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农业科学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程照轩
1958年以来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学战线上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为了适应大跃进形势的要求,各级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机关迅速建立和健全起来,并且动员了一支雄厚的技术力量,组成科学工作队,上山下乡,将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和五亿农民争取农牧业大丰收的生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对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59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创造、总结和推广大面积丰产和小面积高额丰产经验,各级农业科学研究机关派出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技术干部,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建立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基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研究,探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夺取丰收的规律,使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同时,根据各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农牧业高速度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技术力量,点面结合,进行综合性和专题性的技术考察,及时发现问题,现场汇综研究,就地示范推广,实践证明,农业科学研究机关以当前当地农业生产为中心开展的各项研究活动,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又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学。

1958年大跃进以来,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在普及与提高,当前与长远,一般与尖端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之下,紧紧地抓住了农牧业高速度发展所产生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党中央和毛主席总结了我国农民几千年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1958年农业大跃进中新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途。农业科学工作者围绕“八字宪法”深入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八字宪法”的内在联系与具体运用的规律,找到了不同地区主要作物在现有耕作栽培水平下适宜的密植幅度和深耕范围及其理论依据,对今年小麦丰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植物生理学中,创立了群体生理的新理论。田间管理科学也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掌握了积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为我国丰产栽培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科学基础。在果树栽培上的疏花疏果、大年小年的陈旧观点,已被新的保花保果连年丰产的实践所否定。快速育苗、当年出圃、提早结果等研究也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为我国果树高速增产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从1958年开始的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运动,已初步完成了全国十六亿亩耕地的普查鉴定工作,为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培育高产土壤,奠定了科学基础。通过各地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群众的先进经验的总结,找到了改良各种类型的低产土壤的有效途径。育种工作由于采取专业机关和群选群育相结合的方针,成果极为丰硕,1959年全国共选育出农作物优良品种一千二百七十余个,超过了解放前二十多年育种总数四倍还多,其中许多已在生产中应用,增产非常显著。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创造、改进和推广了数以亿计的新式农具,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正向配套成龙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研究部门在大抓工具改革的同时,为了实现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四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的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先行一步,创造了多种多样既适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要求,又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机械。在深耕机具、播种机具、收获机具、农产品加工机具等方面,都有可喜的创造。其中插秧机已大规模推广,在世界上第一次使极为繁重的水稻插秧作业实现了机械化。1958年我国研究成功的绳索牵引机,在技术上克服了国外长期无法逾越的鸿沟,为我国水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了良好开端。畜牧兽医的研究是围绕以养猪为首、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而进行的,饲料又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畜牧研究部门为了满足生产要求,研究出了以粗饲料为主、少用精料和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并扩大饲料来源,解决了藻菌类饲料生产的有关技术问题。在畜禽繁殖、饲养和管理等方面,总结和研究了大群饲养、快速育肥、满膘满怀、多胎多产的成套经验和技术,使畜牧业中不断出现了高产的新纪录。兽医上弱毒苗的应用和研究在我国飞跃发展,创制出多种效率很高的生物药品,使曾经严重威胁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牛瘟、牛肺疫、猪瘟、猪丹毒等疫病,找出了基本能加以控制的方法。马鼻疽、口蹄疫、布氏杆菌病以及猪喘气病的防治方法的研究,也获得很大进展。中兽医的科学技术已引起各地普遍重视,研究证明许多民间验方和针灸疗法对多种畜禽病害具有很高的疗效。植物保护方面,对于广泛流行造成严重减产的小麦锈病、稻瘟病、玉米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都已经研究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并试制成功多种高效的杀虫杀菌药剂。
在解决当前生产关键问题的同时,也兼顾了农业生产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基础理论和近代科学最新成就在农业中的应用,都予以高度的注意。特别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编写出小麦、水稻、棉花、果树、蚕桑栽培学及农业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家畜传染病等五百万字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特点,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大跃进的具体体现和产物。

三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取得这些成就并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业科学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而发展的。但是,在这些根本性质的问题上,三年来在农业科学战线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斗争所获得的。
