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辽宁积极准备食堂过冬
辽宁各地农村食堂,抓紧时间打柴晒菜,积极做好过冬准备。
辽宁气候严寒,农村食堂过冬首先要解决的是取暖问题。许多食堂整修了饭厅,搭了火墙火炕,贮备了足够的柴草。安东县长安公社长泡大队已修火炕、火墙一百多处,保证社员吃饭有暖屋,睡觉有暖炕。
把庄稼籽叶秆根都收回
河南扶沟崔桥公社古城大队,加强领导,巧用劳动力,因地因作物制宜,早秋作物的籽、叶、秆、根已全部收回。今年这个队的秋收任务虽然加大,但收获工作却搞得有条不紊。已收完的秋作物的根、叶,没有占用专人,都运了回来。全队光大豆、绿豆叶子就已运回十三万七千斤,这是一批很好的猪饲料。此外还收回各种秋作物根近六万斤,增加了大批烧柴。
四川抓时机大种冬季蔬菜
四川各地在秋菜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又抓紧当前有利时机,广泛发动群众大种冬菜。
冬菜生产在四川全年的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品种多,产量高,同时收获食用的季节也较长,鲜菜一般可吃到明年四、五月,接上春菜。因此,全省各地都及早重视了这项生产。
青海各地抢收马铃薯
青海省在春小麦和青稞收割打碾基本结束以后,立即妥善安排劳力抢收洋芋(即马铃薯),目前洋芋收获面积已占种植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降霜较早的西北部草原地带,许多公社已经抢在霜冻前收完洋芋;东南部较暖地区,为了力争多收,让洋芋适当延长生长期,最近才开始全面收获。
北京郊区开展“小秋收”运动
北京郊区在大种小麦、抢收大秋作物的同时,积极开展“小秋收”运动。九月份收购的药材、野生纤维原料、油料等产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北京今年的“小秋收”是在周密调查、妥善安排下进行的。在“小秋收”开始前,各地区普查了野生资源。


第3版()
专栏:

地委书记刘锡庚帮助夹河公社修订三秋计划
茬口劳力和工具配套成龙
力争秋收秋种适时完成
本报南京10日电 江苏铜山县夹河人民公社制订“秋收秋种,配套成龙,合理用兵,分段作战”的计划,保证在“霜降”前适时完成秋种任务。
这个计划是徐州地委第一书记刘锡庚和铜山县委第一书记蒋桂同所领导的工作组,与公社党委书记、大队支部书记、耕作员等反复研究后制订的。
夹河公社秋收秋种中突出的矛盾就是秋播面积大、要求高、茬口晚、时间紧,收、耕、种挤在一起,安排不好,就会顾此失彼,违误农时。全社秋播面积五万七千亩,比去年扩大三千九百六十亩,其中三麦五万四千亩,要求全部搞小扶?和耩粪,用工量比过去增加两倍。在三麦中,早茬只有一万七千九百亩,这些早茬地,由于秋雨影响,早收没有能够早耕,已耕的部分晒垡地,经过雨淋,土壤板结,也需要再耕一下。其余三万六千一百亩都是大豆、绿豆、山芋(即甘薯)茬,现在还没有腾出来。因此,秋耕比去年推迟半月左右。根据季节,这里三麦播种是“寒露”前后最适宜。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把四万六千亩晚秋收好,把五万七千亩三麦和油菜种好,还要把八千亩秋菜和胡萝卜管好,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这些矛盾,怎么办呢?通过排队算账,全面分析,找到了克服这些矛盾的有利因素,切切实实地解决了秋收秋种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完全有可能在“霜降”前五天播下明年夏季丰收的种子。他们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排四个队,使茬口、劳力、工具、协作,配套成龙,充分发挥作用。
第一,排茬口。尽量争取早腾茬,保证适时播种。经排队,全社晚茬中,大豆、绿豆茬有一万七千二百亩,春夏山芋茬有一万八千九百亩,豆茬月底前可以腾出,但山芋早收影响产量,晚收影响种麦,这是当前突出的矛盾。经过详细分析,对比利害,大家认为,今年山芋一般栽插比往年早,适当提前早收是合理的:一是早收早种麦,麦子早种的增产幅度比山芋多生长几天大;二是便于山芋切晒,提高出干率,而且可以争取时间,避免秋雨,减少晒干损失;三是便于收集和干贮山芋叶藤。并且决定,分别山芋种植时间和生长情况,先收春山芋,后收早栽的夏山芋,再收需要种麦的晚山芋田,10月15日前收完。这样边收边种,基本上不影响种麦。
