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
贺作文
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农村的劳动力,加强劳动组织,开展以农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实行劳逸结合,这是当前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
劳动力的分配,除了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分配,首先满足农业战线的需要外,在农村工作中还需要合理安排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同时合理安排社办工业、商业、文教卫生和集体福利事业等方面的劳动力;农村中这些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产发展为前提,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农村中举办各项事业和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深刻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不办,不能事事强调专业化,长年占用一大批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凡是能用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的,都不应该用强劳动力,决不能各行各业都挑选强劳动力,把剩下来的老弱妇孺用于农业生产。所谓合理安排劳力,就应当重点突出,首先保证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任何分散力量,否定重点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当然,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也应当统筹兼顾,合理地安排其他方面的劳动力。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也应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所需要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村中各方面的需要,对劳动力进行安排以后,应当在较长的时间内大体保持不变,而用在农业战线上的劳动力尤其应该稳定下来,否则就不能保证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跃进。但也不可能期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劳动力的分配问题。即使在一个县、一个社和一个生产队,根据目前情况对劳动力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整,确定一个劳动力分配的比例,也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更不可能一成不变。特别是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劳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各种农作物受风、洪、旱、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这使农业生产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而在农业战线上对劳动力的组织和使用,就需要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实行综合使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在有了一个基本分工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时期各方面对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及时地灵活地调剂各方面的劳动力,力求在最大限度上科学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潜力和节约劳力,以利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
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是同坚持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分不开的。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它是同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有区别的。人民公社在目前实行统一管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是党的历次有关人民公社的政策指示所规定,而且已为经验证明是正确的。人民公社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整顿,才走上了巩固发展的道路。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所有制变为基本社所有制,是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的,而社有经济的发展,决不应当用抽调队有部分来发展,而应当依靠办好社营企业事业、国家投资和贷款,以及按规定向生产队提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来发展。只有在生产队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公社的公积金才能逐渐增加。因此,公社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队为基础的原则,集中主要力量,大力发展队有经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适合目前农村生产力的性质的,是同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必须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坚持贯彻执行。在目前情况下,劳动力应当归生产小队支配。公社和生产队两级只能占用少量的劳动力。生产队对生产小队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任何人不应随便调用。小队与小队之间组织劳力协作的时候,应当是自愿两利,等价交换,由受协作的单位,以工换工,或评工记分,按劳付酬。这样分配和使用劳动力是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就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公社内部,要有劳动力的分配计划,使劳动力和生产措施相适应。
