。例如美国,1957年全部科学研究费用的投资为77亿美元,1962至1963年度已增加到147亿美元,比美国建国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历年来的科学研究经费的总和还要多。不过在美国科学研究的投资中,有一半是由政府补助用于军事和宇宙开发方面的。一般说来,各国的科学研究费用约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1.5%至3%左右。例如,苏联1960年科学研究投资占国民经济收入2.2%,美国1959年为3.1%,英国1958年为2.6%,西德1960年为1.8%。
至于化学工业的科学研究投资,由于化工产品与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尖端技术的关系都很密切,所以科学研究投资在绝对数字上有很大的增加。例如,美国化工科学研究投资1956年为5.12亿美元,到1960年已增加至10亿美元,四年间增加了一倍。同一时期,日本1956年对化学工业的科学研究投资为28.97亿
日元,到1960年增加到61.8亿日元,也增加了一倍以上。英国目前每年对化学工业的科学研究投资约为2200万英镑。世界各国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投资,一般都低于航空及探空技术的投资;在有些国家中也低于仪表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器工业的科学研究投资,而高过其他工业的科学研究投资。
科学研究人员的迅速壮大,也是各国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标志。例如,美国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1958年为73万人,1960年已增加到81.6万人,其中工程师为61.5万人,工程师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为17.5万人,占总数的28%。美国化学工业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工程师占27%。英国科学研究工作队伍也增长很快。在化学工业中,1948年生产人员与研究人员的比例为17∶1,到1958年已变成12∶1。英国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数中,以化学家人数增长最快。例如,1959年化学家人数为2.34万人,1962年已上升到3.18万人,1962年比1959年增长36%。
科学研究机构也在迅速增加。英国1959年已拥有4000个研究机构。日本1952至1958年全国研究机关数量增加了一倍。
(三)实行技术进口。实行技术进口可以使本国在极短时期内掌握国外先进水平的技术资料,所以各国极为重视。例如,苏联从国外进口的化工设备1959年为1.15亿美元,1961年上升到1.92亿美元。日本在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至1959年)所拨付的9350万美元的投资中,支付向国外进口设备和技术资料的就达7500万美元,占总投资的80%以上。美国和英国等也从外国进口各种技术资料和设备。
(四)重视化工设备的生产。化工设备是决定化工生产高速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化工生产向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对制造化工设备所需的材料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国都在增加化工机械设备的投资。例如,日本化工设备投资1959年为940亿日元,1961年增至2967亿日元;西德化工设备投资1953年为3.5亿马克,1961年增至15.68亿马克。苏联为了使化工机械制造与化学工业高速度发展相适应,在1958年制订的七年计划中规定,今后七年中要新建14个化工设备制造厂并投入生产,建成并改建42个化工机械制造厂,将若干现有机械制造厂改为专门生产化工机械,同时利用部分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来生产部分化工设备。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除单独建立大型化工机械厂外,还在各化学公司和大型化工厂内附设化工机械制造厂或机械修配车间。


第5版()
专栏:

  惰性元素的化合物
  袁翰青
人们总结一九六二年世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在化学研究领域中,指出三项重大的进展:一是制备惰性元素化合物的成功;二是发现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具有莱塞(光激射器)的作用;三是确定了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生物密码的组成和性能。关于莱塞和生物密码,国内的报刊已经登载过一些文章,作了介绍。至于制备惰性元素的化合物,却尚少介绍。本文就这项重大进展,作一简要的阐述。
惰性元素制得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科学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发现打破了七十年来化学上的传统观念,连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都得有所修订,同时在化学工业方面,也因此潜在着革新某些生产方法的可能。我们认为,对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来说,一九六二年开始的这项新进展,具有阶段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惰性元素,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气态物质,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零族。当门捷列夫在一八六九年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周期表时,人们还不知有这些元素的存在,所以表中只有第一族到第八族,共八个族的位置。早期周期表的八个族足够巧妙地解释当时已知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其他性能。天文学家曾从太阳光谱中发现了太阳上有一种新元素,后被证明为氦。十九世纪末年,化学家在空气中和某些矿石中,陆续发现氩、氦、氖、氪、氙这些稀有气体;不久在二十世纪初年,又从镭化合物里发现蜕变而成的氡,这是一种有放射性的比重最大的气体元素。这六种元素,经过了种种化学试剂的试验,都表现不出化学作用。因此,科学界称它们为惰性元素或惰性气体,并且在周期表里增加了零族,将它们列在零族中以表示其化合价为零,即不与任何别种元素化合之意。
