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江湖志

富饶秀丽的鄱阳湖
宋培基
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湖光秀丽,鱼产丰富,沿岸盛产稻棉,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灿烂的珍珠。
鄱阳湖古名彭蠡。书经禹贡篇中记载:“嶓冢导漾……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至隋炀帝时,因湖中有座鄱阳山,改名鄱阳湖,从此沿称至今。鄱阳湖北出长江,南连江西内河,东南两岸是夹水对峙的山峰。这里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要地,水战疆场。相传三国时东吴水军都督周瑜,设帐柴桑,就以鄱阳湖为训练水军之地。元朝末年,朱元璋曾于鄱阳湖康郎山下击溃陈友谅军六十万,奠定了统一江南、建立明朝的基础。
鄱阳湖历来号称方圆八百里,湖面实际是二千七百八十方公里,仅次于洞庭湖,居全国淡水湖的第二位。湖面辽阔,湖水温和,加上港汊多,水草丰盈,形成一个天然的富饶鱼库。湖里除有大量的虾、蚌、蟹、菱、莲、野鹅、天鹅外,数量最多的鱼类有:鲤鱼、鲭鱼、鲢鱼、鲩鱼、鲫鱼、鳜鱼、凤尾鱼、针孔鱼等十几种。其中以珠湖出产的银鱼最佳,是肴馐珍品。全湖每年鲜鱼产量达五六千万斤,除供江西和邻省人民食用外,还大量加工咸干鱼,销售外地。湖畔周围的人民公社,历来都以捕鱼为一项主要收入,从事渔业生产的社员将近三十万。每当秋冬鱼汛季节,走到波阳、星子、新建一带的湖边市集上,就同进入鱼市,国营收购站(点)收鱼忙忙碌碌,社员提着一篓篓的鲜鱼上市出售,花色的桂鱼,墨青的?鱼,银白的鲢鱼,肥大的虾蟹,应有尽有,充满了江南鱼乡的特色。
鄱阳湖四周,有一片广阔富饶的冲积平原,即鄱阳盆地,面积达七百余万亩,是长江流域著名的粮棉产区之一。滨湖周围的新建、南昌、进贤、余干、波阳、都昌、彭泽、星子、九江等县,都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可称是沃野千里。种植水稻的常年亩产量高达五六百斤。去年,赣北的彭泽、九江沿湖地区,利用湖边洲地种植上千亩高粱,夏种秋收,无需管理,青苇生长一丈多高,结实累累,平均亩产收获一二百斤。大跃进以来,湖滨人民依靠着人民公社的力量,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工作,每当秋后湖水下泄时,国家派出大批的拖拉机,附近人民公社组织了大批人力、畜力,修围作垱,大举开荒。到去年冬天,湖周围新垦荒地面积便达四十多万亩,增产了上千万斤的粮食、油料,使古老的鄱阳湖更加造福人民,更加富饶美丽。
鄱阳湖是江西水系总汇,贯连长江,在交通运输上,地位也极重要。解放后,注入鄱阳湖的修河、信江、昌江等水道入口都进行了疏通,畅行无阻。赣南山区的物资可经赣江运抵鄱阳湖,再由鄱阳湖转运入长江。接连南昌至波阳,波阳至九江之间的客轮,直穿鄱阳湖,每天皆有往返。如遇春汛期间,茫茫的鄱阳湖里,无数汽轮、帆船、木簰、竹筏,满载着粮食、棉花、茶叶、竹木、矿砂及湖滨的土特产物资,运往各地,繁忙如梭;而上海、武汉等地的大批工业品,许多也经鄱阳湖输入江西内地。因此,鄱阳湖又是长江联系赣河水运的一个门户。
鄱阳湖风景秀丽。湖中岛屿甚多,靠近入江口处,著名的大姑山兀立湖中,岩壁峻峭,树木苍郁,因山形如鞋,又叫鞋山。有人曾譬喻是只浮在雪花浪里的鸳鸯鞋。宋朝有一诗人赞曰:“飞琼乘醉出天阍,堕下弓鞋千古存,若使当年添一只,雪花浪里浴双鸳。”湖东南婴子口附近,有一奇石突出水面,与鞋山遥遥相对。这一奇石名为蛤蟆石,迎着波涛似在跳跃前进,像是一只青蛙扑鞋而来,十分有趣。濒湖西岸,即我国避暑圣地庐山,登上含鄱口俯览鄱阳湖,天水一色,历历在目,拂晓在此观看湖上日出,满湖金辉,反照着白雾缥缈的山峰,宛然如临幻境。
鄱阳湖畔的新农村,点缀在庄稼和绿树丛中。傍晚,村上升起了袅袅炊烟,一只只满载鱼虾的归帆,送来了阵阵欢乐的渔歌,真有“渔舟依断岸,归鸟没苍烟”的景致。(附图片)
瘦西湖是扬州的一颗明珠,和杭州的西湖一样,是一个风景幽美的地方。 姜林摄


