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陕西各高等院校学生热爱农业劳动
陕西省各高等院校从本学期开学以来,配合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向学生宣传了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同时组织专题讨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学生们受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教育以后,也更加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在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中,表现出较前更高的劳动热忱,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六个高等院校,已在校内开地种菜一千五百多亩,校外兴办农场二十三个。此外,先后已有四千多名学生上山下乡,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为大办农业出力献计。
推广运筹学线性规划为生产服务
湖南长沙市技术革命指挥部、长沙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围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组织了湖南师范学院、湖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大学等单位的数学工作者二百二十人,下到长沙水泵厂、长沙县农场、市搬运公司等十四个单位试点,大力推广运筹学线性规划为生产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据十三个试点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四百四十三个,节约劳动日十八万三千多个,节约资金一百八十三万一千多元。
山东农学院师生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山东农学院师生今年前后三次深入农村,广泛开展调查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活动。他们先后在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人民公社或国营农、林、牧、园艺场等单位,调查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一千零二十一项,写出了一千四百八十多篇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通过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师生们还编写出有一定科学水平的二十多本著作。
南京工学院领导干部深入伙房
南京工学院党委领导干部深入伙房,具体帮助食堂工作。工学院几位党委书记分工深入到全院的四个食堂,同管理员、炊事员一起劳动,一起解决问题。为了不断提高炊事员的劳动效率,减轻体力劳动强度,党委第一书记刘雪初帮助学生食堂大搞技术革新,发动机械系学生改进了切菜机、淘米机等。各个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也都参加了食堂管理工作。目前食堂工作面貌一新,受到师生们普遍赞扬。
江苏省举办广播师范学校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加速提高师资水平,江苏省创办了一所广播师范学校。学校开设了外语、幼儿教育和汉语拼音三个班。各县、市也都成立了广播师范分校,定期组织力量进行面授辅导,检查作业,考查学习成绩。四个月来,这个广播师范学校对培养师资水平已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连医学院举办农村医院
大连医学院在为城市工业生产服务的同时,又抽出手来举办了一批农村医院。截至目前,学院在各地农村党组织的支持下,因陋就简地建立了十二处农村医院同四十五个农村人民公社卫生所,经常有包括教授、讲师和高年级学生在内的近二百人的医疗队伍,在这些医院和卫生所里工作。大多数农村医院同公社定点挂钩,实行了“送医上门、送医下地”,天天有专人背着医药包到地头上去治疗。不少农村医院试行了“家庭病床”制,医生们根据病情,一天一次或几次到病人家里去治疗,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7版()
专栏:

英雄时代出英雄 模范人家个个红
梁勋文一家三代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成为革命的光荣人家
本报讯 湖北省鄂城石山公社副主任梁勋文一家三代,除了一个八岁和一个两岁多的小孩以外,全是模范,他们曾经一道出席过专区和县的群英大会。群众对这个革命的光荣门第,热烈歌颂说:“英雄时代出英雄,模范人家个个红;祖孙三代都先进,人民公社新人风!”
梁勋文家住石山公社建新一队梁家塆。父亲梁如毕是养牛模范,母亲熊桂英是养猪模范,爱人熊才华是模范炊事员,女儿梁少英是“四好”学生。梁勋文自己,是全省有名的水稻丰产模范。五年来,他曾先后二十三次被评为省、专区和县的模范。
