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解剖产品 提高质量
长春市空气压缩机厂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工厂领导干部发动职工采取“三结合”的办法,对每种产品进行逐件解剖,认真查找质量关键,并且建立和健全了质量检验制度,制订了三百四十八套工艺规程。现在,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空气压缩机窜油、风量不足等现象,提高了空气压缩机的性能。
毕家岗煤矿提高工时利用率
安徽淮南毕家岗煤矿调整劳动组织,组织正规循环作业,加强各工序各工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设备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工时。这个矿的工人三、四月份平均每天利用的工时,达到七小时至七时二十分。随着工时利用率的提高,工人平均劳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而且做到了劳逸结合。
鞍钢电修厂精心维修设备
鞍钢电修厂职工加强经常性的设备维修工作。职工们努力的目标是:经常知道生产厂矿电气设备的特点、周围环境和设备缺 陷;帮助生产厂矿训练技术人员,制订操作规程和维修制度;保证检修及时,修理过的设备经久耐用等。目前,这个厂的职工正在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高电气设备的维修质量。
铁力林业局充实装卸队伍
黑龙江铁力林业局从四月中旬到五月上旬,先后从十四个单位抽调了三百六十多名强壮工人,派到森林铁路和贮木场等单位,充实装卸力量,加快了木材装车和卸车速 度。四月份商品到材量比三月份提高百分之 八十四,五月上旬又比四月下旬提高。
哈尔滨油脂厂提高大豆出油率
哈尔滨油脂化工厂发动群众调整设备,挖掘潜力,解决了大豆烘干和清杂设备不足的问题,使大豆的含水量降低,杂质减少。这个厂第一季度大豆的出油率是百分之六十五,四月份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点五。
加强名牌产品原料供应工作
杭州市农副产品公司加强了名牌产品的原料供应工作。他们对部分名牌产品需要的原料,如黑纸扇扇面用的双面皮纸、布伞用的伞骨等,实行了专料专用,固定供应。对部分市场上需要量大的名牌产品,如天竺筷等,还派专人到原料产地和生产大队一块安排原料生产。
广州抓紧生产炊具餐具
广州市手工业行业根据城乡人民的需要,正在抓紧生产炊事用具和餐具。今年头四个月,就生产出铁锅、菜刀、蒸笼、筷子等二十多万件。在安排炊具餐具生产任务时,注意了产品配套,如生产煤炉的同时,也生产火钳、煤铲等。他们还扩大了名牌产品的生产。


第3版()
专栏:

比较显高低 深挖见根底
天津色织一厂对比分析两个车间的情况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
本报讯 天津市色织一厂领导干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研究两个车间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效果,找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并且改进了领导作风。印 象 变 了
2月间,天津色织一厂的领导干部分头到车间了解本厂质量情况。在参加验布中,发现平时印象里下机正品率都不错的三、四车间,这次抽验的结果却大不一样。四车间抽验了五匹,仅一匹布上有一处油残;而三车间,一连验了十几匹,匹匹有疵点,有时一匹布就有“拖纱”小残三十多个。他们一连考查了一周,结果是:四车间下机正品率始终保持80%以上,三车间下机正品率最高只达30%,有时全部达不到要求。
四车间和三车间生产的都是白色织物,使用的机器设备大体相同,为什么质量却相差这么大?为了寻找答案,工厂领导方面决定具体研究他们的做法。
寻找答案
工厂领导干部首先来到三车间。经过对残疵的分析,发现小残多、大残少;这些小残,是因工人操作不良造成的。他们再去四车间检查。这个车间新工人多、老工人少,工人技术条件远不如三车间。但是,四车间因工人操作不良造成的疵点却很少。为什么四车间技术条件差,布的质量还比三车间好呢?他们多次召集四车间老工人座谈。会上,织布工张庆荣说:“我们织布工都把五项小残当作影响质量的大敌,人人注意,人人警惕,努力使自己的机台消灭残疵。”验布工胡书谦说:“我们车间有验布工、织布工、保全工‘三挂钩’制度,验布工当天验布,当天分析残疵,当天把残疵动向分头告诉织布工、保全工。”这些,给了厂领导干部很大启发:要消灭小残,不仅要依靠工人的操作技术,还需要各环节都有一套踏实细致的工作制度。
领导干部回过头来又跟三车间织布工一块验布。他们跟织布工王淑焕一块验她织的布,发现布上“稀密路”疵点很多,问她是什么原因,她回答不出来。原来,她根本不了解这也算疵点。再看看三车间的十三个验布工,有九个人忙于修补,当天的下机布验不出来,有时积压二、三百匹,更没有及时分析,及时通知织布工、保全工注意改进质量。
追根究底
为什么三车间会存在这种情况呢?他们找到三车间主任,询问他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这一问,竟把他问住了。他们再去问四车间主任,情况恰恰相反,他对质量,规格标准,什么残疵打二等,什么残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前什么残疵较多等问题,都一一对答如流。
这样一对照、一追根,问题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召开了多次不同形式的议论会,对三、四车间的工作进行了分析、比较。大家列举了许多事实,就实论虚,说明四车间领导干部平日作风艰苦细致,深入群众,深入生产,对上级要求和当前生产实际都比较清楚,工作中能掌握主动。相反的,三车间干部平素只在车间走一走、站一站、看一看,作风不够深入,底码不够清楚,明明本车间下机质量不好,却长期没有发觉,思想上还有些自满。
也看优点
工厂领导干部在对比调查中,不仅注意到三车间下机正品率低的缺点,同时也注意到三车间大残少的优点。为什么会大残少?主要是三车间机器维护得好。副厂长和工程师特意逐台检查了机器保养的情况,发现三车间的织布机台台运转正常,台台机件角度准确。于是,他们又进一步访问了车间主任、保全工、织布工,认真总结了他们做好机器保全保养工作的经验。转过来,他们又检查了四车间这方面的情况,发现四车间恰好在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卡其”布虽然五项小残少,但是布面却常有“开车印”,这是由于机台上螺丝不全,机器开车时发生震动造成的。他们进一步检查了四车间的机器保全保养工作,发现这个车间过去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够健全,制度也不够完善。工厂领导干部在三车间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三车间的经验。
这个作法,不仅使四车间和三车间抓质量的经验可以配成套,而且由于全面地估计了成绩和缺点,对三、四车间的干部和职工都起了良好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改进作风
通过两个车间的对比、分析,厂级领导干部也受到了相当深刻的教育。他们检查了过去领导作风不深入、工作底码不清的问题。像过去厂长对车间产品质量情况,多是依靠表报来了解,三车间“人造棉”下机质量从表报上看来,正品率总在70%左右,这次,经过实地调查,才了解数字不准确,原来是没有计算“五项小残”。过去领导干部虽然也常到车间、小组,但往往只是干干活,一般地了解些情况,很少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对下边情况若明若暗,领导工作一般化。
根据两个车间对比调查中发现的经验和问题,工厂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总结和交流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先进经验;党总支对全体干部进行了改进思想作风、加强调查研究的思想教育,并且作出了把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化的规定。
现在,这个厂从厂级到车间,领导作风都在发生变化。三车间正副主任每天都到验布室验布,发现问题立即研究,并通过大字报和碰头会向群众交底,次日就见效果。例如,他们最近发现五项小残减少了,但油残却很多,就马上和织布工、注油工研究、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三车间的下机正品率已经上升到76%以上。四车间的领导干部也加强了有目的的、系统的典型调查工作。


第3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蹲下来,钻进去!
要成功地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深入下去。深入,既要亲身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直接地观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又必须很好地开动脑筋,对情况和问题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和分析。这两方面缺少一个,都不能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
到车间、小组或生产队里去转一转,看一看,还不能叫做深入,特别就调查研究说来,更是远远不够。正像解剖一只麻雀比观察千百只麻雀更能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生理特点一样,要摸清某一问题,不能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观察,而必须真正蹲下来,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解剖。
深入下去了,可以了解到大量的情况。但是,情况的了解,基本上仍是属于感性认识阶段。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还必须对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毛主席指出:“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深入的调查研究,必须付出艰巨的创造性的思想劳动。如果只是停留在粗略的调查研究阶段,浅而不深,粗而不细,就想动手解决问题,是不能成功的。天津色织一厂领导干部通过亲自到车间验布,发现了四车间下机质量好、三车间下机质量差的问题。三车间下机质量差的原因何在呢?从现象上看,是工人操作有问题。他们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就马上去动手解决问题,而是去进一步弄清工人为什么不注意改进操作。经过和三、四车间的工人多次座谈,经过对比分析,就发现有些工人之所以不注意改进操作,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有关“小残”的标准规定。工人为什么不了解?再深追一步,是因为车间领导干部本身就胸中无数,而这又是和他们平素工作不够深入分不开的。就这样,他们从现象入手,经过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终于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找到了三车间下机质量差的根源。因病施治,药到病除。
为了使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得更有成效,我们应当真正蹲下来,决心钻进去。  (摘自《天津日报》)


