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棉花增产技术研究
胡竞良
解放后,我国棉花生产的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棉花年产量迅速增长,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原棉品质大大改进。我国长期以来种的都是中棉和极少的非洲棉(亦称草棉、小棉),产量不高,且不适于机纺机织。自民族纺织工业兴起以后,一八九八年开始引进陆地棉,经过四十年各方面的努力,到解放时的一九四九年陆地棉种植面积,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二。一九五八年陆地棉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棉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不但替换了退化的陆地棉,而且基本上替换了种植历史悠久的中棉。从一九五五年起,在我国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试种海岛棉也获得成功。

十余年来我国棉花育种事业,在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陆地棉新品种选育、良种推广过程中,良种的繁育和保存、棉种纯度考查、海岛棉试种以及陆海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解放后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九五○至一九五五年为第一阶段;一九五六年以后为另一阶段。两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一阶段所做的,只是部分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若干地区的品种试验。如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华东区棉花区域试验,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上海市;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中南区棉花区域试验,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省。此外一些省的农业试验站则在当地做试验。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良种的普及,特别是岱字棉在黄河、长江两个主要棉区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五○年起推广的德字棉531,斯字棉二比和五爱,以及岱字棉15号等优良陆地棉品种,是根据以前的区域试验结果确定的。一九五六年又据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区域试验结果,在长江中上游的湖北、四川及河北南部,山东、河南全部,山西南部棉区大量推广岱字棉15号良种,以代替原推广的德字棉、斯字棉等品种。十余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换种工作。到一九五八年棉花良种已普及全国,良种的种植面积已占棉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良种普及工作,有两个特点值得提出:第一,岱字棉15号原系适宜长江流域推广的品种,从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几个点的试验表明,岱字棉比斯字棉二比和五爱等品种增产,因而一九五六年农业部决定在山东,晋南、河南、冀南等棉区推广。到一九五八年岱字棉在苏、浙、沪、皖、赣、鄂、湘、川、豫、鲁、冀、晋等省市种植的面积达五千二百四十八万亩,占良种种植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说明岱字棉适应性广,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二,这一阶段良种普及工作,不但用良种代替了退化的陆地棉,并且把种植历史悠久的中棉也替换了。
