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王振堂全家做出今年新打算
把更多精力用于集体生产
本报讯 被誉为忠心耿耿为集体的河北省东光县找王公社小郝寺生产大队社员王振堂全家(这一家人的光荣事迹,本报已在去年12月11日二版发表——编者),不久前订出1962年的新打算,他们要为国家、为集体做出更大贡献。
去年11月24日夜,王振堂从县里参加勤俭持家积极分子大会回来,立即把儿子王林元、王林生,儿媳杨宝勤、孙秀英和女儿王玉珍找在一起说:“这回县里表扬咱一家子,可谁也不能有半点自满,咱做的还差得远哩!现在上级号召把冬季生产搞好,为明年生产做好准备,还要求人们省吃俭用,支援国家,支援灾区……,你们说该怎么办吧?”大儿子王林元说:“以后不光把队上的活干好,还得往远处想想,要更好地劳动,争取明年丰收。咱队丰收了,对国家和受灾的地方也得全顾着点。”王振堂老伴接着说:“谁没有过难处,今年咱家吃的烧的,穿的用的足够还有余,多节省点粮棉,卖给国家。”孙秀英说:“对!就这么办。队上的生产,咱更得好好干。”
接着,全家又开了几次家庭会,研究1962年的新打算。全家人都表示1962年更要多出工,对集体的事更关心。全家决定1962年做一千七百个工,比1961年多做二百个;从现在起到开春,向队里投肥四十车。全家还决定把节余下来的三十斤皮棉卖给国家。王振堂多卖棉花的事很快传遍了全大队,社员们说:“振堂家又抢了先,咱也不能落后。”结果全队多卖给国家皮棉一百二十多斤。
把更多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生产,这是王振堂全家1962年计划的主要内容。队里有十万斤萝卜种,要求妥善保管好。二儿子王林生勇敢地承担了这个任务。队委会派了五个劳动力,和他一起去挖窖。林生想:往年放萝卜挖一个大窖,放十万多斤,要烂掉一部分;因此这次他提出多挖一些小的窝子,一个窝少放点就好倒弄了。这个主意大伙都同意。他们挖了三十多个萝卜窝子,把萝卜分窝埋起来。王林生还带着行李住在菜园,经常一窝一窝的细查细看。有一天大雪过后,萝卜窝上的雪化了,他一窝一窝的把湿土起下来,从别处挖来干土盖上。
王振堂家六个劳动力,现在都背起筐拾粪,女儿王玉珍还是全队第一个背起粪筐的姑娘。他们全家交给队里的优质肥已有二十车。
为了搞好1962年的生产,王振堂全家已经向队委会提出了四十多条好建议,帮助队干部安排好明年的生产,做好全队的生产计划。王振堂还是个耧把式,为给今年春播做好准备,主动地把队里的两张耧修理好了。
王振堂全家在制订1962年计划时,曾经讨论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想为国家、为集体做出更大贡献,就得靠大伙。这就需要在生产中紧密地和社员团结起来。去年12月10日那天,队里分菜,大部分社员的菜都分走了,就剩下杨珍如、韩珍杰等四户社员的菜没有人拿。二儿子王林生,一看天阴沉沉的要下雪,就把菜一户一户的送到家。王玉珍看到双目失明的王振江,棉袄袖子破了一块,就主动给他缝补好了。二儿媳孙秀英,见窦大婶闹痢疾,不能下炕,就给她做饭吃,把脏衣服拿回家刷洗干净。这些事感动了许多社员,表示今后要向他们一家学习,努力搞好集体生产。


第2版()
专栏:

人和为贵
苏宜
纵然窗外是严寒的冬天,农村中热气腾腾的生产运动,却给我们带来了欢愉的春天的消息。新的生产年度开始了。许许多多先进人物、先进社队的活动,透露着新的干劲、力量和希望,显示出农村前进的方向。
搞好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又占首要一着。有了高度觉悟、干劲充沛的新型农民,就能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向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要大地交出更多的粮食、油料和棉花。因此,我们党才这样重视人的工作,重视各项政策的贯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思想面貌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已经焕然一新,集体生产的自觉性更见提高,广大社员更加紧密地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请看,公社社员王振堂全家以及许许多多先进社员,都已作出了新的打算,要在新的一年中为国家、为集体做出更多贡献。清修大队的全体社员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来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广大农村都行动起来了,而且行动得多么敏捷、利落而出色!有了这样的好社员、好领导,我们就一定能上协天时,下合地利,更有把握地夺取今年的好收成!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管理越冬作物 早作安排争取全年丰产
清修大队冬季生产热火又扎实
本报讯 江苏省江宁县江宁公社清修大队,冬季生产搞得蓬蓬勃勃、扎扎实实。全大队三千零五十亩麦子和三百一十亩油菜普遍施了一遍肥料,其中五百多亩施了两遍;两千亩田的锄草工作已经结束,其中六百多亩锄过两遍。农活的质量一般都好。
在花庄、西水桥、小山嘴、柏树棵等生产队的田野里,我们发现不同的麦田和油菜田施的肥料颜色不同,品种各异。问起来,这里面大有讲究。原来这些生产队是分别作物品种、茬口,田土的肥瘦、远近,肥质的精粗、好坏,对症施肥的。全大队三百一十多亩油菜,全部追黄粪;三麦一般是追塘泥。在三麦中,又有几种情况。拿花庄生产队来说,这个队有二十多亩麦子是晚粳茬,历年产量不高。去年追肥前,队长和老农们研究了这个问题。老农民魏家龙说,晚粳茬麦打不出粮,除了种得迟,还由于晚粳收割后稻根一时不能腐烂,影响麦子发棵。他建议,这些田追草木灰和羊粪,这种肥有酥[sū]土促使麦苗发棵的功能。还有九亩麦子是天雨地烂时下的种,老农们说,这部分田很容易板结,为了避免黄苗,根据大家的意见全部追施灰杂粪;村北还有七亩远田,年年很少施肥,为了全面提高产量,特别施了肥效高的人畜粪。
这个大队的其它各项农活也干得扎实。追肥开始时,有的生产队投入了80%的劳力车塘下肥。大队干部发现后,分片同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商量,按各队情况分别把农活排了队:有些队去年秋季因旱出现了草荒,有些队又是天雨地烂时下的种,这些田施肥固然重要,但锄草也不能忽视,因此先安排30%的劳力锄草,草净再追肥;有些队田净草少,就把劳力主要投入追肥,同时安排部分人除草。当前,冬修水利也要上马;“小秋收”不能再迟;寒冬已到,社员的房屋也要赶快修好。根据这些农活先后缓急,各生产队都分段订出计划,分段安排劳力,能结合的结合,能“取巧”的就“取巧”,该突出的突出,能兼顾的就兼顾。如立冬前十天光景,积肥正在刀口,全大队就投入了70%的劳力积肥,20%的劳力除草,其余的劳力划组定责任投入小秋收、副业等活动。冬修水利也采取组织专业班子和临时突击办法进行;各生产队还统一派工帮社员修房,现在80%需要整修的房子已经修好。
冬至前几天的一天下午,我们在西水桥生产大队,看到第一队社员正挑着一担担的草皮、垃圾、黄土朝一个空塘里倒。原来是这个队正为1962年秋种沤积底肥。社员魏家飞说:“光用肥不造肥,那不是杀鸡取蛋吗?1962年秋季我们还要争取一个大增产呢!”据了解,这个大队的二十三个生产队,都在狠抓当前三麦追肥的同时,对1961年水稻基肥以至秋种基肥早有打算和安排。还在1960年夏季,大队一面领导群众抗旱保苗,一面抓紧空隙时间,发动各生产队安排劳力铲了大量草皮,秋收后又把一些垃圾、烂山芋藤叶等运到塘边,这些东西在车塘积肥后随手倒在塘底,经过一冬一春的沤制,就成为优质肥料。
又一天,我们在第五生产队,看见社员们正在半山坡上车一个大塘里的水,为什么他们不开条沟把塘水放走,却架起四道水车、翻过一个山头,硬把水盘到山坡顶上的一个塘里去呢?大队支部书记王兴富解释说:“这二年,我们从抗旱中得出一条经验,就是在冬季车塘积肥时,要同时注意保水蓄水。这山头上有个死水塘,因为地势高,得水不易,年年栽秧缺水,所以现在把下塘的水盘上去灌个饱,即使再碰上冬旱,1962年栽秧也不愁没有水。”这个大队有五六个生产队,都在为1962年生产用水作全面安排。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盘山各公社收割芦苇
辽宁盘山县发动群众收割芦苇,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芦苇是盘山县一大特产,也是编织业和造纸业的原料。为了完成收割芦苇计划,盘山县成立了收割指挥部,全县出动了六千八百人参加割苇子。
浙江渔民向国家售大批带鱼
浙江省沿海地区渔民把大量带鱼卖给国家。到1961年底的统计,在嵊山渔场捕捞带鱼的宁波、温州两专区大多数生产单位向国家出售的带鱼占总产量90%以上。
玉屏大龙区垦复油茶林
被称为“油茶之乡”的贵州玉屏县大龙区,发动群众抓紧冬季大力垦复油茶林。
据1961年12月22日的统计,全区已垦复油茶三千八百一十四亩,并且全部间种了粮食作物。
昆仑山北麓狩猎忙
居住在青海昆仑山北麓的各族猎手,跃马荷枪在崇山峻岭中捕猎野生动物。仅乌图美仁公社和格尔木公社,在入冬不久的两个月,就猎获各种野牲肉五万四千多斤。


