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太行山到汾河湾
吴象
编者按:当前农村形势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根据在晋东南和晋南两个专区的耳闻目见,认为当前农村形势的最大特点是,人民公社的红旗越举越高,党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工作经验也更加丰富,特别是经过去年冬天以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社员的觉悟显著提高,基层干部的作风显著改进,党支部的战斗力显著加强。所有这些,促使今年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势。这新的形势表现在:一是鼓舞人心的粮棉高产单位成批出现;二是学先进、赶先进已成为群众性的热潮;三是农村的面貌在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变。这篇文章很值得一读。
当前农村形势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中旬,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中共山西省委的负责同志一道下乡视察工作,记者随行访问了晋东南专区的长治和附近各县;接着由长治南下,到高平、陵川、晋城;后来又沿晋(城)、禹(门口)公路向西,经阳城、沁水到晋南专区的翼城、曲沃,北上襄汾、临汾;再去浮山,折回临汾。从太行山到汾河湾,先后跑了十五个县,所见新闻颇为不少。而印象最突出的,一是鼓舞人心的粮棉高产单位成批出现;二是学先进、赶先进已成为群众性的热潮;三是农村的面貌在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变。所有这些,标志着人民公社红旗越举越高。一个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形成和发展着。也许,这就是当前农村形势的特点吧。
粮棉高产单位成批出现
深秋季节的太行山区,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欢乐。打谷场上满是忙碌的人群,田野里又紧张地展开了争取明年丰收的活动。秋耕比去年进度快、质量高,土地基本建设的规模和群众劲头更大大超过去年。十一月六日,我们由沁水到了翼城。汽车穿过岗峦起伏的山丛,向晋南盆地奔驰下来,视野顿时开阔了。丘陵地带层层的梯田连接着平川,一直延伸到遥远的汾河边,尽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的丰收景象。汾河湾比太行山暖和得多,树叶尚未落尽,麦苗却已一片油绿,显得生机勃勃。一望无垠的棉田里,正忙着收摘新棉的大群大群妇女,掩映在遍地银花之中。在车上极目远眺,只匆匆一瞥,便使人禁不住喜悦涌上心头。今年并非是风调雨顺的年份,春天涝,夏天旱,秋天又涝,风灾、雹灾、冻灾、虫灾都不少,却获得了全面的丰收。特别是晋南专区的棉花,竟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六十。两个专区的大牲畜、猪、羊以及林业,也都比去年有所发展。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压倒初诞生的人民公社,反而使它受到了考验和锻炼。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斗争中日益巩固壮大了,人民公社这面红旗越举越高了。
听!“亩产粮食四百斤,不过黄河非好汉!”这种豪迈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地在广大农村的上空回荡。
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这些最早实现粮食亩产量“过黄河”誓言的劳动模范,今年再一次夺得了高额丰产。其中领先的是武侯梨。他所在的平顺县羊井底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三十九斤。更使人兴奋鼓舞的,是今年涌现出一批新的高产单位,而且大有青出于蓝、后来居上之势。全晋东南区实现亩产四百斤的大队有一百二十三个,公社一个。还有五十个公社和七百八十九个生产大队亩产三百斤以上,其中有许多已接近四百斤,正在再接再厉,力争在一二年内“过黄河”。仅晋城一个县今年实现亩产四百斤的大队,就有二十六个之多,这里包括有平地大队十一个,丘陵大队七个,山地大队八个。位于太行之巅的陵川县,今年也出现了十个亩产四百斤以上的高产大队。论条件几乎全是山坡山凹,地块零碎,既没有水利,更用不上机械。其中黑山底大队共一千二百多亩地,去年亩产已达四百九十斤,今年又跃进到六百零一斤,成为太行山上一面最吸引人的高产红旗。
今年人民公社进一步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也进一步显示了巨大的抗灾能力。晋东南专区占全区粮田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小麦田,今年因遭特大自然灾害,减产百分之三十;但是由于当地各级党委及时地提出“以秋补夏”的战斗口号,开展了灾后夺丰收的斗争,终于弥补了夏收的损失,今年全专区粮食总产量还略多于去年。晋南专区棉花的丰收,可以说是“先忧后喜”。今年棉田播种质量很好,胜过以往任何一年。可是由于气候反常,霪雨过多,地温过凉,发生了严重的烂籽、烂芽现象。闻喜县缺苗断垅的棉田,竟占棉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眼看丰收的希望一开始就要落空。