第6版()
专栏:园林胜景

豫园
孙祖年
路转名园百步宽,登高选胜倚危阑。一声杜宇催春暮,满树梨花带雨寒。池水似涵今昔恨,山岚犹作画图看。玉华堂外三峰立,依旧玲珑夕照残。
这是描绘豫园景色的一首诗。
豫园,是上海风景幽雅的地方,也是江南名园之一。建造于1559年至1577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豫园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园内的山石和树木的布局,也充分显示了建筑艺术家们的匠心。从园中看来,山石的布置既不太简,也不太繁,而是繁中取简,密处取疏,彼此交错,变化无穷。你看那树木的种植,小的婀娜多姿,大的干霄直上,什么地势配什么树,力求和周围的建筑物融合在一起。这些美妙的点缀,充分表现了明代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清朝末年,随着城隍庙商场的发展,尤其是春节期间,园内更有一番盛况。据清人王韬的《瀛壖杂志》记载“罗绮成群,管弦若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但那时多是士绅、官吏、商人们在尽情享受,劳动人民很少涉足。如今,才成了劳动人民游览胜地。
在历史上,豫园曾经过多次摧残和破坏。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经过五年多的时间,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现已基本上整修完竣。进豫园大门过三穗堂,便是仰山堂、卷雨楼,在仰山堂凭栏可仰观大假山山景,故名仰山堂;楼上为卷雨楼,北临大池,登楼可以眺望大假山,楼的四周栏杆曲折,甚为美观。大池之东是入园的要道。游廊中方亭一座,有“渐入佳境”匾额,又有石峰一块,高一丈左右,在这里看大假山如在眼前;通大假山的门墙上有石刻“溪山清赏”,正面墙壁上有石刻“峰回路转”乃出自陈子昂入东阳峡诗:“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挹秀亭,在大假山麓。因在亭中可以窥见大假山和荷花池的秀丽的景色,故名“挹秀”。大假山高约四丈,全部用黄石堆成,陡壁幽壑,重峦叠嶂,山道曲折。前山有一深涧,在此仰观峰顶,宛如真山,为各地园林所罕见。在大假山顶上,有一座望江亭。据说过去豫园附近高屋极少,从这里可以远眺黄浦江,故名“望江”。大假山左面,便是萃秀堂,寓有“秀色可餐”之意。这是园堂之中景色最秀丽处。小溪之西筑有鱼乐榭,水中有金鱼。在这里可以凭栏欣赏望花墙下的流水绿荫,宛如一幅图画。鱼乐榭旁边的老紫藤,枝干盘绕,经过了约三百年左右,每逢春天,白花满藤,景色美丽。出鱼乐榭东入洞门,在走廊中央,有方亭一座,两面皆水,山壁玲珑,亭中匾额上题着“会心不远”,取自《世说》言语篇: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接连方亭一条曲折别致的走廊——复廊,中有一道漏窗的墙,把景物分隔成为两个境界,南面是流水山石,北面是厅堂过道。
点春堂系根据苏东坡词“翠点春妍”命名,指青翠之色点出了春天的妍丽。凤舞鸾吟,是面对点春堂的小戏台,台前垂檐式样精巧,背临水池,俗称打唱台。与点春堂后面的古井亭相峙,高踞山石之上的,是一座方形的小轩,名为学圃。快楼在点春堂的东部,水石缭绕,洞壑幽邃,名抱云岩,上有积玉峰。快楼就建筑在这上面,共二层,上层称快楼,登楼可以眺望大假山和豫园全景,披襟称快;下层称延爽阁,画栋垂檐,是一座很精致的楼阁。听鹂亭,杨载诗:“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因为这里是点春堂的范围,取名听鹂以符合春来之意。和煦堂,苏本炎之点春堂记略谓……堂周围敞启,面山背水,夏清冬温,……因此叫和煦堂。
龙墙洞门是园中另一美景,垛垛矮墙将园中景物分成几个不同的境界,极尽曲折幽胜之致,墙头雕砌龙形,共七条,颇具民族色采。
豫园不仅是建筑精致,风景优美,保有明、清特色的古代园林,而且是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武装斗争的遗址。点春堂更是遗址之一。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县城起义时首领之一的陈阿林即在点春堂设立公署,成为颁行政令的重要机关。现在,点春堂内的两厢还陈列着当年有关小刀会起义活动的图片和文物。这个革命遗址,为豫园增添了无限光辉。(附图片)
“豫园”内的“仰山堂”和“卷雨楼”  本报记者 孙祖年摄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漫话福州脱胎漆器
毛文凡
福州脱胎漆器是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清乾隆时代),由一个平凡的漆匠沈绍安发明创造的。他受到我国泥塑佛像的夹紵制法的启发,利用模型制成脱胎漆器。方法是先用粘土塑成模型(如花瓶、人物等)然后在模型外面用生漆背上多层绸布,俟其干后,用水将里面的粘土泡烂挖掉,洗條干净,然后在器物表面髹上各色漆料。这样,便成为轻巧光滑的脱胎漆器。后来,艺人们又用存放多年的干楠木或山榉木,制成木胎漆器,由于胎身很薄,产品很轻巧。随着漆器工艺的发展,逐渐与木刻相结合,以木雕品作胎,在上面涂漆。涂漆方法主要有推光漆、薄料、厚料等三种,其中以推光漆为最佳,制出来的成品,光亮如镜。其法先把髹在器物上的漆加以推磨,使漆面没有疙疸和刷痕,然后用头发丝沾以瓦灰、生油进行摩擦,使成为润滑光亮的成品。