第2版()
专栏:

江西各垦殖场为增产粮食准备条件
河西走廊三十三个国营农牧场多积肥料
本报南昌5日电 江西山区各国营综合垦殖场、农场,正在抓紧进行冬季生产和春耕准备工作,为争取1962年增产更多的粮食和更好地开发山区做好充分准备。
江西现有二百八十六个国营综合垦殖场、农场,五十三个国营水产养殖场,共有人口一百四十八万多人。经营耕地面积三百二十四万亩,开垦荒地六十二万多亩;1961年,垦殖场、农场全民所有制部分粮食产量可比1960年增长20.3%。小部分场粮食已自给有余,大部分场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
为了尽早实现粮食自给,各垦殖场、农场根据山多田少、气候寒冷、产量较低的特点,千方百计为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产量准备条件。井冈山、武夷山等垦殖场总结1961年山坑冷水田由于施下大量石灰,增加水温,结果亩产量增加五十斤左右的经验以后,派出较多的劳力烧制下田的石灰。各垦殖场、农场还根据山区田地分散、坑田易涝、岸田易旱等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云山垦殖场的七百多个小型水库、水陂、水塘已动工兴修或修补。这些水利设施增强以后,许多旱田可以改成水田,单季稻可以改为双季稻。
各垦殖场、农场还根据荒山、野林多的特点,采取开荒扩种、林粮间种等措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地处跨山峰岭之中的井冈山垦殖场,已开出荒地一千多亩,其中有一部分已种上春熟粮食作物。大茅山垦殖场已开垦三千二百亩熟荒,预计在春耕前还可再垦荒地三千九百亩。
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各垦殖场、农场还抓住冬季大好时机,积极开展林、牧、副、工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力争经费自给或自给有余。
据新华社兰州5日电 甘肃河西走廊上的三十三个国营农(牧)场,正在为春耕春播做好各种准备。他们已经把今年春播用地按计划全部翻好,其中三分之一的土地还翻耕了两遍;积肥量也比前一年同期增加将近一倍。种植冬小麦的各场,除了给小麦冬盖追肥外,已为二十万亩春季作物准备下一半左右的优质农家肥和土化肥;冬灌地已达到九万多亩,占冬春应灌地45%以上。各国营农(牧)场的机务人员,也正在检修拖拉机和排灌机械。
在整个冬季生产中,各国营农(牧)场特别抓住了积肥造肥这一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安西西湖等农场职工们,冒寒顶风,每天早晚出没在沙漠戈壁滩上,割取蒿草、苦豆子、骆驼刺、蓬刺等野草和树叶,沤制绿肥。动手早、积肥多的农(牧)场,目前都在抓紧翻打堆肥,运肥上地。


第2版()
专栏:

福建越冬作物超过原种植计划
各地加强田间管理争取多收夏粮
据新华社讯 福建省已播种大小麦、越冬甘薯、油菜、蚕豆、豌豆等越冬粮食和油料作物四百七十多万亩,超额完成冬种计划。目前,除少数地区抓紧时机继续种植一些绿肥外,大部分地区开始追肥、中耕培土和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活动。早种的作物一般生长良好,小麦开始分蘖。越冬甘薯多数已长蔓一二尺长,有的开始结薯。
福建省去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人民在取得抗灾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千方百计扩大冬种面积。省有关部门还拨给受灾地区大批种子。仅支援龙溪专区的麦子、马铃薯、豆类和蔬菜等种子就达五百多吨。非灾区的南平、龙岩等专区,除了积极利用冬闲田种植作物外,还积极上山开荒扩种或利用林地套种,争取多种多收。受灾较严重的龙溪、晋江、闽侯等沿海各个专区,晚稻成熟晚,冬种开始迟,去年11月间又遇到阴雨连绵,冬种受到影响,这些地区就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
今年,许多地区的冬种,一般做到精耕细耙、基肥下足。长乐县的小麦田,一般下肥二十担。晋江县早种的六万多亩小麦普遍做到四犁二耙,不少社队还用石灰水浸种或用砒礵拌种,预防病虫害。
冬种结束后,许多公社和生产队根据“三分种、七分管”的精神,安排劳力,适时加强冬种作物田间管理,南平专区许多公社建立了冬种作物田间管理专业队。目前,这个专区已有90%的小麦和80%的油菜追施了肥料。由于培育管理比较及时,冬种作物一般生长良好。据漳浦县的检查,全县越冬甘薯中,一类苗占61%,三类苗占8%。(附图片)
全国大部地区进入寒冬,但气候温和的广西依然是繁忙的生产季节。图为德保县东关公社东关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在栽插冬稻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江苏昆山县?葭公社星光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在给油菜追肥,加强越冬管理
新华社记者 晓庄摄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采用代用原料要注意实效
有些轻工业和手工业企业为了增产更多市场需要的产品,积极采用代用原料,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个别工厂在使用代用原料中,没有切实保证产品的质量,结果反而造成损失。如杭州新华蜡纸厂生产的打字蜡纸,原来用的底衬纸是选用含铁质极少的纸张来做原料。这样可以避免蜡纸起化学作用,引起变质。现在,这个厂却把一些不合用的纸拿来代用,结果使打字蜡纸的质量大大降低,安全保管的时间从原来的二年缩短到只有三四个月,有的没有多久就变质了。
这种情况说明,工业企业在采用代用原料的时候,应该注意实效,尽量保证产品质量。 浙江杭州 沈林


第2版()
专栏:

重庆塑料厂增产日用塑料制品
贵阳华成橡胶厂制成山区群众喜爱的胶鞋
据新华社重庆电 在重庆市场上,精致美观和结实耐用的日用塑料制品越来越多。这里有玻璃雨衣、窗帘、台布,有规格多样的梳子、碗、盘、口杯、皂盒、发夹等等。这些塑料制品大多数是由重庆塑料厂生产的,或是由他们提供的半成品制成的。
重庆塑料厂原来是生产工业用塑料制品的工厂。1961年,这个厂根据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挖掘设备潜力,扩大原料材料来源,试制和成批生产了日用工业品。这一年共试制成功四十六种、生产了一千一百四十多万件日用塑料制品,供应市场;还为轻工业和手工业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塑料半成品,其中供应轻工业工厂作原料的塑料鞋底、聚氯乙烯薄膜、人造革等产品,就可以代替五六十万尺棉布和二十多万平方尺皮革。
塑料制品使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化工原料,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是直接或间接采用农副产品,这部分原料的不足,常常给生产带来困难。这个厂的职工便采取改革工艺、改变填料等办法,尽量利用化工原料来代替农副产品原料。如生产压层树脂要用酒精,做酒精要用粮食;为了节约粮食,职工们一次又一次地研究试验,改用水乳法生产压层树脂,一年中节约了十四吨酒精。他们还试验成功用木屑代替棉纤维作填料,来生产胺基塑料。这个厂1961年所使用的原料材料中,直接或间接来自农村的只占15.8%,比1960年减少了62%。
不久以前,这个厂邀请了重庆附近各县供销社干部来厂参观座谈。当他们听说目前农村特别需要大碗和梳子时,便改变生产计划,增产这两种产品。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塑料制品有很多优点,但是不能耐高温,特别是塑料碗。厂里就反复研究,将胺基塑料的生产方法由低温操作改为高温操作,使制出的饭碗等用品能耐摄氏一百度以上的高温。
据新华社贵阳电 贵阳华成橡胶厂最近生产出山区群众喜爱的新胶鞋。
这家工厂是1961年5月份从上海迁至贵阳的。他们研究了贵州山区的特点:坡度大、石子多,山区群众经常翻山越岭,鞋尖和后跟部分易于磨损。因而原在上海生产供应平原地区的胶鞋需要改进。他们在不超过原材料消耗定额的前提下,适当减薄鞋底胶部,加厚前尖和后跟,增强鞋底的耐磨和防滑能力。在胶料配方上,他们经过了十六种不同的配料试验,最后才得出了适应本地原材料供应情况的配方。经过有关部门检验,用这种配方生产的胶鞋,胶鞋的伸长率、扯断力、磨耗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级品达到99.4%,产品外观质量也基本上符合端正、平滑、美观的要求。


