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短评

认真办好小型合成氨厂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小型合成氨氮肥厂约有几百座。这是一支支援农业加速实现技术改造,促进粮食增产的崭新的力量。我们要切切实实地办好这批工厂,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再求更大的发展。氮肥是植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养料之一。粮食作物缺少了氮肥,籽粒含有的蛋白质成分就要显著减少。油料作物缺少氮肥,含油量就要下降。棉花缺少了氮肥,纤维就要变短。因此,采用化学方法制成氮肥,施用到田里去,以补自然肥料的不足,对促进农作物生长,促进农业增产,有重要的意义。
大办合成氨厂,大造合成氨,是造氮肥的好办法。但是,生产合成氨的技术相当复杂,建设一座年产五万吨的合成氨氮肥厂,每吨投资需要一千四百元左右,需要钢材零点四吨,工期要两年以上。而建设一座年产八百吨的小型合成氨厂,设备可以就地制造,投资、钢材都比大厂少。只要两、三个月就可以建成投入生产。而且小厂可以接近农村、接近煤炭产地,既可以就地取材,又可以就地销售。因此,发展小型合成氨氮肥厂,对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又有它的特殊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办好小型合成氨氮肥厂呢?本报今天发表的济南化学肥料厂的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经验。这就是要把小厂当做大厂来办,既要在总体上重视合成氨工业的技术复杂性,又要在施工、安装、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十分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复杂性,认真细致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因而,这个厂在今年6月投入生产以后,生产一直正常进行,单机液氨日产量一直稳定在一千二百公斤,投入生产不到四个月,设备出力就达到了90%以上。与此相反,有些工厂的同志们由于对具体的困难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办大厂都有经验,办小厂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看到小厂的特殊性,结果一些制造不够精密、不合规格的设备也安装上了,安装工作也进行得不细致,投入生产后就出现了漏液、跑气等现象,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生产。
客观事实作出了生动的对比。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十分认真地做好小型合成氨氮肥厂的施工、安装、生产各个环节的一系列具体工作。各个地区都应当集中主要力量,认真办好几座工厂,树立样板,为小型合成氨工业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第4版()
专栏:

在战略上藐视困难 在战术上重视困难 拿小厂当大厂办
济南小合成氨厂生产正常产量高
辽宁化工部门攻打小合成氨厂技术关取得初步经验
本报济南30日电 山东省济南化学肥料厂办的一座年产八百吨的小型合成氨氮肥厂,建厂快,安装好,掌握技术迅速,从今年6月18日投入生产以来,迅速突破技术关,设备运行一直比较正常。目前,在一台压缩机运行的情况下,单机液氨日产量稳定在一千二百公斤左右,达到设备出力的90%以上,为全省发展合成氨化肥生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去年11月份,济南化学肥料厂开始建设这座小型合成氨氮肥厂时,工厂党委就针对合成氨氮肥设备复杂、技术性高、精密度强的特点,做了认真研究,集中了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建设。除由一位党委书记和厂长具体负责外,还和建筑施工部门共同成立建厂指挥部,并把各科室、车间统一组成若干职能部门,认真为小合成氨厂的建设服务。
为了使这座小型合成氨厂的设备投入生产后能够迅速正常生产,在安装之前,他们就集中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进厂的设备,从整套到每个部件,甚至一个小螺丝,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发现并纠正了不少缺陷。他们还利用本厂的机修车间,生产了足够的设备备品和配件。这都对保证顺利安装和正常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在安装过程中,他们按着设备进厂的先后,采取进厂一台,就检查、安装一台的方法,一个工序安装完毕之后,就在一个工序试车,并总结一次经验教训,为下一个工序的安装工作创造条件。
这个厂的职工在建设这座小厂时,认真贯彻了土洋并举的方针,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克服了某些材料、设备不足的困难。在施工前,他们首先对原设计进行了严格的审查,本着贵重材料能代用就代用,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对原设计做了一百多项修改,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优质钢材。在安装过程中,调压器没有及时进厂,影响全厂试车,负责技术总指挥的马万兴副总工程师和动力车间技术人员一道,经过多次研究试验,用四台电焊机连接在一起代替了调压器,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检查进厂设备没有精密仪器,职工就创造了土磁力探伤器来代替爱克斯光探伤仪。
在生产过程中,职工们又积极慎重地不断改进设备。例如,铜洗设备运行不够正常,厂的领导干部就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反复研究,在煤气变换前增加了煤气脱硫设备,并对煤气实行严格滤清,这便保证了铜洗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帮助兄弟厂迅速突破生产技术关,这个厂已为各地合成氨氮肥厂培训了一批技术工人,并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到各地帮助建厂。
新华社沈阳30日电 辽宁省化工部门集中大批技术力量,狠抓年产八百吨合成氨厂的技术问题。全省作为试点的三座小合成氨厂的生产情况,正在逐步走向正常,各厂最高日产量(单开动四台压缩机)已分别提高到七百公斤和一千公斤合成氨。这三个厂已初步摸索出一些生产经验,正在全省各个小合成氨厂推广。
辽宁省已建设成一批年产八百吨合成氨的工厂。在大办粮食的号召下,辽宁省化工部门把突破小合成氨厂的技术关,列为支援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8月份,辽宁省化学石油工业厅、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等派出一批领导干部和有经验的工程师,组成三个技术组,分别深入到作为全省试点的沈阳、金县、盖平三个小合成氨厂,和工人一起摸索生产技术经验。在化学工业部工作组的帮助下,他们细致踏实地研究了工厂的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材料和生产操作上的一系列问题,并一个个地加以解决。如金县合成氨厂的合成筒不好使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就重新制造了一个。沈阳合成氨厂设备安装时有毛病,备件加工不够精密,沈阳市立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安装工人,帮助检修设备;制造精密机床的中捷友谊厂也代为加工精密备件,使设备运转逐渐正常。沈阳、金县合成氨厂的工人操作不熟练,特别是铜洗、合成两个关键工段的工人操作的不好,他们就采取三结合的方法,突破了铜洗、合成的操作关。技术小组还给工人讲技术课,提高工人操作水平。技术组在狠抓生产技术问题中,还针对原设计存在的缺点,作了修改。
目前,辽宁省化工部门正继续在生产中加强对小合成氨厂的技术研究,使这批“小洋群”化肥厂在生产中能更加稳定、高产。