福州漆器的装饰方法丰富多彩,大体上可分为沉花、平花、浮花三类。沉花,又称暗花,是在漆器表面上糙漆或光地后,加以彩绘各种纹样装饰,然后在纹样上再盖一层透明漆,经过精细的研磨推光后,便成为表面光滑而又能显现出花纹、隐约有光彩的漆器。利用这种装饰技法制作的金鱼盘,鲜红晶莹的鱼群,好像活在水里一样。平花,是在已涂好漆的器物上,进行漆画描绘、嵌银或进行特殊技法的表现。漆画又分描金彩绘、描金、晕金、黑漆淡绘等,多半取材于山水、花鸟和人物,工笔细彩,十分秀丽。嵌银是以银、锡等薄片粘贴于漆器上,然后刀刻成花纹,再涂上一两层漆,经过干燥打磨、推光,便显现出花纹图案。浮花,是在漆器上进行印锦、堆漆上彩、雕刻、填形,或用玉石、黄杨木镶嵌。印锦是由剔红发展而来,将纹样刻在木刻上,用漆料翻模复印出纹样后,以漆粘在器物需要装饰的部分上,再加上漆、贴金而成,看上去和雕漆一样。用上述方法制作出来的成品,有烟具、茶具、餐具、果盘、台灯,及高级家具、收音机和热水瓶外壳等日用品,又有屏风、挂屏、不同造型的花瓶及漆器人物等陈列品。有的光亮如镜,有的闪闪发光,有的绘制各种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清新典雅,绚丽多彩。
解放以后,福州漆器在艺术创作上,贯彻执行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建立了漆器研究机构和试验工厂,在老艺人和美术工作者密切协作下,不仅继承了原有的优良传统,而且不断发扬光大。解放十二年以来,创作了上万种新作品,近一两年还创作了以漆器为主与石雕、绸花、木画等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作品,使福州漆器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在色彩上创造了一套新髹漆法,可以把生漆配成各种颜色的漆,如奶油白、天蓝、淡青、苹果绿、淡黄、米色等,这些五彩缤纷的颜色使福州漆器更加绚丽;特别是1957年创造了宝石闪光漆,各式花瓶和套盒,髹上各种配方的宝石闪光漆,看上去有的像红宝石,有的像绿翡翠,有的像黄玛瑙……,灿烂夺目,异常好看。在题材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多彩。除创作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作品,如毛主席立像、工农兵浮雕像、“和平之春”的大围屏、“少年之家”的大漆瓶、“民族大团结”的金锦瓶、“闽江运食忙”的挂屏等等。尤其可喜的是,近二三年来,漆器工艺开始与现代工业、建筑工业相结合。如长春市第一汽车厂制造的红旗牌、东风牌小轿车的仪表板和车内附件,采用了福州漆器的赤宝砂、嵌银上彩、印锦等装饰,使我国的小轿车的装饰光泽华美、壮丽美观,更加富有民族风格。(附图片)
老艺人李芝卿传授经验
双耳小花瓶与嵌银马车瓶
笔筒与小盒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晒太阳
曹鼎镌
在阳光中,除了含有肉眼能够看见的光源以外,还含有两种看不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是一种杀菌能力极强的光线,它能提高皮肤的抗病能力,使皮肤变得柔润和光泽,富有弹力。另外,紫外线能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造血机能,提高血液含量。所以,经常晒晒太阳,对贫血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紫外线能帮助人体皮肤中的“胆固醇”制造丁种维生素,有效地防治软骨病。
为什么冬季沐浴后在阳光下,身体会逐渐感到温暖呢?因为,红外线是产生热作用的射线。身体受到红外线的照射,使周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加强了身体的热量,对心肺活动起了有益的影响。
此外,紫外线、红外线对机体的神经系统有极大的调节作用。在医院里,医生不仅利用照射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办法治疗结核病、关节炎、皮肤病、消化道疾病,而且,还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症。
现在,天气渐渐冷了。冬天太阳的位置偏南,阳光只能倾斜地通过大气层,其厚度比夏季直射要厚得多。由于途中被水汽、尘埃和其他气体杂质吸收很多,到地面的量大约只相当于夏天的六分之一。在日出和日落时,紫外线就更少,甚至没有了。因此在冬天阳光就显得更加可贵,人们也喜欢多晒晒太阳。但是,必须注意:在冬季晒太阳时,当体温增加后,不要立即到过冷的地方去,以免感冒。在晒太阳时,最好不要隔着玻璃,因为一般玻璃,只能使50%的紫外线穿过。晒太阳还要注意适度,不可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得过久,否则脑部血管扩张、充血,会引起头晕、头痛。少年儿童晒太阳要掌握好照射时间,幼童每次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少年儿童每次最多不超过三十分钟。在照射时最好不断转换体位,使身体各部受到均匀照射。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辛勤的蜜蜂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要在花丛和蜂房之间来回飞十五万趟,才能把花粉送回。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为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蜜蜂的飞行速度很快。飞行时,翅膀在每秒钟要搧动四百四十次。身上带有花粉时,它的飞行时速二十五到三十公里。在没有负载时,每小时达到六十五公里,可以同火车相竞赛。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奇妙的事实
生活在尼罗河的一种鱼—雀鲷,是用口孵卵的。雌雀鲷每次产三十到三十五个卵,然后,把受精的卵含到口里,含两星期左右,直到幼鱼孵出时为止。在这个期间,它为了避免把后代咽到肚里,几乎甚么都不吃。
(一文)