在这紧急关头,全县紧急动员,从县委书记到全体干部、全体社员,男的女的,青年人、老年人,都来学习劳动模范吴吉昌芽苗移栽的先进经验,把缺了的苗一棵一棵地补起来。几天之内,全县五万多人头顶着灼热的太阳,脚踏着滚烫的土地,移栽一亿二千五百万株,合计七万多亩,终于扭转了险局,保证了全苗。可是后来又发生了严重的虫灾。从害虫的嘴里夺丰收,又是一场大斗争。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斗争,换来了棉花的大幅度增产,闻喜县今年的棉花总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全专区二百六十多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四十五斤,比去年多十一斤;并出现亩产百斤皮棉的生产队一千个,生产大队二百个,公社三个。曲沃县十六万亩棉田,亩产皮棉七十五斤。这是全省以一个县来说,从未有过的高产纪录。
从一些先进单位看,人民公社不仅能抵御一般的自然灾害,而且能抵御某种相当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临汾,我们参加了小麦“十杆旗”的座谈会,听到绛县南樊公社南柳大队党支部书记周明山一段动人的谈话。他说,我们有一千二百四十亩小麦(全是山坡旱地),齐刷刷地都长得一人来高。六月十四日,全县在这里召开了现场参观评比大会,估产每亩至少可以打三百斤。不料第二天刚开镰,突然遭了雹灾。核桃大、鸡蛋大、拳头大的冰雹铺下尺把厚,一部分小麦被打得折秆掉穗,成了一堆乱麻,有四百亩棉花打得只剩下一寸多高的光秆秆,羊子也被打死八十九只。辛辛苦苦劳动的一些果实,一下子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怎么办?是悲观消极?还是更加把劲干?党支部领导党员讨论,又领导群众讨论,大家最后一致响亮地回答:人民公社是铁饭碗,有了公社什么灾也不怕。这几年旱灾没有把我们吓倒,涝灾没有把我们冲倒,风灾没有把我们刮倒,难道还能叫雹灾给打倒吗?党员、复员军人郭清海把胸膛一拍,说:“干吧!拿出在战场上打敌人的劲头来,斗争就会胜利!”群众的干劲鼓起来了,抢收的战斗也开始了。光从地里拣出来、扫回来的麦粒就有九万九千八百斤,平均每亩合八十斤;起早摸黑、没明没夜苦干了十六天,抢收才胜利结束,拾回的和收割的亩产达到二百斤,还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原来县上打算免了我们的粮食征购任务,结果我们一颗没短,反而超额完成了任务。对被毁的棉花,实行“单株管理”,用茶壶浇水、喂肥,用手捉虫,使四百亩棉花亩产九十斤以上,结果也是丰收。
为什么今年人民公社的增产潜力和抗灾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呢?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今年的人民公社已更加巩固。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更深入人心了,经验也一年比一年更积累得多了。特别是去年冬天以来,全省各地普遍学习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社员的觉悟显著提高,基层干部的作风显著改进,党支部的战斗力显著加强。从一路上访问过的社、队来看,能不能高产,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学习,是否善于总结和发扬优良的历史经验。善于学习的人,总是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和缺点;决不因为纠正错误把正确的东西也全盘否定,一脚踢开,而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坚持正确的方面,发扬正确的方面,使之逐渐充实,日益完善。陵川黑山底大队所以能够高产再高产,就因为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总结。高级合作化时期的一些好制度、好办法,如评工记分、小段作业、定额管理等等,他们始终没有丢掉;人民公社化以来的一些好口号、好措施,如政治挂帅、大胆革新、推行八字宪法等等,他们也始终没有丢掉。而且结合当地情况,一方面不断纠正缺点错误,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初步摸索到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营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的一整套经验。拿合理密植来说吧。当地老习惯种玉米是“稠一千,稀八百”。一九五八年提倡密植,一下增到每亩两千株,结果反而减了产。吃了这个亏,他们并没有把密植否定,而是寻找原因,接受教训,继续摸索。这几年一直还是密植,不过多了“合理”两个字。去年每亩玉米平均一千八百株,今年又增到两千一百株。今年春天,公社组织田间检查的时候,各大队议论纷纷,有些人甚至建议他们刨掉一部分。他们既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又不轻率盲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分析了各种条件,肯定密度比去年增加是合理的,增产是有把握的,坚持保留原来的株数。最后三百六十九亩玉米果然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创造了亩产八百七十二斤的空前的高产纪录。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处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这难道是可能的吗?
