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二五制”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中共吴桥县委第一书记 彭广峰
吴桥县是一个盛产棉花和粮食的平原地区,历年来我们始终把农业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强调各行各业都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因而促使农业生产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以来,农业生产的增长更为迅速,1959年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61.1%,使全县由缺粮变为余粮;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957年增加了29.2%。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发展,而工业以及其他事业的大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1957年全县十人以上的小工厂只有十二个,加上四十九个生产合作社、组,全县仅有正式工人一千四百三十八名;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一百三十七个县、社经营的工厂,共有一万多正式工人,过去只会打铁、铸锅和生产一部分小农具;现在能够生产包括排灌机械、发电机、电动机、化学肥料和水泥等高级工业产品在内的一百九十二种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促进了商业工作的大发展,1959年的商业零售额比1957年增加了73.4%。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只有在农业大发展的基础上,工业、商业以及其他经济事业才能高速度而又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
在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上,我们虽然取得了上述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县过去的底子太薄,农业生产的发展仍然赶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赶不上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般地说,我们县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过关,而我们县是一个棉粮产区,有责任支援城市人民,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因此,我们应当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发愤图强,自力更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呢?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实行“二五制”,就从组织工作上、从干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上,保证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更好地贯彻执行。“二五制”集中使用了干部的力量,使各级干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具体领导和组织群众实现农业生产计划;而各行各业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后,由于更好地了解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要,也就更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刚开始推行“二五制”的时候,有少数同志表示怀疑。他们主要是担心作中心工作的人多了,部门业务会受影响;深入生产第一线的人多了,全面工作情况不好掌握。这就提出了部门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问题,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中心工作?一场大鸣、大放、大辩论,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始了。各部门通过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最后终于统一了思想,大家认识到任何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农业生产服务应该是各部门工作的总方针。具体到吴桥县来说,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干旱的威胁,各部门虽然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都应该指向一个总的目标,那就是要为实现1960年的棉粮生产计划而奋斗。部门工作和中心工作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作好中心工作,不但不会影响部门工作,恰恰相反,只有中心工作跃进了,部门工作才能跃进。“二五制”就是保证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齐跃进的好方法。
在思想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各部门都根据为中心工作服务同时兼顾本身工作的原则,重新调配了干部的力量,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普遍地执行了“二五制”的各项规定。这样作虽然还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已经收到了以下几项明显的效果。
第一,切实地加强了农业生产的领导力量。据统计,自实行“二五制”以来,全县各级和各部门根据不同情况,抽调出来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干部有二千五百四十五人,占干部总数的87%,比实行“二五制”以前增加了40%多。在这批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固定包队,一年不动;其余的也是通过中心工作来搞部门工作。全县八百一十六个生产队,平均每个队有脱离生产的干部二至三人;两千九百六十个生产小队,加上生产队的干部,达到了每个小队都有包队干部。这批干部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业生产指挥力量。他们驻扎在生产第一线,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双手抓政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同群众建立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起了农村工作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最为突出的是,各级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及时了、具体了。过去,一个问题从发生、发现到解决,往往要拐几个弯,不但拖延了时间,而且由于领导者对情况的了解多半是间接的,因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就难免不够具体。