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生产队账目要公开
一位生产队长告诉我,要想获得社员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就要发扬民主作风,就要公开财务账目。他说,过去,由于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事情没有叫大家知道,群众对干部既不满意,又有怀疑。
今年全队计划粮食总产量多少,农业和副业计划的总收入有多少,预计各项开支有多少,每个劳动日的工分粮若干等等,这些收支账,一定要向社员公开,因为这是生产队的一年的奋斗目标,也是社员自己的家底。社员摸清了家底,就会朝着队上提出的目标加油使劲。又如,现在快要夏收了,有夏收作物的生产队,在夏收一结束,就要及时把各种夏收作物的产量,公诸于众。
遇事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是发扬民主的一个方面;财务公开,定期公布账目,是发扬民主的又一个方面。生产队的事是全体社员的事,不是几个队干部的事。大家的事,要让大家知道,才便于大家参加管理。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主办社,民主理财。
财务公开,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不搞“两本账”;项项开支有着落,笔笔账目都清楚。这样,群众才信得过干部,生产积极性才会高涨。
从我们这里的情况看,现在多数生产队的干部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也有一些生产队的干部,对财务公开、定期公布账目,还不大习惯或是不愿意做。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南省常德 胡鹰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减少中转层次 降低原木成本
最近,我们在分析原木成本中,发现材料费用逐年增加。经了解,除了机械比重增长的正常因素外,主要是材料管理上的问题。其中值得提出的,是物资供应层次多,各级物资供应部门都要提取一定的手续费,致使材料价格超过国家规定的调拨价格。这是造成原木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森林工业需用的机械配件,现在是由机械工业销售部门拨给林业部配件办事处,办事处供应省林业厅,省林业厅供应林业管理局,管理局供应林业局(企业)。各级供应部门为了本身开支需要,都提取一定的手续费。机械工业销售部门一般提取3%到5%,林业部配件办事处提取5%(有的甚至高达10%),林业厅提取3%到5%,管理局又提取3%到5%(有的甚至超过20%)。这样逐级提取手续费,就使配件的价格较国家调拨价格增加30%到50%。原木负担的材料费用增加,成本自然也就高了。
为了降低原木成本,我们认为,应该减少物资供应的中转机构,尽可能地由供应部门直接拨交企业。
黑龙江省林业厅财务处 王讦


第2版()
专栏:

火柴厂节约木材大有可为
——柳州火柴厂调查
丘延致
木材消耗占产品成本四分之一左右的火柴行业,目前使用木材的情况如何?能否节约更多的木材?从哪些方面去节约?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最近我到柳州火柴厂跑了几趟,通过参观、访问,感到火柴行业节约木材,确实还大有可为。
柳州火柴厂去年是个亏损单位,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木材的浪费太大。这个厂接受了教训,从今年年初起,注意节约,加强管理,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浪费木材现象减少,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开始有一万多元的盈余了。
柳州火柴厂在节约木材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节约木材的潜力还很大,木材的利用率还不高。我在这个厂访问期间,曾经跟负责管供销工作的副厂长一起,顺着火柴生产的整个过程参观了一次,发现在锯木、刨片、切枝、上药、干燥和入盒等工序,使用木材不当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在刨片、切枝机房,只见白花花的木片和柴枝,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从机刀下涌了出来,合格的,放在一边;跌在地上或看样子不大合格的,就装进半人高的大竹篓里,一篓篓地倒进木柴堆。在排板、拆枝等工序,散落在地上任人践踏的好柴枝也不少。厂里的职工对这些看惯了,可能不觉得怎么显眼,局外人看来,的确触目惊心。
过去,这个厂有的锯木工人,有时贪多图快,一尺多长的木头,中间有个节疤就扔掉,不去锯短后再用;本来一次就能锯掉的斜口,因为操作马虎,不得不锯两次、三次,浪费了不少木料。今年以来,厂里强调了量材锯木,能长则长,不能长则短,现在情况已有好转。但也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锯木房四个工人,三个是刚进厂不久的新工人,不仅锯木的技术不熟练,甚至还不大了解下道工序对木材的要求。同时,厂里只规定锯木工每班锯出木段多少斤,或多少立方米,没有规定木段的规格。结果,常常造成大材小用,优材劣用和返工报废,浪费了不少木材。我们在锯木房外的废料堆边,随便用手翻了翻,就发现了几条可以作火柴枝用的木段。
我刚走进这个厂的大门时,曾被路边一垛“木墙”给吸引住了:一些一尺来长、直径约两寸的刨得光滑滑的木棒棒,堆有三、四尺高。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刨片机刨剩下的木芯,堆在路边准备当木柴出售。看到这一堆堆散发着新木香味的大木芯,不免有些心痛。跟厂里负责生产技术和财务工作的干部谈起这事时,他们认为剩这么大的木芯是正常现象,不算浪费,说是机器只能刨到这样粗,再细刨不行了。能不能改进一下设备呢?大家都认为困难颇多。后来,我到车间请教了一些内行人,才知道若是把机器上那个卡木芯的零件(工人叫“马蹄”)适当改小,让木芯多转几转,就能节省许多木材。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技工出身的第一车间副主任郑仲荣同志时,才知道他正在考虑这件事。把刨片机的“马蹄”改小,在广西一部分火柴厂早就实行了,柳州火柴厂过去也用过。后来,据说是工人嫌麻烦,都不愿用。郑仲荣说:“其实,改用小‘马蹄’刨片,缩小木芯,还是我们厂节约木材的大头哩!”在交谈中,我们用最近测定的资料,算了几笔账:现在这个车间每百斤木段只能加工出八十六斤火柴枝,十四斤是木芯。全车间每月要用十八万斤木段生产火柴枝,其中木芯占去了二万五千多斤,这样一年就是三十多万斤。如果每百斤木段能出到九十斤火柴枝的话,每年光缩小木芯这一项,就可多出八万多斤火柴枝。
正因为以上各个环节节约木材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所以这个厂木材消耗量长期不能降低。国家规定每件(千盒)火柴的木材耗用定额是零点零四立方米,其中盒皮占40%,火柴枝占60%;柳州火柴厂今年以前有很长时间达不到这些定额,今年第一季虽然抓了一下节约工作,但全季平均每件火柴的木材消耗量,仍然在零点零四二八立方米。以这个厂全年产量十万九千件计算,如果使木材消耗定额由第一季的实绩,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年就可节约木材一百三十七立方米,用这批木材能生产三千四百二十二件火柴。如果全自治区其他火柴厂的职工也积极节约木材,一年将给国家节约多少木材啊!
(原载《广西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充分利用回收的废旧物资
旅大废品收购部门改变过去只重收购不重利用的状况,今年第一季度回收的一千五百四十多吨废旧物资,已经全部供给轻工业和手工业部门。
精工细做提高产品质量
生产“新中国”牌载重汽车轮胎、拖拉机轮胎和马车轮胎的青岛第二橡胶厂职工,普遍重视精工细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目前这个厂正在继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把一些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好方法固定下来。
湖南建立木本粮油试验基地
湖南省林业厅和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南岳建立了第一个木本粮油作物试验基地。目前,这个试验基地上已营造了板栗、枣子、银杏、锥栗、核桃、红花油茶等示范林一百六十五亩。
缩短商品调拨运输时间
江苏太仓县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在供应农用物资过程中,采取就厂提货、就船过驳等措施,缩短了供、销、调、存各个环节之间的时间。3月份以来,每宗商品的周转期,一般缩短两天到三天。


第2版()
专栏:

雁北百货分公司改进商品调运方法
货物调运加快 费用损耗降低 调拨人员减少
本报讯 山西省百货公司雁北分公司与交通运输部门密切协作,采取就站分发、直线调拨、零整搭配、捎脚运输等办法,加快了商品调运速度,减少了商品损耗,节省了运费开支。
这个分公司负责雁北专区十一个县公司的批发业务。过去,从天津、上海、太原等地购进的货物,都要先进入分公司所在地——大同市的仓库,然后再编造计划,分别发往各县。因此,每种货物调进时,都必须经过取货、搬运、入库、填写卡片等手续;发出时,又得经过填写发单、重装箱子、搬运出库、托运等手续。这样,不仅多花运费,拖长商品调拨的时间,而且由于装卸次数多,很容易造成损耗。
雁北百货分公司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组织职工开展了一次认真的讨论,总结了历年批发工作的经验。最后采取了以下四种办法,改进商品调运工作:
就站分发:分公司储运科每次接到火车站的取货通知单的时候,先和各专业科联系,由各专业科按照计划定出发往各县商品的具体数字,然后就在火车站上分发、托运,调拨出去。这样,离大同最远的县,货物三天就可到达。过去,购进的商品,从火车站拉到分公司仓库,再从仓库拉到车站,每吨货物要花短途运费二元八角七分;从1961年初到今年3月底,就站分发货物一百零五吨,共节省运费三百零一元。由于就站分发,装卸次数减少,也减少了一些易损商品的损耗。
零整搭配和轻重配装:这两个办法主要用在汽车运货方面。轻重配装是:根据商品性质、重量,在车辆载重和容积允许的条件下,实行轻重商品搭配装车,争取多装多运。一般是下边装重的不怕压的货物,上边配装轻的易损商品。如去年12月份,往浑源发运一车货,下边装棉布三十五件,重三点三吨,上边又配装四十件暖水瓶,计五百斤,既未超重,又充分利用了车容。这样,比起单装一车暖水瓶(只能装一百六十件,不足二吨,但须按四吨重量计费),可以节约运费三十八元四角二分。零整搭配是:对一些数量不大,又不值装一车的零星小商品,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在装整件商品时,把这些小商品插进去,装上运走。采取上述两种办法后,不仅节约了运费,还加快了商品运输。
过去,这个分公司通过公路发往各县的商品,都是零星用平车送到汽车站,汽车站等发往某地的货物凑够一车时才发运;货物到了各县车站,县公司又得用车辆拉回。去年以来,采取了由分公司组织零整搭配、轻重配装的运输办法,遇有通过公路发运的商品,一般不再零星托运,而是把同路的商品凑够一车时,就请汽车站派车,直接从分公司仓库运往各地,并一直运到县公司仓库。这样,大部分商品的发运时间都比零星托运及时,而且因为省去了用平车等倒运的手续,还减少了损耗,节省了运费。去年仅分公司就节省运费三千七百九十元。
直线调拨:过去,凡是从上级调进的商品,都要经过分公司再发往各县;分公司发往各县的商品,也都要经过县公司再往基层单位分发。因此,有一部分商品走了弯路,拖延了时间,增加了运费。从去年1月份开始,他们采取了直线调拨的办法。例如,从太原运到大同分公司的货,要经过朔县、岱岳车站,发往离这些车站较近的县的货物,就直接下到这些车站,不再经过大同。
捎脚运输:分公司和运输部门主动联系,利用回空车辆捎运货物。去年有一次,从阳方口往大同运煤的火车,返回时有空车厢,分公司就与车站接洽,顺路往朔县发了十五吨商品。捎运货物,比一般托运省钱,又给铁路部门增加了收入。上述发往朔县的十五吨商品,如果计划托运,需运费二百二十八元三角,捎运,只用了一半运费,而且比按计划等车发运及时。
过去,雁北百货分公司运输组有五个人。去年以来,由于对商品调拨工作作了一系列改进,提高了效率,现在只有四个人就担负了全部工作。这个分公司从去年1月份采用这些办法以后,到今年3月底,共计节省运费开支八千三百多元。


第2版()
专栏:

辽宁抚顺龙凤矿坑木场设立旧坑木加工场,把回收的旧坑木挑选加工成各种小材料重新使用。今年第一季度,他们从废旧坑木中加工出三百二十多立方米有用的木材
新华社记者 刘非摄


第2版()
专栏:

淳安县教育群众爱护木材资源
不烧原木 改烧山柴
新华社杭州15日电 浙江省出产木材的淳安县,今年改变用原木作炊事柴火的习惯,普遍烧用山柴,减少了原木浪费。
据淳安县领导部门调查,去年全县作为柴火烧掉的木材约有二万多立方米,相当于全年木材上交任务的40%。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和林区职工认为山上有的是木材,烧一些算不了什么;其次,砍割山柴花工多,运价高,不比烧木材合算。
今年初,中共淳安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对各部门、单位和各公社、生产队的干部进行节约木材的教育,规定所有集体伙食单位和社员、居民,一律改烧山柴,禁止烧各种原木和毛竹,并且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地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帮助生产队妥善安排,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原则下,让社员有较多的时间上山割柴。城镇也组织人力上山割柴。县供销社原有的六个木材收购站,过去专门收购木材作烧柴,现在全部改为收购山柴,供应各单位和居民、社员。国营商业、供销社、交通运输部门和公社共同采取措施,降低山柴的运价和售价,受到各方面的欢迎。
改烧原木为烧山柴以后,仅淳安县城的三十一个集体伙食单位计算,第一季度就节约木材一千八百多立方米。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文化艺术界集会
庆祝马头琴手舍拉西演奏六十五年
新华社呼和浩特16日电 内蒙古著名马头琴手舍拉西从事演奏活动已六十五年,自治区文化艺术界四百多人最近在呼和浩特集会,庆祝他的艺术成就。会上,还有七名蒙古族青年向他拜师学艺。
七十五岁的舍拉西在会上说:我在旧社会受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是党和毛主席使我和我的艺术获得了新生命。老人拉起了马头琴,热情地演唱了蒙古族长诗《英雄陶克陶胡》中的一段,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
舍拉西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达尔罕旗(现在的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一个贫苦牧民家中。他祖父是有名的马头琴手,舍拉西所演奏的古老民歌,有一部分是他祖父传授的,如《天上的风》、《雁》。他父亲也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手。舍拉西从幼年时起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九岁开始正式学马头琴,十岁能独立地演奏一般民歌,时常在人们聚会和婚宴上演奏。十九岁那年,他拜科尔沁草原上的有名马头琴手仁亲为师,演奏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此,舍拉西开始到处流浪,演奏着古老的民歌,用琴声表达整个一代苦难人民的感情。解放以后,舍拉西的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音乐舞蹈协会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现在,他在内蒙古艺术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他所演奏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有的已录了音,有的已灌制成唱片。


