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朱光三回采班一条龙赛成效大
湖南省资兴矿务局二工区第十一生产队朱光三回采班开展“一条龙”大竞赛。打眼放炮保铲煤,铲煤保运输,运输保打支柱,打支柱保打眼放炮,环环扣紧,一着不让。九月份,原煤日产量比八月份提高一点一八倍,十月份以来又继续上升。这个班因此获得了全工区回采高产红旗班的光荣称号。工区分党委已经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海州露天煤矿各工种大协作
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开展了各工种大联合、大协作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如采掘段的三十五个电镐小组为了保证装车又多又快,开展了对手赛,在装车间歇时间做好装车准备,并为机车清扫道路;线路工人开展了标准平盘(露天煤矿的作业场地)、标准线的竞赛,保证电机车不跑弓子,不脱轨。全矿生产蒸蒸日上。十月一日到十五日,全矿超产两万九千多吨煤炭,剥离量比九月同期提高百分之三十。
哈尔滨回收废钢铁一万多吨
哈尔滨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收回废钢铁。全市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废钢铁收购计划。到十月二十日止,全市(不包括市属各县)已收购废钢铁一万零一百三十八吨,有力地支援了钢铁增产。
平南收购副业产品季季超额
广西平南县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对农村副业产品的生产、收购、调运等作了新的安排。在收购方面,商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地区之间生产进度不平衡以及不同产品的特点,“找缝插针”,实行大突击、小突击和经常收购相结合;在调运方面,大搞捎脚运输,大搞运输线路改革和运输工具改革。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县季季提前超额完成了副业产品的收购和上调、出口计划。
长春电炉厂完成造电炉年计划
长春市电炉厂职工大搞技术革命,在不增人、不增设备的情况下,加速制造电炉,支援炼钢生产。到九月末,这个厂已经提前三个月超额百分之十九点四四完成了全年电炉制造任务。同去年同期比较,产量提高百分之七十九点一七,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一百二十,成本降低百分之六十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并且做到了安全生产。


第2版()
专栏:

向技术革命要材料既能节约又能增产
沈阳扇风机厂人人争作“巧裁缝”
九月中旬以来节约的钢材可多产七百多台扇风机
据新华社沈阳26日电 沈阳扇风机厂职工在“巧裁缝、一顶多”技术表演赛中,用“巧裁”、“巧缝”的办法节约原料材料,做到从节约中求增产,使全厂实现增产节约计划得到了有力保证。仅从9月中旬以来,全厂节约下来的钢材就可以多产七百多台优质扇风机。
“巧裁缝、一顶多”技术表演赛经验,是这个厂五车间铆工小组创造的。厂的领导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总结推广了这个小组的经验以后,全厂职工就立即展开了“巧裁缝、一顶多”的群众性技术表演竞赛运动。各工种、各车间和科室的所有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都纷纷投入到竞赛中去,全厂出现了一个人人、处处、事事大闹“巧裁”、
“巧缝”表演的沸腾景象,两天时间,全厂就有40%的职工由于创造了新的生产成绩而被命名为“巧裁缝”。到10月初,在竞赛开展的二十多天中,各个工种、车间、科室涌现出的“巧裁缝”已占全厂职工的70%,并且出现了十一个“巧裁缝”标兵组和“巧裁缝”工段。