梁勋文同志作风踏实,不怕艰苦。他从当公社副主任以来,一直没有脱离生产。他经常参加劳动的地方,是建新一队梁家塆小队。梁家塆一带,是个丘陵地区。一遇雨天,很多过低的垅田,就成了易涝易渍的“过水丘”。大雨一来,不仅冲毁秧苗,而且造成肥料大量流失,是当地农业生产中久未解决的问题。今年春上,梁勋文学习了省委关于大面积平衡增产的指示以后,很受启发,便到处访问老农,找窍门,想办法,同社员一块,在“五一”垅搞消灭“过水丘”的试验。他们沿垅开了一条大沟,并在田边开了许多小沟,形成一个放水网。这样做以后,天一下雨,水就顺着沟流到塘里去了。这个经验迅速传播开来,许多小队都学着这样做,在全管理区范围内,消灭了两千多亩“过水丘”,为大面积平衡增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梁勋文除了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外,还十分注意当好小队长的“参谋”。小队长梁诗明原先能力较差,梁勋文就经常同他谈心,和他一块工作,把自己领导生产的经验讲给他听。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梁诗明进步很快,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生产任务,还被评为管理区的红旗小队长。一人红,全家红。梁勋文一家,不论老的小的,都和梁勋文一样,有一颗热爱公社,热爱集体的红心。社里有一头老黄牛,有人认为养不活了,主张把它杀掉。可是梁勋文的父亲梁如毕却不同意。他说:“这牛是没养好,如养好了还是顶用的。”于是,他便自告奋勇地把牛牵回来了。牛到了他家,老汉料理得非常周到。热天,给牛搧蚊子,打苍蝇;冷天,给牛加精料,不让它受冷。经过他精心的喂养,老黄牛长得膘肥肉壮,油光水滑,耕田耕得并不比一般牛差。
梁如毕老汉养牛养得好,熊桂英大妈养猪也是好手。她养的十一头猪,头头都是肉鼓鼓的。饲料不足,她就下湖捞水草,每天要打一百多斤,她除了养猪以外,每天还要积三、四担肥料。去年除养猪外,还做了一千八百多工分。
1958年以前,梁勋文的爱人熊才华,思想不是很开展的。后来,在家人帮助下,特别是在梁勋文的耐心教育下,熊才华有了很大进步。队里开始办食堂时,找不到炊事员,她就自告奋勇地担当起食堂工作。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煮好饭给各家各户送上门去。她一个人做几十个人的饭,又烧火、又挑水、又砍柴。由于她的努力,给梁家塆的食堂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她了解到妇女们做针线的时间少了,又带领几个妇女成立了一个缝纫组。去年和今年,她先后被群众评为优秀炊事员和劳动模范。
梁勋文一家,除了搞好自己的工作和生产外,还十分关心整个队的生产情况。比如今年春上,当鄂城县委号召开展群众性的水稻丰产运动时,全家就积极响应。梁勋文首先和梁家塆小队的干部一块研究了生产计划,然后交给社员讨论。但由于订计划时,没有经过社员的充分酝酿,在第一次小队会上,发言的很少。梁如毕看到这种情况,经过仔细琢磨,认为计划还不够落实,生产措施也显得空了点。他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梁勋文以后,梁勋文感到很有道理,就把自己想到的生产新措施讲给父亲听,梁如毕听了后,又作了补充。随后,他们又叫梁少英具体算了个账,根据算出的产量,实现新措施却有把握。于是,他们便分头提交群众酝酿。在第二次群众会上,经社员们热烈讨论后,一致同意了修订后的生产计划。
在梁勋文全家鼓舞下,许多新型的模范家庭正在涌现。建新一队副队长梁诗金的一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梁诗金的爱人郑桃英比较落后。她学习了梁勋文全家红的事迹后,转变了,被大家选上了妇女队长。有一次,稻场上的谷堆被大雨冲倒了,她积极带动社员跑去把稻谷堆好、盖牢,使粮食没受到损失。梁诗金夫妇,也连续被评为模范,家庭关系很好。今年“七一”,郑桃英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附图片)
梁家祖孙三代——梁勋文(右)和父亲梁如毕(左)、他的女儿梁少英(站立者)在看自己试验培植的“建新一号”水稻良种。
张其军摄(新华社稿)
湖北鄂城县梁家塆的群众喜看县委奖给梁勋文家的锦旗
张其军摄(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现场开办党校用先进人物事迹作榜样
淮阴地委积极培训基层党员干部
福建福清县星桥管理区党总支举办党校提高党员干部政策水平
新华社南京电 中共江苏省淮阴地委在泗阳农场办现场党校,以优秀共产党员、泗阳农场场长张学同的先进事迹作为活榜样,向基层党员和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泗阳县农场在废黄河滩上,原是黄沙滚滚的不毛之地。由于场长、共产党员张学同有高度的觉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群众“四同”,领导全场职工艰苦奋斗,经过全场职工的几年努力,使农场面貌大为改变。现在这个农场是粮棉高产单位和淮阴地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红旗农场,从1958年起每年都能向国家上缴利润。张学同也成为全省农村基层干部的标兵。
中共淮阴地委党校为了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今年5月初就将党校迁到泗阳农场来现场办校,把泗阳农场和张学同的先进事迹作为活的榜样,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是:一学(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二看(参观现场);三听(张学同和场内职工现身说法);四议(联系实际、讨论对照),最后进行总结。
党校到现在已办了八期,共训练了四千一百多名党员和基层干部。他们学习了张学同和农场工作人员忠心耿耿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克己奉公、舍己为人、谦虚谨慎的作风,都受到一次实际、生动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不少学员自觉地联系自己进行检查。有的学员原来认为自己领导的单位生产搞得很不错,有自满情绪。在学习中与泗阳农场对比后,才觉得相差还很远,都决心要进一步改进工作。
