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吴清和全家热爱煤矿事业
老矿工吴清和退休后仍然时时关心矿上的事情。三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优秀的矿工。三个儿媳,有的参加服务组,有的在托儿所工作。全家人都很爱护矿山,积极为煤炭生产贡献力量。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消息:在贵阳林东矿区,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矿工家庭——吴清和家。一些老矿工常常用他们以矿为家,把全部力量献给矿区生产建设的事迹,勉励新工人。
白发苍苍的吴清和,曾是出色的矿工,现在虽然年老退休,仍然时时关心着矿上的事情。他还经常以自己的毕生经历教导他的儿子们,一定要当个好矿工。他的三个儿子,在矿区生产建设中,都兢兢[jīng- jīng]业业,辛勤地劳动。老大吴树成,现在是林东矿区正在建设的一对最大斜井的掘进队长,是个共产党员。三年来,他曾亲手建设过四对新矿井,用自己三十年的井下工作经验,在开发矿区中作出了优异贡献。老二吴树安,共产党员,现在是敖凡冲矿井专管掘进的副井长。小儿子吴树明,干活像个小老虎,曾经一班架起三十六架棚子,受到许多井下老将的称赞。现在,他是新庄矿井最年轻的采煤队长,不久前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年来,兄弟三个,曾一再获得劳动模范、红旗手或“五好”干部的光荣称号。吴清和的三个儿媳,也都在矿山工作。有的参加家属服务组为矿工们缝洗衣服,有的在托儿所为矿工们教养下一代。全家人都把矿山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常年累月地尽心出力。
四十年前,饥饿贫困把吴清和逼下了煤窑。他不分日夜地在井下挖煤。还维持不了一家大小的生活。为了糊口,吴树成和吴树安都是十一二岁就跟着父亲进了煤窑。他们力气小得连煤船子也拉不动,父亲只得用竹子编个小箩箩,让孩子们跟在自己后面一点一点地拉煤。父子三人拚命地干活,生活依旧很悲惨。父子们曾辛酸地发过誓:“只要有一丝办法,再不吃这碗煤窑饭!”
解放了,吴清和父子成了矿山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喝人血的把头被打倒了;汽车路修通了;机器设备安装起来了;从来只有窝棚草房的穷地方,出现了一幢[chuáng]幢整齐的瓦房——矿工宿舍。吴清和一家不再为衣食发愁,银行里还经常有存款。吴清和父子回想过去悲惨的岁月,对比现在幸福的生活,从心眼里感激党和人民政府,对矿山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把矿山当成了自己的家。1956年,小儿子吴树明满十八岁了,究竟让他干什么工作好?全家一致的意见是:“就吃这煤窑饭,全家当矿工”。吴清和有个侄儿,叫吴树银,原来也在矿上当工人,后来嫌煤矿工作辛苦便走了。吴清和到农村找到吴树银,批评他不该正当煤矿生产紧张的时候只想到自己,劝他看清矿区的发展前途,重新当个好矿工。吴树银又回到矿上来了。有些新工人初到矿上,嫌煤矿“脏”。有一回被吴树成听到了,就诚恳地对这新工人说:解放前“滚煤窑”,买不起肥皂,再脏也只能由它脏。现在,国家经常发给毛巾、肥皂,出了井有热水洗澡,还应该嫌“脏”吗?矿上不少新工人都受到过他的教育和影响。
为了把矿山建设好,吴树成兄弟三人经常一起交流经验,研究技术,感情很好。可是,谁要是工作上有了缺点,就会受到弟兄善意的批评。吴树安当生产班长的时候,因为不注意安全,有一次班里一个工人受了伤,吴树成知道了,便批评了他。从此以后,吴树安不论是当班长、队长,还是当副井长,在领导生产中,都十分注意安全生产,关心工人健康,再没有发生过安全责任事故。


第2版()
专栏:

及时总结传播先进经验 帮助提高政治技术水平
吉林石绵厂发挥劳动模范作用
本报讯 吉林省石绵制品厂注意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的带头、骨干、桥梁作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个厂今年1到10月全面均衡地完成了国家计划,产量超过20.4%,产值超额5.6%,生产成本降低10.3%。
这个厂的领导方面经常召开座谈会,倾听先进生产者的意见;到车间、小组里总结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通过黑板报、广播站和各种会议宣传推广。今年5月,一车间大滚子工段先进工人任庆坤先后两次改进了制做橡胶石绵板的操作方法。厂里就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的经验,使一车间大滚子工段各机台的台时定额普遍提高,废次品显著下降。
为了不断提高先进人物的技术水平,这个厂每年都组织劳动模范到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参观学习兄弟厂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三车间劳动模范李焕有到各地参观学习回来以后,在领导的支持下,先后同其他职工一起试制成功了六种新产品。这个厂还在厂内组织了三次政治学习训练班,提高先进工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阶级觉悟。三年来,全厂已有七十二名先进生产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和群众一起研究生产技术,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传授先进经验。机电车间电气小组的先进生产者杜连君,经常帮助青年工人提高技术,节约原料材料。在给一车间安装房顶上的避雷器时,他和青年工人一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设法利用了一些旧铁管,节约了二千二百元。


第2版()
专栏:

丰富社会产品 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社员收入
祝桥公社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穷困面貌
交售给国家的副食品和手工业品种类多数量大
本报上海23日电 上海南汇县祝桥公社今年在积极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至9月底止,集体经营的副业收入八十七万元,等于去年全公社总收入的26%。这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还交售给国家更多的副食品和手工业小商品。
祝桥公社成立以来,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有较大的增长,社员收入也有所增加。但这个公社每人平均只有耕地一亩二分,自然条件也差,农业生产水平多年来都低于本县其他单位,生产资金经常要依靠银行贷款来周转。为了改变这种穷困的面貌,今年年初,公社党委和管理委员会在光明大队第二生产队和薛南大队进行了调查。光明大队第二生产队每人平均只有耕地一亩一分,但生产水平和社员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全大队的其他生产队,原因是这个生产队不但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而且开展了多种经营,去年从间种瓜菜、组织手工业加工等方面,就增加收入八千多元。薛南大队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社员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比较低。这个调查给公社党委和管理委员会以很大的启发,认识到要由穷变富,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在积极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祝桥公社虽然无山无林,耕地不多,但是一经发动群众,就找到了好多门路。这些门路的第一个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譬如公社东部的生产大队靠海,就在近海捕捞海产,开垦荒地,采集海边的秧草(可作牛饲料和造纸原料用),收集沿海沙地的黄沙(可作建筑材料用),到了冬天,又可以打野鸭。公社西部的生产大队河流很多,就养鱼,种菱,种木排草(猪饲料),采集芦苇扎扫帚等等。第二是根据接近大城市的特点,充分利用土地间隙种瓜菜。譬如在主种作物的行距间、高秆作物的底层部位、生长期较长作物的播种初期或者利用前后两季作物茬[chá]口的间隙,间种适量的瓜菜。第三个特点是充分发扬当地群众从事多种经营的经验。譬如有的大队的社员历来有培育山芋秧的习惯和技术,有的大队有擅长泥、木、圆作、缝纫、编织、刺绣等手工业的人才,他们就发扬这些传统经验,尽可能组织生产。在寻找经营门路的过程中,他们是大的抓,小的也不放松,社员们说得好:“不要嫌它少,多积就成宝”。在找到了经营门路之后,祝桥公社就根据规模大小、投资多少、管理难易、技术高低、收益多少等不同情况,合理划分了公社各级以及社员个人的经营范围。
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的结果,使祝桥公社出现了农副业相互促进,生产、生活全面好的新气象。现在,这个公社常年饲养的禽畜就有五万多头,栽种的瓜菜经常在一千亩左右,养鱼的水面在二千亩以上。今年到9月底止,出售给国家的副食品就有猪一千五百头,家禽一万二千多只,水产六十多万斤,瓜果一百三十多万斤,蘑菇四万多斤。这个公社原来没有蔬菜上市任务,今年1到9月就上市了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九担。这些上市的多种经营产品总值达四十余万元。此外,手工业小商品如扫帚、畚[běn]箕、竹篮等就上市了好几万件。到9月底止,全社集体经营的副业收入已达到八十七万元,大大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力量,改变了生产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贷款的局面。各大队的流动资金也比较宽裕了,9月底各大队的银行存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二点三倍。多种经营的发展也提高了社员的收入。今年夏熟预分中,每个社员的收入就比去年增加23.3%。在夏熟预分的现金中,来自多种经营的收入占52.1%。


第2版()
专栏:

事业·感情
苏伯
矿工吴清和热爱煤矿事业,吴清和的三个儿子和媳妇也热爱煤矿事业,全家人常年累月为煤矿事业尽心出力,辛勤不懈。吴清和不愧为一个具有热爱集体事业精神的人,吴清和的一家也不愧为富有热爱集体事业精神的模范家庭。
热爱集体事业是同对国家对集体的诚挚的感情联在一起的。这种感情从何而来?来自阶级的觉悟和生活的感受。吴清和父子们对于煤矿事业的感情有个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反动统治时代,他们曾辛酸地发过誓:“只要有一丝办法,再不吃这碗煤窑饭。”解放以后,吴清和的小儿子十八岁了,究竟让他干什么工作好,全家一致意见是,“就吃这煤窑饭,全家当矿工”。这是对煤矿事业两种不同的感情,前一种是不堪反动阶级的奴役剥削而产生的反抗的感情,后一种则是解脱奴役枷锁以后真正的主人翁的感情,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感情。“全家当矿工”的决定,正是他们从心眼里对祖国的煤矿事业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作出来的,而这种感情又是从他们的阶级本能、阶级觉悟以及生活感受而迸发出来的。
刚进矿山不久的某些新工人是缺乏这种感情的。这就需要煤矿的党组织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其它工人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吴清和正是这样,他不仅自己热爱煤矿事业,而且积极地去教育别人热爱煤矿事业。当他的侄儿吴树银嫌煤矿工作辛苦离开煤矿的时候,吴清和严正地批评了他这种落后思想,劝他认清矿区前途,重新当个好矿工。记得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广大地区普遍出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事迹。今天,在生产战线上,老矿工吴清和规劝侄儿的故事以及吴清和一家相互促进搞好生产的事情,正是革命优良传统的表现。煤矿的井下工作同地面工作比起来虽然要辛苦些,然而,煤矿生产对整个生产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煤矿工人以自己的辛劳换取了千万人的温暖和千万种产品的发展,这是极大的荣誉和安慰。处处为个人打算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个道理的;只有丢掉个人主义的包袱,把自己放在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上,热爱集体事业的感情才能油然而生。大家都热爱集体事业,国家各项生产事业的面貌就能欣欣向荣。
热爱集体事业的人总是受人尊敬的,林东矿区的一些老工人常常把吴清和一家热爱矿山的事迹作为新工人的教材,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正确地对待集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工作。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一家,是应该享受荣誉的家庭。


第2版()
专栏:

沈阳三个厂的三个劳动模范结成密友
互助互学提高技术水平
本报讯 沈阳市工业战线的三个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程师吴家柱,沈阳拖拉机制造厂技术员林海丰,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员吴大友,经常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有人在技术上遇到难题,三个人就一起研究解决。有一次,林海丰加工拖拉机部件,精度总达不到要求,便提出来请他们帮助解决。吴家柱恰巧研究了一个平面磨,于是帮助他安装了一台,一试验很好使,克服了林海丰的困难。吴家柱在修整砂轮方面缺少经验,林海丰就把他利用废合金刀头代替金刚石修整砂轮的经验告诉给他。他们经常互相交流情况,学习新的经验。
这三个人还在企业党组织和行政的领导下,积极向其他单位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林海丰创造了一种滚珠胀胎经验,缩短了生产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一倍左右。沈阳纺织机件厂准备推广,林海丰就去介绍了他的经验。沈阳市劳动模范、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联合加工厂制材车间主任于广海研究木工机械遇到困难,吴家柱就去帮助他。吴家柱还主动帮助基本建设、商业、服务业等单位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


第2版()
专栏:

上海钢管厂无缝钢管车间工人张金根,和同伴们一起巧改工艺,生产出了像注射器针头般粗细的无缝钢管。这是张金根正在察看新制成的直径一毫米的无缝钢管    新华社记者 卢 鸣摄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生建钢铁厂合理节约煤电
济南生建钢铁厂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从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合理调整、改进和维修设备,简化工艺过程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合理节约煤电的工作。仅10月份就节约煤炭一千一百吨,节约生产、生活用电五十一万四千多度。
南昌柴油机厂产品质量好
南昌柴油机厂生产的“2105”、“285”和“4110”型小马力柴油机,能用作工农业生产、水陆交通运输或发电照明的动力机械。除新投入生产的
“4110”型柴油机质量尚有波动,大批生产的“2105”和
“285”型柴油机,一直保持功率大、起动快、耗油少、寿命长、效果好、轻便灵活等优点。
沈阳铁路加强粮食运输
沈阳铁路办事处所属各站加强粮食运输工作。他们和粮食部门密切配合,实行专列运输。11月上旬,各站装运粮食达五百二十八节车厢,做到装运及时、安全、不受损失。
达县专区积极调运棉麻茶
四川达县专区各级商业部门,密切与交通运输部门协作,加速调运农副产品。他们根据地区和品种的分布,实行分类排队,重点突击,直线运输和分段运输相结合,专车(船)运输和搭配运输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了调运速度。到11月1日为止,全区共调出棉花、苎麻、茶叶十一万七千七百零八担,占收购量的89.8%。