从沈阳扇风机厂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巧裁缝、一顶多”技术表演赛,是组织实现增产节约计划的好方法。二车间车工二组工人在大闹“巧裁”、“巧缝”技术表演中,运用了五种先进经验,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使材料消耗量比过去降低了三分之一,利用过去两天消耗的材料,现在可以完成三天的工作量,日产水平比过去提高了20%以上。三车间工人罗有君在加工齿轮中,采取“能顶不卡”的方法,每加工一个齿轮就可以利用节省下的卡头多做一个“推力环”部件,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了30%。全厂职工在“人人争当巧裁缝,处处誓达一顶多”的口号下,从9月中旬以来,已节约各种钢材达四百一十一吨,以及大量的焦炭、木材、棉纱、焊条、电石等原材料。与此同时,全厂60%的工人的生产效率也已达到一人顶两人到五人。9月份,这个厂产量比8月份增长了22.9%,而材料消耗却比8月份降低了10.5%。
“巧裁缝、一顶多”技术表演赛展开以后,有效地促进了全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发展。职工们为了实现“巧裁”、“巧缝”和达到一顶多的目的,人人动手革新操作,革新工艺。竞赛展开后的二十多天,全厂就出现了一千四百多项技术革新,并且配成了八百套经验,纳入工艺规程。目前,在这个工厂里,车、镗、铣、刨等加工工种的工人普遍推行了能套不钻、能切不片、能顶不卡和多刀多刃等加工经验;在钳工、铆工等工种中广泛实行了能冷(曲)不热(曲)、能压不锤、能焊不铆、能冲不剪、能磨不锉等操作方法;铸造工人也在90%的部件上采用菱苦土代替木材制造模型,在小 型铸件上普遍推行了一模多铸经验。
开展“巧裁缝、一顶多”技术表演赛,也激发了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各个科室的技职人员,在这一运动中都普遍开展了巧设计、巧工艺、巧管理、巧业务竞赛。设计人员在9月份一个月里就改革了八种老产品设计,并且使四十种改革后的产品投入了生产。仅据其中经过设计改革的两种老产品计算,由于采用电机与叶轮直联的方法,取消了变速箱和传动部分,就使材料和制造工时减少了一半,到年末可以节约钢材一百吨。工艺人员也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试验推行了圆弧齿轮新技术,不仅大大缩减了齿轮的尺寸,节省了材料,而且使加工工时减少了30%到40%。在工厂党委组织领导下,很多技职人员还和老工人共同组织成三结合“巧裁缝鉴定、推广队”,对新出现的“巧裁”、“巧缝”经验,当场表演鉴定,及时纳入工艺规程,使先进技术经验得到迅速推广和巩固提高,立竿见影收到实效。


第2版()
专栏:

郑州重型机器厂狠抓产品革命
新柴油机用料省效能高
据新华社郑州电 郑州重型机器厂发动群众针对主要产品——柴油机,献计献策,进行产品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三季度每台柴油机的成本,比第一季度下降23.3%,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43.5%;原料材料和工时消耗,也比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减少了31.8%到53.3%;柴油机的效能也由原来每台二十马力提高到二十五马力以上。
九个多月以来,全厂职工围绕着修改产品结构、节约工时、材料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提出革新建议达二百多条,实现了九十多条,进一步去除了产品中的一些不起作用的部件,并在五十多个部件上实现了以冲压代替金属切削加工,节约加工工时达40%以上。职工们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用更少的和普通的材料,做出完全合格的新产品。
全厂职工还采取厂内、厂外“三结合”的方法修改产品设计。由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组成的十二个“三结合”小组,与使用部门、专科学院及科学研究部门,挂钩结合,大搞试验。这样就使修改设计的工作进行得既快又稳,既保证了高产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第2版()
专栏:

先进经验我有你也有 生产关键你攻我来帮
上钢一厂三厂协作风格高生产齐跃进
两个厂的四座平炉携手跨入全国平炉先进行列
