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新增四队胡人连多卖余粮体会深
越想国家越可爱
新增大队大丰收出售余粮十五万斤
胡人连说:支援国家的粮食越多,国家就能办更多的工厂,生产更多的拖拉机、抽水机、化肥、农药,帮助我们发展农业生产。
本报讯 江西日报19日一版发表了新建县新增公社新增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胡人连,发挥高度的爱国热情,今年卖了三千二百斤余粮的消息,同时还刊载了胡人连以《越想国家越可爱》为题写的文章。
胡人连家八口人,四个劳力,爱国、爱社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胡人连今年五十二岁,从1954年以来,连续八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新增公社新增大队今年获得了大丰收。二千四百六十三亩早、中、晚稻,收粮食一百四十五万斤,比历史上年产量最高的1958年还多二十五万斤。全队一百五十二户、六百零一人,每户平均产粮九千五百多斤,每人平均二千四百多斤。全年征购任务早在夏季就完成了。秋后一算,扣除饲料、种子,每人平均还有粮一千零八斤。群众说,这么多粮,应当再卖些支援国家建设。目前,社员们又自觉自愿地卖了十五万斤余粮。
现在把胡人连写的文章摘要发表如下:
11月18日,我们大队召开社员大会,区委书记杨云龙在会上向我们讲卖余粮的意义。他说:“你们大队的丰收,是全体社员辛勤劳动得来的,也和国家、工人的大力支援分不开。把余粮卖给国家,是件最光荣的事,也是每个社员应尽的义务。国家掌握的粮食越多,国家就越富强,农民的生活就越有保障。”这几句话,我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边听边想,越想越觉得他的话说得很有理。
我们队今年的丰收,的的确确是和国家、工人老大哥支援分不开!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哪年都严重,春夏秋接连来了三场洪水。尤其是5月那场洪水,来得又凶又猛。国家为了保护我们这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支援了大批的防汛木头,还来了一千三百名解放军、工人和学生,帮助我们护堤抗洪。他们在风里雨里苦战了七天七夜,打退了洪水,保护了大堤,保护了我们大队一百五十二户群众的安全和二千四百多亩水稻的丰收。6月7日又发生了干旱,全大队一千三百亩中稻,有五百亩旱得最厉害。那时,中稻正当打苞孕穗,需要大量用水,可是我们用手摇水车车江水,出水少,水路又远,水没流到田里就被晒干了。正当这个节骨眼上,县机械厂送来了一部二十马力的柴油抽水机,保证了受旱的五百亩中稻的用水。现在看来,如果没有抽水机,我们大队就要减产二十万斤粮食。
农民努力发展生产,多卖农副产品支援建设,国富了才能民强。我家解放前后的生活变化使我深深懂得这点。解放前,我家五口人,租了地主三十亩田。就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也是饥一顿饱一顿。1946年,洪水比今年小得多,可是洪水一来几百个村子的房屋、庄稼都冲光了。那年我家一颗粮食也没有收到,我夫妇就靠打鱼、挖野菜度荒。解放前,我和老婆拼命的劳动,结果是越拼越苦。到解放前一年,我家连祖宗传下来的五亩田、一头牛都卖光了,只剩下了两间茅草房、两床破被子和几件烂衣衫。
解放后,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我家的生活也像“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今天,我家完全变了个样:住的是四间新瓦房,穿的有新棉袄、毛线衣,光大箱子就有四五个,粮食堆满仓,银行里还有四百元存款。现在的生活为什么这样好呢?还不是国家大力帮助我们打倒了封建势力,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又帮助我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结果吗!
想起国家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好处,就越觉得我们的国家可爱。国家是全体人民的,也是我自己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为了我们将来过更好的日子。支援国家的粮食越多,国家就能办更多的工厂,生产更多的拖拉机、抽水机、化肥、农药,帮助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我们的生产越发展,我们的收入就会更多,生活就会更加富裕。因此,我越想越高兴,越想越觉得多卖些余粮给国家,对国家有很大用场,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当然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
再说,我们这里是丰产地区,丰产地区还有多卖余粮支援灾区的义务。一处受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新社会的好风尚。记得1954年,我们这里遭受到百年未有的洪水,6月来的水,到10月才退。这一年,田地颗粒无收,房屋也倒了不少。但是我们有吃有住。那年,政府供应了我家二千八百多斤粮食,发给我家一百三十元救济款。水退以后,政府又供应木材、竹子、稻草,帮助我家把房子修起来了。政府给我家的粮食、木材等物资,不都是非灾区人民卖给政府的吗!现在,有的地方遭到水旱等自然灾害,收成不好,生活有困难,我们丰收地区不多卖点余粮给国家,国家又怎样帮助灾区人民呢?难道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吗?想想自己的经历,就觉得原来卖二千斤余粮的打算少了一点,决定卖给国家三千二百斤。
开完会,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同我妻子、儿子商量这件事。我妻子是个受够了旧社会折磨的人,她听说卖余粮,就说:“支援国家是好事,我没有意见。”大儿子必逵说:“爹爹,留的够吃不?”他怕卖多了,自己不够吃。其实,我早就打好了算盘。我便算给他们听:全家八口人,今年分到口粮三千三百零六斤、工分粮五千三百七十五斤,自留地收了不少,共计九千二百八十一斤,卖了三千二百斤余粮,还有六千零八十一斤,每人平均全年有稻谷七百六十多斤。经我连算带讲,全家人一致同意。
第二天一早,我担着谷就往国家的仓库送。刚走出门,我妻子一把拉了我回来。她说:“急什么?谷子在屋里放久了,有点潮,再翻晒一下。卖给国家的东西要讲究点。”我用手一抓,真的有点潮。我们便把要卖的谷子,从屋里搬出来,又翻晒了一天,扬了几遍,专门挑出籽粒饱满、色头好的稻谷送进了国家仓库。