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劳动力,加强劳动组织,只是节约劳动力的一个方面。要做到节约劳动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更加有效地节约劳动力,才能做到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财富,办尽可能多的事情。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几年来,本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应当承认,今天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手工操作的。因此,除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合理地分配劳动力,集中劳动力加强农业战线、粮食战线,以及在农业战线上也要科学地组织劳动力和使用劳动力以外,还需要继续大搞以农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有基础上,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一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实行政治教育和物质保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劳逸结合,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重要措施。只有坚持政治挂帅,并且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把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贯彻执行党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同志那种关心群众,教育群众,善于把群众切身经济利益和远大的政治目标密切结合的领导方法。在目前农村工作中,具体说来,这就是在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导、抓紧思想教育的同时,以办好公共食堂为中心,全面安排好群众的生活。“人是铁,饭是钢”,因此食堂必须办好,保证社员身强力壮地投入生产。群众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认真执行劳逸结合,保证社员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劳与逸是辩证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劳”,必须有适当的“逸”,只有一定的“逸”,才能有持久的“劳”。劳逸结合的问题,实际上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问题,只有注意劳逸结合,才能使劳动者精力充沛,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因此,农村中的一切活动,都不应占用社员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并且要注意卫生,防治疾病。特别要重视妇女劳动力的特殊保护。总之,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历次的指示,在领导生产中必须认真关心并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切实保护劳动力,这样做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公社生产,有利于人民健康,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绝不可等闲视之。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史学界讨论《太平经》的性质及其与太平道和黄巾起义的关系
关于东汉于吉的《太平经》(《太平清领书》)一书的性质及其同张角的太平道和黄巾起义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太平经》反映了起义农民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农民道教的经典”或“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侯外庐等著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中,认为张角的太平道的“教法”在现存的《太平经》中“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影子”。在《太平经》中,也片断地透露出起义农民的反抗意识及其对统治阶级的咒诅与仇恨。1959年4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侯外庐主编、张岂之等执笔的《中国历代大同理想》一书中,更明确地称《太平经》为“农民道教的经典”,认为张角的太平道的纲领“通过宗教的教义模糊地折射出来”。在关于曹操的历史评价的讨论中,有的文章也有这种观点。袁良义在其《黄巾起义的作用和曹操的历史地位》一文(195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中,徐知在其《汉末农民起义与曹操》一文(195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中,也说太平道的太平世界的理想,在《太平经》中反映出来,就是没有剥削,同等劳动,各取所需。杨宽在《学术月刊》1959年第九期发表的《论《太平经》——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一文中认为,现存《道藏》中的《太平经》就是太平道的经典《太平清领书》。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在理论上就是根据《太平经》的。《太平经》的“太平”社会思想,是要求实现“大平均”。《太平经》还提出了“民为本”的说法。
在此以前,吕振羽在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三联书店1955年版)中就已经说,于吉的《太平清领书》是当时农民阶级的“圣经”,所以它成了张角的太平道的教义。但是,吕振羽认为现存的《太平经》是不足凭信的。后来吕振羽又在其《简明中国通史》一书中说:从现存的被篡改和伪造的《太平清领书》中,还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
与上述看法相反,一种意见认为,《太平经》充满着反动内容的宗教教义,不是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戎笙在其《试论《太平经》》一文(《历史研究》1959年第十一期)中说:《太平经》除了大量的奉天地顺五行的宗教迷信之外,直接涉及到人间生活的,无非是宣扬忠君思想,宣扬安贫乐贱,为剥削制度作辩护,用宗教教义麻痹群众的斗争意识,并主张采用武力镇压农民起义。因此,这部书是不能称之为“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的。并且,戎笙认为《太平经》的“太平”世界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是不能解释为“没有剥削,同等劳动,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的。此外,戎笙认为张角不一定有过《太平经》这部书。即使张角确实有了《太平经》,他也未必就以它作为经典。农民起义的真正原因在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黄巾起义之所以披上了道教的外衣,不过是因为借道教在群众中的影响,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因素,并掩护其领袖的活动。
在此以前,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也曾经涉及上述问题。范文澜说:《太平清领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其中是没有反抗统治阶级的言论的。张角的太平道虽然起着发动黄巾军起义的作用,但它不能说是反抗黑暗统治的宗教;黄巾军虽然蒙着道教的灰尘,但它的本质依然是正义的农民战争。
除了上述两种对立的意见以外,还有人认为《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所以其内容是杂糅不纯、自相矛盾的。王明在1960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太平经合校》一书的前言中说:《太平经》的“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但其中一些篇章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和正确的观点”。其原因是《太平经》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至于《太平经》同黄巾起义的关系,王明说,它的进步的思想部分对张角、张鲁等“也有所启发”。
(中华书局哲学组)


第7版()
专栏:

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安排劳动力
常登榜
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合理地安排使用劳动力,是农村人民公社的一项经常的重要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持续跃进。
