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铁道部表扬勤俭节约的先进单位
薄一波副总理说,应该大大发扬他们勤俭办企业的精神
受表扬的孙家养路工区等十二个单位,有的十五年如一日地把陷于瘫痪的铁路修复维护成了头等质量的铁路;有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革新技术,替换了老式设备,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有的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工作做得很出色。
新华社十四日讯 铁道部所属孙家养路工区等十二个单位,在勤俭办企业和严格实行经济核算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这些企业的代表,在铁道部最近召开的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孙家工区等十二个单位,有的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十五年如一日地把解放前被反动派破坏得陷于瘫痪的铁路修复维护成了头等质量的铁路;有的十年来保持因陋就简、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修建过一个“楼、堂、馆、所”(大楼、礼堂、迎宾馆、招待所);有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改造,替换了老式设备,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有的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工作做得很出色,等等。
锦州铁路局孙家养路工区有十八个养路工人。他们负责养护的十公里铁路,铺设在丘陵地区的坡道上。这段铁路原来在春天有风沙为害,夏天路基翻浆,冬天路基冻得高低不平。工人们从解放初期来到这里,就以路为家,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护这段铁路。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走了铁路两旁的两座沙丘,在风沙较大的地段,营造了防风林。他们年复一年地运沙土,更换路基下含水分较多的粘土,从而制服了冻害。他们看见当地用碱土抹的房顶不长草,便从远处挑碱土试垫路基,结果,灭草效果很好。经过两年的时间,这段线路的路基全部垫上了碱土,灭绝了丛草。由于工人们的精心维护,十多年来,这段线路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这个工区还摸索出一套保养枕木的经验,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他们更换下来的废枕木,能镶补重用的就镶补,能拼接重用的就拼接,能做其它用途的就做其它用途。十多年来,这个工区的工人没有自用自烧过一根废枕木。
济南铁路局等单位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也在会上得到好评。拥有几万名职工、管理着两千多公里铁路的济南铁路管理局,从一九五三年至今十年来没有新建过一个“楼、堂、馆、所”,没有修建过领导干部的宿舍。职工宿舍是采取低标准修建的,因此,花的钱少,盖的房子多,许多职工得到了住宅。一九六一年,还挤出了三万五千多平方米办公室,用来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职工的文化宫,局里的幼儿园,也都是从机关办公室中挤出来的。
石家庄车辆工厂勤俭办企业又另有特色。这个两千多人的工厂,原来厂房很小,绝大部分工作是露天作业;大部分机器也是由皮带传动的老机器。可是全厂职工奋发图强,以勤俭办企业的精神,改造了全部老机床,又制造了一批简易机械;只用有限的资金购买自己不能制造的设备。他们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陆续修建了七千多平方米的铁棚子,改善了劳动条件。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全厂修车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五,修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现在,在全国十二个同类工厂中,这家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在最近十年期间,这家工厂上缴给国家的利润,等于同期内国家向这个工厂投资总额的九倍多。
在会上介绍经验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全面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全厂四十三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二十五项的水平在全国同类工厂中占第一位。
在会上介绍经验的单位,还有华北铁路工程局、北京铁路局、锦州铁路局山海关氧气厂、郑州铁路局郑州桥梁大修段、吉林铁路局图们建筑段、齐齐哈尔车辆厂、丰台桥梁厂、西安铁路局略阳材料厂。
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出席了这次会议,接见了部分代表,并且向全体代表讲了话。薄副总理称赞了在会上介绍经验的孙家养路工区等单位。他说,孙家养路工区是铁路系统勤俭办企业的一面红旗。应该大大发扬他们勤俭办企业的精神。
参加这次会议的二百多名代表,热烈地讨论了先进单位的经验。铁道部根据这些经验和全国铁路系统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今后两年进一步加强经济核算工作的规划草案,使这些经验能够普遍推广。


第1版()
专栏:

一套工具使用了十五年完整如新
老工人周孟昌精心维护工具受到表扬
据新华社沈阳电 沈阳水泵厂老工人周孟昌有一套工具已经使用十五年了,现在还是完整如新。最近这个工厂的第三车间专门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展出他所使用的工具。许多工人看了,无不赞扬他爱护工具的事迹。
周孟昌是机床维修工人。他经常用的一套工具有四十多件,其中包括扳子、锉、钳子、尺、锤子、扁铲、剪子、冲子、螺丝刀、刮刀、圆规等等。这些工具容易损坏,由于周孟昌精心管理、维护,至今没有一件报废的。他使用的一把手锤,木柄已经换过五次,锤头还黝黑发亮;一把铁剪子,颜色已经由银灰色变成铁青色,剪刃仍十分锋利;一把活扳子,柄上打印的商标都磨平了,头部却明净光亮;一把螺丝刀,木柄由楞形磨成了圆的,刀头被扭坏过十多次,都被重新修好。
这套工具是周孟昌一九四八年冬天刚入厂时领的。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发工具那天,厂长在大会上对大家说:“解放了,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要爱护工具,为国家节省开支。”从这时起,周孟昌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把工具维护好。每天上班前,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工具柜,把工具查点一遍,擦洗一番。下班以后,他把工具一件件地擦干净,查对数目,然后轻轻地放进工具柜。
有一次,他修理大立车,下班后一查,发现少了一把扳子。他东翻西找,没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起可能放在大立车顶上,于是调转自行车头,飞也似地跑回工厂,果然在大立车顶上找到了。他高兴地把扳子擦洗干净,放进了工具柜。
今年春天,周孟昌使用的一把螺丝刀扭坏了。他的徒弟说:“周师傅,给你领一把新的吧!你这一把已经用了十多年啦,工具管理员不会有意见。”周孟昌听了,说:“我爱护和节省工具,不是为了怕谁有意见,国家财产要节约呀!”下班后,他就生起火炉,修好螺丝刀,第二天又照常使用。
周孟昌使用工具有很多讲究,应该用扁铲时不用螺丝刀,应该用大号扳子不用小号的,应该用手扭时不用锤打。他说,怎么好的工具也有一定强力,超过强力就要坏,宁可麻烦也不图省事。


第1版()
专栏:

促进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共同高涨
中朝签订明年相互供货议定书
新华社平壤十四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最近在平壤就签订两国政府间的一九六四年度相互供应货物议定书进行了会谈,并于十四日签订了议定书。
会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本着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平等互利、互助合作的精神,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议定书规定,一九六四年度,中国将供应朝鲜的货物有:炼焦煤及其它矿产品,石油,合金铁,无缝钢管及各种钢材,轮胎,橡胶,各种化学试剂,棉花,砂糖及其它商品;朝鲜将供应中国的货物有:机床及工具类,镁砂及其它矿产品,生铁,各种金属及合金钢材,水泥,电石等化工产品,红参、农、土产品,纤维织品等。
根据议定书,预计中朝两国的贸易一九六四年度将比一九六三年度有显著的增长。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字的是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强,代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签字的是贸易相李一卿。
参加议定书签字仪式的,中国方面有:中国驻朝鲜大使郝德青和大使馆官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的全体成员;朝鲜方面有:内阁副首相李周渊,外务省副相许锬,贸易省副相方泰律和其他有关部门人员,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中朝两国政府签订的这一议定书,将更加加强两国兄弟般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高涨,并为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自主的民族经济建设作出宝贵的贡献。
今天晚上,朝鲜贸易相李一卿为中朝两国签订一九六四年度相互供应货物议定书举行了宴会。


第1版()
专栏:

二百多藏族技术人员回藏参加建设
这些技术人员中包括地质、医务、畜牧兽医工作者和西藏历史上首批电机、机械技术工人
新华社拉萨十四日电 二百六十名藏族专业技术人员在最近回到西藏参加建设工作。
这些藏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包括地质、医务、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电机、机械技术工人。他们是由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等院校培养出来的。经过在学校系统学习培养出来的西藏藏族电机、机械技术工人,在西藏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批。这次回到西藏的这方面的人材有八十七名。返回西藏较早的地质技术人员,已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现在正在拔海四千五百米以上的山野进行实习。医务和畜牧兽医工作者也已到农村和藏北草原工作。
这批藏族专业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农奴和奴隶出身。在去内地各院校学习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的文盲,经过六至九年的学习后,现在已经达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或二、三级技术工人的水平。他们的阶级觉悟也有很大提高。学习地质、电机和机械专业的一百四十七名学生中,有十六人加入了共产党,七十八人加入了共青团。
这批藏族青年在学习期间,从各方面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汉族兄弟的帮助。学校里由最优秀的教师给他们上课,工厂里由最有经验的职工指导他们实习。学习电机的土登格桑,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九岁给别人当了佣人,一九五六年党把他送到内地学习,现在已成了三级技术工人和光荣的共产党员。
(附图片)
西北民族学院医务科西藏班应届毕业生、过去的农奴其美拉母(左)在医院实习第一次领到工作服时,心情非常兴奋。
黄对岱摄(甘肃日报供稿)


