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军队向地方学习 地方关怀军队
湛江地区军民关系亲密无间
本报讯 广东省湛江地区驻军,三年来经常主动地参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向人民群众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推动了部队的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几年来,这个地区的驻军部队积极地参加了地方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地区的部队各级党委负责同志都参加了驻地相应的地方党委。他们经常参加地方党政机关讨论党的政策,布置和执行工农业文化教育工作等的会议。同时又主动向地方党政同志报告军事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军队干部对社会情况的了解,提高政策思想水平,地方干部也对军队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常关怀军队工作。
为了支援地方工作和锻炼干部,几年来,这个地区的驻军抽调了大批干部,组成了医疗、政法、农村建设等工作队,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下乡工作。这些工作队的总人数,占这个部队干部的80%以上,大部分同志都在农村经过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当地方工作需要部队大力支援的时候,他们还在不影响部队工作的前提下,派出大批官兵参加重大工程建设。如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湛江堵海工程等等,他们都积极参加。在工地上,官兵们既是劳动大军,又是学习大军。在和人民群众共同劳动中,他们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建设热情。
他们有计划地把部队带到工厂和农村中参观访问,帮助生产;请地方干部作报告;利用收集到的大量生动材料,举办了大小一百八十六个展览会;邀请地方干部、群众和家属给部队作报告达一百多人次。
近两年来,很多官兵都订了自己家乡的报纸。有些连队的很多战士的家乡分散在某一个县或某一个公社,领导上就主动给这些县或公社去信,和他们经常联系,许多官兵都和家乡的公社通信。战士家乡报刊上的材料和地方党政干部的来信,都成为部队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此外,这个部队的许多业务部门,还访问了地方党政机关相应的业务部门,向他们请教,来提高自己。
广大官兵在同群众一起工作和劳动中,也增强了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例如,农村干部以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各阶层对人民公社的态度,从而进行工作,对部队干部教育很大。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风格,也鼓舞了部队的战斗意志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某单位四支队在野营中,看到公社与公社之间相互支援,很受感动。以后,二营射击成绩好,便主动向一、三营介绍经验。一营缺电话机、电话线,三营立刻送去电话线,二营也把最好的电话机送到一营。军民一齐工作一齐劳动,也增进了军民之间、军队与地方干部之间的团结。
现在,军队和地方干部互相学习,已经成为这个部队的普遍风气。


第6版()
专栏:

加强同地方的联系 向人民群众学习
湛江驻军政治部主任 李福尧
党和毛主席一贯地教导我们:军队必须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来教育和提高自己。但是,从我部具体情况来说,自从进驻营房以后,有一个时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显然比过去战争年代减弱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念也不那么强烈了。
我部党委和政治机关及时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考虑到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考虑到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对于保卫祖国海防、教育和提高部队的思想觉悟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决心着手改变这种情况。为此,党委和政治机关作了许多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一方面向部队官兵反复地进行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教育,特别是依靠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教育;同时,对忽视人民军队本质的思想观点,作了批判。在这个时候,我们又积极寻求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的新的措施和方法。1956年冬,毛主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争取1957年农业大丰收的号召。部队党委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利时机,便根据当时干部和工作的情况,尽可能地及时抽出了八百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派到驻地附近十一个县的农村去,较长期地参加生产和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干部,同时也为了寻找今后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和经验。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于是领导上的信心和决心更增强了。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不断地派出大批的干部,采取不同方式到农村去生产工作和学习。同时,我们领导同志也有意识地主动参加地方党委的工作,从中学习工作经验。1958年大跃进的局面和人民公社出现以来,在部队中,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向人民群众学习,更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政治空气,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了。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收获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及时地、深刻地了解当前农村的形势和发展趋向,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大大提高了部队官兵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鼓舞了政治热情和革命积极性。此外,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事实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教益。从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愈来愈深切地体会到这样一点: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吸取力量,永远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过去战争年代要这样做,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同样也需要这样做,而且完全能这样做;即使到将来,只要我们人民军队还存在一天,这个原则也决不会改变。至于方法、时间和精力等等,都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视了,方法也就有了,时间也就有了,精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会不会影响部队训练和执行任务呢?我们的看法是:只要领导上统一筹划,适当安排,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退一步说,即使影响一些其他的工作,但由此而得到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政治积极性的增强,将是人民军队的无价之宝。