第3版()
专栏:

发挥物资潜力 促进生产发展
 广东清仓后抓紧调剂物资
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由下而上按系统按地区层层调剂原料材料和设备,作为国家对企业实行计划分配的补充。
本报广州22日电 广东省物资管理部门在全省性物资大清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对工业生产所需原料材料在规格品种方面互通有无,互相调剂。这种作法成为国家对企业实行物资计划分配的补充,对发挥现有物资潜力,促进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仅最近召开的一次全省物资交流会,就签订了二千一百一十八份协议,调剂了四千九百多吨钢材,一千三百多件机电产品,两千多个轴承,十九万多个零件配件,以及大批轻工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许多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料材料因此基本上获得解决。据广州市荔湾区机电工业部门的统计,四十九种计划产品所用的原料材料,就有四十五种通过省内调剂得到解决,有的连全年的生产用料也备足了。
广东省在今年2、3月间进行了一次全省性物资大清仓,清出了许多钢材、变压器、电动机等原料材料、设备。这些物资有不少是因为品种规格不符合本单位需要,或者因为缺少某种部件、配件不能出厂,成了呆滞物资,影响资金周转。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物资的潜力,广东省各级物资管理部门及时组织各有关单位在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内,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由下而上按系统按地区进行层层调剂,使工业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等单位持有的原料材料和设备,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在品种规格方面按本单位的需要互通有无。广州市从3月10日到21日就召开过五级六次调剂会议。第一级是在区以下的按行业按街道组织的联购小组内调剂,第二级是按区分行业系统在内部调剂,第三级是全区性不同行业之间互相调剂,第四级是在全市范围内分行业系统调剂,第五级是全市性的各行业之间互相调剂。经过这样由小到大、由下而上、先系统内后系统外的层层调剂,许多工厂得到了自己所需品种规格的原料材料。汕头、江门等专区也都分别组织了区内的物资调剂。汕头专区第一季度通过清仓和调剂物资,为小农具生产提供了六百多吨生铁、钢材和废杂铁,保证小农具生产及时供应了春耕需要。在市和专区分别调剂的基础上,广东省有关部门在4月中旬组织了一次全省性的物资交流会。这个交流会,由于参加的部门多,地区广,解决的问题也又多又好。不少工厂过去一直很难找到的原料材料,在这次交流会上找到了;不少工厂过去长期积压无法处理的呆滞物资,在这次交流会上推销了出去。例如,广州市生产电池、电珠用的焊锡,过去很难找到,而肇庆市的工厂却积压了十五只大锡甑无处推销,这次全部调剂给广州市,可以作为生产电池、电珠五十多天的用料。又如,海南岛东方电石厂生产的变压器,需要用0.35公厘的矽钢片,厂里有的却是0.5公厘的;而广州中南电机厂生产的电机,需要0.5公厘的矽钢片,厂里却积存着一批0.35公厘的。这次通过互相调剂,两个厂都得到了合规格的材料。
通过调剂物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工厂之间的协作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广州市机电工业局已经同茂名、始兴两县签订了长期的协议,给两个县包修汽车配件和电机产品,为以后进一步密切生产协作打下了基础。


第3版()
专栏:

安国分社组织居民分散生产小商品
思明公社社办工厂积极提高产品质量
本报讯 哈尔滨市道里人民公社安国分社,以公社工业为骨干,组织了一千二百三十多名家庭妇女和半劳动力,利用家务空闲时间,分散参加刺绣、缝纫、服装、鞋帽、纺织加工和螺丝钉、鞋五眼等二十三种日用小商品和当令小商品的生产。
这个分社根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大力发展小商品生产的指示,把一些技术简单、可以单独制造的产品、半成品交给家庭妇女和半劳动力生产,既增加了小商品产量,又解决了公社工厂人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民乐鞋厂只有工人二十余名,由于把缝纫鞋帮、纳鞋底的任务交给二百多名家庭妇女去完成,每天都能生产布鞋一百二十多双,保证了生产任务月月提前完成。
为了提高家庭妇女和半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光明鞋扣厂、五金开关厂等调出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工人,携带“样板”产品,深入下去,进行技术指导。这个分社还按着大院、胡同、街道,先后组成了十个生产小组,由分社、管理区统一领导。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同公社工厂挂钩、联系,领料、分活、验收、交活等。
据新华社福州电 厦门市思明公社十三个工厂采取厂内检查和厂外访问的办法,提高产品质量。
这个公社由公社干部、工厂管理员和工人组成质量访问组,到百货批发站、商店、补鞋摊以及用户访问,多方听取顾客的意见。与此同时,各工厂在厂内从整个生产过程中分析、检查了产品质量。经过近一个月来的调查研究,他们基本摸清了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染纸厂的管理员和工人到大光明文具店访问,了解到色纸颜色不均匀和破碎纸多的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半个月来,染纸成品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98%,最高达到99.6%,消灭了颜色不均和破碎纸多的现象。(附图片)
郑州二七人民公社小五金厂,利用回收的再生料生产小条匙
新华社记者 张青云 詹耀福摄