一九五六年农业部部署了全国棉花品种试验网,把全国棉区分为特早熟、西北内陆、黄河、长江和华南五个大棉区。在五个大棉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试点,用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分别进行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这是棉花品种试验第二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鉴定出适宜于各大棉区种植的新品种两批共十八个,其中繁殖推广的九个,示范繁殖的九个。这些品种都比过去推广的良种增产百分之十至十五。一九六二年繁殖推广的面积约七十余万亩。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是鉴定棉花良种良好的方法,所鉴定出的良种及其适应地区是准确的。今后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还应加强,试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同时产棉省还应进行省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以便更广泛地鉴定各育种机构育成的品种。此外,这五个大棉区的划分也还有可以商榷之处。根据我个人的研究,认为西北内陆棉区不是一个独立的棉区,这个棉区的划分不科学,不应再继续延用。而特早熟棉区则须扩大,应包括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区、甘肃棉区、宁夏、陕北、晋中北、河北承德专区以及辽宁的整个棉区在内。至于其他大棉区如华南棉区的划分也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棉区的划分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生产规划,这方面的研究总结是值得注意的。
2、良种繁育和棉种保纯。集中繁殖、集中推广、集中轧花是棉花良种普及的成功经验。解放初期农业部为执行普及良种计划,在各大棉区设置了棉种管理区(河北等省称棉种繁殖区)二百余处,良种轧花厂六十五所。首先在管理区集中繁殖良种,进行去劣去杂,精细管理棉田,并集中轧花保存良种,在管理区的外围集中作波浪式的推广。这样避免了良种在繁殖推广过程中种植上的自然混杂和人为混杂,免掉收花、晒花、贮藏和轧花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混杂。岱字棉,斯字棉二比和五爱等品种都是这样推广的。岱字棉15号良种之所以能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在繁殖推广过程中仍能保持相当高的品种纯度,是由于一九五○年即在江苏南通县设置了八万亩的岱字棉良种管理区。
目前我国推广的棉花新老良种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杂退化现象。品种退化的原因,是补种、种植、收花、晒花和轧花工作中把种子搞杂;群众自选自留工作没有很好开展;区域化品种没有原种场及繁殖基地;良种推广方式过于分散;此外棉花生物学上的一些因素,也使品种纯度逐年下降。从这几点原因分析,可以看到棉花良种繁育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棉花变异性较大,由于品种生物学上的因素,退化很快;
②棉花需要多次采收,经过轧花才能完成留种,这一过程极易造成品种混杂;
③纺织工业对棉种的纤维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即棉种要纯,品种要单一化;
④棉花适应性较大,品种单纯也便于繁殖良种。
因此,要保持良种纯度,在繁殖推广过程中,需要有一套严密的制度。棉花良种繁育宜采取国家繁育和群众选种留种相结合的方针。要改变目前棉种退化的情况,单靠国家的原种场是不够的。需要由植棉的公社成立种子队和种子田,全面展开群众性选种留种工作,在二三年内使全国棉种得到一次更新。将来有了新的良种,这些种子队就可以进行新品种的繁育工作。至于新品种的推广,我的意见须通过国家的原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和留种地三个基本环节,逐步普及。分述如下:
原种场。根据一个棉区的棉种规划,每三十万亩至五十万亩棉田,设立一个棉花原种繁育场,面积约二百亩到四百亩。
良种繁育基地。选择有条件的植棉公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基地棉田的面积约占计划换种棉田的百分之五。良种繁育基地接受原种种子,繁育原种一代和二代。
留种地。植棉的生产队以棉田面积百分之二十建立留种地,由良种繁育基地供应种子,繁殖一年后供应大田使用。也可以在公社内采用种子专业队作为全公社或全大队的留种地,集中繁殖留种,这样可减少种子混杂的机会。
原种场、繁育基地和留种地都需要解决轧花问题。
