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大跃进
  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 张仲良
今年8月29日,是《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布的两周年。甘肃省的《人民公社好》一书在这个时候出版了。这本书是省委人民公社调查组的同志,在地委、县
委、公社党委的大力协助之下,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整理出来的。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甘肃省人民公社在党的领导下所获得的巨
大成就。
甘肃省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和全国各地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形成的。那时,人民群众走公社化道路的行动是迅速的,意志是坚决的。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全省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作为一个群众运动,群情如此昂扬,规模如此浩阔,建社行动如此迅速,是史无前例的。之后,经过两年来的整顿和提高,全省农村五百五十八个人民公社已经走上了巩固和健全发展的道路。
《人民公社好》一书中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人民公社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人民公社建立以后,无论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还是在克服各种困难方面,它的威力都是强大无比的。人民公社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好的地方是:一大二公。由于人民公社的组织规模更大,经营范围更广,公有化程度更高,就能够更合理地使用土地、劳力、资金,在生产上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由于社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提高,农村中兴起了共产主义的大协作之风,促进了各项事业走上了全面繁荣的道路;由于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社员的积极性;由于大办集体福利事业,成千上万的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强了生产战线;由于公社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几千年来农民最耽心的生活问题得到了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险,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热情。这一切,在改变甘肃省更穷更白的面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人民公社为什么会发展这样快呢?因为人民公社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我国人民开展全民整风运动、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必然产物。还在人民公社化以前,就有许多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要求建立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大更公的集体生产组织,有的地方实行并社,在这方面进行了试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国人民的这种意愿和行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紧紧地抓住了人民公社这个新生事物的萌芽,在1958年8月29日,及时地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满腔热情地支持了群众的要求和创造,给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把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地推向高潮。毛泽东同志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实践论》)我们的党正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个理论,英明地、及时地、正确地领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是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壮大的。这种斗争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继续。在甘肃,这种斗争表现得特别激烈和频繁,这是由甘肃省的具体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过去剥削阶级对甘肃人民的压榨和剥削特别残酷,解放后,人民要求彻底革命、要求迅速改变穷白面貌的心情极其迫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干劲冲天,所以遇到的阻力就特别大,斗争就特别尖锐、激烈。几年来,我们曾进行了批判“甘肃落后论”的斗争,进行了反击右派的斗争。人民公社的出现,又遭到了阶级敌人的反对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攻击,省委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彻底粉碎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进攻,保卫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甘肃建设的十年,也是战斗的十年。建设和斗争的实践,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阶级斗争还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整个过渡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种斗争像波浪的起伏一样,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有时候表现尖锐,有时候比较缓和。这种斗争,要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影响最后消灭的时候,才会熄灭。”(刘少奇: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十年来,我们没有害怕斗
争,相反的,我们迎击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勇敢地进行了斗争。结果,赢得了胜利的是我们,而不是那些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人。
我们是不断革命论者,又是革命发展阶段论者。在人民公社的建设、整顿和提高过程中,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工作的,既反对了不去发展人民公社的革命停顿论,又反对了企图一下子把队的基本所有制过渡到社的基本所有制的急躁情绪。有后一种情绪的同志,他们的愿望虽然是良好的,却是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人民公社从现在的基本队有制向将来的基本社有制过渡,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是必然的趋势。看不见这种趋势,不积极准备过渡条件,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什么时候过渡,是要由生产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来决定的,不能想早就早,想迟就迟。从目前情况来看,我省的人民公社都还不具备实现基本社有制的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坚持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核算制,当前主要是发展队有经济,通过建立和健全公社的各项制度,进一步从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全面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至于这本书中有几篇反映实行基本社有制的材料,仅仅是试办,发表这些材料,目的是让大家看一看,想一想,并不意味着我们提倡现在就实行公社一级核算,这是要特别加以说明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还必须不断地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改善领导与群众的相互关系。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任务是艰巨的,要求全体干部提高领导水平,以适应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那末,当前改进领导作风和改进工作方法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坚决贯彻党提出的干部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指示,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经常讲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参加斗争,领导斗争。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是要和群众“同心”,只有同心,才能同德,只有同心同德,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目前,各地干部正在实行的“三七制”、“一二三制”等制度,就能有力地贯彻“四同”。坚持实行这些制度,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同志必须牢牢记住,时刻见诸行动。
人民公社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就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农业以粮为纲的方针,促进农业的大发展。因为人民公社这个一大二公的社会基层组织,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可以动员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现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保证增产更多的粮食。事实证明,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高速度地发展农业,不但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只有人民公社化以后,才能逐步实现这个伟大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诉我们,不是先有农业机械化,然后才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先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后才有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人民公社的建立,正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革命,它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首先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也就是说,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的最根本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整顿提高人民公社,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努力把人民公社办得更好。在当前要加强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坚持实行三包一奖,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经济核算。要认真建立起劳动管理制度,作好劳动力的使用规划,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抓紧做好分配工作,保证当年分配当年清。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切实安排好人民生活。这样,人民公社的巩固和提高,就可以充分动员农村的全部力量,保证农业的大发展。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头等重要的实际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有极其伟大的作用。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人类在从事各种事业中首先必须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其中特别是粮食问题。马克思说过:“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资本论》,三卷1025页)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党是一贯重视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我们的经济政策》)随后,在各个革命时期,我们党都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生产“第一位”的思想,从而巩固、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打败了国内反动派。全国解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仍然把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除在农村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留的土地改革问题外,就着手逐步领导农民由个体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进入到今天的人民公社,使农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
