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统揽新时期军队基层建设的理论指南
——对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基层建设思想的学习思考
杜铁环
  基层是军队的基础。基层建设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和军队统帅,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智慧才能,不仅科学回答解决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回答解决了军事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其中,关于军队基层建设的重要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涵盖了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统揽军队基层建设的科学指南。
  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确立抓基层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基层建设的重要地位自人民军队创建以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加强军队基层建设,但把基层建设作为我军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来,还是在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以后。他强调指出:“抓基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军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从全局上明确了抓基层与抓其它工作的关系,为统一思想认识,集中各级领导机关抓基层的精力,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军委、总部从1994年开始,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基层建设座谈会,研究抓基层工作问题。多年来,广大官兵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在各种利益调整面前,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保持高度的稳定和集中统一;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很重要的是得益于基层建设的加强。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建设好了,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提出“五句话”总要求,明确了基层建设目标方向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对全军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话”总要求。“五句话”高度概括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规范了军队建设的内容和标准,涵盖了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抓住了军队建设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问题。“五句话”总要求发出以后,立即得到了全军部队的衷心拥护,广大官兵深刻领会“五句话”的重大意义,书写“五句话”的牌匾在军营醒目位置和重要场所随处可见,干部战士对“五句话”的内容能诵会背。无论是领导机关分析形势、制定规划、部署任务、检查指导,还是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工作、完成突击性任务,都以“五句话”为统揽。“五句话”总要求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给基层建设确立起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颁发《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为依法抓基层提供了基本遵循依照法规制度抓基层,是保持基层建设正常程序,提高抓基层质量的重要保证。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以后,经常在各种时机和场合强调依法抓基层问题,对基层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作过深刻论述。江泽民作为军委主席正式批准颁发第一部《军队基层建设纲要》,1995年4月17日又重新修订颁发《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纲要》继承我军基层建设的优良传统,科学总结新形势下军队基层建设的基本经验,不仅对基层建设的根本标准、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规范,而且对基层建设的检查、评比、表彰做出了明确规定。《纲要》既管基层,又管机关,不仅明确了基层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而且明确了衡量的标准和尺度,指导方法和要求,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了明确的依据。实践证明,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才能准确把握基层建设的客观规律,掌握基层建设的主动权。
  强调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指明了基层建设的重点对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江泽民同志思虑最多,强调最多。他反复告诫全军基层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抓基层要以党支部为重点,从党支部抓起。他在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指出:在我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支部必须建在连上,这成为我军的一个重要传统,一直传到今天。这是为什么?目的就是为了把基层连队建设好,保证党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做到广大士兵中去。江泽民再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我们要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基层的实践告诉我们,党支部建设是基层建设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连队工作的好坏首系于此。
  推行改革创新的思想,为基层建设注入了生机活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要求全军同志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推动军队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广大基层官兵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的伟大号召,以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本着坚持管用的、摒弃过时的、借鉴他人的、创造新鲜的原则,依托基层建设的具体实践,紧紧抓住那些影响和制约基层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逐步摸索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并转化成为工作思路、对策和办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了基层建设的主动权。实践证明,只有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看问题才有新视角,做工作才有新思路,抓落实才有新举措,基层建设才会取得新进步。
  强调各级领导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为基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领导机关工作作风和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层建设的质量。围绕提高领导机关指导基层建设的水平,江泽民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必须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始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在打牢部队基础上狠下功夫。为基层官兵服务是领导机关的根本职责。要把基层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领导机关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牢固树立“基层第一、士兵至上”的思想,切实帮助基层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努力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各级领导机关应该在抓基层的实践中,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坚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作决策、发指示,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落实不了的指标,不搞政出多门。
