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耻下问”
——六送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
戈松
农业生产是一门学问,要懂得和精通这一门学问,须得下一番苦功夫。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这个“问”字特别重要。
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志,其中有许多人过去长期住在城市里,在办公室里工作,对农村的生产、工作的情况是不了解和不熟悉的。有的同志过去虽然也在农村工作过和生活过,但是若问他今天农村建设的面貌,他也并不十分清楚。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农村面貌一天一个样子。摆在大家面前的工作和问题,也是非常新鲜的,这同样需要去了解,去熟悉。如何了解,如何熟悉?这就离不了一个“问”字。即使将来情况逐渐了解了,熟悉了,而为了做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工作,不断革命,永远前进,这个问字也是始终离不了的。必须时时刻刻地问,时时刻刻地学,时时刻刻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问”是一辈子的事情。
向谁问?向基层干部问,向老农民问,向一切劳动者问,一句话:向群众问。“千条万条,党的领导第一条,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向群众问,就是向群众学习,也就是走群众路线。只要有了这种“不耻下问”地向群众学习的精神,我们就能克服困难,把重担子挑起来,而且挑得好。
吉林省著名劳动模范吕根泽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吕根泽从1948年参加农业生产到现在,十多年中,经过党的不断培养和自己的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成为农业专家。他的窍门,主要就是“好问苦学”四个大字。单是去年和今年两年,他就向延边农学院教员金润植请教了一百多个疑难问题,大大丰富了农业科学知识。从老农民那里,他又学到了一整套水稻生产经验。这种“好问苦学”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以“下问”为荣,而不以为“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首先要端正立场,放下架子,有虚心当小学生的精神。如果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什么也学不到。肯不肯“不耻下问”,愿不愿向群众学习,归根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在旧社会里,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群众不过是“群氓”,是愚蠢的,不值得一“问”,而且以“下问”为“耻”。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信仰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劳动者最聪明,一切事业离开广大群众,就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勇于“下问”,以“下问”为荣,正因为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就能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问得好,学得好!问到老,学到老!


