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江西三万多知识青年热情建设山区
不怕困难辛勤劳动大片荒山野岭变成了花果园
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出现许多生产能手专门人材
新华社南昌十四日电 江西省近几年来有三万多名知识青年陆续走上建设山区的光荣岗位。他们不怕困难,辛勤劳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些知识青年中间有百分之九十是本省各个城镇的中小学毕业生,一部分是来自上海等地的社会知识青年。他们分别在山区各个人民公社、农场、林场、畜牧场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干劲充足,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
兴国县杰村人民公社长春生产队今年夏天久旱无雨,有四亩多地势较高的山田无法车水。高中毕业生陈昉献便邀了另一名知识青年一桶一桶地提水抗旱,坚持了两个昼夜,终于把干得发黄的禾苗抢救过来。分宜县界桥垦殖场有一座“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荒山岗。在这个场劳动的杨忙本等十名知识青年,接受了改造这座荒山的任务,他们组成一个垦荒队,在荒山上搭起草棚,一锄一锄地开出了两百多亩耕地,并且养了不少猪和牛;第二年,他们又在山旁建起了一座小型水库。这样苦干了两年,终于把这座荒山建成了一个生产基地。在云山、武功山、九连山等地,上千名知识青年经过艰苦的劳动,在大片的荒山野岭上开拓出七座花果园,种上了九千多亩各种果木树。
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以后,经过刻苦学习,迅速地成长为生产能手和技术人材。金坪山垦殖场有二百多名知识青年是中小学毕业生,上山的时候对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完全不懂,但他们在劳动中虚心向农民请教,拜老农为师,勤学苦练,现在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门以上的生产技术。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兴建一座小型水电站,缺少技术工人,垦殖场就派去郁汉芳等几名知识青年,他们虚心地向请来的老师傅学习,苦心钻研技术,现在都成了很好的技术工人,担负起发电站的全部技术操作任务。近几年来,全省山区垦殖场增加了九百多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载重汽车,其中大部分拖拉机、抽水机手和汽车司机,都是从知识青年中培训出来的。
江西广大山区绝大部分是革命老根据地,知识青年来到这里,受到老根据地人民的热情欢迎与关怀。当地党、团组织除帮助这些青年学习生产技术外,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参观革命遗址,并且请老红军给他们讲故事。使这些知识青年的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现在他们中间许多人已经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或者被评为“五好”青年、青年标兵和红旗突击手。


第2版()
专栏:

推广革新成果代替落后工具
北京手工行业劳动强度减轻,劳动效率提高
新华社讯 北京市手工业工人大量推广使用了自己创造革新的机器。他们的技术革新成果,已经使北京市手工业系统的生产面貌大为改观。
在许多手工业工厂里,工人们逐步地用自己创造革新的机器代替了千百年来使用的落后工具。一向跟针、剪、锥、刀、锤打交道的皮鞋行业工人,现在无论是砸鞋底槽子,抿鞋底边、粘底条、片大底皮,还是打鞋眼等等,都使用机器来操作了。如片皮机,用起来就像快刀切菜一样利索,多薄的鞋面皮或鞋底皮子放进去,一下就被切成了均匀的两片。皮毛行业的铲皮、刮皮、去肉、洗皮,原来都是很累人的活。铲皮工人右手抱着四、五斤重的大铲,胸口顶在月牙式支架上,弓着身子一铲一铲地刮着湿漉漉的皮子。洗皮工人赤脚站在大水缸里,一浮一沉地蹬踩着皮子,很容易得关节炎病。可是现在,宽大的洗皮池子一下能装几百张皮子,大转轮机在水里翻来滚去,再也不用赤脚“蹬缸”了。铲皮工人挺直腰杆坐在一排排机器跟前,只要把皮子放在滚轮上轻轻一滚,皮子就变得干净柔软了。服装缝纫行业现在除了撬边、绷衬、接上衣袖笼还用手工缝以外,其余的几十道工序大部分使用了机器。例如舒展长毛绒衣料上的迭纹,原先是六个人拉着衣料,先到蒸笼上熏、烘干,再吹风、迭平,即使是十冬腊月,拉布的人也是累得汗水淋淋。现在,只要把衣料放到联动熏绒机上,连熏带吹,五道工序一下就完成了。
不久以前,市手工业局各公司对所属企业职工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创造的技术革新项目作了一次大规模的鉴定。经鉴定从技术上肯定下来并发给证书的,就有七百三十七项。极受工人欢迎的服装行业的多用砸衬机,皮鞋行业的切掌口机、削皮机、砸底槽机、盘钉机、刮光皮鞋底用的多齿铣刀,五金行业的自行车链条组装机等三十二项。现在已经在各有关行业中全面推广使用。制刷厂的立式栽毛机,肠衣厂的砸批机,服装厂的双针缝纫机和皮毛厂的铲皮机、洗皮机、去肉机等机械的使用范围,也扩大到了全工厂。
原来有缺陷而停止使用的一部分土机械,在这次鉴定中作了改进,现在大部分又重新开动起来。
起初,手工业工人们认为自己既没有使用过机器,也没有见到过什么机器,对技术革新缺少信心。大搞技术革新群众运动中,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取得成绩,逐步坚定了信心。现在,很多工人都认识到技术革新是提高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最好途径了。他们在生产中千方百计革新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提高。由于工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原来初创时用三角铁和木头板钉制的土机器,现在绝大部分已经改成了钢铁的,工人们还给自己心爱的机器喷上了油漆。北京皮毛厂工人创制的铲皮机,刚投入生产时,是用脚踏的,开动起来费劲,还满屋子飞灰呛人。现在,厂里一百三十二台铲皮机和去油机已经逐步改进成了电动的,其中七十二台装上了自动抽尘器。工人们坐在机器跟前,一按电钮,机器就飞转起来,屋子里只听滚轮沙沙地响,飞灰也全部吸到了抽尘器里。
由于大量革新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了。市手工业局各级技术部门在鉴定中,把七百多种革新机器和手工操作的效率作了比较,少的提高一两倍,多的提高四五倍,还有提高十几倍的。
此外,工艺的改进、下料方法的改变等等,当时看起来是些小小的革新,现在算起来,节约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是相当可观。
目前,北京市手工业工人的技术革新活动,又进一步围绕当前增产节约的要求,从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降低原料材料消耗等方面深入开展。


第2版()
专栏:

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接班人
江苏一些人民公社有计划地教育回乡知识青年
据新华社十四日讯 记者张丽君报道:如何教育回乡知识青年学习老一辈的耕作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农业技术接班人,并且依靠他们来推动农业技术改革活动?在记者访问江苏省某些地区几个人民公社的时候,感到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民公社各级领导干部的面前,引起了应有的重视。
无锡县胡埭公社曾经在真言大队十六岁到二十五岁的二百五十七名知识青年中摸了一下底,大部分人对插秧、耕田、堆稻垛、扬场等四十五项农业技术活都很不熟练,缺乏基本功。通过排队摸底,领导心中有数。公社党委便在干部会、党团员会和老农座谈会上,广泛宣传培养农业技术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采取亲教亲、邻教邻、能者为师的办法,组织和领导青年一代认真向父辈学习,把自己锻炼成各项农业技术活的“全把式”。很多六七十岁的有经验的老农成了拜师活动的主要对象。
学习的方式是口授和手传、上课和田间操作相结合。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做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现在,胡埭公社已经有一千多名知识青年拜了三百六十多位老农为师。今年仅仅是师徒们进行小麦试验的“样子田”就种了一千三百多亩。
拜老农为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武进县洛阳公社采取的是老农顾问团的形式。公社一级有老农顾问总团,生产大队有老农顾问团,生产队有老农顾问小组。总团由公社党委书记挂帅,实际上是帮助公社在生产上出谋献策的组织。顾问团也要为大队出谋献策,但是更具体的任务是根据农时季节,由老农轮流向青年讲授技术课。生产队的老农顾问小组则结合日常生产活动具体指导青年学习农活技术。
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地运用现有的技术力量来传授农业技术,也是一项有效的办法。盛产棉花的启东县惠和公社就是聘请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在业余技术学校里向青年传授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
惠和公社的业余技术学校是从第五生产大队开始办起来的。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赵斌认为,要把生产搞好,既要学习老农的传统经验,又要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新技术从哪儿来?向上级要技术员,没有那么多,只有自己培养。他要求县里派来试点的四个技术员担当起培养第一批技术力量的任务。于是,业余技术学校就应运而生。
参加业余学习的学员都是根据成分好思想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热爱劳动等三个条件认真选拔出来的,四十四个学员中,平均文化程度是初中二年级,没有一个文盲。年龄都在十八岁上下。
在今年麦收以前,业余学校都是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上课。两次技术课,一次政治文化课。麦收开始,进入大忙,业余学校仍然坚持每周一次,没有停顿过。
这个业余技术学校以学习棉花栽培技术为主要内容。从三月份开学以来,已经系统地讲了棉花备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培养管理、防治病虫害、精收细拾等二十多课。同时,配合生产季节的需要,还补充讲授一些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
现在,这批学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今年在棉花选种时,学员们坚持把全大队一万四千斤棉籽按标准进行了粒选。他们在今年的早期治虫工作中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从记者所到的几个地方看来,过去那种单纯学文化的业余学校比较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这种既学政治、又学技术和文化的业余技术学校。现在,惠和公社十七个生产大队都打算像第五大队一样,办起业余技术学校来。


第2版()
专栏:

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结束
成千上万人受到教育,许多人用实际行动学习好八连
据新华社上海十四日电 在上海举行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已在十月十三日结束展出。这个展览从七月一日开始正式展出以来,已接待观众一百多万人次。还有二十五个单位从外地赶来复制了展品,带回本地展出。
好八连艰苦作风代代相传的光辉事迹和经验,使成千上万参观的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六千多人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很多参观的人体会到,好八连所以这样好,是因为他们把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要学习好八连,就得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提高阶级觉悟。上海运输公司第九车场工人,参观展览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小组从原来的八个迅速扩展到二十二个。上海警备区某部九连和驻沪空军某部,参观回去后都作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计划。
这期间,来上海访问的许多友好国家的朋友,也先后参观了“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伊朗一位朋友参观后留言说:“他们(好八连)是献身于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典范。宣传这些战士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的品质,不仅对没有度过过去艰难岁月的青年一代来说是必要的一课,而且对成年人和老年人来说,也是很好的一课。”


第2版()
专栏:

徐悲鸿逝世十周年纪念画展在京开幕
据新华社讯 画家徐悲鸿逝世十周年纪念画展十三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这次画展的内容比历次徐悲鸿画展更全面。展出的二百零六件作品是从徐悲鸿各个时期的大量遗作中精选出来的。观众从这些画幅中可以概括地看到画家艺术创作的发展经过和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展品中有国画、油画、书法以及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时期为锻炼造型艺术基本功而画的人体习作和素描等。徐悲鸿解放前所画的国画、油画和大量素描,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的许多作品,反映出画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他那时所画的许多著名巨幅国画、油画,宣扬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抒写出追求光明的感情和对解放的向往。
徐悲鸿解放后带病在水利工地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工农兵所画的一部分素描像,以及他未完成的画稿《毛主席在人民中》、《鲁迅和瞿秋白》等,引起了观众很大的重视。


第2版()
专栏:

废料制成新型砌墙材料
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市用工厂废料制成的一种新的砌墙材料,经过近几年在建筑工程中试用,证明它可以代替粘土砖建筑一般住宅和中小学校舍,并可以适当地用于建造厂房。
这种砌墙材料叫做粉煤灰混凝土砌块,它是用煤渣、粉煤灰和少量石灰、石膏制成的。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生产了中小型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九万立方米左右,用在职工住宅、中小学校舍、厂房围护墙等约四十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中。
最近,建筑工程部在上海召开了技术鉴定会,参加鉴定的一百多个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认为,对这种新的建筑材料,需要采取积极态度,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使用。他们曾经对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的性能、生产工艺、设计施工、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考察和鉴定,并且参观了在三四年前用这种砌块建造的几幢职工住宅。大家认为,这种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抗冻性等技术性能,都符合一般建筑的要求。
制造粉煤灰混凝土砌块,是变工业废料为有用材料的良好办法之一。各地钢铁、电力、化工等工厂出的废物,仅矿渣、煤渣、粉煤灰三大宗每年就有几千万吨。工厂处理这些废料要花费大量资金,而生产粘土砖需要大量泥土。用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代替粘土砖,既可以变废料为有用之物,又可以少挖地土,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根据上海硅酸盐制品厂的情况来看,制造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的效率比制造粘土砖要高。工人们把煤渣、粉煤灰和少量的碎石灰、磷石膏,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灌入钢制的模型,经过摄氏一百度左右温度的蒸汽养护二十多个小时,就成了一块块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一块砌块约等于五十多块粘土砖的体积。每一立方米砌块的成本,已从一九六○年的五十八元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二十元多一些,和粘土砖的成本差不多。目前,这个厂正在大量生产这种砌块。


第2版()
专栏:

菌酶退浆效率高成本低
新华社讯 我国试验成功的一种菌酶退浆新法,近来在国内一些印染工厂推广运用。
退浆是印染工厂一道必需的工序。在织造棉布、绸缎、人造棉之前,大都要给纱、丝上淀粉浆,减轻织造中的磨损;但是在织好以后印花染色以前,又必须把浆退掉。新的退浆法是利用一种菌所产生的白色的酶,把织物上的浆退下来。这种菌酶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能把织物上的淀粉浆分解掉。
用菌酶给棉布、绸缎、人造棉布退浆,比用碱、肥皂和从猪身上提炼的胰酶退浆更干净,退浆率一般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退浆后,布面丰满厚实,摸上去感觉柔软,印花染色更加鲜艳光洁。菌酶退浆,对纤维的损伤少,特别适合于人造纤维织物和绸缎。
采用棉布常用的碱退浆法,一般要把布堆放十多个小时;而用菌酶退浆,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能使工厂提高生产效率。
菌酶的制造方法简易,成本低廉。退四十米织物的浆所用的菌酶,只需要四厘六毫钱,相当于皂碱法成本的一半,胰酶成本的五十分之一。北京印染厂用菌酶代替胰酶退浆,一年可以节约几万元。
这项新技术所需的菌种,是由北京市纺织科学研究所工程师薛迪庚和四个年轻女技术员培养成功的。上海、河北、江苏、辽宁等地的印染工厂先后运用这项新技术,都取得良好效果。这些工厂目前用的菌酶都由本厂自制。化学工业部门正在准备生产这种菌酶,供应印染工厂。


第2版()
专栏:

气象站的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 张万来
无论在城市,在农村,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树立起坚强的事业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那就大有出息,大有前途。谁说山沟里出不了凤凰?请看一看贵州省水城气象站几个年轻人的生活道路。
水城气象站设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乌蒙山麓。全站四个初级技术人员,平均年龄二十三岁,他们有的来自洞庭湖滨的鱼米之乡,有的来自全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有的来自深山苗寨。就是这个由四名年轻人组成的小小的气象站,连年被评为省、专区和县的先进单位,一九五九年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他们的工作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县领导部门说他们是领导农业生产的“一双眼睛”,农民说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管天兵”。有些前来参观和视察过他们的工作的人,也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八年红旗,名不虚传”。
曲折的道路
让我们把话题追溯到八年之前。
一九五六年初秋,不满十九岁的方伯仲从成都气象学校毕业后,就和一个伙伴满怀热情地来到了水城。这时,气象站三间平房的墙壁只砌成半截,第二天他们就亲自动手参加施工,一个月后房子建成。工作开始了。在亲手创业的工作岗位上值勤,他们按捺不住由衷的喜悦。可是,没有多久,这种喜悦的心情就逐渐淡漠下去了。
工作是平凡的,一天到晚同数码表报和玻璃管打交道,翻不出新花样。远远近近的开山炮声,公路上的汽车马达声,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像戎装出征的战士出没在深山野岭……。相形之下,这个气象站显得有些冷落。几个月后,他们积累了一些气象资料,可是找不到“销路”。他们的心凉了半截。
苦闷笼罩着两个年轻人的心头。他们觉得浑身的力量用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两手闲得发痒,生活过得无聊。他们思前想后,认定唯一的出路是离开这个山区,到大城市去。于是,产生了报考大学的念头。以后的几个月,他们除了值班就埋头读书了。
正当他们埋头苦读的时候,一天,一位地质工程师走进气象站向他们要气象资料,请他们在这方面协助一下。被誉为社会主义建设尖兵的地质工作者,也需要小小气象站的协助,这使得两个年轻人又惊又喜,看到了自己的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以后,他们便放下书本,走下小山包,把气象资料及时地送到地质勘探队,又跑到另外一些单位问人家需要气象站帮助做些什么。
但是,年轻人还没有下定在这山沟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决心。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不少对他们生活有着影响的事情,其中最使人难忘的是一九五九年三月间的一次冰雹。这次严重雹灾使全县损失十万多斤小麦,死伤近百头牲畜。但是,他们没能及时预报出来。事后,县的领导没有责备他们,只是说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工作中的疏忽给生产造成的损失,使他们逐渐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结。当方伯仲和他的伙伴认定方向迈步前进的时候,新来的同志却又走了一段他们经历过的曲折的道路。
可以说,气象站的创业过程,也是年轻人对个人前途的认识逐步明确的过程。
打开了局面
一九六○年,春旱。正当人们抗旱春耕的时候,贵阳、毕节的电报、电话一齐打到中共水城县委:三月十二日有严重冰雹。同时,年轻人主持的水城气象站的电话也打到县委:我们县不会发生。这时,在省和专区气象台的催促下,县领导部门动员了七八万人准备预防。专区气象台也一次又一次地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发布预报。方伯仲和他的伙伴把天气情况再次作了研究,向县委汇报。县委负责同志听了以后,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是和县委唱对台戏呀!”“不,我们有充分的依据。”他一口气说了五六条依据,负责同志点头微笑说:“气象站信得过,那就听你们的。”于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动员起来的人力全部就地转为抗旱。冰雹终究没有发生,一出“对台戏”他们唱赢了。
敢于唱“对台戏”,而且能够唱赢,这标志着他们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他们刻苦学习的结果。
一九五九年六月他们开始发布天气预报的时候,只能照抄贵阳气象台的预报,一天对,一天错,弄得真真假假,没个准头。原来,水城县处在“云贵高原的屋脊”近侧,乌蒙山余脉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山川错综,地形复杂,气候同省内其他地方差别很大,即使是县内,气候也复杂多样,在同一个时间里,有的地区下雨,有的地区下雾,也有的地区赤日当空。