本报上海26日电 黄浦江东西两岸的上海第一钢厂和上海第三钢厂的两个平炉车间,在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中,互相认真地学,无私地帮,彼此亲如手足地进行大协作,生产双双跃进。9月份,上钢一厂两座平炉的利用系数比年初时提高了3.461,其中一号平炉最近被评为全市的“标兵炉”。10月上半月,上钢三厂的平炉利用系数也接近了上钢一厂的高产水平。现在,这两个厂的四座平炉已携手跨入了全国平炉的先进行列。
上海这两个平炉车间的竞赛大跃进以来从未间断。今年上钢一厂平炉车间从三厂平炉车间夺得全国小型平炉高产红旗以后,一个保红旗,一个夺红旗,竞赛更进入了高潮。在“一切为了多出钢”的思想指导下,两个车间的工人斗志更加昂扬,互助协作的风格也越来越高。他们既是竞赛的对手,又是生产的帮手。大家都把对方的成就看成自己的成就,把对方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在生产中互相鼓舞;互相支援。工人们都说:“红旗插在一厂平炉也好,插在三厂平炉也好,都是上海钢铁工人的光荣。我们一定要高高举起全国小型平炉的高产红旗,保证胜利完成今年的炼钢任务。”
一厂平炉工人热情地希望三厂平炉超过自己,诚恳地帮助三厂平炉赶自己。三厂平炉工人在学习先进、猛赶先进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一厂平炉先进更先进,“更上一层楼”。今年以来,两个车间的职工互相交流经验,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一厂工人曾二十五次摆渡过江,到三厂“送宝”“取经”;三厂平炉车间的炉前工人,80%以上到一厂学习过。先进经验的及时交流,使双方生产中的不少关键问题迅速解决。不久以前,一厂平炉工人把他们今年以来的各项技术革新成果集中起来,总结成五大先进经验。这些经验对平炉多装快炼有很大好处。他们立即派人由值班副主任钟大明带队,分批到三厂炉前操作表演,协助三厂试验推广,使三厂平炉冶炼时间也缩短了一小时左右,并创造了一炉钢用四小时五十二分钟的快炼纪录,赶上并超过了一厂。一厂工人看到三厂超过了自己,更扬鞭催马,奋勇前进,第三天就把冶炼时间缩短到四小时三十五分,又超过三厂,继续领先。三厂平炉虽然暂时落后,但他们只要有一点新的创造,也立即向一厂介绍。有一次,他们试验成功一种提高炉温的新技术,就马上成立了“取经送宝队”,由全国先进生产者、车间副主任韩忻亮带领一批人,到一厂炉前传播这一经验,使一厂平炉创造了快炼的更高纪录。
两个车间的工人在竞赛中,都虚心、踏实地学习对方的点滴经验。一厂平炉工人虽然夺得了全国小型平炉红旗,但是他们认为自己车间的生产仍有不足之处,都能虚心向三厂学习。9月份,他们五次渡江,到三厂平炉跟班劳动,学习三厂分批加料、分层烧透、混合加料等快速炼钢的先进经验。三厂工人刚刚试验成功“高温补炉”的经验,他们就马上邀请三厂工人到自己车间在现场传授,使补炉时间从十五分钟压缩到十分钟。三厂平炉工人学习一厂,更是学得快,学得勤。一厂工人到三厂表演炉后脱硫时,他们采取打篮球“人盯人”的办法,认真仔细、点滴不漏地学习,使去硫效果很快达到了一厂的水平。
一厂、三厂的平炉工人听到对方有困难,总是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表现了“急人之急”的高尚风格。8月底一厂平炉快要中修的时候,三厂平炉车间的职工主动打电话问一厂修炉日期,届时派出六名经验丰富的泥工,带着工具到一厂支援,保证一厂平炉顺利完成中修。
这种大协作,使两个车间的生产都全面跃进。上钢一厂平炉9月份的钢产量比8月份提高10%,钢锭合格率从过去的98.86%提高到99.38%,每一吨平炉钢用的生铁比8月降低五十二公斤。上钢三厂的两座平炉,10月上半月比9月同期多炼了一千多吨钢,在提高质量、降低铁耗方面也有新的进展。(附图片)
上钢一厂平炉车间党总支副书记唐周根和十九名各工种工人,带着“政治上炉前”和技术操作的先进经验,到上钢三厂“送宝”。这是唐周根(右)正和上钢三厂平炉车间党总支副书记鲁金桂交谈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2版()
专栏:

做好本身工作 力求对方满意 一股劲多炼好钢
马钢开展连环协作赛
本报合肥26日电 马鞍山钢铁公司各单位职工热烈展开以“多出钢、出好钢”为中心的连环协作大竞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生产不断上升。9月份钢产量比8月份增长26%,10月上半月比9月同期再增长38.13%,钢锭合格率比9月份提高2.71%,转炉每吨钢的生铁消耗也大大降低。