第6版()
专栏:勤奋集

王羲之父子学写字
晋朝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都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天生成的,而是由于勤学苦练获得的。
王羲之师法前人,陶铸百家,苦练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学遍了卫夫人(铄)、张芝、钟繇等诸名家的笔法,并把别人的特长融会贯通,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据传说,他在绍兴兰亭地方“临池学书”,使池水都变成黑色。
王献之的字虽然不及他的父亲,但是,也有他自己的特殊风格。他在七八岁时就开始练字。有一次,王献之正在练字,他的父亲想试试他写字的功力,从背后去拔他的笔,可是,却没有能把他的笔摇动一点儿。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王献之想要图个捷径,曾问他父亲写字有什么秘诀。父亲想了一想,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写字的秘诀就在十八口缸里面,你把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能够知道了。”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不敢再贪图捷径了。从此,他夜以继日的练习,真的写完了十八口缸里的水,终于练成了一笔好字。


第6版()
专栏:勤奋集

白居易学写诗
唐朝的白居易,是个有名的大诗人。他在十五六岁时,就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他的早期作品受到当时名诗人顾况的赏识以后,这更增加了白居易学习写诗的信心,同时在学习中也比过去更加勤奋刻苦了。
白居易知道要想写好诗,一方面要接受前人的遗产,多读前人的优秀作品,以便从那里面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勤于练习,使自己文思敏捷,练字造句更能得心应手。因此,他“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
白居易不仅花的时间多,并且用的功夫也深。他因为念书念得多了,嘴唇皮被磨破,生了许多口疮。因为写字写得多了,手臂上也磨起了一层很厚的老茧。
白居易经过这样勤奋刻苦地学习,所以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震惊当时文坛的名诗人了。
朱仲玉文(附图片)
启雄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