  学习贯彻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贯彻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必须与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军队基层建设思想贯通起来
  大力加强军队基层建设,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军事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他们关于军队基层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首先,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一致的。这个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关于军队基层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侧重回答了在战争状态下如何建设基层的问题。邓小平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对毛泽东军队基层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创新发展了新时期军队基层建设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基层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基层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其次,包含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从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民主”、“三大原则”,到江泽民主席提出抓基层的指导思想和“五句话”总要求等等,都是为了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再次,采取的治军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比如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党对基层的领导,紧紧依靠基层官兵建设基层等等,都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抓基层的一贯方略。
  学习贯彻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必须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联系起来
  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军队基层建设思想,要善于从江泽民治党、治国、治军的方略中、从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应该看到,江泽民同志总是善于从国际大背景、国内大环境和军队建设的宏观上进行谋划决策,他的有些思想不一定是针对基层建设提出来的,但对基层建设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五句话”总要求,最初是对整个军队建设提出来的,但它深刻揭示了基层建设的客观规律,所以在“五句话”总要求提出不久,就作为基层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写入了《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所以,学习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要放到他关于国家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中去理解,把江泽民同志军队基层建设思想的“一般”指导意义与基层单位的“个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提高指导基层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习贯彻江泽民新时期军队基层建设思想,必须与科学落实态度统一起来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是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基层建设实践,没有科学的态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基层建设的摆位问题,各级对基层重要性的认识是端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大项任务来临时,有些领导和机关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忽视基层建设的问题。也有的单位,上级领导机关强调了就抓一抓,不强调就放一放,使基层建设的整体水平老是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强调用科学的态度抓落实非常重要,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各级必须本着对军队建设负责、对基层建设负责的态度,把学习运用江泽民同志军队基层建设思想同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基层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理论和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军队基层建设思想是统揽新时期军队基层建设的理论指南。全面推进军队基层建设发展进步必须坚持以江泽民军队基层建设思想作指导,把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统一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做工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作者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农村五保供养的新思路新举措
——广西五保村建设调查
关东海
  在广西,在钦州市、钟山县这些土地较多的县市,当你漫步自然村中时,你可以看到崭新的四合院式的平房,全是砖瓦或砖混结构;在桂平市、兴业县这些土地较少的县市,你可以看到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它们都坐落在村委会所在地或大自然村的中心,居住其中的全是五保老人,他们或聊天,或看电视,或下棋打牌,或下地种菜,其乐融融。这就是广西一年内出现的新事物: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五保村。
  在救济中萌生的智慧
  钦州市背山面海,常年受台风侵袭。该市的民政一直清醒地认识这个事实:相当部分的五保老人住房都是十分简陋的、甚至是危房。在受灾倒塌房户中,最无自救能力的,要数五保户。年年修危房,年年有危房,风灾雨灾级级慌。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钦北区率先兴建了12个灾民五保新村。钦南区在2001年7月遭受两次台风正面袭击,五保户塌房600多间,也相继建设五保村。灵山县则在2001年9月建成了总投资8万元的五保村。由建灾民新村而想到另建五保新村、再进一步想到无灾也建五保村,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以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个新思路、新举措就这样在救灾救济的实践中诞生了。
  贺州市属的钟山县,北邻五岭之萌渚岭,43万多人口,财政收入仅1.1亿元,可用财力只有8000万元,居住着汉、壮、瑶等多个民族。2000年水灾,该县两安瑶族乡的沙坪村,塌房6户,在灾后重建中,也诞生了这种新思路。2002年,钟山县在受洪涝灾害严重、五保老人较为集中的4个乡镇的6个大自然村(或中心村)都建起了五保村。
  自发的公益事业的启发
  桂平市江口镇有个盘石村。这里田畴遍野,民生殷实。2002年九九重阳节,一个村级五保敬老院在这里诞生了。
  盘石村委会,有5000多人口,其中五保户50多人。覃志林,曾任职村支书7年,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退休后仍然热心公益,倡议兴学校、建公园、办农场,尤其倡议建一所村敬老院,让五保老人集中居住,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村委会的授权下,这位老支书奔走呼吁,盘石村民急公好义,出钱、出地、出力、出料,共集资11万元,半年时间建成了一座两层的钢筋水泥框架、红砖结墙的楼房,有12个房间、一个宽敞的庭院,入住23人。二楼有个大图书室,摆放着离退休老干部赠送的众多图书。一楼客厅有电视、棋牌活动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五保老人从中民主选举一位老人为院长,自己订立管理规则。每月开会两次,讨论院务。自己种菜养猪,改善生活。煮饭分六个组,每人一月轮换两次。在这里供养的老人个个红光满面,笔者一入厅堂就感到扑面而来的洋洋喜气,对村集中供养的优越性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贵港市民政局长覃启进看后激动地说:“这是农村公益事业的榜样!这种自发、主动的精神非常可贵。”
  村级集中供养有什么优越性?