第4版()
专栏:

化肥谣
化学肥,亮晶晶。
瓜菜吃了绿成荫,
棉苗吃了吐白银,
秧棵吃了冒黄金。
金山银山迎风展,
山山冲破九霄云。
(袁志安)


第4版()
专栏:小常识

氨水
空气中的氮气和氢气经过特殊的机器设备,发生化学变化后,便变成氨气,叫做合成氨。氨气和硫酸化合能制成硫酸铵,和硝酸化合能制成硝酸铵,和盐酸化合能制成氯化铵。如果把氨气通入水中,就变成了氨水。氨水是一种氮素化学肥料。
氨水是液体的,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就像人粪尿臭味一样。用合成氨制成的氨水是无色的液体。通常每一百斤氨水约含有十六斤半氮肥。


第4版()
专栏:

大型化肥厂一心闹增产
大连化工公司革新技术化肥产量增加30%以上
兰州化工公司开展“大轮班赛”化肥产量激增
新华社旅大30日电 为粮备“粮”,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从9月份以来,硫铵、硝铵、氨水等的产量分别比过去增长30%到一倍。
这个公司一直通过技术革命求得增产。今年8月份以前,经过在生产设备和操作过程方面的一百零二次改革以后,化学肥料每月平均产量比去年增长80%以上。9月份以后,全公司职工在党委领导下又重新制定了增产化学肥料的计划,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产。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厂总结出六百多条过去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在各个生产单位进行了全面推广,并且检查和修订了管理规程和操作方法。这样一来,化学肥料产量很快有了增长。硝铵车间原先一天只能生产二十多吨氨水。现在,他们研究出了增产氨水的办法,生产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半。在大力增产氨水保证农时需要的口号下,原来不生产氨水的车间现在也都生产氨水。合成车间在开始生产氨水的时候没有设备,工人就想办法用两个闲置不用的液氨罐代替,现在一天也能生产出四十吨高效能的农用氨水。
据统计,全公司合成氨的产量9月份以来比过去月平均产量增长30%多。由于合成氨的增产,硫铵的产量也显著上升,9月份比8月增长27%,而10月份头十八天的产量几乎等于上个月的全月产量。
据新华社兰州30日电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按生产工序组织了“大轮班竞赛”,促进了化肥的生产。全公司8月份的化肥产量比7月份增长了32%,9月份又比8月份增长了23%。
“大轮班竞赛”,就是按生产过程,以全厂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在同班(即大轮班)生产的所有生产工人为单位,开展班与班之间的竞赛。这种竞赛形式打破了车间的界限,加强了前后工序之间的协作配合,更好地适应了化工生产的需要。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各个工序、车间原来考虑本单位的生产任务比较多。“大轮班竞赛”,由于是以这一个轮班的最后生产成果来检验工作的好坏,因此工人们在思想上完全打破了本班组、本工序、本车间的界限,而关心全厂系统的生产。例如压缩车间的水洗工段的工人,一发现最后产品产量低了,就非常关心地立即与生产调度联系,询问是不是因为他们加工的气体质量不好而影响的。变换车间的工人改变了过去固定一个工艺指标的操作方法,主动与合成车间联系,根据合成车间的要求来调节操作。(附图片)
为了多产优质化肥,山东淄博制酸厂党委一手抓产量,一手抓质量。图为厂党委书记张元和(右)正和化验员检查化肥质量。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4版()
专栏:

公社化肥厂(木刻) 廖开明


第4版()
专栏:

得胜口粮站是生产队好参谋
给国家的粮食交得快售得快 队里留的粮食管得好用得省
他们的深入的工作和辛勤的劳动结下丰硕的果实:
据天津日报消息 天津市武清县码头公社得胜口粮站干部,到生产第一线,帮助生产队收好、管好、用好粮食,安排生活,办好食堂,做到队队堂堂有余粮。
得胜口粮站干部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去年夏季开始全力帮助生产队管好食堂;今年4月,又和商店、银行、财政部门协作,共同派干部常驻生产队,参与生产,参与组织生活。驻队干部当了生产队的粮食管理员和食堂炊事员、管理员,从粮食播种、收打入库到食堂吃用,从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到安排生产队的粮食消费,都帮助生产队做得井井有条,切切实实。
深入田间,摸清产量
驻队干部在生产第一线,帮助生产队大办粮食,收好粮食。他们参与制订生产规划,从播种一开始就深入田间,帮助查水源、查闲散土地、查灾害,扩大种植面积,帮助生产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同时,他们还建立生产档案,作到“八知道”:知道作物种类、作物亩数、播种日期、施肥数量、包工包产情况、收获日期、预计产量和有无灾情,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等粮上门”,心中无数的现象。在粮食收获的时候,他们在管理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和生产队干部、老农共同组成评产小组,采取大面观察、小队自评、队队联评、实打实测的“四结合”办法,逐队逐块核实产量,并合理拟定公粮、购粮、种籽、口粮和饲料粮的分配方案。
为了收好、收快,驻队干部还帮助生产队实行统一收割、统一打晒、统一过秤、统一入库的“四统”制度,并帮助安排劳力,参加和组织收秋、运输、打场、种麦等专业队伍,作到随收割、随打晒、随征购、随调运、随分配。
健全制度,管粮护粮
为了便于统筹兼顾,管好粮食,安排好生活,驻队干部帮助生产队改变了过去分散管理粮食的情况,实行粮食归队,由生产队统收统支,统一管理使用粮食。并且帮助生产队建立和健全了仓库管理制度,实行口粮、种籽、饲料和储备粮“四库分存”,专粮专用,专库保管,专人负责。各个仓库都有专账记载,出入粮食,都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做到收有粮,付有据。这样,既便于统一安排粮食,搞好集体生活,搞好生产,也有利于国家购销计划的完成。
驻队干部在党委领导下,还组织社员参观仓库,帮助社员认清粮食归队的好处。同时,通过保管员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进行爱粮护粮教育,并由粮站干部传授保管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保管水平,建立和健全测温化验、清洁卫生、盘点等制度,使队队仓仓逐步做到“七无”(无霉、无虫、无鼠、无雀、无事故、无变色、无异味)。
瞻前顾后,计划用粮
驻队干部采取“包食堂”的办法,到公共食堂去当炊事员、管理员,帮助计划用粮,作党委组织生活的助手。粮登场后,驻队干部就帮助生产队从囤尖上开始计划用粮。他们曾及时向党支部汇报某些社员有“吃了算”、不注意计划用粮的思想,党支部立即组织社员讨论:丰收了要不要勤俭节约?省在囤尖上还是省在囤底上?咱们受灾时兄弟地区支援咱们,咱们收成好要不要支援灾区?经过回忆对比,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大鼓舞了群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志气,一致提出要从全局出发,自己省吃俭用,省出粮食支援灾区人民,支援国家建设。在这一基础上,驻队干部根据党委指示,又帮助生产队本着“瞻前顾后、以丰补歉、细水长流、留有后备”的精神,制定了全年用粮计划和出售余粮的计划。
发展“家底”,管好食堂
驻队干部还帮助食堂大搞“家底”生产。驻队干部和社员们一道种菜、养猪、养鸡、养鱼,发展各种副食品生产。今年,各队种植蔬菜二千七百多亩,比去年扩大三倍;养猪六百多头,养鱼二百万尾;栽藕一百多亩。有的食堂还种植油料作物,自己制作酱油、麻酱等副食品。
他们还帮助食堂改善经营,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三参”、“三公”、“三通”的管理制度。三参是:驻队干部、炊事人员、社员共同参与食堂的管理。“三公”是:账目向社员公开,“家底”公开,处理社员建议的情况向社员公开。“三通”是:食堂会计、保管员、炊事员的任免,都通过社员讨论;各项节约计划通过社员制定;“家底”生产通过社员讨论决定。另外,他们还帮助食堂培训炊事员、管理员,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改进做饭方法,经常变换饭菜花样,使社员吃省吃好。社员们称赞说:“驻队干部真是党的好助手,咱们的好管家。”
驻队干部在党委领导下,依靠群众,帮助安排好社员生活,办好食堂,不仅大大鼓舞了社员的干劲,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使这个粮站出色地完成了征购、调运、加工、储存的任务。夏季麦收,全管理区各小队只九个小时就超额完成了夏粮征购任务;秋收开始,收打入库进度也比其他地区快。