自从原子结构的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明之后,人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一般是由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而惰性元素的原子所特有的饱和的最外层电子,乃一种稳定的结构。这使惰性元素不易参加化学反应的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论解释。
尽管惰性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别稳定的结构,可是化学键的生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并不能认为绝无构成化学键的可能。换句话说,辩证地从理论上来看,惰性元素决非绝对没有化学性。有人曾试由量子化学理论推测,估计惰性元素生成化合物还是可能的,重要的问题是要能找到适当的条件。
由于传统的观点束缚了很多人的思想,多少年来,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还在实验室里,试图制备惰性元素的化合物。在科学文献中,曾经有过很少几篇似乎成功的记录。例如,一九五○年有论文报道,苯二酚在四十个大气压的氩、氪或氙中结晶,获得含有相应气态元素的晶体。还有人报道,在摄氏表零下一百三十度的低温之下,氩可与氟化硼相结合。此外,也曾有过水化物的记载。后来人们证明,这些产物并不是真正具有化学键的化合物,仅仅是气体被包结在晶体孔穴之中的笼型物。不但惰性元素能被包结,好些其它气体如氧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也都能被晶体所笼包。因此,直到一九六一年年底,化学界公认,制备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实验工作,尚无成功的结果。
一九六二年年初,加拿大的一位化学家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报道他以六氟化铂与氙起作用,制成了氙、氟和铂三元素相结合的一种黄色固体化合物,化学分子式是XePtF6,具有一般化合物的稳定性。这是人们制成的惰性元素的第一个化合物。这位加拿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启发了许多化学工作者,在好几处不同的实验室里,同时进行着惰性元素氟化物的研究工作。到今年一月为止,短短的一年之内,人们制成而公开发表的惰性元素化合物,除了上述的六氟化铂氙之外,已有不少更单纯的产物,如二氟化氙、四氟化氙、六氟化氙和四氟化氪,以及肯定制得但成分未定的氟化氡。与六氟化铂氙相似的六氟化铑氙也已制成。此外,还有虽未制得纯物质,但用质谱法证明有微量三氟氧化氙和四氟氧化氙的产生。
  总之,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存在已经不是孤证,而是得到好多科学实验的确切证明,成了无可怀疑的事实了。
在这些惰性元素化合物之中,以二氟化氙、四氟化氙和六氟化氙这三个产物的研究比较详细。关于它们的制备方法,分析数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晶体结构、光谱测定等等方面的实验工作,都有了相当详尽的文字报道。
现在以六氟化氙为例,来说明有关实验工作进行的概况。在一次典型的制备实验里,人们将五点二五毫克分子的氙和一百一十毫克分子的氟放在一个镍质的反应器中,温度升至摄氏表三百度,压力为六十大气压。待反应在器中进行完毕后,温度降至室温,再浸于摄氏表零下七十八度的冷却皿中,多余的氟用泵抽出。所得固体产物用升华法予以提纯。几次的实验结果,产率都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它的分子式经过定量分析,证实其每一分子含有一原子氙和六原子氟。六氟化氙为无色结晶体,易于升华,升华的气体为淡黄色,冷却又成无色固体。它是相当稳定的化合物,在室温下储于镍管中并不分解。它和氢气、水都能迅速地反应,重变为元素状氙,可是能溶于无水氟化氢中而不起化学变化。它的红外光谱呈现有和其它六氟化物频率相似的带,所以无疑的是正常的六氟化物。
二氟化氙是将氙和氟在室温之下,经过用高压水银灯为光源的光化学作用制得的。四氟化氙是将氟和氙用五比一的比例混合起来,在摄氏表四百度加热一小时制成的。这两种氟化氙也都是易于升华的无色结晶。
这些研究工作是在好几处不同的实验室里进行的,所得的结果却相同。实验结果相继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化学物理学家的注意,他们从理论上来进行探讨,企图阐明这些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构型。这方面的理论工作可以替化学键学说开拓新的领域。至今已有几篇理论性的论文发表,大体用变局限键学说予以解释,基本上还是属于习见的共价键的性质。键长和价角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相符合。二氟化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四氟化氙的分子由四个氟原子以平面四方形连结在氙原子上。六氟化氙和其它已知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分子构型尚在继续研究之中。