张学同坚持与职工同吃、同住,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并且充分相信群众,事事依靠群众,和坚持说服教育的民主作风,使大家深为感动,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坚持“四同”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共产党人的党性问题。大家在学习中,还看到张学同在领导生产时,执行了党提出的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的指示,刻苦钻研业务,使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因此,回到岗位后,都能注意刻苦钻研业务。宿迁县陆集公社党委副书记丁明本学习了张学同刻苦探索防治棉花红铃虫的方法后,在稻田里连续观察几个白天和晚上,终于发现了稻包虫的活动规律,并研究成功了防治稻包虫的方法。这一方法已被广泛推行。
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福清县海口公社星桥管理区的党总支,最近举办党校帮助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有关人民公社的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策水平起了显著作用。
星桥管理区的党校利用业余时间,在农忙时每周上课一次,农闲时每三天一次,每次两小时。由管理区总支书记和县委农村工作部的驻点干部担任教员,紧密结合当前的实际工作,讲解中央关于人民公社的有关指示、政策。在讲课时一般是由授课人先调查当地情况,以便在讲课中引用当地实例,用回忆、对比、算账的办法帮助党员、干部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使学员们能够边学习边改进工作。
星桥生产大队大队长陈世周学习了“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和私养并举”的政策后,对全队的养猪生产马上作了安排,除了继续搞好大队小队食堂的养猪生产外,还主动帮助社员解决饲料等问题。西星大队大队长林光粹通过学习理解了劳和逸的辩证关系之后,在队里和干部群众一起规定了基本劳动日,并根据各小队具体情况轮流安排休息,做到男劳力每月休息两天,女劳力每月休息四天。
管理区的党校举办一个多月来,社员和干部中的政治空气更加浓厚,看书、看报、学习政策的人比过去大大增加。党员和干部们领导生产更加深入。西星大队六小队指导员林春香,过去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参加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秋收冬种中坚持和群众“四同”,干活头里走,遇到问题和社员商量解决,受到群众赞扬。现在,全区党员和干部们正积极带领群众大挖河泥,为明年春耕准备充足的肥料。


第7版()
专栏:

颂光荣人家
郑闻
湖北鄂城石山公社的社员们,热烈歌颂这个公社的副主任梁勋文一家为“英雄时代出英雄,模范人家个个红,祖孙三代都先进,人民公社新人风”;山东苍山文峰公社刘村生产队,由于在邵家三兄弟的模范行动的影响下,这个生产队的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公社的前面,被中共临沂地委誉为文峰公社的一颗明星。
读了这条新闻和通讯以后,确实使人感动。从他们的事迹看来,群众对他们的赞扬,党和政府给他们的荣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光辉的成就。他们不仅是自觉自愿地劳动,而且带动群众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把完成党在农村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当做是最大的快乐。在石山公社里,有一头老黄牛,有人认为养不活了,主张把它杀掉。可是梁勋文的父亲梁如毕却不同意,便自告奋勇地把牛牵回来自己养。热天,给牛搧蚊子,打苍蝇;冬天,给牛加精料,不让它受冷。经过这样的精心喂养,老黄牛长得膘肥肉壮,油光水滑。不光是梁如毕老汉如此,儿子梁勋文是全省有名的水稻丰产模范,老伴熊桂英是养猪的能手,媳妇熊才华是优秀的炊事员和劳动模范,孙女梁少英是“四好”学生。这个光荣人家的成员,所以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劳动,就是因为有一颗热爱公社、热爱集体的红心。这个“红心”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宣扬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精神。
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集体化,人人参加了劳动,因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也就起着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再是个体经济家庭时那种妻子依附丈夫,婆媳不和,兄弟为家产争吵的局面,而是通过共同的劳动,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亲密的平等的互相帮助的家庭关系和兄弟关系。梁勋文模范人家个个红,邵家三兄弟亲密无间,就是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兄弟关系的体现。但是,他们并不是光为自己的家庭好,兄弟之间感情好,而更多地是为了大家。当梁勋文的爱人熊才华政治思想不够开展的时候,在全家人的耐心帮助下,成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秀炊事员和劳动模范,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家人的关心和帮助,不仅是为了熊才华个人的进步,而是为了公社的集体事业。邵家三兄弟一心一意为集体,耐心帮助刘庆林的爱人,也是如此。这正是值得千千万万的家庭学习的可贵地方。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今天,在农村中需要更多的梁勋文式的模范人家和邵家三兄弟式的亲密兄弟,来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


