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看影片《以革命的名义》
孙玮
在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的年代里,在狂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中,出现了革命战士的新的一代,劳动人民的青年和少年一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一代人有什么特点,革命给了他们什么影响,应当怎样帮助他们选择前进的道路,他们自己应当怎样要求自己,这不但是与这一代人本身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革命的发展前途的问题。我国最近摄制完成的影片《以革命的名义》(即话剧《列宁与第二代》),对这些问题给了很明确的回答。
《以革命的名义》的故事发生在1918年。这正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一面继续镇压一切反革命分子,一面着手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活的时候;但也是被打倒的反动势力不甘心灭亡,企图用种种方法破坏苏维埃政权,破坏新社会,甚至钻进肃反机关,打算从内部进行反攻的时候。影片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用鲜明的例子向我们说明,对反革命不能抱任何幻想,反动的阶级不会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
反革命的势力在失败后的疯狂的挣扎中,常常也注意到青年一代,他们很想利用青年们对真理与正义的向往,利用他们有时把个别现象看成问题的全部,利用青年们不善于归纳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等等倾向,总之,利用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把青年们争夺到自己手里,变成反动派的反动工具。十月革命后,反动派对青年们采取的就是这一类阴险手段。有时他们利用孩子们对革命的热情进行欺骗,少年瓦夏就真以为他们要建立什么“人民图书馆”,为他们运了几次书,而书中却暗藏着爆炸用的雷管。他们有时又伪装出同情青年的模样,骨子里却是想挑起青年们对革命的不满。当他们知道反动势力已成为千万人民憎恨的对象,知道千万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革命怀着无限的信任与热情的时候,他们就用巧妙的装扮遮掩起自己的真面目,使用两面派的手法,一面满口“自由”呀,“平等”呀,“博爱”呀;一面却暗放冷枪,制造暴乱与饥饿,甚至毒死保育院的成百的孩子,企图用这些阻止新生活的前进。影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认识到不但要摧毁反革命的政权,而且在革命成功后,不仅要警惕敌人暗杀、放毒、放火、制造饥饿等等反革命罪恶活动,还必须随时警惕阶级敌人散布的思想影响,防止他们对青年一代的腐蚀作用。
革命的共产党人决不允许反革命势力的这些计划得以实现。布尔什维克认为必须立即展开争取和保护劳动人民的青年一代的工作,认为这新的一代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列宁早在1913年就说过:“我们已经为新的大厦奠定了基础,我们的子女将要把它建成。”他希望劳动人民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去继续完成伟大的革命事业。但是这种成长的过程只有使青年们投入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才能实现。应当在革命斗争中一面发扬青年们的积极精神,一面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逐渐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
在1918年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列宁所指出的这项保护、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的任务,是全党的任务。如何忠实地贯彻这个任务,很完美地在列宁的战友和学生捷尔任斯基身上体现出来。捷尔任斯基是一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他曾经过了斗争、牢狱、苦役、流放的道路,是一个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1918年他正在领导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工作,而肃反委员会同时也负起了安顿儿童的任务。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列宁才说:“无产阶级惩治反革命的宝剑起了保护孩子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生活的逻辑!”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党的忠实的儿子捷尔任斯基的生动而光辉的精神面貌。他的身上结合着对反革命分子的无限憎恨与对劳动人民的年轻一代的无限热爱。我们也看见了他那种坚强的意志。这一切正如斯大林在他去世后的悼词里说的那样:“现在伫立灵前,回忆捷尔任斯基同志所经历的全部路程……就想用两个字来形容他这沸腾的一生:燃烧。……不知休息,不辞劳苦,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克服困难,把全部气力、全部精力献给党所托付给他的事业——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的胜利,他在工作中燃烧尽了。”