第3版()
专栏:

启发阶级觉悟 耐心传授技术
周锦荣热情培养徒工
据新华社杭州电 杭州机床厂冷作工段的徒工们,一提起他们的。”
周锦荣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培养了四十多个学徒,其中留在这个工段的还有二十余人,他们担负着全工段的各种精细活。
冷作工段的学徒来自四面八方,有从农村来的,有从商业、手工业部门来的,他们都有不同的思想情况。学徒李雨良到冷作工段的第一天就要求换个工种。周锦荣找他谈心,用自己解放前后的生活对比情况,启发他的阶级觉悟;又讲任何工种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不可少的,一个工人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不久,李雨良转变了,安下心来,刻苦学习技术,思想觉悟也迅速提高。
周锦荣教学徒热情耐心。一天,学徒史兰英拿着一张平面磨床图纸发楞,周锦荣看见了,马上耐心地教她看图纸;史兰英当时听懂了,但到做起来时又弄不清,周锦荣就又用纸板剪了模型,再次耐心地教她。可是,隔了几天,史兰英又忘掉了,周锦荣仍然耐心地教她,并且边讲边做。这样连教五次,直到史兰英完全掌握为止。
在教技术的过程中,周锦荣常常与学徒商量研究,启发学徒们动脑筋,钻研问题。有一次,周锦荣接到制造绞平机的任务,他召开了一个学徒诸葛亮会议,研究加工方法。学徒谢盛海等提出五条改进设计和操作技术的建议,周锦荣感到很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些意见。结果,加工效率提高一倍多,原来需要一个月完成的任务,半个月就完成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绞平机的质量。
周锦荣爱厂如家,责任心强,做每一项活都一丝不苟,因此连续七年没有出过废品,没有出过事故,也没有缺过勤,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他的模范行动给学徒们带来了良好影响。


第3版()
专栏:

矿工赵敏认真学习进步快
1959年秋天进煤矿,现在成了优秀采煤工
据新华社讯 矿工赵敏到京西矿务局安家滩煤矿两年来,努力工作,积极学习技术,进步很快,已成为一名优秀采煤工人。
1959年秋天,他从农村来到安家滩煤矿三段回采八组工作。开始,他练习砍木支柱,不是长了,就是短了,经常返工。后来,他就仔细观察老工人操作,对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很注意,然后模仿练习,老师傅也手把手地教他。现在,他已经掌握了砍木柱子等技术,还学会了使用电钻。
赵敏平常注意不迟到、不早退,坚持满勤。去年冬天,他和本村的伙伴、矿工赵俊如一起轮休回家,两人约好第二天早上一起赶火车回矿。夜间下起大雪。他和赵俊如冒着风雪,好容易赶到火车站,火车却已经开走了,等下一趟车又得迟到。他们两人就步行二十多里,赶到了矿上。


第3版()
专栏:

上海船厂轮机车间1958年进厂的工人张蛟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产品质量好。这是张蛟金用规具细心检验自己加工的零件,看是否合乎图纸要求
 新华社记者 张萍摄