第2版()
专栏:

今冬多翻地 来年地力强
山东山西克服雨多地湿的困难力争多耕耕好
河北合理使用劳力畜力,甘肃重视翻地质量
本报济南24日电 山东各地人民公社,本着“地不冻透耕翻不停”的精神,积极进行冬耕。到本月15日,全省已冬耕地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亩。秋季获得好收成的临沂、菏泽、济宁、泰安、烟台、昌潍等专区,比去年同期多耕了二百多万亩,遭受严重水灾的德州、聊城、惠民等专区,也克服重重困难,耕翻了四百七十二万亩地。
山东今年的冬耕工作是在雨多地湿等困难条件下进行的。11月份是山东各地习惯冬耕期,可是今年在这个月份,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多一倍多,有二十多个县比常年降雨量多四五倍,加上秋季雨多,冬耕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地区都发动社员出谋献计,他们根据土质、地势,采取能耕的耕,不能耕就翻的办法,犁、翻一齐进行。昌潍地区有些社队在微冻时抓紧早上冬耕冬翻;天冷地冻后,还抓紧中午化冻时翻地。德州市拖拉机站第三机耕队王长德机车组三部机车的拖拉机手曾冒着两三天雨雪连夜冬耕,终于提前六天,超额25%完成了二千亩的冬耕任务,最近又提出再多耕五百亩。
在冬耕过程中,各地还特别注意帮助困难单位进行冬耕冬翻。鲁西北聊城、德州、惠民三个受灾严重的专区,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扶持工作。投入这三个专区的拖拉机有六百一十八台,冬耕地三十六万多亩。
本报太原24日电 山西省各地人民公社克服了劳畜力紧张和秋雨给带来的困难,在大地封冻前基本上完成了冬耕任务。截至12月10日统计,全省已耕地两千八百万亩,占计划面积的80.5%。
各地在秋收一开始,就强调了收耕结合,一般都做到了收一块,耕一块,耕地进度较快。但进入10月以后,各地阴雨连绵,同时,秋收秋种和粮食入库工作都进入了大忙阶段,影响了秋耕工作。按照山西省领导部门抓紧时机冬耕的指示,许多公社根据能停就停,能缓就缓的精神,合理安排了农活,重新规划了劳畜力,从运输、副业、磨坊等方面抽出一些牲畜参加耕地,并采用“大对小,强配弱”等措施,11月下旬掀起了冬耕高潮。全省参加耕地的劳力猛增到一百零一万,比前一阶段增加了一倍以上,耕畜达到三十七万犋,拖拉机增加到一千二百五十七个混合台,增长了21%。耕地日进度随着由四十万亩增加到五十六万亩。
忻[xīn]县专区还派人到进度比较缓慢的定襄、忻县、原平、静乐、代县、繁峙等县以自愿互利的原则,帮助组织了队与队之间的协作。晋东南专区各人民公社除增机械增劳力外,还组织了三十二万头毛驴参加翻地。
本报天津24日电 河北省各地人民公社,千方百计加快冬耕进度。到12月18日,全省已翻耕土地五千九百七十六万亩,比去年同期多耕了一千三百多万亩。
今年,河北省不少地区晚秋粮食作物比重大、棉田较多、腾茬晚,为冬耕带来了困难。但是,这些地区广大人民公社采取了机械、畜力、人力齐上阵、合理组织劳畜力的办法,加快了冬耕进度。保定专区投入冬耕的劳力有五十多万名,牲口八万头,拖拉机三百三十台,已冬耕土地三百九十多万亩。
沧州专区许多社队在使用牲口上,采取了壮畜拉双铧犁,弱畜拉单体犁;壮畜耕黑土地,弱畜耕白沙地;快畜耕远地,慢畜耕近地的办法,充分发挥了耕畜的潜力。南皮县齐桥公社采取这个办法后,耕地日进度由六百多亩提高到一千四百多亩。邯郸专区根据棉田多、腾茬晚、耕地任务集中的特点,发动冬耕任务小的生产队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抽出人畜力支援冬耕任务大、困难多的队,也加快了冬耕进度。
本报兰州24日电 甘肃省农村的广大社员们,为争取明年获得好收成,已经冬翻土地二千八百多万亩。封冻较迟的天水专区南部翻地工作还在进行,耕地日进度已由七千多亩增加到最近的三万多亩。
今年甘肃许多地区在冬耕中都十分注意质量,天水专区许多人民公社选出老农和组织有经验的社员扶犁翻耕,社员们带着镢头,跟在后面拾茬,挖掉翻耕不到的地边地角,普遍做到土净、地平。张掖专区各人民公社广大社员根据“头挖二犁三上粪”的耕作经验,有二百万亩土地翻耕了两遍。酒泉、安西等县(市)并把管水、泡地、翻耕和平整土地结合起来。
敦煌县结合翻地挖掉碱窟窿[kū-long]四千多亩,这个县许多人民公社还采用“铺砌压碱”的办法,改良盐碱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附图片)
辽宁营口县博洛十公社拖拉机站的职工正在进行冬耕
龚景星、王玉良摄(新华社稿)
陕西米脂县高庙山公社高西沟大队社员在水平梯田上翻地,为明年增产粮食打好基础 新华社记者 和坪摄