解放以来,福建省闽侯县城门公社和全国各地一样,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实现,生产关系不断改变,对劳动力的使用和安排曾作过许多次的调整,而每一次的调整,都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该社的敖峰大队为例,土改前一家一户单独生产时,粮食亩产只有六百五十斤;到互助组阶段,实行了互助劳动,单位产量就增长了23%;举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力的集中使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并根据劳力强弱、技术高低,作到了人尽其才,因此,粮食单产又提高了40%。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在劳动力的分配使用上,不仅能够在农业内部更科学、更合理地统一调度,而且能够按照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的方针,在各行各业内调整使用劳动力;同时大批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使全社增添了三千多个劳动力,为分配使用劳动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公社化后的这一新情况下,我们根据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并根据发展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举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业的原则,以队为基础,对劳动力作了全面调整,因此,更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公社成立后的第一年,粮食增产一成四,柑桔变小年为大年,多种经营增长了五倍。近两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的速度更快,现在已变缺粮社为余粮社。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适时地、合理地调整劳动力,不仅是一项经常的重要工作,而且是贯彻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方针,促进生产持续跃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问题。
几年来,虽然农业生产有了高速度的发展,但随着各项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事业的全面跃进,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生产更多的粮食,就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当然,提高劳动效率、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机械化,但这要有一个过程。在我们今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地增产粮食等农业产品,主要的还是依靠人力劳动。再从农业本身的要求来看,在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中,随着农业“八字宪法”的全面贯彻,精耕细作的程度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要量也大为增加。这就要求相应地增加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以保证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需要。此外,就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安排使用情况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部门调用农业的劳动力过多,占用的主要劳动力多了一些;有的生产单位由于缺乏经验,分工过细过死,如有的大队即有畜牧、蔬菜、花果、养鱼、运输和副业等十几个专业队,而且这些专业队又强调专业性,分兵把口,调动不灵,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致使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不论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得不到满足。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劳动力进一步作合理的调整,以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高速度发展。
目前,从公社内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抽调一批劳动力增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几年来,随着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论社办、队办工业、企业或是食堂等后勤部门,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都大大提高了,目前已有可能用较少的劳动力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这样,就可以在一些部门、单位中调出一批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公社化后,生产、生活集体化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商业购销业务比过去更为集中,这样,商业网点也就能够根据这个新的情况实行合理布局,腾出一些劳力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过去举办的一些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主要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这些工程调用的管理干部和劳动力,绝大部分可以调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有些专业部门、单位,在劳动力的组织使用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合理安排,实行综合使用,也可以腾出大批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所有这些都为合理安排劳动力,进一步挖掘劳动潜力充实农业战线提供了条件。
城门公社党委在分析集中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可能性的同时,也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分配和使用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如粮食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关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后勤工作的关系;农业和社、队工业的关系;农业和财贸、文教事业的关系;以及脱离生产、半脱离生产干部应占的比例关系等等。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呢?公社党委会根据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根据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特点,确定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农业),粮食第一”的原则,采用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调整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群众运动,通过边规划、边行动、边安排的办法,从各个生产部门、各个方面调整出一批劳动力,加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