在农业科学战线上树立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农业科学工作大跃进的根本保证。在农业科学领域内,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还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这是决定我国农业科学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头等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来,党领导着广大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反对了迷信外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了脱离实践、脱离生产和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的作风,使农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挂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红又专、敢想敢干、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在农业科学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农业科学工作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最后结束,1959年,农业科学战线上具有右倾思想的人认为农业科学只能由少数科学家冷冷清清地办,不能大搞群众运动。党批判了这种阻碍农业科学持续跃进的少、慢、差、费的论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研究农业科学的群众运动,迅速壮大了科学队伍,超额完成了研究任务,从而保证农业科学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向前迈进。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农业科学界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一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又红又专的农业科学队伍成长起来了。实践证明,几年来农业科学大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道路和资产阶级的科学道路不断进行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在农业科学领域内,如同在其他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一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否则,我国社会主义的农业科学的顺利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发展我国农业科学的根本方针,这条方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践在农业科学中的具体化。在这个问题上也遭到了资产阶级科学家的反对,他们放出各式各样的奇谈怪论,说什么“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是低级的推广工作,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为农业生产服务降低研究质量,妨碍理论的研究”,等等。他们轻视实践,到旧文献中去找研究课题,从个人兴趣出发来制订研究计划,对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倾向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反映。如果按照资产阶级专家的意见行事,不去解决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农业科学便会没有目的性,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坚决批判了这种极端错误的观点和作法,坚持了党所提出的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农业科学在农业生产持续跃进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论在科学技术上抑或是在学术理论上都获得了光辉的成就。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在制定研究计划时,我们针对生产需要安排研究课题,以解决当前生产中迫切问题为主,在总结群众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例如,为了迅速把小面积高额丰产水平变成大面积丰产水平,把大面积丰产水平变成社会性的生产水平,各级农业科学研究机关以农业“八字宪法”为纲,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先进经验,为了探索耕作土壤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制定加速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开展了群众性的以耕地为主的土壤普查鉴定运动和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工作。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对家畜家禽的饲养、繁殖及其严重疫病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一面总结,一面研究,一面推广,及时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丰富了农业科学,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如破稀植论,立密植论;破浅耕论,立深耕论;破疏花疏果论,立保花保果论;发展了农作物群体生理学说,积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田间管理学说;以及弱毒苗学说等等。并在土壤学中肯定了人为因素对改造土壤的能动作用,确立了促进和控制土壤肥力定向发展的观点。这些事实毫无例外地证明,农业生产中先进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经过分析和概括,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农业生产,并在实践中更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的农业科学便是依循着这条规律朝前迈进的。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实行了专业研究与广大群众的科学技术活动相结合。五亿农民的生产实践是农业科学发展的源泉,农业科学的创造和发展都是在农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下完成的,不依靠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仅仅仰赖于农业科学研究机关中的少数专家,必将使农业科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的科学研究组织,造成千百万人参加科学研究的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更迫切地要求专业研究机关把农民群众的先进经验和创造发明加以总结和提高,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应用近代科学最新成就,为农业生产开辟广泛的更有效的增产途径。并把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迅速普及到群众中去,通过生产实践的考验,使之更趋完善,以促进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不断提高。显而易见,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是我国农业科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使我国的农业科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又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起来。那些只依靠专家不要群众,把科学研究工作看得神秘莫测,主张一条腿爬行而不要两条腿跃进的种种谰言,在事实的面前彻底地破了产。
我们还实行了研究机关的试验场研究室和建立在人民公社的基点相结合。基点的试验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密切联系大田生产,在从种到收的整个丰产栽培过程中,观察、记载和分析群众的先进经验,获得更完备的第一手科学资料。而试验场研究室掌握大量来自基点的资料,利用优越的技术装备,通过更精确的试验,加以验证、鉴别和提高,并使之上升到理论。同时,在目前条件下,试验场和研究室还应该多考虑农业生产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探索性的尖端项目的研究,取得成果后,通过基点的生产考验和示范,再在生产中推广运用。因此,试验场研究室和农村基点相结合,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与长远、一般与尖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以前不少科学工作者由于受到理论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束缚,不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试验场和研究室的工作,忽视大田生产,反对下乡驻点,结果是先进经验的总结一般化,肤浅片面,而研究出来的东西,又因脱离生产实践,难以推广,以致不能发挥试验场和研究室应起的作用。经过多年来的反复斗争,这一方法才为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克服了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大跃进的倾向。