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制备和研究,已成为当前化学工作中备受重视的崭新领域。这一年来的成就还是这方面工作的开端,预料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成果出现。新的理论、新的实验技巧、新型化合物、新颖的反应以及新的用途,可能层出不穷地涌现。这是科学发展史中的一条规律,每在突破了科学部门中久久未能突破的一点之后,科学上的嫩叶新枝就会像春笋般地丛生怒发。我们认为,对于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发现来说,这条规律是可以适用的。
化学中一九六二年的这项新成就,在哲学上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已知的一百零三种化学元素之中,硬把六种稀有气体划为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本来不符合自然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所有元素来说,化学反应性的强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几十年来,零族元素和其它元素之间的这道机械的鸿沟,现在被科学实验证明其在本质上不存在。这原是自然辩证法所可预见到的。这又一次说明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愈深入,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愈显明,内容也从而愈丰富。
我们可以看出,现有惰性元素化合物的制备,并未使用十分繁杂的技巧和极珍贵的药品,其所以迟迟至最近才实现,多少不等可说与科学界忽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普遍地被科学工作者所掌握,像这类的实验工作应早受到更多的重视而获得成功,从而化学的发展也可加速。这不妨视为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教训,并且值得我们来深思。
除了拓展化学中的科学理论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之外,惰性元素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用途,一时还难于准确地预见到。不过我们还是有根据做一些猜测性的估计的。我们知道,首先,氟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可是由于它的反应性过分强烈,使其储藏和运输成为很困难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利用。惰性元素的氟化物能加热分解为氟,这大有可能成为储氟中间物,因而扩大氟的应用。其次,好些氟化物已经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催化剂,零族元素的新氟化物应当也可以在催化作用中显现身手,从而引起化学工艺中某些方法的革新。还有,现有的惰性元素化合物都还是无机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发展,在深入了解化学键的理论之后,是大有可能的。惰性元素有机化合物一旦出现,势将为许多化学工业带来新的产品和开拓新的工艺流程。这些是我们对于这项重大发现在生产上应用可能性的一点初步估计。
一个新生的婴儿的前途是无限量的。科学研究中一项新的重大发现的前途也是无限量的。科学界正在以这样的眼光,注视着新生的惰性元素化合物。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建立肺吸虫新种的争论
不久前,钟惠澜等就他们所发现的肺吸虫是不是新种的问题同陈心陶进行了争论。这个争论至今尚未结束。
中苏友谊医院院长钟惠澜教授等一九五五年在北京,后来又在四川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肺吸虫病。他们认为它是由新种肺吸虫引起的,定名为“四川肺吸虫”。钟惠澜等曾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外文版和《人民保健》等刊物上撰文作了论述。新华社亦曾加以报道
(见本报去年八月七日第二版)。但是,中山大学陈心陶教授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他说,钟惠澜等所提出的新种肺吸虫,就是他在一九五九年所提出的新种并殖肺吸虫,名为斯氏并殖肺吸虫。关于斯氏肺吸虫和上述意见,他曾先后在《中山医学院年报》、《中山大学学报》、《动物学学报》和《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等刊物上撰文作了论述。
按照陈心陶的观点,钟惠澜等所提出的新种肺吸虫,在外形、长度比例、体棘形态、虫卵的形态和口腹两个吸盘的位置、卵巢同腹吸盘的距离、卵巢和睾丸的形状、卵黄腺的分布以及肠支的状况方面,都是同斯氏肺吸虫一致的。关于寄主种类的问题,钟惠澜等认为
“四川肺吸虫”的寄主有家猫、山猫和犬等,而斯氏肺吸虫已知寄主则只有果子狸。陈心陶认为,寄主的种类一般只能作为建立新种的参考,而且目前还不能肯定斯氏肺吸虫的寄主只有果子狸一种。今年三月,陈心陶又应邀来北京以《我国肺吸虫的若干问题》为题作了一次报告。
针对陈心陶的意见,钟惠澜等认为,四川肺吸虫新种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这种肺吸虫的成虫、虫卵形态、囊蚴形态、中间宿主、贮存宿主、地理流行病学、实验感染结果以及在人体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特点。目前所提出的斯氏肺吸虫材料,主要是成虫和虫卵的描述。单就成虫的形态来说,这两种肺吸虫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并且,成虫形态在鉴别种类上不是唯一的方面。例如,人蛔虫和猪蛔虫在形态上至今还无法鉴别,而根据其致病力,多数人却认为它们是两种。此外,也有当时在形态上不能鉴别,而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却能鉴别的。因此,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最后的结论,还必须进行更全面的更深入的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