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永远和群众在一起建设新农村
周万仓带领纪伦寨人民摆脱穷困走向富裕
公社党委书记周万仓把纪伦寨当成自己的家,这里的社员把周万仓当亲人一样看待。有一年,上级要调周万仓到县委去工作,他写信给一位领导同志请求说:我舍不得离开纪伦寨的群众,让我和他们在一起把纪伦寨建设成为一个新农村吧。因此,他虽然好几年以前就被任命为中共涡阳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副部长,可是却一直没有离开过纪伦寨。周万仓和纪伦寨的群众这种鱼水不可分的关系,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随着纪伦寨的变化,这种关系一步比一步深。
十年前——1950年,周万仓还是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上级交给他一个任务,到纪伦寨领导群众搞生产救灾。当时向他交代任务的县委领导同志问他:你怕不怕苦?周万仓回答说:不怕!再苦,也苦不过我小时候讨饭和给地主当长工。
纪伦寨是个“蛤蟆撒尿淹到庄户,三天不下雨旱到湖底”的洼湖碱地,解放前连续遭灾,纪伦寨的农民一直处在“光吃糠菜不见粮,不吃糠菜饿断肠”的境地。加上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掠刮,1948年,从这里逃荒出去要饭的就有二百二十八户、六百六十七人,饿死在外的有二十二人,为糊口而出卖儿女的十八户。
周万仓来到这刚解放不久的极端贫困的地方,看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当天他连饭也吃不下去,连夜访问了当地一些老居户,下定决心,要在这里落户,不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和群众一起改变穷困的面貌,不离开纪伦寨。
依靠集体 依靠群众
周万仓进入纪伦寨以后,就这样想,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必须依靠群众,必须把群众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才能摆脱贫困。因此,当救灾工作刚开始,有少数中农要求把政府拨给的救济粮款发到户,由各户自己支配,周万仓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说:“把粮款发给各户,坐吃山空,到头来还是救灾,把粮款作为生产基金,组织起来搞生产,吃利不吃本,就会由无变有。”绝大多数贫农都支持他这个主张。于是,他就发动群众组织副业生产互助组,把救济粮款发到组,吃利保本。不久组里副业生产就搞得热火朝天。这时候少数人又提出“赚多少红,分多少红”的意见。周万仓在贫农和下中农的支持下,实行了他提出的“三七”分红制度,即将副业生产盈余的30%作为互助组集体所有,70%分红给个人,从而起了群众称之谓“筋连腿、腿连筋”的作用,从经济上把原来分散的个体农户联结起来了。1951年夏天救灾生产中组织起来的副业生产互助组,很快都变成农副业结合的常年互助组。纪伦寨乡的三十三个临时互助组全部提高为常年互助组,成为安徽阜阳地区最早出现的常年互助组。
1952年春天,共产党员纪明选在周万仓具体指导下,带头办起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一年的试办,证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发展生产上比互助组具有更大更多的优越性。因此,周围广大组员都积极要求办社。1952年冬天,纪伦寨乡的农民自动串连办起了二十二个初级社。
作为这个乡的党组织的领导人周万仓,深深为群众这种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所鼓舞,他认为根据生产需要,互助合作的基础,领导骨干等条件,只要加强领导,这些合作社是能够办得好的。可是,有些右倾保守的同志却不承认这里的一部分初级社,并且指令周万仓检讨“急躁冒进”。周万仓在广大社员的支持下,顶住了这股反冒进的歪风。社员们说:“不管承认不承认,只要能增产粮食就办下去。”不久,党中央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号召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发表以后,社员们高兴地说:“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摸透了咱们的心意!”1955年冬,纪伦寨的二十二个初级社发展成一个高级社,社员从三百多户扩大为一千多户,这样就在全乡范围内实现了高级合作化。1958年大跃进声中,纪伦寨高级社又联合周围几十个高级社,组成了一万三千二百多户社员的纪伦寨人民公社。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纪伦寨的农民一直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淮北农民坚持集体道路的旗帜之一。
扎正根 长好苗