我们还必须了解,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是全面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方针。迅速发展农业的结果,必然会保证工业的主导地位,保证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毛泽东同志说:“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十年来经济建设发展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段期间内,凡是农业生产在先一年超过了平均递增率,工业生产在第二年也必然超过平均递增率,因为在我国工业产值中,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约占一半,在轻工业原料中来自农业的占80%。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各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也日益增多了,这就给工业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有些同志看不到工业和农业这种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为以农业为基础,就不能保证以工业为主导,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看问题的方法,必须纠正。事实证明,只有以农业为基础,农业迅速发展了,工农业才能双双跃进,比翼齐飞。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两个最大的部门,工农业迅速发展了,并保持正确的比例,无疑地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仅有着经济上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党提出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实质上是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充分调动五亿多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我国农民,以充沛的热情和极大的积极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迅速前进的伟大力量。正如刘少奇同志说的:“在我国的六亿多人口中有五亿多农民,他们无论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支最伟大的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只有依靠这个伟大的同盟军,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胜利。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胜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保证各项事业高速度向前发展。
既然农业是基础,我们不但要通过巩固、提高、发展人民公社促进农业的高速度发展,而且要全党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各方面、各行业都要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各行各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围绕农业全面大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帮助农村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工业部门,要把支援农业的任务纳入自己的生产计划,并保证计划实现,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业机械、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要派遣工人、技术人员支援县、社工业,传授经验,帮助公社培养技术干部。厂社挂钩,是工业支援农业的一项经常的、有效的组织形式,也是密切工人和农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的具体有效措施,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继续发展它、加强它。最近,甘肃省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响应省委的号召,执行毛泽东同志的南泥湾路线,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实现本单位菜、肉、油、粮自给或半自给,这是一项革命的措施,对加强全体干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有极大的好处,必须认真办下去。
实现上述任务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我们认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了:无论是什么事业,只要按照毛泽东思想去办事,从来都是无往不胜的,民主革命时期如此,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所以,人人都必须系统地、深入地、反复地、持久地、刻苦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切著作,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当毛主席的好学生。 (这篇文章是张仲良同志为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公社好》一书写的序言,题目是本报加的。)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和生产
  江西上饶市皂头人民公社青年农民 陈培贵
三年来,我一直坚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先后反复阅读过《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持久战》等几十篇著作。毛泽东思想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觉悟,指导了我的实际行动,使我在工作上战胜了各种困难。我亲身体会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我为什么发愤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呢?开始也是形势所逼。1955年冬正值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候,我被选为生产小队长。我受到群众的信任非常高兴,工作上满腔热情,废寝忘食。但由于我只知道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懂得怎样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工作方法生硬,态度粗暴,遇有不听话发牢骚的人,我就对他们批判、斗争,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在整风的时候,群众写大字报批评道:
陈培贵方法差,开口批评闭口骂;是非界线分不清,怎能叫人干劲大。
大字报贴在墙上,痛在我的心里。当时我想:我这样热心地工作,群众还要批评我,这是群众思想太落后了。于是我就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党支部书记及时教育我说:“工作搞不好,不能光怪群众落后,要检查自己的工作方法。”并告诉我要搞好工作,就要好好学毛主席著作。那次谈话,对我有极大启发。
从1958年春开始,我就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订出了具体的学习计划,采取由浅入深,学理论与学文化相结合的办法。就这样依靠党的亲切教导,依靠群众帮助和自己的决心,根据学习和生产两不误的原则,见缝插针,坚持学习,从不间断。
学习了理论,确能作好工作,这方面的体会很多,我只谈以下两件事。
过去我总把开会当作领导工作的唯一方法,任务越紧,开的会便越多。会上只有我讲的,没有别人讲的,一开就到深夜。所以总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学习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之后,认真贯彻了毛主席说的要劳逸结合的指示,就不再开这么多的会议了。譬如在田头休息的时候,我就把明天要完成的任务提出来让大家议论,这时我就少说话,多听大家自由地议论,听了大家的议论,我心中便有了底。到了晚上记工分的时候,把大家议论的问题归纳一下,该决定的问题提出来后,很快地便决定下来。然后就督促大家去很好地休息。效果很灵验,大家休息得好,生产任务也完成得又快又好。当时就提前七天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
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我又知道了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作调查研究,看问题要全面。于是我就分析了我们这个穷队的情况,弄清为什么别人说这个队“落后”,原来:第一是因为它穷,有的社员还欠了一些债,一些思想真正落后的人怕和他们搞到一块,被沾了光;第二是因为生活比较困难,手头紧,加上领导上没有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便总想出去找几个活钱来用,于是想搞副业生产。我一到这个小队,就同他们在一起讨论,慢慢地大家把穷、喜欢搞副业、自私自利等情况都摆出来了,还互相开展了批评。有一次谈到穷的时候,我就把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讲的道理讲给大家听,告诉他们毛主席说穷也有好处,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把坏事变成好事;起决定因素的是人,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要光顾个人搞副业,就可由穷变富。谈到自私自利问题时,就将毛主席《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道理讲给大家听,说明遇事不要先替自己打算,要毫不自私自利,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然后大家找穷的原因,大家认为主要是田地不好。我又以毛主席《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精神,说明要以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来打生产仗,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在武器而在人,决定穷富的不在田地的好坏,而在人,世界上只有懒人,没有懒田,别人把我们看成落后,自己则要看到自己的力量。在改变低产田的时候,我又和大家一起运用了《矛盾论》的原理分析各种肥料的性能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做到合理施肥。早稻丰收后,又以不断革命论的道理,鼓起大家的干劲,争取晚稻大丰收。一年的功夫,就变穷队为富队了,亩产由单季二百多斤提高到双季九百多斤。
由此我就深深体会到,学习毛主席著作,运用毛泽东思想到实践中去,就能更好地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