第2版()
专栏:

我国抗菌素生产发展迅速
今年前十一个月,青霉素、合霉素等的产量比1958年以前八年的总和还多;一支针剂链霉素的价格,只等于1948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据新华社23日讯 抗菌素在我国已逐渐成为城乡医疗中的常用药剂,脑膜炎、肠伤寒、猩红热、结核病等用它治疗,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我国医药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这些抗菌素包括有青霉素、合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四圜素、红霉素、土霉素等。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至11月全国生产的抗菌素比1958年以前八年生产的总和还多,品种也比1958年有很大的增长。由于生产的增加,今年头十个月全国的销量和1959年同期相比,也增加不少;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增加半倍左右,土霉素、四圜素、金霉素增长的幅度更大。
目前,我国生产的抗菌素,除了绝大部分应用于医药以外,已有一小部分开始适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这些农用抗菌素可用来防治农作物和果树的病害,可以治疗畜病。
抗菌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开始问世的一类药物。它比一般药物抑止和杀伤细菌的作用大,应用于一般病症疗效也较高。全国解放以前,我国不能生产抗菌素。解放后,我国医药工业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培养、提高工人、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现在,各地生产抗菌素的制药厂工人不仅已掌握了一般生产技术,而且还找到了许多提高质量、节约原料的好办法。例如,目前在一个同样大小发酵罐中培养出来的青霉素,已比1958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半倍多。
现在,各地医院、药房使用的抗菌素,绝大部分都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建立的制药厂生产的。解放前,我国使用的抗菌素全靠进口,货少价高,很难保证医疗需要。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我国新建了一批抗菌素制药厂。现在,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市场销售价格也不断下降。近三年来,国营商业部门曾先后三次降低抗菌素的售价。按牌价折算,现在的一支针剂链霉素的价格,只等于解放前1948年的十分之一左右。生产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为广泛使用抗菌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2版()
专栏:

促进医药和染料工业发展高级产品
上海化工系统今年制成四十多种中间体
据新华社讯 上海化工系统今年继续抓紧试制和生产医药、染料工业需要的中间体,从年初到现在为止,已有四十多种新的中间体投入了生产。
新投入生产的这些中间体,大多是制造活性染料和抗痨药、磺胺类消炎药的主要原料。第二制药厂出产的“磺胺双甲基嘧啶”,是磺胺消炎药中效果较好的一种。制造这种药品,要用两种主要原料。其中有一种叫“乙酰丙酮”的中间体,过去一向依靠进口。今年第二制药厂试制成功这种中间体,使“磺胺双甲基嘧啶”的原料完全配套,满足这种药经常生产的需要。在大跃进中试制成功的高级活性染料,三年来在黄、红等浅色品种方面已基本齐备,今年华亨化工厂等单位又试制出制造活性蓝的中间体,为活性染料增添深色品种创造了条件。
上海化学工业生产中间体,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解放前,上海的医药工业和染料工业技术水平很低,染料工厂只能用进口的中间体加工一些普通的硫化染料,制药工厂只能用进口的原料药配制一般常用药。解放后,上海化学工业系统就把试制和生产中间体,作为发展医药和染料工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自从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市化工系统陆续生产了一百三十多种中间体,使上海的医药和染料工业逐步从加工工业转到自己能生产主要原料,因而促进了医药工业和染料工业迅速从低级产品向高级产品发展。今年,为了继续填补中间体的缺门,这个市的化工系统在近十个工厂里采取了三十多项土洋结合的技术措施。第二制药厂从事“磺胺双甲基嘧啶”中间体“乙酰丙酮”的研究试制工作时,为了适应我国资源和设备条件,曾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改革了工艺,今年又集中力量深入每个工段每道工序进一步改善设备,才使这种中间体试制成功,投入生产。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中间体
中间体是染料和医药工业中常用的名称。在染料或医药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中间阶段的产物,叫做中间体。由基本原料作成染料或药品,往往要经过很多步骤,每个步骤都得到一些化学产品。这些化学产品可以进一步作成药品或染料,也可以作为其他化学产品的原料。所以把它们叫做中间体,以便同基本原料区别开来。例如,炼焦工业取得的苯是基本原料,苯经过硝化和还原等化学反应而得到的硝基苯和苯胺,就是中间体。硝基苯和苯胺可以进一步加工成染料或药品,也可以作为合成纤维等其他化学工业的原料。
一般地说,从基本原料作成中间体的过程,要比中间体加工成染料或药品的过程更复杂一些。一种染料或药品往往需要多种中间体才能合成,而一种中间体又可以作为多种化学产品的原料。所以,中间体的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第2版()
专栏:

广西湖南制造大批春耕农具
品种多样质量良好社员欢迎
据新华社讯 广西各地农业机械工业和手工业部门,已经生产明年春耕用的犁头、锄头、铁锹等铁制小农具一百六十八万多件,其中一部分已经运给各公社生产队。
自治区物资供应部门在11月上旬调拨了七百吨生铁,供应手工业单位制造明春小农具。一些专区、县在调查了明春小农具需要量和生产能力以后,安排了小农具的生产、维修计划。各地农业机械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单位,普遍开展以“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梧州专区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10月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后,铁器小农具的产量比9月份增长33%。桂林机械厂组与组、工人与工人之间开展竞赛,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质量检验,到12月14日已生产的三千六百多个犁头,质量良好,已经陆续出厂运往各生产队,受到社员欢迎。
据新华社讯 湖南省十万多名铁、木、竹、棕等行业的手工业工人,力争在明年春节以前为全省农民准备好春耕生产利器。到12月10日为止的一个半月内,他们已经修制了锄头、耙头、犁头、棕衣、斗笠等小农具五百多万件。
湖南各地手工业部门采取“熟人走熟路”的办法,派人到社队和基层商店,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根据需要组织生产。如长沙县铜官铁冶炼生产合作社原来生产的犁头比较窄,只适合铜官地区的农民使用,不受靖港区农民的欢迎。这个合作社便生产宽犁头送给靖港区农民试用,很受欢迎。据长沙、邵阳、郴[chēn]县、湘阴、南县、平江等十个县市手工业部门的统计,根据农民需要新增的农具品种共有二百多种。
各地手工业工人特别重视小农具的质量。长沙县福临铺公社铁业社过去生产的锄头叶子短、裤眼细、板子厚,农民反映不好使用。工人们就加以改进,使锄头质量显著提高。据常德、湘潭、衡阳、郴州等地区的二十五个手工业合作社的重点调查,目前铁制小农具的甲等品已比第三季度上升了8%,竹、木制小农具的甲等品也比第三季度上升了5%。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生产队的农具要收藏好编辑同志:
最近我到绛县卫庄公社下村生产大队去工作,发现一些生产队的胶轮车、小平车、双铧犁、扇车和耧耙等小农具,乱堆在饲养牲畜的院子里。由于日晒和雨淋,有些小平车、胶轮车的铁制部分都生了锈,木制部分裂了缝或变了形。车上有些螺丝,已被小孩拿到街上玩耍去了。
乱放农具,可能是个别情况,但是这个问题是值得普遍注意的。农具是社员进行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东西,保管好现有农具,更是不可忽视的工作。每个生产队都应该设立专门储藏农具的地方,并且指定专人管理。这些东西闲时不加保管,用时就不方便了。
现在许多地区都在开展冬季积肥、修水利等备耕工作,保管好春耕生产各种农具,也应当作为备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作好安排。
山西临汾县 郝荣泰


