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善于听不同的意见
沙英
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鼓励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发言,使他们消除顾虑,畅所欲言,这是在开会、调查研究、商谈问题、制订计划、总结经验和进行各种工作的时候,都要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的问题,也不仅只是一个民主作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是对群众、对干部、对工作应当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
为什么要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甚至于要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呢?
在我们的工作中,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的。既有问题,就有矛盾存在,因之也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个问题,有的人可能是站在矛盾的这一方面,有的人可能是站在矛盾的那一方面,有的人又可能不完全同意这一方面也不完全同意那一方面,而有另一种意见。作为一个工作人员,对于这些意见,是听呢还是不听呢?是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呢还是听各方面的意见呢?当然,要听各方面的意见。因为“真理是全面的”,我们不应当对事物作孤立的、片面的、歪曲的考察。否则,你就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即使发现了,你也不能把握问题的各个侧面,因而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唐朝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就是说,人生两只耳朵,就要用两只耳朵听,兼听各方的意见,而不是偏信一方,才能防止片面性和避免主观主义。我们应当能听正面的意见,也能听反面的意见;能听肯定的意见,也能听否定的意见;能听多数人的意见,也能听少数人的意见;能听歌颂的语言,也能听批评的声音。这是我们在进行各种工作的时候都要注意的。例如:两军对战,只有“知彼知己”,充分掌握敌我的情况,才能有正确的部署和指挥,才能“百战不殆”。再例如:审判官司,只有既听原告、又听被告的意见,而且还听第三者即证人的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党和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地指出:一切重要的问题,都要提到会议上讨论,在讨论时尽可能使大家畅所欲言,最后集中起来,统一认识,作出决定,才能有正确的、统一的行动。谁都知道,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高度地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一切工作都走群众路线,才能加强党的集中领导,才能激发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看来,万事万物都普遍地存在着矛盾,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正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才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所以说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既然事物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着的,是承认它呢,还是回避它呢?是揭露它呢,还是掩盖它呢?当然要承认它、揭露它,并且还要进而分析它、研究它,才能了解它的本性,发现它的规律,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这样作,才是主动的、自觉的态度。如果回避它、掩盖它,采取“鸵鸟政策”和“掩耳盗铃”的态度,那是“自欺欺人”,只能使自己陷于被动的、盲目的境地。总之,我们所以要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的根本原因:就是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就是承认事物的矛盾、承认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着的,就是敢于主动地揭露矛盾、敢于主动地抓对立面。
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不是说我们都赞同各种不同的意见,不分是非,不辨黑白;也不是说我们要把它们调和起来,加以混淆,加以折衷。有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有的意见可能是既有正确的部分又有错误的部分,有的意见在某种条件下是合理的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是不合理的,有的意见虽然基本上不正确但是动机是善意的,有的意见则貌似“正确”但却是从恶意出发而带有破坏性的……。因此,所谓善于听不同的意见,就是在听了各种意见之后,要加以比较,加以权衡。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把各种东西比较和权衡一下,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利害得失,轻重缓急,那就能比较容易地分辨出来。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都是由于相比较而存在和互相区别的。当然,在有了不同的意见时,容易发生争论,但是争论并不可怕。“共产党人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鄙的事情。”(《共产党宣言》)如果隐瞒意见分歧,让大家都过得去,用模棱两可的话来回避争论,这是庸俗的调和主义。同时,我们也知道,真理愈辩愈明,正确的意见常常是在同错误的意见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香花总是在同毒草作斗争的过程中锻炼得更加健美;并且有些意见可以在争论中互相促进、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由分歧而趋向一致,使正确的意见更加周密完善,使少数人的意见也同时受到尊重。
有许多事物和意见是很复杂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并不是一时的比较和争论就能分辨出来的,这就需要进行反复地思考和深入地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列宁说:“我们布尔什维克已经惯于发挥高度的革命性。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列宁全集》第36卷454页)毛泽东同志说:“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学习和时局》)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要特别努力学习的。同时,经过思考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有时还需经过试点,经过实验(甚至反复地实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应用,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就是说: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了的东西,那才是正确的。
善于听各种不同的意见虽然如此重要,但实行起来并不是没有思想障碍的。