第4版()
专栏:上海通讯

早出氨水多产粮
——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玉兴 世涛 有夫
9月下旬,上海县达丰化工厂新建的合成氨车间——年产八百吨的县级化肥厂,进入全面的试车阶段。仅仅半年,它在上海各行各业的热情支援下就诞生了。
“一斤氨水四斤粮,早出氨水多产粮。”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给了工人巨大的鼓舞。他们怀着跟时间赛跑的心情,投入了试车的战斗。
困难,算啥!
表面看来,合成氨只是把氢和氮合起来就成了,然而要把这两种性格不同的气体结合在一起,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制造半水煤气到放出氨水,气体在管子里跑来跑去,人们看不见,摸不到。有的环节上出一点小毛病,也会造成全部停工。这,给第一次同合成氨工业打交道的达丰厂的工人带来了不少困难。
困难,算啥!他们用革命的毅力迎上去。许多人废寝忘食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边学、边干。全市各个方面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的手。机械厂、仪表厂的工人帮助“诊断”机器、仪表;商业人员供应原料、材料;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传授技术……帮助他们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关。
9月30日晚上,车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工人们屏息静气,凝视着壁上电表的指针,渴望已久的氨水就快流出来了。
突然,正在上升的指针猛跌下来,合成塔的电热丝烧断了。眼看好不容易到手的果实落了空,人们满怀希望的心情,禁不住沉重起来。
困难横在面前,是克服它继续前进,还是退缩?县委书记及时赶到现场,给了大家信心和力量。人们重整旗鼓,紧急抢修。一批工人漏夜出发,到兄弟工厂和商店寻找材料;一批工人在支部书记、厂长领导下,开了塔边会议,动手拆卸。三米长的电热丝装在合成塔里,必须从塔的顶端吊出来。苏志兴,这个年青工人,挺身而出,勇敢地摸黑攀着水泥柱,登上二层楼高的塔顶,揭开盖子。大家费了很大的劲把电热丝取了出来。
深夜十二时,化工研究院得到讯息。他们只有一根备用的电热丝,听说达丰厂等着用,就决定来个先人后己。正在值班的钳工奚新华,自告奋勇连夜送去,帮助安装。机器重新怒吼,电表上的指针又升上来了。
大家出主意
新的电热丝换上以后,合成塔的温度徐徐升到摄氏二百四十度,距离出氨水的温度还差一半左右。但是,一天、两天,再也升不上去。一般提高温度的办法都已用过,看来,氨水又要“难产”了。
群众很着急,到处议论纷纷,可一时谁也想不出条妙计来。工厂党支部决定召开一次群英会。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集中力量围攻这个关键。
10月5日上午,二十多个人聚集在一间工人寝室里。其中有达丰厂的工人,也有化工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章工程师详细分析了合成塔的结构。他判断毛病就在塔内。在场的有些技术人员和工人也赞同这种看法。既然毛病在合成塔里面,就得动大手术,拆开合成塔全面检查,这样就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机件、物料的损耗也很大。正在争分夺秒、一心赶“三秋”的工人,哪舍得拖延这么些天!
“三个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那么多诸葛亮;毛病出在塔里面,能不能在照常运转的情况下,找出一条治病的新方法呢?”支部书记阎嗣文的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大家思索着。