第6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上的“张福林班”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雅鲁藏布江闪耀着阳光,两岸森林间白云袅袅。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张福林班”的战士,正在与房东告别。村平叛生产委员会委员扎西说:“这些日子,我们像亲兄弟一样相处,你们保卫我们,帮助我们,并使我懂得许多道理,现在叛乱平息了,民主改革快要开始了,我非常感谢你们。”班长余寿康握着扎西的手,一再说:“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在西藏一手持枪,一手拿镐,就是为了使藏族同胞过幸福的日子。”然后,依依不舍地登上牛皮船,驶向了新防区。
“张福林班”是1950年进军西藏的。近九年来,这个班虽然班长换了几个,老战士成批复员,新战士年年增加。可是,他们始终这样,时刻以建设西藏为己任,以关心人民疾苦为光荣,走到那里把革命的种籽播到那里。特别是张福林光荣牺牲以后,张福林的模范事迹,成了全班战士为西藏人民忠心服务的榜样。
张福林是在修筑康藏公路时光荣牺牲的。那是1951年11月间,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白雪皑皑,温度降到寒暑表水银柱零度以下没有刻度数的地方。曾经在渡长江、进军大西南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的张福林,又投入了筑路工程。一天中午,他去检查同伴们打好的炮坑,突然一块大尖石从崖上掉下来,砸在他的腰上。这个出生在河南扶沟县贫农家中的儿子,为西藏人民的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军某部,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发扬他的精神,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
“张福林班”。
以后,“张福林班”的战士,高举着张福林的旗帜,和兄弟部队一道,把康藏公路修到拉萨。在修路过程中,这个班始终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在临近全线通车的时候,他们在色其拉山下开山劈石,限期七天完成,他们改革工具,改进施工方法,三天就完成了。剩下来的时间,他们经上级允许,给当地藏胞修了一座通往村寨的木桥。当地藏族人民向他们献哈达、送酥油,说他们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要求把这座桥叫“张福林桥”。由于全班战士善于猛干巧干,样样工作完成得都出色,全班年年立功,人人立功。班长文绍华立了一等功到四等功九次。康藏公路通车后,他代表全班出席了全国公路模范代表大会,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他们收到的贺信和礼品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朋友远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兄弟国家。
康藏公路通车后,西藏高原上的部队,转入了生产建设。“张福林班”在伐木、造屋、帮助群众生产等各项工作中,依然作得很出色,仍是年年立功。
1955年,他们在尼洗河畔宾格村伐木时,一天夜里,森林起了大火,危及藏胞村庄,“张福林班”的战士趟过激流,和兄弟部队一起扑灭了山火。1956年,拉萨河滚滚洪水威胁着拉萨市区,“张福林班”又像作战一样成天泡在水里,砌石垒坝,抢修河堤,和兄弟部队一道,使拉萨市区免受洪水侵袭。这期间,他们住到那里,就在那里帮助群众背水、打柴、修房、补路、耕种和收割庄稼。
今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武装叛乱,“张福林班”和驻藏部队一起,迅速投入了平叛战斗。班长文绍华在率领战士们攻占尼木宗叛军据点时,奋不顾身,在消灭了敌人的同时,自己为西藏人民献出了生命。“张福林班”的战士把悲痛化为力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广大地区,追歼叛匪,搜捕残敌,屡战皆胜。
“张福林班”就这样用血汗,为祖国、为西藏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6版()
专栏:

加强科学研究 支援抗旱斗争
河南科学技术工作者开会交流经验
据河南日报消息 为了进一步支援抗旱保苗斗争,解决工具改革、节约用水、灌溉技术、提高浇水效率等问题,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于7月24日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加强协作,积极提供抗旱经验和办法,具体研究解决抗旱中的技术问题,发挥科学技术工作的作用,为夺取秋季大丰收作出贡献。
过去,河南省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抗旱保苗斗争中,已经作了不少成绩。如水利科学研究所已建立五十个重点,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建立了十三个重点,以便及时掌握干旱情况,供给领导参考。同时,各单位都召开了重点县座谈会和电话会,布置抗旱工作。农业科学研究所还召开了老农座谈会,搜集抗旱经验。农业厅也派出了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各地检查,掌握抗旱情况。省人委工具改革办公室已整理出几种制造简单、工效较高的轻便提水工具,即将印发供各地仿造。气象科学研究所,在作好天气预报工作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
会上,大家又进一步交流和研究了抗旱保苗斗争的经验。关于灌水技术问题,水利科学研究所王士英工程师说: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豫东、豫西地区可挖自流泉。渠灌或引用河水地区,在田间可用泥和草建筑临时田间建筑物,满足当前急需。并要合理组织劳力,日夜轮浇。在方法上,采用隔沟和开双沟浇水,能够减少用水量,扩大抗旱浇水面积,也能提高浇水效率。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浅同志在谈到抗旱经验时说:首先,要注意中耕培土,防旱保墒。根据过去经验,水稻地中耕四次的较中耕一次的增产10%。他还提出根外喷水的办法,说根据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水稻在抽穗时干旱的情况下,喷水的较不喷水的,抽穗要提早三至四天,结实率增加12%。关于大力播种晚作物问题,他说:根据与老农座谈结果,过去在立秋前后播种的谷子,每亩仍收到一百多斤。
会上,大家还强调:对待因干旱而发生枯萎的作物,不能轻易毁去。据陈留县(已合并开封县)报告、一块麦茬玉米和高粱地,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9%和7.8%,叶片枯黄,已死亡一至二个,气根及主根均干死断掉。但浇水后二十四小时,即又生出新根。气象科学研究所苗永炎同志说:今年天气比较反常,高气压位置偏南,气温高,蒸发大。最近是否降雨仍无把握。因此,必须无旱要防旱,有旱要抗旱,克服靠天等雨思想。
这个会议,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济方主持。他希望今后各单位要互通情报,加强联系,交流资料,使研究成果和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版()
专栏:编后

