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哪里有劳动大军 哪里就有白衣战士
浙江医务人员上山下乡为农忙服务 河南三个县的医务人员参加抗旱斗争
本报讯 浙江卫生医务人员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纷纷下乡上山,开展医疗保健工作,为农忙服务。
全省已有50%以上的卫生医务人员参加了这一工作。嘉兴地区原来八百多个除害灭病防治组扩大到二千七百多人。他们组成许多巡回医疗小组,挑着货郎担、背着保健箱深入农村,把医药送到田间、食堂。绍兴县专门成立了巡回医疗办公室,动员了一千一百多名卫生人员下乡工作,还训练了公社保健员一千五百多人,急救员六千多人,平均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一名急救员或保健员。
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以后,都以田间、食堂为阵地,采取分片包干,点线结合、蹲点打圈、巡回治疗和定人、定时、定点的办法开展夏季卫生和疾病防治工作。余姚县的卫生医务人员为了有利生产,便利群众,为群众服务,白天用巡回旗,晚上用巡回灯、广播筒、有病在食堂挂号等方法开展医疗活动。受到广大社员的欢迎。
各地在工作中都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了综合性措施:合理支配劳力时间,采取早出工、晚收工、适当延长中午休息时间,大力提倡在田间或室外劳动时戴草帽、带水壶、搭凉棚或利用树荫作为工间休息场所。诸暨县在四天中新搭好四百多个凉棚,并且建立了许多茶水供应站。在保护妇女劳动力方面,根据生理特点分配工作,同时在田间展开卫生知识宣传,提高社员个人卫生和夏令卫生的知识水平,各地都加强了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福利事业单位的卫生工作。
本报讯 为了保护抗旱保苗劳动大军的身体健康,河南博爱县、许昌县、郾城县卫生人员积极服务当前中心工作,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截止7月23日,博爱县直接、间接参加抗旱运动的医务人员有二百三十余名,另有六十多名半农半医人员和临时训练的不脱产卫生急救员近二百名,也直接投入了抗旱斗争。由这些医务人员所组成的田间巡回医疗队都实行分片包干的办法,作到了村村有医生、片片有卫生急救员。他们经常肩背药箱,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医疗。有病人时,就立刻治疗,无病人就直接参加抗旱浇地;在生产空隙和休息时间,就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阳庙公社六村生产队老中医郭凤和,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也带着急救药品到田间巡回。
为了作好田间防暑和食堂卫生工作,各食堂炊事员都准备了足够的开水供应社员。有的生产队还指定专人送水。阳庙公社北西尚等生产大队,为社员购买了仁丹一千余包。许良卫生院还配制了清凉防暑剂供应社内重体力劳动者服用。全县地头搭起的凉棚共有四百五十多个。各公社大都执行了气温高时少干活多休息、气温较低时多干活少休息,推行了早上班晚下班、中午炎热暂停班的制度。有的卫生人员还深入食堂指导作好饮食卫生工作,保证社员吃得好,吃得清洁。
许昌县十二个卫生院的六百多名医护工作人员,7月18日收听了县委发出的关于开展抗旱保苗运动、保证秋季大丰收的紧急指示后,都立刻分头酝酿讨论。许多医护人员纷纷表示立即到抗旱斗争的最前线去,为抗旱大军服务。当天全县即组织了三百二十名医务人员(包括三十名兽医),成立十一个队、五十五个小组,出发到田间开展医疗活动。
郾城县卫生部门也组织了大批医护人员奔赴田间,展开医疗工作。全县除由县卫生局组织了三个防暑降温医疗队经常到各地巡回外,各人民公社医院的三百多名医护人员也分别组成了医疗防疫小组,和抗旱队伍一起,在田间一边宣传,一边治疗,一边抗旱。他们提出:“拿起药箱当医生,放下药箱去劳动;哪里有抗旱大军,哪里就有白衣战士。”
在开展医疗活动中,许多医护人员,都日夜和社员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很多社员都为医务人员们这种艰苦深入的作风所感动,从而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热情,推动了抗旱斗争。社员潘玉荣看到医生张群景每天晌午都背着药包,到处巡回医疗时,感动地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我家有病人,套车也请不到医生,现在医生却找着给群众治病,要不好好抗旱,就对不起国家。”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后,就及时向领导上汇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附图片)
为了完成三亿八千万吨煤,阜新新丘煤矿六坑保健人员(左)下坑送药,受到采煤工人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 孟淑梅摄


第6版()
专栏:

加强支部独立作战能力
双辽县委不断帮助基层干部提高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双辽县委会从去年整风运动以来,不断加强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推动各项工作继续跃进。
去年的整风运动,使中共双辽县委和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重大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县委经过讨论,及时作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决定。并结合整风运动普遍整顿了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充实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同时,为了克服部分干部孤立抓生产,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的不良倾向,县委号召各部门下乡的干部都要帮助农村党支部改进工作。县委也经常讨论党基层组织的工作,及时解决支部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去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有些干部认为:“群众高度地组织起来了,党的作用不大了”,因而放松了党的工作。针对这些错误的论调,县委立即召开了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对新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了充分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人民公社是个新的组织,谁也没有经验;因此,党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大大加重了。经过县委不断的教育检查,绝大多数公社干部,都能主动依靠党支部开展工作。
对基层支部除加强组织建设以外,县委特别注意加强支部的独立作战能力。为此,县委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一年来,县委党校适应基层干部的特点,先后轮训了基层干部九百多人。教学中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干部思想情况,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也推动了当前的工作。各公社党委还坚持了常年业余党课教育制度,每个公社都有一名专职干部,巡回给农村党员上党课。现在全县农村党员每月都可以上一次党课,逐步提高了对党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
县委还抓住干部参加劳动这个中心环节,来改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县委采取领导干部带头劳动和具体帮助相结合的办法,鼓舞了基层干部参加劳动的热情。从去冬县委决定副部长以上干部轮流下乡劳动两个月以来,已有十六名负责干部下乡劳动当社员。今年春耕初期,县委抽出十名干部组成检查组,分别到五个公社进行检查,帮助解决基层干部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基层干部参加劳动后,工作更深入踏实了,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这就使干部参加劳动具有更高的自觉性。现在,从上到下人人参加劳动和种试验田的良好风气,越来越浓厚了。
双辽县委为了进一步推动支部工作的开展,先后召开了两次基层组织工作会议,集中地总结和交流了支部工作经验。县委还以王奔公社为重点,系统地总结检查支部工作的经验,树立旗帜,指导全县,已经收到良好效果。
经过县委和基层干部的努力,全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显著加强,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员都能自觉地过组织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党内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全县出现了五十个先进支部,六百五十一名红旗干部,六百零七名优秀党员。 (李树功)


第6版()
专栏:

关心青年工人业余生活
新港船舶修造厂团委会开展卫生、学习、娱乐等活动
据天津日报消息 共青团天津新港船舶修造厂委员会,最近在新工人宿舍中开展了“五好”(卫生、学习、文体、团结互助、道德品质)红旗竞赛,使宿舍成为对新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阵地和业余文娱活动的场所。该厂团组织这种处处关心青年工人,帮助他们安排好生活的作法,很受青年工人欢迎。
在这个厂的两幢楼房内,住着九百多名新工人。他们来自各地,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几个月之后,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班次不同,一个屋内,有的上白班,有的上夜班,有的是两班生产,也有的是三班生产。这样,互相影响休息,也引起了不少纠纷。同时,这些新工人大部分都是青年,缺乏生活经验,业余时间不会很好地安排。每天下班后,许多人的业余生活很不规律。
这个厂的共青团组织,认识到关心青年工人的业余生活是一个重要问题,及时向工厂党委做了汇报,决定本着让青年工人休息好、玩好、工作好和对青年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在4月底按车间、工作班次调整了宿舍。各个房间内都选出了小组长。同时,以各车间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了“五好”红旗宿舍竞赛,每月按期评比。
青年工人的业余生活,逐步变得有规律和丰富多彩。每个宿舍,都订立了“五好”公约和卫生值日制度。绝大多数的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青年工人的文化生活也开展了起来,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有的玩乐器,有的打扑克、下象棋,还有的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听技术员辅导理论课和集体读报。阅读革命故事书,看电影和进行球赛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增多了。“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等书籍很受欢迎。前些日子,工厂团组织推荐了一本怎样做一个红色徒工的书,从新华书店拿来五百本,很快就卖光了。
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青年工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大大加强。他们上班时工作在一个小组,下班后又在一块玩和读书,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出现了很多同志式的团结互助的感人事例。前些日子,徒工王金铭的脚肿了,痛得不能支持,同屋住的徒工徐树贵就把他背到港口医院去治疗。在这里居住的十七名铸工女徒工,她们在生产上是一支“红旗姑娘队”,在宿舍内又积极帮助别人,看到男同志们的衣服脏了就主动帮着洗。有一次,徒工孟庆其在工作时将裤子划破了,自己又不会补,正在发愁的时候,女徒工们知道了这件事,马上连夜给他补好了。在集体生活中,青年们新的道德品质一天天成长,帮助别人学文化、补习技术课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个厂团委书记说:他们简直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了。


第6版()
专栏:

四十一号宿舍里的七个年轻人
上海机床厂东大楼第四十一号宿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宿舍。这里住的是吴贵宝、张志德、金顺达、何金芳、陈杏根、邬烈琪和葛顺根等七个青年人,他们都是二级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
这七个青年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过着勤俭节约、团结愉快的生活。他们的模范行动,已成为全厂青年学习的榜样。
杨溥涛 毛蕙芝摄(新华社稿)
(1)他们都非常关心政治。晚上,在一起学习党刊上的文章。
(2)他们又都是业余学校的学生。这是陈杏根(左)和张志德,在复习刨工工艺学。
(3)有时候,也可以看见他们根据各人的爱好,进行个别活动。何金芳爱好无线电,正在欣赏自己安装的矿石机。
(4)他们爱劳动、爱整洁,宿舍里经常保持窗明几净。
(5)衣服破了,就自己动手缝补,虽然针脚粗些,倒也整整齐齐。
(6)这几个青年差不多都是音乐爱好者。