稍停,老工人张惠卿开口了:“有办法!不开刀也能治病。”接着,他谈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不妨举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例子,110伏的电灯泡,接在110伏的电源上就亮了,如果换一只220伏的灯泡,灯丝只红不亮。我们的毛病就在这里。”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下去:“新换上的电热丝比前一根长,需要的电量也多。我看把变压器换一只大的,增加了电量,就能提高温度。”
房间里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工程师、工人都认为张师傅的见解很好,可以用这种办法先试一试。
群英会开过后,许多工人分头出发,物色这种大的变压器。
支援的手
人们奔忙一天,没有找到这种变压器。定做一台,至少得一个多月。时间就是粮,不能拖下去!他们请来附近“八一”电机厂的老师傅,大家一商量,想出了个巧办法:现在用的那台变压器还有潜力,如果旁边安一台特殊的小变压器,挖出这些潜力,电量不就够用了吗?
“八一”电机厂把支援农业看成是自己应负的责任。副厂长李善根亲自带领技术员赶到上海电机厂。对方知道这是生产化肥急需的设备,表示只要厂里有,尽先拿去使用。可是仓库里、车间里都找过了,没有这种压变器。从未做过变压器的“八一”电机厂决定自己动手制造。上海电机厂的设计科长和有关工程师放下手中的事情,特地为这种变压器赶制图样;仓库主任拿出符合规格的铜丝,先给“八一”厂用。
“八一”厂紧急动员,突击制造变压器。缺乏设备,就土法上马。他们首先碰到绕铜丝的困难。这种多股铜丝拧成的铜线,有一只手指粗。没有绕丝架,用排气风扇架子代替;没有放线架,就由人背在身上放;这种变压器上的矽钢片要小方桌那么大,厂里没有大冲剪机,怎么办?对门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见难相助,他们有两台这样的机器,一台坏了,一台正在赶工,但他们也让给“八一”厂先用。这种高贵的风格,更加激励了“八一电机厂”工人们的干劲。仅仅三十六个小时,这台变压器就造出来了。
第二天,工人们兴高采烈地将变压器送到达丰厂帮助安装。
变压器发出和谐的嗡嗡声,共产主义的暖流通遍每个人的心田。人们从仪表上看到合成塔的温度升起来,欣喜若狂。达丰厂支部书记阎嗣文和电机厂副厂长李善根,在机器面前紧紧握手。
是党的英明领导,是工人阶级的冲天干劲,是四面八方的热情支援,合成氨车间终于在10月7日傍晚流出了第一批氨水,12日又进一步做出浓度更高的液氨。
跃进的人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从全面试车到液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新工人也迅速在成长着。
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控制着阀门。被称为车间耳目的分析室里,姑娘们细心地摆弄着操作台上的玻璃仪器。要不是预先介绍,谁看得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久以前还是农民?
汤爱娟和沈婉英,这两个姑娘年纪都是二十岁,过去,小汤是三林公社社员,小沈在虹桥公社。两个人现在都是分析工。离开田野来到工厂,那么多又那么精密的机器、仪器,一下子把她们迷住了。年青人为自己县里出现这样的化肥厂感到兴奋,也生怕自己难以胜任这份重要的工作。党组织鼓励她们,老师傅把着手教导她们。小汤、小沈专心又虚心。下班了,还留在车间看别人操作,休息日子也顾不得回家探望。
两个人过去都在田里干过活,曾经亲手把肥田粉撒在土地上,眼看稻子结出又大又重的谷穗,棉花吐放洁白的棉絮,田里长出茁壮的蔬菜,深深懂得“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她们说,在肥料厂工作就像是在田里。她们都勤学苦练,进步很快。现在,老师傅也称赞她们基本上能够独当一面了。
10月21日下午,阳光灿烂。合成氨车间的工人带着他们用第一批液氨做出的六百斤肥田粉,敲锣打鼓来到附近的马桥人民公社。他们手中的红布横幅上,写着十四个大字:“向农民兄弟报喜,为三秋大战送肥”。社员们怀着感激的心情,热烈欢迎这些来自工业战线的阶级弟兄。
当公社党委副书记刘关寿代表社员接受这份珍贵的礼品时,田野上响起欢乐的掌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