劳动人民的年轻一代也没有辜负前一代革命导师的期望。在他们身上,青春的热情是同阶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勇敢地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争取在这个斗争中站在前列,而且在斗争中很快地成长与壮大起来了。他们彼此以极严格的态度要求服从革命的利益,他们要求自己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的高度思想觉悟的人,他们甘愿为革命牺牲。影片中的亚什卡最后写的那首献给列宁的诗,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高尚感情:“他已投入战争,带着无畏的眼神。战友的步枪紧握在他的手心。他坚韧顽强,不诉苦,不怨恨,十分虔诚地完成他那神圣的天职。”而直接鼓舞和教育了他们的,正是劳动人民的革命领袖列宁这个伟大的榜样。
看完了《以革命的名义》这部有很高的教育意义的影片,回顾四十年前动人的往事,回顾先驱者为缔造新社会而进行的斗争,使我们感到,我们应当像影片中的列宁所说的那样:时常以革命的名义要求自己想想过去,想想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与成就是怎样得来的,记着那些曾经创造了人类的新历史的革命者,记着那在饥饿与战争中成长起来,奋不顾身地投入斗争的革命接班人,记着他们的勇往直前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忘记了这些,满足于现状,丧失革命斗争精神,那就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同时也应当像捷尔任斯基说的那样,要求我们的孩子们“掌握另一种更加宝贵的东西,这种东西要比他们对父母、对亲友的情感更伟大,更有力量,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才能够给他们力量,照亮他们的一生。一个人只有当他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活着,他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不是为了别的,主要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去照亮我们的前程,用无比的革命坚定性,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去指导当前的斗争,去迎接远大的未来!


第8版()
专栏:

扮演列宁的一些体会
周正
作为一个演员,能够扮演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个非常光荣的任务。但是如何才能体现出列宁的思想和形象,这又是使我感到极困难的问题。
《以革命的名义》(原名《列宁与第二代》)这个戏排演的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就马上全身心的投入了兴奋而又紧张的工作。从图书馆里借来了大批的列宁著作,和一些革命先辈们写的对列宁的回忆录。我把从书里得到的列宁形象的特点和使我最感动的地方都记了下来。我又看了很多有关列宁的电影和图片,注意列宁的姿态和动作,如怎样走路,怎样作手势等,我对着镜子模仿,反复的练。一个演员,学会几个动作和姿态,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领导上给我指出:我们要给观众看的是什么呢?是要看到列宁伟大的思想如何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今天前进的道路;如何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同阶级敌人作无情的斗争……。因此,扮演列宁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列宁的思想,学习列宁的思想。
由于我的思想水平很低,距离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的思想真是太远了,这是不可能用一切的技巧来弥补的。于是我又有重点地阅读有关的著作和文件。尤其是在学习了《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等文件之后,更感到了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在剧本中的思想逻辑和每句话中间的联系,在我的思想里也逐渐的具体起来了。