临急献智
河南省广大群众都动员起来抗旱,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把自己的力量加进来了,这对抗旱斗争,是非常重要的。
抗旱是紧迫的事,要快,要稳操胜算地抵抗自然灾害,除了直接有关的部门紧急动员起来,还需要科学技术的保证,所以科学研究部门也负有责任。而且要像“迅雷不及掩耳”般的迅速。否则,事过境迁,再高妙的科学技术也没有用了。
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座谈,提供科学技术,支援全省抗旱运动。这是让科学工作者们临急献智的一种方法,一定会受到河南全省人民的欢迎。河南省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导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科学工作者们,为适应战胜自然灾害的需要,有必要创造更多更好的临急献智的方法。


第6版()
专栏:

党委书记苦钻苦学树立榜样
太仓利泰纱厂职工业余教育正常开展
本报讯 江苏省太仓县利泰纱厂党委书记陈英才同志,带头坚持业余文化学习,还十分关心职工的学习,因而使全厂的职工业余教育正常开展。
陈英才同志小时候只读了几年私塾,当他十六岁的那年,就到一个造海船厂内当徒工。他参加革命后,通过实际斗争的锻炼,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厂不久,他就向业余学校介绍他过去的学习情况,要求插入班级继续学习。他说:“搞革命,搞建设,就得好好学习。”又说:“过去工人没权利学文化,今天为什么还不好好学习。”他平时一贯认真学习,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今年春节期间,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和二十个代数题,他和厂长在大除夕晚上就完成了二十个代数题。有一次,他到苏州去开会,临走时,他对教师说:我到苏州去开会,大概要一星期,下星期教什么内容,我带出去自学。教师怕他太疲劳了,对他说:回来补吧!可是他回答说:不!会议期间能挤出时间来学习。开会回来后,他果然完成了自学任务,应做的作业也做好了。
除了自学外,陈英才同志也十分重视全厂的职工业余教育。由于他自己参加学习,因此也就容易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如在期中,有些学员反映:“吃不了,记不牢”。他就对教师说:目前教学进度是否快了一些,一切工作要注意实际效果,这个问题,你们研究研究。学校就组织教师研究当前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大家都认为教学中确实存在“赶进度,不顾质量”的缺点,于是,立即修订了教学计划,重视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党委书记带头学习的影响下,这个厂小组长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文化学习,成为学习中的骨干。这个厂虽然是个老厂,工人平均年龄在三十七岁以上,但职工入学人数却占职工总数80%以上。在生产紧张的时候,党委也能灵活安排时间,坚持学习。陈书记说:我们自己有深刻体会,一停课,学过的东西容易忘记。所以,我们要做到科学地安排业余时间,尽可能不停课。
由于该厂业余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文化水平,同时对生产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厂被评为苏州专区棉纺织厂的优胜厂,5月、6月份的棉纱质量,也逐步提高,6月份标准品率达100%。


第6版()
专栏:

在汉族干部帮助下发展少数民族工业
云南边疆新建大批工厂
新华社昆明29日电 云南边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建立了四百一十三个农具制造、轻工业工厂和作坊,制造出一百多种农具、土布、药材、陶器、瓷器等产品。
居住在云南边疆的六十六万佧佤、傈僳、景颇、怒、独龙等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原是很落后的,解放前铁质农具很少,一般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件铁质农具。虽然开始有了一点手工业,但是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手工业者,更没有工业,不能制造农具,也不能加工农产品。解放后,党和政府一面从内地运来大批农具和日用品,无偿地发给各族农民,一面派汉族干部和技术工人,到边疆帮助建立简单的农具制造厂和各种轻工业工厂。西盟佧佤族自治县已在三十多名汉族和拉祜族工人帮助下建立了农具、肥料、陶器、野生植物加工等工厂,生产了犁头、瓷碗、镰刀、砍刀、芳香油、民族服装等十多种产品。过去佧佤人用竹制镖子在火焚后的土地上戳个洞栽种玉米,现在已经用自己铸造的犁犁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妇女,过去用几根木棍织布,一条裙子要织半年,现在盈江县成立了织布厂,景颇族妇女学会用织布机织布了。
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出现,少数民族工人队伍成长起来了。据初步统计,这些地区现在已有三千五百多名各民族工人。


第6版()
专栏:

苗家孩子的乐趣说不完
袁鹰诗 谷村摄影
清清的风呀凉凉的水,
暑期生活的乐趣说不完哩。
琤琤的琴呀缓缓的歌,
苗家孩子的欢乐唱不完哩。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西藏工委豫剧团结合平叛诉苦
为藏民编新剧演新戏
本报讯 为了紧密地配合西藏当前的平叛诉苦运动和即将来临的民主改革运动,西藏工委豫剧团大力开展演出和创作活动。这个剧团的一部分编导人员和演员们赶排了京剧“白毛女”;另一部分人员则深入拉萨西郊的哲蚌寺,收集材料,编写现代戏曲剧本。
“白毛女”排成后,已经给哲蚌寺的贫苦喇嘛演出了一场,在演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紧密。闭幕后,喇嘛们长时间的鼓掌。第二天,“白毛女”又在拉萨大礼堂演出一场,接着,便赴山南地区慰问演出。
赴山南慰问演出的同志们,沿途战胜了风雪侵袭的困难,每天在长途跋涉中,还要坚持两场慰问演出。他们每到一地,没有房子住就搭起帐篷,找不到木杆子挂幕布,就用空汽油桶和汽车搭成舞台,每次演出长达三、四小时,但是他们的口号是:只要观众看,我们就能演。
剧团的另部分编导人员和演员,在参加了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创作会议以后,积极地开始了“西藏血泪仇”的集体创作。目前,这个大型戏曲剧本已经写成,正在排练中。(任德华)


第6版()
专栏:

陇东道情戏
“看道情戏去!”兰州的人民最近在互相传告着这个喜讯。道情戏原来流传在甘肃东部的环县、华池、庆阳、宁县等陇东老革命根据地。又名陇东道情。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腔调高亢激昂,委婉优美,反映了陇东人民豪爽勇敢的性格。可惜多年来一直没有纪录脚本,因而没能提高推广。
甘肃省文化领导部门为了发掘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请来了民间艺人,给青年演员一句一句地口传手授道情戏的曲调和表演手法,并进一步进行整理、丰富。根据皮影的表演特点,吸收秦腔、京戏等表演手法,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在乐器方面,除保存了原有的四弦、唢呐、渔鼓夹板、水梆子外,又增加了古筝、琵琶、笙、大、中、小提琴等十几种乐器陪奏,因此音乐更为浑厚动听。该团又用这种曲调,排演的大型古典剧“枫洛池”,由于故事曲折,曲调优美,表演真实,在兰州演出三十余场,场场满座,倍受称赞。(附图片)
“枫洛池”剧照     李绍云摄


第6版()
专栏:

歌舞剧“石义砍柴”上演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最近演出了舞剧“石义砍柴”,受到观众欢迎。
这个舞剧是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小白龙”神话故事改编的,共八场。砍柴郎石义正在山坡上砍柴,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九头鸟邪恶的魔影掠过天空,石义抛起斧头,向妖魔砍去,从空中落下了一只绣鞋……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以后在一个热闹的庙会上,宫差宣读了国王的告示:公主被九头鸟捉去,谁救了公主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勇敢善良的石义,自告奋勇接受了为民除害的告示,要去救出公主。这时,喝得酩酊大醉的王恩,怀着贪婪和侥幸的心情表示要和石义同往寻救公主。他们沿着被砍伤的妖怪的血迹,走进深山密林,找到了妖魔的洞口。这时,胆怯的王恩却让石义一人走下洞去。石义进洞后,砍死妖魔,救了公主。于是,公主爱上了勇敢无私的石义,折断金簪,以一半相赠作为爱情的信物。但公主出洞以后,王恩却夺走了公主,并且“落井下石”,将洞口用大石堵住。
正当王恩得意地将和公主成婚时,公主的面纱忽然被风吹去,辨出了新郎不是意中人。这时,石义在群众的帮助下赶到皇宫,叙述了斩妖救公主的经过,继而取出九头鸟的羽毛作证。最后石义取出公主所赠半股金簪,公主也认出了自己的意中人,于是勇敢无私的石义和美丽多情的公主举行了婚礼。(附图片)
舞剧“石义砍柴” 本报记者 田明摄


第6版()
专栏:

第一个回族女演员
在宁夏银川,秦腔的回汉族观众,都喜欢看女演员王志杰的演出。她是银川市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回族女演员。她扮演正小旦角色,唱词准确,音调圆润、宏亮、优美,动作表情逼真。
王志杰是银川市的居民,从小就喜爱文艺。1953年,父亲看到她喜好秦腔,就送她到自治区秦腔剧院学习。不到一年,她演出了第一出开场戏“柜中缘”,得到观众好评。那时她才十二岁。以后又演出“别窑”、“翠香记”等小折戏。起初,她不懂剧情,更不懂得怎样刻划人物,但在剧院的具体培养下,进步很快。1956年她十五岁时,就成功地扮演了“王昭君”。随后,她又相继演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火焰驹”、“游龟山”、“白玉钿”和“秋瑾”等许多大本戏中的女主角。到现在她已演出传统古典剧和现代剧目三十多个,成为自治区后起之秀的秦腔演员了。(附图片)
王志杰在“贾宝玉与林黛玉”中饰林黛玉。这是黛玉葬花的一个场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院供稿)