雇工出身的共产党员周万仓,从到纪伦寨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根子扎到贫农当中。他常说:“无好根,没好苗”。十年来,他在贯彻党的每一项指示,完成每一个重大任务的时候,都坚决认真地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在他担任纪伦寨党支部书记期间,先后吸收入党的贫农积极分子纪明选、纪明银、王兴贞等,始终是改变纪伦寨贫困历史的中坚人物。今天已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纪明选,是周万仓最早发现的积极分子,他从这里诞生第一个互助组起,就担任组长,以后接连担任这儿第一个初级社、第一个高级社的社长,现在还是人民公社的社长。另一个贫农出身的党员纪明银,和周万仓一起,不顾那些有保守思想人们的反对,坚持在经过改良的砂碱地上试验种稻,开辟了这里的种稻历史。贫农妇女王兴贞,在党的培养和支持下,已经成为有名的养蚕“土专家”。党的组织和周万仓在贫农中间扎根以后,受到了阶级兄弟的一致爱戴,他们都主动向党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建设新农村。纪守魁、纪守邦等十七位老农,长期是周万仓的义务“参谋”。这些事例不断地鼓舞着周万仓,使他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共产党员只要永远和群众在一起,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改地调水 人胜自然
纪伦寨的农民,一向认为自然条件不好,是一条穷根。周万仓发誓要和这里的群众在一起,像铲除封建剥削制度一样,拔掉这一条穷根。从1951年起,他就领导群众向砂碱地进攻。他带领几个青年在一块碱地上试着种了绿豆,刚生出黄芽,一天不下雨,就旱死了。一些老年人见了都笑着说:“小伙子,这老碱土不能长庄稼,若是能种庄稼,俺们老辈人还会让它闲着?”可是周万仓坚持试验,又种上了荞麦,结果和绿豆一样旱死了。这时,周万仓还不罢休,到处找经验。有一次,他路过老农纪大禹的屋前,见他在碱地当中种了一小块瓜,结的瓜很大,瓜地里长的几棵棉花也很旺盛。周万仓一见很高兴,觉得是改造碱地的一个好样子。便问纪大禹这块地是怎么种的?纪大禹对他说:“我这块地是翻起来的,碱土下面有黑土,也有黄土,把黑土和黄土翻上来,就能长庄稼。”周万仓如获真宝,立即动员了二十多个青年到纪大禹的瓜地里参观,并且带头动手翻土。1952年春天他们在新开的三亩处女地种上了棉花,结果亩产籽棉五十七斤。产量虽然不算高,但是碱地长出棉花,却是纪伦寨历史上没有过的奇迹。砂碱地上出现三亩棉花,大大提高了群众改造碱荒地的信心和积极性。周万仓趁热打铁,号召大家献计献策,要改得快、改得好。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改造碱荒地的运动,便在纪伦寨展开了。经过几年苦战,到1955年,二千八百亩碱荒地都换上了新装,生长了棉花、红薯等作物。
在改造砂碱地胜利的基础上,周万仓又领导群众乘胜前进,和共产党员纪明银一起,1953年在一向被人们认为不能生长水稻的“露风土”地上,试种水稻成功,激发了群众夺取高产的热情,社员们说:“要多打粮,非多种高产作物不可!”
为了战胜旱、洪灾害,从1954年冬季起,纪伦寨党组织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就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周万仓亲自担任水利工程指挥员。他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革新施工工具和施工方法,攻破了砂矼、粘泥、流砂、暴水、冻冰“五大关”,到1958年纪伦寨就初步实现了河网化。依靠这人造的“银河”,战胜了1959年的百日大旱和今年连降一百七十厘米的大雨,实现了当地群众多少年所向往的旱、涝保丰收的理想。
粮食挂帅 百业兴旺
周万仓在长期领导纪伦寨群众发展生产中,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粮食,什么都调动不开”。因而非常注意发展粮食生产,他还通过亲自参加生产,总结出群众创造的“以田养田”、“以粮养粮”的先进经验。“以田养田”就是对农作物实行综合利用,将各种作物的秸秆还田成肥;“以粮养粮”,主要是利用合理的间作、套作,发挥作物之间互相促进的作用。由于采用各种办法,因地制宜,认真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纪伦寨公社已经提前八年实行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挂了帅,把各业生产带了起来。纪伦寨公社的社员们在周万仓的带头钻研下,掌握了林、牧、副、渔,直接促进农业的规律,巧妙地利用多种经营来保证农业的增产。如以棉花、芝麻和各种瓜果花养蜂,以蜂传粉增粮;以塘养鱼,以鱼肥塘,以塘积肥,以肥增粮;在河网两旁造林,以林养猪,以猪积肥,以肥增粮等等。还利用多种经营,为农业积累资金,装备农业。纪伦寨公社,已经利用多种经营的收入购买了三部拖拉机和二百八十匹马力的灌溉机械。这些作法,保证了纪伦寨的生产,真正做到了“纲举目张”,出现了一业(农业)兴、百业旺的局面。去年一年就交售给国家一千四百多万斤粮食、十二万斤油料、四万多斤棉花、一千多头猪,以及大量鸡、鸭、鱼、蚕丝和水果等。社员们高兴地唱道:“纪伦寨是个好地方,粮满囤,鱼满塘,牛马成群,树成行,种地用上拖拉机,灌溉有河网,砂碱地里长大米,一年四季花果香,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中共涡阳县委 编 写 组
本报记者 于长钦 秦聿震