譬如说,有的人就只喜欢听相同的意见,只喜欢听赞美的声音,而不乐意听不同的意见,更不乐意听批评的声音。他们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有的是由于不虚心,骄傲自满;有的是由于太主观,思想片面;有的是由于怕麻烦,图省事,只想靠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我们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不愿意同干部、同群众多商量,只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办错了也不愿意接受批评,那就一定要落后和犯错误。这可以说是一个定律。所谓思想片面,就是不能全面地看问题,或者说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做不好工作的,也要犯错误的。同时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如果我们怕麻烦,不讲民主,不商量,不讨论,或者在商量、讨论的时候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只靠强制的办法,只靠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其结果只能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非走弯路非碰钉子不可。
再譬如说,有的人害怕揭露矛盾,采取回避矛盾或者掩盖矛盾的态度,所以也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他们不了解,不管你愿意与否,对立面总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意见实际上是摆在那里的,采取回避和掩盖的办法,不仅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这只能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然,我们说揭露矛盾,树立对立面,是正视现实,是为了解决矛盾,而不是无中生有,有意地制造矛盾。其实,只要我们相信真理在我们这方面,群众的大多数总是拥护我们的,那有什么可怕呢?请试想一下,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气魄是多么大,风格是多么高。就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来说吧,它所带来的结果,是科学和艺术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而不是什么科学文化的停滞,更不是什么毒草丛生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泛滥。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政策的正确性。以后,我们党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实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使之成为我国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的良好方法,同时也成为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一种有力的武器。由此看来,揭露矛盾,树立对立面,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些同志并不害怕矛盾,敢于揭露矛盾,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听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之后,众说纷纭,感到困惑,仍然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是好?的确,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找出正确的意见,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与一个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实际工作的经验有关。不过,一般地说,在处理问题时,只要不是关在房子里冥思苦索地“想办法”和“打主意”,而是拔开两脚,到自己工作范围的各方面去跑一跑,进行深入地调查工作,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对那个问题的环境、历史和性质完全弄明白了,再把党的政策同具体的情况结合起来,反复地思考,把各种意见加以仔细地比较和分析,并且从过去的工作经验中虚心地吸取教训,其实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重视学习理论和政策。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当我们在调查中掌握了丰富的材料之后,就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为此,我们要把加强调查研究和加强理论政策的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善于听各种不同的意见,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这是具体运用辩证法的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发扬民主作风的一种具体表现。一切工作人员都要努力掌握这种方法和作风。掌握了这种方法和作风,能使我们耳聪眼明,头脑活泼,比较有可能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看问题,以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避免思想的僵化。掌握了这种方法和作风,使大家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如实地反映情况、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更能启发大家的聪明才智,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地解放我们的思想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特别是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由于他领导一个方面、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否掌握这种方法和作风,关系甚大。我国有两句古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绝不要因“苦口”而拒吃“良药”,因“逆耳”而拒听“忠言”。当然,“逆耳”之言不一定都是“忠言”,但有许多“逆耳”之言,却往往是不可多得的“忠言”。在一般的情况下面,大都是在听了和自己相同的意见之后,心里高兴,在听了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之后,觉得有点“逆耳”。因此,谦虚谨慎,善于听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既有政治敏感而又有政治度量,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情况和问题都心中有数,那就会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第7版()
专栏:

学习要打好基础
王威宣
现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认识了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操作未学好,就像整个“链条”断了一个环节一样。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名人,都是先打好基础,然后才登上科学文化的高峰的。正像盖金字塔一样,基础越牢固,越宽广,那塔尖也就越能高耸入云。
要打好基础,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乍看起来,这是影响学习进度的。实际上,从整个学习过程看,这样作却能加快学习的步伐。如果学生们只是囫囵吞枣地把基础知识涉猎一番,便往前赶学别的更深的知识,图一时之快,将来势必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这样,主观上要求快些,实际上却反而慢了。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在临终时写给青年们的遗书中说:“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首先应当研究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果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东西。”这也就是要我们注意打好基础。