第2版()
专栏:老矿工的风格

“三柏”竞赛
在开滦赵各庄矿,人们传颂着“三柏”竞赛的佳话。
“三柏”是矿区著名的老模范李柏勇、李柏堂、李柏信兄弟三人。他们各人领着一个采煤队,互相开展着竞赛。
柏堂和柏信领导的两个队在竞赛中日产量一再提高,很快成为全矿的标兵队。柏勇那个队却一连几天完不成计划。一天晚上,柏堂和柏信来到哥哥家里,三人一块分析哥哥亏产的原因。哥哥柏勇说:“俺们一上劲采煤,工作面就堵住了,大家有劲没处使,不知啥原因?”他们把三个采煤队的采煤方法作了一番对比,柏堂心里明亮了,说:“那么陡的坡度,你们上下一齐采,煤都堆住了。如果先采底层煤,再由下往上采,准不会堵住出煤口。”兄弟三个还研究了支柱的方法,直到深夜才散。第二天,柏勇按照新方法组织生产,结果提前两个钟头完成了日计划,很快赶上了兄弟队。
几天以后,柏信那个队的产量突然下降了。柏勇立即帮助他找原因,发现有的工人只注意赶进度,两边丢下很多浮煤,支柱打得不合规格,返工活多,就对柏信说:“不能光顾进度,不重视工程质量,大伙没有安全作业的环境,产量怎能提高呢?”柏信接受哥哥的意见,教育工人注意安全生产和保证质量,还帮着全队的工人到哥哥那队的工作面参观,又建立了一些制度,使煤产量逐渐提高,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第2版()
专栏:老矿工的风格

刘克均的心愿
本溪煤矿老工人刘克均一见区长尤家声来收集残煤线索,就立刻说:“有,在咱二采区有一块一百七八十米宽、一百四五十米长的煤层,因为那时候发生大冒顶,全压在底下了。”
在这之前,矿上开了一次老工人座谈会。矿长说:“敌伪统治的时候,他们为了掠夺咱们国家的资源,在本溪矿开采煤炭是吃一口扔一块,把很多好煤都扔在地下了,咱们工人也不给他好好干。现在的矿山是咱们自己的,每个工人都是矿山的主人,所以咱们要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把他们扔下的煤重新开采出来。
“咱们是矿山的主人!”刘克均每次听这句话,都感到分外亲切。他开完座谈会出来,边走边回忆起一九四三年的一天,工人在下工作面的时候,发现帮上的煤哗哗直掉,棚子开始断裂,快要冒顶了。他们想退出来,可是日本鬼子用枪杆硬逼着继续干,结果冒大顶,四十几名伙伴被埋葬在里面。“那时候,咱们工人是什么生活,现在又是什么地位!”他回想起过去,不禁自语:“对,非把地下资源都拿出来不可!”
这以后,打听残煤就成了他的心事。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旧日的老伙伴就要问问,问清了还要找人核对证实,终于找到了残煤线索。
刘克均提出的这块残煤层,现在每天能出煤四五百吨,大约可以采一年多的时间。


第2版()
专栏:老矿工的风格

护巷英雄
南桐煤矿五十三岁的共产党员敖华九,搞维修工作有十二年的历史了。他常说:只有维修好巷道,作到通风、行人、运输畅通无阻,才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他对于巷道维修工作严格细致,十二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有一次,他到二一零二工作面大巷检查,看到新开不久的巷道有的架箱被压坏了。当时,有些维修工人说:“那该掘进工人修理,我们管不着。”敖华九严肃地说:“我们作好维修,为采掘创造条件有啥不好呢?只要生产安全,我们多辛苦一点算不了啥!”于是,他带动大家一起动手修理。掘进工人看了很感动,都说要学习敖师傅这种一心为整体的精神。
1961年7月份,井下石门顶板压力很大,七八根铁杆做的台棚都被压弯了,机车过不去,煤运不出来,日产量由四百多吨下降到一百多吨。在讨论这个问题的会上,有的人提出要停产七天,修理巷道。敖华九却不同意,提出保证不停产维修,并且介绍了他想要采取的措施。大家听了,满口赞成。果然,经过他们修理,机车通行了,生产没有停顿。工人们称赞说:“有了敖师傅,困难就难不倒我们。”
(新华社)(附图片)
重庆南桐煤矿共产党员张玉良(右)是个老掘进工人,他毫无保留地向青年矿工王忠心传授技术,并教导他热爱煤矿,树立以矿为家的思想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