第7版()
专栏:山东通讯

邵家三兄弟
在山东苍山县文峰公社刘村生产队,有三个受社员爱戴的好干部——支部书记邵立言,生产队长邵立欣,保管员邵立瑞。在工作中,他们按党的政策办事,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生活,贯彻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是邵家三兄弟领导群众生产的突出特点,也是公社化以后他们领导和组织群众生活的突出特点。
领导群众奋战灾害
刘村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有一百一十四户,五百四十二口人,每人才合九分多地。今年种植的五百多亩庄稼,都是经过和各种自然灾害严重斗争后,才有了好收成。春天,麦子正在拔节,二百三十一亩小麦,有一百五十多亩遭了红蜘蛛的虫害。邵立言傍晚从省里开会回来发现后,一夜没睡好觉,盘算着如何快些把虫害消灭。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干部开会,商讨灭虫办法。他们带领全村能劳动的三百多人,用喷雾器、小罐、砂壶喷、浇六六六药粉,奋战两天半,基本上普治了一遍。十多天后,麦子很快长起来了。加上以后的细心管理,麦子仍然有了好收成。
麦收后,烈日高照,二十多天没有下雨。原打算麦茬地全种豆子,因地干、费工种不上。有些靠天吃饭的人,想等待下雨后种豆子,邵家兄弟却主张抗旱压甘薯。他们根据多年经验,知道旱天压甘薯扎根浅、长圆瓜、出粉多。但是土地干硬,在犁甘薯沟时坏了四张犁铧,有的人又不想干了,仍然想等下雨。邵家兄弟认为:不耕不行,种庄稼要抢季节,早一天,是一天,等下雨,没有个准。大多数社员同意邵家兄弟的意见,就一边耕地穿沟、培垅,一边担水压甘薯。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抢压了九十亩甘薯。压上以后,为了不使甘薯受旱,他们又同社员一道,一天两次挑水浇,苗子很快长好了。
7月间,又是二十多天连阴雨。高粱地里积水膝盖深,玉米地里水有腰深。邵立言和邵立欣,便带领一百多男女整半劳力,冒雨挖了两条三尺深、三尺宽的排水沟。水大,排不完,玉米、谷子淹了三十三亩。一看,季节不晚,还能种,他们又和群众商量,就翻掉受淹的作物,种上绿豆。可是雨仍然下个不停,种的绿豆,有些又淹了。怎么办?他们没有泄气:“淹掉绿豆,再种胡萝卜;有种就有收,比不种强。”他们继续发动群众,鼓舞斗志,少数信心不高的人,也振作了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又翻掉受淹的部分绿豆,种上胡萝卜。结果胡萝卜亩产一千多斤,绿豆亩产九十多斤,使重灾变成了轻灾。
艰苦奋斗十八年
邵家三兄弟,不仅今年领导群众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十八年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这个村里群众的带路人。解放前,刘村才七、八十户,逃荒要饭的就有二十家,人们缺吃少穿。1957年以前,这个村每年总要国家供应几万斤粮食;大跃进以来,它由历来的缺粮村变成余粮村。1958年亩产五百斤,1959年又增加到六百零三斤,比战前最高年产量增加了一倍。
邵立瑞六十五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模范;邵立欣六十岁,初级社就当社长;邵立言五十五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村干部。他们都当过武工队员,参加过对敌斗争。今年,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正好一百八十岁,所以,这个村子的一些青年人,有时也热情地称他们为“一百八”。在各项工作中,他们总是按党的政策办事,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订出执行计划。1959年,“白露”刚过,上级号召抢季节快种麦。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做是对的。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可是这个村北靠文峰山,挡住了北风,每年到“寒露”,这里的气温仍然很高,不宜种麦过早。他们根据当地土质、气温条件和历年经验,认为过“寒露”四、五天播种才适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和群众一起研究,确定先耩村北“老土”(一种出苗较晚的土),待季节一到,就集中力量突击河崖地,结果两下小麦都生长很好。
邵家三兄弟,对集体财产都十分关心,事事注意勤俭,精打细算,从来不轻易花掉队里一文钱。至今,队里还是利用旧牛棚作办公室,生产工具坏了,他们就自己动手修理。因此,大家都拥护他们当管家人,十八年来就没有换过。
事事带头干
邵家三兄弟虽然分工不同,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走在群众前面。
作为支部书记,邵立言特别注意帮助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觉悟,他经常向社员进行勤俭办社的思想教育;干部、社员有了缺点,他都是耐心说服,从不耍态度。这个村刘庆林的爱人,三十多岁,劳动不够积极。邵立言就对她说:“活是大家的,得大家做,一个不去,两个不去,大家都不干,地里不打粮食,咱庄户人凭什么吃饭?”经过邵立言的耐心帮助,她逐渐积极起来。今年她做的活比哪年都多,家里高兴,队里也高兴。邵立言常对干部说:“人都是讲理的,做错了事,咱们当干部的,不能吹胡子瞪眼,要耐心地帮助。话是开心的钥匙,多说两句贴心话不就好了嘛!”