  记者在盛夏时节,走访了贵港市属的桂平、贺州市属的钟山、玉林市属的兴业的十几个五保村,所到之处,都向五保老人们询问同样一个问题:“您们喜欢住这里吗?”得到的回答,众口一词:“喜欢!”再问:“为什么?”都答:“这里住得好,刮风下雨不愁屋漏墙倒了。这里吃饭按时,不会饥一顿饱一顿了。这里人多热闹,聊天玩牌看电视,不寂寞了!”又问:“您们还想回到原来住宅(指分散供养)吗?”答:“不愿!”异口同声,令记者大大惊奇。
  五保村对农村五保户来说,是天时(气候)、地利(本土)、人和(乡亲)三全的选择,既得乡镇敬老院的优点,又免了分散供养的缺点,是最有利于他们的集中供养形式。对政府来说,这种模式由于具有基建投资少、管理费用低、适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优点,是尽快解决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一条好路子。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铁甲踏碎昆仑雪
——记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参谋长张帆
张欣 马颖 王广利
  张帆,甘肃静宁人,1969年11月出生,1987年9月入伍,1990年4月入党,本科文化,军事学学士学位,2003年3月任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参谋长。3次荣立三等功。
  目光,在昆仑之巅穿越
  1999年夏,还在任兰州军区某红军师装甲科长时,张帆第一次踏上“亚洲脊柱”昆仑山。40多天雪域高原之行,给他留下的感觉刻骨铭心。
  2000年3月张帆任参谋长后,高原寒区的经历不时浮现在眼前。一向乐观自信的他被一种焦虑感缠绕着,部队主要作战任务在高原,而训练又在低海拔地区,作战环境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战斗力。一连数日,他仔细翻看着那次在高原写下的40余篇日记和拍下的近千幅照片、8盘录像带,思索着团队的训练如何尽快向高原聚焦。他的建议与集团军首长的决策不谋而合。
  当年6月,张帆率领团队穿戈壁大漠,越冰川峡谷,首次踏进昼夜温差30多摄氏度、空气含量为正常值60%—80%的昆仑山,展开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训练,组织部队进行适应高寒缺氧、防风雪袭击等训练,探索完成高原训练课题30多个,采集作战数据1200余组,梳理出制约高原训练作战的一道道难题。
  花开花落3年间,张帆先后3次带领团队来到风雪昆仑,逐次将训练强度和高度从海拔3000米推至海拔5000米,创造了全军装甲兵部队有史以来的三个第一:第一次成建制上高原;第一次成建制在海拔4500米完成适应性训练;第一次成建制在海拔4500米至5000米之间的“永冻层”成功完成实兵、实车、实弹合同战术演习。
  人才,在雪域高原生辉
  这是张帆着眼高原需要,打造特殊作战人才的一次展示。在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上,张帆的得意弟子江富林现场实弹展示他的绝技——箭穿三靶。
  随着发射命令的下达,导弹似一把红色利剑呼啸着飞向目标。穿透—拉起—再穿透—再拉起……张帆时而指挥,时而观测,动作是那样的规范,判断是那样的准确。导弹准确击中设置在3000米范围内不同方位的3个目标。
  这个大胆构想,出自于张帆的脑海。这个高原奇迹,创造于江富林手中。
  在装甲团,像江富林这样被张帆视为“宝贝疙瘩”、身怀高原作战绝技的人才就有50多个。坦克九连特级射手寇克松在海拔4500米实弹打出了36枚炮弹发发命中的奇迹。去年小寇面临复转,张帆将其破格转为四期士官,让小寇担任全团坦克射击的总教练,小寇不负重望,为团队带出了20名特级射手和近百名等级射手。
  去年5月,张帆率领80辆战车在机动途中,一场沙尘暴不期而至,一瞬间天昏地暗,车队无法判明方向。集团军领导通过电台告诉张帆,避过沙尘暴再走。“骨子里生性有种不安分因子”的张帆斩钉截铁地表示:“保证一车不落按时赶到。”两个多小时后,来势凶猛的沙尘暴渐渐平息了,此时,但见披满黄沙的战车全部机动到位,列阵待发。
  信息技术是高原现代战争中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张帆结合团队实际,研究制定了《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定》,与军内外8所院校建立了联系,在团里开办了6期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张帆坚持担任团队信息化授课辅导教员,单是教案就备写了厚厚12大本。继而,他把培养信息化人才目标定在更高层次上,在探索实践中,一大批信息化建设闯关探路的尖兵脱颖而出。
  创新,在生命禁区延伸
  茫茫昆仑,终年披冰覆雪,人称生命禁区。一场高技术实兵、实装对抗演练正在这里打响。“蓝军”凭借精良装备,在远程火力的支援下快速向“红军”前沿阵地攻击,令“蓝军”猝不及防的是,在距“红军”常规射程1000米外,坦克纵队就被“红军”打得七零八落。这是张帆在高原摸索出的“坦克超远距离集火射击法”发挥的威力。
  团队列装的某型坦克有效射程只有2000多米,而外军坦克的直射距离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这一现实差距直接影响着我主战装备的战场生存与作战。剑不如人,但剑法要超人。他带领坦克八连特级射手张传军、火炮修理技师赵进帮等技术骨干在海拔4500米的玉柱峰脚下展开了实弹射击试验。5天边打边论证下来,使某型坦克的射击距离比过去延长了1000多米,命中率达90%以上。
  敢冒风险,喜欢创新,这是张帆的性格。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制约着坦克和步战车快速机动能力的发挥。张帆创新的触觉伸向了在险境中锤炼精兵。于是,一幕幕惊险的锤打与历练,在浓云密雨的白天,在月黑风高的暗夜;在沙尘弥漫的戈壁,在高寒缺氧的昆仑之巅展开了……