“基础”的概念是相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对打好基础都会有它不同的涵义。但是,总的来说,基础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理论。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些基本观点,使学生能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律。
二、基础知识。它是关于认识客观世界所必需的一些最基本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必需条件和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数学是一门论述现实世界数量的及空间的形式与关系的科学。它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而又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科学。没有数学的发展,就不能有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其他科学的发展。学习数学,是从事科学工作的良好准备。
三、基本的治学工具和方法。例如,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人们作任何事情都要表达思想,而要表达思想,就要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有些青年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放松语文学习,这是不对的。再如,外国语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必须与外国交流文化。所以除了学习本国语言,还要学习外国语言。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当然更应该注意学习外文。从治学方法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独立实验实习的能力,运用工具书籍的能力,整理材料或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和其他技术性的操作能力等。这些基本训练,乍看起来是不很重要的。其实不然。它们对于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有着直接的关系。巴甫洛夫说:“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上述各项基本训练,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事物,把握客观事物本质的有力助手。其他基本的技术性操作,对于从事科学工作,也有着极大的意义。古人说得好:“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假如不善于使用“规矩”,对“六律”也分辨不清,自然也无法“成方圆”、“正五音”了。
既然是“基础”,那么就必须巩固。基础不巩固,建筑物是不会稳如泰山的。学习之道也是如此。如果像老熊掰玉米那样,左边夹上一个,右边所夹的却又掉光了,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丰富的知识。
怎样才能把基础打得巩固呢?一句话,非下苦功不可!《列子·汤问篇》中有一段故事:年轻的纪昌向神射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要他学习基本动作,用眼睛死死盯住一个目标而不任意眨眼。纪昌回去后,坐在妻子的织布机旁,老是死盯着一上一下的踏板看,两年后目力很好,纵使有人用锥子在他眼前比划,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纪昌以此为满足,回报飞卫,师傅又要他把目光练得看起小东西来也像是一件大东西。纪昌回去后,用头发缚了一只虱子,把它悬挂在远远的窗口,天天看着它,三年后,看虱子就像车轮那么大了。这时纪昌用副小小的弓箭试射,正好射穿虱子,而没有碰上头发。以后,纪昌就成了出色的射手。这故事启示我们:必先下苦功夫学好基本动作,打好基础,才可能有绝技出现。在青年学生中,有些人嫌基础知识或基本训练过于简单,近于枯燥、乏味。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应该知道,凡是基础的东西,一般说来总是比较简单的,但却不能因此就小看它。因为一切复杂的,都是先从简单开始的。没有简单的,便不会有复杂的。不先在“浅近”、“简单”的地方下功夫,便无法进入“高深”、“复杂”的门槛。杰出的歌唱家,总是从学习最简单的音阶、音符开始的。婀娜多姿的舞蹈家,总是从简单的舞步学起的。画家徐悲鸿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学画画,不先作简单的速写稿,哪能栩栩如生地给所画的对象传神?学习要打好基础,同样要花费许多心血,下一番苦功夫。列宁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列宁全集》第19卷,第136页)
要打好基础,必要的重复是允许的。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形式上看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温故会有许多新的体会和感受。攀登世界最高峰的登山运动员们为了攀登极顶,就要先作三番五次的适应性行军,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又返回山下的宿营地;这样反复多次,就一次比一次攀登得更高。难道我们能认为前几次的适应性行军是多余的吗?
打好基础是为进一步攀登高峰服务的。打基础是知识的广博的问题,攀高峰是知识的深造问题。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关联的。只有基础知识越广博,对于深入钻研某一专门课题,就越有帮助。基础知识越广博越巩固,就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对问题研究得越深,对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就越迫切,越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只想“攀高峰”而不事先打基础,这是办不到的。当然只一味打基础,而不敢攀高峰,也是不对的。但是只有在打好一定基础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在攀登高峰时又会发现基础之不足,从而补足必要的基础知识,继续为攀登高峰服务,这样互相促进,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就会使我们逐步攀登上科学和文化的高峰。
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这样做的。马克思最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历史、法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恩格斯也是同样有极其广博的知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攀登人类科学文化的最高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
当然,要真正打好基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打好基础的工作。恰恰相反,我们要加速做好打好基础的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我们真正打好学生学习的基础。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篇》)又说:“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修身篇》)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下苦功夫学习,就一定能够打好基础,就一定能够获得一门以至数门专门的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服务。
现在,人类历史已经揭开了征服宇宙的光辉的一页。我们要培养青年一代树立共产主义的雄心壮志,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文化的峰巅。要攀登高峰,必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用人类历史上真正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任!