第二,排劳力。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劳力投入秋收秋种,打歼灭战。在晚茬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收、耕、种挤在一起,如果大部分茬口腾出后,不能及时抢耕灭茬、保墒,秋种就有种不下去的可能。这就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一项项的攻,一块块的吃,流水作业,环环扣紧,做到收一块、耕一块、种一块,全社目前虽有劳力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二人,但仍不能适应大忙的需要。为了适应需要,准备再从公社各单位抽调七百八十人,农业中学、农村普中和高小放忙假,还可以增加二千人,支援三秋;另组织牲畜八十犋,人牛一齐上,这样就可以基本上满足需要。
第三,排工具。使秋收、秋种各兵种人人有武器,充分提高劳动效率。犁、耙、耩、套,前一时期已普遍进行了检查修理,基本上够用。由于劳力大增加,工具又不足了。为了解决这个新的矛盾,公社已组织铁、木工匠积极赶制,现已新制抓钩七千一百把,铁锨四千二百把,还差铁锨二千五百把到三千把,拟采取歇人不歇工具的办法,提高工具利用率。
第四,排差异,开展协作支援。全社十五个生产大队,有五个生产大队的劳畜力可以自足;有十个大队需要支援。义安等五个大队,茬子早,劳畜力不足,早茬不能早种;周棚等五个大队,劳畜力强,茬子晚,前松后紧。这十个大队采取以工换工,等价交换的办法,互相支援,就能保证早茬适时播种,晚茬提前播种。
其次,抢时间,巧用兵,分段突击,一气呵成。
在时间安排上,紧前不紧后,尽早不尽晚,段段扣紧,留有余地。八天活作十天安排。这样,遇有阴雨或留有尾巴不影响下段计划。在劳力安排上,具体排队,不算空账,既充分利用,又因人制宜。在劳动定额上,按照平均定额修订,使大家都能超定额。在农活安排上,晴雨两套打算,根据气候、土壤和作物品种确定重点,晴天先沙(地)后淤(地),先洼后岗;阴天先淤后沙,先岗后洼。播种顺序:先种净小麦,再种豌豆麦,后种大元麦。根据这些原则,决定分三段作战,保证收种任务一气完成。
第三,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秋收秋种善始善终。
在加强领导上具体抓这样五条:
(1)贯彻执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全社以主要力量切实搞好大田,同时花一定的力量搞好丰产田和基本田,以丰产田和基本田指导和带动大田。对一万多亩茬口较晚的麦田,采取用化肥拌种的办法(每亩三至五斤)攻苗提苗,使晚苗赶上早苗。
(2)干部定点领导,定组生产。全社抽五个书记、五个社长、五个助理员,固定到十五个大队,包干负责,一竿扎到底。干部坚持田头办公,定组生产,与社员同工同酬,同时定期检查评比。
(3)三包落实,坚持兑现,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及早在群众中讨论明年作物布局和三包方案。超产奖励,坚持兑现,夏熟作物超产奖励,在夏季预分时预奖。
(4)领导具体,措施到田。秋收秋种期间,社队挂图指挥,按段检查。生产队建立田头生产牌,及时公布小段计划,对那块田什么时候收,什么时间种,安排多少劳力,由谁负责,都在田头插牌,具体到人。
(5)搞好生活,有劳有逸。大忙期间,保证社员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及时是一件大事。必须加强对食堂的领导,同时,坚持执行省委规定的农村作息制度,保证社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第3版()
专栏:

计划周到 安排妥当
豫东
力争明年获得一个比任何一年都好的夏收,这是当前摆在几亿农村公社社员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怎样把这一仗打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进一步掌握当地农业生产的规律,制订周密的计划;并且立即组织力量付诸实行。江苏省徐州地委第一书记刘锡庚、铜山县委第一书记蒋桂同等同志帮助夹河人民公社修订的秋收秋种计划,就是符合这种精神的计划。看了这个计划,使人感到他们对三秋工作的领导有胆有识,富于谋略,对胜利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和把握。