  挑战、突破、创新,张帆在生命禁区用智慧和胆识不断延伸着战斗力。几年里,张帆先后针对高原适应性训练暴露出的野战指挥难、对空防护难、组织协同难、动中联通难等10多项难题,在高原大胆进行试验训练,摸索总结出了23项战法训法研究成果,其中4项被总参肯定,2项被编入教材。
  如今,张帆创新的目光不断投向新的领域。一条新的精兵之路、精武之路,又在昆仑之巅不断延伸……(附图片)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图为南京军区某团资助当地小学生就学。
张军荣摄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二炮某军代室总代表蔡新明——
十年保持两项“零纪录”
  本报讯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军代室:人人拥有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全室除新分来的5名大学生外全部立过功、受过奖;工作两年以上的同志,均因成绩突出提前晋级、晋衔。提起这些,第二炮兵某军代室的代表们几乎众口一词:这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善于识才用才、发挥人才特长、让人才迸发活力的好领导——蔡新明大校。
  众所周知,在科技干部中,科研成果排名、立功受奖历来是个敏感问题,搞好了激励一大片,搞不好打击一大片。对此,蔡新明总是率先垂范,从不与大家争名争利。在蔡新明担任副总代表、总代表的10年间,他保持着两个“零纪录”——立功零纪录,科研成果零纪录。然而,大家心里谁都清楚,这几年单位发展突飞猛进,蔡新明功不可没,自他担任总代表的近5年来,军代室先后13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进军代室”等。可每次到了评功评奖时,蔡新明都事先把自己划到圈外。这几年代表室除了新分来的同志外都立过功,唯一没有立功的人就是蔡新明。在科研上,蔡新明的付出更是不比一般人少,光近几年由他负责牵头立项的科研课题就有10多项,其中4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在这些科研成果中,从课题立项、方案制定到课题攻关等等,蔡新明常常是全程参与。因此,每次科研成果署名时,大家都把蔡新明的名字放在前面,但每次他都把自己的名字删去。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是军代表们多年的梦想,也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为解决这一困扰军代表多年的老问题,蔡新明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从地皮审批到图纸审核,从集资筹款到工程竞标,从施工把关到住房分配,其间的每一个环节,蔡新明都力争做到最好。2002年4月,大家久久期盼的家属楼竣工了。分配住房时,蔡新明又首先表态,把自己排在了几名老同志之后,其它几名支委也都自觉把自己的名次推后,记者采访中提起房子一事,军代表们满口称赞:蔡新明真是知兵爱兵的好领导。(何天进 李祖斌)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警某部三营营长王晓虎——
从严治训誉为“虎旋风”
  本报讯 武警驻天津某部三营营长王晓虎从先进连连长,到破格提拔为训练滞后营营长,他没有松劲,潜心钻研战法,严格军事训练,带出一支全面过硬的标兵营,连续四年荣获上级党委集体嘉奖。他本人也被总政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面对新的军事革命对部队训练提出的更高要求,王晓虎深知,光有一股从严治训的“虎”劲已经远远不够,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组训的能力。
  利用在武警指挥学院进修和参加全军自考的机会,王晓虎一方面虚心请教专家教授解疑释惑,一方面潜心钻研了《军事谋略学》、《军事心理学》等课程,并坚持把《军事学术》、《武警学术》等报刊上有关训练改革的新观点、新方法摘录下来学习。结合日常的训练实践,王晓虎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10多篇学术文章,总结的“体能训练编组升级法”、“对隐显目标射击三步训练法”等5种科学组训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使部队训练效果大大提高。
  去年初,部队开展对水上目标射击训练时,缺少训练器材和模拟靶。王晓虎从榨油机上的颠动器得到启发,通过与射击训练研究小组的官兵们反复试验,他们模拟甲板和射击预习水上缩小靶,并根据对水上目标射击的特点编写了教案,有力地推动了部队射击训练科目的开展。
  在武警部队科技练兵现场会上,一种可以在混凝土上、轮式车辆上快速展开射击的82毫米迫击炮“箱式”座钣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它的研制者就是王晓虎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使迫击炮座钣能在坚硬土质上“坐牢坐稳”,他和郭清华一起研究出一种由三种塑胶材料合成的耐磨、耐冲击、轻便、射击稳定性好的新型座钣垫,并通过专家鉴定。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三营官兵还先后研制革新了“夜间射击训练器”和“应用射击成绩自动评估器”等训练器材。还涌现出23名优秀“四会”教练员和科学训练标兵,全营连续4年在部队组织的警营战术编组作业、干部教学法评比、“四会”教练员评选中取得集体成绩第一。(尚力峰
杜永和 余建兴)


返回顶部