连环协作大竞赛的内容是:以钢厂多出钢、出好钢为中心,组织原料部门以好矿、好焦及时供应冶炼部门,铁厂以好铁保证钢厂炼好钢,机修、动力、运输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厂矿都相互签订了协作竞赛合同,主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出色,力争让对方满意。广大职工还把协作得好坏,作为劳动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评比。
连环协作大竞赛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全公司条条战线都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矿山、焦厂、原料管理工人,主动了解高炉生产情况,听取炼铁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千方百计保证高炉“吃饱、吃好”。南山、姑山和桃冲铁矿采取一手抓采矿、一手抓加工调运的办法,10月上旬不仅矿石产量比9月同期增长5.01%,运的也更及时,使铁厂能够经常保持四天以上的矿石储备。搞原料管理的郝协顺班的工人为了当好高炉“厨师”,天天坚持把矿石、焦炭过筛两三次,再送到高炉。炼铁职工向钢厂保证:要做到接替铁水及时,生铁含硫低。一铁厂一车间加强了同钢厂的联系、配合,做到转炉要多少铁水就给多少铁水,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为了降低铁水含硫量,炉前工在出铁口打开以后,都立即取样分析,发现硫高就马上进行炉外脱硫。全公司10月上半月的生铁产量,比9月同期增长5.76%,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炼铁厂职工生产出大量好铁,既保证了外调生铁的数量日益增长,又鼓舞了钢厂职工的劳动热情。各钢厂普遍开展了以转炉为中心、以化铁炉为重点的炉与炉、班与班、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作赛、对口赛,新纪录层出不穷。炼钢一厂二车间炼钢能手蒲光庭、高鹏年、钟远华三个班你追我赶,在11日就接连创造了班产106吨、116吨、123吨三个新纪录,超额34%完成了日作业计划。
机修和动力部门的职工组织了突击队、普查队,自带工具深入高炉、转炉等生产现场,征求意见,发掘问题,及时检修设备。许多检修计划都提前实现,保证了各种设备更好地正常运转。如第二炼铁厂的一台大风机,原订六天检修好,结果却只用了两天。运输职工开展了“装得快、运得准、卸得快”的竞赛,提前把原料、物资送到需要单位。


第2版()
专栏:

竞赛的颂歌
吴滤
竞赛,在我们的国家里,它的内容有多么丰富,它的意义有多么深长,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下子就测定出来的。今天本报发表的上钢一厂和上钢三厂两个平炉车间竞赛的新闻和通讯,虽只是席卷全国城市和乡村的竞赛海洋中的一滴水珠,却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幅意味无穷的瑰丽的图画,令人久久难忘,深思不已。
这两个车间之间的竞赛已经进行了几年了。现在是上钢一厂把被上钢三厂夺去了有两年之久的全国小型平炉的高产红旗重新夺了回去。但是,竞赛并没有结束。下一次的全国小型平炉评比会议上谁家领先,还是一个未知数。就在这种紧张热烈的竞赛中,两个厂的四座平炉都跨进了全国先进平炉的行列,生产正在一步一步地上升。
然而,这远不是这场竞赛的全部成果。比表格上生产跃进的红箭头冲得更高的,是在这场竞赛中两个厂的工人不断发展着的共产主义的情谊。半夜派“援兵”,三次送图纸,共炼“友谊钢”,一节节,一段段,都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这里,不分你我。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的经验就是你的经验。跑在前面的,满腔热情地帮助跑在后面的,要帮后面的赶上前来;跑在后面的,拣自己最好的经验送给跑在前面的,要让先进的更先进。是两家人,共一颗心。这不是“镜花缘”里幻想的“君子国”风度,这是中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这是人类辞典上最崇高的字眼:共产主义的竞赛!