对社、队办的工厂、企业,按照主要是为农业服务,并兼顾为群众生活、大工业、出口服务的原则,进行了调整。经过各方面的调整,仅社、队办的工厂中就抽出一千一百多个劳动力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
在农业劳动组织形式上实行以综合经营为主,组织必要的专业队经营为辅的办法,对一些没有季节限制,没有忙闲差别,又具有特殊技术性的生产,如苗圃、集体办的畜牧业等,固定少数人专业经营;对季节性强,忙闲淡旺差别大,生产技术又容易掌握的生产(如果树、副业等)实行综合经营,这就充分发挥了劳动潜力,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如敖峰大队原有畜牧、苗圃、果树、运输、蔬菜、副业等六个专业队,占用劳动力一百三十多人,经调整后,仅保留畜牧和苗圃两个专业队,腾出了近一百个劳力加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既增加了粮食生产的力量,又兼顾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需要。
商业部门则根据服务生产、促进生产、便利群众、有利购销业务开展的原则,调整了商业网,共节约了六十七个劳动力。食堂等后勤部门和文教卫生等部门,根据业务的特点,根据需要与可能,充分利用了半劳力和辅助劳力。
此外,城门公社还把公社、大队一级的领导机构,作了相应的调整,抽调出二十多个大队以上的领导骨干,下放到生产小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既大大加强了第一线的领导力量,改进了领导作风,又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经过全面调整之后,全社从各个方面集中了二千多个劳动力到农业战线,使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增加到占总劳动力的80%以上。
城门公社把可以集中的劳动力集中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后,进一步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改善了各个生产单位和作业小组的劳动组织,建立与健全了劳动管理、生产责任制度;认真执行了“三包一奖”、评工记分办法,和按劳分配政策,并继续大抓工具改革,大闹技术革新,做好生活安排、劳逸结合等工作,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迅速推向高潮。在秋季超产运动中,晚稻追施了一次穗肥,及时扑灭了几十年来罕有的“行军虫”,对甘薯普遍进行了一次除草追肥;秋收和冬种准备工作都做得既快又好,冬种基肥较去年同期增加90%。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大有起色,柑桔树培土较往年提前了一个季节,施肥量也增加了三至五成。9月份的副业收入比8月份增加了80%。今年冬种计划已落实到田,较去年扩大60%,其中粮食作物扩大30%。这些事实说明,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及时合理调整使用劳动力,就能够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证明党提出的集中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有的同志曾经顾虑集中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会影响其他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在把主要劳动力集中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后,不仅农业生产搞得好,而且其他各业也出现了“减人大增产,人少办大事”的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敖峰大队改变专业分工过细过死的现象后,既使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增加了一百多人,又促进了其他多种经营的全面跃进。全队突击五天,为柑桔树积河泥十万多担,扩种蔬菜六十多亩;加工白粘土一个月的收入等于过去三个月的收入;农具修配站提早完成了“三秋”所需农具的修配任务;商业部门收购猪、鸡、鸭的任务也都超额完成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集中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有利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也说明在调整劳力上,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农业),粮食第一”这一原则是正确的,是符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要求的。(注:此文和《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一文,均系福建《红与专》编辑部供稿)


第7版()
专栏:

大力发展我国地质科学
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萧英
地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识开始很早,但只是在近代工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地质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到现在不过二百年左右的历史。地质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之地质学在一个国家中发展的快慢往往反映出生产力的高低。
我国劳动人民在采掘矿产、开凿河渠、利用地下水以及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等方面,从很早起就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的国家;在秦以前就已开凿了四川的盐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兴修水利方面的成就更是出色,战国时兴修的郑国渠不仅便于灌溉,而且成功地疏导了地下水,改良了盐碱地。至于历代劳动人民找到的大小矿藏更是不胜枚举。
由于我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系、内容,主要是从外国传入的。解放前尽管有不少地质学家或者希望为祖国开发资源,或者想结合中国地质特点,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的地质科学作一番工作,但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扼杀了这种希望。从1912年我国开始自办地质事业到1949年三十多年间,地质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异常缓慢。当然,在此期间,由于一些地质学家的努力,在地层学、古生物学、地质力学、古人类学、地质构造学等方面都有过一定的贡献。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他们未能摆脱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普遍地表现脱离生产实际。少数受帝国主义影响严重的人成了帝国主义的应声虫,大肆散布“中国矿产贫乏”、“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的谬论。如1933年出版的《北洋理工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一篇文章便这样写道:“近二十年来,批评中国矿产者,均属中外地质学家、矿师,于是我国实无巨量矿产昭昭于世矣,此有科学根据,实地调查,绝非信口虚构。”在这里,“科学”成了瓦解我国人民自信心的工具。