第7版()
专栏:

固体物理学的内容与作用
罗宗冀
固体物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的许多分支,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些老的学科(例如磁学、晶体学等),生产的发展,促使它们增加了新的内容。它的另外一些分支,则是新兴的学科(如半导体物理学、固体发光学等),它们利用了新的工具与条件,彼此互相联系,初步形成了实践上与理论上的统一体。目前,固体物理学还在继续向前发展着。
人类很早就发现磁石有吸铁及指南的作用,这是人类由于航海等需要,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生产向前发展,必须研究各种不同性能的磁性材料来为生产服务,就出现了磁学。磁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了生产上的一些重大革新。
十九世纪中叶,电的应用推动了用磁的效应发电,引起了一系列电—磁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新应用,如用硅钢片(一种含硅的钢)做成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工业的机件。但是生产的发展对这些机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继续改进现有的并寻找新的磁性材料,因而进一步发展了磁学。
磁性材料的研究,是固体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和改进天然材料,进而制造新材料为生产服务的典型。在固体物理学中,这种为新技术的创立提供材料与原理的工作,占着首要部分。
固体物理学中当前为生产上新技术提供基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半导体物理学。它是形成固体物理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中目前最活跃的部门。在现在的尖端技术中,几乎没有不用到半导体的。
无线电波开始被利用的时候,是用一些天然矿石接收的,这些矿石就是天然的半导体。但矿石接收电磁波的性能,远不能满足通讯上日益增长的要求,必须寻找新的材料来作成代替矿石的东西。真空电子管的发明,使无线电技术开展了一次巨大的革命,出现了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等。到后来,又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是使用电子管所不能解决的,而原来被电子管代替的矿石,经过根本性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出现了,这就是半导体。新的半导体晶体管,是“固体的电子管”(固体电子管是形象化的名称,科学上正式命名为晶体管)。晶体管一出现,就明显地表现出它的优越性,不仅体积小,耗电低,而且坚固耐用。它利用电子在固体内部的运动来代替真空管内电子的运动,作成器件,促成了一些新技术的巨大变革。例如,电子计算机在用真空电子管的条件下,计算速度及计算内容,都受到真空电子管的性能的限制;而用半导体晶体管,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电子计算机的性能和速度。一秒钟内计算一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要用数十万个真空电子管,不仅性能上有问题,而且体积很庞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用半导体晶体管作成的电子计算机,则只用一台桌面的地方就可以摆开了。
固体物理学是一个综合体。一方面,生产技术对固体材料性能的要求更多样、更高。例如,现代生产技术要求耐高温、高压以及其他特殊性能的金属材料,要求综合利用极细致复杂性能的固体材料与元件。另一方面,在对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中,又逐步发现了它们在科学规律上的统一性。正是人们对固体内部的电子、原子的运动的规律的认识逐渐加深,科学上的研究把固体的各种性能(如电、磁、热、光等性能)就都联系在一起了。当前研究半导体或磁性材料,再也不是孤立地进行了,它们都是固体物理学的组成部分。
从现况看,可以将固体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种类型,它包括了十几种学科。
一类是直接为生产提供材料和元件的学科,主要研究固体的性能,其中包括半导体物理学,磁学,固体发光学,金属物理学,介电质物理学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里面还可能出现新的学科。例如,近期成长起来的固体电子学,就是一例。另一类是在特殊条件下研究固体性能的学科,其中有属于低温物理学(在摄氏负二百多度的温度下)、高压物理学(在数万及数十万大气压下)等范围内的学科。再一类是研究固体内部的结构、电子的分布、原子的排列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发现各种固体性能形成的内在原因,为改进现有材料性能及制备新材料的方向提供方向的学科,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晶体学。现在我们知道,固体是由各种原子或分子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的;固体的许多性能(如磁性、半导性等),可以从固体中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规律来了解。有时,要材料的性能良好,关键问题往往是在制备时须作成单晶体,而晶体学正好为生长单晶体的条件提供知识。因此,如果说固体物理学是新技术的基础,则晶体学正在形成固体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当前研究晶体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伦琴射线,利用它可以分析固体的内部结构。最近,电子衍射技术、电子显微镜、中子衍射及各种磁共振技术的运用,使研究固体物理学有了新的工具。
以上三类的划分是粗略的,它们彼此相互交叉,联系密切。固体物理学的理论部分——固体理论,就是在上述各学科的成果上发展起来的,将实验现象提高到理论上,从固体内原子运动的规律来理解现象的本质,又回过头来指导实验,推动固体物理学全面向前发展。
固体物理学的应用范围是极其广阔的,这里只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工业、交通等部门的技术改造中,固体材料、元件的改进与革新是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像前面所谈到的电力传输系统中用的变压器,是用硅钢片做成内心的。而通过磁学、金属物理学,并结合晶体学的研究,可以改进硅钢片,从而缩小变压器、电机的体积,节省电线及电力消耗,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意义。
研究固体发光现象,可以提高发光灯的发光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用电量。特别是近期出现了场致发光材料,有可能实现大面积照明,使墙壁和天花板都发出光来,而且没有影子。这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合理地利用金属材料,提高材料性能,是一个迫切的重要的问题。拿金属强度来说,从理论的研究来看,目前使用的金属强度有可能提高百倍甚至千倍;如果能将现有的金属强度提高一些,那怕是十倍,就会扩大金属应用的范围,并意味着金属产量的成倍增长。
