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潮州音乐老艺人热心培养少年乐手
正在广州公演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少年演奏队
现已能够演奏二十多首表现潮州音乐特色的乐曲
新华社广州30日电 广东潮州音乐老艺人积极培养少年乐手。正在广州公演的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少年演奏队,就是从去年春天开始跟老艺人学习的,现在他们已经能够演奏二十多首表现潮州音乐特色的乐曲。
潮州音乐在广东潮州、汕头一带已流传了将近五百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潮汕地区很多乡村俱乐部里,都有业余的大锣鼓班和管弦乐队。但是,有计划地培养乐手,现在还是第一次。潮州音乐中有着丰富的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有些乐器比较难掌握,如唢呐、三弦、琵琶、笙和月琴等。为了培养接班人,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在去年成立了少年演奏队,聘请七位著名老艺人传艺。
老艺人在二百多个报考的少年人中挑选了十二个对音乐感受力特别强的作为培养对象。这十二个少年开始学艺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三岁。老艺人先让徒弟们普遍学习各种比较容易掌握而又能培养节奏感的打击乐器,然后根据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分别传授一两种弦乐器或管乐器的演奏技术。过去很少人愿意学的唢呐,认为它难学,而且单独吹奏不大好听。但是,在三代唢呐手陈桐老艺人的耐心帮助下,已经有两个少年爱上这种乐器。陈桐在旧社会是佛寺庙堂的乐手,被人称作“下九流”的,他想不到解放后成了专业乐团的艺人。当他接受带徒弟的任务时,很受感动,决心要把全套本领传给下一代。他知道唢呐的难学在于用气,就先教徒弟们用麦秆在水中吹气,使呼吸运用自如。他还用麦秆制了一些比较小的簧片,让徒弟们学习时容易吹;又编了一些旋律优美的练习曲,增加学习的兴趣。一面教会徒弟,一面又鼓励徒弟创造独特的风格。所以他的徒弟陈维明吹的小唢呐,就有活泼、清脆的优点,而另一徒弟翁汉庭吹的大唢呐,却很婉转而有感情。在这个小小的演奏队中,还按需要培养了月琴、三弦、古筝等新的乐手。过去潮州音乐几乎没有女演员,现在也有三个女扬琴手和古筝手了。
老艺人对学徒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但在学习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艺人林玉波教三弦琴时,不管天气怎样冷,也要大清早在露天的地方授课,他说:“能够习惯于这样的条件下演奏,那就什么场合都可以演奏了。”
这批少年乐手在老艺人的朝夕教导下进步很快。最近他们在广州演奏的传统乐曲“双狮戏球”,节拍鲜明,表现了狮子在翻滚时的各种动作;在演奏新编的潮州大锣鼓乐曲“报喜”时,又表现了韩江农民粗壮豪放的气概,和他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老艺人们听到观众的赞赏,掩藏不住内心的高兴。


第3版()
专栏:

发掘传统乐曲 丰富演出内容
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积极整理传统乐曲
新华社广州30日电 广东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的艺人们,经常注意发掘、整理潮州音乐的传统乐曲,丰富演出内容。最近他们在广州演出的许多节目中,就大部分是第一次和广州听众见面的新节目。
这个民间音乐曲艺团自从1958年成立以来,经常协助一些老艺人回忆、整理传统乐曲,收集民间流传的乐曲和小调等。现在,这个团经常演出的古典乐曲就有四五十首之多。例如以三弦、琵琶、古筝合奏为主要形式,而以情调细腻柔润著称的潮州细乐“胡茄十八拍”,就是由七十多岁的老艺人张汉斋回忆作了记录,并重新排练演出的。庙堂音乐乐曲也十分丰富,除佛曲、道调外,还渗有很大一部分民间小曲和古曲牌。这个团通过访问一些老经师,已收集到佛曲“尼罗浩”、“效鲁颂”等。
这个团在整理传统曲目中,注意做到保留原作的精华,补充原作的不足,使一些曲目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例如弦乐合奏“双狮戏球”的前身是“狮子戏球”(单狮),后加上另一首“狮子”,改编成“双狮戏球”,使乐曲的曲趣更浓厚、更丰富,更好地表现了狮子戏球时蹲、坐、跳、踢、扑、滚的情景,因而更受到听众的欢迎。同时在积极整理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如根据发生在去年春天的“踏平南海浪,千里救渔民”事件创作的“伏波曲”,就是吸取海陆丰一带的民歌曲调,结合潮州音乐的打击乐器的特点创作的。(附图片)
浙江昆苏剧团小学员们不但能自己演唱,还能给自己演出的节目伴奏
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摄