全国解放了,在党的英明而正确的领导下,地质科学的发展获得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建国十一年来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从195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全党全民办地质的群众运动,地质工作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矿产基地更是日有发现。以上的新成就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子及其附和者关于中国矿产贫乏的歪曲宣传。另一方面,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也向地质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促使地质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对铁、铜、锡等矿产的形成规律,大地构造对矿产生成的影响及矿产预测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创造。许多地质科学中新的部门如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探矿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也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地质队伍空前地壮大了,一方面在全党全民办地质的运动中,广大劳动人民开始掌握了近代地质科学,另一方面地质专业人员的人数也有了飞速的增长,仅北京地质学院一个学校,几年来为国家输送的地质干部就相当旧中国数十年所培养的地质人材总数的二十多倍。就是这样也还远远不能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为了实现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我们需要的矿产品种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原子能、半导体、火箭、无线电电子学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精密和重型机械的创造,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原料材料,这些东西主要都取自地下。
在迅速发展农业的形势下,也就迫切需要找到丰富的地下水和大量磷矿、钾盐矿、泥炭等化肥原料。
我们需要高速度地发现和查明更多的矿产。由于许多空前未有的改造自然的宏伟计划的逐步实施,也给地质科学提出一系列新问题。
由此可见,我国的地质科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而当前的形势更迫切要求它向一个新的阶段跃进。
从地质科学本身的发展来看,也必须跃进,并且能够跃进。地质科学是人类从地球表面和它的深处得到的实际材料总结出来的规律。毛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2页)因此每门科学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大量积累事实材料的阶段。也许由于地球体积特别庞大,现象非常复杂,从人类的时间观念来看,许多地质变化又太缓慢,不易察觉,地质学在开始出现至今的大约二百年间,积累材料成为一个重点。正如恩格斯所说:新兴自然科学的第一个时期,这是一个掌握已有材料的时期,它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领域中已经有了伟大的成就,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当时还不存在。(见《自然辩证法》159页)在地质学的内容中表现为描述较多,理论少,假设多,定律少。据对北京地质学院九门主要地质课程讲义的检查,对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形态等的描述,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事实资料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今后还要继续积累。解放后由于地质生产专业的空前发展,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钻探工作是揭露地下情况的重要手段,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对地下资料的掌握程度。解放后十年中所完成的工作量,已超过了解放前几十年所完成的一百五十倍。此外,我们还得到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矿资料。
但是只是描述,只有感性材料,这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在新的大量的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地质学应该也有可能迅速提高理论水平,改变地质科学的面貌,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生产实践。不能说过去的地质学没有把事实材料上升成为理论,但是就其认识的深刻程度来说还很不够。一般情况是事物的外部特征研究得较多。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充分而及时地利用物理、化学、力学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没有深入探讨地球的运动形式。
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方面能够深入了解原子核的内部情况,一方面又能够直接收集星际间的科学资料,对地球本质的认识也有可能比过去更深刻、更全面。从思想条件来看,今天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在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下,初步改造了思想,并且正在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这更是发展我国地质科学具有决定意义的有利条件。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对目前地质科学如何向前发展提出下列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发展综合研究与边缘科学
第一、在现在的地质学中,孤立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研究的现象很严重,而且往往把这些外部特征当作普遍规律。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如对于矿床的研究,过去大多只注意单个矿体本身的研究,缺乏将矿体与周围的物质联系起来研究,更缺乏将一组一群矿体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在研究矿产的生成规律时,许多地方并没有深入阐明事物的本质,这就必然会有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理论本身也常常自相抵触,或是没有抓住地质变化的主要矛盾,本末倒置,得出不合事实的结论。例如注意了矿产生成的温度这一外界因素,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并且由于材料的限制和思想的片面性,对在同一矿床中存在的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矿物常常引起长期的争论。又如曾有古动物学家根据动物化石的资料断定某一地层应属某个时代,而古植物学家又根据植物化石的资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此要使地质科学跃进到新的水平,就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毛泽东选集》275页)这个思想在地质学中的体现,应当是大力发展综合研究与边缘科学,同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深入重点问题。我们应当把相关的科学或同一具体地点或具体问题的不同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应使各有关科学之间壁垒森严,互不联系。在研究的时候还应不只是使用现有的地质学一套方法,而要广泛及时地应用物理、化学、无线电、力学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我们应当不只是研究矿床、矿物以及成矿元素等等的“个体”,而且要研究它们的“群体”,这样才能得到比较接近于客观规律的结论。