今年秋种要种得多、种得好,而前茬庄稼腾地晚,“三秋”工作挤在一起,时间很紧迫,劳力紧张。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是畏难退缩呢?还是采取革命的进攻的态度?徐州地委、铜山县委和夹河公社党委的同志们采取了后一种态度,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矛盾,摆出矛盾的各个方面,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到问题的症结,一一想出对策。譬如,秋收和秋种都要抢时机,在劳力和时间安排上,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也有互相结合的一面。在收甘薯种小麦的问题上,开始有人认为要早收甘薯腾茬种麦,甘薯的生长就要受影响,不早收甘薯又会影响种麦的时间,因此下不了决心,迟迟不敢行动。他们作了分析,比较了轻重,衡量了得失,首先肯定麦子早种比甘薯多生长几天的增产幅度大,同时决定根据甘薯栽种的早晚和生长期的长短,分别适当提早甘薯的收获期,给小麦腾出茬口。他们在秋种计划的安排中,首先解决了如何能够种得多、种得适时等对全局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围绕着这些问题,对秋种的各种农活作了详细的计算,对需要的劳力、工具、肥料、种籽作了充分的准备。这就既抓住了秋种,又照顾到秋收跟其他农活的全面安排,有计划地实行了分段作业,各个击破。这样,他们就紧紧掌握住季节,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活,多少人干,由谁负责,都安排得妥妥贴贴,一着不漏,有条不紊。
这种周密计划和全面安排的作法,为秋种工作打下了胜利的基础,同时也克服了“三秋”工作中容易发生的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件事有力地说明:当人们对秋收、秋种中存在的某些矛盾认识不清,和还没有掌握到它的规律的时候,它会成为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一条绳索;而当矛盾已经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的时候,它又成为推动工作前进的力量。


第3版()
专栏:

总结增产经验 狠抓秋种准备
沙坝管理区种麦计划落实到队社员信心大干劲足
本报昆明10日电 云南省保山县板桥公社沙坝管理区,通过发动群众,总结历年的小春生产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安排小春种植,使小春播种计划很快落实到队、到组,加强了干部和群众力争小春增产的信心。
几年来,这个管理区的干部和群众对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在秋种前,他们认真总结了已往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把明年小春增产放在可靠的基础上。第一生产队社员在座谈会上介绍了这样一个情况:本队有两丘田隔埂相连,原来是一样土色,而现在一丘是黑黄色,一丘是黑油色,一丘好犁,一丘难犁,一丘大、小春产量都高,一丘产量都低。原因就是一丘实行豆麦轮作,一丘自从1953年以来年年种麦子,再加上肥料施的不足,土壤越来越板结了。在总结中,大家还谈到,有的人过去孤立地强调小麦产量稳定,不结合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就在一种“夜潮土”里种麦子,因这种田地下水位高,种的麦子就长不好。经过群众性的总结,管理区对小春生产摸出这样几条规律:
一、小春种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小春的产量,对大春的增产也有很大关系。全管理区在1958年种小春时,有四分之一的耕地实行了深翻,多施肥,合理密植,不仅使小春增产,而且第二年田里草少了,虫也少了,大春也得到丰收。
二、要根据土壤的性质来安排小春作物品种。当地群众的经验是“麦种骨头,豆点肉”——骨头指土壤干松、地下水位低的田,肉指土壤湿润地下水位高的田。豆若是点在干燥的田里,长得又稀又瘦,产量低;麦子种在湿润的田里,生长期延长,会影响大春的翻犁和晒垡。
这个管理区根据上述经验,决定把锈水田、低洼田、河边田等安排种蚕豆,干燥的、向阳的田安排种麦子。根据土壤安排作物,就能做到丘丘因地制宜。群众对这样安排都很满意,认为这样就有把握把小春种好。
