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郑剑
  开栏的话
  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正在全党兴起。广大党员和干部努力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近一段时间,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按照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本报自今日起开辟“中心组学习实录”专栏,陆续刊登反映一些省市和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中央通知提出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重把握的9个“深刻领会”等问题学习讨论情况的报道。
  学习时间:2003年8月1日、29日
  学习地点:北京市委第三会议室
  参加人员: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自中央决定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来,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其中,8月1日、29日的两次学习,主要围绕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来展开。中心组成员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密切联系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分管工作的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畅谈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学习会议由市委副书记龙新民主持。
  从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段话内涵十分丰富,是我们从理论上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一把钥匙。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武器和推进事业的行动指南,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王岐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它们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石,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有一脉相承的理论纲领,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它们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立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它们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宽广的眼界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这些一脉相承的东西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于均波(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是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的新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基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程世峨(市政协主席):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又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使之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中去,成为推动首都各项事业包括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样,它的指导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龙新民(市委副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
  强卫(市委副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是从实践意义上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所谓“根本指针”,就是判断方向和衡量得失的依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根本指针,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全部工作。
  杜德印(市委副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表述上只有三句话,但它又不仅仅是三句话,而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不仅分别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为人民谋利益,而且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落实到实践中,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阳安江(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而统一的基础在实践、在发展。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首要的是确立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首都经济。
  刘淇:加快首都的发展,要谋好全局,也就是要谋好“新北京、新奥运”的全局,谋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我们确定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实现这样的构想,是本届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新北京”,就是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进而为实现第二步、第三步目标打下基础;“新奥运”,就是全力做好举办奥运会的一切必备工作,全面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确立这样的目标,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符合首都的实际,也符合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王岐山:上半年,受非典影响,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6%。这是十分不容易的,是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但是,要保证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如期实现,我们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发展,绝不是不顾一切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更不是搞虚假的高指标,而是要从加快发展上补一点,从深化改革上挖一点,从强化管理、提高效率上挤一点,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把防治非典工作中形成的讲大局、讲责任、讲配合、讲效率的风气保持和发扬下去。
  翟鸿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加快首都的发展,还要从发挥首都的比较优势出发,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盘子做大了,社会公共事业的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提高。首都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加快经济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龙新民:讲发展,就要讲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更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程世峨: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政协对促进先进文化发展,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有责任,也有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智囊团”的独特优势和政协委员的专业特长,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充分调动政协委员特别是其中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界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首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做贡献。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相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刘逢君(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用这一条来衡量,我们各行各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这也是我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杜德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这三个“落实”,是要求,是途径,也是方法。这三个“落实”抓好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落到了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刘淇:说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想到今年上半年的抗非典斗争。在防治非典疫情的特殊时刻,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防治非典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全力打赢防治非典这一仗。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的。比如,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保护广大群众免遭疫病感染,我们对发生疫情的地区和密切接触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坚决的隔离措施;为了提高抗击非典斗争的效率,我们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群防群控工作;为了保护民工不被感染,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就地”原则,我们制定了建筑工地和民工的管理办法,保护了民工的利益。抗击非典与发展经济,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取得了双胜利。首都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王岐山: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首都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文化特点,以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困难为目标,不断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进一步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明确建设重点区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加快旧城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都风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要大力加强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卫生建设,搞好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公厕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于均波: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们在政权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最好、最有效、最重要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属性,决定了人大工作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每一项职责都与“三个代表”密切相关,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都直接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从市人大的工作来说,在立法方面,我们正在制定的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共安排立法项目58项,立法调研项目10项。其中,与优化首都发展环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及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关的项目占90%多。