第4版()
专栏:

  提高效率改进作风工作劳动双丰收
  中共青海省委机关干部勤俭办农场取得显著成绩
据新华社西宁26日电 中共青海省委机关干部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在青海湖畔、西宁郊区和东部农业区乐都县等地建成了拥有八千四百多亩耕地的农场,并附设有畜牧场、养猪场、养禽场、养鱼池、捕鱼队,以及为农场生产和机关生活服务的农具修配厂和加工厂等。今年全场共播种春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四千多亩,油菜一千多亩,蔬菜五百二十亩。到8月底,已经收获蔬菜五十二万斤,捕鱼三十多万斤,还有大批肉类。今年以来省委机关干部和家属所吃的肉食、蔬菜,完全由农场和狩猎队供给,现在农场还有存栏猪二百多头,鸡、鸭三千四百多只,到年底每人还可以储备大批蔬菜。
两年前的青海省委机关农场,只有二百多亩耕地,是在干部种试验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农场创办后,不仅生产出大批粮食、蔬菜和肉类,而且成为省委机关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一个场所。去年省委机关全体干部平均每人在农场劳动了一个月以上,今年劳动时间又有了增加。通过在机关农场经常性的劳动锻炼,干部的劳动观点大大增强,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大办机关农场,省委机关干部都更加坚定地树立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他们除自己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外,还对人民公社发展农业生产进行了及时的支援。
中共青海省委机关干部在建立机关农场的两年中,始终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解决土地、资金、种籽、肥料等问题。在1958年冬天农场初建的日子里,他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到西宁郊区去改造群众弃耕的土地。这是一片满是盐碱和羊脑石(一种烧石灰的原料)的土地。他们用铁铣和镢头,把一块块深深陷入泥土中的几十斤重的羊脑石挖出来,然后进行深翻和改良土壤工作。他们把挖出的羊脑石卖得三万元,为农场积累了第一批资金。1959年农场收支相抵,还盈余七千多元。今年春天,一批干部到青海湖畔的刚察县筹建新场。那时,刚察草原冰封地冻、风雪飘舞。他们一边开荒一边修筑土窑洞,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了新的家园,开荒播种了五千八百多亩土地。
正确安排机关工作和劳动生产时间,在搞好机关工作的同时保证农场常年生产的劳动力,是中共青海省委机关农场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省委机关农场在固定少量管理干部和部分农场工人的同时,采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干部参加经常性劳动,与根据生产季节组织干部和家属成立临时专业队进行突击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场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同时,为了照顾各单位的工作特点,还把农活包干给各单位,由各单位自己安排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此外,各部、委都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工作作风,从而做到了劳动工作双丰收。
现在,中共青海省委机关干部正在一面抢收庄稼,一面进行农场的扩建和明年的生产准备工作。所属各单位已经抽出一批干部和家属,分赴贵南、尖扎、门源等县筹办新农场。为了适应农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农场的积累购置了一批拖拉机、抽水机等农具,并且正在筹备建立一个机械修配厂。


第4版()
专栏:

  周总理观看日本话剧团演出
新华社26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晚上在首都剧场观看了日本话剧团演出的“死海”。这个剧本描写了日本渔民反对美国军事基地,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的真实情况。
周恩来总理在演出休息时,接见了日本话剧团团长村山知义,副团长千田是也、杉村春子,编导木下顺二、尾崎宏次、戍井市郎。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阳翰笙,以及首都文艺界著名人士田汉、欧阳予倩、舒绣文等。
接见时在座的,还有在北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登台祝贺日本艺术家演出的成功,和艺术家们逐一握手,并在一起拍了照。(附图片)
  日本话剧团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步上舞台和全体演员们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4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欢宴日本话剧团
新华社26日讯 陈毅副总理今天中午举行宴会,热烈欢迎正在我国访问的日本话剧团的全体人员。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副会长丁西林、阳翰笙、夏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等出席宴会作陪。
陈毅副总理在宴会上讲话,热烈欢迎日本话剧团全体艺术家。他赞扬日本人民反美爱国的英勇斗争。他说,这一斗争表示了伟大的日本人民不能向美帝国主义屈服,要求独立,不愿让自己的国家被拖到战争的灾难中去的愿望。这是伟大日本人民的可贵性格。中国人民衷心支持日本人民的斗争。
陈毅副总理说,日本话剧团这次演出突出地反映了日本人民渴望独立、自由和世界和平。在此以前,到新中国访问的日本艺术团也都反映了这一正义的愿望。他说,任何艺术能反映人民愿望的是最好的艺术,我们对话剧团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艺术方向表示欣赏和祝贺。
陈毅副总理说,中日两国人民在反对我们两国共同的敌人——美帝国主义,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以及维护中日两国各自的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找到了我们共同的语言,这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让我们为两国人民的友谊的发展,为排除各种障碍,将来总有一天正式恢复中日两国邦交而祝贺。
陈毅副总理说,日本人民已经团结起来了。他为日本人民更大的团结祝贺。
日本话剧团团长村山知义在宴会上讲话。他说,话剧团对中国建设的成就非常钦佩。他说,话剧团感到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中国人民经过什么道路才能建设成今天的样子以及中国人民建设这么美好社会的经验。
他说,不仅要学习文化、艺术、生活方面的经验使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在日本实现,而且要注意根本性的问题。
他说,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掌握根本的东西,所有人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不会害怕任何责难。我们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中所采取的行动,原来是有历史意义的巨大事情,有国际意义的巨大事情,是对在战争中作出不少坏事而战败后成为世界第五、六流国家的日本,由于人民的巨大斗争而使全世界人民对之重加评价的事情。我们经过自己的实践以后,回过头来才了解了它的意义,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他说,一切行动要有正确的方向,根本问题是最重要的,今后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对待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正确的方向前进,就不是孤立的,就会得到你们的支持。
他说,我们在中国遇到很多的朋友,特别为小孩子的纯洁心灵所感动。看到中国戏剧学校十二、三岁的小孩后,我们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同样纯洁心灵的小孩的父母,成为创造前进的、美丽的日本的父母。
今天出席宴会作陪的,还有首都各方面的人士:许广平、欧阳予倩、梅兰芳、马彦祥、李伯钊、陈其通、周而复、赵安博、马少波、杨进、林林、吴雪、舒绣文、金山、蓝马等。
在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也出席了宴会。
宴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宴会最后在日本艺术家们手挽手齐唱反美爱国斗争的歌曲
“年轻人”“站起来”的歌声中结束。
新华社26日讯 陈毅副总理今天上午接见了正在我国访问的日本话剧团团长村山知义,副团长千田是也、泷泽修、山本安英、杉村春子和全体艺术家。
接见时在座的有:郭沫若、廖承志、楚图南、阳翰笙、田汉、夏衍、周而复等。
接见时,在北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也在座。