为了使试验研究尽快得出成果,支援农业生产,在农业科学界批判了过去不顾实际需要和可能,过分强调避免重复的片面观点,大胆革新,破除陈规旧套,创造了多设基点,多路探索,齐头并进的试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既充分发挥了研究机关的科学技术力量,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多、快、好、省的实效。一方面利用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两大特点,以空间代时间,一项试验异地多次进行,加速了研究进程。如农作物的品种选育,采取了利用温室和热带亚热带以及高山地区等有利条件,一年多代繁殖,并多设基点,边鉴定、边作区域试验、边繁殖,使新品种育成的时间大大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多路探索,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更多的突破关键的方法,提高研究质量,使成果丰富多采。近两年来,果树快速育苗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成就,为果树生产上所广泛应用,就是因为采用接、插、实、压、分株五路进军,而在每一路中又获得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结果。以扦插而言,就创造出来了柑桔的叶插、芽插、条插、柚树枝插,葡萄的单芽双芽扦插和苹果的硬枝扦插,等等。在农业机械研究方面采用这一方法,不但能创造出各种类型的机具,而且经过评比鉴定,取长补短,集中各方面的优点,很快地研究出更为完善的高一级的产品。水稻插秧机、剥麻机和采茶机的诞生过程,就是极其明显的例证。

三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毛泽东思想在农业科学战线上的伟大胜利。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当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深刻体会毛主席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继续发扬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光荣传统,深入生产第一线,更及时更具体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持续跃进而奋斗。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客观规律并不神秘
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人 朱金大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客观同主观之间的关系。客观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从而改造客观世界。所以,人们一方面要打破迷信,不做客观规律的“奴隶”,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客观规律,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有些人被客观规律四个字吓倒了,一提到客观规律,就觉得这是一种神秘莫测、深奥无比、高不可攀的东西。他们不了解,规律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通过实践又可以逐步认识和掌握它,那还有什么神秘呢?地球上自从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在和自然界作斗争,逐步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和生产的规律。例如我们在农业上所以能种出粮食和其他作物,就是因为我们逐步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业上所以能造出各种机器为生产服务,就是因为我们逐步掌握了造机器的规律。我们平时听大家说,这一件事情做对头了,所以成功了;那一件事情做得不对头,所以未成功。实际上这个“对头”与“不对头”,就是指符合与不符合客观规律。在我们纺织厂中有许多老师傅,对修理坏车的经验很丰富,只要用眼一看、手一摸、耳一听,就能找出毛病,很快就修好了。你问他是什么道理,他会说:“道理我讲不出,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非这样修理不可。”实际上,这些老工人由于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摸透了机器的性能,也就逐步掌握了机器的运转规律,所以碰到坏车他才能“了如指掌”,修理起来也“得心应手”,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很好地总结这些经验,把它提高到理论上罢了。
马列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因此,寻找规律也就是找事物的内部联系。常州大成一厂王正铃创造的布机加速新措施——“快、小、松”,就是根据“快、小、松”这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来进行分析的。车子快了,惯性就大,相对的就可以减小投梭力。投梭力小一些,制梭力就可以松一些,从而为加速开辟了新的途径。可见找寻客观规律,能动地运用客观规律,在工作中就能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而更好的进行创造性劳动。
事物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认识也就没有止境。这就是说:我们要发展生产,就必须不断地探求客观规律,摸索新的道路。当客观过程从某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主观认识跟上去,就必须进一步摸索和掌握新条件下的客观规律。例如当前的技术革命运动正在继续巩固、推广、提高,不断向前发展,有些同志觉得有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我们还没有很好地钻研,没有掌握或者还没有完全掌握客观规律,特别是新条件下的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厂布机间搞了一座电气自动拣纡机,这是一个新的项目,对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很大作用。开始时,由于原来这是人用双手把筒管转几转,捉住纱头拉起来的。现在用几根铁棒代替,不及人手那样灵巧,因而筒管绕不住纱头。在失败以后,经过研究,按照纱头轻的特点,采用“风动”方法,吹起纱头向下飞飘,才使滚筒绕住了纱头。这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果。
当然,掌握客观规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经过刻苦的钻研,就谈不上掌握客观规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破除客观规律“神秘”的迷信,另一方面更必须大鼓干劲,踏踏实实地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促使生产跃进、再跃进!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苏联科学家对科齐列夫假说提出不同意见
苏联著名科学家科齐列夫曾经在《因果力学》一书中,企图对现代理论物理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修正,认为物理理论应该在数学形式上把时间的单向流动这一概念包含在内,即应该包含过去和未来的差别和果永远是因的后果这一事实(现在的物理理论虽也承认这种时间的单向流动性,但没有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并且提出了“时间可以自行转变为能量”的假说(见本报6月14日第七版“学术动态”栏)。根据苏联报刊最近的报道,有些科学家对这一假说提出了怀疑。
苏联《自然》杂志1960年1月号发表了科列茨教授的一篇评论“因果力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列茨教授指出,科齐列夫的“因果力学”根据时间的单向行进这一概念,认为在一切转动的物体上应该出现一种新的前所未知的附加的力,由于这种力的作用,时间能够自行转变为能量,也就是说,时间能够作功和产生能量,这一原理是不能认为正确的。因为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再被认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变成了决定物理过程的因果因素了。他说,根据科齐列夫的设想,并不是时间本身转变为能量,而是在一切转动的物体中会不断地产生出能量,这就要求必须放弃物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但科齐列夫对这点并没有提出充足的根据。科列茨教授指出,科齐列夫假说所预言的一些效应,有一部分似乎和实验符合,但实际上,不用科齐列夫的新理论,这些效应也能完全得到解释。他还认为,科齐列夫的学说已提出了多年,但至今无论在苏联或国外,都还没有一位理论家或数学家创立相应的数学形式,这也不是偶然的。科列茨教授指出,尽管现有的物理理论存在缺点,但要完全抛弃它们,是不可能创立正确的新理论的。
目前,苏联科学界正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这项研究工作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如何,则有待于将来实验的判断。 (周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