从太行山到汾河湾,记者一路看,一路听,也一路想。越到后来越感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无法估量。
访问过太谷县的人,都相信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加上水利、电气、机械、化肥,那就如虎添翼,可以节省出更多劳力,用于土地加工,精耕细作,取得高产;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四化”,逐渐做到“旱涝保收、稳步增产”。太谷的经验,为平川地区提供了如何实现“四化”的范例,显示了国家支援农业的巨大威力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灿烂前景。这次一路上看的先进单位,条件都不如太谷好,有些甚至很不好,或处高山,或在丘陵,交通不便,缺水少电。但是他们依靠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苦干加巧干,大搞土地基本建设,大力推行八字宪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技术改革,充分挖掘土地潜力,粮食产量同样能“过黄河”。如果工业部门能制造一些适合山地用的农副业机械,改善山区交通运输条件,使山区能节省出更多的劳力,用于土地加工,精耕细作。那么,粮食亩产量又岂止是“过黄河”!这些单位的经验,打破了单纯依赖国家、等待“四化”的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榜样,并且证明没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可以用许多行之有效的保墒的方法来抗旱,在十年九旱的情况下夺得丰收。这对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地和丘陵地区鼓舞极大,而且给农业科学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
一九六三年快过去了,人们自然会想到明年。一位劳模说得好:“地在人种,戏在人唱”。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并且脚踏实地干,谁就能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谁就能把人民公社的红旗举得更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群众性的学先进、赶先进热潮
人民公社红旗越举越高,先进单位成批地出现,是当前农村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先进的点毕竟不能代替整个的面。一部分后进地区情况如何?仍然是人们所渴望知道的。
其实,先进单位成批地出现,决不会是孤立的现象。与此相联系,整个农村在变化,后进面也必然在变化。晋东南地委的负责同志说,全专区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按基本核算单位统计,后进面大约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这些后进的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中百分之三十今年增产的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有些甚至一跃而为高产的先进单位了。晋南专区后进面的变化更大。
说到后进面的变化,不能不使人对那些在后进队长期蹲点的工作组怀着深深的敬意。
后进队并非一切都落后,没有任何积极因素。后进队的群众,有着改变后进面貌,学先进、赶先进的迫切要求,关键在于如何加强领导。可是,在后进队工作总是比较困难的。过去有些干部怕困难,往往喜欢跑先进单位,而不愿意到后进队去,这怎么去加强领导呢?近几年全省各级党委把改造后进队列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派出坚强的干部下去蹲点,风气便逐渐变了,并出现了一批“迎着困难走”的英雄人物。晋城县鲁村公社党委组织委员司象林同志,就是一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从一九六一年以来,一直钻在后进队里,哪里最困难,他就到哪里蹲下去,钻进去,不搞好不离开。先后改造了三个后进队,最近又到第四个去了。鲁村是个三百八十户的大村,多年来落后得出了名。他一进村,就和社员们滚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贫下中农中扎根串连,一个一个地交朋友,一户一户地作调查,后进的根子摸清了,改造的办法也找出来了。针对干部参加劳动差的毛病,他每天刚麻麻亮就起床,挨门挨户叫人上地,干部们嫌讨厌、说怪话、耍脸色,不知给他碰了多少钉子,他却始终任劳任怨,照旧每天起早催人。从秋叫到冬,又从冬叫到春。社员们说,老司比太阳还早,比公鸡还勤,硬把咱们的懒干部叫勤了。队干部带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群众的干劲就高了,后进的局面便开始扭转。接着,针对经营管理混乱的缺点,他又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带领干部试验劳动定额、实行小段安排、组织检查验收,最后总结评比,一项一项把着手教,终于使队干部在生产管理上掌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他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心,做工作总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第一步“包办”,也就是亲自作出样板,给队干部看;第二步“帮办”,也就是帮助队干部搞典型,摸索经验;第三步“照办”,也就是让队干部参照典型经验,自己去独立工作。群众总结他的工作方法是:“先带后帮领着走,教会以后大放手。”这种方法看起来进度比较慢,实际却更快,因为扎扎实实,做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鲁村大队的干部作风变了,能力强了,粮食总产量也由一九六一年的七十七万斤跃进到今年的一百二十九万斤,变成一个先进单位,这就促进了周围各队学先进、赶先进的劲头。在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斗争中,多么需要司象林这样的英雄人物,多么需要司象林的工作精神,司象林的工作方法啊!