经过总结多年的小春生产经验,大大促进了秋收秋种工作。干部和群众对小春生产规律看得准了,因而抓得也狠了。全管理区已准备好了占需要数90%以上的肥料,有的队是收一丘,就运一丘肥料到田里。为了抓住秋种季节,秋收进度也大大加快,并且做到边收、边种。往年此时正在秋收,今年此时,已种下了几百亩蚕豆。(附图片)
山东潍坊市东庄公社宏伟生产队,在小麦丰产方里用播种机突击种麦。
吕盛瑞摄


第3版()
专栏:

以粮为纲统一安排 因地制宜合理经营
飞跃公社五业齐跃进
种植实现区域化 畜牧业大发展 山上果树成林
本报太原10日电 山西省吕梁县飞跃人民公社,贯彻“以粮为纲,统一安排,全面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五业丰产网,使土地、劳力、资金和资源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半年多来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跃进。
飞跃人民公社是个山垣沟坡相连,梁峁沟壑成群的黄土山区。这里土地广阔,牧草丰盛,水源充足,为高速度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年春季,飞跃公社党委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把全面治理山河、实行农田耕作大革命和发展畜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全面规划,在一万六千亩土地面积上因地制宜地建成了山、水、草、木、石全利用,农、林、牧、副、渔、齐发展的五业丰产网。
公社党委本着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材,互相促进,共同高涨的原则,在土地使用上作了全面规划。在地块大、平缓、土质肥沃、交通方便的二千八百八十三亩土地上建立了农作物种植基地;并按土质、地形、阳光、气候、茬口、肥料、水利等条件和各种作物不同特点,建立起四个“丰产方”,八个种植区域,合理安排了粮、菜、油、药、果等种植比例:粮田面积占81%,蔬菜占10.2%,油料占5%,药材占1%;其他占2.8%。在高山远山造林三千亩;近山低山和浅沟、缓坡、低峁的两千亩面积上建立了花果山苹果园;在四千亩较为平缓的荒山荒坡和弃耕地里,种植了牧草。畜牧业生产则安排在四十五华里长的大小九条沟里,并因陋就简地建起了大批禽舍和畜圈。在建立五业发展基地的同时,实行了“十间作”(农与林、农与草、农与果、林与草、果与药、高秆与低秆、粮与油、获利慢的核桃和得利快的桃杏、速生阔叶树和生长慢的针叶树等间作),利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河旁)、“八边”(地边、路边、渠边、库边、井边、坝边、埂边、鱼鳞坑边)大量种植粮、菜、油、草和林木。在二千零五十亩实现了水利化的耕地上,已由一年一作变为一年两作。采取这样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不仅彻底解决了“五业”争用土地的矛盾,还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千零四十六亩,土地的利用率由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在劳动力安排上,飞跃公社本着保证重点(农业)、照顾一般的精神,成立了专业队伍,以队包任务、包产值。全丰产网三百零八个男女全半辅助劳力,按照每个人的专长分别组成农、林、畜、副、基本建设、工业、后勤等七个专业队。各专业队内又根据不同工种和农事季节,采取了大专业队里套小专业队,常年专业队和季节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划分了若干专业小组。如农业专业队以种植区域分别组织了八个田间作业小组;畜牧专业队以饲养牲畜品种分别成立了饲养小组;后勤专业队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保健站为单位分别划类编组。这样使各行各业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组织体系,并实行了以队制订生产计划,以组包任务、包产值、定报酬、定奖惩,健全了生产管理责任制度。