3、新品种选育。解放以来,我国棉花育种工作者作了不少的贡献。区域化的十八个品种中,只有涡及一号,1298,2421,司1470及克克1543五个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其余十三个品种都是我国育种家选育的。这和以往良种大部分引自国外的情况大不相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其中有两个是海岛棉。我国自己育成的十一个陆地棉品种中,有八个品种是系统育种法育成,三个品种是由杂交育种法育成。系统育种育成的品种,大部分选自岱字棉、斯字棉等系统。经选育鉴定,一般都比原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对当地自然条件更为适应。近年又广泛采用了优中选优的方法,更加提高了棉花系统育种工作的效率。
海岛棉纤维细而长,在工业上有其特殊的用途,是一般陆地棉所不能代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育成“长绒三号”,云南开远农业试验站选出“跃进一号”,分别在广东、云南等地推广,获得较高的产量。一九五六年在新疆吐鲁番引种苏联细绒棉成功,近年来在该地大面积推广,其品质不但是我国所产海岛棉中最好的,而且超过了埃及棉的品质。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安阳、江苏分院在南京各选得海岛棉早熟丰产优质新品系,不久的将来即可选育出适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海岛棉新品种。
近年一些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对陆海棉杂种优势利用作了一些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在南京测定,以彭泽一号与长绒4923组合较好;新疆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巴音郭楞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库尔勒试验,以5476依与司1470组合较好;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安阳试验,以中棉所二号与长4923、5114与长4923组合为好。综合各地试验,陆海棉杂种一代的纤维品质近于海岛棉,产量则高于海岛棉亲本,接近陆地棉亲本,但霜前花较少。用育苗移栽的霜前花占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八,大田直播的霜前花只有百分之三十一至四十五(棉花研究所材料)。江苏省在常熟和江浦推广陆海杂种就是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目前这一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由于我国棉区辽阔,土壤、地势、气候及农情等条件复杂,不同条件需要有不同性状的品种,纺织工业也需要有不同品质的原棉供应。因此,各大棉区的育种方向应有所不同。这里提出我个人对育种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黄河、长江流域及塔里木盆地棉区,以选择中熟、中大铃、高衣分、中长绒陆地棉品种为主,早熟海岛棉及早熟中绒陆地棉品种为辅。长江流域地区应选育适于两熟栽培的棉花新品种。
(二)北部棉区,以选育早熟、中铃、中绒陆地棉品种为主。
(三)华南棉区,以选育海岛棉的中熟、中铃、长绒品种及陆地棉的中熟、中大铃、中长绒品种为主。
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总目标为:产量高、成熟早、品质好,并具有抗逆性强、株型紧凑、结铃性强且适于密植和机械化操作等性状。

全国棉花单产不断提高,栽培技术的改革起了重大的作用。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棉田一般稀植,缺苗严重,播种较晚,地瘦又缺乏施用化肥习惯,灌溉棉田极少,耕层浅,棉田管理粗放,平均亩产皮棉只有二十至二十五斤。历年来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力兴修水利,扩大了灌溉棉田面积,增施有机质肥料作基肥及推广化学肥料,加强药剂治虫,推行密植,适时早播,种子处理和保苗技术,推广新式农具,加深耕层,扩大机播面积等一系列的植棉栽培技术上的改革,使棉花单产迅速提高。历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一致证明,增施肥料,实行灌溉,和加强栽培管理是棉花增产的基础。推行合理密植和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稳产的积极因素,而棉田实现机械化是达到各项栽培管理及时和规格要求的保证。此外,在不同棉区各农业研究机关根据地区棉花生产特点,研究和改革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全面而平衡地发展了我国棉花生产。分述如下:
1、旱地植棉技术。华北旱地棉区棉花产量不高,主要是春季干旱,保墒不易,影响棉花及时播种和出苗。通过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五年调查研究证明,华北旱地棉田,入三月中旬后,温度上升,风速加大,表土十厘米以内水分蒸发损失大,这是影响棉花播种全苗的主要原因。在耕地解冻前后,及时耙耱,争取在三月上旬(惊蛰前后)基本播种完毕,一般年份,土壤水分都能保证出苗。耕耙方式是:趁墒早秋耕,加深秋耕,耕前耙,耕后耙耱;春季顶凌耙,解冻时耙耢;春季遇雨耙耢,播前耙地。这一套旱地整地保墒技术,在大面积棉花生产上起了很大增产作用。但是春季稍旱,应用这一套技术只能保住四至五厘米以下的土墒,表面四至五厘米土层常是过干或水分不足,难以及时播种,播后也影响发芽出苗。针对这一情况,这一地区又运用了深耕起土的抗旱播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极熟练的技术,不大容易掌握。旱地植棉中有许多问题还待研究,而创制棉花抗旱播种机是一个主要课题。
旱地全苗密植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由原来三千至三千五百株增到四千五百至五千五百株可增产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二十三。地力瘠薄的以行距一点四尺为宜。旱地秋施基肥较春施显著增产。每亩增施硫铵五至十斤,可增产子棉三十斤左右,硫铵适当深施并与有机肥混施约增产百分之九至百分之十四。早中耕、早间苗定苗、前期适当加深中耕深度(由三至五厘米增加到八至十厘米),对促进幼苗发育有良好作用。旱地棉田适当提早在小暑到大暑间打顶,比七月下旬打顶约增产百分之七点七至百分之十三点四。
2、盐碱地植棉技术。我国各棉区盐碱土分布较广。近年来这类地区植棉技术的改进,对提高盐渍地区棉花产量起了一定作用。
采用深耕,多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能降低土壤盐分,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棉花生育。一九五○至一九五二年江苏国营东辛农场的经验,含盐量百分之零点三至零点四的粘重土,深耕二十厘米以上,十五厘米以内土层含盐量下降到百分之零点一二。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八年江苏新洋农业试验站试验结果,土壤含盐百分之零点一六至百分之零点二七的盐地上,连种三种苕子、苜蓿等绿肥作物,四十厘米土层以内盐分普遍下降,子棉产量较不种绿肥地连年增产,第一年增产百分之一百八十三点五,第二年为百分之四十二点六,第三年为百分之七十九点七。采用耕地保墒,防止返盐,客土播种,深沟浅盖等技术,对保证早苗、全苗、壮苗,促进棉花早熟丰产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田间管理也很重要。一九五七年江苏射阳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和大面积调查证明:苗期勤中耕,追施速效性肥料和勤治蚜虫是挽救病苗和减少死苗的一项重要措施。可减轻死苗率百分之三十至五十,提早棉花生育期十五至二十天。山东打渔张水利土壤改良试验证明:苗期浇水可以降低土壤盐分,有利于棉苗发育,增产百分之三十一至三十六。一九五七年江苏淮阴县一个技术推广站试验表明,播后、雨后松土是保证出苗的有效措施。松土比不松土的可增加出苗数。
3、施肥。施用有机肥作基肥,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施肥传统,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棉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作基肥为主,基肥结合追施化肥的增产效果极显著。施肥时期和追肥数量,因地而异。特早熟棉区(辽宁、晋中北、陕北、宁夏、甘肃以及北疆棉区),施用“种肥”效果显著。硫铵追施量不宜超过三十斤,且不宜作一次施用。追施时期宜早,最晚不宜晚于七月中旬。黄河流域棉区棉田施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表明:在瘦地棉田(二十五厘米土层内土壤全氮含量约百分之零点零六)单独施用氮素化肥,每亩十五至三十斤,每年增产效果异常显著(平均较不施肥的对照增产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施用有机肥料当年效果不如施用氮素化肥,但有机肥是长期维持地力和增产的基础;一般肥力的棉田,在常年亩施有机肥一千至二千斤的基础上,生长期追施硫铵十五至三十斤(蕾期前、初花前两次施用或蕾期前一次施用),基本上可满足亩产六十至八十斤皮棉的营养要求。在中上等肥力棉田(二十厘米土层内土壤全氮含量百分之零点零九左右),施用有机肥二千五百至五千斤作基肥,追施硫铵三十至五十斤(初苗期和初花期两次施用),可稳定亩产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斤皮棉。