但是,今年后进地区的变化特别大,工作组的努力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却是由于今年年初中共山西省委向全省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单位提出了“一带二”的号召。
“一带二”就是每一个先进单位,负责带领附近一两个后进单位。这口号又具体,又响亮,作用极为显著,影响极为深远。因为“一带二”,先进带后进、提高后进,就新添了数以万计带动后进的生力军;因为“一带二”,后进队得到了先进队的具体的帮助,有先进队作为追赶的目标,学先进的劲头越来越高涨;因为“一带二”,先进队直接受到追赶和催促,也感到非继续前进不可。这样,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两头促中间,先进更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便形成群众性的热潮了。先进单位也在千方百计地学先进、赶先进,这是一种可喜的新现象。今年夏天,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曾到昔阳大寨参观访问,向陈永贵取经。十一月初,李顺达和申纪兰又到晋南来了。十一日到十三日,他们也参加了小麦“十杆旗”的座谈会,津津有味地听“十杆旗”介绍经验。南柳最初是学了西沟的经验,才由穷变富的。南柳党支书、青年劳动模范周明山在会上亲热地叫着李老师、申老师,李顺达也爽朗地笑着说:“老师早变成徒弟啦!咱们还是互相学习吧!”
学先进、赶先进形成群众性的热潮,为推广先进经验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个条件,加强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先进经验仍然不能由点推广到面。
如何使先进经验由点推广到面,是多年来全省上下迫切希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为此,许多地方都曾经下过很大力量,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往往不能巩固。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恐怕有两条:一是只注意某些具体的技术经验,没有注意或不大注意政治工作和组织领导的经验。技术和政治没有结合起来,政治没有挂帅。二是在方法上没有区别对待,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树立不同的标兵。由于条件过分悬殊,学赶困难,一些后进单位只好望洋兴叹:“你的经验很好,可惜我办不到。”
晋南区针对这两条作了一系列工作,群众性的学先进、赶先进热潮,便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自觉程度和广阔规模,推广先进经验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今年,晋南根据棉粮双丰收的要求,总结了八个棉花丰产单位和十个小麦丰产单位的经验,分别称为“八仙”和“十杆旗”。这比单独地树立一个旗帜或分散地树立若干旗帜影响要大得多,经验也更丰富、系统、完整,可以包括各类不同地区和政治、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八仙”、“十杆旗”都是全专区的标兵,但是从中又选择了曲沃的杨谈大队,作为全专区学赶先进的总目标。为什么要提“学杨谈、赶杨谈”的口号呢?曲耀离、吴春安不是声誉更高吗?原来杨谈的经验最充分地体现了政治与技术的统一。这个大队有九个自然村二十个生产队一万五千亩地,全部是丘陵旱地,却夺到了粮棉双丰收,亩产小麦二百八十斤,皮棉一百二十斤。十一月七日,我们到杨谈访问,听到“八仙”之一、植棉能手曲耀离对杨谈的评价:“小麦也好,棉花也好,都像一个人种的,大块和小块一个样,坡上和平川一个样,地边和地心一个样。哪里也不缺一棵苗,找不到一根草。”是的,杨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样”。而“一个样”又来源于“一条心”,因为“农活质量不在手上,而在人的心里”。提高农活质量,与其说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思想问题。心里把“集体看作自己的家”,手上的好技术才能发挥出来;手上没有好技术,也会热心去琢磨。杨谈经验的精华,就在于有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有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充分调动每个社员学习技术和掌握技术的积极性。