第6版()
专栏:

军队向地方学习 地方关怀军队
湛江地区军民关系亲密无间
本报讯 广东省湛江地区驻军,三年来经常主动地参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向人民群众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推动了部队的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几年来,这个地区的驻军部队积极地参加了地方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地区的部队各级党委负责同志都参加了驻地相应的地方党委。他们经常参加地方党政机关讨论党的政策,布置和执行工农业文化教育工作等的会议。同时又主动向地方党政同志报告军事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军队干部对社会情况的了解,提高政策思想水平,地方干部也对军队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常关怀军队工作。
为了支援地方工作和锻炼干部,几年来,这个地区的驻军抽调了大批干部,组成了医疗、政法、农村建设等工作队,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下乡工作。这些工作队的总人数,占这个部队干部的80%以上,大部分同志都在农村经过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当地方工作需要部队大力支援的时候,他们还在不影响部队工作的前提下,派出大批官兵参加重大工程建设。如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湛江堵海工程等等,他们都积极参加。在工地上,官兵们既是劳动大军,又是学习大军。在和人民群众共同劳动中,他们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建设热情。
他们有计划地把部队带到工厂和农村中参观访问,帮助生产;请地方干部作报告;利用收集到的大量生动材料,举办了大小一百八十六个展览会;邀请地方干部、群众和家属给部队作报告达一百多人次。
近两年来,很多官兵都订了自己家乡的报纸。有些连队的很多战士的家乡分散在某一个县或某一个公社,领导上就主动给这些县或公社去信,和他们经常联系,许多官兵都和家乡的公社通信。战士家乡报刊上的材料和地方党政干部的来信,都成为部队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此外,这个部队的许多业务部门,还访问了地方党政机关相应的业务部门,向他们请教,来提高自己。
广大官兵在同群众一起工作和劳动中,也增强了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例如,农村干部以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各阶层对人民公社的态度,从而进行工作,对部队干部教育很大。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风格,也鼓舞了部队的战斗意志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某单位四支队在野营中,看到公社与公社之间相互支援,很受感动。以后,二营射击成绩好,便主动向一、三营介绍经验。一营缺电话机、电话线,三营立刻送去电话线,二营也把最好的电话机送到一营。军民一齐工作一齐劳动,也增进了军民之间、军队与地方干部之间的团结。
现在,军队和地方干部互相学习,已经成为这个部队的普遍风气。


第6版()
专栏:

加强同地方的联系 向人民群众学习
湛江驻军政治部主任 李福尧
党和毛主席一贯地教导我们:军队必须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来教育和提高自己。但是,从我部具体情况来说,自从进驻营房以后,有一个时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显然比过去战争年代减弱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念也不那么强烈了。
我部党委和政治机关及时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考虑到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考虑到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对于保卫祖国海防、教育和提高部队的思想觉悟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决心着手改变这种情况。为此,党委和政治机关作了许多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一方面向部队官兵反复地进行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教育,特别是依靠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教育;同时,对忽视人民军队本质的思想观点,作了批判。在这个时候,我们又积极寻求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的新的措施和方法。1956年冬,毛主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争取1957年农业大丰收的号召。部队党委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利时机,便根据当时干部和工作的情况,尽可能地及时抽出了八百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派到驻地附近十一个县的农村去,较长期地参加生产和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干部,同时也为了寻找今后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和经验。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于是领导上的信心和决心更增强了。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不断地派出大批的干部,采取不同方式到农村去生产工作和学习。同时,我们领导同志也有意识地主动参加地方党委的工作,从中学习工作经验。1958年大跃进的局面和人民公社出现以来,在部队中,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向人民群众学习,更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政治空气,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了。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收获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及时地、深刻地了解当前农村的形势和发展趋向,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大大提高了部队官兵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鼓舞了政治热情和革命积极性。此外,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事实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教益。从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愈来愈深切地体会到这样一点: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吸取力量,永远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过去战争年代要这样做,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同样也需要这样做,而且完全能这样做;即使到将来,只要我们人民军队还存在一天,这个原则也决不会改变。至于方法、时间和精力等等,都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视了,方法也就有了,时间也就有了,精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会不会影响部队训练和执行任务呢?我们的看法是:只要领导上统一筹划,适当安排,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退一步说,即使影响一些其他的工作,但由此而得到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政治积极性的增强,将是人民军队的无价之宝。