四十多年前,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曾经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称做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上钢一厂和上钢三厂两个平炉车间之间的竞赛,以及全国许多城乡千千万万类似的竞赛,不也正是这样一种“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吗?而且,这个开端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这个变革已经产生了深刻的结果。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想的渣滓,正像垃圾一样被排除出去,共产主义的思想填满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心胸,这是不可战胜的物质的力量。
劳动,改造着世界,也改造着劳动者自己。共产主义的劳动竞赛是一座共产主义的大熔炉。它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厦建设着基础,也建设着共产主义的新人。这座巨大的熔炉正燃着熊熊的烈火,放着闪闪的金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它的胸怀!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为兄为弟
本报记者 张杰 周永康
7月,长江两岸景色如画。一艘轮船划破平静的江水,顺流而下。甲板上,上钢三厂的鲁金桂正在凝神沉思,那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显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兴趣。
“老鲁,又在想红旗啦?”上钢一厂的唐周根走了过来。
老鲁看了看这个竞赛的老对手,半开玩笑地说:“对,你们这次得了红旗,可要当心再被我们夺回来……。”
这两个人,一个是上钢三厂平炉车间的党总支副书记,一个是上钢一厂平炉车间的党总支副书记。这两个车间几年来一直是竞赛的对手,又是亲密的战友。两个党总支副书记刚在重庆开完了全国小型平炉评比会议,这时正在返回上海的途中。在这次评比中,上钢一厂把被上钢三厂夺去了有两年之久的全国小型平炉高产红旗,重新夺了回来。一路上,这件事常常成为他们两个人谈话的中心。
唐周根听老鲁又提起红旗的事,兴奋地说:“希望你们赶快追上来。那时候,我们就去把红旗插在你们三厂的炉子上。”
“红旗插在你们一厂的炉子上,或者插在我们三厂的炉子上,反正一样,都是上海钢铁工人的光荣。我们一定要同心协力,保住这面红旗。”
唐周根完全同意老鲁的看法:“对,大家都是为了钢,又不是光为了红旗。以后,你们生产中有啥困难,只要打个电话来,我们随叫随到。”
我们也保证大力支持你们,让你们红旗越举越高。”……
轮船驶进了黄浦江。两个党总支书记迎着海上送来的东风,肩并肩地站着。
半夜派 “援兵”
唐周根回厂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夜班工人正在平炉前面奋战。紧靠着车间的党总支办公室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总支书记周富坤刚拿起电话筒,就传来了三厂平炉车间鲁金桂的声音:“老周,我们马上就要烧结炉底,技术上有困难,请你们赶快支援一个技师。”
周富坤挂断了电话,马上告诉广播员:“快找徐妙荣!”
徐妙荣是一厂平炉烧结炉底的能手,经验丰富。他烧结的炉底,质量好,寿命长。而三厂呢,这个问题过去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鲁金桂从重庆回来以后,三厂平炉工人追一厂的劲头更大更猛了。而生产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烧结炉底质量不高。有几次,在快要赶上一厂的紧要关口,炉底不争气,停下来一修就是几个小时,结果还是落在一厂后面。今天晚上,又要烧结炉底了,鲁金桂决定向一厂搬“援兵”。
徐妙荣听到扩音喇叭里传出叫他的声音,便立即赶到总支办公室。总支书记、车间主任把支援三厂的事告诉他,并且再三嘱咐:“你一定要把三厂的炉底烧结得比自己的炉子还要好。”徐妙荣考虑到三厂的炉子自己不太熟悉,一个人怕不行,便把护炉员杨盛兴找上,一块向汽车站奔去。
夜已经很深了。两个人赶到三厂,等在门口的三厂老护炉技师张秋远一个箭步迎了上来:“徐师傅,今天三班的护炉员都在炉前,全听你指挥。”徐妙荣刚想谦让几句,出钢的钟声响了。他马上奔到炉前,四周观察了一番。准备工作,三厂工人已经全部做好。徐妙荣像个指挥员,又像个战斗员,和三厂工人一起,一会儿拉过管子吹压缩空气,一会儿提起铁锨铺镁砂……。三厂的工人紧紧地跟着他,一面做他的助手,一面学他的经验。