使政治、管理、技术三者达到高度的统一。为了推广杨谈的经验,专区起初曾通知各县及一些重点公社派人去参观。不料,参观过的人都成了杨谈迷,成了杨谈经验的义务宣传员。后来,不组织也有人来参观,而且越来越多了。平川二十个县,社社队队都有人来,有些队来了一次又来一次,几个人发展成了十几个、几十个,想挡也挡不住。一年之中,来参观访问的竟达七万多人。为什么杨谈的吸引力这么大呢?因为它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创造了只有集体经济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为迫切要求办好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广大社员提供了一个活样板,使社会主义觉悟已有提高的广大社员,进一步得到极大的鼓舞,更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晋南专区高高举起杨谈的旗帜,便使群众性的学先进、赶先进热潮提高到更自觉的程度,为推广先进经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仅仅有一个杨谈还不够。仅仅有“八仙”和“十杆旗”也还不够。标兵中要有最先进的,也要有次先进的,某些方面比较先进的,以至由后进变先进的。这样才能让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单位,根据自己相近的条件找标兵、赶标兵,也才能使“一带二”超出地区的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起来。最先进的带次先进的,次先进的带某些方面比较先进的,某些方面比较先进的又带后进的,层层带,层层学,步步赶。“一层赶一层,步步往上升”。因此,专区又召开专门会议,对“一带二”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让每个县都选择一个先进单位,重点推广杨谈的经验,作为本县的“小杨谈”。然后再组织本县若干比较先进的单位,一方面向上学、赶“小杨谈”,一方面向下实行“一带二”,每家再带三五个单位学和赶。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
“搭梯子”。一搭梯子,先进经验就能由点到面地推广开来,也就比较容易巩固、提高了。曲沃县今年棉花大面积丰产,全县平均亩产皮棉七十五斤,四十三个“小杨谈”功劳不小。闻喜县是个棉花低产县。今年重视了“搭梯子”的工作,特别是狠狠抓住了几个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全县也发生了大变化,平均亩产由二十六斤跃进到五十斤,东镇公社东干庆大队今年亩产皮棉由三十六斤跃进到一百零六斤。闻喜的社员对东干庆比对杨谈兴趣还高,去参观访问的有一万多人,都亲切地称它为“闻喜的杨谈”。实际上,晋南专区的“一带二”,已经和五好社员、五好生产队竞赛相结合,使合作化时期一站三纲(一站即传授站,三纲即:政治思想教育纲、经营管理纲、农业技术推广纲)的经验,在新的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规模。推广先进经验,还必须重视发挥科学技术部门的作用。晋南棉花、小麦这两个科学研究所,已经走出了机关的大门,开始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劳动模范的经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每逢生产关键时节,他们就亲自下去观察、指导,组织“八仙”、“十杆旗”互相观摩、交流经验,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总结,实现了“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和“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不仅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而且大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旗帜举起来了,梯子搭起来了,技术指导也加强了。条件好的地方能高产,条件差的地方也有希望高产。从点上看能高产,从面上看也有希望高产。面对着这大好的形势,展望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农业生产的新高潮,能不使人感到兴奋鼓舞吗?