第3版()
专栏:

四川美术学院西安冶金学院按照专业特点
抽调有经验的教师加强基础课教学
新华社重庆29日电 四川美术学院各系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川美术学院是一所四年制的高等美术学校,设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三个系,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染织、漆器、陶器、装璜、雕塑八个专业。绘画系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在今年新学年采取了新的学习方法。他们充分发挥国画教师的特长,让他们分头担任人物、山水、花鸟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并且适当增加了课时。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和绘画技术上的特点,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了临摹、写生等绘画基本训练课。低年级学生加强了白描基础练习,老师选择了一些优秀的古代工笔画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学生通过笔临、口临、心临等方法,学习前人表现手法,吸收前人艺术经验。国画教师们特别加强了指导。他们帮助学生了解临摹作品的思想艺术上的优缺点,并在绘画技术上给以具体帮助,使学生正确学习国画传统技法。今年新入国画专业的学生,在教师们的指导下,临摹了唐代画家韩滉的名画《五牛图》以及古代工笔画,开始懂得了我国古代工笔画在运用笔墨色上认真细致的优点,初步了解了中国画以线为造型基础的特点及国画艺术的丰富多采。
工艺美术系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学。他们分别成立基础图案、素描、水粉等基础课教研小组,加强了专业之间的教学联系。同时这个系各专业的基础图案课的学时也适当增加,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绘制、设计图案的能力。此外,像版画、油画等专业也分别加强了学生的写生、速写、默写、临摹等活动。
四川美术学院各系还根据自己的特点,适当增设了一些新课程,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如国画专业先后增设了书法、篆刻、诗词课,让学国画的学生逐步做到能画、能书、能篆。雕塑系师生过去在四川大足县的几个古老的崖洞中,发现一些宋代石刻像。这些石刻像较有艺术价值,他们翻制了一百多件。现在这个系利用这些古代艺术品,给四年级的学生新开设了古代雕塑临摹,学习我国古代石刻艺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塑造能力。另外,他们还经常举行各种专题讲座,丰富学生有关雕塑艺术的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今年以来,学院还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美术习作指导,认真讲评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帮助,从而鼓舞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现在都重视绘画基本练习,学习成绩正逐步提高。
据新华社西安30日电 西安冶金学院各基础课教研组加强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和对学生基本科学方法的训练。
新学年开始,各有关教研组对基础课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经验。他们对教学内容中安排得不适当的部分,作了个别调整,加强了基本理论部分的讲授。许多担任基础课的教师认真备课,他们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写出详细的讲稿。有些教师在写讲稿时,注意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和接受程度。在备课中,不少教师参阅了高中化学课的教材,并召集一年级学生座谈,征求他们对教学的意见。
许多基础课教研组抓紧了对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从上学期起,各基础课教研组就举办了理论学习班,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内,由水平较高的老教师给新教师讲授理论,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各个教学环节。
为了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基本科学方法的训练,不少基础课教研组努力改进实验课。物理和化学教研组分别成立了实验指导小组。物理教研组还增加了两名老教师和两名青年教师担任实验指导工作。在仪器设备许可的条件下,他们要求物理实验尽量做到每个学生使用一套仪器,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


第3版()
专栏: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绘画传统,北京中国画院设立了国画进修班,吸收各地艺术院校国画系的教师进修深造。图为著名人物画家吴光宇(右二)指导学生学习历代人物画家的优秀绘画传统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第3版()
专栏:

保证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太原工学院机械系精密仪器实验室认真保管仪器
新华社太原29日电 太原工学院机械系精密仪器实验室一贯认真保管仪器,自1954年建室以来,没有丢损过一台仪器和发生过一起事故,保证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这个实验室里的墙壁、地板、台凳桌架,经常保持清洁,各种仪器都存放得整整齐齐,并且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防潮、防尘和防风沙、防震动的保护设备。几位实验员对室内现有仪器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用途、存放地点、借出情况等都很熟悉。每当新的仪器运到时,他们总要请有关教师指导,然后拆箱,以免弄坏了仪器。拆开箱后,每件仪器都要经过反复检查才登记,并把说明书保存起来,作为制定仪器使用、保管和操作规程的重要依据。实验室还建立了一套有关仪器购置运输、保管维修、使用借还和损失赔偿的制度。什么人,什么时间,借走什么仪器,都详细登记。连一个小搬子、小钢尺,也不让漏掉。每件仪器借出和送还,都要做一次详细检查登记,看看有无损坏。借出仪器时,还随带棉花、汽油和凡士林等维护用品。仪器在室内使用,用前用后也要检查、擦干净。
太原工学院机械系的领导上也很重视保管仪器的工作,党和行政组织经常向学生进行爱护国家财产的教育。教师们耐心地教给学生使用和保养仪器的知识。每个班第一次上实验课时,指导教师和指导实验员都要告诉学生“实验守则”,并结合实验课的内容讲解将要使用的仪器的性能、用法和注意事项。有时,教师和实验员还先做一次示范表演。仪器用过后,除了学生要做好擦洗、上油等清理工作以外,教师和实验员还要亲自检查一次。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实验室进一步管好仪器。
由于保管工作做得好,这个实验室充分发挥了现有仪器的潜力。近三年来,他们共接受了本系师生一万多人次的实验,并承担了山西省和太原市的一些厂矿的部分精密零件的检定工作。此外,还为兄弟院校的近千名学生做过示范实验、参观实验和教学实验。


第3版()
专栏: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
书法展览和讲座受到学生欢迎
据新华社济南30日电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最近举办了书法展览和书法讲座,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书法展览展出的碑帖,大部分是学院一些老教师多年精心收藏的,也有从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借来的,内容丰富。古代碑帖中,大部分是明清书法家的作品,有宋高宗赵构的千字文手卷复制品,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文衡山墨迹》,清代书法家吴昌硕的篆体石鼓文遗墨,书法家清道人的魏碑楷体以及明、清书法家临摹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在当代书法中,有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浪淘沙》等词的拓片,还有鲁迅、王统照、郭沫若、冯友兰等人写的行书和楷书。
为了帮助学生们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这个系还举办了书法讲座。第一讲是中文系主任严薇青教授讲的,内容包括练习书法时的用笔方法、字体结构、笔顺等。讲授效果很好。
目前,书法练习在这个学院的文科各系学生中开始流行,有的学生经常练习写墨笔字。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写字和笔记中注意字迹工整和笔顺正确。(附图片)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最近举办了书法展览会和书法讲座,帮助学生们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图为学生们在书法展览室内参观学习
新华社记者 陈之平摄


第3版()
专栏:

捷两位戏剧家到京
新华社30日讯 根据中捷文化合作协定1961年执行计划前来我国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家剧院艺术指导米罗什·亨施特及斯洛伐克剧作家爱米尔·柯奇什,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第3版()
专栏:

中苏友协积极分子专业旅行组访苏归来
新华社30日讯 中苏友好协会积极分子专业旅行组结束了在苏联的访问,今天上午乘火车回到北京。


第3版()
专栏:读者与出版

多出些“中华活叶文选”编辑同志: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文字、内容较为深奥,不易理解。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小册子,如楚宋玉著《风赋及其他》等,文章开首有小引,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每篇文章还有扼要而明了的注解,深受读者的欢迎。最近有机会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买到几本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2月至1961年1月先后出版的三批(每批十组)“中华活叶文选”,这对于古典文学爱好者说来是很好的精神食粮,由于购买者多,尽管销售的册数相当多,但不几天已销售一空,我尚有几期没有买上。
文选所选的文章是我国历代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们最精华的名著。每篇文章都有作者介绍、说明及注解,对于较难懂的文章如孙子兵法《谋攻篇》《军争篇》等都附有译文,这样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我们应该感谢为文章注解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古为今用的精神,我们希望“中华活叶文选”继续出版,如果在文章的选材方面更广泛些,美术家能配一些插图那就更好了。
郑孝铭


第3版()
专栏:读者与出版

“中华活叶文选”将继续出版
答复郑孝铭同志的建议
《中华活叶文选》自去年出版到现在,已出版了四批(每批十组),但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曾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对我们这项工作提供了改进意见。今后我们决定把《中华活叶文选》继续编辑下去。现在正在编拟一套比较系统的长期选目;同时广泛组稿,邀请有专长的作者替我们注释,并总结经验,以便把编辑注释工作提高一步。至于选材范围,原不限于古典文学作品,凡是历代著名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科学论文和人物传记等均在选注之列。但是前几批我们对哲学著作注意不够,最近编辑的第五批《文选》已选译了代表荀子唯物论思想的《天论》,以后将继续约人选译范缜的《神灭论》和王充等人的著名哲学论文。对于一些能够配合政治教育的古典作品,今后仍将酌量精选一些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


