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下放干部带领群众辛勤建设江西老革命根据地
大茅山变成社会主义新山区
建成一座拥有二万九千多人的大型国营综合垦殖场,开垦荒地八千八百多亩,经营山林六十三万多亩,砍伐十五万立方米木材、三百万根毛竹支援国家建设,养猪四千多头。环山建立了造纸、酿酒、木料加工、发电等工厂,有了医院、银行、邮电所、俱乐部和一排排职工宿舍。
本报南昌15日电 记者刘光辉报道:著名的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大茅山,经过下放干部和山区人民四年努力建设,出现了一片兴旺景象。
四年前,记者访问大茅山时,曾为那里浓密的森林、漫山的毛竹等丰富资源所吸引,也为那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山林资源不能为国家建设服务而感叹。四年后的今天,大茅山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来到新兴的山镇花桥,只见溪河岸边堆放着大批待运的木材、毛竹,溪河两侧是一片片肥沃的田园,环山建立有造纸、酿酒、木料加工、发电等工厂以及医院、银行、邮电所、汽车站、俱乐部、招待所,和一排排的职工宿舍和社员新村。拔海一千多米的乌风岭上,厂房林立,入夜之后,满山电灯通明,机器轰响,简直成了不夜的山城。
花桥和乌风岭的变化,是整个大茅山区变化的缩影。现在,大茅山上建有一座拥有七个垦殖分场的大茅山综合垦殖场和七个人民公社,共有七万七千零一十八人;已有十三万亩耕地和八十八万亩山林资源被经营或管理起来,大茅山已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山区。
1957年冬季,平静的大茅山掀起了波浪,山区人民奔走相告:“老红军回来建设大茅山啦!”原来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率领五百多名机关干部奔上了大茅山。上山干部学习当年红军的坚强革命意志,用自己的双手,再加山区人民的热情帮助,在大茅山上迅速建起了一座国营综合垦殖场。四年来,各地转业军官、社会青年、城镇居民纷纷赶来参加建设。这座垦殖场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座有二万九千多人的大型综合垦殖场了,它拥有七个垦殖分场、二十三个林场、九个农牧场、一个园艺场、一所劳动大学和一百多个大小工厂,成为开发与建设大茅山的核心。
在这四年间,建设者们兴建了七万七千平方米的厂房、宿舍等各种房屋,修筑了九十一公里的公路,开垦了八千八百多亩荒地,饲养有四千四百多头毛猪,经营山林六十三万多亩,垦复油茶山二万多亩,砍伐了十五万立方米的木材、三百万根毛竹支援国家建设。他们还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野生植物酿造了七百吨酒,制造了三百吨纸浆,提炼的松节油、原油、汽油达一千吨,松香达一千四百吨。
没有到过大茅山的人,大概以为大茅山能够这样迅速改变面貌,一定是国家投了许多资。垦殖场场长告诉记者:只是在1957年上山时,国家拨付了四十万元开办费;在1958年,全场的收入就有三百七十五万元,以后又是连年上升,1959年的收益超过了一千万元,1960年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元。他们没有别的“窍门”,办法只有一条:靠山吃山,靠山建设山。他们为了迅速开发山区的丰富的资源,同时解决建场资金,第一年确定了“以林业为重点、农林牧副渔工业等多种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针,与山区人民合作,一面组织力量上山取宝,一面在山下办起简易的加工工厂。第一年的收益,就使场扎下了根,给下一年发展生产准备了一批资金。
第二年,垦殖场贯彻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集中力量大办粮食。原来垦殖场靠德兴县供应粮食,第二年年初职工增加了几倍,需要的粮食更多,不能单靠外面供应了。然而垦殖场地区没有熟田,荒地也很少,又没有家底,一切要从头做起,一年内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是不可能的。场党委和职工们共同调查研究,找到了办法。他们看到各公社田多人少,单产低,平均亩产二百来斤,增产潜力还很大,可以供应垦殖场的部分粮食需要。于是,他们一面自己开荒地、修水利、积肥料,大办粮食;一面集中了九十多名干部和一部分劳力及拖拉机、犁、耙等各种生产资料帮助各公社提高粮食单产。同时,他们发展造林、育林、垦复油茶山等生产,安排了相应的力量继续开展了伐木伐竹、野生植物利用等多种经营。这套办法鼓舞了山区人民大办粮食的积极性。在垦殖场的帮助下,各公社的粮食产量这年都增加10%以上。由于各公社粮食大增产,再加自己生产了一批粮食,垦殖场这一年没有要外县供应粮食。垦殖场在第三、第四年中,一面继续帮助公社发展粮食生产,一面集中力量大办粮食。全场粮食总产量,第一年是二十二万斤,第三年就上升到一百四十万斤。
全场职工建设大茅山的信心越来越高,许多人纷纷把家属搬上了大茅山,有的青年在山上成家立业,决心干一辈子。大茅山简介
大茅山在江西德兴县境内,是赣、皖、浙三省交界地的怀玉山脉的中心,周围有三百里。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曾经率领红军在这里与敌人进行过英勇斗争。红军离开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过刀、屋过火”的血腥摧残下,大茅山区人口减少了一半,房屋少了三分之一,变得一片荒凉。解放后,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可是,由于遭受敌人破坏过重,人力又不足,到1957年,这里还只有四万一千多人,耕地十万四千多亩,无力开发山区。