农村的面貌在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变
从太行山到汾河湾,我们还接触到办好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多种经营问题。一路所见,凡是重视多种经营的地方,做到增产又增收,集体经济就日益巩固发展,农村的面貌改变也大;有些地方单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没有做到增产又增收,这就会影响到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沁水县过去是相当穷困的。自人民公社化以来,由于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大抓多种经营,因此,在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收入的增长也非常显著,原来那种穷困的面貌已有很大变化。去年全县集体总收入比高级合作化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比初级合作化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大部分公社和生产队的收入,已经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今年养蚕、养蜂、畜牧、干果水果等项生产又有发展,多种经营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社员们反映:“只要源头多,不怕没水用。”今年沁河沿岸的几个公社联合起来,在国家工业的支援下,建成了三个小型水电站,太行山的深山沟里响起了马达的歌声,照耀着不灭的夜明珠,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越来越高了。
是的,多种经营对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特别重大。这次我们访问了以植树造林改变山区面貌著称的平顺羊井底大队。这里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地方,“山高土薄石头多”,产量低,收入少。一九五三年在劳动模范武侯梨的倡议下,制订了一个十年发展远景规划。这远大的革命理想,鼓起了全村二百七十六户社员的革命干劲。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已全部实现了“万亩林、千亩果园、百头牲口、千只羊”的目标。村周围的几道山谷,修了五百四十座石坝,垒起二百多道梯田坡岸,平整了七百多亩斜坡地,用垫土的办法改造了五百多亩坏地。植树一百五十八万株,分为槐树沟、杨树沟、柳树沟、核桃凹、枣树凹、花椒凹、桑树凹,还有果园和防风林带。农、林、牧全面发展,互相促进,无论粮食产量还是经济收入,都大大超过一般平川地区的水平。社员们的顺口溜说:“高山松柏核桃沟,河边两岸垂杨柳,山腰梯田加五果,低山缓坡牧草稠,牛羊成群风景美,农林牧副齐丰收。”我们在沟里凹里坡山上转来转去,也同样为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所吸引,临走还感到依依不舍。
造林可以改变山区的面貌,成为山区的富源;同样可以改变平川的面貌,成为平川的富源。有些人小视四旁绿化,可是长治县林移大队,地处平川,每人平均不足二亩耕地,却凭四旁绿化建成了一个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十年前,这地方是个渺无人烟的荒草滩,只有两户逃荒来的难民。后来人多了,才起村名。因为全村都是从河南省林县移来的难民,所以叫“林移”。可是周围各村的地主,却叫他们“狗粪村”,说他们住的草棚是“头年盖,二年补,三年以后一堆土”。七零八落,活像东一堆西一堆的“狗粪”。解放后,林移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了,一九四七年订了一个发展农业生产和植树造林、建设新居相结合的全面规划。十五年来,共植树十六万株,平均每人三百三十株。他们自己栽树,自己盖房,你帮我,我帮你,不买木料,不赚工资,变工互助,逐年发展,到现在已盖起四百六十八间。全村九十六户,户户住上了新房。因为树多了,开的水渠多了,地下水位随之降低,原来的盐碱下湿地变成了优等良田。这个村子已由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社员收入也是逐年增加。进村看吧,一条里多长的南北大街,两条东西小街,崭新的瓦房整齐地排列着。街道两旁,房前房后,矗立着三四丈高的钻天杨,像等距离站岗的列兵似的,一字儿成横队排过去。村子的东、北、西三面,都是密密层层的防风林。全村除了房屋、耕地、道路、水渠,无处不是树,无处不在树的包围之中。一进入这树的世界,立刻使人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之感。可惜我们访问时已经是深秋,如果在春夏之际,绿叶正浓,林荫夹道,该是何等旖旎的风光啊!