第6版()
专栏:编后

当好生活的向导
山间溪水,如疏导得当,可以浇花灌田,助苗发育。青年的业余活动,如妥善安排,就能有益身心,催人向上。因此,帮助青年安排好业余生活,应当是共青团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帮助青年安排业余生活呢?因为青年一般不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往往有“上班有领导,下班无人管”的感觉和苦闷。上海机床厂的青工们,却没有这种感觉和苦闷。你看他们的业余生活,过得多么美满、快乐和文明啊!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而青年的生活,更是根深叶正茂,正向四方蓬勃发展。所以团的基层组织,在帮助青年安排业余生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个特点,要因人因时因事制宜,照顾他们的不同爱好和兴趣,要像引水灌田一样,善于顺着水性,帮助青年不断前进。


第6版()
专栏: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教好功课
福建林学院交流教学经验
本报讯 福建林学院党委大抓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近一个多月来,已连续组织两次全院性的大型教学观摩会。这些措施给教师的鼓舞、帮助很大。
林学院是一所新办的高等学校,新教师多,而且这些新教师中有许多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青助教。如何及时帮助这些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教好功课,便成为院党委领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院党委经过研究,决定采取抓重点、抓典型、抓经验的办法,选择教学上有先进经验的教师,帮助总结经验,并举行教学观摩会,组织推广。在教学观摩中,院党委领导干部和教师都参加听讲,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如第一次公开教学观摩由林化专业机械制图教师唐荫先担任。他讲解得透彻、熟练,重点突出,准确掌握课时,逻辑性较强,并能联系上一节课,使学生便于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缺点是讲话声音缺乏节奏,挂图太早拿出,这样不但不能更好配合讲课内容进行形象化教育,而且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大家听完课后,第二天举行评论会,邀请他参加,给他指出优缺点,帮助他提高改进,同时吸取他的经验教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经验的观摩交流对主讲的教师是一个很好提高的机会,其他教师也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为了使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林学院还于6月底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参加这个会的有全院新老教师和领导干部八十多人,有十个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在会上介绍自己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的范围很广。例如森林植物教研组就以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为题,介绍了室内现场教学的经验,大家都认为很好。因为过去大家都觉得在室内就不能达到现场教学的目的,而他们这次发挥了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选择了叶子这一章,采集了四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带有枝条的叶子的新鲜标本,进行编号分组后,排在各组学生的课桌上,这样老师一面在讲解理论,一面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以达到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的目的。如果不采取这个办法,叶子这一章就是采取野外现场教学也是不理想的,因为在野外既不能很完善的讲解理论,也不能找到有四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叶子的现场,可供实际观察。许多有关教研组的教师都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理论能紧密地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6版()
专栏:

三苏纪念馆在筹建中
据新华社讯 四川眉山县“三苏公园”管理委员会,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三苏纪念馆”。目前已收集到宋、元、明、清和国外出版的不同版本的三苏的文集、全集、刻本、碑帖、拓本等数千册。
三苏就是苏洵、苏轼、苏辙。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世称长公,又称大苏。其弟苏辙,字子由,人称少公。苏东坡的父亲名苏洵,字明允,又称苏老泉、老苏。他们三人同在宋朝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当时就闻名一时,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三苏的著作很多,特别是苏东坡的著作最多,他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眉山县位于四川南部岷江畔,是苏东坡的故里。现在眉山县城三苏公园内的三苏祠,为清康熙时重建,现祠内尚存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所刻苏东坡书碑二座。


第6版()
专栏:

刘文典家属献出方望溪珍贵手稿
据新华社合肥28日电 安徽省博物馆最近收到古典文学家刘文典家属捐献的方望溪手稿两册。这些手稿,是研究桐城文派的重要的资料。
方望溪是安徽桐城人,清初的著名古文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桐城文派的始祖。这两册手稿是方望溪生前从七十四岁到八十四岁这一期间的著作,共四十篇,其中有三十篇过去没有刊行过。两册手稿都用墨笔起稿,用朱笔、蓝笔、绿笔修改。
手稿原来的保存者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的教授,著有淮南子集解、杜甫年谱等书。去年11月在昆明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遗嘱把他生前所保存的方望溪手稿等十五件文物,由昆明运回安徽,捐献给政府。


第6版()
专栏:

今日昌都
澜沧江边的昌都城,是康藏高原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早在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川滇两省入藏孔道,内地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都是经过这里运往西藏各地。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解放了这个城市。自那时起中央就大力帮助这里的藏族人民发展农牧工商业,修公路、开医院、建学校、办工厂……,使这座古城迅速改变了旧日的落后面貌。
在新市区
澜沧江西岸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一座崭新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宽阔的大街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耸的楼房,这里有直接为藏族人民服务的贸易公司、银行、书店、学校等等。自从1953年,被藏族人民称为“金桥”的康藏公路通车到这里以后,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建设,到现在,新建房屋面积已达五万多平方米,比旧城总面积大一倍多,整齐、漂亮的新市区恰巧与旧城隔江相望。
在新市区贸易公司的大楼里,经常挤满了顾客,他们可以在这里随意选购到从内地运来的茶叶、衣料、工具、食物等各种商品。最近,贸易公司的营业额逐月上升,藏族顾客越来越多。一位名叫曲吉的藏族妇女,牵着两个孩子到贸易公司里选购了三套衣料,还买了四块砖茶、两斤糖果,她的丈夫两个月前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当了工人,每月有六十多元的工资,全家的生活改善了,从此不愁吃穿。曲吉夫妇原来是一户农奴。提起过去的生活,她说每天只能吃到两碗清水糌粑,买不起茶叶,就用树叶熬水加盐当茶喝。现在可不同了,她已是贸易公司里常见的顾客。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给昌都市场带来了新的繁荣,最近,贸易公司正准备从内地调运大批物资,主要是日用百货、副食品、布匹、茶果等藏族人民喜爱的商品,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新市区里有一所设备完善的小学,二百多个藏族小学生大部分是贫苦家庭的子女。这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在运动场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当中,不少是刚放下羊鞭的牧童。现在他们在学校里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都发给足够吃穿的助学金。二年级的降巴根青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不久前他的父亲被叛乱分子杀害了,这个孩子整天愁眉苦脸,十分悲伤,学校的老师们便经常跟他在一起,从学习到生活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政府每月给他家里发生活补助费。现在,降巴根青又重新活跃起来,而且成为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儿童,最近他还加入了少先队,当了中队长。西藏叛乱发生以前,一些反动分子暗中阻挠和威胁,不准群众送子女上学,给学校招生造成一些困难。叛乱平定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现在离下半年开学时间还有两个月,可是带着子女到学校里来请求老师接收入学的已有二百多户,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学校在今年下学期准备扩大一倍。
每天下午,在新市区里可以看到许多下班的藏族工人三三两两地唱着轻快的藏歌,走回家去;放学的儿童,挎着书包,蹦蹦跳跳地玩耍;来自乡村的农、牧民,赶着驮满物资的牲口,跨马驰过大街。过去,这些人从来没有扬眉吐气过,出门上街总是小心翼翼,碰到农奴主或反动官员走过,就得侍立道旁低头吐舌或是远相回避。
新的萌芽
古老的昌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近代化的小型工厂,这些工厂都是直接为当地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有发电厂、水泥厂、砖瓦厂、木料加工厂等。“工厂”这个名词,在不久以前对当地人民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过去这里只有几十家店铺和几家简陋的手工业生产者,连一根铁钉也要靠外地供应。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民歌中表达过自己的幻想:“天空升起五彩太阳的时候,地上就会变成应有尽有的宝库,羊毛像白云,高楼像星星。”如今幻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明亮的电灯代替了半明半暗的酥油灯,这里也听到了机器的轰鸣。随着工厂的建立,一支当地的藏族工人队伍正在成长和壮大。现在已有藏族工人五百多人,他们大多是过去的农奴或流浪者,现在半数以上的人已经成为技术工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砖瓦厂和木料加工厂里,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个别汉族工人外,藏族工人占90%以上。制砖工人桑多技术提高得特别快,最近他创造了日产砖坯九百五十块的高额纪录,成为全厂工人学习的榜样。他十多年前,由于支不起乌拉,举家四散逃亡,他带着一个讨饭的木碗和一根打狗棒,农忙时候,给别人打零工,以求一饱,平时只靠乞讨度日。三年前,桑多来砖瓦厂当上了工人,从此有了固定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他已经结了婚,妻子也是工人。他时常对人说:“想起过去,看看现在,怎不叫人拚命工作。”他每天总是比别人提前上班,下班时间到了,他还要偷偷地多干一会才回家。
新生活开始了
昌都城里,到处是欢乐和自由的歌声。在欢庆西藏平叛胜利欢呼声中,各条街道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曾经给贵族当了二十多年家奴的群觉,现在是一个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他现在工作非常忙,从早到晚地挨家挨户访问,组织居民开会、学习。群觉出身农奴家庭,八岁时,父母都在农奴主的皮鞭下死于非命,成了孤儿,开始负担起沉重的劳役。他曾经从拉萨到昌都辗转逃亡,但还是没有逃出农奴制度的魔掌。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低声下气的日子,不敢大声讲话,不敢挺直腰走路,从他弯曲的身躯、满脸的绉纹、累累的伤疤,可以看出过去苦难生活留下的痕迹。现在的群觉完全变了样,有说有笑,精神焕发,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全街的居民一有问题都喜欢找他谈。群觉说:“现在我才见了青天,看到太阳了。”
本报记者 李德森


第6版()
专栏:资料

昌都在前进
昌都城是西藏三大部分之一——昌都地区的首府,位于达马拉山麓的一个群山环绕的峡谷里、杂楚河和鄂穆楚河的三角洲上,是一个背山面水的城市。昌都是从四川、云南进入前、后藏的孔道和大门,海拔约三千四百米。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1952年11月康藏公路通车到昌都,从内地到昌都和从昌都到拉萨的行程大大缩短。
解放前,昌都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解放后,在旧市区的对面,出现了新市区,一条宽阔的大街出现了。国营贸易公司、粮食公司、银行、邮电局、人民医院、新华书店都陆续出现。市场上出现了繁荣景象,西藏东部的土特产,都从这里运往内地;内地运来的各种工业品,也不断从这里运到各个山村和牧场。
1956年,昌都地区的反革命分子齐眉公布、普巴本曾勾结从金沙江以东逃窜来的叛匪,组织武装叛乱,但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和各族人民平息。今年4月,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昌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昌都的各族人民敲锣打鼓,热烈庆祝军管会和县人民政府成立,迎接自己的新生。目前,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民主改革,街头的彩牌上已出现了这样的标语:“要求进行民主改革,摧垮封建制度,彻底解放劳动人民。”(李蕙云)


第6版()
专栏:

哪里有劳动大军 哪里就有白衣战士
浙江医务人员上山下乡为农忙服务 河南三个县的医务人员参加抗旱斗争
本报讯 浙江卫生医务人员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纷纷下乡上山,开展医疗保健工作,为农忙服务。
全省已有50%以上的卫生医务人员参加了这一工作。嘉兴地区原来八百多个除害灭病防治组扩大到二千七百多人。他们组成许多巡回医疗小组,挑着货郎担、背着保健箱深入农村,把医药送到田间、食堂。绍兴县专门成立了巡回医疗办公室,动员了一千一百多名卫生人员下乡工作,还训练了公社保健员一千五百多人,急救员六千多人,平均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一名急救员或保健员。
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以后,都以田间、食堂为阵地,采取分片包干,点线结合、蹲点打圈、巡回治疗和定人、定时、定点的办法开展夏季卫生和疾病防治工作。余姚县的卫生医务人员为了有利生产,便利群众,为群众服务,白天用巡回旗,晚上用巡回灯、广播筒、有病在食堂挂号等方法开展医疗活动。受到广大社员的欢迎。
各地在工作中都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了综合性措施:合理支配劳力时间,采取早出工、晚收工、适当延长中午休息时间,大力提倡在田间或室外劳动时戴草帽、带水壶、搭凉棚或利用树荫作为工间休息场所。诸暨县在四天中新搭好四百多个凉棚,并且建立了许多茶水供应站。在保护妇女劳动力方面,根据生理特点分配工作,同时在田间展开卫生知识宣传,提高社员个人卫生和夏令卫生的知识水平,各地都加强了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福利事业单位的卫生工作。
本报讯 为了保护抗旱保苗劳动大军的身体健康,河南博爱县、许昌县、郾城县卫生人员积极服务当前中心工作,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截止7月23日,博爱县直接、间接参加抗旱运动的医务人员有二百三十余名,另有六十多名半农半医人员和临时训练的不脱产卫生急救员近二百名,也直接投入了抗旱斗争。由这些医务人员所组成的田间巡回医疗队都实行分片包干的办法,作到了村村有医生、片片有卫生急救员。他们经常肩背药箱,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医疗。有病人时,就立刻治疗,无病人就直接参加抗旱浇地;在生产空隙和休息时间,就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阳庙公社六村生产队老中医郭凤和,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也带着急救药品到田间巡回。
为了作好田间防暑和食堂卫生工作,各食堂炊事员都准备了足够的开水供应社员。有的生产队还指定专人送水。阳庙公社北西尚等生产大队,为社员购买了仁丹一千余包。许良卫生院还配制了清凉防暑剂供应社内重体力劳动者服用。全县地头搭起的凉棚共有四百五十多个。各公社大都执行了气温高时少干活多休息、气温较低时多干活少休息,推行了早上班晚下班、中午炎热暂停班的制度。有的卫生人员还深入食堂指导作好饮食卫生工作,保证社员吃得好,吃得清洁。
许昌县十二个卫生院的六百多名医护工作人员,7月18日收听了县委发出的关于开展抗旱保苗运动、保证秋季大丰收的紧急指示后,都立刻分头酝酿讨论。许多医护人员纷纷表示立即到抗旱斗争的最前线去,为抗旱大军服务。当天全县即组织了三百二十名医务人员(包括三十名兽医),成立十一个队、五十五个小组,出发到田间开展医疗活动。
郾城县卫生部门也组织了大批医护人员奔赴田间,展开医疗工作。全县除由县卫生局组织了三个防暑降温医疗队经常到各地巡回外,各人民公社医院的三百多名医护人员也分别组成了医疗防疫小组,和抗旱队伍一起,在田间一边宣传,一边治疗,一边抗旱。他们提出:“拿起药箱当医生,放下药箱去劳动;哪里有抗旱大军,哪里就有白衣战士。”
在开展医疗活动中,许多医护人员,都日夜和社员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很多社员都为医务人员们这种艰苦深入的作风所感动,从而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热情,推动了抗旱斗争。社员潘玉荣看到医生张群景每天晌午都背着药包,到处巡回医疗时,感动地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我家有病人,套车也请不到医生,现在医生却找着给群众治病,要不好好抗旱,就对不起国家。”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后,就及时向领导上汇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附图片)
为了完成三亿八千万吨煤,阜新新丘煤矿六坑保健人员(左)下坑送药,受到采煤工人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 孟淑梅摄


第6版()
专栏:

加强支部独立作战能力
双辽县委不断帮助基层干部提高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双辽县委会从去年整风运动以来,不断加强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推动各项工作继续跃进。
去年的整风运动,使中共双辽县委和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重大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县委经过讨论,及时作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决定。并结合整风运动普遍整顿了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充实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同时,为了克服部分干部孤立抓生产,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的不良倾向,县委号召各部门下乡的干部都要帮助农村党支部改进工作。县委也经常讨论党基层组织的工作,及时解决支部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去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有些干部认为:“群众高度地组织起来了,党的作用不大了”,因而放松了党的工作。针对这些错误的论调,县委立即召开了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对新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了充分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人民公社是个新的组织,谁也没有经验;因此,党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大大加重了。经过县委不断的教育检查,绝大多数公社干部,都能主动依靠党支部开展工作。
对基层支部除加强组织建设以外,县委特别注意加强支部的独立作战能力。为此,县委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一年来,县委党校适应基层干部的特点,先后轮训了基层干部九百多人。教学中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干部思想情况,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也推动了当前的工作。各公社党委还坚持了常年业余党课教育制度,每个公社都有一名专职干部,巡回给农村党员上党课。现在全县农村党员每月都可以上一次党课,逐步提高了对党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
县委还抓住干部参加劳动这个中心环节,来改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县委采取领导干部带头劳动和具体帮助相结合的办法,鼓舞了基层干部参加劳动的热情。从去冬县委决定副部长以上干部轮流下乡劳动两个月以来,已有十六名负责干部下乡劳动当社员。今年春耕初期,县委抽出十名干部组成检查组,分别到五个公社进行检查,帮助解决基层干部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基层干部参加劳动后,工作更深入踏实了,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这就使干部参加劳动具有更高的自觉性。现在,从上到下人人参加劳动和种试验田的良好风气,越来越浓厚了。
双辽县委为了进一步推动支部工作的开展,先后召开了两次基层组织工作会议,集中地总结和交流了支部工作经验。县委还以王奔公社为重点,系统地总结检查支部工作的经验,树立旗帜,指导全县,已经收到良好效果。
经过县委和基层干部的努力,全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显著加强,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员都能自觉地过组织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党内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全县出现了五十个先进支部,六百五十一名红旗干部,六百零七名优秀党员。 (李树功)


第6版()
专栏:

关心青年工人业余生活
新港船舶修造厂团委会开展卫生、学习、娱乐等活动
据天津日报消息 共青团天津新港船舶修造厂委员会,最近在新工人宿舍中开展了“五好”(卫生、学习、文体、团结互助、道德品质)红旗竞赛,使宿舍成为对新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阵地和业余文娱活动的场所。该厂团组织这种处处关心青年工人,帮助他们安排好生活的作法,很受青年工人欢迎。
在这个厂的两幢楼房内,住着九百多名新工人。他们来自各地,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几个月之后,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班次不同,一个屋内,有的上白班,有的上夜班,有的是两班生产,也有的是三班生产。这样,互相影响休息,也引起了不少纠纷。同时,这些新工人大部分都是青年,缺乏生活经验,业余时间不会很好地安排。每天下班后,许多人的业余生活很不规律。
这个厂的共青团组织,认识到关心青年工人的业余生活是一个重要问题,及时向工厂党委做了汇报,决定本着让青年工人休息好、玩好、工作好和对青年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在4月底按车间、工作班次调整了宿舍。各个房间内都选出了小组长。同时,以各车间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了“五好”红旗宿舍竞赛,每月按期评比。
青年工人的业余生活,逐步变得有规律和丰富多彩。每个宿舍,都订立了“五好”公约和卫生值日制度。绝大多数的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青年工人的文化生活也开展了起来,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有的玩乐器,有的打扑克、下象棋,还有的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听技术员辅导理论课和集体读报。阅读革命故事书,看电影和进行球赛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增多了。“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等书籍很受欢迎。前些日子,工厂团组织推荐了一本怎样做一个红色徒工的书,从新华书店拿来五百本,很快就卖光了。
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青年工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大大加强。他们上班时工作在一个小组,下班后又在一块玩和读书,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出现了很多同志式的团结互助的感人事例。前些日子,徒工王金铭的脚肿了,痛得不能支持,同屋住的徒工徐树贵就把他背到港口医院去治疗。在这里居住的十七名铸工女徒工,她们在生产上是一支“红旗姑娘队”,在宿舍内又积极帮助别人,看到男同志们的衣服脏了就主动帮着洗。有一次,徒工孟庆其在工作时将裤子划破了,自己又不会补,正在发愁的时候,女徒工们知道了这件事,马上连夜给他补好了。在集体生活中,青年们新的道德品质一天天成长,帮助别人学文化、补习技术课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个厂团委书记说:他们简直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了。


第6版()
专栏:

四十一号宿舍里的七个年轻人
上海机床厂东大楼第四十一号宿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宿舍。这里住的是吴贵宝、张志德、金顺达、何金芳、陈杏根、邬烈琪和葛顺根等七个青年人,他们都是二级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
这七个青年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过着勤俭节约、团结愉快的生活。他们的模范行动,已成为全厂青年学习的榜样。
杨溥涛 毛蕙芝摄(新华社稿)
(1)他们都非常关心政治。晚上,在一起学习党刊上的文章。
(2)他们又都是业余学校的学生。这是陈杏根(左)和张志德,在复习刨工工艺学。
(3)有时候,也可以看见他们根据各人的爱好,进行个别活动。何金芳爱好无线电,正在欣赏自己安装的矿石机。
(4)他们爱劳动、爱整洁,宿舍里经常保持窗明几净。
(5)衣服破了,就自己动手缝补,虽然针脚粗些,倒也整整齐齐。
(6)这几个青年差不多都是音乐爱好者。