队长邵立欣,虽说六十多岁了,但一直跟社员们一道干活。去年刚过阴历年,队里为了力争生产主动,就在河沿砌井。当时天冷,河上的冰足有半尺厚。为了给群众树立榜样,他不顾水冷,就和邵立言卷卷裤子,带头干了起来。社员们看着年老的干部都下去了,深受感动,便抢着跳下去。在他俩的带动下,工效大大提高。本来打算十天砌十眼井,结果两天就砌好五眼。按支部分工,他既抓生产,又抓生活,是够忙的了,可是去年一年还做了九十多个工。他常说:“干什么都得会什么,领导农业生产就得参加农业生产。不当行家,是领导不好生产的。”
刘村生产搞得好,被全队公认的好管家——邵立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保管的东西,不管是农具,或者是粮食、山果,都管得井井有条。他认为大家的东西得大家爱护,损失一点,人人有份。他保管的麦穰垛,都是垫好底,泥好垛顶、垛根,避免了霉烂损失。农忙时,他每天晚上都到场里转转,看看有没有忘掉的工具。他从小没进过学校门,刚当保管,样样都得找人记账。后来,他觉得这样既耽误事,又浪费人力,就苦学苦练。经过两年来的学习,现在,已会记简单的账了。我们翻阅了他身上携带的小账本,有一行写着:“庆明栗子一斤,京山之见”,经他解释,我们才知道:凡他记的果品账,不仅有数字,还有见证人。
培养接班人
邵家三兄弟不仅自己勤勤恳恳地工作,还十分注意培养接班人。这个村的党员已由五人发展到十四人,共青团员已发展到十六人。一批新的干部已经成长起来。这个村的七名初中生和十四名高小毕业生,都是农业战线上新的突击手。对这些接班人,邵家三兄弟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实际斗争,向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方面交给他们具体工作,在实际斗争中培养、锻炼。像支部副书记赵尔新,就经常以邵家兄弟为榜样。他记住邵立言、邵立欣经常告诉他的话: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坚决办,而且一定把它办好。因此,他自兼任公共食堂主任以来,就把铺盖搬到食堂,下定决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处处精打细算,节约用粮、计划用粮,使大家吃得又饱又好。这个队的干部在邵家兄弟的影响下,事事带头,办事情和社员有商有议。社员李则兰说:“俺队的干部和俺一个心眼,吃的、穿的、住的,都想到了社员,真像好婆婆关心儿媳妇一样。”干部群众一致,同心同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因而这个队的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公社的前面,被中共临沂地委誉为文峰人民公社的一颗明星。(附图片)
林麟 赵昌春 王宗英 曲子夏文 苗地插图


第7版()
专栏:

帮助基层干部 发动广大群众 战胜严重旱灾 改变落后面貌
下放干部周文埋头苦干建设农村
据新华社南昌电 中共江西省九江地委今年秋季下放到星子县五里公社的干部周文,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当地干部、社员战胜了严重旱灾,并且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热情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在几个月中就帮助这个公社的梅溪大队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他被中共星子县委评为下放干部的标兵,受到了县委的表扬。
共产党员周文原来是中共九江地委宣传部的干部。今年8月,他响应党的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号召,下放到星子县五里公社任党委书记,具体负责梅溪大队的工作。
当时,五里公社已经遭到连续三个月的大旱,梅溪大队又是这个公社旱情最严重的一个生产队。他一到梅溪,就和大队党支部书记龚平安一起,跑遍了全队四十二条山沟和田垅。他看到虽然社员们和天灾作了顽强的斗争,把全队九十二口水塘的水都车干了,但全大队的三百六十三亩晚稻田里仍是普遍缺水,一部分田已经干得开裂发白。五、六百亩红薯等旱作物,也枝叶萎缩。如果不能战胜干旱,就要严重减产。这些情况,使周文非常着急。