第2版()
专栏:

赵学义全心全意管好国家新粮
带动刘集粮站职工及时检查翻晒,三百多万斤湿粮得到安全处理
本报讯 陕西富平县刘集粮食购销管理站的粮食保管员赵学义,从今年秋粮入库以来,日夜不辞辛劳地认真保管新粮。经过他和全站同志的努力,这个站的三百多万斤湿粮全部得到安全处理。
今年富平县秋雨多,入仓粮食水分大,杂质多,品种也复杂,保管比较困难。赵学义就向领导上建议,扩大了仓容,为管好湿粮创造了有利条件。粮食初进仓时,没有来得及彻底翻晒,他就把往常五日一检查的制度改为一天三检查,及时掌握粮食变化情况,防止事故发生。
11月19日早上,天正下着大雨。赵学义查完站内粮食后,想起八宫寺北仓的十五万斤谷子水分大,便立即带了两个工人,冒雨去查粮。发现有少部分粮食已经发热,他就和工人一起上粮堆翻倒,一直干到天快黑。这时,他又想到戏楼上(临时粮仓)堆放的几万斤粮食,那里没门没窗,应该注意保管。他便不顾疲乏和寒冷,夹着铺盖到戏楼去看守粮食。
从10月下旬秋粮入仓开始,赵学义一直这样日夜地为管好粮食操劳着。他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动了粮站的工人们,大家也都鼓足干劲,和他一起为管好粮食勤奋地工作。
赵学义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在四年七季的七次评比中,每次都被评为县、站的粮食保管红旗手。


第2版()
专栏:

湖北麻城县宋埠镇粮棉油管理所第六仓库,坚持各种管理制度,七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县仓库工作的先进单位。这是检验员王崇春正在检验入库粮食的干湿度
新华社记者 萧述纲摄


第2版()
专栏:

甘甲荣—优秀的粮食保管员
新华社记者 陈怀宁
共产党员甘甲荣,是广西贵县桥圩公社粮食管理所的保管员。他自从1956年开始干这个工作以来,一贯积极负责,兢兢业业,曾先后六次被评为贵县、玉林专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先进工作者。今年以来,他所保管的粮仓基本上达到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标准。
7月的一个深夜,时钟敲过了十二点。甘甲荣在熟睡中被一阵震耳的雷声惊醒,窗外哗哗地下着大雨,狂风叫啸着,是暴风雨来临了。“仓库有没有问题?”这个念头一闪,他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点上煤油灯,顺序检查着仓库。最后到了第五号仓内,巡视四周,只见屋角边有三处正在漏雨。还好,雨水只打湿了粮面的谷壳灰。他用随身带来的脸盆和水桶接住漏水,又在四旁铺上麻袋,防止雨水溅湿周围的粮食。雨愈下愈大,脸盆和水桶很快就盛满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端出去倒了再接,接了再倒。他忍受着闷热,在仓内直待到夜里三点,大雨停止,他才放心地离开粮仓。接着,他修理了仓房屋顶漏雨的地方,使粮食安全地度过了雨季。
不久以前,甘甲荣检查粮仓的时候,发现火车站第一号粮仓的粮食有些发热,立即寻找原因,又对比了新圩第三号粮仓的情况。这两个仓库条件相似,粮食在同一时间入库,入库前后也同样细致地做好消毒和保管工作,而且入库时后一个粮仓粮食含的水分还比前一个粮仓的高,为什么火车站第一号仓的粮食开始发热,新圩第三号仓的粮食却完好如常呢?他独自思考了几天,又邀请其他保管员一道上粮仓检查研究,再翻阅了《粮食储仓工作常识》等书籍,终于得出结论:火车站第一号仓粮食堆放得既高又实,超过仓容标准,因而不易通风而发热;新圩第三号仓粮食堆放的高度适宜,又不过实,容易通风排热。找到了原因后,他立即组织力量处理了发热的粮食,并且按往常的习惯,把这条经验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记本上,作为以后改进工作的参考。
甘甲荣还十分关心各大队和生产队的粮食保管工作。五年多来,他跑遍了全公社二十个大队、三百六十三个生产队,熟知每个生产大队粮食保管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协助。平时每遇刮大风、下大雨,他都协助公社干部向各生产大队通知防雨防风注意事项。(附图片)
启雄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