加强综合研究,同时需要加强对个别事物的深入认识,而要深入探讨地质学的规律,必须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这就导致了地质学与物理学、化学、力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结合。物理、化学都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但地壳整体作为一种物质来看则表现了很大的特殊性。通常的物理化学规律还往往不能充分解释地壳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就非常需要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边缘科学的发展,随着认识的深入,也还需要全面综合性的研究。譬如地壳发生断裂或弯曲,看起来是一种机械变形的物理现象,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有着复杂的化学变化。这就需要各有关学科从统一的观点来研究地球。
虽然近年来在地质学范围内边缘科学已有所发展,但所占的比重还不大,我们应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去促进这种学科间的结合。这是发展地质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中国的特殊规律与研究世界的一般规律相结合
第二、要发展地质科学就必须既注意研究其一般性,又注意其特殊性。地球并不是一个均一的物体,不同地区表现的特殊性是相当清楚的。尤其是我国地大山多,在地质历史上变动频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譬如就影响地壳发展极为重要的构造运动来说,在我国就表现出特殊的活动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矿产等形成的规律。但是在过去常有以外国理论来概括我国地质现象的情况,这些外国理论的实际资料来自西欧北美,并非普遍规律,搬来我国应用,势必产生错误的结论。许多关于我国矿产贫乏的荒谬说法,一部分也由此而生。外国的陆相沉积少,他们很少看到陆相沉积中有生成石油、钾盐等情况,就下了否定的结论。有的人随声附和,其实是对我们自己的地质特点研究不够。从中国特点出发提出中国的地质理论,在过去是很少的。因此加强对祖国地质规律的特殊性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我国地质科学水平的重要方向,而且也必将对世界科学宝库作出重大贡献,推动整个地质学的发展。
研究中国地质的特殊性是重要的,但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理,研究整个地球地质情况的一般性也是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地质规律得到更正确的认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作得不多,今后需要发展。
发展实验地质学
第三、实验对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在地质学中是个薄弱的环节。多少年来地质学研究方法被认为主要是观察、归纳、推论,实验被摆在不重要的地位。这固然是因为许多地质变动是在超高温、超高压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时间进行的,但是常因过分强调无法在实验中再现,因而地质学中许多理论都还没有经过验证,而且也没有有意识地来向这方面努力。目前由于超高温超高压等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行若干模拟地质作用的实验是有可能的,而在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更大的加强,否则地质学的许多理论仍然不能建立在经过验证的坚实的基础上,也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实验地质学的发展,不仅是模拟自然现象,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而且还将使我们更有力地改造自然。不妨设想:
如果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元素在地壳中分散与集中的规律,掌握矿产形成的规律,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自然本身的变化,促使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譬如使某些有用元素在地壳中富集起来,实现人工造矿的理想。
如果我们深刻地掌握了火山、地震等活动的规律,我们是否可以不仅能防止它们的危害,而且能够控制利用它们的巨大能量。
这些想法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实验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地质学向前跃进的一个重要关键。
加强找矿勘探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生产的飞跃发展,给地质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地质学的种种研究目的也必须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现查明矿藏和改变自然,这又推动地质工作高速度发展。因此除了地质基本理论的探讨外,在找矿勘探的理论与方法方面也必须开展研究。
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的找矿勘探工作正在创造出新的高速度的经验,总结推广这些理论,就将大大促进地质工作的发展。
地质工作中所使用的工具,长期以来在许多方面表现得相当落后,如用肉眼鉴别矿石等。在地质勘探方面,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已提到当前重要的日程上来。今年开展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已取得巨大的成果。
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工具的改革,这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今天的地质学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大好形势,只要地质学与当前的生产、当前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密切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不断跃进。
在发展地质科学的事业中,我们高等学校是一个方面军,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从北京地质学院的情况看来,科学研究完全可以与教学、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即通过科学研究,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解决了生产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由于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贯彻了以上方向,因而提高了科学水平与教学水平,如在《中国大地构造及成矿预测图》的编制过程中,师生开始运用了综合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给生产指出了方向。与此同时又学完了《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学》这门课程。目前我们还在结合《找矿勘探地质学》的教学展开快速勘探的研究。只要我们能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不断进行思想革命,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使我们在地质科学的研究上迅速登上世界高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