第3版()
专栏:

南京举行剪刻纸展览会
展出作品很有民间特色
新华社南京28日电 最近在南京市举行的南京、南通、扬州剪刻纸展览会,很有民间特色。
剪纸和刻纸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工艺品。每逢节日,农民都喜欢在家里贴上一些含有吉祥意思的纸花。还有一些剪刻纸,是作为绣花样稿和灯采等装饰用的。江苏的剪刻纸以南京、南通、扬州最有名。展览会展出的三百多件展品,有年画、插画、宫扇、鞋花、枕花、装饰花、戏曲脸谱等种。扬州的剪纸,纤巧精致、明快悦目。老艺人张永寿剪的“红山秋叶”,花瓣和花枝非常逼真。南通的刻纸,秀丽灵巧,玲珑剔透。徐德华刻的卓文君抚琴一幅,运用简练的线条和黑白对比,细致地刻划出各个人物听琴的不同神态。南京著名的“喜花”和“百花”剪、刻纸,经过老艺人的修改加工,更加优美好看。如老艺人张吉根的“鸳鸯”剪纸,作者抓住了鸳鸯外形的特点,勾画了一个轮廓,在轮廓中间又剪了一对小鸳鸯,并以鲜美的荷花、多子的莲蓬作衬托,这种带有浪漫色采的传统创作方法,使艺术品含意丰富。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如“祖国万岁”、“百花齐放向太阳”等,运用民间传统的寓意手法,表达了对党的热情歌颂。


第3版()
专栏:

踏上科学高峰的第一步
——记科学家朱葆琳培养研究生丁景群的故事
本报记者 幼琴 姚堤
一个晴朗的五月的早晨,约模有九点钟光景。在那绿树环抱的一幢古老大楼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一位面貌白晳,戴着近视眼镜的青年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关于《气相色谱理论》的论文要点,有时在黑板上画着图表算式。接着,他又从容地回答了一些同志提出的问题。这位青年的名字叫丁景群。他是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的题目是《气相色谱理论》。丁景群在科学家朱葆琳的亲自指导下,经过了将近五年的刻苦学习。现在,答辩委员会已经满意地通过了他的答辩论文。
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前,丁景群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共青团员,他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不久,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朱葆琳对他的学生十分亲切;在学习上要求却很严格。一开始,就给丁景群规定,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里,要精读物理化学、化工数学和化工原理三门基础课,光是这几门课,必读的书就有两千多页,叠在一起,足有二三寸厚;同时还得学好哲学,掌握两种外国文。看来,摆在年青人面前的这副担子是相当重的。
从此,每天,人们总看到这个年青人一早就起来读书,往往要学到深夜。为了抓紧学习,他请人把午饭带回来吃;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看书。人们形容这种“从宿舍到食堂,又从食堂回宿舍”的学习生活为“两点一直线”。就这样紧张地学习了两个月,年青人渐渐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党组织一发现这种情况,马上让他休息,朱葆琳劝他注意锻炼身体,有时陪他去游泳。他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这一教训,使他懂得了,学习是万米赛跑,不是百米冲刺,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而且要做到有张有弛,急躁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以后,他把学习时间重新作了安排,坚持体育锻炼,看来学习的时间似乎比以前少了一些,可是学习的效果却反而比过去好得多。
丁景群自学了三四个月以后,朱葆琳让他在研究室里作《流体的热力学性质》的报告。年青人一遍又一遍地准备着,自己觉得挺有把握了。可是,谁知一上讲坛,头就有些晕晕糊糊,语言也咭吧起来,不少地方讲得逻辑性不强,解答问题也不深不透。年青人感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心里就懊恼起来。朱葆琳听完报告,马上热情地鼓励丁景群,同时也指出哪些方面还要加强。这位科学家的鼓励和指导,大大加强了年青人的学习信心。后来,丁景群又做过三四次专题报告,心情就不再那么紧张了,报告的逻辑性也一次比一次加强了。年青人深深地体会到,许多理论问题,自己似乎看懂了,可是,要讲得别人也能听懂,却还有一个不短的过程。在一些研究的方向性问题上,朱葆琳对他的学生也很关心。丁景群在研究生的工作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对数学和电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花费了很多时间去钻研同研究题目关系不大的理论数学和电子学。朱葆琳发现以后指出,年青人的钻研精神是好的。可是,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一定限制,必须把力量放在主要方面,打好数学和电学的基础,是作为工具去解决有关色谱的理论问题,所以只要钻研应用数学和电工基础就可以了。经过这样的指引,丁景群明确了研究方向,更加坚定地钻研色谱理论专业。
突破困难是成功的开始
经过将近两年的紧张学习,丁景群学完了哲学和三门基础课,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下一步,就要在实验室工作了。朱葆琳经常具体地指导丁景群做实验,教他怎样积累数据,怎样把仪器安排得井井有条,告诉他做实验时必须精神集中,细心观察实验过程,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年青人把他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用电模拟法计算色谱流出曲线的研究中,朱葆琳和学生第一次设计出一个线路。他们原来设想,用这线路获得的曲线一定同色谱的自然现象完全一样。可是,作出的结果却并不是这样。年青人反复思考,又经过几次检查,无论理论和计算都没有问题,他总觉得线路应该是对的。问题在哪里呢?年青人越做越烦躁,一时又想不出办法,于是,就急急匆匆地跑去找那正在脱职学习的朱葆琳先生。他急切地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同他商量。自然,难题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解决。丁景群回来以后,又查了很多有关电模拟的文献和书籍,仍然找不到答案。过了一些时候,导师学习结束了,就到实验室去看丁景群。年青人一见导师劈头就说:“这个问题可以放弃了。再做下去,大概也没有办法解决了。”这位科学家看到学生焦急的神情,不禁笑了起来,他连忙安慰丁景群,并且斩钉截铁地说:“放弃这个题目还早。现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解放以来,这位科学家曾经培养过好几位研究生,他深知一个刚做研究工作的年青人碰到困难以后的心情。他诚恳地告诉年青人,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失败是经常的,而成功总要少得多。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害怕困难,回避困难,就不可能探索到客观规律。事实上,困难并不是坏事。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越大,就越是关键问题。失败是成功的前奏,突破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科学工作者就应当去发现关键问题。现在好容易找到这个关键问题,决不应该轻易放弃。
紧接着,朱葆琳和他的学生一起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反复作着各种设想。有一次,丁景群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想法:用电模拟出来的现象同自然现象是否可能不完全一样呢?年青人一大清早就到实验室来了,他准备按照自己的设想先试验一下。可是,他的脚刚刚进门,就听到朱葆琳先生从门外喊着进来了:“老丁老丁,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原来,这位科学家经过几天揣摩,已经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他们就在实验室里讨论起来。发现二人的意见还不完全一致,他们又互相提出了对方的缺陷,终于统一了认识。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能单纯用自然现象的相似性一种原则去设计电模拟线路,而应当把物理模拟、电子模拟、网状模拟等综合起来加以解决。通过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个想法。色谱电模拟成功了。这个理论问题不仅解决了色谱的模拟问题,而且对于包括有对流现象的各种物理问题的模拟也有着重要意义。后来,丁景群在研究工作中又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碰到许多次失败,可是,他对待困难再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迎向困难,向困难作斗争。
争论中共同提高
去年10月,丁景群开始写关于《气相色谱理论》的答辩论文。论文中谈到色谱中两个机制的部分,年青人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他认为这两个机制可以归纳成一个式子来相等比较。朱葆琳看到这里停了下来,他想,这两个机制根本不同,怎么能用一个式子相等呢?他认为这个式子有问题,先在论文上打了一个“×”,后来又改成一个问号。丁景群当时还没有更充分的论据说明自己的意见,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那时正值春节,丁景群回北京去探望他的双亲。在这十几天里,他一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探亲回来,他再次向朱葆琳重申自己的看法,理由比以前更充分一些了。其实,这位科学家在假期里也常常在想这个式子能否成立的问题,现在听到学生的理由更充分了,于是他帮助丁景群探索这个问题。他想,色谱中两个机制的问题用数学处理有困难,那么用丁景群提出的近似的方法能否允许。他又再三揣摩,终于肯定了年青人提出的概念是正确的。经过朱葆琳帮助补充公式,使丁景群提出的这个式子不仅保留下来,而且在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原来人们用一个方程全面考虑色谱中各种机制是有困难的,现在采用这个新的方法,就能够使物质在色谱中的运行规律用数学公式更完善地描述下来。
这位科学家和他的学生在研究工作中有不同的见解,总是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常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近来,这位科学家又开始培养两名新的研究生。他说,前辈科学家应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全部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且要求培养出来的青年将来超过自己。他说,前辈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加上青年人自己的创造,就一定能使我们祖国的科学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