从羊井底和林移,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也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改变穷困面貌的革命志气、远大理想和全面规划。如果没有革命志气、远大理想和全面规划,会有今天的羊井底和林移吗?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正确的,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却更不正确。在我们这一穷二白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扬革命精神。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一切。一路上我们不断听到动人的新人新事,深深感到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广大农村的面貌正在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变。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觉悟提高了,全局观点、协作精神加强了。我们刚到晋东南,就听到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刘来远等劳动模范,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之后,又带头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到了晋南,又不断听到这类消息。曲沃杨谈大队今年粮食征购任务是五十二万斤,已卖八十一万斤,他们还决定把卖棉花应得的奖售粮六十四万斤也交给国家,合计一百四十五万斤之多。
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集体经济的新人正在涌现。绛县南柳大队六十六岁的饲养员王岐善,爱社如家,爱畜如宝。他喂的牲口膘肥、体壮、繁殖快。八年之中,由六头牛变成四十五头,给社里添了一笔大财产。这个老汉贫农出身,思想好,脾气怪。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不爱和女人说话,成天板着面孔不见笑。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把牲口喂得这么好?他却板起面孔反问道:“牲口是队里半份家当,不喂好能行?”有人想学他喂牲口的经验,他也是一句话顶了回去:“什么经验不经验!多操心就行!你们就是不操心!”尽管这样,干部、社员人人尊敬他,年年选他当模范。他有时也高兴地说:“解放前我受了半辈子气,人们见了我就喊小名,连个大号也不叫,现在成了头前人了。”他很少外出,成天守在畜圈里,精心照管牲口。干部们后来发现,他自己还给牲口贴料,拿钱给牲口买盐。前年,他被吸收入了党,脾气慢慢变好了,脸也变得会笑了,还常常主动给别的饲养员介绍经验。有人问他,他笑着说:“共产党员要做宣传工作,还能老那么保守吗?”今年他被选为办社功臣,因为年老体衰,队里决定让他“退休”,每年发给他五百斤细粮。但是他仍然到处帮助饲养员照看牲口,见了好的就表扬,缺点就批评,越来越“管得宽”了。在人民公社大集体的熔炉里,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在变,逐步成长为新型的农民,甚至有的懒汉也变成五好社员了。
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还反映在一些生活习惯方面。讲卫生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在晋城访问的东四义大队和周村大队,都是卫生模范村,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家家户户整齐清洁,一家赛一家,一村赶一村。东四义大队有二百九十五户,当一九四三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期,曾出现过一场惨剧。这年遭了灾荒,有三百八十六人活活饿死。村里尸体成堆,臭气逼人,垃圾满地,苍蝇乱飞。而现在呢,整个村庄已穿起新装,三十多万株树成了天然围墙。村中有花园,街道上有电灯,村南有一百五十亩大的人造湖。他们还用石料修了一道灌溉渠。人造湖中有精巧别致的湖心亭,右边种着大片的藕,左边是稻田、垂柳和小河。我们绕湖巡礼,同行中不少人赞赏东四义的风光是“上党江南”。而家在江南的同志,却说一个普通的村庄有这样的美景,在江南也不可多得。东四义和周村都有保健站,定期为社员检查身体,妇女还实行经期挂牌制,派活时给予照顾。公社化以后,又建立了常年开放的澡堂,社员每月免费洗两次澡。东四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说:“洗个澡浑身爽快,怪不得年青人爱洗澡。新社会就是好,公社化就是好。”因为讲卫生,社员体质增强,出勤率高,肥料也多了,产量逐年提高。东四义今年粮食亩产四百零五斤,比一九五二年的二百零三斤增长了一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相信科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社员李文富的娘过去最迷信。家里一有病人,她就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现在她却把香炉当作花盆栽了花,把神位搬走,挂上了毛主席像。她说:“毛主席才是咱穷人真正的救命人呀!”一路上,我们还听到两件新鲜事。一件是潞城县城里的中学生郭改梅,坚持婚姻自主,不顾家庭反对,坚决嫁给回乡当农民的知识青年王忠禄;并且坚决不要“彩礼”,结婚时不戴“花冠”,不讲排场,坚持新事新办。另一件是绛县南柳大队给因公牺牲的模范社员陈广玉办丧事,改变了传统的旧习俗,开了一个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使全体社员受到很大的教育,留下很深的印象。看来,改革旧习俗,树立新风尚,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在人民公社化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有必要进行新的“制礼作乐”的工作。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扫除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农民身上的影响,是整个过渡时期长期的艰巨的斗争任务。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还处于中间状态,有一部分人还很落后。今年冬天全省将展开规模更大、时间更持续、内容也更丰富、更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伟大的重新教育人的运动,是一个最伟大的革命学校,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从而为人民公社制度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础,使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还记得:一九五八年,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人民公社。它一出现,就遭到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阶级敌人的咒骂。但是,五个年头了,所有这些咒骂,犹如狂犬乱吠,何损于人民公社的光辉!请看,人民公社的红旗,像冲出云雾的红日,正沿着它自己的轨道越升越高,越加光芒四射!
(附图片)
山西平顺县羊井底大队今年的玉米获得了丰收
新华社记者 王文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