第6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上的“张福林班”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雅鲁藏布江闪耀着阳光,两岸森林间白云袅袅。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张福林班”的战士,正在与房东告别。村平叛生产委员会委员扎西说:“这些日子,我们像亲兄弟一样相处,你们保卫我们,帮助我们,并使我懂得许多道理,现在叛乱平息了,民主改革快要开始了,我非常感谢你们。”班长余寿康握着扎西的手,一再说:“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在西藏一手持枪,一手拿镐,就是为了使藏族同胞过幸福的日子。”然后,依依不舍地登上牛皮船,驶向了新防区。
“张福林班”是1950年进军西藏的。近九年来,这个班虽然班长换了几个,老战士成批复员,新战士年年增加。可是,他们始终这样,时刻以建设西藏为己任,以关心人民疾苦为光荣,走到那里把革命的种籽播到那里。特别是张福林光荣牺牲以后,张福林的模范事迹,成了全班战士为西藏人民忠心服务的榜样。
张福林是在修筑康藏公路时光荣牺牲的。那是1951年11月间,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白雪皑皑,温度降到寒暑表水银柱零度以下没有刻度数的地方。曾经在渡长江、进军大西南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的张福林,又投入了筑路工程。一天中午,他去检查同伴们打好的炮坑,突然一块大尖石从崖上掉下来,砸在他的腰上。这个出生在河南扶沟县贫农家中的儿子,为西藏人民的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军某部,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发扬他的精神,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
“张福林班”。
以后,“张福林班”的战士,高举着张福林的旗帜,和兄弟部队一道,把康藏公路修到拉萨。在修路过程中,这个班始终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在临近全线通车的时候,他们在色其拉山下开山劈石,限期七天完成,他们改革工具,改进施工方法,三天就完成了。剩下来的时间,他们经上级允许,给当地藏胞修了一座通往村寨的木桥。当地藏族人民向他们献哈达、送酥油,说他们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要求把这座桥叫“张福林桥”。由于全班战士善于猛干巧干,样样工作完成得都出色,全班年年立功,人人立功。班长文绍华立了一等功到四等功九次。康藏公路通车后,他代表全班出席了全国公路模范代表大会,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他们收到的贺信和礼品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朋友远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兄弟国家。
康藏公路通车后,西藏高原上的部队,转入了生产建设。“张福林班”在伐木、造屋、帮助群众生产等各项工作中,依然作得很出色,仍是年年立功。
1955年,他们在尼洗河畔宾格村伐木时,一天夜里,森林起了大火,危及藏胞村庄,“张福林班”的战士趟过激流,和兄弟部队一起扑灭了山火。1956年,拉萨河滚滚洪水威胁着拉萨市区,“张福林班”又像作战一样成天泡在水里,砌石垒坝,抢修河堤,和兄弟部队一道,使拉萨市区免受洪水侵袭。这期间,他们住到那里,就在那里帮助群众背水、打柴、修房、补路、耕种和收割庄稼。
今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武装叛乱,“张福林班”和驻藏部队一起,迅速投入了平叛战斗。班长文绍华在率领战士们攻占尼木宗叛军据点时,奋不顾身,在消灭了敌人的同时,自己为西藏人民献出了生命。“张福林班”的战士把悲痛化为力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广大地区,追歼叛匪,搜捕残敌,屡战皆胜。
“张福林班”就这样用血汗,为祖国、为西藏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6版()
专栏:

加强科学研究 支援抗旱斗争
河南科学技术工作者开会交流经验
据河南日报消息 为了进一步支援抗旱保苗斗争,解决工具改革、节约用水、灌溉技术、提高浇水效率等问题,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于7月24日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加强协作,积极提供抗旱经验和办法,具体研究解决抗旱中的技术问题,发挥科学技术工作的作用,为夺取秋季大丰收作出贡献。
过去,河南省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抗旱保苗斗争中,已经作了不少成绩。如水利科学研究所已建立五十个重点,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建立了十三个重点,以便及时掌握干旱情况,供给领导参考。同时,各单位都召开了重点县座谈会和电话会,布置抗旱工作。农业科学研究所还召开了老农座谈会,搜集抗旱经验。农业厅也派出了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各地检查,掌握抗旱情况。省人委工具改革办公室已整理出几种制造简单、工效较高的轻便提水工具,即将印发供各地仿造。气象科学研究所,在作好天气预报工作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
会上,大家又进一步交流和研究了抗旱保苗斗争的经验。关于灌水技术问题,水利科学研究所王士英工程师说: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豫东、豫西地区可挖自流泉。渠灌或引用河水地区,在田间可用泥和草建筑临时田间建筑物,满足当前急需。并要合理组织劳力,日夜轮浇。在方法上,采用隔沟和开双沟浇水,能够减少用水量,扩大抗旱浇水面积,也能提高浇水效率。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浅同志在谈到抗旱经验时说:首先,要注意中耕培土,防旱保墒。根据过去经验,水稻地中耕四次的较中耕一次的增产10%。他还提出根外喷水的办法,说根据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水稻在抽穗时干旱的情况下,喷水的较不喷水的,抽穗要提早三至四天,结实率增加12%。关于大力播种晚作物问题,他说:根据与老农座谈结果,过去在立秋前后播种的谷子,每亩仍收到一百多斤。
会上,大家还强调:对待因干旱而发生枯萎的作物,不能轻易毁去。据陈留县(已合并开封县)报告、一块麦茬玉米和高粱地,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9%和7.8%,叶片枯黄,已死亡一至二个,气根及主根均干死断掉。但浇水后二十四小时,即又生出新根。气象科学研究所苗永炎同志说:今年天气比较反常,高气压位置偏南,气温高,蒸发大。最近是否降雨仍无把握。因此,必须无旱要防旱,有旱要抗旱,克服靠天等雨思想。
这个会议,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济方主持。他希望今后各单位要互通情报,加强联系,交流资料,使研究成果和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版()
专栏:编后