第6版()
专栏:编后

当好生活的向导
山间溪水,如疏导得当,可以浇花灌田,助苗发育。青年的业余活动,如妥善安排,就能有益身心,催人向上。因此,帮助青年安排好业余生活,应当是共青团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帮助青年安排业余生活呢?因为青年一般不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往往有“上班有领导,下班无人管”的感觉和苦闷。上海机床厂的青工们,却没有这种感觉和苦闷。你看他们的业余生活,过得多么美满、快乐和文明啊!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而青年的生活,更是根深叶正茂,正向四方蓬勃发展。所以团的基层组织,在帮助青年安排业余生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个特点,要因人因时因事制宜,照顾他们的不同爱好和兴趣,要像引水灌田一样,善于顺着水性,帮助青年不断前进。


第6版()
专栏: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教好功课
福建林学院交流教学经验
本报讯 福建林学院党委大抓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近一个多月来,已连续组织两次全院性的大型教学观摩会。这些措施给教师的鼓舞、帮助很大。
林学院是一所新办的高等学校,新教师多,而且这些新教师中有许多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青助教。如何及时帮助这些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教好功课,便成为院党委领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院党委经过研究,决定采取抓重点、抓典型、抓经验的办法,选择教学上有先进经验的教师,帮助总结经验,并举行教学观摩会,组织推广。在教学观摩中,院党委领导干部和教师都参加听讲,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如第一次公开教学观摩由林化专业机械制图教师唐荫先担任。他讲解得透彻、熟练,重点突出,准确掌握课时,逻辑性较强,并能联系上一节课,使学生便于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缺点是讲话声音缺乏节奏,挂图太早拿出,这样不但不能更好配合讲课内容进行形象化教育,而且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大家听完课后,第二天举行评论会,邀请他参加,给他指出优缺点,帮助他提高改进,同时吸取他的经验教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经验的观摩交流对主讲的教师是一个很好提高的机会,其他教师也从中学到许多东西。
为了使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林学院还于6月底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参加这个会的有全院新老教师和领导干部八十多人,有十个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在会上介绍自己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的范围很广。例如森林植物教研组就以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为题,介绍了室内现场教学的经验,大家都认为很好。因为过去大家都觉得在室内就不能达到现场教学的目的,而他们这次发挥了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选择了叶子这一章,采集了四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带有枝条的叶子的新鲜标本,进行编号分组后,排在各组学生的课桌上,这样老师一面在讲解理论,一面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以达到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的目的。如果不采取这个办法,叶子这一章就是采取野外现场教学也是不理想的,因为在野外既不能很完善的讲解理论,也不能找到有四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叶子的现场,可供实际观察。许多有关教研组的教师都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理论能紧密地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6版()
专栏:

三苏纪念馆在筹建中
据新华社讯 四川眉山县“三苏公园”管理委员会,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三苏纪念馆”。目前已收集到宋、元、明、清和国外出版的不同版本的三苏的文集、全集、刻本、碑帖、拓本等数千册。
三苏就是苏洵、苏轼、苏辙。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世称长公,又称大苏。其弟苏辙,字子由,人称少公。苏东坡的父亲名苏洵,字明允,又称苏老泉、老苏。他们三人同在宋朝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当时就闻名一时,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三苏的著作很多,特别是苏东坡的著作最多,他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眉山县位于四川南部岷江畔,是苏东坡的故里。现在眉山县城三苏公园内的三苏祠,为清康熙时重建,现祠内尚存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所刻苏东坡书碑二座。


第6版()
专栏:

刘文典家属献出方望溪珍贵手稿
据新华社合肥28日电 安徽省博物馆最近收到古典文学家刘文典家属捐献的方望溪手稿两册。这些手稿,是研究桐城文派的重要的资料。
方望溪是安徽桐城人,清初的著名古文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桐城文派的始祖。这两册手稿是方望溪生前从七十四岁到八十四岁这一期间的著作,共四十篇,其中有三十篇过去没有刊行过。两册手稿都用墨笔起稿,用朱笔、蓝笔、绿笔修改。
手稿原来的保存者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的教授,著有淮南子集解、杜甫年谱等书。去年11月在昆明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遗嘱把他生前所保存的方望溪手稿等十五件文物,由昆明运回安徽,捐献给政府。


第6版()
专栏:

今日昌都
澜沧江边的昌都城,是康藏高原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早在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川滇两省入藏孔道,内地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都是经过这里运往西藏各地。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解放了这个城市。自那时起中央就大力帮助这里的藏族人民发展农牧工商业,修公路、开医院、建学校、办工厂……,使这座古城迅速改变了旧日的落后面貌。
在新市区
澜沧江西岸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一座崭新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宽阔的大街两旁,整齐地排列着高耸的楼房,这里有直接为藏族人民服务的贸易公司、银行、书店、学校等等。自从1953年,被藏族人民称为“金桥”的康藏公路通车到这里以后,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建设,到现在,新建房屋面积已达五万多平方米,比旧城总面积大一倍多,整齐、漂亮的新市区恰巧与旧城隔江相望。
在新市区贸易公司的大楼里,经常挤满了顾客,他们可以在这里随意选购到从内地运来的茶叶、衣料、工具、食物等各种商品。最近,贸易公司的营业额逐月上升,藏族顾客越来越多。一位名叫曲吉的藏族妇女,牵着两个孩子到贸易公司里选购了三套衣料,还买了四块砖茶、两斤糖果,她的丈夫两个月前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当了工人,每月有六十多元的工资,全家的生活改善了,从此不愁吃穿。曲吉夫妇原来是一户农奴。提起过去的生活,她说每天只能吃到两碗清水糌粑,买不起茶叶,就用树叶熬水加盐当茶喝。现在可不同了,她已是贸易公司里常见的顾客。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给昌都市场带来了新的繁荣,最近,贸易公司正准备从内地调运大批物资,主要是日用百货、副食品、布匹、茶果等藏族人民喜爱的商品,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新市区里有一所设备完善的小学,二百多个藏族小学生大部分是贫苦家庭的子女。这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在运动场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当中,不少是刚放下羊鞭的牧童。现在他们在学校里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都发给足够吃穿的助学金。二年级的降巴根青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不久前他的父亲被叛乱分子杀害了,这个孩子整天愁眉苦脸,十分悲伤,学校的老师们便经常跟他在一起,从学习到生活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政府每月给他家里发生活补助费。现在,降巴根青又重新活跃起来,而且成为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儿童,最近他还加入了少先队,当了中队长。西藏叛乱发生以前,一些反动分子暗中阻挠和威胁,不准群众送子女上学,给学校招生造成一些困难。叛乱平定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现在离下半年开学时间还有两个月,可是带着子女到学校里来请求老师接收入学的已有二百多户,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学校在今年下学期准备扩大一倍。
每天下午,在新市区里可以看到许多下班的藏族工人三三两两地唱着轻快的藏歌,走回家去;放学的儿童,挎着书包,蹦蹦跳跳地玩耍;来自乡村的农、牧民,赶着驮满物资的牲口,跨马驰过大街。过去,这些人从来没有扬眉吐气过,出门上街总是小心翼翼,碰到农奴主或反动官员走过,就得侍立道旁低头吐舌或是远相回避。
新的萌芽
古老的昌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近代化的小型工厂,这些工厂都是直接为当地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有发电厂、水泥厂、砖瓦厂、木料加工厂等。“工厂”这个名词,在不久以前对当地人民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过去这里只有几十家店铺和几家简陋的手工业生产者,连一根铁钉也要靠外地供应。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民歌中表达过自己的幻想:“天空升起五彩太阳的时候,地上就会变成应有尽有的宝库,羊毛像白云,高楼像星星。”如今幻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明亮的电灯代替了半明半暗的酥油灯,这里也听到了机器的轰鸣。随着工厂的建立,一支当地的藏族工人队伍正在成长和壮大。现在已有藏族工人五百多人,他们大多是过去的农奴或流浪者,现在半数以上的人已经成为技术工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砖瓦厂和木料加工厂里,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个别汉族工人外,藏族工人占90%以上。制砖工人桑多技术提高得特别快,最近他创造了日产砖坯九百五十块的高额纪录,成为全厂工人学习的榜样。他十多年前,由于支不起乌拉,举家四散逃亡,他带着一个讨饭的木碗和一根打狗棒,农忙时候,给别人打零工,以求一饱,平时只靠乞讨度日。三年前,桑多来砖瓦厂当上了工人,从此有了固定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他已经结了婚,妻子也是工人。他时常对人说:“想起过去,看看现在,怎不叫人拚命工作。”他每天总是比别人提前上班,下班时间到了,他还要偷偷地多干一会才回家。
新生活开始了
昌都城里,到处是欢乐和自由的歌声。在欢庆西藏平叛胜利欢呼声中,各条街道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曾经给贵族当了二十多年家奴的群觉,现在是一个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他现在工作非常忙,从早到晚地挨家挨户访问,组织居民开会、学习。群觉出身农奴家庭,八岁时,父母都在农奴主的皮鞭下死于非命,成了孤儿,开始负担起沉重的劳役。他曾经从拉萨到昌都辗转逃亡,但还是没有逃出农奴制度的魔掌。几十年来,他一直过着低声下气的日子,不敢大声讲话,不敢挺直腰走路,从他弯曲的身躯、满脸的绉纹、累累的伤疤,可以看出过去苦难生活留下的痕迹。现在的群觉完全变了样,有说有笑,精神焕发,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全街的居民一有问题都喜欢找他谈。群觉说:“现在我才见了青天,看到太阳了。”
本报记者 李德森


第6版()
专栏:资料

昌都在前进
昌都城是西藏三大部分之一——昌都地区的首府,位于达马拉山麓的一个群山环绕的峡谷里、杂楚河和鄂穆楚河的三角洲上,是一个背山面水的城市。昌都是从四川、云南进入前、后藏的孔道和大门,海拔约三千四百米。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1952年11月康藏公路通车到昌都,从内地到昌都和从昌都到拉萨的行程大大缩短。
解放前,昌都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解放后,在旧市区的对面,出现了新市区,一条宽阔的大街出现了。国营贸易公司、粮食公司、银行、邮电局、人民医院、新华书店都陆续出现。市场上出现了繁荣景象,西藏东部的土特产,都从这里运往内地;内地运来的各种工业品,也不断从这里运到各个山村和牧场。
1956年,昌都地区的反革命分子齐眉公布、普巴本曾勾结从金沙江以东逃窜来的叛匪,组织武装叛乱,但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和各族人民平息。今年4月,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昌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昌都的各族人民敲锣打鼓,热烈庆祝军管会和县人民政府成立,迎接自己的新生。目前,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民主改革,街头的彩牌上已出现了这样的标语:“要求进行民主改革,摧垮封建制度,彻底解放劳动人民。”(李蕙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