现在,领导干部来到了第一线,问题一旦发生,不但很快就会被发现和解决,而且由于对情况了解得深透,解决的办法也很具体。如县委书记处书记张寿凯同志,在夏播紧张时期深入到张敖公社工作,发现夏播进度慢,主要原因是劳力使用不集中,副业后勤占的劳力过多,应停的基本建设没有停;也有的队是因为种籽不足。这些问题,张寿凯同志都一一地帮助解决了,种籽问题,用清仓和互相调剂等办法,筹集了七万多斤,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夏播劳力问题,通过算细账、挖潜力,由原来的五千人增加到一万二千人,大大地加快了夏播进度。全公社九万亩夏播任务,原计划七天完成,结果四天就完成了。张寿凯同志在这个公社发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通过县委召开的电话会议传到各公社以后,对推动全县的夏播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全县搞农业的劳力由原来占劳力总数的64%增加到75%,夏播劳力由六万五千人增加到十二万多人;同时还通过清仓、调换等办法,筹集了五十多万斤种籽,解决了种籽不足的问题,使全县的夏播进度提高了一倍多。
第二,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以后,都给队干部当参谋,替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改进了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水平。全县原有三类支部一百三十五个,自从县委派出四百三十四名得力的党员干部实行长期包队以来,这些支部的工作面貌正在迅速改变,有六十三个支部已经跃进上去了,有三十四个支部在抗旱运动中成了红旗支部。干部深入下去以后,对工作比较先进的支部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何文立、调研科长范友珍等,到城关公社双刘店大队第二小队工作,通过和队干部一起研究,实行了“七、一二四制”(即一周中的七天,白天队干部全部参加劳动,一个晚上休息,两个晚上研究工作,四个晚上和群众一起学习)和“学、干、研、碰”的工作方法,解决了实行“二五制”后小队干部如何工作的问题,使这个队的生产出现了更大跃进的局面。这一工作方法经县委在全县推广以后,全县各生产小队的领导水平普遍地提高了一步。他们的工作作到了更加有计划,既能把主要的时间用于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也有时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
第三,各部门特别是工业、财贸、文教部门的干部,由于深入了生产第一线,及时地和更好地了解了群众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更进一步明确了为生产、为政治、为群众服务的三大观点,更好地服务和支援了农业生产。如银行贷款,过去要经过申请、调查、批准、发放四道手续。现在银行干部带着业务深入生产队工作,队里缺款不缺款,他们心里有底。因而凡是需要贷款的,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如银行行长米新维同志下到景州公社第三管理区第二生产队工作,发现有两台机器闲着不用,原因是没有钱买煤。他立即帮助贷来一笔现款,使两台机器开动起来,投入了紧张的抗旱斗争。再如商业局副局长刘耀庭同志,5月上旬到刘集公社中心商店工作,同售货员一起到七里庄售货。当时正准备夏收夏种,他发现这个队的夏收夏种的工具准备不够好,而中心商店的商品也不齐全。他立即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县局,县局又立即通知各中心商店了解各生产队夏收夏种工具的准备情况,结果发现有三百多个队缺少工具。于是县局一面清仓库,组织内部互相调剂,一面组织采购。经过十天突击,共增加了各种工具三十余种、四十二万多件,及时解决了夏收夏种中的物资供应问题。工业部门也更及时直接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在抗旱中他们曾进行了四次修配工作大突击,组织技术工人进队、进方田给社员修配机器和农具。据四个月的统计,共修配各种机器、农具十四万多件,改革了提水工具和各种小农具一万五千多件。他们还在下乡修配中,总结出一套保管和提高机器利用率的三有(有机房、机座、零件)四定(定地点、人员、任务和检修)管理制度,在全县推广后,全县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就由40%提高到80%以上。
第四,各行各业由于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意义,所以更大地发挥了支援农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现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已在全县形成一种新的风气。银行的营业员们,过去下机关、串工厂承办储蓄业务,就算是先进经验。现在他们不但把承办业务的工作带到了生产队、社员家庭去,还在贷款的同时,帮助社、队想生产之道,帮助生产队养猪,改造碱地等。下乡的营业员还每人携带三件工具,到生产队以后,有业务办业务,没业务就参加生产指导生产,给队上修配机器、农具。四个多月,该行经常下乡的一百多名干部就给生产队员修理机器、农具一万多次,给猪打防疫针九万多次。电影队下乡时,也是白天参加生产,晚上放映,还帮助队上修理机器。据三个月的统计,县、社电影队就给生产队修理机器八十七台。文教部门则积极帮助培养技术人材,已在全县建立了六百七十处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入学学员达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九人,他们已经初步懂得了蒸汽机、煤气机、汽油机的操作技术。总之现在全县已经形成一个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热潮,开展了作支援农业的尖兵的竞赛运动,从而使今年的农业丰收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7版()
专栏:

  抓紧时机做好秋季选种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育种研究所
  勤劳、智慧的我国农民,对作物选种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在农业上广泛栽培的粳稻、阔叶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许多作物的故乡都是中国。我国良种播种面积至1959年已提高到85%以上。
群众选种和研究机关选种相结合,是我国选种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这样做保证了选种工作的普及和提高。目前,我国各种作物的良种栽培尚未全面普及。对于良种已经基本上普及的作物(如棉花)也还要不断加强复壮和品种更换的工作。当此秋收重要关头,必须抓紧时机,大搞秋季选种运动。
贯彻“四自一辅”的良种繁育工作方针
“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是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良种繁育工作方针。为了提高良种质量,在秋收前要进行一次片选。片选应该在留种地上进行,但是如果没有留种地或者留种地数量不足,也可在庄稼长得较好、品种比较优良纯净的生产田内进行。片选时将少数混杂的和不良的植株拔掉,剩下来的单收、单打、单藏,留待明年播种。
片选所以必要,是因为在播种、收获、运输、晒场、贮藏等过程中,由于手续不严格,可能与其他品种甚至其他作物发生混杂;天然杂交导致变异;栽培条件不好等情况都会使品种趋于退化甚至产生不良变异,降低良种的质量。因此,片选必须每年进行。不但把生产田改为留种地要进行片选,原来的留种地也要进行片选。