基肥用量超过五千斤,虽然皮棉产量有所增加,但增产幅度小,不经济。硫铵追施量在五十斤以下,有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产的表现,但硫铵施用量超过五十斤,子棉产量并不随之增加,相反产量有时反低。氮肥追施以苗期及初花期为两个关键时期,根据测定,蕾期及初花期棉株体内硝态氮含量最低。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亩施硫铵三十斤,以蕾期前十斤,初花期二十斤的效果最好。氮磷化肥与少量有机肥配合施用,不但可以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并且使土壤养分的转化均匀,有利于棉株根系发育和对营养的吸收,达到较高的产量。
4、灌溉。水和肥是棉花增产的物质基础。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丰产(亩产皮棉一百五十至二百斤)的研究,已初步掌握北方棉区旱年及一般中雨年棉花稳定丰产的耗水规律和经济用水灌溉技术。①北方棉区冬春季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土壤水分不足,不利于棉花播种、全苗和棉苗生育。因此在地下水位较低和持水性良好的棉田,须积极推行播前贮水灌溉,最好在冬季进行。平原地区一般可采用窄畦灌,每亩灌水定额八十至一百立方米,春灌在土壤刚解冻后及时进行,每亩灌水定额不宜超过六十立方米。②根据北方棉区气候特点和棉花耗水规律分析,贮水灌溉的棉田苗期土壤水分适宜,生长期间的第一次灌水期可延至棉花现蕾后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旱年和一般中雨年现蕾初期和开花初期及盛期为棉花两个关键需水时期。前一期灌溉可促使棉株生长稳健,并提早发育;后一期灌溉对适当增多伏前桃,确保伏桃,防止早衰作用显著。盛花期后即进入雨季期间,降雨量常达三百毫米以上,不必灌溉,相反在这期间须进行排水。中雨年在盛花期前灌溉一至二次,旱年二至三次,每亩灌水量可分别采用二十至三十立方米和二十五至四十立方米。旱年适当加大灌水量。
经过多次试验证明,北方棉区粉砂壤棉田,棉花丰产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苗期为百分之十二至百分之十五(占干土重的百分比,下同),蕾期为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十六,花铃期为百分之十六至百分之十八,后期为百分之十五左右。这些指标可作为确定棉田灌水期和灌水量的依据。又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结果,棉花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耗水总量的增加而增加,每亩耗水总量为四百二十至四百五十立方米,亩产子棉六百斤左右,但耗水总量超过五百立方米,产量反而下降。
在长江流域棉区,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期间,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出现,适时饱浇棉田(地下水位高的棉田,仍须轻浇)对增蕾增铃的作用显著。据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历年伏旱期间灌溉试验结果,伏期灌溉比不灌的单株成铃数多二个左右,增产子棉百分之八点五至十三点二。
棉田不仅需要灌溉,也需要排水。黄河流域棉区常年都有伏雨季节,棉田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致使土壤温度降低,空气缺乏,影响棉株根系生长和物质的运转,造成伏铃的大量脱落。因此,这一棉区伏铃脱落的高峰常出现在雨季的末期或雨季刚过以后。根据河北省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在夏秋多雨年份棉田进行排水比不排水的,伏铃脱落率减少百分之二十二,增产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四十九。因此,黄河流域棉区,一般推行在定苗后,中耕结合培土,在雨季来临前培成四、五寸高的土垅。在灌溉地区最好采取灌排两用,上灌下排的渠沟排水法。排水不畅的地区可修筑沟洫畦田或台田,进行排水。长江流域棉区虽已盛行沟洫畦田,注意排水,但适宜的畦地宽度,沟的深度等都还需要研究。
5、推行合理密植。这是解放以来全国推行的棉花增产的有效技术措施。根据试验,适当的植棉密度,根据以下几个原则决定:生长期短的地区较生长期长的地区密些,瘦地较肥地密些,旱地宜较水浇地密些,地下水位低的宜较地下水位高的密些,株型紧凑的品种宜较株型松散品种密些。一般说,特早熟棉区生长期最短,棉株形态小,因此植棉密度也最高,每亩以六千至八千株为宜。黄河流域棉区,肥沃棉田宜每亩三千五百至四千株,中等地力棉田四千至五千株,瘠薄棉田可在六千株以上。行距肥地宜一点八尺到二点二尺,中等地一点五尺左右,瘦地以一尺到一点二尺比较适宜。长江流域棉区,肥地每亩以三千株、瘦地以四千株为宜,岗陵地可再密些。上述植棉密度的几个原则和几个大棉区的合理植棉密度,各地可参考应用。