梅溪大队靠近鄱阳湖,但是鄱阳湖水也已退向湖心,要把湖水引到地势高的山垅田里很不容易。周文经过认真琢磨,认为只有从湖心开沟,把水引到岸边,再用四、五层水车,把水一层层地翻上山垅来灌田。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抗旱的胜利。当天晚上,他就住到靠近湖边的第四小队,和这个小队的干部、社员一起,研究安排力量车鄱阳湖水灌田。第二天,周文不等天亮就带领十三名社员到鄱阳湖边,开引水沟,架上四层水车,果然使湖水爬上高岸,流进了干渴的稻田。这天,他们把三亩二分干白的晚稻田灌上了三、四寸深的水。回到村时,他腰酸背痛,整晚都没有睡好,但第二天一早,又投入了抗旱斗争。他这种忘我抗旱的精神,使社员们受到很大鼓舞。他们在“向鄱阳湖要水,与干旱争粮的口号下,立即信心百倍地行动起来,把四、五层车或七、八层车连成一条龙车水。地势最高的地方一直连接了十三层水车,才把水车上来。为了在抗旱中发挥更大的集体力量,周文与队干部研究,根据受益田亩,等价交换,组织小队与小队协同作战。他自己则是那里干旱最严重,那部水车最陡,就在那里劳动。他和马玉珍、邓运鑫等下放干部在前面车水,后面的车竟往往来不及供水。全大队每天平均车水灌田三、四十亩,直至晚稻收获,终于在极为严重的旱情下还使粮食产量略有增长。
紧接着,周文又带领社员扩大冬种面积。在五个月没有下过透雨的土地上扩大冬种是一场更加艰巨的斗争。他们继续大索鄱阳湖水润田播种,有些田土干结得犁不动,他和干部就带头用铁锄挖,耙不烂,就带头用木鎯头打土块。在他的影响下,全大队一千零三十多亩田地全部按时种上了冬种作物。
周文懂得党的方针政策是一切工作的指南,他收集了许多有关文件认真学习。他还帮助队干部学好方针政策。这个大队的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周文就组织他们七天集中学习一次,经常给他们读报,学习政策和文化,大队干部非常欢迎。如这次冬种,开始大队的干部们对冬作物实行“三包一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反复学习了江西日报的有关社论后,马上根据积极可靠、留有余地、有产可超等原则,切实与各小队制订了“三包”指标。“三包”落实后,许多小队把原来准备冬闲的田,也全部扩种了冬季作物。各小队还积极垦荒扩种。在干旱条件下,播种质量还达到了翻深土碎,底肥每亩一般有六十担。有一次,他在和群众一起劳动时,群众发现有些小队没有认真执行男女社员同工同酬等政策,就提出来与党支部研究后,召开了小队长、作业组长及记工员会,帮助他们坚持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他在工作中还时刻注意当好基层干部的参谋,帮助基层干部提高领导水平。他在第四小队发现小队长黄益文积极肯干,但不善于发挥别人的力量。他就帮助小队长认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重要性,并且自己在工作中作出样子,黄益文后来果然很注意发挥小队其他干部的作用,工作安排得更好了。其他干部在他的帮助下也都有了进步。四小队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后,不久,生产就跃居全大队的最上游。大队的干部也都学习周文深入小队当好参谋的工作方法,各自包干了一个小队,加强了小队的具体领导。
社员们都说周文是他们的知心人,因为他下放以后,一直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除了随时关心社员的劳逸结合外,还认真帮助基层干部抓食堂,改善社员生活。
他在到农村前还准备了红汞、碘酒、消炎粉、蛇药、眼药等医药用品,随时帮助社员医治一些一般疾病,甚至翻过几个山沟,为社员“出诊”,社员们都亲切地叫他“周医师”,他们说:“党派这么好的干部来关心我们,我们只有更加努力生产,增产更多的粮食,才对得起党和毛主席。”
周文带领梅溪大队的干部与社员,同心同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就使梅溪大队迅速改变了面貌。三个月前,全公社生产评比,梅溪大队还是生产上的“尾巴队”,现在抗旱、秋收、冬种,都是全社红旗。现在,干部和社员们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正在乘胜搞好冬季生产,准备明年夺取丰收。周文也表示要继续和干部、社员们一起,在农村长期埋头苦干,为建设美好幸福的农村人民公社作出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