第4版()
专栏: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小璜公社干部广交知心朋友
本报讯 江西东乡县小璜公社全体干部,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建社两年来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和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
小璜公社干部开始与群众实行“四同”时,部分干部对同吃同住执行得不够坚决,因此,只在同劳动中与群众联系较多,在生活上还没有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反映干部“劳动是农民,回家是干部”。根据这种情况,公社党委作了及时认真的解决。一方面抓住典型事例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说明只有在生活上和群众打成一片,社员才会把干部当成知己,更好地发挥领导生产的作用。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保证干部更好地深入群众。第一,取消公社干部食堂、干部一律到生产队食堂和社员同桌吃饭、吃一样的饭。第二,公社干部除回到公社开会和研究工作以外,一律和社员同住,社员住在那里,干部住在那里。第三,所有干部按照自己的分工地区,深入落后队、落后村和落后田,与社员同吃同住。第四,实行分户联系群众制度,要求每个干部至少交四到六户贫农和下中农的知心朋友。另外,还建立了检查评比制度,定期评比,向社员公布评比结果,以便社员监督。这样在全体干部中,便逐步形成了与群众同吃同住的风气。
由于干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完全生活在群众当中,群众便真正把干部当成自己的知心人。群众有什么意见、要求,及时向干部反映,干部有什么问题,也找群众商量,使过去许多在生产中不容易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榆林大队是生产上的落后队,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利问题没有解决。公社准备在这一队的狮子山修建一座水库,当地群众说地下漏水,不能修。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徐顺喜和书记辛仲西,深入榆林大队后,在与社员同吃同住中,和群众交成知心朋友。一天,他们与社员王后全、王马茂等谈起修水库的事,问他们当地土质是不是漏水。他们说:“哪里漏水,是大家舍不得这块地方,怕搬家拆散了村子。”他们了解到真实情况后,便针对社员的顾虑,进行了说服教育,并保证迁移之后妥善安置,不拆散原来村子的人。这样,迁移的六十户社员人人乐意。水库建成之后,灌田二千多亩,使全队一千九百多亩稻田全部根除了旱灾。珊壁大队是生产上的先进队。公社社长乐明则到这个大队后,住在社员吴银期家里。在同住中,他经常和吴银期拉家常,征求他对生产的意见。有一次,吴银期说:“我们队粮食生产样样都好,就是多种经营差点劲。长此下去,抓一头,丢一头,将来收入就会减少。”乐明则很重视这个意见,经向大队干部了解,情况确实如此。于是立即采取措施,在保证首先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劳动力,开展了集体养畜、养禽、养鱼和其他副业生产。社员都很满意。
由于干部和社员交成知心朋友,干部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社员都主动帮助出主意。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设身处地,更加了解和关心社员生活。全社干部与社员一起吃食堂,办食堂,倾听群众意见,改进经营管理。
现在公社的一百六十四个食堂,都越办越好。社员们说:“干部真是管家人,柴米油盐样样都为我们想到了!”


第4版()
专栏:

  叶季壮欢宴缅甸贸易代表团
新华社26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今晚举行宴会,热烈欢迎缅甸联邦国会议员吴妙率领的缅甸贸易代表团全体成员。
缅甸联邦驻中国大使叫温出席了今晚的宴会。
叶季壮在宴会上讲话说:“中缅两国是亲戚国家,我们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多年来两国一直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发展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贸易关系,特别是今年以来,两国总理相互访问,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以及中缅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使中缅两国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叶季壮说:“中缅两国地理相连,交通方便,资源都很丰富,而且都在进行经济建设,双方可交换的物资很多,这就为我们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几年来,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深信,随着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缅甸贸易代表团团长吴妙在宴会上讲话说:“中缅两国有着悠久的亲戚关系,我们相信今后我们两国也能够继续友好地相处下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在我们两国领导人英明的领导下,我们两国一定能走上我们要走的目的地。缅甸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建设工作现在才开始,为了发展缅甸的经济,我们需要中国方面兄弟般的支持。我们将促进我们两国的关系,不久以后,我们两国将签订中缅边界条约,我们非常高兴。”
出席今晚欢迎宴会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雷任民、卢绪章,对外贸易部有关各局的局长,各进出口专业公司的经理。出席宴会的还有中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馆商务参赞彭金波。
宴会前,叶季壮部长接见了缅甸贸易代表团全体成员。


第4版()
专栏:

  缅甸体育代表团到北京
新华社26日讯 缅甸体育代表团首批团员二十四人,在团长貌温中校率领下,今天由昆明乘飞机到达北京。贵宾们在机场上受到热烈欢迎。这个代表团是即将来我国访问的以吴努总理为首的缅甸联邦政府代表团所属的一个专业代表团。代表团将参加我国国庆和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签订的活动。
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徐文烈少将、李信少将、李伟大校,以及陆、海、空军部队运动员代表六十多人。
到机场欢迎的还有:中国缅甸友好协会副会长翦伯赞,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李凤楼,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青季等。中国运动员向客人们献了花。
以昂季准将为首的缅甸在京贵宾、缅甸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吴翁钦也到机场迎接。
缅甸体育代表团由缅甸国防军足球队、缅甸民族形式拳击队和藤球队组成。代表团团员共六十五人。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缅甸体育代表团在路过昆明时,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昆明部队和云南省及昆明市体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仰光25日电 由貌温中校率领的缅甸体育代表团今天上午乘飞机动身前往北京。代表团由足球队、藤球队和缅甸民族形式拳击队组成。
今天前往机场送行的有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副武官路展上校和使馆其他人员。


第4版()
专栏:

  文化部欢宴缅甸文化代表团
新华社26日讯 文化部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今晚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缅甸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演出。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和缅甸文化代表团团长苏敏上校在宴会上讲了话。他们都祝愿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如同长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流水一样,永远长流不息。席间,沈雁冰部长、对外文委代理主任张致祥和苏敏上校并逐席向中缅人士敬酒,祝中缅两国人民友谊万岁。
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讲话中,向苏敏上校和全体缅甸艺术家们表示衷心的热烈的欢迎。他说:缅甸文化代表团随同吴努总理访问中国,是在中缅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巩固和日益发展的时候,作为缅甸政府和人民的文化和友好的使者前来的。通过缅甸文化代表团的访问演出,将使中缅友谊之花开得更加鲜艳美丽,更加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和友好关系的发展。沈雁冰指出,中缅两国不仅是近邻,而且是胞波,中国人民一向非常珍视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十分喜爱缅甸的民族艺术。他祝缅甸艺术家们在中国的演出成功。
缅甸文化代表团团长苏敏上校讲话。他说,缅甸艺术家们能有机会来中国访问演出,并与中国艺术家们交流经验,他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文化交流,对中缅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表示深信中缅两国友谊之花在两国文化艺术之水的灌溉下,将更加鲜艳盛开。他说,中缅两国亲戚和胞波的友谊,在中缅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更大的巩固和发展。
出席宴会的有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徐平羽,对外文委副主任楚图南、丁西林,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翦伯赞、赵朴初,对外文化协会秘书长周而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伟大校,以及吕骥、周巍峙、蔡楚生、司徒慧敏、查阜西、赵沨、戴爱莲、崔嵬、李百万、金山、秦文等首都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界著名人士。
缅甸驻中国大使叫温的夫人、大使馆一等秘书吴翁钦,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席间,中国文艺工作者和缅甸的艺术家表演了精采的歌舞节目。宴会在充满友谊的气氛中进行。


第4版()
专栏:

  岩井章离北京去苏联访问
  新华社26日讯 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本工会总评议会事务局局长岩井章和秘书上妻美章,在26日早晨离开北京去苏联访问。他们离开北京时,欢送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颉伯、书记处书记康永和、国际联络部部长陈宇等。
欢送的还有在京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


第4版()
专栏:

  英国塞浦路斯人委员会书记皮夫考斯离京
新华社26日讯 应对外文协邀请来我国访问的英国塞浦路斯人委员会书记皮夫考斯,在访问了上海、武汉、北京等城市,参观了城市、农村人民公社及工厂以后,在26日离开北京回国。
皮夫考斯离开北京时,欢送的有对外文协副秘书长朱伯深等人。


第4版()
专栏:

  瑞典男子乒乓球队在上海举行比赛
据新华社上海26日电 瑞典男子乒乓球队24日晚在上海与上海男子乒乓球二队举行友谊比赛。结果,上海二队以五比一获胜。上海二队所胜的五场,四场的比数是二比○,一场是二比一;客队胜的一场比数是二比○。瑞典男子乒乓球队将于26日离上海,前往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