秋播留种地,以采用两级留种制度较为合适。即用第一年穗选的种子种植一级留种地,并在这个留种地上进行穗选,以供下年播种一级留种地之用,其余种子用于第二年种植二级留种地,由此收获的种子供第三年大田生产之用。这样每年穗选少量种子,并分别种植一、二级留种地,就可以连续不断地以高质量的种子供应大田生产。
注意良种搭配,保证稳定高产
在秋季选种和秋播工作中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良种的合理搭配,即在片选留种时,最好不要只就一个品种进行选择,而是选出较好的几个品种。因为一个地区如果栽培品种单一化,不利于产量的稳定。以冬小麦为例,有的地区曾因过分单一地推广某一品种,由于某项植病的菌种可能发生变异,这个品种丧失了它原来对这一植病的抵抗能力,变成极易感染的品种,所以受到一定的损失。
此外,在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上对品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为了扩大复种指数,常常希望采用早熟品种,但是为了解决播种和收获时期的劳力和机具的紧张问题,又希望品种的生育期有些差别。因此,要想找一个能抵抗各种灾害、适合各种要求的绝对理想品种,是极其不易的。在秋收留种时,一个地区最好选择三至五个品种,明年搭配种植,以其中较理想的一个作为主要品种,形成一个品种组合,发挥它们的广泛适应性,从而保证稳定高产。在确定品种组合时,一方面要根据地区条件,一方面要看品种特性,一般应当考虑:1、生育期,即几个品种的生育期最好稍有差别,这样在播种和收获时都比较容易合理安排劳力和机具,进行分批作业。2、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即根据本地区比较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决定选择一些常年产量较高,灾年减产较少或不减产的品种,搭配种植。如果灾年比较经常,最好选用一个常年产量虽不是最高,但抵抗这种灾害能力最强的品种作为主要品种,而以另外几个虽然抗灾害能力较弱,但常年产量较高的品种搭配种植。如果发生的灾害不止一种,应以能抗主要灾害的品种为主,搭配上其他比较合适的品种。3、对不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即选用能够适合本地区的各种地势地形、土地肥力、灌溉条件的一些品种搭配种植,而以能够适合本地区主要栽培条件的品种为主。
优中选优,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品种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用“一穗传”方法选育出著名水稻品种“老来青”,农民育种家徐三大用混选方法从“老来青”品种中选出比“老来青”更好的品种“老来多”。这种优中选优的方法,是我国农民在选种工作上的光辉创造和宝贵经验,也是对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纯系学说”、“在自花授粉作物后代中选择无效”等等形而上学观点的一个致命打击。事实上,一切生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作物总是朝着符合于栽培目标的方向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例如稻麦等作物的穗大、粒重等丰产性状总是在肥水供应恰当、光照温度合适的条件下形成的,这是总的趋势,尽管个体之间还有差别。这便是优中选优的理论根据。
在进行优中选优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用混选、株选、铃选(棉花)或者粒选,也可以几种方法结合进行。在一些发生了自然灾害的地区,要抓抗逆选种。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是一件坏事,但是旱、涝、病、虫等也是对优良品种的一个考验和鉴定,经得起考验的,常常是优中之优,应当加以选拔,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稳定高产的新品种。例如抗风的水稻品种“矮脚南特”和抗蚜的小麦品种“三六麦”,都是农民育种家在发生了自然灾害的年头选拔出来的。
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杂交育种的工作
近年来杂交育种工作有了很大开展。有的已见成果,如河南农民育种家龚文生所育成的“内乡五号”小麦已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有的大有希望,如广东农民育种家杨明汉所培育的千粒穗水稻正在继续加以巩固和提高。
必须注意的是,杂交只是育种工作的一部分,是杂交育种工作的第一步。杂交的作用是动摇和丰富作物的遗传性,提高作物的生命力。杂交只有结合适当的选择和培育才能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因此对于今年进行的杂交工作,要在秋收之前按组合(同一父母本)将杂交种子收下,妥善保存。在玉米隔离杂交区内,父母本要分别收获,即先收母本,再收父本,以免混杂。对于去年以前进行杂交的杂种后代,要在秋收前进行一次严格的选拔,然后将中选的品系或单株进行单收、单打。在室内考种过程中再淘汰一次。在选择和淘汰时,既要狠,又要准,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并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远缘杂交后代的淘汰应当比较慎重一些,因为远缘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及其表现常和品种间杂交不同,例如杨明汉培育的千粒穗水稻,其千粒特性是在杂交第四代以后才出现的。
对于杂交后代的处理,除选拔外,还应当进行定向培育,即利用杂种遗传性尚未稳定的特点,通过控制栽培条件,促使作物的一些重要性状向符合育种目标的方向巩固和发展。例如龚文生采用扩大营养面积和去蘖、整穗的方法对“内乡五号”小麦进行定向培育,现在这个品种的千粒重在大田生产情况下已经达到五十七克
(一般栽培小麦品种的千粒重约为三十克)。
在秋播中需要注意的是:1、注意杂交种的培育条件,如适当扩大营养面积和合理增施肥料等。2、为明年的杂交工作做好准备,主要是亲本的选择和播种。选择亲本不但要选优点突出的,而且要选缺点最少的;如果亲本之一为本地栽培品种,可在大田中间分别把作为另一亲本(母本)的一个或数个品种播种数行,以便将来母本去雄后进行自由授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手续简单,节省人力物力,结实率高,加上母本有选择合适花粉的机会,后代分离现象常常较少,所以植株健壮、旺盛。
积极开展良种区域性鉴定的工作
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各种作物都有很多优良品种。近二、三年来,各地人民公社、科学研究机关和学校又创育出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和有希望的优良品系。但是任何优良品种都是相对的,是和具体的栽培条件分不开的,所以组织有关地区进行联合区域试验,鉴定良种的适应性,对于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结合秋收把今年的良种区域性鉴定试验进行一次总结,并做好秋播作物的良种区域性鉴定工作。这个工作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进行。即在一个省的范围内,科学研究机关和农业院校可将比较成熟的品种分区发到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联合区域试验,并从中确定几个品种多点布置生产试验;同时各个人民公社可根据条件将本公社或邻近人民公社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以及参加区域试验并初步证明在这一地带有应用可能的品种,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肯定其生产价值,再将其中比较优越的品种提交自上而下所布置的区域试验网,以鉴定它在其他地区的适应性。这样,既可以就地鉴定新品种的生产性能,又可以交流良种,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和多样化的条件下进行比较,使一些较好的品种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良种区域化的进程。