根据这些理解,我又重新检验和安排了表演的外部动作。例如,在森林中同两个孩子——瓦夏和彼嘉谈话的那个镜头,起初排练的时候,是在有着不停的走动和手势中进行的,这样就不可能表现列宁深刻的思想。按照剧中的情节,列宁从他们的谈话中,深切感到被战争和贫困折磨的青少年,迫不及待地需要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对他们思想上的诱导和生活上的关心。列宁当时就已深谋远虑地考虑到将来的建设需要这些孩子;镇压反革命的宝剑,必须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惩办每一个要破坏他们幸福的人,为孩子们去建立新的生活。因此这一段就改为减少动作,一直坐在一棵倒下的大树干上倾听着,思考着,并且作出上述的结论。而当他谈到敌人的两面派阴谋,晚上做坏事,白天却大叫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时候,随着他愤怒激动的心情,产生出急剧的动作。这就同他对孩子的慈爱和冷静地思考问题,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列宁遇刺后,瓦夏和彼嘉两个孩子来看望他时,列宁就像见了老朋友似的那么高兴,他急速地走过去,亲切地扶着彼嘉的肩膀说:“我们俩真是难兄难弟啊!都吃过社会革命党的枪弹。”说到这里我就比了个放枪的手势,这个动作表现了列宁的乐观和幽默。通过这样一个动作,使得孩子们都笑了。当瓦夏问:“您的手还疼吗?”起初我只是说“不疼了。”后来我觉得只这样说,对方不一定相信。我就把受伤的手向前伸了一下,然后再说:“你看,不疼了。”把受伤的手这样伸一下,当然是很疼的,但是宁肯自己疼一下,也不让孩子们为自己担心,我想列宁会是这样的。
全剧结尾的那一大段话是很重要的。在最初排练的时候,我用了很多的几乎是不停的手势,我原以为这样作可以使这个结尾有力。经过不断阅读剧本和排练,感觉到这样恰恰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的一段谈话,给了列宁深刻的印象和感触。他不断重复着他们的话。他很喜欢他们的行为和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的理想,喜欢他们能把自己的命运和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列宁对未来的人们是有信心的,同时,他也严厉指出,“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对!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才会忘记,而那些,我们为他们而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忘记,因为忘记,那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那么深刻动人,如何使它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呢?想用大声的喊叫或是大量的手势,都是不行的。因此我就体会着用深思的感情来开始说这段话。说到:“……因为忘记,那就意味着背叛”的时候,这是对下一代的人们敲响警钟,所以就用一个有力的声音来指出这个问题,同时还配合一个有力的手势。这是这一大段话中唯一的一个手势。这样就比多用手势更突出了人物的思想。
在这次排练中,使我认识到,扮演列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观众传达出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的思想。创造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列宁主义思想的过程。虽然在过去演戏时,我已知道要从人物的思想愿望出发。但是这次遇到的是一个创造上的新问题,因为广大的观众对列宁是那么熟悉,那么敬爱,所以观众对我们的表演要求很严格。因此形体上的像不像固然是应该注意的,因为这个人物有那么多特有的动作,扮演者一定要掌握。但是这些外部动作都是思想行为的结果,是帮助传达思想的。因此它是和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无内容的、图解式的去表现外型动作。《以革命的名义》这个戏已经在舞台上演了很久,现在又拍成了电影,但是我总觉得好像是在刚刚开始创造。一些无内容的形体动作,基本上是去掉了,但是还感到有思想不够充实和表达思想不够准确的地方。这需要我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阶级觉悟,尤其是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列宁主义。为了以后能更好地演出这个角色和改造自己,我要终生不懈地学习,再学习。


第8版()
专栏:

水银灯下的政治教育
——影片“以革命的名义”拍摄手记
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史大千
不久以前,我们观看了话剧《列宁与第二代》。剧终时,列宁说的“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这句话,久久萦回在耳边。我们随即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赶紧把这个舞台剧搬上银幕,使更多的观众重温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年代里,革命前辈和人民群众坚定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教育人们艰苦奋斗,永远向前,冲破重重困难,奔向灿烂的共产主义前程。
以革命的战斗精神对待创作
我们下决心要把电影拍好,但是首先遇到一个难题:如何在银幕上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呢——这是一场很好的政治学习。
在拍摄前,大家看了很多关于列宁的影片、参考书和图片资料。美工师绘制列宁办公室的图样,化装师日夜赶制头套,服装人员按照列宁常穿的服装样式进行设计,大家从各方面努力塑造革命导师的形象……。
我们从列宁最亲近的人那里得到了启示。克鲁普斯卡娅在《谈反映十月革命的戏剧》的文章中说:“跑得太快,手势做得太多,这是不正确的……”她说:“关心人,富有同情心与对革命的敌人毫不调和以及充满仇恨并不矛盾……他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人。”我们还记得高尔基说的:“列宁就像真理一样朴实!”