各业飞跃发展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按照投资计划共需资金十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五元,而实有资金只有五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元,占需要资金的35.1%。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发动社员自愿投资外,还以“勤”字挂帅,“俭”字当先,组织社员开展了大搞运输、烧石灰、刨药材等多种经营的生产,共收入现金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元。同时还千方百计地节约了大批开支。
飞跃人民公社在五业发展中,随着土地、劳力、资金、资源等问题的合理解决,从而出现了五业互相促进,共同高涨的新局面。农业方面,实行农田大革命的结果,使小农经济时期的三百一十小块土地变成了四个平平正正的“丰产方”,实现了园田化;随着畜牧业的大发展,每亩施肥量平均达到一万五千斤,比去年增加近三倍,畜圈到田上山后,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使一千零四十六亩远地普遍施了肥,并节省出三万三千五百个人工和一千八百八十个畜工,加强了农田的精耕细作。全部土地普遍深耕八寸到一尺,玉茭全部采用了宽窄行、渠田和定向种植。由于实行就地放牧,就地采集加工饲草料,目前大牲畜已发展到七十九头,比年初增加了17.9%,猪发展到一百六十七头,比年初翻了八番,羊发展到七百七十八只,比年初增加了39.9%,鸡发展到八百八十六只,比年初增加了113%,其余鸭、鹅、蜂、蚕、兔、鱼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在荒山荒坡上今年新移植的十一万八千多株,干鲜果和木材树,成活率达到94%,已初步起到了水土保持和防洪护农的作用,基本上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保证了田禾正常生长。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收藏鲜薯半年不坏
——四川南部县金星公社收藏红薯的经验
本报记者 于竞祁 王焕斗
在盛产红薯(即甘薯)的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安排生产和生活,需要较长时期地贮存鲜薯,而一般却只能安全贮存四个来月。能不能克服这个矛盾呢?能。不久以前,我们就在南部县金星公社访问时,吃上了蜜甜的鲜薯。这个社的红薯在全年粮食总产中占75%以上。1959年全社红薯获得大丰收后,贮存了五千四百多窖红薯。这些红薯经受了严冬和酷暑的考验,至今薯块色泽鲜艳,质味正常。除了一部分食堂的鲜薯吃到夏粮登场外,有五个管理区的红薯一直吃到秋粮登场。由于解决了鲜薯贮存问题,他们四季口粮充足。而且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今年仅向国家交售的夏粮,就占到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90%以上。
经验在群众中
大跃进以来,金星公社就把大种红薯做为增产粮食的一个重要措施,不断扩大面积,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在去年秋收前,面对即将来到的红薯丰收,社员们又是喜又是怕,喜的是粮食增产了,怕的是这样多的红薯怎样保存。这一切,使公社党委书记蔡全林意识到,解决红薯贮存问题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访问过很多社员。一些社员不但没有长期贮存红薯的经验,相反,不少人都经过红薯霉烂的事故。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坚持在群众中找,见窖就看,有机会就问。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第二管区有几窖1958年入窖的红薯,保存了六个多月还没有霉烂的罕见奇迹。
保管这些红薯的社员名叫杨保春。他家三辈人经管红薯从来没有发生过霉烂事故,到了杨保春这一辈,更是经验愈积累愈丰富。蔡全林找到了杨保春,立即和他一道研究贮藏红薯的技术,亲手进行总结,他们还到外地去学习大窖贮藏的办法,使小窖大窖贮藏经验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分散的小窖集中成为“小窖群”。这样,就全面突破了鲜薯长贮和多贮两道难关。
摸透脾气对症下药