6、及时加强棉田作业和管理工作。棉田最主要的是适时早播,早间苗定苗,早中耕多中耕。棉苗现行即应开始间苗,有两片真叶即应定苗,这是早间苗早定苗的原则性依据。要这样做的理由是幼苗相互拥挤在狭小的面积上,争夺有限的水分和养分,影响幼苗的生长,特别是幼苗叶面积很小,互相遮蔽,减少同化作用的进行和养分的积累,会造成弱苗,最后影响产量。中耕有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减少土面蒸发和多积纳雨水等许多作用。所以早中耕、勤中耕对于棉株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
适时早播是过去几年早熟增产的成功经验。解放前棉花播种期大都是在谷雨甚至立夏才开始,而且播种期也拖得很长。这样在四、五月间有一段可以发芽出苗的时间就没能充分利用,推迟了棉花成熟期,增加了霜后花;而且许多地区七、八月间正值雨季,迟播使花朵和幼铃严重脱落。适当提早播种,提早棉花的发育,在雨季前结着棉桃,提早棉花的成熟期,是增加棉花产量的一项必要措施。解放后,通过试验,适当提早了棉花的播种期,一般比以往提早十天到十五天。如特早熟棉区在四月二十日开始播种,黄河流域棉区在四月十日以后开始播种,长江流域棉区四月上中旬开始播种,一般表现了早出苗、早成熟、增加产量的效果。这个措施今后仍宜继续采用。
7、棉田耕作机械化问题。棉花是技术作物,又是中耕作物,棉田的一切栽培和管理要求机械化很迫切。机械具有操作及时和工作质量合乎规格两个优点。例如,棉田的耕耙保墒、播种、中耕、喷撒防治病虫药剂等都需要在短期内及时完成,否则就造成损失。又如耕地深度只有机耕才能达到二十厘米以上的深度。因此,机械本身就是增产的因素。而且播种、施追肥、培土等都需要机械操作。北方棉区大部分采用耧播,我个人认为,棉花的出苗迟,出苗不齐,缺苗多,耧应负一部分责任。原因是耧播下子不匀,深浅不一,复土不严,又不能镇压,下种后播种层土壤常被风吹干,必须播后遇雨才能发芽。机器播种的好处是出苗快、出苗齐,而且苗壮。又如棉田追肥由于缺乏施肥器,只得采取人工面施的办法,不但耗费劳力,而且也造成肥料的流失。又如培土有利于棉田排水,所以没有被普遍采用,是由于没有培土的工具,用锄头就很难做到。其他如治虫需要器械,灌溉也需要器械。因此,棉田全部机械化,对于提高棉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8、防治棉花病虫害。防治棉蚜等主要害虫,已有有效方法,不再论述。这里谈一点新近研究出的成果。
棉花苗期病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①确定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猝倒病为黄河流域棉区主要根病病源,前两者为主要防治对象,猝倒病发生在早播棉田,红腐病病菌虽多,但致病力较弱。②找出兼治立枯和炭疽病的杀菌剂——四氯硝基苯和A5(有机砷制剂)。四氯硝基苯防治立枯病效果与五氯硝基苯相当,而远远超过赛力散;防治炭疽病的效果也超过西力生和五氯硝基苯。A5防治立枯及炭疽病的效果都超过五氯硝基苯或赛力散,但棉子处理后出苗略慢。这两种药剂都是播种前拌种的,用药量为棉子量的百分之零点五。


第5版()
专栏:

南麻北种的增产作用
侯如印 刘运道
麻类作物是我国植物纤维的重要资源之一。它的种植面积、产量仅次于棉花。在工矿、交通、建筑、农业、渔业生产上的用途如制绳、织网等,是其他纤维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发展麻类生产,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南麻北种则是一个投资少、收效快、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
南麻北种的增产作用
南麻北种,就是把南方的麻种子拿到北方种植,采取其纤维。本文所指的麻类作物主要是属于短日照类型的大麻(即线麻),其次是黄麻、洋麻、苘麻。不包括属于长日照类型的亚麻、多年生宿根的苧麻和热带麻类。