大茅山是个万宝山。山上有造纸、榨油、酿酒和化学工业的原料,地下有铁、煤,深山的虎、豹、猴是珍贵的兽产,山涧瀑布、泉水是理想的水力资源。


第1版()
专栏:社论

山区建设大有可为
今日本报发表的江西山区建设的报道,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高山之巅,修通了公路;白云深处,开垦了良田;不久以前还是荒无人烟的山岭上,出现了工厂、商店、医院和学校;农、林、牧、副和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山林产品源源运出山来,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山区群众兴高采烈地用“社会主义上了山”这句话,概括和形容山区面貌的变化。这是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山区建设中一个重大的胜利。它鼓舞了广大山区群众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山区的信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和劳动人民,参加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江西山区建设的事实,最有力地说明了开发和建设山区,在我国是一件具有多么重要意义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幅员60%以上。江西号称“六山二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院”,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省区,都是类似情况。过去几年,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不少山区的面貌已经起了很多变化。但是由于山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土地多,劳力少,山区丰富的资源仍然有待于继续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山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全面发展农、林、牧、副和工业,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山区有很多宜于开垦的荒地,可以广种多收,又可以林粮间作。山区有草源丰茂的牧场,可以发展畜牧业。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能够满足基本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山区更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水力资源,能为工业建设提供各种原料和巨大的动力。因此,无论从当前的利益,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全面开发和建设山区,加速山区的建设步伐,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谁都知道,开发和建设山区是一桩十分艰巨的事。根据江西的经验,要把开发和建设山区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办好,最根本的一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山区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有力的组织措施,树立百折不回的信心和决心,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才能一步一步地取得成就。江西省的同志们从省委到各级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山区建设工作,还在1957年,省委就派出五万名干部到山区工作,包括省委书记的许多久经锻炼的领导干部带头上山,和山区群众一起,抱着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新征途。他们披荆斩棘,发愤图强,终于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在江西的广大山区——这个被国民党严重摧残的老苏区,建设起社会主义的新山区。
江西省建设山区所以能获得较大的成绩,除了正确执行党的方针,不断加强领导以外,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紧紧掌握了本省山区的特点,采取了适合本省山区情况的正确措施。江西山区多为老革命根据地,资源丰富,原来的山区生产已有一定基础。由于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山区许多耕地和山林荒芜了,劳力、畜力都很缺乏。现有的山区居民不仅无力绿化荒山,拓垦荒地,就是已有的森林也难以全面经营,荒芜了的耕地无法完全恢复生产。针对这一特点,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派遣大批干部上山,以他们为骨干,吸收城乡人民,建立国营垦殖场。以垦殖场为核心,和山区的人民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开发和建设山区。大批干部上山参加山区建设,坚定了山区人民建设山区的信心,在社会上发生移风易俗的影响,鼓舞更多的人上山,为建设山区服务。