第3版()
专栏:山东通讯

在城市公社抚育下成长
新华社记者 艾蕴
随着城市人民公社的诞生,青岛市大批家庭妇女走上了生产和工作岗位。现在,她们在城市公社的抚育下正逐渐成长起来,有的人当了厂长,有的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先进生产者,还有许多人成了受社员信托的炊事员和保育员。下面记述的,是几个普通妇女在城市人民公社抚育下成长的情形。
从家庭妇女到厂长
一个浓雾迷茫的早晨,天下着小雨。台西人民公社郓城北路筐篓加工厂厂长、四十多岁的张秀云,披着一件旧棉衣冒雨来到海边。海水里泡着一捆一捆的棉柳条和黄荆条。泡料组组长邵瑞廷一见张厂长来了,连忙笑盈盈地迎上去,同她一起检查了泡条子的质量和数量,一边商量怎样加快泡料、出料,迎接新的任务。泡料是筐篓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张秀云对工厂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小部分的工作,都时时放在心上。
张秀云是在两年多以前,和几个邻居姐妹一同走出家庭的。她们起先在街道工厂里糊纸袋子,不久又分出来编筐篓,由四、五个人的编筐小组发展到七十六人的加工厂。她是那样热爱自己的事业,她兴奋地对记者说:“别看俺这些大筐筐,对国家可有用场咧!这里靠海,大批渔船靠岸后,要用它装鱼;蔬菜公司要它装菜;出口公司也要各式各样的包装筐、鼓筐和水果筐;还有附近工厂、商店、运输站,也要我们编制抬筐、扁筐和煤球筐。去年一年我们生产了近两万多只筐。现在是捕鱼旺季,活儿更多……。”
张秀云领导的这个筐篓加工厂,并不只是编筐、编篓,女工们还经常根据需要外出服务。去年夏天,大港码头来了四只渔轮,满仓的鱼必须要在很短时间内卸下来,码头上人手少,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正在焦急的时候,张秀云带领三十多个姐妹闻讯赶来,她们抬的抬,背的背,很快就卸完了六万多斤鲜鱼,使渔轮按时返航。去年10月间,食品出口公司和冷藏库急需一批包装箱,一时找不到那么多木工,就和张秀云商量。张秀云想:只要国家需要的,我们就干。她马上抽出十五个人,风雨无阻地干了一个冬季,加工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勤学苦练成巧匠
杨淑芝初到台东人民公社太平镇五金厂钳工车间时,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议论说:“干这活,女人不顶用!”杨淑芝听了这话不服气,她暗下决心:在干活上一定要好好学习。
可是,老师傅开始只让她学习打门环儿、门鼻子最简单的小零件,把打鱼钩等精细活只交给男徒工。杨淑芝就在师傅教别人时,在一旁用心听、留神看:怎样掌钳,怎样烧料,怎样锻打。别人下班了,她还留在车间里找块废料练习,回到家里也拿着废铁丝在琢磨。就这样,她终于学会了打鱼钩的技术。由于她胆大、心细、手又巧,打出的鱼钩质量好,合格率高。比她早学的男徒工一天打三百多个,她能够打五百多个。不久,厂里接受打菜刀的任务,她又自报奋勇要求学习。在学会了技术以后,她还大胆创造和革新,使产量提高了一倍,产品质量比过去更好。这时,原先歧视妇女的人也心悦诚服地向她学习了。但她并不自满,又开始学习新的技术。就这样,杨淑芝逐渐成了一个能够掌握全面锻打技术的熟练工人,当上钳工组的组长。
杨淑芝进厂以后就报名参加夜校学习文化。她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地去上课,回家后还把当天的功课重温一遍。生字记不住,她就在旁边画个记号,有时为一个笔划多的字要练几十遍。现在,杨淑芝已经快读完夜小六年级的课程了。
一心一意为大家
在台西人民公社,很多社员把自己上学孩子的伙食交托给炊事员刘淑梅代管。她们觉得刘妈妈是最贴心的人。刘妈妈每天总是天不明就准备好早点,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学。孩子们放学回来,她总要让孩子洗洗手,先喝口水再吃饭。有时,天已很晚,早已过了下班的时间,那怕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回来,她也像慈母一样守在食堂里,把留的饭热了一遍又一遍。
刘淑梅非常关怀社员们的饮食。她为老年人做些容易嚼的饭菜;给胃口不大好的人拌点辣椒粉,调点香菜,使老老少少都吃得很高兴,她才放心。有一天,中午饭开过了,可是保育员孙福全还没有到食堂来。一打听,才知道福全生病了,她马上把自己留着没舍得吃的鸡蛋拿出来,做了一碗鸡蛋面,给福全端了去。
刘淑梅一心一意为公社大家庭操劳着,还经常以她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新来的炊事员。两年多来,她一直保持了“模范炊事员”的光荣称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