根据麻区农民多年来的生产经验和试验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大田生产或是小型试验,在同样的土壤和耕作条件下,一般都是使用来自南方的麻种子播种,比用当地种子增产很多。相反,北麻南种就会提早分杈开花,遭致减产。如河北省张家口专区农林局调查,蔚县大麻区(北纬39.56度)用山西省灵丘(北纬39.39度)麻子进行栽培,比当地种子每亩增产纤维百分之十以上;甘肃省临夏(北纬35.37度)群众反映:用清水县的麻子,每亩可产麻皮一百五十斤左右,用本地繁殖的种子只产麻皮九十至一百二十斤,对比增产百分之二十五至六十。其他如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广灵、长治,陕西省韩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等重点大麻产区的调查结果,一致反映:采用南方的麻种,收获的麻皮柔软、质量好、产量高,群众喜爱。几年来科学研究单位的对比试验都证明,南麻北种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辽宁省棉麻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辽宁省辽阳种植河北蔚县、河南固始、山东莱芜、安徽六安等地的大麻种子比当地大麻种子平均增产百分之五十四到百分之二百。
其他麻类作物的增产情况与大麻一样。如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五六、一九五七两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九个地点试种南方型洋麻,比北方洋麻种子增产百分之二十至一百;农业部经济作物生产局于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在九个省十六个地点进行的黄麻良种区域化鉴定结果,也是南种北移后增产显著,平均增产百分之三十一点四至百分之三十二点三;辽宁省棉麻研究所一九六○和一九六一年引种山东嘉祥紫秆苘麻和华北大青秆苘麻的结果,比当地辽阳苘麻增产百分之九点六七至百分之二十二点四。与此相反,北方麻种调往南方地区种植采剥纤维就会减产。例如:山东省一九五八年由山西引进的大麻种子,麻苗长到二尺左右就开花,比用当地种子减产百分之二十;一九五九年自陕西购买的麻种,麻苗长不到一尺就开了花,减产约百分之四十六。类似事例在各麻区都有,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根据调查了解,我国早有南麻北种的历史习惯。在我国北方很多大麻产区,早有种麻不留种、年年靠购买外地麻种的习惯。群众对来自各地的麻种生长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向。如河北蔚县大麻区每年到山西省灵丘购种;内蒙古麻区又习惯到河北蔚县和山西省买种;山西灵丘、五台麻区年年要买河北省阜平的麻种;宁夏吴忠、金积等麻区每年要到盐池、同心和陕西定边买种。其他产麻区如陕西、甘肃、山东、四川等省都各有自己的习惯流向。过去的南麻北种是群众间的自流状态,通过商贩和集市贸易进行短距离的调换,对种子质量缺乏严格的检验。因此,对提高纤维产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需要在旧有的基础上,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先进农业技术把南麻北种这一有效措施加以整理、总结和提高,使它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实行南麻北种后,在南方留种地区,由于延长麻株的生长期,要少生产一季复种蔬菜或杂粮。但是,这些麻种拿到北方播种,由于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纤维产量,节省了耕地,用这些耕地播种粮食作物,与南方因留麻种而减少的粮食产量相抵后,还可净增很多。以安徽大麻种子北调到黑龙江为例试算:黑龙江省常年种植大麻面积约五十万亩左右、总产量在二千万担左右,换用安徽大麻种子种植,以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百分之五十计算,只需要三十三万多亩的耕地面积就可完成二千万担的麻皮生产任务。这样就可以腾出十六万多亩的耕地播种粮食作物。在安徽省给黑龙江省生产二十五万亩的麻种,以最高估计只需六万多亩麻田减少一季复种晚玉米或一季蔬菜,两相比较,十分合算。其他麻区实行南麻北种也有类似情况。
南麻北种增产作用的生物学理论
南麻北种为什么能够增产呢?大家知道,植物的生长发育同外界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气候因素有所变化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它的生长发育。不同种类的植物,所需要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内部变化与外界条件,各有不同的特殊的要求。研究资料说明,麻类作物起源于南方,要求有对南方气候条件、特别是南方的短日照条件。大麻、黄麻、洋麻、苘麻都是“短日性”植物。麻类植物由营养体向生殖体过渡的一段时期,对于光照有特殊的要求,其反应也最为敏感。我国地理上的纬度是处在赤道与北极之间,日照的长度随纬度的高低而变,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短日性的麻类作物往北移时,日照稍有延长,就能使得麻株向生殖体的发育受到抑制,营养体徒长茂盛,茎秆生长得又高又粗。往南移时,植株虽然矮小,但生殖体在短日照条件下仍能很快成熟,提早开花。麻类作物不同于粮棉等作物,种植麻类作物的收获对象正是收割它的营养体(留种田例外),即采取它的茎秆上的韧皮组织(纤维)。只要麻株徒长,茎秆又高又粗,麻皮增厚,结合适当密植,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就构成了麻类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丰产也就成为事实了。