开发和建设山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千方百计发展多种经营。各地的山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生产门路。因此,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的方针和办法,是完全必要的。在这方面,江西的作法也是值得重视的。例如有的山上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各种用材林和经济林,他们就以林业生产为中心,逐步建立林业基地。有的山上水草丰美,有大片天然牧场,他们就着重恢复和发展畜牧生产。有的山上土壤肥沃,可以开垦农田,大种粮食,他们就从发展农业入手。别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江西不尽相同,开发和建设山区的各种条件和江西也不一样,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步骤和措施。例如,为解决建设山区的劳力问题,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江西的垦殖场是一种形式,组成生产队分片集体开发山区是另一种形式,也可以依靠人民公社组织远征队上山安庄扩耕,可以提倡山区附近的农民到山区进行季节性生产活动,也可以组织城市的机关和企业单位,派人到山区建立农、林、牧、副业基地。这种种办法,都是可以量力而行的。
从比较容易见效的生产入手,大办粮食,同时综合利用山区的地力、劳力和物力,是江西建设山区的又一个成功的经验。建设山区的远景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但是,为了实现这个远景,要经过必要的步骤,首先要争取作到粮食自给。特别是建设山区的初期,如果只抓多年性的生产,忽视了当年性的生产,就要国家每年拿出大批粮食、资金供应山区,给国家造成很大的负担,山区生产也不能很快发展。应该像江西那样,从容易见效的生产入手(有的地方是砍伐毛竹,有的地方是利用毛竹或木料制造家具和农具,有的地方是采猎野生动植物,有的地方是养猪积肥,有的地方是扩大耕地),力求早日实现粮食自给,站住脚跟,以当年性生产支持多年性生产,以短期性生产促进长期性生产的发展。路要一步步地走,仗要一个个地打,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也是这样。江西不少垦殖场已经做到粮食、副食品、现金基本自给,并给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这种既解决当前现实问题又同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开发和建设山区的艰巨事业中,是十分需要的。
根据山区资源丰富、但一般缺乏劳力、交通不便的特点,江西在山区建设上十分注意综合利用的问题。例如抚育幼林时,他们大搞林粮间作,既收了粮食,林木也管理得更好,这就综合利用了地力和劳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区农业和林业争劳力、争时间的矛盾。他们也注意综合利用物力,大搞农林副产品的加工。除了固定一小部分劳力常年生产以外,大部分实行农忙务农、农闲搞副业加工的综合利用劳力的办法。许多林副产品,像竹木的边材枝杈和野生纤维,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城乡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和工业原料。很多东西在山上并不值钱,甚至废弃在地,运下山来,综合利用,立即身价百倍。江西山区建设所以很有成效,也是因为他们贯彻实行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原则,使地尽其利,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多快好省地开发和利用山区的资源。
开发和建设山区必须紧紧依靠山区群众去办。这是我们建设山区的根本路线。党的关于建设山区政策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发展山区生产,一切为了充分地调动山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须牢固地树立依靠山区群众来开发、建设山区的观点。山区人口虽比平原地区要少,和外地进山参加山区建设的人员比较,还是多得多的。他们是山区的主人,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哪一块地方有什么宝藏,哪一项生产应该如何经营,有哪些飞禽走兽、珍贵药材可以采猎,他们都一清二楚。这个或那个山区适于发展什么生产,怎样综合利用山区的土地和劳力,怎样大搞林粮间作又不致于破坏水土,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江西的垦殖场,紧紧依靠山区群众,又大力帮助山区群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垦殖场主要经营国有荒山、荒地,大部分山林由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生产队经营。垦殖场在政治思想、技术指导和物资、干部等方面,帮助附近的人民公社,同时努力学习和继承山区群众开发和建设山区的经验。
山区面积占全国幅员的一半以上,开发和建设山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光荣的重大的责任。从江西和许多省区的实践结果看来,山区建设大有可为。让我们鼓足干劲,加倍努力,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全民运动中,把我国更多的山区开发出来,把我国更多的山区建设得更好!