第8版()
专栏:影评

布尔什维克的光辉形象
——介绍苏联影片《海军少尉巴宁》
陈播
为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三周年,在我国放映苏联的影片《海军少尉巴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部影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去年访问一个七十四岁的老布尔什维克瓦西里·鲁吉奇·巴纽什金同志,并且根据他写的传记性回忆录编写成电影文学剧本而拍摄出来的。
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是发生在1912年5月彼得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海军要塞地区。年轻的海军少尉巴宁,为了营救十三位布尔什维克党员脱险,和“海洋”号上其他的布尔什维克们英勇机智地将他们藏在舰船上,摆脱沙皇密探的侦察搜索,并将他们送到法国。那时列宁同志正好在法国,使得这些同志接受到列宁同志的指示,转向新的斗争岗位。影片中的巴宁少尉也就在这个时候,接受了列宁同志的教导,又回到“海洋”号,巧妙地应付了敌人的审讯,终于潜伏到水兵中,继续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指示,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组织,准备武装起义。
1912年,在当时的俄国,是一个不平常的年月。就在这一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普拉加召集的第六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以列宁同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总结了过去反对机会主义的全部斗争,并决议将背叛无产阶级利益,企图取消革命斗争的机会主义者孟什维克(少数派)开除出党,形成了布尔什维克独立存在的列宁主义的政党,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从此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展开了广泛的革命准备工作,在喀琅施塔得也进行了这样的组织准备工作。影片《海军少尉巴宁》正是描写革命准备工作的一个侧面。我们从巴宁少尉英勇顽强、坚持斗争的形象,看到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准备武装起义所作的艰苦斗争。
这部影片之所以生动感人,首先是在于它着重通过巴宁少尉掩护十三位布尔什维克脱险的斗争,来展开对巴宁少尉的思想和智慧的刻划,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布尔什维克的光辉形象。影片一开头就表现巴宁少尉看见海军中将维连当众侮辱水兵格里高利耶夫,由于他同情格里高利耶夫的遭遇,路见不平,挺身而出,因而受到关禁闭十天的处分。这是一小段朴素的描写,却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一个青年革命者的正义和顽强不屈的心灵,和联系广大群众的品德。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躲藏在“海洋”号军舰上的十三个布尔什维克被沙皇密探萨维切夫发现后,巴宁立即将这个坏蛋打入海中。格里高利耶夫在不了解情况下,下海去救人,一旦发现这个坏蛋讲述巴宁隐藏革命者的事,他马上想起巴宁是正义的,就在海里将这个密探处死。影片刻划巴宁,不是描写巴宁个人的传奇,而是描写巴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许多同志的互相支援,描写巴宁在党的集体力量中和一些有了阶级觉悟的水兵们一起共同来完成这一艰险的斗争:水兵卡姆什金用苦肉计的办法从医生那里弄来绷带和药品,来医治受伤的同志;马尔凯洛夫给格里高利耶夫进行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的政治觉悟,使他不致泄密;他们共同设法使这十三个同志化装成水兵请假上岸。假如没有党的集体,没有这些同志的工作,巴宁一个人是难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的。当这十三个同志已经脱险离开了舰船,舰长接到俄国驻法国的武官送来情报,赶上码头检查,而巴宁却当机立断,勇敢地承担责任,不顾礼节的惯例,命令码头上列队的真假水兵们解散,使十三位布尔什维克安全脱险。
影片的下半部,是描写巴宁奉列宁同志的指示,又回到“海洋”号军舰上,以便继续建立和扩大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准备后来的武装起义。他被舰长逮捕起来了,本来要按政治犯处理的,可是这个舰长怕这件事被揭露后于己不利,就给他开脱一条路,故意说他是违犯军纪,并且送给他一本黄色书刊。聪明的巴宁从这里得到启发,根据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编造一套在巴黎所过的豪华生活的口供。在这里导演首先对那本黄色书刊中的插画作了介绍,使巴宁在法庭上供出假口供时,运用银幕上的形象将书中插画上的人物,和巴宁所编造口供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这样就让观众完全明白巴宁的口供是编造的,而剧中的审判官和陪审的人却信以为真。这是银幕上电影语言巧妙的运用和创造。这就更生动地刻划了巴宁的思想和智慧,表现了巴宁忠于列宁所给的艰巨任务——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了无产阶级解放,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力量而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
在影片原文学剧本中,有列宁在巴黎时对巴宁说的一段很重要的话:“……但不管怎么样,你不在舰队里了,这还是非常可惜的。海军军官,这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布尔什维克,而且是受过专门军事教育的布尔什维克!你可以想像一下,到了1916年,17年或者说是18年吧,到那个时候俄国一定会爆发革命……你明白吗?舰队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要是每一艘都成了革命的军舰!那么,你看会怎么样?……”。我们从影片中体会到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里,无数的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和革命群众在一起积蓄了力量。这一巨大力量终于在十月革命的暴风雨来临时冲破了敌人的锁链,在俄国国土上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不是吗,四十三年前的十一月七日前夕,停在彼得堡?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军舰,向冬宫开炮了,喀琅施塔得要塞上的水兵起义了,他们和广大的工人农民在一起,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夺取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开辟了解放的道路。历史的真实已足以帮助我们说明:我们对影片中“海洋”号以后的斗争充满信心是有根据的。(附图片)
舰上的军官向巴宁探问他在法国时的生活情况


第8版()
专栏:思想的火花

思想的火花
依我看,在工厂、在农村、在机关,都是为社会主义工作。既然农村需要的人更多,为什么不喜欢农村呢?我看农村的前途非常宽广,我的志愿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农村面貌,为人民创造幸福。
——内蒙古杭锦后旗光荣公社永华管理区模范社员
朗秀云
要革命总是有困难的,只要动手去干,困难后面就是胜利。在困难面前,一个人力量孤单,只要有党的领导,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人人一条心,一股劲,事情就好办了。
——浙江海宁县钱塘江公社生产队副队长 张雪娥
工作没有好和坏,只要党需要,干什么都一样,都好,都重要,也都光荣。
——山西太谷县胡村公社六畜配种站配种员 米玉花


第8版()
专栏:

山村半日记
韩羽
河北青龙县肖营子公社高力铺大队,过去是个贫困的山村。大跃进以来,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冲天干劲向自然展开了斗争,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就把所有的山坡地全部修成了大片大片的梯田,并做成畦田,实现了山地园田化,使得山区也能搞丰产,薄地也能多打粮。 一、奇异的变化
从山下仰望,看到的只是高山峻岭,
可是走到山顶往下一看,却变成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了。 二、水往高处流
支部书记说:“今年闹旱灾,可是我们的小麦却保证了大丰收!” 三、一股小山泉
支部书记说:“这些流过的水,都要算成我们的收入哩!”我正纳闷,他笑着说:“转过山坡你就明白了。”
原来他们就利用这股泉水建了一座水力加工厂。过去十五个人和十五头牲口,每天加工粮食八百斤,现在只需三个人操作,每天就能加工五千斤。这确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四、牧归
太阳落山了。猪、羊并不是赶回村里,而是赶到山上去。因为场圈盖在梯田上,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运肥的劳力和时间。 五、处处忙有的人忙着秋收,有的人忙着“小秋收”,有的人在秋翻、烧肥……,忙着准备明年的大丰收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