第1版()
专栏:

我国和大等团体分别致电古巴有关团体
亲切慰问受飓风袭击的古巴人民
新华社十四日讯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古友协、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近日分别打电报给古巴有关人民团体,向受到飓风袭击的古巴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并且表示深信,具有革命精神、久经考验的古巴人民,在古巴革命政府和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定能战胜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一切困难。
这些电报是打给古巴保卫和平和各国人民主权运动、古巴全国保卫革命委员会、古巴和各国人民友好协会、古中友协、革命古巴工人中央工会、古巴妇女联合会、古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和古巴大学生联合会的。


第1版()
专栏:

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重钢工人刻苦钻研技术推进生产
新华社重庆十四日电 重庆钢铁公司工人热情钻研技术,奋发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今年,参加各种技术训练班的工人有八千多人。公司和所属单位先后举办了一百多个技术训练班,仍不能完全满足工人们的要求。
这个公司的许多工厂、车间,还经常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操作表演等多种活动,参加的人也十分踊跃。今年前九个月,参加这些学习活动的,已达六万五千多人次。
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新产品,已经成为重庆钢铁公司工人的普遍要求。许多有操作经验的老工人感到技术理论知识较差,特别注意结合实际,学习钻研技术理论。大、小平炉车间参加公司举办的第一期技术训练班的炼钢工人,都是生产上的骨干。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学习中等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困难较多,但他们在学习中特别努力。大平炉车间老工人李洲安,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遇到疑难问题,三番五次向教师和同班的工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晚上在家,不是一个人喃喃不休地诵读讲义,就是踱来踱去地想问题,常常深夜不睡,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复习功课了。他的妻子笑他说:“看你没早没黑的念呀,想呀,弄得像着了魔似的,也太发狠了。”他说:“往后要给国家炼更多技术复杂的优质钢,不发狠钻技术还行!”经过刻苦钻研,李洲安的技术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学习成绩被评为优良。参加公司第一期技术训练班的炼钢工人,都和李洲安一样勤奋学习,他们的技术理论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
这个公司的青年工人也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技术学习,特别是向老师傅们虚心学习。目前同老师傅们订了师徒合同的一千多名青年工人,技术上的进步大都比较快。
工人们积极学习钻研技术,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小平炉车间派到公司技术训练班学习的一批生产骨干,八月份回到生产岗位以后,在炼甲类沸腾钢中,严格按照科学方法配炭、进料,控制煤气量,坚持交叉补炉和高温操作,冶炼一炉钢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个半小时。钢的质量也提高了。由于工人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今年前九个月,这个公司的钢、铁、钢材等主要产品的质量都比去年提高,生产总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十九点七三。
重庆钢铁公司今年在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阶级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技术教育,并计划在三年内把原来的技术工人普遍训练一次,以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阶级觉悟,又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队伍。


第1版()
专栏:

朱委员长接见智利参议员
新华社十四日讯 朱德委员长今天上午接见正在我国访问的智利参议员、激进党参议院委员会主席埃尔梅斯·阿乌马达和夫人,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胡愈之、武新宇、赵政一、郑为之。
(附图片)
朱德委员长接见智利参议员、激进党参议院委员会主席埃尔梅斯·阿乌马达(左一)及夫人。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第1版()
专栏:

长期坚持 顽强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鞍钢许多工人和干部在夜大学毕业
据新华社鞍山电 在鞍山钢铁公司各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现在平均每六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由鞍山钢铁公司夜大学培养出来的。他们分布在鞍钢各个主要厂矿和设计、研究、管理部门,有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这所夜大学成立十年来,吸收了大批工人、中等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学习。他们以五年到六年的业余时间,学完了全日制工业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员们在学习中都表现了顽强的精神。不论是在严冬或炎夏,教室里总是灯光明亮。不少学员居住在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但是他们在白天紧张的工作以后,仍然坚持学习。解放前因为家贫只念过两年书的无缝钢管厂钳工李振明,一九五○年进入鞍钢业余小学学习,连续用了十三年业余时间学完了高小、初中、中等技术学校和大学的课程,今年夏季从夜大学冶金机械装备专业毕业,现在已经成为无缝钢管厂的技术员。几年来,他实现了很多技术革新项目,解决了无缝钢管厂机械方面的一些技术问题。鞍钢修建部党委书记罗琳,是一位四十六岁的老干部,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用九年的业余时间学完了从初中到大学的轧钢专业课程。他曾经多次参加过鞍钢高炉、平炉、轧钢机大修的技术研究和指导工作,工人和技术人员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学而通晓技术的领导干部。
目前,这所中国工业企业中开办较早的夜大学,设有钢铁冶炼、轧钢、冶金机械装备和工业企业电气化四个专业,还有计器与自动调整、工程数学和英文、俄文等专修班,共有一千多名学员,其中工人占百分之二十八。


第1版()
专栏:

二千多名由印归国难侨在华侨农牧场安居乐业
新华社十四日讯 今年已有二千多名从印度归国的受难华侨,先后在云南、广东、广西的华侨农场和牧场安家,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安置印度受难华侨的农场和牧场,大都是一九六○年以来新建和扩建的。几年来,在国家的帮助和场员的努力下,这些农牧场开垦了大批荒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粮食、经济作物、副业和畜牧业生产,并且陆续建立了拖拉机站、仓库、工厂和住宅、学校、托儿所等。过去几年安置在这些农牧场里的归国华侨,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
为了安置印度归国难侨,国家今年拨款三百多万元和一批建筑材料,在这些农牧场里修建了三万多平方米的住房和生产用房,购置了一批农具和其他生产设备。另外,还为难侨们准备了家具、衣服、被帐和家庭日用品。
难侨来到农场后,满心欢喜地陈设自己的房间,绿化新居的环境。有些还合力修建了球场。不少难侨在农场拨给的自用地上种了他们爱吃的菜蔬,养了家禽。到云南省国营陆良农牧场安家的难侨,把侨务部门负责人送给他们的树苗种植在住宅的周围,他们说:种上这些树苗,象征着归侨们已在农牧场里落地生根。
农场根据难侨们的特长和工作需要,妥善安排他们参加农业或其他工作。难侨们大部分参加农牧业生产,有的被安排在汽车队、拖拉机队、农具厂、电工组、建筑队或副业队工作,有的被安排在学校、托儿所里当教师和保育员。
在印度集中营受到残酷迫害、身体严重虚弱的难侨,在农场继续得到治疗和调养,有许多人已经恢复健康。一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得到国家照顾,在农场养老。第三批归国的七十多岁的难侨谈相、马瑞龙、梁泉高等,现在都在云南省国营陆良农牧场养老,每月由国家拨给他们生活费用。老年难侨们对祖国的关怀非常感动。在印度受了几十年苦双目失明的八十一岁老难侨谭忠说:“想不到我这残废老人,在祖国安享晚年。”
三百多名随父母到农场的难侨子女已经进入农场办的小学读书。平远街华侨农场为新来的八十多名难侨小学生新建了校舍。有的华侨农场小学还专门派教师帮助难侨子女补习在印度集中营里荒废的学业。
第一、二批回国的印度受难华侨,几个月来积极参加农场生产劳动,做出了成绩。安置在广西来宾华侨农场的难侨,在印度尼西亚老归侨场员的热情帮助下,已学会不少农业生产技术。云南太和华侨农场难侨傅桂英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完全不懂农业生产,她在农场职工的热心帮助下,现在生产上有些方面已赶上老场员。在工厂、汽车队、建筑队工作的印度难侨也努力工作,有些人因工作出色受到了农场的表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