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他们面前:提高补充天气预报的质量,预报县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既不高,对本地情况又不熟悉。怎么办?学习。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他们买来一些专业书籍,每天工作之余,便埋头在煤油灯下,如饥如渴地自学起来。为了掌握本地情况,他们又去认真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站里留下值班人员,别的人都下乡了。他们随身带着仪器,边走边访问老农,观测山势地貌。住下来,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学习生产技术。他们风里雨里,跋山涉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走了一千里左右的路程,遍访了全县一百三十八个公社,获得了大量资料,并且反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在,提起全县的地形地势,以及它们同气候的关系,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地区等等,他们都如数家珍。对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分布情况,和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气象问题,群众的栽培经验,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发生和预防办法等等,他们也了解得很多。
近几年,他们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个县气象站达到这样水平是难能可贵的)。今年上半年,十六次冰雹、寒潮、霜冻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全部预报准确。一九五九年以来,他们写出三十一篇技术性文章,其中九篇被选入贵州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的论文集。根据调查资料绘制的全县农业气象区划图,不久前已经定稿。这套图共十三幅,包括地形区划、四季划分、雨量、温度、干旱、霜期和病虫害的分布、冰雹发生路线、各种作物的播种期、主要作物生长期等内容。这套图得到中国科学院专家们的赏识,认为很有参考价值。
主动当“配角”
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气象站也就一天天变得不平静了。起初是他们到处联系,主动寻求服务的门径。过了些时候,有些“顾客”就找上门来,请求支援。他们的态度是:只要力所能及,各行各业,有求必应。
这些年里他们做了哪些服务工作?如果用数字表示,那就是:从一九五九年九月到今年八月的四年中,总共提供了近三百份气象服务材料,为十六个行业的四十五个单位发布气象资料二百零五次,编写出《水城地区农业气候手册》和《水城地区水稻栽培与气象》两本共八万多字的小册子,分发到公社生产队。
副站长方伯仲说:“气象工作是唱配角的,我们唱的是主动的配角。”
去年二月间,他们根据贵阳、昆明、成都等气象台发布的长期天气预报,参照本地历年的气象资料,发现春天气候反常,对春耕生产十分不利。正当三月底到四月初播种水稻、玉米的时期,将有两次寒潮过境,播下的种子极可能冻坏。他们把这一情况向正在召开的县三级干部会议作了汇报,引起到会干部的注意。会后各地根据气象站的建议,召集老农座谈,商订本地适宜的播种期和相应的生产措施。结果,全县适时播种十二万五千亩玉米,九千七百多亩水稻,安全地躲过了两次寒潮,没有发生烂种、烂秧现象。
一九六○年四月,一百公里之外的一个水电站工地要求水城气象站供给气象情报,协助施工。按照上级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当时的人力条件,他们完全可以推辞。可是,他们毅然承担了测报任务。在施工紧张阶段,他们每天向水电站工地发布四至八次预报,逢到阴雨天气,观测的次数更多,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测报与正常的值班时间不一致,他们就加班干。前后四个多月时间,像对待自己职内的业务工作一样,一次观测,一个数码,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配角”唱主动了,戏也就越唱越热闹,越唱越惹人注意。现在,县领导在部署一个阶段农业生产工作时,总要请他们“参谋参谋”,人民公社在商量生产大计时也要听听他们的意见。
当受到表扬的时候
记者在这个小山包上住了几天,还听到有关这四位年轻人的一些小故事:
一次,袁有斌和他相识不久的女朋友约会,可巧逢他值班,同志们自愿为他代班,却被他拒绝了,他严肃地说:“作为气象员,没有任何事情比值班更重要了!”
一次,林启仕值班结束,高高兴兴去看电影,刚到电影院门口,听说值班的同志有事情,又高高兴兴回到站里代班。
工作第一,谦逊谨慎,是这些年轻人的共同特点。
现在站里有一个没成文的制度,是四年前立下的。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中旬,方伯仲从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归来,组织大家学习兄弟台站的经验,有人却不耐烦地说:“全国的红旗都叫我们捞来了,还学啥?”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和袁有斌一起分析,觉得他们的伙伴正在滋长着骄傲自满情绪,第二天开站务会议,从检查工作入手,批判了这种思想倾向。方伯仲在会上说:“我们每个人要经常问问自己,在集体荣誉中有自己的几滴汗水,为了集体的荣誉应该付出什么努力。”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每得到一次表扬,不管这个表扬来自哪个方面,他们都要坐下来认真检查一次自己的工作。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昌黎县农场的知识青年们在劳动后休息
新华社记者 王旭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