金星公社贮存红薯最基本的经验,用蔡全林的话来说是:红薯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论种植或保管,都要摸透它的脾气,才能想出对策。红薯由于表皮薄嫩,水分多,含有丰富淀粉和糖分,因而十分容易受外界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和感染病菌,引起生芽或腐烂。因此,保存红薯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温度和湿度,减少病菌侵入和蔓延的可能。他们在保管红薯中就根据这个基本规律,抓住了这样三条措施:
一、看天、看地、看病害,时刻注意这三方面的变化。“看天”是指看天气冷暖、晴阴;“看地”是指看薯地和薯窖的地形、土壤;“看病害”是指看病害繁殖生长的环境和条件,看薯块上的病害和创伤情况。他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尽管引起薯窖内温度、湿度和病害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是来自这三个方面。“三看”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从中选择或创造适于保存红薯的最有利的环境。
二、从挖红薯开始,收、运、入窖准备和入窖后管理,环环抓紧一抓到底。不同地形、土壤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红薯所含的水分有多有少,水分多少又影响着窖藏温度和发病条件;薯窖地形高低、排水性能和土壤干湿程度,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因此做好红薯贮藏工作,应当从入窖以前开始。
三、针对天、地、病害多变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细致的工作方法和制度,把握每个细节,不放松任何一个具体问题。
因地制宜,具体运用
科学、细致、主动的工作方法,是金星公社贮藏红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在打窖和入窖准备方面,窖址一般都选择不易受冷空气侵袭、通风向阳、排水性能好、土质干燥的地方。窖内挖有排水沟,设置通风筒,窖底铺垫沙石。无论新窖旧窖,在红薯入窖前都要打扫,烧火消毒。
在处理红薯和入窖方面,实行适时挖薯,分类贮藏。挖红薯要选择产量不受影响、气温适宜的季节的晴朗日子,细挖轻运,以减少红薯含水量和伤损。挖起后还要去掉薯把(稍留长一些)和泥土,把好、坏、虫、伤各种红薯分类堆放,按保管难易程度分别做长期或短期贮藏,按窖插牌编号。对不同地形、土壤生产的红薯和老嫩、大小不同的红薯,也实行分类贮藏。在贮藏的时候,当天收的当天下窖,但必须晾干表面水份;不能当天下窖的应堆放在不易受风霜的地方,并加上复盖。入窖时要轻装轻倒,防止或减少碰伤、踩伤。窖藏装薯不能过满,应留一定的空间,以利通风和调节温度。薯面铺吸潮草把。
在贮藏管理方面,他们分成五个阶段进行管理。一是初期入窖以后:这一时期由于红薯含水分多,呼吸旺盛,窖内水气大,湿度大,每天应开窖敞气,早开晚闭,并更换防潮草把;二十天后,温度更高,湿度更大,还可辅以取出窖中心红薯的办法通风透气。二是冬季阶段:随着气温降低,应封闭窖口保温,缩短敞气时间,敞气改为日出后和日落前,天气不好不敞气。三是数九寒天阶段:由于严寒,改为晴天中午敞气,在气候变化的时候封闭窖口。四是打春阶段:由于气候渐暖,每三五天敞气一次,窖口并稍留空隙透气。五是末期:这时气温上升,除天天敞窖外,还应采取措施降温,贮藏量应逐渐减少。为了切实管好红薯,全社在贮藏区推广了专人保管和评比检查制度,实行了保管责任制,采取了“两勤”(勤检查勤盖草)“三防”(防烂、防鼠雀、防偷盗)的措施。
需要一批红色保管员
保管好红薯,不仅要有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像杨保春这样与红薯共呼吸的人。
金星公社正是如此。他们培养了一批对贮藏红薯起了决定作用的红色的保管员。这个公社保管红薯的物质条件并不好,薯窖也比较简陋,但他们却凭着一颗忠诚火热的心,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以杨保春说吧,他每天除了参加田间生产和休息以外,其他时间,就在他负责的三十九个薯窖里里外外打转转。


第3版()
专栏:

让小麦种在深翻地上(木刻) 
  杨春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