第2版()
专栏:

把本领教给年轻一代
符箴
清晨,原野上的晓雾还没有全部消退,浙江省舟山县太平公社岳冠大队张家畈的田里,已经有十几个青年人,卷着裤管,紧紧地跟着一位头发苍白、精神抖擞的老年人,看着他犁田。那老汉用洪亮的嗓音?喝着一头大水牛,一双长满硬茧的手熟练地扶着犁前进。这批青年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人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这些青年,是去年冬季由工业、文教、商业等战线来到这个大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的。老人叫何信福,生产大队派他来向青年们传授农业技术。现在,是青年们第一次跟老人学习用雕心法耕板田。
老人耕了一回以后,停了下来,习惯地从腰间抽出了一支短烟管,一面抽烟一面对大家说:“这就叫‘雕心法’,第一次耕板田必须用这个方法,雕心耕能使泥块四周向里倒,耕第二遍田的时候,因为田烂泥糊,就要自外往里地靠边耕,如果几次都是倒向一边的话,这块田的土层不是成为碗底形,就会成了馒头形,秧苗插下去不是浸死就会晒死。两次不同的耕法,能使田平泥烂,秧苗肯长。雕心犁法要掌握三条:一是看田形雕田心;二是要深浅一致,切土均匀;三是莫跳犁,别留埂”。说着,他又叫大家轮流地实习操作。老人家紧紧地跟着犁把手,指点着操作中经常出现的缺点。
下午,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又带着这帮年轻人,有说有笑地走到了他自己耕的秧田边,认真地对大家说:“你们认识稗草吗?本当在谷子播种前就得把稗草除尽,现在既然播下去了,就应该在秧田里把它除净,不能放过一棵!”说着,他就跳到秧沟里,大家也都跟着他下了田拔稗草。接着,他又把自己带的几把假秧往地里插,叫大家学着他练习插秧姿势和拿秧、分秧、插秧等动作。经过好多次练习,现在,这些年轻人都初步掌握了插秧和拔秧的技术。
何信福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家中儿孙子媳一大群,按理说可以休息了,可是他不习惯在家里养老,总爱管些队里的事,人们因此叫他为“老总管”,每次评比优秀社员和劳动模范,他的名字总被列在最前面。
这批青年人是去年冬季到这个大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的,开始时,由于不懂农业技术,各生产队只好派些轻便的农活给他们做。这样,他们的力量就没有能充分发挥。后来,青年们要求生产大队尽快帮助他们提高各种农活的操作技能,大队专门召集了各生产队长和老农来研究这个问题。会上,大家推选何信福当这帮青年人的传艺师傅。何信福听了满心欢喜,年轻人也个个高兴。
自从何信福担当传艺工作以后,他就经常和这批“新兵”在一起,白天在田里地里边教边做,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地把各种农活技术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晚上,也经常有一群青年男女围坐在他的家里,听他讲述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青年们一边听一边问还一边作笔记,往往要到夜深人静时才肯散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批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二岁的十二个男女青年,已经学会了收割、脱粒、保藏以及掘地、整畦、打孔、下种、满穴等十多种农活的操作方法。许多人原来不会挑重担,现在也学到了诀窍。
今年入春后,青年们又在何信福的帮助下,学习了品种甄别、浸种催芽、秧田整理和匀播谷种等技术。他们按照何信福老人传授的经验,亲手做了秧田,培育的秧苗生长整齐、茁壮,不久前,这批秧苗在全公社田间检查时,被评为甲等秧苗。(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老队长和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 马桂才 高方
最近,我们到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人民公社宝龙生产大队东大成子生产队访问时,听到社员们讲了许多关于他们的老队长和“十八罗汉”的故事。人们说老队长对农村后一代的关心爱护,真像培植小树一样,经常给施肥、浇水、整枝,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这位队长名叫李润堂,是个共产党员,今年五十七岁。因为他年纪大,特别是因为他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一直是这个有四十五户的小屯子里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带路人,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队长”。