第7版()
专栏:

  发扬“自己动手”的革命精神
  余章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大生产运动题的字。这八个字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它集中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志气和革命精神。
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41年开展了党政军民“自己动手”的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达到了“克服困难”、“丰衣足食”的要求,巩固了解放区;并为抗日战争乃至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领导经验,充分显示了“自己动手”的伟大革命意义。
“自己动手”,也就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意思。它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革命志气的表现。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应该尽可能争取外援。这种援助,过去需要,今后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们是一个有六亿多人口的国家,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不能光靠别人援助,必须依靠“自己动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从一个企业、一个公社来说,我们更应该本着“自己动手”的精神,克勤克俭,兴社会主义之家,立社会主义之业。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劳动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从而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前进。而人民群众在所有这些矛盾斗争中,都起着积极的决定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起来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促使了旧制度的死亡,新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成了自觉的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觉悟性和积极性愈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愈发展。历史证明,只有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穷无尽,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的观点,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自己动手”的根据。
从人的认识起源来说,从来也是“自己动手”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是来源于“自己动手”,自己不下水,就学不会游泳;不参加生产劳动,就不知道生产劳动的实况;不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就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规律。因此,要领导好一项政治运动,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要领导好生产,领导干部就必须深入生产,参加生产。无数生动事实证明,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最重要的领导方法。中共河北省吴桥县委的“二五制”领导方法之所以正确,他们所采取的“学、干、转、帮”的工作制度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正是由于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干革命,搞建设,是“自己动手”,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还是当伸手派,专等别人支援,归根结底是一个有没有革命志气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号召我们:“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革命志气的人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克服困难,变贫穷为富强的。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城市大办人民公社大办街道工业中,在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自己动手”、“白手起家”的事例是多不胜数的。
革命事业的前进,总会碰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革命者的双手就是用来克服这些困难的。在困难面前,如果束手束脚,逃避现实,那就是缺乏革命志气。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气候有很大不同,每年都可能遭到若干种类程度不等的自然灾害。有的地区今年又遭到旱灾。广大有革命志气的人民群众开山破岭,引水灌田,使抗旱斗争取得了显著胜利。河北省唐山市司家庄去年遭到水灾,生产受到损失,生活有些困难。这个村的共青团员邢燕子不甘心自己的生产队老是受穷,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连年遭灾的家乡变成鱼米之乡。终于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灾害,改变了穷队的面貌。正是千千万万具有这种高昂的革命志气的人,推动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的国家还没有摆脱“一穷二白”的处境,敌人还在欺侮我们,自然灾害还在威胁我们。为了认真对付敌人的欺侮,为了有效地战胜自然灾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就是要继续发扬“自己动手”的革命精神,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过去,中国人民发扬这一精神,战胜了敌人,壮大了自己,达到了“克服困难”、“丰衣足食”等等目的。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埋头苦干,发愤图强,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这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