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7日参考消息 第4版

    【合众国际社纽约5日电】《纽约先驱论坛报》今天在一篇题为《莫斯科的新开端》的社论中说:
    “化了16年的冷战及中苏轴心出现了深刻(如果不是最后的分裂),才使美国国务卿回到莫斯科与苏联进行认真的谈判。
    “如果前景比以前令人鼓舞一点的话,可能将其归因于两大变化:苏联越来越重视西方的核力量,苏联越来越担心能够拥有核武器的敌对的赤色中国。
    “这些因素可能使克里姆林更加和解和愿作妥协。如果这样,莫斯科谈判可能会在柏林、德国、朝鲜、越南、老挝和赤色中国本身等重要问题上取得某种进展。只有同苏联领袖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我们才能作出判断,核禁试条约的前景是否比文件本身所说的更远大,它是否能导致比宣布善良意愿更多的成果。”
    【美新处华盛顿5日电】“美国之音”评论员登拉维评禁试条约。
    1963年8月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49年另一天,英国、苏联和美国签订了禁试协议。
    这个协议的有限性是经过彻底讨论的:它只是一个部分条约,它还有一项例外条款,而且它没有获得两个正在发展中的核国家法国和共产党中国的赞同。但是即使有这样一些有限性,它仍然是和平事业的一个重大的事件——也许是从联合国建立以来最重大的事件。
    条约本身只是防止进一步发展武器和减少放射性微粒的危险。但是作为国际上善意的象征和可能进一步达成协议的标志,它的重要意义怎么估计也很难说是过高的。当然,是否能达成进一步协议,还只能推测。试探性的讨论已在进行中。
    报纸上提到的可能讨论的题目之中有互不侵犯条约、保证西方在柏林的权利、防止突然袭击的措施、普遍裁减军备、执行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等。这条道路充满困难,然而归根到底重要的是,是否愿意接受行动上的限制和承认在彼此有着私利的领域里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美联社莫斯科6日电】外交人士说,美、英两国外交部长星期二对俄国人说,就赫鲁晓夫提出来的签订东—西方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的谈判必须等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讨论以后才能开始。
    这些人士透露,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还表明,当这个问题确实到了讨价还价的阶段时,美国将极力要求保障西方在柏林的利益。
    据传,腊斯克和霍姆是在星期二同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时交代这些情况的。
    会议人士说,葛罗米柯先谈起这个问题,他坚持主张,三大国立即讨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问题。
    【路透社莫斯科6日电】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的外交部长今天在这里举行会谈以探索禁试条约签字后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办法。
    此间的观察家认为三国这次会谈的目的是讨论外长会议、甚至是最高级会议的另一轮会谈的某种议程。
    【路透社莫斯科6日电】今天在东西方会谈以后西方两位外交部长走出苏联外交部的时候有约莫五百个俄国人向他们鼓掌。
    霍姆和腊斯克对这种鼓掌爽朗地笑了起来。
    在莫斯科工作了几年的西方记者想不起来过去曾有普通的俄国人自发地向英美政治家鼓掌的事。
    看来这些人是正在午饭后休息的机关干部。
    【路透社莫斯科5日电】在这里为庆祝禁试条约签字而举行的香槟酒和鱼子酱的招待会上,记者们问苏联总理,如果除了英、美和俄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行核爆炸的话,他将怎样估价这个条约。
    他想了一忽儿,眯着眼回答道,“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用左思右想。我们签订了一个好的条约。让我们希望所有的国家都将是深谙事理的。”
    霍姆和腊斯克在赫鲁晓夫旁边凝神聆听,他说,“互相信任的第一朵彩云已经出现。苏联政府将尽它能做的一切以使更多的这样的彩云出现。”
    苏联领袖对记者们说,他现在计划同他的孙儿女作短时期的休息。他说,“我不久将到南方去”。


    【本刊讯】英国《每日快报》6日报道:
    美国驻西德大使麦吉昨天驱车到东柏林同俄国驻东德大使阿勃拉西莫夫举行了三年以来的第一次会谈。他们谈的是柏林问题。
    【美联社波恩3日电】美国和苏联的大使星期六迅速地相继访晤西德外长施罗德。
    西德外交部说,是这两位大使麦吉和斯米尔诺夫要求不寻常的星期六会见的。
    消息灵通人士说,他们讨论了禁试条约。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4日电】今天的《战斗报》和《政治报》在显著地位以大字标题刊登了南通社自莫斯科发回的长篇报道,谈苏联政府8月3日就中国政府声明发表的声明。《战斗报》的标题是:《中国的政策导致国际紧张局势的加强和进一步的核军备竞赛》,《政治报》的标题是《中国的政策使国际紧张局势尖锐化》。
    【南通社贝尔格莱德2日电】最近一期《国际政治》写道,莫斯科协议是谈判政策和和平共处政策的重大胜利。
    这家杂志欢迎这一协议,认为这个事件证实了下面这种信念:冷战不是不可避免的,在认识到签署协议所冒的信任的风险要远比核竞争的旋风造成的风险小得多的政治对手之间是有可能取得必不可少的信任的。
    这家杂志认为,加勒比海危机十分明显地揭示出进行核竞争是没有出路的,把战争看成是满足一国利益的政治斗争的继续的旧论点已经克服。这场危机还使人们认识到用核手段解决争端是荒唐的。
    《国际政治》强调指出,签署这个协议的倡议来自莫斯科,莫斯科尽管有种种困难,甚至不惜以同北京超级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关系的恶化为代价,毫不含糊地证实,决心奉行和平共处政策。
    这家杂志最后说,协议还具有影响深远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为达成新的更重要的协议开辟了广泛的前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