第1版()
专栏:

日本共产党中央决定
出版毛泽东选集日译本
新华社15日讯 东京消息:据《赤旗报》最近报道,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10月28日发表通告说: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由党的出版部出版《毛泽东选集》。
通告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一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今天,正在成功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这两个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文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文献。”
通告说:新组织的翻译委员会今年3月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翻译工作。为了接洽最后的翻译和出版事宜,党并派遣了党中央委员、新日本出版社董事安斋库治等到中国。安斋等回日本以后,就将由党的出版部出版这部选集。
《赤旗报》还报道安斋库治就《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意义向《赤旗报》驻北京记者发表的谈话。安斋库治说:“现在,我们必须在同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这两个敌人进行的斗争中,粉碎反动势力和修正主义者散布的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从这个意义来说,毛主席对帝国主义本性所作的一针见血的揭露,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我们现在正在为建立一条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的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而奋斗。关于这一点,中国关于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和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的毛泽东思想,对于我们说来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在第四卷中谈到必须用革命的两手来对反革命的两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且,谈到党的建设的部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些问题同我们党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纲领和政治报告的观点是完全相同的。”
他说:“总之,《毛泽东选集》的每一篇文章,对于我们说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必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生动教科书。我认为,这次出版这本书的权威译文,将对日本人民和党的领导干部掌握上述思想,具有巨大意义。”


第1版()
专栏:

归国侨胞八年辛勤劳动
常山农场农林牧副俱兴
据新华社福州14日电 国营福建常山华侨农场职工,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把一万三千多亩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荒野、丘陵和山岗,改造成良田、果园和热带作物的试验场地,在荒原上建设起了新的集镇。现在,这个国营农场内种着三千八百多亩水稻,亩产五百多斤;一千二百多亩番薯,亩产四千多斤;还开了一些果园和苗圃,种着香茅、香根、丁香罗勒、咖啡等香料和饮料作物。山岗上种了凤梨、桃树和热带果树共八千多亩。其中凤梨年产量达三十多万斤。1959年农场开始有余粮交售给国家;1958年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果苗、凤梨、香料等产品卖给国家。今年夏季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多,超额完成这一季粮食生产计划。
常山农场座落在云霄县境内。这里原来是一片红壤土的荒地荒山,并且严重缺水。1952年底,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决定在这里建立农场,来安置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菲律宾归侨庄明发带领了一百七十多个马来亚归侨来这里开荒,他们在国家支援的拖拉机的帮助下,第一年就开荒一千多亩,种了黄豆、番薯和甘蔗。但是,因为土壤没有改良,这年的收成却很不好。在困难的面前,党组织和政府不断地鼓励、帮助他们,政府还拨出一笔费用给他们用来改良土壤。福建省农业部门派来了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检验土质。当地党委和政府,又请有经验的老农来帮助他们想办法。老农告诉他们,红壤土的特点是土质瘦、土性酸、施不得化肥,要多施土杂肥、畜粪。
场员们决心要使红壤土“脱胎换骨”,他们把强劳力组织起来,到离场十二华里的海边去挑海土、捞海青苔来改良土壤。那年他们运了六七万担海肥下田,并且到山上烧了很多草皮灰。场里又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家禽家畜,增加有机质肥料。艰巨的改良土壤工作连续进行了四年,到1957年才基本完成,终于使瘦土变成了沃壤。
干旱也是这里的一大威胁。插秧时,往往戽一遍水插一片秧,还是插一片干一片。场员们决心大兴水利,他们从1955年起修了七个小水库和两条水坝,扩大了灌溉面积。1958年的大跃进中,常山附近建起了杜塘、瓦窑两个较大的水库,场员们修渠引水,水渠像蛛网一样密布田间,把场内的三四千亩地变成了自流灌溉的水田,过去十天不雨就要闹旱的常山,现在三个月不下雨也清水盈田了。
常山靠海,每年8月以后风沙特大。场员们每逢雨季就大量造林种树,道边渠旁全部种上桉树,山坡种上松树,几年来造林三千多亩,种树一千二百多万株。