我们反复体会这些话的意思,然后再探索和研究,演员的表演很快就向前迈进了一步,一些琐碎的动作去掉了,产生了一些新的出自内心的感受。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反复体会和贯彻了党委领导同志的指示:“革命导师的形象拍得好不好,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认真地、细致地检查每一个有关列宁的镜头。摄影师不厌其烦从各个方面挑选最好的角度,演员和导演反复研究台词。为了体会台词的精神,他们还认真地查阅了列宁全集。正当七月里最炎热的时刻,演员们却要穿上呢料的服装、棉背心(为了加厚体型)和呢大衣。扮演列宁的周正和扮演捷尔任斯基的于是之,还戴上密封的头套,拍一个镜头下来就汗流浃背。但是演员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从不喊累喊苦。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完成着一项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任务。
让革命的精神永生
第七场是重点戏,在这场戏里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展开了决战。
摄影棚里格外安静,人们的心弦绷得紧紧的。拍到第五个镜头时,大家更加激动。这个镜头是表现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被反革命分子枪杀以后,他的战友们沉痛悼念的场面。
开拍前,导演启发演员:“我们最亲近的战友亚什卡牺牲了,他生前热情的歌声曾经陪伴我们度过多少艰苦的日月,他明天就要和大家一起开赴前线,可是现在他……,我们要拿实际行动来悼念他。”
演员浸沉在庄严的怀念中。开始拍摄了,五、六个青年联盟的盟员和捷尔任斯基同志一起向前奔来,“亚什卡!”他们急切地叫着。捷尔任斯基弯下腰来察看他的面孔,悲痛地抬起头来:“我们来晚了!”有人从亚什卡的口袋里发现了他牺牲前写的一首诗。扮演冬尼亚的演员激动地朗诵起来:
“肃静,同志们!
摘下帽子,
年轻的红军战士已经牺牲,
他投入战斗,
带着无畏的眼神……”
冬尼亚激动的声音,那么动人。她的热泪涌出眼眶,她身边的几个青年也十分悲痛。一会儿,冬尼亚的语调逐渐刚强起来,她念完了诗,抬起头来庄严地说道:“亚什卡,我们向你宣誓:我们要永远记住今天为革命牺牲了的同志和革命的光荣传统,要是有人忘记,哪怕是忘记了一刹那,我们也要跑到他的跟前对他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这段话说得如此有力、感人,以至站在摄影机旁的好几个同志的眼角也都湿润了。镜头拍完了,可是人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厂内外共产主义协作
为了保证影片在短期内完成,厂内外展开了大协作。导演在摄影棚里忙得不可开交,不能回厂编样片,厂长就亲临生产第一线,协助剪接技师把样片编好。摄影棚不够用,《暴风骤雨》摄制组就把摄影棚让出来;第二创作集体的照明工主动赶来帮忙;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的配电工也投入了我们的夜战。北京电影洗印厂职工发挥干劲,使我们在五小时内就能看到样片,而一般洗印样片需一、两天时间。
中央音乐学院听说没有合适的人作曲,就推荐了一位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教师担任作曲,中央乐团的指挥也赶来协助。连中国儿童剧院的院长也热情地当了音乐录音时的“现场指导”。
影片的演员是从中国儿童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抽调出来的,有的演员一面演出舞台剧,一面参加拍电影。当我们的群众演员不足时,煤矿文工团、东城区业余剧团就主动来支援。
这部影片共长十六本(一万三千余尺),放映时间达两个半小时。按照一般生产速度约需五个月时间才能拍成,这次由于全体演员和职员在党委领导下,并且有厂内外同志热情的支援,终于在将近两个半月的时间内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影片完成了,我们看了一次、两次、三次……感到奇怪的是:过去一部影片完成后,自己再去看总感到并不怎么新鲜。而这次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感觉到:列宁仍然活在我们中间,他那彻底革命的思想光芒万丈,永远照射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附图片)
列宁与第二代
图片说明:?列宁和捷尔任斯基在莫斯科近郊山上树林中遇见了流浪儿瓦夏和彼嘉
?瓦夏和彼嘉在捷尔任斯基办公室给列宁打电话
?列宁与来访的小朋友掰腕子,以说服他们年纪太小,不能到前线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