在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将是自动技术的普遍采用,而自动控制技术正是建筑在大量的半导体、铁氧体、电解质等元件和材料的特殊性能上。研究固体物理学,把这些材料和元件制备出来,改进性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当然有着重大的意义。铁路上控制调度车辆,就少不了光敏电阻的元件;无线电及有线广播中的喇叭,中间就放着磁铁。改进这些元件的性能,都将在交通、通讯等事业中起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视机的萤光屏上,就涂有发光材料。如果对这些发光材料加以改进,可以增加显像的清晰度,做出合乎实景的彩色电视,甚至将显像放大,就像宽银幕一样。
向云层喷射粉状晶体,可使云层结冰,实行人工降雨。如果能制出原料极为丰富、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的材料,供大面积降雨、散云之用,就可以部分地做到改变气候,呼风唤雨,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意义。
此外,人造卫星、月球火箭、金星行星际站、载人宇宙飞船等等的轨道控制,少不了用半导体、电解质、铁氧体这些材料制成的元件,来作成控制系统。因此,固体物理学的研究,与宇宙航行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用特殊的固体材料,可使太阳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制备出这种大量的、价廉而效率高的光电材料,就可以直接大量地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这对缺乏燃料或边远地区来讲,对全国实现电气化来讲,也是很有价值的。
固体物理学在国防技术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远程雷达系统中的发射、接收以及放大等各类部件,就需要固体元件。改进元件的性能,可以增加雷达的探测距离及准确度。复杂的快速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武器,而它的计算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固体材料及元件的性能的改进。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不仅用半导体晶体管来代替真空电子管,目前已发展到运用磁性薄膜、低温的超导材料以及运用元件与线路合一的方法,来制造超快速、超小型、超高频的计算机了。根据这些材料的性质,有可能制成比每秒进行一千万次运算还要快的计算机。一个笨重的步谈机,可以做得很小,戴在战士的钢盔上,无线电收发报机,可以做成火柴盒那么大,等等。
固体物理学在目前的国民经济、国防上的应用还只是初露苗头,它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固体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化学、电子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其他科学的发展。各门自然科学,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电子学的发展为固体物理实验技术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方法,从而对固体内部规律的了解就更深入,更精确。固体物理学也为其他自然科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例如,天文学,看来离固体物理学较远,同固体物理学的关系不大。但近来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的巨型望远镜,已不是几世纪来一直沿用的光学望远镜,而是采用固体元件作成的无线电的射电望远镜。用这种望远镜可以比光学望远镜看得远,看得更精确。这种射电望远镜中的固体量子放大器,就是用固体材料做成的。生物学要研究生物生长同温度的关系,就必须精确地测量温度,而精确度很高的温度计,就是用固体材料——半导体做成的。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洋务运动》资料丛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新的一辑——《洋务运动》,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辑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和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共同负责编辑的。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才彻底破产的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牵涉的范围很广,因此,有关史料非常丰富。本书就是根据大量的史料,挑选分类编辑而成的。
本书共计八册,选辑资料约三百万字。对于这些资料,本书除了加以校勘标点以外,并按照资料内容,分为若干编。第一册综合编是泛论兴办洋务的谕折讫议;第二册和第三册为育才编、海防海军编、练兵编,包括同文馆、留学生、海军、购船、练洋操等事项;第四册为制械编,包括江南制造局以及各省机器局的资料;第五册为马尾船政局的资料;第六册包括轮船招商局、铁路、电报等交通运输企业的资料;第七册为矿务、纺织,以及铸钱、造纸等杂项企业的资料;第八册传记编,选录有关人物的传状、日记等。本书将资料初步加以分类整理,因此检阅较为方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选辑档案相当丰富,约一百万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些档案是最重要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洋务运动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编者对这些档案作了编辑整理。凡属同样的奏议,既见于清代档案又见于私人文集者,都以档案为主,并用文集来校正档案传抄中的讹字和漏句。凡是档案中遗漏的有关奏议,都从私人撰述中选补,同时注明出处。由于编者作了上述的编辑加工,书中所辑录的奏议是比较完整、全面的。
此外,书中还收集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文集中的有关文字。
(栗式祖)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北洋政府》资料
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最后一种——《北洋政府》,现正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着手编辑。
该所几年来,搜集到一批北洋政府时期的文件、函电、稿本、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录、罕见的图书杂志和外文资料,如1919年南北议和的文件、冯国璋的函札、徐树铮的密电、王怀庆的档案和胡笠僧的日记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癸丑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历次军阀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1912年至1928年间各党派的活动、经济与文化各方面的演变、人民生活的痛苦与反抗斗争等,都是可贵的文献。
目前,除了进行整理已有的资料之外,该所考虑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资料数量很多,一向分散各处,因此,正向有关方面进行联系和征稿。并准备请热心历史研究的人士把所存的资料以捐赠、出让或借阅等方式给予帮助;或者把所经历的事实写成回忆录寄给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