两年前,他产生了一桩心事:看到一些青年人念书后就想进城找工作,担心农业生产后继无人。贯彻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以后,有三十名小学和中学毕业生回到了这个生产队。这批青年一般是十五、六岁,大的十八岁,其中有十八个小伙子,十二个姑娘。看到这情景,老队长喜出望外,原来的心事放下了,见人就说:“这帮小青年可是好样的,将来种地全靠他们啦!”但是不久,另一桩心事又涌上了老队长的心头:怎样把这群生气勃勃的小伙子培养成农业的全把式,让他们既学会老一辈种田的本事,又比老一辈富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把这群小青年组织起来,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活计做,并且亲自教他们生产技术,给他们做思想教育工作。一年来,这些小青年,在生产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大多以社为家、关心集体,有好几个还和老社员一起被评选为“五好社员”,因此人们都喜爱地称呼这十八名小伙子为“十八罗汉”。
培养后一代有一手好庄稼活,是老队长的第一个心愿。去年夏锄开始时,他领着这帮小青年去铲玉米;开始谁也不会铲,老队长一边向他们讲解锄地技术,一边做样子给他们看,然后叫他们照样铲起来,看谁铲得不合质量,他就及时纠正,有时看见有人把苗儿砍掉了,他就走到这个青年跟前,看见小伙子脸红手软的样子,他也不责备,只是耐心地告诉怎样铲才能不伤苗。同时,嘱咐其他小伙子也要注意,不会铲宁可慢点,千万别伤苗,春伤一棵苗,秋天就要少收粮食。老队长自己是个爱国爱社的模范,为了照看生产队的集体家业,他经常住在生产队的办公室里。老人热爱集体的行动,深深感动了青年人。有十多个青年人,也自动搬到队里和老队长一起住。晚上没有事时,老队长就给他们讲起穷人在旧社会受的苦楚,讲翻身后搞互助组、办合作社的故事,使这些小青年懂得了许多创业艰难的道理。队里每次开社员大会,不论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是讨论生产计划,他都督促青年们参加。他说:“人小心灵记得牢,叫他们听听有好处。”对小青年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老队长更是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去年4月间,十二岁的小牛倌于昌利,看见一头牛犊随乳牛走进没膝深的粪塘里,一会儿只露出个小头,眼看有被溺死的危险。这时,于昌利不顾一切,脱光衣服跳进粪塘,将牛犊救出来了,弄得满身粪浆。老队长立刻把于昌利表扬了一番,并在群众中经常宣传于昌利爱护集体财产的行为。后来,队里还把于昌利评选为“五好社员”。去年早秋玉米快成熟的时候,一个阴雨的夜晚,小青年苏昌出外小便,发现队内的猪圈门大开,猪从圈内跑了出去,他赶忙回屋叫起于仿信、于恭和等六个小伙伴,顶着雨下地把猪找回来了。
今年队里从学校回来参加农业生产的小青年,比去年又增加了好几名。老队长眼看自己的接班人越来越多,心里很是高兴。但他想到自己这辈子因为没文化,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在工作中受了不少别,还闹了许多笑话,于是下决心要让后一辈既会种田,又懂得文化。他想:“三天不写手生,三天不念嘴生。”虽然这批小青年已经有了小学或初中的文化程度,但如果光顾埋头生产,不用不练,学到的知识也会丢掉的。他便把这个想法提到党小组和队委会上去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由队里办一个业余政治技术学校。当我们到这个生产队访问时,这个夜校已经开办一个多月。学校里有三十五名学员,分初级、高级两个班,由队里选出两名文化较高的社员兼任教师。学习的课程有语文、珠算、政治等。现在每当晚上结束了一天劳动之后,青少年们,便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来到夜校,在灯下聚精会神地学习。每个人都很认真,有的下课回家后,还念念有词地复习。夜校有时还举办娱乐晚会,表演“吹打弹拉唱”等文艺节目,青少年们的生活生气勃勃。
队里的小青年们谁有个头疼脑热,老队长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孙一样关心照顾。去年夏天有一天,没妈的苏昌生了病,他父亲苏德有恰好赶车外出不在家。老队长来到他家,摸摸苏昌滚烫的头,便立刻派人去请医生,并亲自照看苏昌把药吃下。经过老队长的细心照顾,苏昌的病很快就好了。苏德有回来听到这些情况,十分感动。


第2版()
专栏:

河北肃宁县湾里公社南于庄生产大队社员,精心管理果木。这是社员们正在给花枝喷药,防治虫害 袁浩摄
(河北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