利用麻类作物这一特性作为提高单位面积纤维产量的措施,已经在世界各产麻国家引起了重视。苏联曾经每年自我国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引进大麻种子种植。据苏联一九五○年资料记载,所有繁殖洋麻的种子区都集中在最南部的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什干地区。其他如波兰等产麻国家对麻类作物这一特性,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认为它在生产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我国疆土辽阔,纬度距离很大,南北气候均能适宜大麻生长,具有很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充分利用麻类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增产更多的麻纤维。
做好调种工作
实行南麻北种,需要每年或间隔一年从南往北调运种子,看来是一项麻烦而艰巨的工作。但从增产收益上计算,还是值得的。以安徽大麻种子调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为例,按照铁路货运章程估算,每斤麻子运费约需一至二分钱,运输费用不大。河北省邢台麻区农民最欢迎山西省左权县的麻子,两县相邻,距离只有一百里左右,调运工作更为方便。麻类作物种子颗粒不大,又是一种完全休眠体,播种用量也不多,运输起来并不是都很困难的。
综合各地经验,以下两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需种地区应与供种地区签订种子供应合同。在繁殖麻种的地区应建立种子基地,繁殖麻种的社、队应专设种子田,选优去劣,采取先进技术措施,不断地提高种子质量。订立合同的时间必须在大麻播种以前,以便繁种社、队有计划地安排留种田,从整地、播种开始就按照采种田的耕作技术要求去进行。
二、从各地南麻北种的增产情况可知,一般表现为种子产地愈南,北移后增产作用愈大。但是超过一定限度时,麻株虽能徒长,而纤维产量的增长不再随北移的纬度相应增加。例如:黑龙江试种云南大姚大麻,茎秆纤维尚未充分成熟即进入霜期,纤维产量和拉力受很大影响。大麻对光照变化的反应最为灵敏,黄麻、洋麻较差,黄麻中圆果种比长果种又差些,苘麻表现较迟钝,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麻子北移后的增产幅度有高有低。因此,在没有进行过南麻北种的地区,实行南麻北种时,要先进行试种,取得经验,选择增产效果最大的品种去推广。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品种的适应性和推广区域问题。在我国环境条件下,各种麻类植株发育阶段的光照阶段所需的临界日照长度应如何确定,日照以及温度、海拔等条件变化,在南麻北种中对植株生理生态的影响和规律如何,以及不同品种抗逆能力的鉴定;哪些品种适宜哪些地区种植更能发挥增产效果,但又不影响当地原有的耕种制度、复种指数而获得各种作物的全面增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加以解决。
二、南麻北种的退化问题。南麻愈往北移,结种子愈少甚至不结种子。即使结种子,用这些种子播种的后代,其植株生长势、经济性状和纤维产量都表现显著退化,这一现象以大麻最为突出,黄麻、洋麻、苘麻次之。今后如何从改进耕种技术,适应它们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使南麻北移后能够结种并能连续种植若干年不退化变劣,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近几年来,麻类作物种子混杂退化现象是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在当地生产或用于南麻北种,都影响着增产效果。因此,亟待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繁殖的优良品种,避免品种单一化,以防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缺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