  强卫: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群众利益、保持首都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各类矛盾,原因很多,但大量的还是与我们在政策上考虑不周,以及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有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也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入手。有一个例子。昌平南口镇羊台子村,前几年是有名的上访村、落后村。为了解决问题,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听取意见。针对群众提出的占地补偿政策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一条一条地加以解决落实,使上访村、落后村成为富裕村、先进村。这说明,只要我们的干部一心为民,作风扎实,方法得当,大量的矛盾纠纷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
  阳安江: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坚持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一个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名利的干部,是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既体现在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上,也体现在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上。我们说要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也应当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附图片)
  图为会场。(吕坚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让GDP变轻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梁小民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在谈到美国经济增长时曾说过,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变轻了。美国的GDP比50年前增加了5倍,但GDP的物质重量比50年前却多不了多少。
  GDP变轻反映了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GDP变轻的一个原因是劳务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以美国而言,劳务的产值已占到GDP的3/4以上,其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也在2/3以上。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最早是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占的比例大。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第二产业(制造业)逐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动摇。尽管现在还有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之说,但在经济学家看来,它仍属于第三产业的延伸。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劳务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劳务附加值相当大,但几乎没有重量。所以,劳务迅速增加的结果肯定是GDP变轻。
  GDP变轻的另一个原因是物质产品变轻了。同样的一座楼,用钢筋水泥和用新型建筑材料重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人们常用“傻大黑粗”来形容某些产品,同样的产品变得“精小白细”时不仅性能提高了,而且重量也轻得多。比比当年苏制的伏尔加车和现在的广州本田车,就知道它们的重量(与性能)差别了。经济发展提供了性能越来越好、重量越来越轻的物质产品,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所以,GDP变轻反映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
  格林斯潘的话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总结,但对我们也不无启发。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GDP大大地增加了。但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或者借用格林斯潘的说法,GDP的重量没有减轻多少。这首先是由于GDP中劳务的比例还不高——仅为1/3左右。也就是说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与增长率提高同步。另一方面则是在许多行业中技术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即使现有的新技术在生产中也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在许多地方,传统建筑材料还没有退出建筑领域。许多产品还没有实现轻型化——一台普通彩电和一台超薄彩电,且不说性能,仅就重量而言,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的价值却比前者高得多。
  未来几十年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我们不仅要重视增长率,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而且更要重视增长质量,让GDP在变大的同时变轻。
  让GDP变轻首先要改变GDP的结构,让无重量的劳务的比例扩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观念是“重物质产品,轻劳务”。在一些地方,这种观念仍有一定影响。一说发展经济就加大制造业投资,扩大产品生产(最近各地又一轮的钢铁、水泥、汽车投资热正反映了这种倾向),而对于发展第三产业则重视不够。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总是有限的,而对劳务的需求则是无限的。第三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加之我国第三产业较为落后,这就为第三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机会。第三产业投资少,回报快,没有污染,又能极大地增加就业。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使GDP变轻,还会大大改善增长的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让GDP变轻还要加快技术进步,用性能更好、重量更轻的新产品取代又笨又大的旧产品。仅仅依靠投入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只有靠技术进步,增长才不受资源的限制。从投资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正是GDP变轻的过程。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观念:增长不是由一台机床增加为同样的十台机床,而是用一台数控机床代替十台普通机床。这正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增长与GDP变轻的同一过程。
  GDP变轻是经济增长的趋势。如果几十年后,我们的GDP翻了几番,但其重量没有增加多少,我们的经济就真正成功了。实现这种成功的路就在脚下,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


第9版(理论)
专栏:

民族精神——
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刘万军 席世江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核心的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断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精神支柱,不论对个人还是对民族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有精神支柱的人,才会有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动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创造辉煌人生。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1941年,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使苏军蒙受重大损失。在危急时刻,苏联最高苏维埃选择十月革命纪念日那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演说。斯大林说,希特勒企图消灭谁呢?他要消灭产生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民族,他要消灭产生过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波波夫等科学家的民族,他要消灭产生过柴可夫斯基这样的音乐家的民族。他做得到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然与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关,但民族精神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没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民族的信心、尊严、气势以至前途和命运都是不同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和发展经验的长期积淀。它一旦形成,必然对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上。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是富有光荣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民族精神,不仅是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凝聚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不可替代的精神纽带。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不平坦的。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自然界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灾害,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