经过几年的努力,常山华侨农场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生产发展很快。全场1957年起就做到了粮食自给,1960年粮食生产又比上一年增加一倍多。今年由于归侨新场员增加,生产发展更快,仅水稻种植面积就比去年早季扩大一倍多,全场十二个大队中有九个大队超过了包产计划。场里的经济作物、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存栏的猪有八百二十多头,牛五百一十多头,羊一千三百多头,鸡鸭等家禽五千多支。农场还建立了香料、碾米、制糖、农产品加工等工厂,一座座白墙红顶的房屋,在过去的荒野上整齐地建立起来。住宅区还有了缝衣店、理发店、供销店、照相馆等服务行业。场里建立了电影放映队、辟了球场、游泳池。
农场的场员们这几年中也有了很大变化。建场时全场只有三个共产党员,现在农场中有一百零三个共产党员,一百七十个共青团员。去年全场就有二百七十多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八人出席了福建省归侨、侨眷先进生产者会议。许多优秀场员被提拔为农场干部。许多人在农场里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建场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青年在场里结了婚。几十年飘泊在海外,直到五十岁还没有结婚的范贵、谢信、蓝俊荣都在农场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农场的小学里有一千二百多个学生,幼儿院、托儿所里有一千四百多个孩子。(附图片)
云南甘庄国营华侨农场归侨廖世隆(中)担任农场副场长。他和农场工人在田间研究水稻管理措施 新华社记者 张华国摄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向彭涛同志遗体告别
新华社15日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化学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彭涛同志的遗体今天上午九时在北京医院入殓[liàn]。
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李富春、刘伯承、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李雪峰、杨尚昆、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北京医院亲视入殓,向彭涛同志的遗体告别。中央各部门、各机关的负责同志和在北京的一些省、市负责同志今天也前往告别。
向彭涛同志遗体告别时,彭涛同志的夫人、子女和家属以及生前友好在旁守灵。


第1版()
专栏:

中国政法学会、亚非团结委员会发表声明
抗议法国迫害阿尔及利亚爱国者
新华社15日讯 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今天发表声明,抗议法国当局迫害阿尔及利亚爱国者,表示坚决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爱国正义斗争。声明的全文如下:
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法国殖民当局释放本·贝拉等五位民族运动领袖及其他爱国者的斗争,日益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自由和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愈来愈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众所周知,本·贝拉等阿尔及利亚五位民族运动领袖是被法国绑架的。法国当局这种强盗行径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最近,本·贝拉等五位民族运动领袖和其他被监禁在法国监狱和集中营中的阿尔及利亚爱国者们一道,为了抗议法国殖民者最近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野蛮镇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暴行和非法迫害和虐待政治犯,为了保卫本国人民享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权利,本着他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斗争的正义性的坚定信心,而进行了绝食斗争。他们的这种英勇坚毅的抗议行动,大大鼓舞了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获得了全世界所有正直人们的敬佩和关切。法国当局对阿尔及利亚爱国人士的迫害绝非偶然。最近以来,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和平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迫害。在阿尔及利亚,无数阿尔及利亚城市居民为反抗法国殖民主义暴行遭到法国殖民军队的残杀;几万名居住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举行反对法国殖民制度的示威,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许多居住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被法国当局非法拘捕和驱逐出境;在法国监狱中监禁着成千上万的阿尔及利亚爱国志士,他们遭受着残无人道的残害和虐杀;法国当局甚至悍然不顾世界公众舆论的反对,对为阿尔及利亚爱国者辩护的律师进行非法审讯。法国殖民当局这种蔑视人类基本人权和正义的暴行,不能不引起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强烈反抗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人们的严厉谴责。中国人民坚决抗议法国殖民当局屠杀阿尔及利亚人民和迫害爱国者的罪行。坚决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制止法国当局对阿尔及利亚政治犯的迫害、立即释放本·贝拉等五位民族运动领袖和其他爱国者的斗争。中国人民坚决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的正义斗争。我们深信,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必将最终战胜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取得民族独立的最后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