第2版()
专栏:

抓思想抓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重钢平炉二车间优质钢的数量品种显著增长
本报讯 据重庆日报消息:最近几个月来,重钢平炉二车间优质钢的比例和品种都有显著增加。10月份优质钢在整个钢产量中的比例,由8月份的16.46%,上升到47.03%,并且按照国家计划,炼出了一批技术规格要求很严格的产品——深冲钢。10月份优质钢所占的比例和绝对产量,都大大超过了这个车间自1954年建炉以来历史上最高月份的生产水平。锅炉钢、造船钢等十三种钢的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并基本上消灭了二级品。
重钢平炉二车间在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中,经常结合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炼每一炉钢都把化验分析和各种检验结果以及用户的反映等,详细地记载下来,然后进行总结,既总结技术操作上的经验和缺点,也总结由于质量的好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造成的影响。这种做法既能提高职工的责任感,又能找出技术上的努力方向。全车间进一步树立起严肃认真和遵守操作规程、遵守纪律的良好风气。工人们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短时间内就签订了六十多对师徒合同。
这个车间在炼优质钢工作中,还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工作。他们健全了以车间主任为首的各级生产指挥人员的责任制,并根据提高质量的要求,特别加强了计划管理和技术管理,周密安排每天、每炉的生产计划,严格按计划生产,按品种炼钢,按操作规程办事。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地毯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今年的产量约等于1957年的十倍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我国著名的毛织工艺品——内蒙古地毯,今年十个月中,已经生产出二万二千多平方米,接近完成全年计划。这些地毯,一部分提供国家出口,一部分在国内市场销售。
内蒙古自治区现在拥有十八个地毯生产单位,职工二千多人,今年的地毯年产量相当于1957年的十倍左右。
据老艺人传说,一百年以前,内蒙古库伦旗、通辽、乌兰浩特、海拉尔、巴彦浩特等地,曾有两三百人编织地毯,供应草原牧民们作蒙古包内铺设之用。但是在旧社会,织毯被视为下贱的职业,许多能工巧匠到处流离失所,无法专心致志地发展地毯生产。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领导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具有民族风格和历史传统的手工艺,把流散各地的地毯艺人逐步组织起来,举办生产合作社,鼓励他们发扬和改进工艺技术,培养后继艺人,国家又投资建设了地毯工厂,地毯业才迅速繁荣起来。
经过职工们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近几年内蒙古的地毯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花样翻新。呼和浩特、海拉尔、乌兰浩特等地的产品,在1958年已达到出口标准,出口的“北京式”“彩花式”等优质地毯,受到国际市场的好评。赤峰市毛织厂还试制成功毛织壁画,他们织制的两幅巨幅壁画,已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里。


第2版()
专栏:

新河船厂制成两艘新型挖泥船
本报讯 天津市新河船厂最近建造成两艘新型抓斗式挖泥船,经过严格的验收,质量完全合乎要求,运转性能良好。这种挖泥船效率较高,每小时能挖净泥一百二十立方米,适合土质较硬的航道使用。
这个厂是第一次制造这种挖泥船。他们在开工前就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制定了详尽的施工工艺规程;施工当中,经常召开有领导干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挖泥船的建造工期,比原计划缩短了将近一个月。


第2版()
专栏:

冰封雪飘,林业生产的黄金季节到了
黑龙江林区集运木材下山
长白山林区开始冬季采伐
新华社哈尔滨电 初冬降临,黑龙江省林区的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多度,集运木材的黄金季节开始了。小兴安岭的南岔、双子河等林业局,已有木材沿着冰雪滑道疾速下山。
今冬明春这一严寒期间,黑龙江林区要从山上运下来的木材,约占全年木材集运任务的70%多。全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四十多个林业局,共修筑了二千四百多条冰雪滑道,检修了机械化集材工具,训练了集材工人,已作好冬运木材的准备。已完成今年采伐任务的伐木工人,也陆续转入冬运行列。
黑龙江省各林区利用冰雪滑道集材,只有一年多的历史。过去,林区冬季集材,都是靠农村的牛马套子上山。去年冬季普遍采用冰雪滑道集材以后,基本上没有组织农村公社社员带牲畜进山。全省林业部门已作计划,今年冬季的木材集运任务,有一半以上要靠冰雪滑道来完成。
据新华社长春电 分布在长白山南北边缘和腹地的吉林省十二个森林工业局,进入11月以后,已有一万一千多名职工进山,开始冬季采伐。各林场职工冒着北方初冬的寒风,正以主要力量清理近年伐倒的数十万立方米零散树木,其中有二万五千多立方米已经造成各种规格的木材。最先开始冬季伐木的白石山森工局,现在已经伐木一千二百多立方米。
冬季是森工采伐的黄金季节。吉林省各森工局今冬计划采伐的木材,约占明年全年任务的60%以上。
往年冬季采伐,主要人力畜力是由农村提供的。今年为了少占用农村人畜力,各森工局都在自己挖掘潜力。森工系统的植树造林、综合利用、农副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等部门,冬季活动较少,全省计划从这些部门抽调出八千多人,参加冬季采伐生产。目前,敦化森工局已从所属畜牧场、农场中抽出三百三十多人,投入造材等活动。长春、九台等市县的制砖、建筑部门,也派出部分职工上山,参加黄泥河等森工局的采伐工作。为了少用畜力,在集材中利用一部分拖拉机,同时还将大力推广冰雪槽道集材的先进经验。


第2版()
专栏:

林木茂密 保住水土 稻田增产
菜花坪大队造林护林收到实效
本报长沙23日电 湖南攸[yōu]县菜花坪公社菜花坪大队,造林护林工作做得好,林木生长茂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菜花坪大队系丘陵地区,过去树木极少,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特别是合作化和公社化以后,已造林一万一千七百多亩。八千亩松林,树高一般已有一丈多;六百亩杉树已经成林;油茶、柑桔林已经结果。
这个大队有六百多亩稻田,常受洪水冲洗,平均每亩只能收谷二百斤左右。近年来由于林木茂密,保持了水土,又兴修了山塘,加上采取了许多增产措施,这些稻田的亩产量便提高到四百五十多斤,比过去增产一倍以上。林间杂草和腐植质增多,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肥源。
菜花坪大队在管理保护山林方面有几个好办法:一、是确定了林权,划分好经营管理范围。在1958年公社化以后,这个大队便确定成片的山林归大队所有,并就地划给各生产队经营管理,生产队可以取用地柴和树枝。屋前屋后的林木归社员私有。二、大队成立了护林委员会,生产队成立了护林小组,负责宣传和执行造林护林的方针政策,检查护林工作的情况,处理造林、护林、采伐中的问题。三、积极防治虫害。四、发动群众民主制订护林公约,人人护林。


第2版()
专栏:

杉木河下游的变化
泽荫 仁斌
杉木河在湖南永顺县的北部,下游是永顺县的谷仓——十万大坪。
10月中旬,记者来到杉木河上游山区时,完全被山林景色吸引住了。在过去光秃秃的山头上,新营造的松杉林,一般已长得两人高,像一片林海。在数万亩山坡上,在高大的松杉树中间,有着一株一株的历年更新的幼树。沿着杉木河两岸,一条数米宽、十多里长的一排排的树林和竹林,保护着河床。登上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峰,只见盆地十万大坪的周围都是绿色的山岗。
十万大坪共有肥沃的稻田两万五千多亩。解放前由于上游山区的森林遭到滥伐,破坏了水土保持,沿河有一千五百多亩稻田被山洪冲刷成了荒洲;有四千多亩地已差不多不能种植,平均亩产只有百斤左右;剩下的稻田,每年雨大遭水灾,无雨受旱灾,年年歉收。
从1951年开始,党和政府领导这里的人民开展了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治山治水工作。首先由国家投资修建了杉木河防洪工程,同时在上游山区设立了国营林场。这个林场以造林、护林、育山为主,实行了“多种少伐”“砍一种三”的办法,控制水土流失。
现在,杉木河的水已经变清,两岸四千多亩稻田,由于减少了水旱灾害,加强了培育管理,平均亩产量已经提高到四百多斤。过去由于山洪冲刷而荒芜的一千五百多亩滩田,今年也种上了庄稼。
林业生产发展后,从1958年以来,先后采伐了两万多立方米木材,支援了国家建设。林业副产品也增加了。仅去年冬天,群众上山挖取的野生淀粉植物就有二十多万斤,五棓[bèi]子八千多斤,野果四五百担。群众说:过去杉木河尽是乱石壳,如今杉木河成了金银窝。


第2版()
专栏:

完达山的冬天(套色木刻)    亿 平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