四个多小时过去了,东方现出了曙光。烧结炉底的战斗宣告结束。三厂的工人也掌握了徐妙荣的先进经验。从这开始,三厂平炉炉底的使用寿命从原来的两、三天延长到六天左右,为快速炼钢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三次送图纸
徐妙荣走了以后,三厂工人们开了个会。有的人表示,要学习一厂工人无私地支援兄弟厂的崇高风格;有的说:我们虽然失掉了红旗,也要把自己的好东西送给一厂,来一个“后进帮先进”。
以后,三厂工人每次到一厂学习的时候,都十分留意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贡献给一厂。有一次,三厂的工人在一厂炉前,看到他们还在用人工补炉,就想起了自己车间里的补炉机。
三厂的补炉机,原来是鞍钢的经验。车间副主任韩忻亮等几个人在东北参观时学了回来,又根据小型平炉的特点作了改进。用这种补炉机补炉,既省时间,又省人力,可以大大提高补炉效率。
一天,三厂平炉车间另一个党总支副书记范复胜和检修工段工长蔡杏生谈起了这件事。范复胜说:“一厂也是小平炉,我们这台补炉机对他们可能有用处。最好找个人把我们的图纸送过去。”
“那我去!”蔡杏生自告奋勇地说。蔡杏生参加过自己车间里一套补炉机的改制工作,所以他感觉自己去比较合适,可以当场交流经验。
不巧,当天下午蔡杏生要修另外一套设备,腾不出时间到一厂去。他又唯恐耽误时间,便把补炉机的一张总图交给工人马根生,叫他立即送去,并且告诉他:“你对一厂的同志说,让他们先看一看,有问题我随后就到,和他们一起商量。”
可是,等他修好设备,已经是深夜三点多钟了。第二天一清早,他就带了一大叠补炉机的分图,赶到一厂。
蔡杏生来到一厂平炉车间,一厂的工人正在为补炉机的事为难。原来,三厂的补炉机是吊在行车上用的,而一厂炉前没有行车。“这倒是个难题!”蔡杏生就在炉前和一厂工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后来,他提了个建议:采用活动的地上转盘,来克服没有行车的困难。
过了几天,三厂车间副主任韩忻亮又把一批补炉机上零件的图纸,亲自送去。
于是,三厂平炉三送图纸的故事,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三次送图纸的人,从工人、工长到车间副主任,真是人人都重视;而三次送去的图纸,从总图、分图到零件图,真是越来越周到。三厂平炉工人就是这样处处主动为一厂平炉着想,关心一厂的平炉,就像对待自己的炉子一样。
共炼“友谊钢”
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上钢一厂平炉车间大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红色快报,上面写着:“上钢一、三厂快炼大会演”、“钢名:友谊钢”。
炉前,一厂青年班炉长钟大明和三厂青年班炉长牛仲发,并肩站在一起。
钢水正在平炉里沸腾着。加料的时候到了。钟大明用手一挥,沉重的炉门升了起来。奔腾的钢水被一堵灰白色的“门槛”紧紧地挡在炉内。钟大明看到这个“门槛”,不禁向老战友牛仲发望了一眼。原来这种方法,是一厂从三厂学来的。它不仅消灭了炉前的“跑钢”事故,而且提高了炉产量……。
炉前的战斗越来越紧张了,两个厂的青年炼钢工人,排成一字长蛇阵,一个接一个地往炉内投石灰。四次钢样取过,两个青年炉长满意地点点头。
出钢的时间到了。在“当当”的钟声中,牛仲发紧跟在钟大明的后面,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他这次来和一厂工人一起炼钢,就是为了再一次学习一厂“炉外脱硫”的先进操作方法。而这个操作方法只有在出钢时的一刹那才能看到。钟大明和他的同伴们也知道牛仲发的这个心思。尽管这一操作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他做得非常认真,手脚干净利落,好让牛仲发看得一清二楚……。
一道红光冲天,耀眼的钢水照亮了整个车间,一下子冲进了盛钢桶。就在这短短一瞬间,牛仲发又一次清楚地看到了钟大明精湛的脱硫技术。
看是看到了,可是三厂的工人回到自己炉子上运用起来,老是不稳定。这件事使两个车间的工人都很着急。一厂工人着急的是:这个经验没能在三厂的炉子上开花结果,自己也有责任;而三厂工人着急的是:一厂的炉外脱硫,明明是个好经验,对方也曾经不止一次地传授过,而自己还是学得不深不透,掌握不了。
不久以后,两个平炉车间的青年班炉长又在三厂的平炉上会师了。他们再度合作,共炼一炉“友谊钢”。这次以三厂工人为主,一厂工人一面协助他们操作,一面仔细观察三厂工人的脱硫方法。双方一起会诊,找到了问题所在。三厂工人终于掌握了这项先进经验,每炉钢的冶炼时间缩短了近二十分钟。
这两个厂的平炉车间像兄弟一般的亲密,同呼吸,共欢乐。他们炼出的每一炉钢水里,都包含着两个车间工人的智慧,闪烁着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光芒。现在,两个车间的四座平炉都跨入了全国先进的行列,像四朵钢花一样,在黄浦江两岸,发出耀眼的光辉。(附图片)
介夫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