临急献智
河南省广大群众都动员起来抗旱,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把自己的力量加进来了,这对抗旱斗争,是非常重要的。
抗旱是紧迫的事,要快,要稳操胜算地抵抗自然灾害,除了直接有关的部门紧急动员起来,还需要科学技术的保证,所以科学研究部门也负有责任。而且要像“迅雷不及掩耳”般的迅速。否则,事过境迁,再高妙的科学技术也没有用了。
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座谈,提供科学技术,支援全省抗旱运动。这是让科学工作者们临急献智的一种方法,一定会受到河南全省人民的欢迎。河南省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导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科学工作者们,为适应战胜自然灾害的需要,有必要创造更多更好的临急献智的方法。


第6版()
专栏:

党委书记苦钻苦学树立榜样
太仓利泰纱厂职工业余教育正常开展
本报讯 江苏省太仓县利泰纱厂党委书记陈英才同志,带头坚持业余文化学习,还十分关心职工的学习,因而使全厂的职工业余教育正常开展。
陈英才同志小时候只读了几年私塾,当他十六岁的那年,就到一个造海船厂内当徒工。他参加革命后,通过实际斗争的锻炼,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厂不久,他就向业余学校介绍他过去的学习情况,要求插入班级继续学习。他说:“搞革命,搞建设,就得好好学习。”又说:“过去工人没权利学文化,今天为什么还不好好学习。”他平时一贯认真学习,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今年春节期间,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和二十个代数题,他和厂长在大除夕晚上就完成了二十个代数题。有一次,他到苏州去开会,临走时,他对教师说:我到苏州去开会,大概要一星期,下星期教什么内容,我带出去自学。教师怕他太疲劳了,对他说:回来补吧!可是他回答说:不!会议期间能挤出时间来学习。开会回来后,他果然完成了自学任务,应做的作业也做好了。
除了自学外,陈英才同志也十分重视全厂的职工业余教育。由于他自己参加学习,因此也就容易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如在期中,有些学员反映:“吃不了,记不牢”。他就对教师说:目前教学进度是否快了一些,一切工作要注意实际效果,这个问题,你们研究研究。学校就组织教师研究当前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大家都认为教学中确实存在“赶进度,不顾质量”的缺点,于是,立即修订了教学计划,重视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党委书记带头学习的影响下,这个厂小组长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文化学习,成为学习中的骨干。这个厂虽然是个老厂,工人平均年龄在三十七岁以上,但职工入学人数却占职工总数80%以上。在生产紧张的时候,党委也能灵活安排时间,坚持学习。陈书记说:我们自己有深刻体会,一停课,学过的东西容易忘记。所以,我们要做到科学地安排业余时间,尽可能不停课。
由于该厂业余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文化水平,同时对生产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厂被评为苏州专区棉纺织厂的优胜厂,5月、6月份的棉纱质量,也逐步提高,6月份标准品率达100%。


第6版()
专栏:

在汉族干部帮助下发展少数民族工业
云南边疆新建大批工厂
新华社昆明29日电 云南边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建立了四百一十三个农具制造、轻工业工厂和作坊,制造出一百多种农具、土布、药材、陶器、瓷器等产品。
居住在云南边疆的六十六万佧佤、傈僳、景颇、怒、独龙等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原是很落后的,解放前铁质农具很少,一般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件铁质农具。虽然开始有了一点手工业,但是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手工业者,更没有工业,不能制造农具,也不能加工农产品。解放后,党和政府一面从内地运来大批农具和日用品,无偿地发给各族农民,一面派汉族干部和技术工人,到边疆帮助建立简单的农具制造厂和各种轻工业工厂。西盟佧佤族自治县已在三十多名汉族和拉祜族工人帮助下建立了农具、肥料、陶器、野生植物加工等工厂,生产了犁头、瓷碗、镰刀、砍刀、芳香油、民族服装等十多种产品。过去佧佤人用竹制镖子在火焚后的土地上戳个洞栽种玉米,现在已经用自己铸造的犁犁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妇女,过去用几根木棍织布,一条裙子要织半年,现在盈江县成立了织布厂,景颇族妇女学会用织布机织布了。
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出现,少数民族工人队伍成长起来了。据初步统计,这些地区现在已有三千五百多名各民族工人。


第6版()
专栏:

苗家孩子的乐趣说不完
袁鹰诗 谷村摄影
清清的风呀凉凉的水,
暑期生活的乐趣说不完哩。
琤琤的琴呀缓缓的歌,
苗家孩子的欢乐唱不完哩。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西藏工委豫剧团结合平叛诉苦
为藏民编新剧演新戏
本报讯 为了紧密地配合西藏当前的平叛诉苦运动和即将来临的民主改革运动,西藏工委豫剧团大力开展演出和创作活动。这个剧团的一部分编导人员和演员们赶排了京剧“白毛女”;另一部分人员则深入拉萨西郊的哲蚌寺,收集材料,编写现代戏曲剧本。
“白毛女”排成后,已经给哲蚌寺的贫苦喇嘛演出了一场,在演出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紧密。闭幕后,喇嘛们长时间的鼓掌。第二天,“白毛女”又在拉萨大礼堂演出一场,接着,便赴山南地区慰问演出。
赴山南慰问演出的同志们,沿途战胜了风雪侵袭的困难,每天在长途跋涉中,还要坚持两场慰问演出。他们每到一地,没有房子住就搭起帐篷,找不到木杆子挂幕布,就用空汽油桶和汽车搭成舞台,每次演出长达三、四小时,但是他们的口号是:只要观众看,我们就能演。
剧团的另部分编导人员和演员,在参加了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创作会议以后,积极地开始了“西藏血泪仇”的集体创作。目前,这个大型戏曲剧本已经写成,正在排练中。(任德华)


第6版()
专栏:

陇东道情戏
“看道情戏去!”兰州的人民最近在互相传告着这个喜讯。道情戏原来流传在甘肃东部的环县、华池、庆阳、宁县等陇东老革命根据地。又名陇东道情。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腔调高亢激昂,委婉优美,反映了陇东人民豪爽勇敢的性格。可惜多年来一直没有纪录脚本,因而没能提高推广。
甘肃省文化领导部门为了发掘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请来了民间艺人,给青年演员一句一句地口传手授道情戏的曲调和表演手法,并进一步进行整理、丰富。根据皮影的表演特点,吸收秦腔、京戏等表演手法,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在乐器方面,除保存了原有的四弦、唢呐、渔鼓夹板、水梆子外,又增加了古筝、琵琶、笙、大、中、小提琴等十几种乐器陪奏,因此音乐更为浑厚动听。该团又用这种曲调,排演的大型古典剧“枫洛池”,由于故事曲折,曲调优美,表演真实,在兰州演出三十余场,场场满座,倍受称赞。(附图片)
“枫洛池”剧照     李绍云摄


第6版()
专栏:

歌舞剧“石义砍柴”上演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最近演出了舞剧“石义砍柴”,受到观众欢迎。
这个舞剧是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小白龙”神话故事改编的,共八场。砍柴郎石义正在山坡上砍柴,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九头鸟邪恶的魔影掠过天空,石义抛起斧头,向妖魔砍去,从空中落下了一只绣鞋……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以后在一个热闹的庙会上,宫差宣读了国王的告示:公主被九头鸟捉去,谁救了公主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勇敢善良的石义,自告奋勇接受了为民除害的告示,要去救出公主。这时,喝得酩酊大醉的王恩,怀着贪婪和侥幸的心情表示要和石义同往寻救公主。他们沿着被砍伤的妖怪的血迹,走进深山密林,找到了妖魔的洞口。这时,胆怯的王恩却让石义一人走下洞去。石义进洞后,砍死妖魔,救了公主。于是,公主爱上了勇敢无私的石义,折断金簪,以一半相赠作为爱情的信物。但公主出洞以后,王恩却夺走了公主,并且“落井下石”,将洞口用大石堵住。
正当王恩得意地将和公主成婚时,公主的面纱忽然被风吹去,辨出了新郎不是意中人。这时,石义在群众的帮助下赶到皇宫,叙述了斩妖救公主的经过,继而取出九头鸟的羽毛作证。最后石义取出公主所赠半股金簪,公主也认出了自己的意中人,于是勇敢无私的石义和美丽多情的公主举行了婚礼。(附图片)
舞剧“石义砍柴” 本报记者 田明摄


第6版()
专栏:

第一个回族女演员
在宁夏银川,秦腔的回汉族观众,都喜欢看女演员王志杰的演出。她是银川市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回族女演员。她扮演正小旦角色,唱词准确,音调圆润、宏亮、优美,动作表情逼真。
王志杰是银川市的居民,从小就喜爱文艺。1953年,父亲看到她喜好秦腔,就送她到自治区秦腔剧院学习。不到一年,她演出了第一出开场戏“柜中缘”,得到观众好评。那时她才十二岁。以后又演出“别窑”、“翠香记”等小折戏。起初,她不懂剧情,更不懂得怎样刻划人物,但在剧院的具体培养下,进步很快。1956年她十五岁时,就成功地扮演了“王昭君”。随后,她又相继演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火焰驹”、“游龟山”、“白玉钿”和“秋瑾”等许多大本戏中的女主角。到现在她已演出传统古典剧和现代剧目三十多个,成为自治区后起之秀的秦腔演员了。(附图片)
王志杰在“贾宝玉与林黛玉”中饰林黛玉。这是黛玉葬花的一个场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院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